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影院,已经是深夜十点多,看完《风平浪静》的后遗症是忍不住想要立刻与人分享观影后的那份情绪,这在我身上极为少见,于是,给知道我要看这部电影,并有所关注的朋友发了一条微信:《风平浪静》很好看,我很喜欢,可能口碑会两极,但是演员演技真打动人,而且我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题材。
取景好像在福建,片尾曲是闽南语的风平浪静,超级好听,一看字幕居然是章宇唱的,很意外。
后来,结合片尾字幕的印象,又上网查了一下信息,果然,影片的主要取景地是在我去过的泉州和尚未游历过的平潭。
南方的海岛对我这种内陆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当少年宋浩骑着自行车在雨中飞驰时,我的思绪已经追随他飘荡在海岸线了,阴暗的天空,涌动的浪潮,和后来连绵不绝的雨水,破败又湿润的老城,完全就是犯罪电影的温床,这样的电影,一定会在故事的流动中让一些情绪推波助澜,他们来自于镜头语言,更需要演员的渲染。
严苛一点来说,抛开地域赋予人物的形象束缚,宋佳简直太适合潘晓霜的角色了,一张扛得住大银幕的脸,写满故事,在李霄峰的镜头下,明媚,张扬又透着一丝坚定。
如果我们把影片在叙事衔接上的一些瑕疵视为留白的话,潘晓霜对宋浩的执念完全符合人物的预设,曾经有些叛逆的女孩,没有离开过小城,也经历过情感的波澜,30岁以后,坚守着的不过是当年心中的一团火,是对那个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的深切向往,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会不问过往,一往无前。
而那个背负罪恶感的男人宋浩,本该拥有大好的前途,一次意外,可能的天堂变成了注定的地狱。
章宇用一种内敛的方式,不动声色的把人物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涌动诠释得淋漓尽致。
对父亲的疏离,对被害者女儿的愧疚、对潘晓霜开始的漠然到后来的温柔,以及对自己的命运从隐忍到崩溃的过程,既细腻,又极具层次感,可能是今年以来我看到过的最好表演了,毫无疑问,章宇赋予了角色绝对的灵魂,让人忍不住为宋浩的命运动容。
那个本该意气风发的小城少年,在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下土崩瓦解,他没有像自己的父亲一样选择同流合污,因为良知和最初的纯粹,那应该就是潘晓霜眼里宋浩的样子,于是,她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道光,一次救赎,也成就了这部电影中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我的脑海中久久萦回着收费站求婚的画面:她期盼又害怕的坐在收费站前。
他开车驶来,平淡的打招呼,然后准备离开。
她欲言又止,终于吞下了所有的话语,任由他开车离去。
镜头定格在她写满失落和伤感的脸上。
突然,他重新出现在画面中,递给她买来的牛奶,平淡的说:我们结婚吧。
她延迟了几秒,由意外到欣喜,回答:好。
在来往的汽车间隙,她为他擦掉嘴边的牛奶。
然后,他们笑着接吻。
总是有很多这样的场景难以消散,像一个同样看过电影的朋友所言“看完之后后劲十足,有很多浪漫的细节,以及巧妙的时刻令人回味。
”当然,不只有令人回味的美好,也有足够震撼的残酷,比如,宋浩对自己人生做最后抉择前,坐在海边废弃轮胎上情绪失控下眼中迸发的泪水;影片最后,潘晓霜撑着雨伞在礁石上的远眺。
那些瞬间的碎片,简直把影片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除了情绪的联动,《风平浪静》本身也是一部很有勇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于外,揭示出权势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于内,是对个体宿命感的一种极致的表达,宋浩这个人物难免让人想到俄狄浦斯王,包括电影结尾的处理,都能看出是对古希腊悲剧的致敬。
李霄峰是一个非常喜欢文学的导演,所以在《风平浪静》中也会有一些意象性的表达,比如宋浩的跳海,电影尝试用行为去隐喻主人公的内心,那个时候的宋浩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他想找到一个逃避之所,甚至自杀,而生活在海边给予了他一种生存的本能——游泳的技能,所以,令一些人困惑的这场戏,显然是体现出了宋浩的又一次挣扎——身体的本能和内心的煎熬,整个故事就像一个螺旋梯,通过宋浩不断地挣扎反复,最终把人物推到了绝境,也更加深了宿命性的无解。
除了意象,还有我前面提到的留白,是保持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衔接的合理性,还是更多的去体现人物命运的瞬间,用情绪铺垫氛围,也许在有些人眼中是剧本的不足,但是在我看来是值得称赞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还没有达到最完满的效果,但是,我被他给到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成为了非常喜欢的那极,就这么简单。
在万圣节这天下午有幸去看了《风平浪静》的超前点映,因为堵车稍微迟到了几分钟,跑得大汗淋漓错过了开场,喘着粗气刚好契合了台风天少年和父亲雨中几次狂奔的氛围。
隔了一天再回忆这部电影,我想给几位演员的演技打10分,影片营造的氛围感打9分,给剧本打6分。
首先说下氛围。
少年气和少年时光都是一种非常珍贵易碎的东西,在影视作品里,优等生往往很容易与报送和高考失之交臂。
在不可名状的命运的推动下,《风平浪静》把沿海小镇的晦暗阴冷势利的气氛、觥筹交错又暗流涌动的虚伪人情、少年一夜从优等生变为逃犯的仓惶绝望刻画得非常到位。
而安顿下来的少年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石雕厂的混凝土块左摇右晃,少年心思也左摇右摆,混凝土块骤然坠地,惊起一地白尘,少年最终挂掉尚未接通的电话,放弃了坦白的机会,一颗少年心也同样蒙尘。
章宇天生有一种覆于层层风浪之上的坚硬冰层的质感,15年后从石雕厂漫天粉尘中走出来的男人已经长了胡子,一通电话让他重返故乡参加母亲的葬礼也是他年少时光的葬礼。
本来应该只是一段短暂的回程,因为高中同学潘晓霜的纠缠变得充满不确定性。
一直到这里,这部电影都称得上完美,我以为后面要开始讲优等生如何打破迷局,走上赎罪之路,没想到他竟然在物是人非中堕入了更深的深渊。
从这里我要开始说剧本的问题。
我知道很多人会把潘晓霜形容为一朵明艳的花,是映在神情空洞内心忐忑的老少年眼睛里的一缕烟火。
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设定,潘晓霜对主角的爱是缺乏逻辑的爱,同样,当年受害人留下的孤女对主角突如其来的亲近也缺乏逻辑。
我想,编剧或许想要表达:女孩,无论年纪,都是冲动而不可琢磨的,还处心积虑和神秘的老同学、老男人产生纠葛。
但是我真的不喜欢看到镜头借由一个不幸的老少年的视角对两个女性的意淫,还要美其名曰——命运的纠葛。
更何况,主角的父亲还轻描淡写地用“你妈也同意了,总得给宋家留个后”来解释自己的新家庭的存在,用一句轻飘飘的“我去医院问了,是个丫头”来用对儿子的关心美化他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违法行为。
我想,或许是编剧想展现偏远小城市里的传统氛围、手握小权力的人一手遮天。
但是这两处情节的确引起我个人的不适,这部电影里,我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几乎所有的男性都在争夺在破坏,女性都在守护在修复。
我甚至觉得,宋佳饰演的潘晓霜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不大,只是为了唤醒章宇角色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最后再让他为了真相和正义,摧毁这种美好生活,制造悲剧美。
导致整部电影里,章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体验激烈的爱情,体验塑料兄弟情,体验恶势力醉生梦死的生活,最后发现,tmd这不是我想要的,你们这群摧毁正义的人渣!
