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节奏我蛮喜欢的。
一开始就是躺在床上瞎想,自己成功的旧同学们。
阿納尼亞说“你50了,仍然覺得世界為你而轉”确实,brad看起来很卑微,但这卑微是他自己造成的。
为了展现自己的不凡而和同样等待儿女面试的家长夸夸其谈——我的儿子是天才、他的导师说他很大机会能进哈佛哦、他被系主任面试了哦。
被害妄想地觉得craig和自己是竞争关系,得到“我從來沒和你競爭”的答案后哀怨地问出“Why did you treat me like this?”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
“不要讓我表現得為你難過,你活得挺好的了”。
他幻想着儿子成功后他会有多快乐。
却也害怕儿子的成功会控制他。
那是儿子的成功,而不是他的。
如果儿子变成一个街头艺人呢?
他嫉妒所有人。
“我愛世界,卻不擁有”但能说我从来不是brad吗?
我曾经是他,和他有一样的想法。
关于失败的洗腦音樂,莫名蛮好听的。
刚看电影5分钟,这什么呀刚看电影10分钟,嗯,还有点意思再往下看30分钟,好吧,我知道这套路了多愁善感的男子,人到中年开始脑洞大开,觉得自己虚度半生,不如别人,当得知朋友的所谓成功背后也有诸多不幸,又开始觉得合理并同情,到最后又要大悟所谓的功成名就还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在单纯干净的大学生的音乐声中声泪俱下,电影完结。
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除了最后的生硬转折,像是爱的教育最后升华主旨,(其实就是梦醒了,别做青天大悲梦了)。
自己已经很富有满足了,所以不要乱想,不要嫉妒,不要虚荣,活在当下啦。
说它是脑洞,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年男子每天以上床就呼呼大睡,从不会失眠,每天醒来就是要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想这个月还有多少水电煤费没有缴,下个年度孩子升学是否要择校,老娘腿脚不便很久了,要不要跟老婆说去看看。
至于同学里的那谁已经当老板主别墅了,不好意思,从不参加同学会。
只有老婆会在耳边絮叨你看那谁谁谁已经开跑车了,某人让他老婆开淘宝店,而自己听过后左耳进右耳出,叹息一声同人不同命,继续看手机。
挺想知道bgm谁做的,那个如蚊子般的嗡嗡一想起,男主开始脑洞大开,看来现阶段我是忘不了这个声音了,全凭它共托了大部分心理活动变化和气氛,神呀,最后的亚裔+黑人女孩的音乐旋律还真的蛮好听的,不知道是哪首曲子。
僅獻給那些還在懷念象牙塔日子的人們。
你在想誰就算是一農村婦女,也會想誰家的豬賣著了好價錢。
人生,不想想其他人,漫漫時光,如何度過?
男主想得最多的,便是那幫大學同學。
大学,是男主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想當年校園裡的風雲人物,Professor的得意門生,前途無可限量。
如果在當時做對了某些決定,如果把握住了某些機會,那麼,登上時代雜誌的,坐擁億萬家財的,便有男主一份,幸福得飄飄然。
其次,男主會去想周圍的人,那個一無所有只懂傻乐的老婆,那個當年用澎湃熱情慫恿男主加入NGO行列的前輩,那些人成了男主的紧箍咒,每每自惭形秽,loser感强烈时,男主便把根源找到那些周围的人束缚了他,至少沒有幫助到他这儿来。
以上這些想法,相信同樣出現在千千萬萬人的腦海中。
人們總是想停留在美好時光里做夢,總是想擺脫現實的泥潭重新開始。
那些曾經出現在我們身邊,和我們同一水平線的人,怎麼就走上了飛黃騰達的平行線?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我們越來越容易看到那些“羨慕對象”的一舉一動,此刻的他們正在風流快活,而我只能刷著手機看風景。
人們活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沒有自我。
男主想那麼多,也托賴於曾經在他生命里出現過的光輝時刻——考上了塔夫茨大學。
大學是象牙塔,裡面有視之登龍門者,或墊腳石者,但始終在大學裡,我們擁有相對的公平和平等,當出到社會,世界便的黑暗、骯髒,一切才剛剛開始。
想再多,往日時光也是無法回去,換來一身惆悵。
誰在想你男主不止一次,強調“圈子”。
男主其實活得並不差,老婆在政府工作,兒子也馬上升讀大學,週末也有一幫子朋友到家中聚會,不是中產,也是靠近中產的邊緣。
只是這些不是男主所追求的圈子,分分鐘幾百萬上落,妙齡女子的相伴左右,男主想活在這樣一個圈子裡。
大學同學ABC君,他們都做到了,曾經的同學,已混進Top Class,自慚形穢。
你在羨慕別人,其實也有別人在羨慕你。
大學裡肯定有混得更不濟的,在男主的成長軌跡里,遇到的那些人也一定有在羨慕男主的。
男主心裡也很清楚,只是他心裡也知道何必去在意這些人?
