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主演:姜文,香川照之,袁丁,姜宏波,丛志军,李丛喜,泽田谦也,李海滨,蔡卫东,陈述,陈莲梅,史建全,陈强,宫路佳具,吴大维,梶冈润一,石山雄大,述平,姜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唐山话年份:2000

《鬼子来了》剧照

鬼子来了 剧照 NO.1鬼子来了 剧照 NO.2鬼子来了 剧照 NO.3鬼子来了 剧照 NO.4鬼子来了 剧照 NO.5鬼子来了 剧照 NO.6鬼子来了 剧照 NO.13鬼子来了 剧照 NO.14鬼子来了 剧照 NO.15鬼子来了 剧照 NO.16鬼子来了 剧照 NO.17鬼子来了 剧照 NO.18鬼子来了 剧照 NO.19鬼子来了 剧照 NO.20

《鬼子来了》剧情介绍

鬼子来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河北挂甲台村的农民马大三(姜文饰)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个晚上,游击队绑架了日军陆军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和翻译董汉臣,把他们捆绑塞入麻袋放在马大三家里,并吩咐马好好看管,几天后的大年三十来带人。马大三和村民战战兢兢地看守两人,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数次发出求救信号,皆被村民化解。半年过去了,村民们担心事情暴露,却又不敢把花屋等放了。 马大三最终被董汉臣说动,把花屋和董送到了日军宪兵队驻地,以换取粮食。日军宪兵军官酒冢猪吉是花屋的同乡。他表面上对马等人客气,但背后指责花屋让皇军蒙耻并殴打了他。宪兵队整队去马的村子里和村民联欢送粮,酒到酣时却乍露杀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琼森帮归来公路游戏曾武华事件叛谍追击玲珑掌柜俏厨王开心鬼鲨滩最后一个男人第三季一代大商孟洛川血色迷雾神探默多克第七季夜幕惊魂纯白之音海王抢劫梦想终成真恋爱进化论妖精森林的小不点镜头下的爱情致命的瑜伽古灵精探72天搞定你英伦魔法师连环套烈火如歌阿修罗一蚊鸡保镖神探亨特张爱乐之城做头

《鬼子来了》长篇影评

 1 ) 听姜文给我们讲鬼子的故事

记得把《阳光灿烂的日子》看了几遍之后,心中有很大的动容。

原来中国还有这等导演,这等影片。

把年代的,历史的,记忆的,青春的,苦涩的,甜蜜的,把那么多那么多的倾诉,温和自然,优雅圆融地调制成直抵人心深处的光影。

面对导演这样的才华,除了动容,是一点点感恩带来的宽容。

宽容了,可以宽容他不再超越,甚至可以宽容他江郎才尽。

毕竟那么多那么多的艺术家,巅峰的代价,是穷尽一生的高度。

但是姜文没有让我失望。

在正对《太阳照常升起》如火如荼宣传的当下,我终于还是鼓起勇气看了他《阳光》后的另一部影片。

《鬼子来了》。

反战的电影何其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他们的重量而是视角了。

在这里,反战,与其理解为反对战争,不如说是反思战争。

我想反思这个词对常常犯错误的人类来说,更有力量。

我看见了姜文在片中传达的反思。

我想这种反思是这部影片在大陆遭到非议的根源,视角的不同挑战了人们传统的抗日思维,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哪怕是一点点,也会招来大的不安。

我们中国人。

所以能够理解很多外国记者对这部片子毫不掩饰的溢美之词了。

如果把单方面的民族仇恨冷却一下,再客观一点,再高一点,我想我们眼中的战争,就会更加接近《鬼子来了》,而不是《某某战》的样子。

当然,我没有诋毁红色电影的意思,只是觉得,随着历史的推移,我们的思维是不是也要成长成熟起来。

愚昧和善良的人民们,战争唯一的受害者。

最后马大三的头颅落地,黑白的视野被鲜血涂上了颜色。

他的头在笑。

至始至终,在这场打着民族解放旗号的大战中,藏俘虏,养鬼子,敌友不分,灭门之灾,到原始性地报仇雪恨,同归于尽,他混混沌沌地活在自己的逻辑中,并终于让自己的逻辑完整。

他的逻辑,是由一个中国壮年男性农民的生机,善良,愚昧,对粮食的向往,对平静生活的渴求建构起来的。

这种建构,简单而又自然而然,简陋却又无可厚非,所以当高高在上的国民党将领下令铲除这个败类,大三的头颅玩笑般地落地的时候,看着站在中山先生头像前的国民党将领,看着成为俘虏的日本残兵,看着周围哄笑着的人群们,很多概念轰然倒塌,不再完善,好像一下子疑惑起来,谁在打仗,为谁打仗。

这样的电影,总算是为反战电影作了贡献吧。

所以,我没有失望,反而对我国的电影事业有点信心鼓舞起来。

 2 ) 《鬼子来了》有哪些精彩看点?