我真心希望,编剧在打磨剧情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女性角色,不是主角意识的投影,不应该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也不是被镜头凝视的对象。
章宇和李鸿琪的兄弟情也设计得比较空洞,我个人感觉是剪辑的缘故导致了逻辑缺失,非常遗憾,李鸿琪在电影里贡献了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的“小丑”式表演型人格演出。
但是不想多谈了。
章宇、宋佳、张砚辉、李鸿琪……可以说是非常有实力的阵容,这部电影本来可以更好,十五年前那段我基本上都在心里给这部电影打上9分+了,非常遗憾,希望国内写现实题材的电影编剧们继续加油!
引言大概是从2014年起,“现实主义犯罪片”这个概念火了。
这个题材可以拉出长长的片单:《白日焰火》(2014)《心迷宫》(2014)《烈日灼心》(2015)《暴裂无声》(2017)《暴雪将至》(2017)《风中有朵雨做的云》(2018)《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无数的导演冲破审查的禁区,用黑暗阴沉的色调,直白地描绘过去不常见的犯罪场面,并且试图对犯罪背后的社会现实做出批判,或是对人性的复杂予以展现。
应当说,我们很需要这个题材。
毕竟太平盛世,不是吹出来的;而电影产业要发展,也离不开现实。
但是,是不是“冲破审查”、“大尺度犯罪”就成了某种挡箭牌,可以掩盖创作上的种种偷懒,并把主创送上道德的制高点呢?
显然不是。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故事要老老实实地讲。
《风平浪静》,我给了个及格分,这是就电影本身综合而言的——故事虽平庸,但几位演员的表演还可圈可点,所以给了个及格分。
那为什么我不推荐大家看呢?
因为它号称是一部“现实主义犯罪片”,却名不副实。
犯罪片是形式,批判现实是内容。
现在形式算是及格了,内容呢?
我以为我能看见一篇至少是本科水平的论文,结果只看见了东拼西凑抄出来的百度百科。
每种电影都有一个立足之本,比如《钢铁侠》,打得不好看,再有深度也没用;而一部号称“现实主义”的电影不能批判现实,演员就是演出花儿来,那也是白搭。
好了,概念性的东西先喷到这里,下面我从本片的开端、冲突、高潮这三幕,具体地喷一喷这部电影。
一、开端:剧本说要死人,于是就死了人犯罪片通常以一起犯罪为开端。
15年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宋浩(成年由章宇饰演)的保送名额,被校长送给了他的好兄弟、父亲是副市长的李唐(成年由李鸿其饰演)。
大雨中宋浩去找李唐理论,发现李唐家对面的房门开着,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结果被房主误认为是小偷,遭到殴打,情急之下将其刺成重伤。
以为自己杀了人的宋浩飞速逃离。
这一切被宋浩父亲宋建飞(王砚辉饰演)看到,他为了孩子不坐牢,将房主杀死。
随后,宋浩远走他乡。
我不得不说,这起犯罪实在是过于无厘头了。
我本来以为是宋李两家人理论,出现伤亡;结果是死了个路人甲。
有人会说:无巧不成书。
我当然承认,任何故事包括犯罪故事的设计都需要偶然因素。
但是对现实主义犯罪片来说,“犯罪”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故事的偶然中存在现实的必然。
《风平浪静》开端发展的必然,应该是宋李两家产生冲突;如果电影想直接反映“保送名额分配不公”这种社会现实,也应该直面顶替者与被顶替者的冲突。
顺带一提,有的大V在评论时把“保送名额分配不公”说成“高考顶替”,不知道是笔误还是偷梁换柱。
应该说这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处于灰色地带,因为高中确有分配保送名额的权利,只不过这个权利可能被滥用;而后者则完全是黑色的、违法的。
在评论里扯“高考顶替”,有炒作社会热点的嫌疑。
总之,电影本来似乎要说一个社会问题,突然虚晃一枪去扯进来一个无关的人,美其名曰“展现命运无常”,那根本就是在掩盖情节设计能力的不足。
这就好像是西门吹雪叶孤城对决紫禁之巅,叶孤城脚下一滑踩秃噜了一块瓦片,瓦片掉下去砸死一个小太监。
这种情况下,可怜的不是小太监,是读者观众。
我们看看《爆裂无声》是怎么安排犯罪的:煤老板昌万年和律师徐文杰在山上进行私密交易,交易完成后昌万年看到了男孩张磊的羊群 ,想买遭到拒绝。
射箭爱好者昌万年直接弯弓搭箭,张磊为了保护羊被误伤。
最后昌万年威胁律师弄死了张磊,并将尸体藏在山洞中。
这里也有偶然:三人的相遇就是一起偶然。
但考虑到三人分别象征着三个阶层,那么这种相遇也就不那么偶然了,因为三个阶层本来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必然:昌万年是社会顶层,平日里说一不二,他当然不会接受拒绝,想要就一定要得到;张磊是社会底层,羊是他的一切,他不惜一切也要保护。
所以两个阶层的代表相遇,势必引发冲突,最后酿成惨案。
《风平浪静》与《爆裂无声》,到底谁的犯罪设置更合理、更巧妙,谁的犯罪更能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不用多说了吧。
说实在的,《风平浪静》这种设置犯罪的方式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揭露社会阴暗面一定要死人,没有死人的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死。
二、冲突:一个主角,三个NPC15年后,由于母亲过世,宋浩回来了。
昔日的“好兄弟”李唐成了地产商,到处拆迁。
宋浩在家里逗留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隐藏,极力隐藏自己的过去,所以他对谁都不亲近,包括拒绝老同学潘晓霜(宋佳饰演)的追求;二是赎罪,因为当年他“杀死”的屋主有一个女儿万小宁(邓恩熙饰演),如今正好15岁了,他决定做一些补偿。
应当说,章宇在这一幕的演绎是很精彩的,将内心的冲突与挣扎都表现出来了。
但无奈的是,和他演对手戏的三位:李唐、万小宁、潘晓霜,全程都是工具人,工具属性分别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邪魅总裁、叛逆少女、叛逆妇女(没有对宋佳不敬的意思,成年女子都可以称妇女)。
过于工具人的角色,好演员也很难发挥,而且与主角宋浩的冲突也没法很精彩。
李唐反正就是坏,上学时抢人家保送名额,长大了行贿、强拆、勒索、杀人,无恶不作。
万小宁和潘晓霜就是要霸王硬上弓,最后宋浩从了潘晓霜,毕竟从了万小宁这电影就没法上映了。
我们再来看看《烈日灼心》是怎么安排冲突的:三个与谋杀案有牵连的人,也是要一面隐藏,一面赎罪。
在隐藏线,邓超与段奕宏二人的角色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赎罪线,郭涛与王珞丹二人的角色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此外,隐藏与赎罪本身也是一对冲突:他们越是赎罪做好事,越引人注意,就越难以隐藏。
相比之下,章宇一个人其实相当独力难支。
三、高潮:有个人他很惨,后来他死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风平浪静》总算迎来了一个还算惊人的转折:原来当年宋浩所做的一切都被李唐看在眼里,现在他用宋浩的车撞死了钉子户万小宁,然后威胁宋浩帮他收尾。
为了掩盖当年的错误,宋浩和父亲宋建飞不得不犯下新的错误,然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终于,宋浩承受不住了,自杀,完。
其实就宋浩的个人故事来说,还是不错的,章宇演得也非常好:先是无妄之灾,然后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走向灭亡。
问题是这个简单的事情被抻长到两个小时,就非常让人犯困了。
何况还存在前面我们说的工具人问题。
但是,我们说的批判现实呢?
在哪里?