人向上看,不是往下看,比下有餘的滿足,人已活過大半輩子,阿Q精神能麻痺一時,不能麻痺一輩子。
人生好比一場攀登,我們總望著攀登到更高處的人,或許有時也會替突然從高處墜下者同情或竊喜,萬物,都是逆地心引力生長。
至少男主還有老婆和兒子在想他,這個孤獨的世上,難得的牽繫。
這個老爸,在關鍵的時候,竟然能找到老同學,為兒子安排一場特別的哈佛入學面試,能做到這件事,非常酷。
插播自己一件事,當年想上某家比較好的高中,因為一時輕視疏忽,沒在網上報名成功,去到申請現場時,招生老師查來查去沒查到我的名字,一副不讓我來上學的意思,那時我只知道在那哭泣,也是老爸,二話不說,立即打了幾個電話,托了一些關係,才成功給我解決了這個入學問題,那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
想其它人,是比較。
想家人,是愛。
相信自己人到中年,難免回顧半生,自覺一事無成,時不我與。
如果說,有一個愛你的老婆和兒子,便是最大的寶貴——恕我現在還未看開到這種知足的程度,生而為人,應該盡己最大努力,推動世界的進步,為人類繁衍後代做了貢獻就算功德圓滿,非我價值觀也,也非男主的價值觀。
那要做到什麼?
電影告訴我們,最起碼是“真”。
真切地面對自己。
當在女學生面前侃侃而談自己的NGO理念,可以輕易收穫其崇拜目光,男主可以繼續裝下去,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毫不掩飾地說,如果再選一次,他會毫不猶豫地想賺更多錢,這個答案無疑只會得到鄙視。
但男主更在乎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說不定包含一種勸勉後人的情懷。
男主真實地面對了自己和他人,然而社會需要包裝,把坐在私人飛機的照片上傳至社交平台;在電視上,在人群前,不厭其煩地說著自己見了什麼厲害的人,參加了什麼厲害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別人去想你,成為那個被仰望的人。
不適應症,大部分人都有。
如何緩解病情?
答曰,相信自己。
結尾處,男主念叨著我還活著。
活著,是那麼的真切。
那些讓我羨慕的同學們,原來已經在一個和我無法交流的世界,為何要聽他們廢話?
做好自己,多感受感受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世界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日新月異,那麼高大上得無可觸及。
那些讓人艷羨者,很快你就會發現他們只懂得自吹自擂,無足稱羨。
相信自己,勇敢踏出那個幻想的泡泡,其實我還活著,其實我也還好。
Be proud of myself.
开心的时候就全力以赴的放肆开心,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沉着冷静,记得课题分离。
布拉德中年的焦躁不安和快乐满足几乎都来自于其他人,同学同事,这也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何时能够找到他存在的真正的意义,活的开心些呢,我不得而知。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降低攀比的心理,一定大有裨益。
《被讨厌的勇气》里“每个人的存在即是有价值的”“多数的烦恼都来源于社交关系”果真又得到了一次验证。
(以下记于2023.4.28)1. 没有任何好处的银卡会员 倒是很应景了.2. 我猜这张银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3. 啊终点是波士顿.4. 这片子着实太过适合想申请波士顿学校的我了.5. 我也想去哈佛啊!