一句话,我愿把毕生所有赞美,献给这部未能上映的电影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里,有个自称“我”的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

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

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

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

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

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

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

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挥洒着生命最后的力量。

鬼子死伤数人。

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

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花屋小三郎。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而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姜文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上 首先,本片除马大三最后的人头落地的彩色视角,通篇黑白。

自然而然的营造出了荒谬感和黑色幽默的味道。

故事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使故事的前半部分频出笑点,村民和军官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这就给了那位翻译的生机,他能把所有军官的粗话和效忠天皇的决心全翻译成恭敬之词和军事情报。

“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这段戏看一百遍也会笑翻)

前半段中还出现了刽子手刘爷一角,为后面一剧情有着爆炸式的铺垫(人头落地翻九下,眼睛眨三眨,嘴角上扬,那便是含笑九泉~)最后大屠杀,挂甲台的村民也成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牺牲品,这给观众的震惊经过前面的铺垫显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还不够,光把日本的丑恶面目摆出来还不够,他还要让当了战俘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马大三的头,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面,让人对特别是吴大维的形象更感到可恨而又无奈。

他还要让战俘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众,而“众”是什么,“众”是鲁迅在《药》里写过的雀跃的脖子伸得有鸭脖子那么长争看杀革命者的头的中国人。

太深刻了,没有给中国人民留半点面子。

马大三人头落地的最后两个镜头,画面随着马大三人头的滚动逐渐变为彩色,(在这一瞬间我是泪崩的)那红色显得多么鲜艳,鲜血的颜色。

姜文是在向那场民族噩梦说再见吗?

不是,那面“鲜血染红的旗帜”覆盖一切前的瞬间,姜文那个死人头的笑,笑得很悲凉。

真正的还眨了三下眼睛,含笑九泉,他能怎么办,这样的结局,他只有苦笑,哭都没有眼泪 在他死亡那一刻,他才看清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战争就像一个导火索,炸出人心中的恶,而片名中的那个鬼子,我认为不只是在指日军,而是每个人心中的暗与罪。

勿忘。

铭史。

前行。

 3 ) 马大三的愤怒

  开片时的马大三是个懦弱而又自私的男人。

他与鱼儿云雨在床,发出嘿嘿的笑声。

鱼儿说,快些快些,你不要停下来。

他不愿吹灭油灯,想要看着他身下的女人,完全不顾鱼儿是否难为情,他一定要看着她。

于是,麻烦因着那油灯,找上了门。

  大三顺手便把责任和担子推到了全村人头上。

一件沉重的事情,一个人背负是种折磨,若交给大伙一块背负,便可以是件挺好玩的事了。

就好像我们小时侯在玩过家家,和长大了之后对很多事情的煞有介事。

  最是记得那顿饺子。

那样的年头,去哪找白面呢。

硬生生地被那中国小子糊弄,恶狠狠地赌上承诺借一还八。

自己舍不得吃就算了,大着肚子的鱼儿也吃不到嘴的东西,就全给了那两个俘虏。

这与他们杀鸡保命那段是有着相同本质的。

  只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的大三,不再自私过度。

他有了他爱的女人,他那女人的肚子里还怀有他的孩子。

他要娶她。

一脑子的幸福全是老实巴交的本分幸福。

  再要说的就是下不了手杀人的那段。

鱼儿有着中国妇女传统的迷信思想,贤惠温顺之余,毕竟是短了见识且很有些泼性。

这时的大三理应让他的女人认识到时局的严重。

男人是应用睿智的眼光去眺望长远的。

可他却恰恰是在这最不该伏在女人裙下的时候伏在了女人裙下。

杵逆全村只为讨好他的女人。

我们宁可大三是黄天霸,也不愿他在这节骨眼上犯起善良的毛病。

  活下的两人就又是包袱。

没有人忍心动手,健康着的人没有人敢。

只有那病榻上的老头将那重复的话喊了半年多:“我一手掐巴死两……”何等的年轻,何等的窝囊。

若说曾经他的精力都在床上的女人身体里,那么没了女人的他的精力又去了哪?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但这却是真实的。

真实的,属于大三的愚昧。

可怕的是,大三还把这愚昧进一步的扩展,他就像一名传教士,用他的愚昧蛊惑了全村。

  杀身之祸伴着他们的短浅逼近。

在那场聪明的杀戮里,我在想,如果村子哪怕有一个人有日本军队队长那样合乎逻辑的思维的话,也就不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不得不说这样的死也还算仁慈。

死之前,全村人尚且沉浸在大喜大乐里,献丑的献丑,高歌的高歌。

大婶年龄不小了,嗓音却还婉转,小嘴尚且动人。

只是,我一直一直都在想,她藏在抽屉里的白面,不是一次就用完了吧。

那剩下的,她是准备做什么用的呢?

还有那个被推下了井的人,为什么他不干脆先在井底躲一阵子再出来呢。

那么多米倾泻而下,那被大米埋葬的死法是怎么样的难受?

还有,那六车米,在大火下面,是不是都成了爆米花?

  脑子里蒸腾出许多奇怪的想法。

那些未尽的事尚未被完成,那些主事的人就这样消失了。

多多少少有一些悲凉。

这悲凉在大三深夜摇撸于冷湖之上的动作里就已经预见了。

  一直挥不去的是鱼儿那可爱的小儿子。

那么疼爱他的日本军叔叔,天天早上都会多给他一粒糖的日本军叔叔,怎么会突然拿起军刀朝他刺下去呢。

他是在环抱着日本人的腰的时候被害的,死后双手依然保持着拥抱的姿态,双手间的弧度正是日本军叔叔腰的尺码。

那惊恐的,圆睁的双眼。

他不明白,他不明白,他永远都不会明白了。

  这样,大三才愤怒起来。

可这时,他已经不该愤怒了。

你看,造化弄人。

总是才刚赶上,时势就过。

他马大三当然是有血有肉的汉子,他积攒着的愤怒一旦爆发便是一座火山。

可是不合时宜,已经不合时宜了呀。

杀掉被俘虏的那几个日本人又如何呢,挂甲台村能在烈火里重生么?