电影一开始好像是想说保送名额分配不公问题,后来又好像想说强拆、腐败。
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是蜻蜓点水。
一切都是为了虐主角而服务的。
虐了俩小时,最后终于把主角虐死了。
死前,章宇饰演的宋浩痛苦而茫然地望向银幕前的观众。
演技确实牛。
这又是一个熟悉的镜头,很像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结尾的宋康昊——他死死地盯住观众,意为真正的凶手就在观众之中。
这一盯确实叫人毛骨悚然。
模仿镜头没什么问题,但我不知道模仿这个镜头是想干啥。
观众可没有害宋浩,都是剧本害的。
其实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形式大于内容。
觉得这个镜头很有“杀伤力”,也不管是不是用力过猛,就直接用了。
事实上,如果前面对现实的批判没有分量,想仅凭这么一个眼神镇住观众,那是不可能的。
结语通过前面用《暴裂无声》《烈日灼心》《杀人回忆》进行对比分析,你可以发现本片处处都在套模板,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犯罪片”模板,那就是:开端是一个社会阴暗面引发的犯罪,中间是主角被命运玩弄,结尾是一地鸡毛。
套模板没什么问题,但一点多余的脑筋不想动,就过分了。
可以说本片比起《爆裂无声》的精巧设计,差了十部《风雨云》。
这就很像是小资产阶级式的矫揉造作。
小资产阶级一方面有物质基础和文化水平去悲天悯人,一方面又缺乏勇气或理论水平去剖析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只能学着自己看过的经典作品——还学不到点子上——疾呼一声:“唉,他好惨呀!
他死啦!
”便也就罢了。
我当然不是说这种疾呼没有意义——毕竟,我给本片打了及格分呢。
但是……唉,算了我就直说了吧,我觉得这玩意儿就是毫无意义。
从《金刚川》到《风平浪静》,我对现在历史、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理论水平和价值判断深表忧虑。
与其看这种看似忧国忧民、实则空洞无物的作品,还不如看看照着你的底线猛攻的《上海堡垒》算了,好歹还能图一乐儿。
一部好电影里,人在面对痛苦和重要抉择时内心的风起云涌常常不亚于一场核爆,有时候这些情绪的铺垫和爆发甚至比那些花大价钱的特效场面更震撼人心。
这部由黄渤监制,李霄峰导演,章宇主演的犯罪文艺片《风平浪静》就把镜头对准不同阶级人物的内在灵魂,把他们隐藏在心底深处的矛盾,恐惧,痛苦等最不堪,最隐秘的情绪仿佛手术刀切片似的一片片清晰的摆在你面前,让你细细探究这些人的灵魂是如何一步步扭曲的,命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
我相信,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是冲着章宇的表演去的。
电影里章宇的角色宋浩最后撑不住了,可章宇这次作为大男主却牢牢撑起了这部非常有文艺质感的犯罪题材电影。
电影中几个重要人物角色的表演是最大的惊喜,章宇这次的角色完全区别《我不是药神》里的黄毛,和《无名之辈》里的胡广生,可谓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他带来内敛深沉,需要调动强大内心力量却又要于外表无形的复杂演绎,章宇用自己这些年在电影圈的浮浮沉沉让这个角色充满沧桑感和故事感,他的演绎有着厚重感和戏剧张力,宋浩前期的忧郁,沉闷,落魄的内心戏和后期的失魂,迷茫,崩溃的爆发戏都演绎的入木三分,深入人物灵魂。
宋浩骑摩托车崩溃撞死鱼,烟火绽放游艇上的跳海逃离,与女主角的情欲缠绵等重头戏稍后再慢慢分析,先来解决几个剧情方面的关键问题。
以下有剧透。
一,地头蛇小霸王李唐为什么要杀死那个不良少女万小宁?
因为李唐在做gdp地皮生意,因为他要拆万小宁的房子,而万小宁是钉子户,是他眼中的刺。
李唐笑嘻嘻叫宋浩下来说自己手机没电了,用宋浩手机打个电话,其实这个电话就是打给万小宁的。
李唐之前看到宋浩跟踪万小宁回家,看到过两个人交谈,知道他们认识,所以要用宋浩的手机叫出那个女孩在指定地点,然后开车撞死他。
这个撞是有预谋的,而不是偶然发生,导演在撞车的一瞬间给了李唐脸部一个诡异微笑的特写镜头。
计划得逞后,李唐在车上抛出当年自己曾经看见宋浩杀人的讯息,说自己这15年一直没告发他,通过这个条件来要挟宋浩,让他来处理掉万小宁的尸体。
宋浩看到那个女孩倒在地上起初不敢相信是万小宁,重播了自己手机上刚才李唐播的那个熟悉的号码,地上死去女孩的手机果然响了,从而更加确定这个女孩就是万小宁,就是自己当年过失杀人的男子的孤女。
宋浩这次回来一直想通过帮助万小宁来弥补当年的过错,通过拯救不良少女万小宁的人生来救赎自己的人生,却没想到自己还是成了杀死万小宁的帮凶,从而第一次崩溃失控大哭。
二,宋佳演的潘晓霜为什么那么喜欢宋浩?
结尾一个镜头,一个骑着自信车的保送优等生宋浩意气风发的从读书时期的潘晓霜眼前驶过,引起了当时高傲的潘晓霜的注意,但这个注意仅仅是不屑,潘晓霜认为保送生有什么了不起的,都是装逼犯,远远还不到爱意。
可高考前那个大雨天,当她看见了宋浩在海边裸身咆哮奔跑,为什么就突然爱上他了?
分析下潘晓霜的家庭背景,她的父亲是警察,对她管教非常严厉,处处是规矩,处处是束缚。
这让潘晓霜产生了逆反的心里,产生反叛的情绪,她向往着洒脱,狂野,突破规矩的放荡不羁的那一面。
潘晓霜重逢宋浩吃饭唱歌那段夸张的举止可以一瞥她内心的火热。
所以当她看见平日里的一个个乖乖优等生宋浩突然在大雨天光着膀子在海边肆无忌惮的疯狂奔跑咆哮时,她被这种真实,张狂,野性的一面牢牢吸引住了,让她心生爱慕和向往,这个印象让她在心底为宋浩留出一个位置15年,直到在收费口重新遇见回来的宋浩。
潘晓霜夸张唱歌,在破碎车窗前打伞兜风,各种明里暗里暗示等一系列欲擒故纵宋浩都无动于衷,直到她让宋浩送他回家,故意使坏让他上去坐坐,宋浩表面上拒绝,仍旧面无表情,但她回到家中从窗户口看到明明已经告别,但宋浩的车依然停在她家门口迟迟没有离去的时候,她就知道孙浩动心了。
于是就有了潘晓霜夜访宋浩家,两人自然而然的翻云覆雨。
这场激情戏非常大胆露骨,导演通过这场激情戏来展现宋浩这个人物这些年的压抑如何释放,一步步揭露出这个人物真实,野性的一面。
这也是潘晓霜一直那么喜欢宋浩的原因。
宋浩通过火热的爱情来点亮自己灰暗的生活,通过性欲来释放自己多年累积的挫败感和失意。
三,宋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
年少过失杀人,海边咆哮是宋浩第一次崩溃。
之后远离家乡15年,因为母亲离世回到故乡从而遇见潘晓霜,用爱情治愈了自己灰暗消沉的人生,但因为李唐的出现,揭开了那些无法抹去的罪恶,在自己成了杀死孤儿万小宁的帮凶后,在埋葬她的废弃荒地里,有了第二次崩溃。
这次的崩溃让宋浩用爱情重新组装起来的生活又一次分崩离析。
因为他本来想通过帮助万小宁的人生来救赎自己的人生,但万小宁却因为自己死了,这也让他知道有一些过失终究再也无法弥补了。