门外的书店我兴许也打卡过.6. 写给明天醒来毫无记忆的自己: 除了酒精 激励我自己前行的还有更多不是吗.7. 男主与大学朋友再餐厅 糟糕而未曾料想的发展.《你好布拉德》——中年危机自愈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电影里展现了一位中年父亲经历的一系列心里应对中年焦虑的历程:在与他人比较下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会滋生嫉妒心;他知道这样比较没意义但还是忍不住;在比较下,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意思,他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令别人都羡慕的东西,比如生活在一个安稳富足的社会,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养育出一个温暖且有音乐天赋的即将考取哈佛的儿子。
影片用第一人称视角很真实细腻地解剖出主人公的每一丝想法念头情绪,很能引起我的共情,而且也展示了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己和解,与他生活所在的周围和解,最终挣脱烦扰,决定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真正看见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自己的儿子和妻子,挚爱的人。
影片整体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是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是一个很会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和思考自我的人。
在这一点,希望我也能像主人公学习。
原来解决焦虑只需要一句话,但理解这句话,甚至相信这句话,却并非那么容易。
很庆幸这部电影的出现,让观众以男主布拉德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
这句话是什么?
你一定听过无数次,不过我先卖个关子。
这部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桥段,是男主坐在经济舱里,想到自己有一位老同学,基金经理,富得流油,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飞机,于是感慨万千。
之后男主为了儿子的学业,不情愿地联系了这位老同学,也不合时宜地提到了私人飞机的事:
对方很生气地回应:
原来他的飞机是公司租的,而此时的他作为一名父亲,也只能在病房外焦急无力地等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所以不要和别人比较”,是一个听上去很有说服力的道理。
男主心态因此从焦虑逐渐转为平和,似乎也预示着人物弧光的完成。
一般的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男主的另一位老同学,白宫名人,畅销书作家,却在晚饭时补了一刀:
这段真是笑到不行。
随后他又爆出了更多关于那位老同学的近况,上一句刚让男主心态平和一点,下一句又马上反转,喜剧效果拉满。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向你描述另一个人的近况:他刚在北京买了房,一句话就能让你感到焦虑。
不过房贷压力非常大,一句话又能让你感到别人也有难处。
但这样就能解决焦虑吗?
事实上,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焦虑,和看到别人的难处而感到安慰,这两件事本质上就是一样的,没有意识到这点而不停地寻求安慰,才会陷入“焦虑”的怪圈。
之前在CH上听到一个人的分享,他提到一个自己认识的人曾经家境很好,后来家道中落,生活得比大多数普通人还惨,他说只要一焦虑就想想这个人,觉得不会比他过得更惨,就没那么焦虑了。
类似的,当我们向别人诉说焦虑的时候,总会听到别人回答“我其实比你还焦虑”,而此时的我们已经陷入了“焦虑”的怪圈,一旦觉得自己的焦虑没有那么重要,就会更加焦虑。
现代人管这叫做“焦虑地焦虑”。
如何才能解决焦虑,其实电影早已给了我们回答。
当男主向刚认识的女孩抱怨着自己的人生时,女孩回他说“我觉得你很幸运啊。
”“为什么?