  杀了几个落魄的日军,换来自己的死亡。

其实,每个政府都是国家机器,又哪里能够按照人性办事。

这事怪不得政府。

于是,我在想,鱼儿还活着么,她肚子里的孩子还活着么。

她们怎么办?

  

 4 ) 《鬼子来了》最值得一说的细节是什么?

今天我们接着聊一聊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部电影,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的,看多了也就会发现一些难以发现的东西,然后可能就会明白经典为什么会是经典。

因荷而得藕我们从一副对联开始聊起。

马大三进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副对联,有点残破,但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猜出来,是“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这副对联有个典故: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自幼聪慧过人,名声在外,宰相李贤想招他做女婿,就请他吃饭,指着桌上的菜出了一个上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程敏政对出下联“有杏不需梅(有幸不需媒)”。

这副对联印证了马大三和鱼儿的关系,他们是“自由恋爱”,没有媒人,鱼儿是个年轻寡妇,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小碌碌,马大三和鱼儿厮混应该是不合理法的,但是乡亲们几乎默认了,疯七爷骂鱼儿:“我不是你爹,不要脸的养汉婆娘”。

五舅姥爷说:“你儿媳妇和大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说不定这副对联就是五舅姥爷写的。

我估计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副对联,那么我挖这个坑是想说,剧组在这种细节上做得是如此的认真细致,把优雅藏在身后令人佩服,这就是电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不管观众看不看得出来,有些细节导演是做给自己看的,这是一种态度。

说起对联,姜文作为演员成名的电影《芙蓉镇》,里面也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

“一对黑夫妻,两个狗男女”,横批:“鬼窝”。

《芙蓉镇》是谢晋导演的大作,23岁的姜文和比他大12岁的刘晓庆扮演一对夫妻。

两人想要结婚,因为成分不好,姜文饰演的秦书田请求领导批示,领导就让人写一副白对联,秦书田还亲手贴上了。

这部电影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想必这个细节,姜文会终生难忘。

大胆的畜生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鬼子来了》里面的牲口。

姜文经常会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低俗”镜头,而且是穿插在非常重要的情节里面。

如果能够迅速理解了,就会明白什么是“惊喜”,如果不理解,可能就倒了胃口。

马大三等人送花屋小三郎回了日本军营,日军队长有点懵了,马大三的驴子骑上了皇军的马。

这个镜头曾经被官方建议修改,理由就是低俗。

在一副可有可无的对联上都认真细致的导演,怎么可能随意拍个低俗的镜头呢?

他当然是故意要这么干,不管是对人还是畜生,姜文都很乐意展现一些特别荒诞的情节。

这里映射的其实是日军小队长酒冢猪吉的心理活动。

花屋小三郎是猪吉队长的同乡,花屋已经失踪半年,日军确认其死亡,名字已经刻在“靖国神社”里了,哪知道他又回来了,而且是在皇军的炮楼子下面被关押了半年,猪吉队长当时的心情就是“日了狗了”。

皇军的马被农民的驴子上了,就是说皇军的尊严被农民侮辱了。

猪吉当时已经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刀砍死马大三也不奇怪,但他忍了,他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花屋丢掉的尊严不是他个人的,而是皇军的尊严,得由花屋自己找回来。

所以他要奖励更多的粮食,来一场陆军海军大联欢,猪吉这么做,也有责备海军队长野野村洞察不明的意思。

因此在挂甲台村的联欢会上,猪吉才一次次的忍受 喝醉酒的六旺勾肩搭背拍脑袋,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刺激被村民养活了大半年的花屋,直到花屋重新找回日军的兽性,持刀砍死了六旺,猪吉一下子就亢奋了,大喊着“一个都别放过”。

然后还要刺激一下野野村,他因为经常给小孩子们糖吃,小碌碌才会跑到他背后躲着,猪吉嘲讽野野村和农民混在一起太久了,野野村因此拔刀杀死了小碌碌。

因为这样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日本人在电影里的形象很立体,思想和行为也能说得通,所以日本人才承认这部电影,是“日本人拍不出来的日本人”。

有人或许会说,道理我都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驴子上马的镜头呢?

姜文亲自答:“知不道”!