跟着李唐纸醉金迷在游艇上狂欢喝酒的人生让他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迷失,但此时的宋浩还有一点力气,有一个镜头是孙浩通过栏杆的缝隙看烟花,此时的他仍旧贪恋人生的绚丽和美好,所以他选择跳海逃离。
跳海时响起的歌剧般吟唱的歌也运用的恰当好处,歌里唱的大海是我的母亲,大海是我的故乡,所以宋浩要跳进“母亲”的怀抱,海是宽容的,可以原谅他的过失,海是洁净的,可以洗去他的一切罪恶。
远离李唐那些肮脏的事业,做起了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收费员工作,为的就是要麻痹自己,可是听到李唐说自己的市长父亲要回来剪彩了,这让宋浩的愤怒达到顶点,当年因为这个人一手遮天,用自己儿子的保送名额顶替掉自己,从而让自己怒上心头,慌乱间误闯别人的房子失手杀人,让自己人生轨道失控的源头就是他,那么多年来一切累积的愤怒,痛苦,不甘,报复全都涌上心头,这让他彻底爆炸和崩溃,骑着摩托车后仰大笑是对自己丑恶人生的嘲笑,而冲进死鱼滩头时他已经是处在疯狂的边缘,他的人生就和那些死鱼一样,臭掉,烂掉了。
于是他最后拿起斧头决定和李唐和自己的父亲和那些丑恶的一切同归于尽,最后他死之前说的,我还给你们了,意思是当年你们为我保下的这条狗命我还给你们,这样狗屎不如的丑恶人生我不要也罢。
回到表演,章宇在埋葬万小宁后,在船舶停靠的港湾中崩溃,绝望,无奈,却又愤怒的眼神让人看到他对处理高难度,高情感密度时真实震撼人心的演技。
摩托车后仰大笑的疯癫让我们看到了章宇表演疯狂时的大胆。
面对爱情突然袭来,原本宋浩只穿灰色衣服,结婚后居然穿起了亮黄色衣服,与潘晓霜的甜蜜互喂酸奶的情节让也我们看到了章宇处理宋浩这个人物的层次,以及表现他柔情,温柔的一面。
宋佳这次的表演与以往文艺怨妇的形象骤然不同,表现的大胆,热情,为爱痴狂到有点疯癫。
潘晓霜是整部电影里的喜剧担当,是一抹可贵的亮色,让这部电影的节奏更加有起伏,使电影不是一味的压抑,痛苦,而是有明亮的东西,然后破灭了,更加有情感曲线和戏剧冲突。
破碎的挡风玻璃修好了,宋浩的生活也一度修好,或者说被爱情的滋润遮盖过去了,爱情就是宋浩颠沛流离人生的挡风玻璃。
可惜最后还是灰飞烟灭了,这人观众无限唏嘘。
李鸿其扮演李唐的浪荡不羁,对兄弟充满“义气”的笑面虎面具下藏着毒蝎心肠,用挖掘机为兄弟照亮光明的道路其实是为宋浩照出一条通向地狱的崩溃之路。
王砚辉一如既往的稳,有人物真实感,让人相信这个角色,同时表现出人物的狠辣和“父爱如山”,对权力的痴迷,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和怜爱,和被要挟的矛盾和痛苦都出色的表现出来,其他几个配角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
导演的出色调度,灯光的运用,和出色的配乐让这部电影的质感更加突出,让荧幕前的观众沉浸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里。
这部电影叫风平浪静,导演在宋浩这个人物的情感表达上有几场关键的风的场景处理的很有意境,很到位,镜头非常有可看性。
宋浩青年时期失手犯罪后在海边大雨中那场戏是狂风,这狂风是他对自己失手杀人的内心战栗与恐惧,也是未来和血淋淋的人生对他的呼啸,宋浩在凝视波涛汹涌的深海,就像在凝视着地狱,而深海也在虎视眈眈的凝视孙浩,仿佛马上就要吞噬他。
彷徨的青年前途未卜,注定要开始颠沛流离的人生。
宋浩与小女孩万小宁在游戏厅外通道里昏暗灯光下是静止的风,是内心暗涌,一暗一亮的灯光闪烁是善于恶的对换,是真实与谎言的对换,也是他们两个人人性的对换,从当初最天真最善良的婴儿和杀人犯,变成现在改过自新的打工人和不良少女。
宋浩在喜欢的女生面前,后边的电风扇徐徐吹出来打到宋浩身上的风,以及收费站互喂酸奶时吹过来的穿堂风是柔柔的,是暖风,是如沐春风,是心动。
宋浩坐在港湾边“轮胎坟墓中”被海风吹拂的那个失魂的眼神时是叹息,是无奈,是任凭你风吹雨打我也无动于衷了,是疯狂挣扎后的虚脱与崩溃,这时候的风是哀莫大于心死,是仅剩的善良一点点被刀剔除了,是挣扎过后的心如死灰。
宋浩不断崩溃不断救赎自己又不断崩溃的过程是每一个饱经风霜,被人生中挫折和痛苦不断打磨的成年人缩影。
成年人的痛苦都是逐渐累积的,是压垮骆驼的稻草不断叠加的,你永远不知道这座苦苦支撑的大厦会何时倾塌,也许下一阵风平浪静的微风吹过来就倒了,因为它外表虽体面,但内里早已经千疮百孔。
一次次被击倒又一次次站起来是每个成年人活下去的必备技能,这个技能没有老师教,每一个会这个技能的人都是被自己救活过,重生过的勇士。
被封印的黑暗大法师镇贴
兄弟们我怼的对吗?
兄弟,真的太黑暗了。
😳5.9分,这部电影大概想表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高考保送的错。
如果不是因为保送舞弊,就不会产生这些悲剧。
我们要正视错误,杜绝悲剧再次发生。
跑错了门儿子捅人一刀父亲过来补刀干保送毛关系啊!
你去打酱油,也有可能跑错进别人家,然后杀人,所以这就是打酱油的错喽?
电影里的人,大多都是些疯子,脑回路完全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推测,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发疯。
这么多疯子聚集在一起,结果注定是悲剧的。
男主角啊,误入别人家正常,但有几个会发展到捅人的?
你也是可怜,遇到个喝醉的疯子。
你捅完人后还特地跑到海边脱光了淋雨,可见你也疯得不轻。
为啥安排脱光衣服在海边淋雨这种剧情呢?
就是为了让文青们装逼地大喊“李尔王啊!
″“你知道他心中的痛吗?
″实际上这段剧情,非常刻意牵强,只是为了文艺青年装逼罢了。
你以为这段剧情导演只是为了装逼吗?
那你太小看导演了!
导演已经为爱情线作了辅垫!
女主看到了海边脱光衣服淋雨的男主,顿时春心荡漾,念念不忘十五年,十五年后女追男。。。
男主爸,补刀倒也是不能不让人理解,不过也不是什么头脑清醒的人,算半个疯子吧。
男主好友,像个疯子一样吐着舌头,前面还好好说话突然开车碾死一个人,真遇事怂得一逼,疯子+小丑。
被杀害的醉男,死鸭子嘴硬型的疯子,不过也可能是酒精作用。
如果单纯就是《报告老师!
怪怪怪物!
》那种纯黑深残电影也行,但我实在不想在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犯罪题材电影里看到这么多不符合正常人逻辑的疯子。
有了这些疯子,就是为黑而黑,只是黑深残罢了。
而那些真正有关反映现实问题的内容,都被这些黑深残抹杀了,显得失真可笑,反而起了反效果。
封印吧!
你们这些黑暗大法师!
首先要说,《风平浪静》的剧本很强,也很有时代感,虽然这个时代离我们并不远吧。
犯罪片最重要的是剧本,影片虽然节奏有些慢,但是越到后面越渐入佳境。
一开始观众可能会觉得剧情有点扯,这种指纹、DNA、目击证人到处都是的命案怎么随便就平了?
反派把汽修厂烧了就没人调查一下?
看似很不合理,但是我随即想到了那个著名的“操场埋尸案”,所有人都知道凶手是谁,甚至知道尸体藏在哪,但就是没法破案,突然就觉得电影一点都不扯,太他妈真实了!