”“你都50岁了,还认为世界是围着你转的。
”
是啊,解决焦虑其实只需要这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
这句话我们听到过无数次,但从来没有去理解它,相信它。
于是这部电影用布拉德碎碎念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感受到焦虑,同时又旁观着他,看到了焦虑的可笑。
我特别特别喜欢电影结尾,儿子对男主说的那番话:
这个世界不会围着你转,但爱你的人会。
“这么对比生活是愚蠢的,但放我对比时,我总算发现自己失败了”。
“有时在生活中,你会失去目标”“我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在其他人看来,我混的不好”“这个世界恨我,我也恨这个世界”本剧讲述了,布拉德(本•斯蒂勒)步入中年后,发现自己的生活一文不值,曾经的朋友或政治名人,或财富大亨等等。
布拉德开始否定自己当下的生活,但后来逐渐了解也明白了,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财富,在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40岁,我可能还没有经历,但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道坎。
人到中年,会开始审视自己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是会否定自己的过去。
毕竟,多数人是无法达到自己过去对未来的期望,这个问题很现实,却也是无法避免的。
剧中,布拉德对自己的否定也可以说是源于欲望。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对自己现有存在不满,这种欲望会被人无限放大,但其实,静静坐下来,感受内心深处的生命,你会发现,所谓的名利财富,无非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
欲望是人性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无法要求自己没有欲望,但把欲望放在自己人生嗯目标与追求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得到了一些东西,难免会失去一些。
得到了财富失去的可能是亲情,得到是权力失去的可能是朋友。
得到的途径有很多,人是能力有限的生物,无法做到兼顾所有。
中年也好,其他也好,当有一天你能坐下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一旦你开始回顾过去,必然会有遗憾,人生从来不是完美的。
2021.5.12
辛辣,尖锐,温情。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比常人高级,他不像常人那样一地鸡毛,伴随家庭危机,他上有老却不必操心,下有小也很出息,还有个爱他的妻子。
他的问题恰出于此,两口子分别就职于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正因妻子容易满足的性格,使他长达数十年丧失了野心,居于小城市,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见证着大学同学一个个飞黄腾达,非富即贵。
直到他47岁、儿子选大学这年,他的心理天平彻底倾斜了。
他陷入沉思,深刻检讨自己的人生,感觉比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他有意无意将自身交际圈固化在大学校园里,臆想着与昔日同窗之间依然保持着适度紧张的竞争关系,殊不知早已不再有人视他为竞争对手,当年大学的朋友圈早已没了他的位置,尽管大家依然珍视与他的友谊。
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将竞争对象时时锁定为那些金字塔尖上的人,其挫败感会有多强烈。
他因此而变得异常敏感,害怕被人忽视甚而轻视。
他陪儿子去波士顿择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儿子的诸多优秀之处,他甚至开始担心将来自己会嫉妒儿子的成就。
他遇见了儿子因音乐而结识的女孩,从女孩的视角他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幸运的人,拥有得已足够多,所有的危机与不快乐皆来自于心理层面,那里面是一个扭曲的世界。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难以放下那份纠结与敏感,仍以刺猬的形象游走于自认为仍该有他一席之地的同学“朋友圈”,仍未放弃以世俗的标准去赢得“朋友圈”的尊敬,直到在宾馆房间里性格内向的儿子跟他道出了这样一番话。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记得今天我因为你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尴尬,因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而唯一关心你的人是我,所以假如你一定要在意某人的看法,那就是我的看法——我爱你。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这是我看Ben Stiller深度电影的第二部。
自己的对这部电影核心的感受就是:如何衡量人生的得失。
布拉德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但是有更好的典型成功人士代表在朋友圈中,他们光鲜亮丽,他们及时行乐,他们有的是幸运之神,有的是事业场的常青树。
他们吃饭的时候会有人主动上前打招呼合影,甚至连餐厅中最好的空位子都是备选好的。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了失败。
一个中年人,本来的愿望是把时间换成慈善感受,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价值,但临了临了,却陷入自己的人生价值空虚中。
他想以孩子的标签作为自己成功的宣传册,但转瞬即逝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很惨很丧。
我也在问自己: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初中的同学有的在加利福尼亚工作,虽然不清楚他过的怎么样、从事工作是什么,但感觉是很高端的人生;有的同学在AVL公司、有的在更高端的top公司取得进展。
我不禁也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呢。
意思是比如大学是211,不是985,工作是传统制造业,不是互联网,家庭很普通,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门弟。
所以我也会焦虑不安,如果有一天临了临了,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有时我也会想,有的一起竞争过的同学同事的现状并没有自己这样好,有时也会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到这个程度。
但是这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不是焦虑,是恐惧:如果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那个时候如何去面对以往的时光?
那些没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片段?
我想,这不就是“尺子”是什么的问题吗?