全都是畜生我们接着往下看,后面还有很多牲口出场。

马大三砍杀了几个日本兵之后被抓住公审,镜头突然切了个小驴子,凑到母驴的肚子下面,可能是想要吃奶,母驴子给了它一蹄子。

这个就是典型的“隐喻蒙太奇”,马大三是中国人,日本人才是侵略者,日军在获知天皇投降诏书的情况下屠杀了挂甲台村,才是真正的罪大恶极,马大三这一帮农民就如同那只要吃奶的小驴子,他们需要保护,而国军“这头母驴”不但没有保护,居然还要踢上一脚。

然后那只小驴子一直出现在马大山的背后,国军士兵拔掉塞口的布让马大三说话,他发出了一连串的驴叫声。

一旁的四表姐夫说,啥叫仰天长啸,这就叫仰天长啸。

接下来,国军将领吴大维宣布对马大三的判决,刚喊了猪吉队长的名字,有个看热闹的闲人从高坡上掉来,灰头灰脸的跑了,接着一头猪进了场,这一连串的镜头都像是穿帮镜头一样很不严肃,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场审判是毫无逻辑可言的,名字叫猪吉的未必是“猪”,那些道貌岸然的国军将领才是真正的“猪”啊。

然后猪吉队长听说让他来枪毙马大三,他表示很吃惊,还加问了一句“真的”?

猪吉在获准用刀执行的时候,又把刀交给了花屋小三郎,他因为之前被马大三砍了一斧头,手上有伤。

就这样,杀人的屠刀戏剧性的到了花屋手里,让这个村民们一直不忍心、不敢杀的侵略者,一个厚颜无耻的强盗,砍死养活了他大半年的恩人。

墙外的说书人感叹这个故事真好,回去要写一个“拿人的段子”。

啥叫经典,这就叫经典。

姜文电影或许有很深的内涵,但都是藏在身后的,你不去研究根本发现不了,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一方面是霸气外露的张扬,另一方面是把细腻的东西藏在背后,看起来有点矛盾,我的理解是那个时候姜文,还在努力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想到的是用力过猛,在国外获得一致好评的情况下,国内给禁了。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唯一一个永远正确的人是“疯七爷”,那个高喊“我一手一个掐死两”的老头,也曾经大骂马大三:“全村早晚死在你手里”,这句话也应验了,日本人屠村的时候,这个残废的老头放了唯一的一枪,还实现了“一手一个掐死两”的诺言。

为什么七爷是个残废疯子?

掌握真理的永远是极少数人,他们在人群里肯定是个另类。

【MOMO拉片】006 《鬼子来了》优雅与低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5 ) 《鬼子来了》最值得一说的细节是什么?

从1993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00年的《鬼子来了》,姜文蛰伏了七年,他的电影求质不求量,每一部都很扎实。

这次,他选择了山东作家尤凤祥的《生存》,后者反映了胶南农民抗日的故事,而姜文则把地点改在了他的老家唐山,所以马大三为首的乡亲们都说着迁西话。

当然,这部电影的改编,原作者与编剧还是存在很大争议的,部分争议在广电总局的审查回复里有所体现,那就是这不符合我们惯常意义对于抗日那段历史的描绘,甚至非常具有颠覆性。

所以,广电勒令姜文修改,但是后者这次没有听话,还带着影片去戛纳参赛了,拿了评审团大奖,换来的结果就是片子不能上映,5年不得拍片。

这代价应该说巨大的。

但是姜文没有牺牲。

十八年之后,重新审视这部抗日神剧,你会发现它跟其他的抗日神剧完全不是在一个历史观上讨论问题。

它考虑的更多的是人性,这也就让这部抗日神剧显得如此特别。

1事实上,当那个“我”把日本俘虏和翻译官丢给马大三的时候,这个矛盾就开始在村民的内部激化,从而各色人等都呈现出了中国人的特征,村长在主持大局,但是有所保留。

疯爸说要一手一个,掐吧死,刨坑埋喽,无人理会。

其他村民只是考虑自己利益,言辞激烈,实际在躲闪,每个人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自我保护,然后把锅让马大三来背。

这里面,马大三也把自己的事说成是全村的事,用他和鱼二偷情的私事换来了各种同情和帮助。

他在一点点地了解从翻译官歪曲的翻译中,获取日本俘虏的想法,然后再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曾求教过所谓的刀斧手,结果换来的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局。

他也曾铤而走险用俘虏换回粮食,却万万没想到为全村带来了灾祸。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鱼死网破冲进俘虏营,结果竟然被国民党长官安排被日本人杀害。

当他的头颅滚动,鲜血喷溅,他才赫然发现自己看不懂的并不是战争,还有被战争异化的人性。

2这部电影的争议点,在于姜文选择了相对罗生门的手法,给了日本人比较正常的视角。

这也是本片为什么在日本屡获好评却在国内骂声一片的原因。

但是,姜文后来谈了他拍鬼子来了的动机,谈到他在中戏读书时也有遇到日本留学生,他也会近距离地接触这些人,他感觉这些人都是可以交往的普通民众,但是普通民众怎么会在战争中突然都拿起了枪,做了许多惨绝人寰的屠杀呢?