某些人在地方真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不是剧本魔幻,是现实太魔幻。
电影的那个时间段,“15年前”有个细节是男主用IC卡打电话,应该至少是距今20年前了,后来男主发小成为强拆的房地产商,房地产强拆最火的时候应该是10年前左右,那个时期很多地方真的就那么乱,某些“老爷”“公子”们捏死个老百姓真就跟捏死个蚂蚁一样(突然想到《人民的名义》里的赵瑞龙),至于现在嘛......
影片开头十几分钟会让观众很疑惑,说好的男主章宇呢?
但是接下来一个“15年后”的转场就很高级,一块巨大的石头突然从吊车上砸下来,掀起粉尘滚滚,15年后的男主章宇一脸沧桑地从烟尘中走出来。
“石头落地”应该是一个隐喻,意思是男主逃了15年没有被发现,心中的那块石头已经慢慢落下了,如果他不回家,也许这辈子就这么瞒过去了。
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有点瑕疵的,因为男主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两个演员,长得太不像了,后面所有老同学都能把15年没见的男主认出来就有点违和感。
演员方面,男主章宇在这部戏的表现很内敛,但是跟王研辉老师对戏明显还是被压一头,王砚辉老师是真的演技炸裂,虽然在片中戏份不多,但是他演变态、演贪官、演中年油腻男都太TM像了;宋佳和邓恩熙的表演也不错,尤其宋佳唱歌前那句脏话,一下把角色的性格带出来了。
影片值得推敲的细节也有很多,比如宋佳饰演的女主怎么就突然对章宇死缠烂打?
有人认为这段感情很莫名其妙,其实这种感情是很合理的。
首先男主上学时候就很优秀,在女主心里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而且双方都算是体制内家庭,家长也会倾向于这种“体制内联姻”。
后来男女主都去高速公路收费站上班了,现在高速都是ETC收费,根本用不着人了,还大量裁员,但是放在几年前,高速收费站那就是铁饭碗,三四线小城市,多少大学生的家长花钱托关系送子女去高速上班都找不到门路,这个职业设定可以说非常符合男女主的家庭背景。
短短几年,时代就变了,高速收费员不再是“铁饭碗”,甚至连“泥饭碗”都不如;当裸官也没那么容易了,不少公务员和银行职员的护照都要上交。
我感觉这几年的国产犯罪片都挺生猛的,佳作也不少,而且相比以前似乎都比较“敢说”了,《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这种还只是聚焦县城混混的“社会问题”,像《暴裂无声》《暴雪将至》还有这部《风平浪静》就已经聚焦像煤老板、下岗、裸官这样的“制度问题”了。
现实才是最牛逼的编剧,法制新闻就是犯罪片的剧本富矿,什么时候能把像“操场埋尸案”这样的拍出来就更好了。
/ 淹然〈风平浪静〉的结尾,宋浩自戕,对父亲说:「我还了……」身后的大海奔流不息,寓意显豁——哪吒闹海,剔骨还肉。
镜头拉开,宋建飞的腹部亦是鲜血洇染,弑父的表意直直给出。
冷酷的父亲,强蛮的权力,无情的时代,是父的三位一体,少年注定要被杀死。
故事的开始,是1992年的夏天,窒闷的时代被捅出了一个缺口,商业大潮滚滚而来。
这个横跨15年的故事,最终停歇在2007年,盛世图景急欲铺张的年代。
导演李霄峰说:「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还有没有自己内心的道德法则。
这是我们想讨论的。
」这根被精心挑选的时代硬骨,串起的是一段被偷走的人生。
优等生宋浩的保送名额被官二代李唐顶替,阴错阳差误伤了富商,走上逃亡之路。
15年后,回到故乡的他,再次卷入旋涡,他终于知道了真相,当年真正的杀人者其实是自己的父亲……宋浩的人生是硬生生被整个时代的阴暗给吞掉的,宋浩父亲、同学李唐和他的父亲构成了最简洁的答案——官商勾结。
这三人环环相扣,掐死了宋浩的出路,而这三人最后也不过是被时代绑架的人质。
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充满纯情文艺腔的〈大海啊故乡〉,环绕着一群油腻的成功人士,构成了天真与世故的激烈对撞。
这些人耽溺在这艘欲望的巨轮,谁又能逃得出这条贼船呢?
唯有宋浩,奋力一跃,苦苦游到了对岸。
风平浪静,尸骨累累,暗流汹涌。
这方面,〈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给出了更直白的时代前史,它从知识分子灵魂崩溃的前夜讲起,三个主人公最终奔向权力、情欲、财富三股支流,同时又彼此缠绕,汇成主流。
这就是〈风平浪静〉的核心表意,但也仅仅是一部适合提炼中心思想的片子。
它延续了导演前作的一贯毛病:主题先行,硬拗人物。
命题作文不是原罪。
比如,是枝裕和为了庆祝九州新干线开通,照样拍出了动人的〈奇迹〉:他用最大的力气,细细描述幽微的少年心境,这才稳稳托起了列车交汇时的抒情高潮。
〈风平浪静〉完全相反,镜头里的生死爱欲,统统受到了主题的规训与惩罚。
致命的的溃败,是从宋浩父亲那记补刀开始的,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推倒了全片逻辑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他杀死富商的理由,找不出信服的人物动机,却恰恰能给出充分的行为表意——那就是一个为了仕途不惜杀人的普通公务员,他甚至可以狠狠地葬送掉儿子的前程。
所有的人物都是被抽干的,堆叠成了镜头里行走的符号。
为什么李唐像极了〈蝙蝠侠〉里的小丑?
因为这里需要的关键词是「癫狂」:癫狂的富二代,癫狂的推土机开掘出一场癫狂的土地运动。
宋佳饰演的潘晓霜,热烈,长情,宽厚,坚韧,这些性格特质怎么来的?
为了拖住宋浩的步伐,为了表征他所向往的正常生活——没有潘晓霜,整个故事将立即停滞。
至于许多人诟病宋浩莫名的暴走,这个被身边人牢牢扼住咽喉的主人公,突然疯狂,就不得不翻看导演的口述采访了,他说,这就是所谓的「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
这是一次对流行语的图解,但跟人物塑造无关。
没有脱离人物与故事的视听表达,尽管李霄峰十分着力于这方面的经营。
〈风平浪静〉里,红蓝警灯改写着宋浩及父亲的脸色,内心的动荡溢于言表。
石雕工厂里,白茫茫的粉尘弥漫空中,巨大的石块轰然落地,整整匿藏了15年,宋浩心里的那块石头也跟着落地,沾满粉尘的脸庞,似乎意味着这个男人也慢慢被岁月「洗白」,终于熬到了可以偷偷重返人间的时刻。
〈少女哪吒〉里,树枝上嚼食着果实的少女,勾勒出一幅偷吃禁果的图景。
而少女面前闭锁的窗户,正是心灵抑闷的显影。
但这些花在视听上的力道,抵偿不了人物的悬浮造作,很多时候只能变成干巴巴的炫技。
一个著名的传闻是,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之死,掩面痛哭,甚至藏起了家里的猎枪。
是的,最终是安娜杀死了安娜,而〈风平浪静〉这里,却是李霄峰杀死了宋浩。
重提〈风雨云〉,它与〈风平浪静〉都将个体与时代放在一个容器里观察,娄烨拍出了真正的疼痛,而李霄峰只是拍了个现实题材——他对人物的轻慢,就像个为了高分而死记硬背的「好学生」。
〈风雨云〉也有逻辑硬伤,但它的锋利足以藏拙。
〈风平浪静〉只是在逐一攻占高分点,犯罪类型,时代痛点,新闻热词,视听调度,哦,还有章宇、宋佳、王砚辉的演技加分。
〈风平浪静〉的主题歌,不断宣叙着「离岸」的不同切面。
某种程度上,这倒也像给整部片子的判词:对现实的离岸,对真诚的离岸。
原载〈北京青年报〉
记得看的电影书本里有提到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你看一部电影是不是一个好电影,其实就去看它的第一章是不是把故事或者说故事中的人物都交代清楚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认为在大部分电影上,用这个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准确的。
用比较平和的语言来说,这部电影略显无聊拖沓了,用激烈批判式的语言来说,对于我,这部电影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即没有什么感悟,也没有什么情感波动,也没有什么真的大格局升华的内容,看完之后人也是不舒服的,但是是对浪费了我时间的那种一种怒气,而不是像看完《寄生虫》那种被扒完人性最深处的那种绝望时候的郁闷和难过。
首先我想从人物上来说,在我的角度,只有宋佳饰演的潘晓霜这个人物是能让我信服并且真正在这部电影里被架构起来的,特别是在电影最后结尾部分的画面,这是你通看全片后能理解到的,她为什么一出场就能对男主宋浩是这样的反应,当然也在他俩的对手戏里有交代一部分。
并且在影片里,其实真正起到剧情转折点作用的人物就是她,她的出现是可以最深刻引起你的好奇心,你的疑问的,她是谁?