哲学告诉,如果将世间所有的尺子都变成金钱,那么人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
金钱是一种最好的衡量标准,但这毕竟是理想哲学中的情形。
那么快乐与幸福能作为尺子吗?
似乎也不能,一个人永远无法体现所有人度过的不同人生,也就无法去判断这个尺寸是否恰当,即便是人生传记作家,你也不敢去相信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想法,毕竟一个以此为职业的人是利益相关者。
所以尺子在哪里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某个阶段的想法,如果能把这把尺子比较一下,该快乐的人就快乐吧,该悲观的人就悲观吧。
多多包容一下即可。
「此刻我坐在那里静静听着,感受着我自己的内在生命。」
中年人慎看,有脑梗风险:尤其是喜欢比较,结果大学时期的老铁们都比你混得好,更慎看。如果有孩子面临升学,不得不拉下脸去找有混得好的同学打打招呼,果断选择别看了。如果已经拉下脸找同学打过招呼了,要跟对方吃个感谢饭,内心依然为自己没对方混得好而不甘,想让对方配合自己找到那么点存在感,最好看到这片名就赶紧划拉过去。
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把每个自命不凡又害怕被遗忘的平凡人溺死。应以此为教科书发给每个人学习如何不ky。
非常文艺的小品,这次本是个爱胡思乱想的中产老爸,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的确是该有的都有了,够令人羡慕的,还是得知足常乐。最后的室内乐表演,录音和镜头很真实。
太可怕了,我一边看一边摇头说卧槽,然后又边看边点头,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布拉德的心理活动90%我都有,原来价值观哪都差不多啊,原来找关系办事哪都好使啊,真的是世界大同。看完以后,我的焦虑确实减轻了很多。
7分,中年危机?
一个中年男人的自我崩溃与自我修复。
男主四处发散辗转反侧的焦虑和幻想代入感都极强,可见同辈压力是一个可以从6岁折磨到60岁的问题。难受的不是比其他人缺少了一家私人飞机或是哪座小岛,而是早已失去的可以畅谈理想、无视现实、充满可能性的青春人生。年轻的时候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爱彼此。万千的感慨藏在听着交响曲忍不住落下的热泪里,为了那些依然可以爱却无法拥有的生命,也为了那些已经拥有却忘了去爱的生活。希望我到中年也能悟透与所有不忿和解的能力。
演出了很颓很丧很神经的气质,畏畏缩缩的走路姿态极其到位。人生不是一场排名竞争,拥有的也不过是这些日子,那些世俗的东西还会重要吗?
十二分的感同身受,十分的自省和清醒。人到中年,回头望自己的同学和好朋友们,无处话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从反思的角度看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选择,看似失败,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人应该多向内求,而不是攀比或嫉妒;人应该自性成佛,而不是假借虚荣来满足自己的虚伪。故事拍摄的非常棒,中间的好几个刺激让布拉德忌妒心爆棚,直到他开始与同专业的小学妹沟通明白,你并不是最差的,你做的很棒,你过的很幸福,你并不懂得最贫穷的生活是怎么样的…醒悟总是在一瞬间,多走走看看,也能解救自己的迷茫。
白男矫情
好难看啊......一颗星给儿子的颜值......
一个男同学推荐给我的,非常无聊。
人贵在能接受自己的生活,并充满对生活热情。
觉得别人过得更好,哪个中年人不是呢?
#🍋观影# 中年人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物种,贪婪世故,还患得患失。因此,人到中年,诚实一点,本分一点,对自己,也对别人。当你死亡时,一切都是过去,哪有什么未来……
这父子俩真的是最讨厌的两类人,毫无自知之明而又自以为是的父亲整日意淫着旧时朋友们成功的生活,在不断的对比中怀疑自己的选择。面无表情的儿子,十棍子也敲不出一个屁,干什么都是一脸死样。最后要表达什么意思?看似辉煌的朋友背后都有他们的烦恼,生病的女儿,糜烂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所以“活着就很好”?什么狗屁!
男人的中年危机 无法感同身受
觉得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更多这种沉浸在自己的loser思维中出不去的人,才能衬出我的透彻。
只要自己放过了自己 哪有什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