这中间一定有什么出了问题。

他说很反感国内某些声音总是说一小撮日本极右翼军国主义分子,根本就不是一小撮,而是很大一部分,所以才会在战争中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这就是菊与刀的国民性背后的深意。

3作为根正苗红大院子弟出来的姜文,在他37岁的时候,想做的这部影片其实还是希望能警示国人。

我们首先要敢于正视自身的劣根,同时识破对方的虚伪,才能有所进步。

姜文不是鲁迅,但是后者那些在日本真正待过的人才更理解这个民族的可怕性,从而对于我们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所以,鬼子来了虽然被禁,但它所牵涉的话题却是至今都令同胞义愤填膺的。

姜文说,国内拍的很多抗日神剧都会被别有用心的日本人拿回日本播放,从而教育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中国我们的士兵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配合了日本被扭曲窜改的教科书,让这些人从小就接受了虚假历史观教育。

而我们的抗日神剧动不动就全民皆兵,所以日本极右翼势力又可以借题发挥说,你看当时我们杀的不是平民而是士兵,从而给自己找借口开脱罪责。

屡屡看到这种愚蠢而遭人利用的现实,也逼迫了姜文尽快拍出一部令全世界审视日本侵略者暴行,同时激发国民警醒的影片。

4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用了48万卷的胶片超了30%的投资,姜文强迫顾长卫选择了黑白摄影,表面上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作品,而实际上它的现实意义的确发人深省。

它用被禁的方式解禁了很多关于抗日神剧的质疑。

因为那些质疑,直怼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歪曲历史与洗脑宣传。

只有戳破了这层纸,民众才会认识到这种危害性,不要总觉得厉害了,那不过是虚张声势。

一旦面对各条战线的真实对抗时,才会发现姜文那可贵的前瞻性。

作为导演,姜文在这部影片所倾注的心血不亚于阳光灿烂的日子。

如果说后者拍出了他的成长他的梦,那么前者则拍出了他的反思他的担心。

到底中国还有多少个马大三,要逼到最后一刻,才懂得拿起刀呢?而那时候,晚不?

PS:姜文的隐喻,的确很深刻,比如马和驴,公鸡,糖等,信息量好大想要观看的话也可以到公众号:VIP大影视圈 看看你对这部电影是怎么想法呢。

每天及时更新,另外有更多大片尽在此哦!

 6 ) 观后感

很好很好的一部片子1、八年抗战,谁赢了谁输了?

八年,我们赢了,日本投降了但谁获得真正的胜利呢?

一种物质上精神上心态上的全面胜利呢?

答案很明了一句话,残忍的奴隶主走了,奴隶还是奴隶2、中国农民对日本的态度为什么他们可以天真浪漫到相信日本人会真的给他们两辆车的粮食这可是说是善良忠厚,也可以说是愚昧无知总觉得也许他们心底里面,并不晓得这是侵占他们土地侵占他们主权的掠夺者,而好像仅仅只是改朝换代一般,来个个新的主人而已,我们能吃好饭睡好觉就感恩戴德了他们的眼神里只有恐惧,找不到仇恨3、我是谁?

电影里面多次提到我是谁我是谁呢?

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高少校对马大三的最后审判里说:“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你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你不配做一个中国人,甚至不配做一个人。

”怎样才配做一个中国人呢?

四个字:逆来顺受换句话说,就是丢掉“我”,丢掉自己,丢掉对于真正人性的追求马大三最后找到了“我”,以“我”的要求来活着,实现活着的意义那他在当时的环境自然离死亡不远了4、黑白黑白色彩和唐山话很加分当然了,对于我这种语言听觉障碍者肯定要看有字幕的了5、警惕很多东西留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骨子里还没变在日本人那里,有些可怕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我们需要警惕6、也许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鬼子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

马大三就是这样。

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

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

——姜文我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特别是从农村考进大学的一些朋友,这种思维很明显我们常常会觉得委屈或者受到欺骗,会觉得我们对某个人非常真诚非常好为什么最后TA却那样对待我呢?

大抵我们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思路,却没有想到,对别人的好最后反而成为了别人颐指气使的理由,而且在这种心态上为恶而不自知,最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为别人买一顿早餐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一种自尊的丧失,一种人生姿态的遗弃。

7、我们需要对别人的胜利,更需要对自己的胜利

 7 ) 《鬼子来了》最值得一说的细节是什么?

当国民党军官接受日本人投降后,马大三杀战俘后第二天当即被国民军官判处死刑。

众多的同胞都在嬉笑这看热闹,可能是想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人生否权当热闹与笑柄。

但是在要求日本军人行刑的的时候日本军官惊了一下并且不敢相信,当即又问了一次翻译官是真的吗?

当时的心里应该是想,这种情况至少如果是在日本,这样的人不可能会被判处死刑,并且是移交给俘虏行刑。

在别国面前不维护同胞,国民军官站在十分客观的角度,不偏不倚,演讲着“这样的人枉为人”,将一个同胞的生命交到战俘手里任由他们行刑,看到这儿真的很痛,很痛……不知道当时我们民族到底被愚弄了多久才会落下这种结果。

使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理解得又深刻了一点。

 8 ) 《鬼子来了》最值得一说的细节是什么?

又看了一遍,讽刺得实在是太对门了。

为什么日军总是扇村民耳光?

因为奴才只懂得这套暴力统治的方式,被打得越狠它才越乖,鲁迅在那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说得很清楚了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

”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

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

”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

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

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

”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

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帐!

”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

你干什么?

”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

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

”他仍然砸。

“人来呀!

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快来呀!