她为什么在这里?
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和作为?
就是对于这个角色来说,她是成功且鲜活的,她象征着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其他的人物比较重要的当然是男主宋浩,他的父亲宋建飞。
男主宋浩,一个原来要被保送进大学的高中生,因为想去找好兄弟理论,但是因为这位好兄弟是市长的儿子,他爸爸不让他告诉其他同学他家在哪里,所以宋浩只能大概知道他家在哪里,然后误闯了一家人家,正好上楼看到了这家人有个小婴儿,然后和家里的男主人发生了冲突,正好还被自己的好兄弟看到了,在捅了这个人一刀后逃去山边淋雨哭喊,接着回家了,妈妈看到他全身湿了第一个反应是拿毛巾出来给他擦身体,居然不是喊他去洗个热水澡?
是拿毛巾出来帮他擦?
那是为了个啥,为了等他爸爸出来踹他打他?
我忍不住在看这段的时候和身边的朋友吐槽了一下,哪怕这个事情放在1992年,那也可以去洗澡吧?
当然这个仅仅从生活常识角度去分析。
接着就是他也不和爸妈说,逃走了,接着15年没有回家,因为母亲过世所以回来,从他父亲和他的拥抱看得出这十五年他都没有回来过。
通过工厂烟雾转场告知大家时间过去了,来到了事后,但是交代事件的时间我个人认为过于拖沓了,其中很多地方的场景也过于形式主义,和这个电影的主线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且这就涉及了另外个问题了,这个电影究竟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主干是什么,它到底想说明什么,或者说想揭露什么,好像每一个部分都有交代,但是每一个部分又都没有交代清楚,如果说这是文学蒙太奇的方式,那又不是很符合这部剧的定位。
父亲宋建飞,一个建委,在得知自己的儿子保送名额被市长儿子拿走后,第一个反应是从去找市长理论?
他是一个文化人,因为在后面的饭局上提到他写的一手好文章,并且他的妻子看上去也是一个知书达理文静的母亲,但是事实上从电影后续又看出他也不完全是个文化人。
他已经是建委,接到电话后他应该就知道此时去找市长理论已然没有意义,但是还是去做了这件事情,还后续正好看到了儿子逃走的地点,冲进去发现儿子捅了人家一刀,第一个反应不是说救人,而是再去捅一刀,我能接受父母为了保护儿子做这种无脑行为,可是后来他选择让他儿子就逃走了,并且明明警察也发现了尸体这些,却对他也完全没有调查影响,这个事情交代的让我一头雾水。
另外的像李唐和万小宁,其实我甚至有点不太明白这两个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因为就这部电影来说,他们两个角色该承担的身份角色包括想表达的含义也并没有真正通过电影挖掘出来。
李唐作为市长的儿子,其实是象征着权势的,从在游戏厅里救宋浩,还有保送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但是保送后的他每天西装革履,但是还要自己在工地里去用铲车拆房子?
虽然从剧情里来说可能想说明他终于得逞,但是声音也好,演员本身过于浮夸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表现来说,都让我有些感官不适,其实我本来还说挺喜欢饰演这个角色的李鸿其,但是包括这次的台词声音,我真的觉得也太出画了,很容易让我跳戏。
至于万小宁,因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所以她的形象从开始的妆容、纹身、抽烟以及其中想去勾引宋浩的片段,就说明了她是一个坏女孩的样子,那这就更会令宋浩产生内疚感和激起他的愤怒。
同时又作为唯一一家影响了李唐拆迁大业的住户,我其实吧对于这样的巧合联系来说,有点无法完全信服,哪怕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这样的人物关系交代的仍旧有些让人产生问号。
然后想简单说下这部剧的镜头语言,中途看了下电影的摄影指导是《过春天》的,但是真正让我看到一些过春天镜头感的几乎之后最后的那十分钟,并且从我看了五分钟左右,我就开始对这部电影的镜头结构感到平淡,虽然中途有一些宋浩和潘晓霜在缴费站的镜头还是颇有意味;他俩在一起吃早饭那天,宋浩起床看到潘晓霜在厨房里做饭的身影,其实也交代说明了后续他会去和她提结婚,这是合理的,对于他来说,她也仿佛是曾经那个给与他温暖保护的母亲形象,同时也是一束新的生命之光;但是拿一段来批判一下吧,个人认为两次比较大的剧情冲突,一个是宋浩捅了人之后,一个是被李唐陷害后,其实后期剪辑来说,如果可以用更快闪的镜头,或者说加强更大的节奏来处理,那我认为更容易把观众带入到剧情和人物心理中去,特别是宋浩再次陷入深渊的晚上,如果正好潘晓霜正好遇到临盆呢?
可能大家会觉得不免落入俗套了,但是实际上那天晚上,镜头里也不断重复潘晓霜的画面,那现在想来有何意义呢?
交代了什么呢?
可以解释什么呢?
我不知道。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的内容,但是最后我就想说下这部剧的音乐,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去进行的电影,哪怕我知道具体的时间,但是对于这部电影的岁月感和年代感的划定真的非常不清楚,其中有两次高潮的音乐其实是好的,但是像一些闽南语的歌曲,还有中途在夜总会的歌曲,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
也让我很出戏,让我会产生那种不伦不类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部戏,男主演的是好的,女主演的也是好的,演员都在各自的位置安排上去把该表演的都表演了,但是编剧的剧情内容,包括是这个电影的中心思想和导演最终想表达的情感,我始终是无法get到,剩下的就是那股子看完之后觉得浪费时间的怨气了,也用我朋友说的一句话来结尾“这部电影,有些地方五分钟十分钟可以交代完的,非要用半个小时来交代,电视剧的话你可以呀,电影就真的看的太难受了”。
《风平浪静》。
7分。
还是叫章宇先生作品吧,因为我就是冲着他去的。
票买重了,算二刷。
有很多惊喜,也有遗憾。
但更多的是惊喜。
故事还是没讲完整。
缘起就逻辑错误,一个建委领导面对自己的儿子失手伤人都还不是杀人,竟然不是选择叫救护车而反而补一刀,这本身就立不住脚。
所以最后的所谓的救赎,也就是宋浩的自杀和一带而过的宋父的自杀都是站不住脚的,铺垫再多也站不住脚。
但章宇的表演太赞了,气质上乘到简直要从屏幕上跑出来,尤其是那个独自凝望的镜头,和《杀人回忆》中的宋康昊凝望的那个镜头太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宋佳的表演有惊喜,姐们儿够狠。
床戏都上了。
饰演万小宁的这姑娘不错,挺漂亮。
《風平浪靜》大概是我最反感的那種電影。
反感之一是它其實一點也不關心人物。
看電影前半小時,已經異常難熬,因為人物動機的胡亂實在令人無法接受——這已經不涉及劇作是否有「硬傷」的討論,而是這些人物、人物關係是否確立,整個戲的前設是否有成立的可能。
宋浩在大雨天去找自己的同學李唐,看到一扇門開著就「確認」這是他同學的寓所,以致引發了整場凶案。
我也不知道編劇到底是怎樣說服自己設計出如此的橋段,他大概認為每棟寓所大同小異,宋浩在情急之下認錯了也沒有什麼。
但這些都是高級住宅區,任意一棟裡住著的大概都是有權有勢之人(尤其是對比宋浩家庭的整個陳設,明顯有階級差異),他誤闖任意一棟其實都需要承擔不小的風險,而作為一個剛剛被權力剝削了保送資格的中學生,他有什麼動機會這樣盲打誤撞,實在令人倍生疑竇。
其實在劇作上要設計讓一個人物「誤會」並非什麼難事,也許李唐把自己的自行車誤停在了鄰居家門口,而他的自行車或許又有些標誌性的特色,宋浩一眼看到便誤會了此處是李唐的居所,自然無可厚非。
類似能夠令人物的行為恰如其分的簡單設計創作者都不願意多花筆墨,而是囫圇吞棗,這其實是一種懶惰。
暫且撇開這種設計上的隨意不表。
這些開場戲中最無法成立的人物其實是王硯輝飾演的父親。
王硯輝看到兒子宋浩誤傷了人,那個人其實還沒死,而且央求王硯輝送他去醫院,但王硯輝卻補了一刀,這個「行為」實在令人跌破眼鏡。
我還是照例要問,王硯輝殺人的動機究竟是什麼?