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

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结合后面日军又给孩子糖果的情节,打个巴掌给个糖果。

这是从古至今的驭民之术

 9 ) 姜文的荒诞派刀法

曾经把《阳光灿烂的日子》放给比我大许多、在那个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朋友看,他们对姜文很不屑,他怎么还玩这小孩的把戏呢,一点儿都不真实,那时候谁有那样浪漫的日子呢。

我就说,特定地点、特点身份的一群少年可能就是那样过来的吧,那是王朔和姜文的少年。

其实我的话未说完,姜文在他的电影里玩了一个花招,他的重点不在故事,讲故事的同时又通过马小军的口不断否定着故事的真实性,用中国人少见的荒诞手法,以及浪漫的光影,不确定的叙述,恍惚的氛围,告诉我们,那可能也不是姜文自己的少年。

他否定了个人叙事的真实性,却又重建了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少年时代,一种那个时代的少年都曾在心底憧憬过的充满生命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们无法知道到底哪个更真实。

姜文只是小小地荒诞了一下,在我的印象中,这却是严守法度的中国电影一个未曾有过的创举,个人的理解和创造力终于登上了前台。

我由此喜欢上了姜文的电影,特别是他对于回忆的颠覆和重新发现。

等待多年之后,姜文带来了《鬼子来了》。

这次风格大变,黑白摄影,影像粗砺,表演激烈,对白密集,由浪漫而沉重,由抒情而思考,告别了童年回忆的姜文把镜头伸入到历史深处,试图对我们的集体记忆来一次颠覆。

这一次,他用的仍然是荒诞,不过,这荒诞已不是艺术家超现实的画笔,而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

姜文知道,越荒诞才越有颠覆力,他不惮在我们的伤口上再深深地剜上一刀,因为那段记忆并不像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永远的伤疤,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淡了。

最具荒诞色彩的人物当然是马大山和他的乡亲。

电影一开始,就用戏剧性的手法把马大山置于了一个荒谬事件的中心,作为日占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却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看押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

既不能让日本人知道,也不能杀了他们,甚至为了不让日本兵寻死,还得尽心竭力地款待他们。

对于马大山和村民们来说,这样做是出于一种生命的惯性,本能的生存意识。

他们从此也拥有了一个尴尬的身份,一面是看押日本鬼子的中国人,一面却要放弃恐惧(我注意到,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而非仇恨),把鬼子作为自己人一样来保护。

发展的结果,两种身份合而为一,在意识里中国人与鬼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才有了后来把鬼子送回去的情节,才有了与鬼子的军民同乐。

当马大山给村里人许诺去杀日本人后,连自己的女人都不愿再碰他,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这个日本鬼子的身份已不再重要,“日本人也是人”,是个活生生的人,沾了他血的手,和沾了中国人血的手一样不干净。

电影到这里,反而把马大山和村民置于一个道德困境,在日军刺刀下战战栗栗活人的中国人,倒要为怎么处理一个日本兵而饱受良心折磨。

问题的关键就在良心,他们以为日本兵和中国人一样有良心,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得住良心的,他们甚至以为可以和日本人讨价还价,而日本人也会像重新得到孩子的母亲那样回报他们。

所以接下来全村人的死,一下子让以前所有的善意揣测和斤斤计较变得那么愚蠢和荒唐。

最后,马大山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兵刀下,善良和良心在面对疯狂的战争规则时的脆弱和荒诞不经如此触目惊心。

日本兵可以在杀人之前细心掸去马大山颈项上的蚂蚁,但屠刀仍会毫不迟疑地落下,他的荒诞之举是以前的马大山怎么也理解不了的,他们遵循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马大山想做日本人的顺民不成,想做个杀鬼子的英雄也不行,因为他的天真,只知有良心,在战时忘了敌我,在战后无视秩序,他只有死。

最初,马大山和乡亲们还是明确意识到了日本兵的身份的,老者和几个后生审问日本兵,他问道:你杀过中国人不,糟践过中国女人不?

我相信他们即便没有家人被日本人杀害,起码看见过日本人残杀其他中国人。

我感到荒唐的是,很多情形下,他们根本不像笼罩在战争和杀戮阴影下的人,八婶争吵时的凌厉架势,村民要胁马大山杀了他们的狠劲,算计马大山藏人是不是得了什么好处,拍得越生动真实,越是让人沮丧不已。

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抗日英雄,但转眼间就可以忘了自己的处境,真以为中日一家,抱着那样荒诞的想法,要想活命都难。

电影中的看客着墨不多,却让人过目难忘。

马大山被处斩时,呼应国军军官的震臂高呼,从城墙上滚落的人引发的笑声,突然钻到哨兵裆下的猪,在这一刻所营造的荒诞感其锋芒所指是不言自明的。

精心设计的前后出现了三次的说书人,不敢杀日本人的刽子手刘爷,让人可笑的同时只有深深地叹一口气。

吴大维扮演的国军军官在戏台上宣布对马大山执行死刑。

这是第二次,之前,他在同样的地方处决了那个翻译官。

日本战俘要按国际公约由国际法庭来审判,汉奸则可以不经任何正式审判就地正法。

马大山被杀是因为停战后日本战俘是受保护的,而日本已宣布投降后屠戮全村的罪行则无人追究。

吴大维的瘸腿与其说是剧情需要,勿宁说是在隐喻这种荒诞的现实,只有一条腿的正规军,只是一条腿的教条公约和原则,看起来人道,实际上把真正良善者的生命反而视如草芥。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我”。

这个“我”突兀地将两个大活人交给马大山,说好存放的期限,就此没了下落,因了这,却把全村的人推到了刀口。

这个人物的存在,就如戈多那样荒诞,他在实与不实之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过,却一直悬在马大山和全村人的头上,左右他们的生死。

“我”可以是抗日分子,可以是共产党,对于全村人而言,他是一种和日本人一样可怕的力量,是强加于人的悲剧,是不可预知的命运,也是冷冰冰的历史。

如果说马大山和乡亲们值得同情的话,那只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战争中苟活性命,却承担了别人给的他们负不起的责任。

可姜文仍然硬是把它塞了来,似乎为了考验所有战争中的人。

他要说的是,没有谁能真的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我”不管是某种具体的藏在背后的力量,还是抽象的任人解释的历史,固然不可推卸责任,但普通人如果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准备袖手以观,他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姜文用纪录片风格的表现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说它荒诞,因为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没有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

他的意思很明显,在那样一种异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仅仅为生存而生存。

要说反省,中国人首先该反省的正是自己的这种生存哲学。

靠抗争可以生存,靠隐忍也许也可以生存,但靠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希望绝对无法生存。

在战争环境下,天真地以为能超脱局外,消泯敌我,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荒谬。

他不光要我们警惕日本人,这大凡中国人都看得出来;他更要我们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侥幸心理以及善于遗忘,这种遗忘的可怕,不单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忘了那时的硝烟,更有今天面对刺刀明天就可以变为看客,忘了自己的角色,浑不知身处何地,与谁相对;他还要我们警惕理论,任何主义都不是绝对的(虽然承认这一点非常痛苦),善良和人道会蒙了真正善良的人的眼,日本人杀了马大山,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不足百年,又有多少中国人死不瞑目?

马大山的眼睛在影片的结尾是闭上了,在他的头落地的一瞬,他终于明白,对于先前的他和乡亲们来说,这个世界太过贫弱和苍白,所以他的眼睛一开一阖间,世间血色一片。

人头落地,姜文也终于证悟,荒诞刀法至此炼成。

他的这把刀剖心斩骨,刀刀入肉三分,把我们最不愿为人见的东西挖出来示人,绝没有我们看惯了的民族英雄,也没有热血贲张的悲壮故事,有的只是沉重的悲哀。

他一方面反省西方视为圭臬的人道主义,一方面直刺主旋律烈火金钢的民族主义,结果黑道白道都不买账,东方西方两不带见,西方人不见得理解他的苦心,只是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奖项,然后了无声息,绝没有同年的其他华语片那般风光,大多数中国人也还不知何时才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真正拍给中国人的电影。

姜文只好背起大刀,做个浪迹江湖的寂寞高手。

江湖中人则庆幸,中国电影有了一条真汉子。

 10 ) 血色人性——电影《鬼子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428e90100glmh.html一部优秀的大陆禁播电影。

之所以禁,是害怕在未分级的电影市场中,给观众太大的冲击么?

在一定程度上是打击。

人性在这部电影中,血淋淋地呈现出来。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却从来不给人烦躁拖沓的感觉。

在“我”拿着枪逼近马大三屋子之后,到最后半小时左右,气氛一直很轻松。

但在最后,仿佛遭受到心灵的屠杀。

压抑,沉重,我想这是每个人看过这部电影后的感觉。

拍中日战争的电影很多,一些传统电影以八路军雄赳赳气昂昂结尾;也有改变设计,比如《黄石的孩子》,先让人看到屠杀,然后再讲些温情;《南京南京》给人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日本人,不过那日本人自杀,也算是赎罪。

而我现在才知道,在这之前,有一部非常残忍的电影,它把每一个人都刻画得性格鲜明,生活在那么僻静的小山村,甚至与压迫、与侵略都相互适应而更显宁静;之后,那并不意外,却很沉重的结局,将每一个闪烁的生命扼杀,给心灵猛的一击,让人喘不过气来。

看过这部电影,对电影中每个人的看法,都是矛盾的。

我无法明晰爱憎,正如这个世界。

鲁迅先生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看这电影,我甚至不忍将这样的大帽子扣在挂甲村的村民身上。

马大三不敢杀人,是因为“迷信”会怀鬼胎,还是因为他善良?

花屋感恩戴德之时,到底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是良心的呼唤?

花屋杀了村民、最终杀害马大三,是生性残忍,还是一个军人的责任?

整个悲剧,是因“我”开始,还是“命”中注定?

人性之复杂,无数人诠释过。

电影最后一幕,马大三被花屋斩首,头颅落地转九圈,眨眼三下,嘴角上翘。

眨眼第一下,整个银幕鲜红一片,正如血旗。

偏偏人透露地之时,才会扛起这血旗么?