以他在官場的身份而言,殺人無疑會給他的仕途製造莫大的風險,他為什麼會如此隨意做出這個決定?
在創作者角度,大概只是想當然覺得王硯輝補刀是為了保護兒子,但兒子明明沒有殺人,受傷者還有一線生機,王硯輝卻令他成了「殺人犯」,還令他離鄉背井數十載,自己卻在家鄉安逸無事升官發財,這是什麼「保護」?
而哪怕是放在一個基本的「人性」的層面,殺人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想做就做的事情,為什麼王硯輝會如此輕而易舉地做出這個行為且鎮定自若,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王硯輝一開始來的目的和「任務」是要和李唐的父親討說法,但整個行為既沒有保護到自己,也沒有保護到兒子,也沒有完成他「討說法」的目的,所以他為什麼要做?
何以會這麼做?
但更令我瞠目結舌的是王硯輝回到家後,十分憤怒地一腳踢開了兒子宋浩,並讓他馬上遠走高飛。
自己剛剛殺了人非但沒有任何惶恐的情緒,為什麼還要回家對兒子這樣?
是覺得兒子害他殺了人?
那他到底是一個關護兒子的父親,抑或是一個任意妄為,輕易推卸責任的父親?
我不知道演員在現場究竟怎麼接受「踢兒子」這個動作的,我也不知道王硯輝究竟有沒有對導演和劇作提出過質疑。
王硯輝是不是優秀的演員我不下結論,但至少在這個戲裡,他這個角色顯然已經變成了創作者的扯線木偶,父子關係完全失效,尤是到尾段時還要上演和宋浩的父子大戲,實在是荒謬到令人啞然失笑。
如果創作人可以對人物的motivation如此棄之不顧,後面王硯輝的角色在家鄉完全沒有任何風險反而官運亨通,甚至於兒子消失了多年也無人問津,自然也就不是什麼大事了,反正怎樣都是編者胡亂說了算罷了。
而到中段仍然有諸多類似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設計,比如宋佳的父親是警察,那章宇為什麼會不忌憚任何風險?
他和岳父的戲為什麼根本沒有?
而章宇回來之後又為何安然無恙,甚至鄰里都沒有過問過他為何消失了這麼多年?
李唐讓章宇開車撞人,欲使之成為共犯,明明章宇完全不知道李唐的犯罪惡行,但現在李唐也無緣無故把自己的把柄交到了章宇手上,他為何會如此蠢?
李唐又何以會在收費站怒砸錢,讓可能的交易被收費站前後左右的人都發現並曝光,他是弱智嗎?
類似的「為什麼」實在太多太多。
除了人物動機本身的詭異,這部戲「不關心人」,是在於一個人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走到今天,是創作人毫不在意的。
李唐在電影一開場是有保護過宋浩的,但他為何今天會變得如此乖戾?
他當年對於保送之事的態度究竟是如何的?
電影從來沒有想要花時間與筆墨塑造李唐,於是乎李唐成年後的形象也就變得十分刻板反智。
而李唐強拆的房子為什麼會是一眾富人區,強拆「有權勢者」的住宅自然風險更高,但電影只是利用了這類議題假扮「現實主義」,背後人物的行為動機和緣由自然更不會是創作者關心的事。
其實用「官商勾結」「強拆」這類議題想讓自己顯得「現實主義」是沒有用的,無異於是用各類符號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如果戲的核心根本不關心一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本質就是「偽現實主義」。
小宋佳大概是戲裡唯一能吸引人看的角色。
她對章宇何以一眼萬年大概會令很多觀眾質疑,但我也無意臧否這種「強設定」,畢竟愛情本身就是難以言喻的事。
但小宋佳從中學時就喜歡章宇,她到底經歷了什麼走到了今天?
章宇在學校時是高材生,但如今落魄異常,小宋佳又是怎麼接受他的這種變化?
她既然對章宇一眼萬年,面對章宇消失的這些年,她又是如何自處?
愛情的重量往往不是在一起的結果,而是「等待」的過程,小宋佳「等待」過嗎?
她為此付出了什麼?
這些自然在這部電影裡又是完全欠奉。
中段的愛情戲甚至乎和前後的凶案完全脫節,兩個人物的前世今生也已經被近乎忽略,而變成了另一齣愛情電影。
小宋佳甚至得感謝這種「強設定」,因為她確實是在演出另一部電影,「強設定」令其的人物邏輯簡單清晰,而不用被其他事件干涉;但換一種角度來說,小宋佳也無疑成為了「強設定」的工具人,她可以愛的是章宇,也可以愛的是李鴻其,她是誰不重要,她愛的是誰也不重要,為什麼愛也不重要,只要找到一個對象往死裡愛,用「聖母」情懷讓對方最後感動,幫她買個酸奶,大家結婚生孩子就對了。
所以雖然小宋佳的演出非常投入,也在這部戲中最令人信服,但我覺得她的角色其實很可憐,因為這個角色恰恰最能反映創作者那種將人物全盤工具化的自大。
當然,提到人物動機、行為的粗疏和胡來,忽略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這在諸多爛戲中本來見怪不怪,這都還不是這部戲最令我反感的原因。
我反感的最大原因,恰恰就是他如此不關心人物,卻又要佯裝成「人文關懷」,佯裝成「現實主義」,佯裝成「有格調」——這如果不是偽善的話,只能說創作人本身是非常容易自我感動和自我耽溺的人。
這大概是很多標榜「文藝」電影的通病,他們沈溺於某種格調、某種議題之中樂不思蜀,卻沒有發現戲劇本身恰恰證明了他什麼也不關心(不關心人物,不關於現實),而真正關心的只有自己。
很多標榜「文藝」的創作人以為好的電影最重要的是「視聽語言」,事實是如果脫離了有效的人物和戲劇,那些調度就單純是在炫技,根本沒有「視聽語言」、沒有格調可言;而劇作如果在人的角度上立不住,那所有藉此發展出來的情感都是假的,都只是自我感動,而所有藉此引申出來的解讀也都是自欺欺人,只能令人貽笑大方。
當然更令我覺得悲哀的是,為何這樣糟糕的劇作會得到如此多業界人士和一線演員的垂青,並得到一部分評論者的歡迎呢?