而现在这血旗之下啊,又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人性。

在血色的人性面前,我噤声。

原最后一滴泪,不要在心灵的裂缝中干涸。

《鬼子来了》短评

【A】姜文深谙黑色幽默,黑色到极致;而这,则是姜文的极致。万千抗日片中最独特的一部,最另类的一部,最真实的一部,最正视的一部,也是最让人反思的一部。愚昧至极,而这愚昧,不止是那一个小山村的愚昧,而是全中国的愚昧。举世皆混我独清?不存在的,愚昧的世道中,那仅有的觉醒者,便是仅有的牺牲品。

4分钟前
  • 伍月
  • 力荐

只不過是流於通俗的電視笑鬧劇,應該歸類在電視綜藝節目而非屬電影比較適切。中國或許受儒家道學數千年之影響而不知幽默為何物,以致誤將谿落他人或侮辱他人等等鄙夷行為視為幽默,君不見卓別林之作品均以自嘲且富有仁慈之舉止以引人發出會心一笑,甚且笑中含有熱淚,誠以人性善良面為出發點,而電影係兼有教化人心之藝術事業,若僅能以低俗行徑自以為高雅,猶如強不知以為知,斯誠有識者之憂也。

6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不过一个不太成功的冷笑话而已

8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BSc] 又是看了开头和结尾 国军领导吴大维

12分钟前
  • Ivan
  • 还行

边看边想,这电影最后要怎样编下去。老百姓真的是有着愚昧的淳朴,管不了那么多,不敢杀人,不管为什么原因,杀了人就受人冷落;谁给粮食谁就是好人,哪怕曾经它还是耀武扬威骑在你头上日日扇耳光;履约了,就太和谐了;不履约,又要怎么杀?猜想也是杀光政策,但没想到最后姜文也死了。

17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HKIFF# 162min戛纳版。故事讲得节奏极好,应该是姜文最好的电影了。(而且姜文(也只有)在演农民的时候演得最好!)

20分钟前
  • btr
  • 力荐

9/10。开场情欲戏:鬼子的探照灯乱晃,屋内黑灯瞎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和刺刀截破纸窗正对着开门的马,几大元素诠释了压抑的生存环境,逼迫马为寻求帮助撒谎游击队要全村人的命。村里开讨论会、隔块布审问和订约画押时频繁的小景别面部运动和大光比,表现村人互相欺瞒的狡猾和轻信敌人的愚昧;花屋回营后特写对准太阳旗和酒冢队长的军靴,表现日本人是太阳旗下的奴性,笑和哭表情都一样是暂时掩饰侵略者的残忍。炕上瘫痪的七爷发疯要掐死俘虏、看着屋外的大联欢上吊,一个疯子叫不醒麻木的村人。捉鸡款待鬼子巡逻兵、骑上日本马的驴到屠杀伴随着不停演奏的军乐,象征日本人文明的虚伪等同动物的野蛮。结尾断腿的国民党军官身后站着嚼口香糖的美国人,像一个傀儡,一头猪的奔走将处刑的严肃性消解,汉奸翻译笑的是所谓和平秩序拿中国人的命抵日本人的罪。

24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这片子实在太....!!

27分钟前
  • 海心
  • 力荐

早就应该听七爷的话,一手一个掐巴死俩,拧成麻花,刨坑埋了。 看电影还得是姜文。

28分钟前
  • 阿我很正经哦啊
  • 力荐

这台词是有多尴尬,我也不管你丑化谁与否,但电影本身就是无趣。

30分钟前
  • 新的一周又一周
  • 很差

久仰大名结果看完并不是很喜欢,好多地方都特别混乱,比起最后让鬼子来处决开头的“我”把战俘交给群众更让我迷惑,开始担心战俘营奥运会会不会暴雷了

33分钟前
  • 大壶春真难吃
  • 还行

原来在CCTV6放过的,怎么后来就成禁片了?

35分钟前
  • leemajia
  • 还行

好机车的吴大维

37分钟前
  • 獨孤求敗
  • 还行

这片看得越多次,越觉得这片子确实不能公映,国民心态还没成熟到能够这样直接地破坏性地剖析自己内在的国民性。如果公映,恐怕姜文只能一辈子到国外去拍片了。

41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据说被禁的原因是被突出证明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只是太长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中国人民太淳朴了,看的焦心

42分钟前
  • 图拉图拉随夫姓
  • 还行

战争时期死比活着容易太多,珍惜现在。

45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看到花田下跪以粮换命还有在村子里举行联谊会那一刻,有种虚无的岁月静好。战争结束后,政客握手言和,商人满载而归,唯有亲人望着墓碑。其实大家都不过是农民的儿子,却因为立场不同而拔刀相向。他们最终死在黎明之前,于人来讲,善良需要带有锋芒,于世界来说,祈愿天下和平,黎民百姓不再受战火硝烟之苦。

46分钟前
  • 鸢时柒
  • 还行

这片该是禁片啊,姜文这是在危险二字头上动刀,若是不忘国仇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能把这片子冷静地看完。要是意志未形成或是心思长歪了的,或是民族气节短了,或是这段历史不以为意了,甚至是精日了,那可真是毁了。有一说一,我看着都不舒服了,我只能说姜文是用了一种能让小日本也接受承认侵略行径的方式。看得五味杂陈,小日本永远是最卑劣的生物。

48分钟前
  • 暗处的Hamlet
  • 较差

印象最深刻的镜头:结尾花屋小三郎举起刀准备砍向姜文时弹走了脖子上的蚂蚁 看似珍爱生命 但去杀死照顾过自己的善良村民却毫不手软讽刺至极日本鬼子草菅人命 杀人不眨眼 中国老百姓对来侵占自己国土的侵略者却仿佛远客来访般欢聚一堂 黑白色调极显艺术风格 村民的善良 鬼子的伪善 对比强烈 结尾那颗人头成为唯一的彩色画面中国影史上数一数二的抗日片

50分钟前
  • 静嘉
  • 力荐

经典的剧,今天再次重温

52分钟前
  • :-O一觉醒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