我當然很為這些演員們抱不平,他們已經十分努力地在投入這個虛假現實,實則空中樓閣的故事。
善意地想,也許大家確實希望在國產電影中能觸碰到一些真切的、人文的、「現實主義」的題材,只可惜這些都只是這個電影的包裝,它的本質其實是「不關心」和「虛假」。
而這個電影前期放映時看來是花了很大手筆經營口碑,網絡上好評不斷,這也不免讓人感慨,也許「虛假」和「不關心」正是代表了我們的電影行業從上到下中最本質、最難以治癒的頑疾。
演员再好也救不起的糟糕剧本,当然这里的演员仅仅是指章宇、宋佳和王砚辉,两位主演有几场戏真的很好,想了一会儿还是为演员们加一星。有些地方情绪都到了,但处处都是刻意和炫技的痕迹,剧情太生硬,真想采访一下编剧是怎么想出这么糟糕的人物动机的呢?
热评“质量最好的烂片”,真相了。故事情节有不少bug,导演的野心尚无足够配称的能力。但是对我后劲儿好大。演员真好啊,角色全员工具人,但演员让这部片子有了血肉。我太喜欢章宇和宋佳,章宇和王砚辉,章宇和李鸿其,章宇和邓恩熙——我太喜欢章宇了!取景和氛围感也真好啊,滨海、台风天、暴雨,闽南语、客家话,保送、拆迁、石料厂、大排档,描绘出我太熟悉的风貌人情。揭开生活的最后一层帐幕,风平浪静,暗流涌动,都成更切身的隐痛。所有人的精神都在失落,而章宇的角色十五年后回来了结一切。游轮上极尽虚无的烟火和大海啊故乡,骑着摩托冲向咸鱼堆,贯穿全片的小号悲鸣,章宇自己唱的客家话片尾曲,仿佛是悲壮断腕。是解脱,也是救赎。我真的好希望这个故事讲得再彻底一点,再狠辣一点啊。
三星半,情理上还是有一些不算妥帖的地方,但也保住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摄影和配乐我都很喜欢,尤其小号长号的运用,融合于情节让我感觉电影果真就是激昂的幻梦。最重要的男主的写法我也认为应该珍视,不讲究好莱坞那种要成长要变化要不是另一个人,他伴生于罪,身上有一种林黛玉式的天真与脆弱,他遁世于石雕厂,也入世走入男女情爱,直到看见新生命的诞生,心中那颗纯粹的种子并没有被罪消灭,质本洁来还洁去,是比行为上的追求更高的心灵追求,章宇的表演也简单,用最简单的表演消化了很多试图高深复杂的东西,尤其和宋佳搭配形成了不俗的效果,最可看的也是这一对,宋佳的角色留到了最后,她把这个镶边女主诠释得很精彩,因为她的表演风格,令角色变得鲜活到无法被定义,就是活生生的人,许多电影是罪大于人,这部电影是人大于罪,即是她的意义。
为我调换保送的名额,也调换了无风无浪的人生。替我照亮光明的道路,也照亮了通往地狱的绝路。台风天里走错的门,改变了我们的未来,替我保守多年的秘密,成了还不清的血债。真相是藏在里面的酸奶,正义是锅里烫嘴的米粥。在父亲面前剔骨还债,自诀复仇,不过是想做讲对错的大人,拥有不被碾压的人生。
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想跑。宋佳、章宇、李鸿其、王砚辉、邓恩熙,这个阵容在《风平浪静》里一组合,竟然达成神奇效果:没有一个角色有魅力,没有一个镜头有氛围。很多故弄玄虚的设定被浪费,很多平凡的场景硬生生用拉满的配乐塞到观众的眼球。想让《野马分鬃》的男主角穿越过来,给这个剧组讲解一下什么是环境音。
共情流泪三四次 这…这 该是好片 剧本流俗
剧本用力过猛,结尾自戕说“我还”有点哪吒的意思,是导演致敬自己吗,开发商自己来其实更能彰显角色乖张残暴无下限,就像一个贪玩的男孩疯起来挺要命的。
一段被抹去的人生让一切当下的看似日常增添一分美感和悲剧色彩。曾经跟朋友讨论演员的演技可能是个伪命题,演员在舞台上镜头前要靠气场征服观众,章宇就是一位有气场的演员。李鸿其和章宇的角色可以对比去看,他们是同一类人的两种人生。
e……一言难尽的三星。作为主角的章宇29分钟才从烟尘弥漫中走出来,通过接电话自报家门告诉了观众他就是前面的中学生长大了(如此生硬的成长也是少见),李鸿其不知道是在模仿姜紫成还是小丑……前面的1小时30分钟属于那种拍了不知道有啥意义的故事,但起码画面和表演拍的还有模有样,应该能给三四星吧,结果突如其来一场旱地拔葱的高潮戏直接拉到了两三星……行吧,就三星吧。
2020.11.19分【不散】画面很讲究,构图和调色都很舒服,大部分的人演技和颜值都在线,整体观感很舒服,可惜的是很多情节上的小细节非常的粗制滥造,开头黑色剧情的巧合性和强行推进让人觉得编剧无法找到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角度。最大的惊喜在于讽刺了官商勾结、社会的权力和看似应该单纯的学校同流合污,但最大的弱点也在于此,这么多达官显贵,儿子女儿一个个的干些修车收费跟拆迁的活,真的为了讽刺而强行结合,些许削弱了真实性。最后主持人讲了导演的影评人身份,虽然剧情比较生硬,但画面足以见到导演的诚意了。
2020最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之一,这片子豆瓣评分怎么这么低?
气氛和配乐对情节的强推令人不适 那几段恋爱戏多自然多好啊
平遥电影节。完全沉迷于所谓的作者性和导演表达,剧本非常欠打磨,演员的表演也完全不统一,人物没有合理性,引发爆笑的桥段比比皆是。但还是能看到导演的才能吧,希望他以后可以适度放低自己的存在感。
可能是对导演的期待太低了,这部片反而意外的好。最大败笔主要在开头,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导演偏不,动机完全是硬塞进去的,一开始感觉很不好,还好王砚辉,宋佳和章宇把这部片给救回来了。另外片名真的取得好,很符合主题。风平浪静,暗涌奔流。3星半
跟五年前的处女作相比,有了质的飞越👏故事性强了很多,在保留导演个人风格之余叙事更有张力。选角非常成功,章宇和王砚辉的角色都非常适合演员本身👍剧情上也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有讽刺有隐喻,最后弑父镜头能过审真是奇迹
前半段剧情很流畅,后半段对于男主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和行为的变化刻画不够到底缺乏一定逻辑性,也可能是和章宇内敛的演法有关。必须说章宇和宋佳都演的非常棒,二位的几场感情戏(大排档唱歌、淋雨开车、激情以及收费站告白)都极度浪漫和自然
风平浪静确实挺平淡的。演员们都很出色。但是是一部没有主类型的电影,悬疑爱情犯罪都想兼顾,可惜拍得却那么闷。你们的关注点是章宇和宋佳。而我的关注点则是美少女邓恩熙。
片子除了编剧都还算是有亮点,章宇宋佳简直在给片子疯狂加buff(虽然第一次听到这个cp是拒绝的)。最好看的片段都在预告片了!!剩下的剧情像是凑时长呢,音乐给的也不好,《大海啊故乡》出现得太不合时宜了!!导演这种突如其来地想要黑色幽默你一把的心态又来了,《少女哪吒》那种熟悉的上头感又回来了。
为什么章宇灰头土脸的,还那么帅!!
剧本很强,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扯,后来想到了“操场埋尸案”,突然觉得一点都不扯,太他妈真实了!章宇在这部戏的表现很内敛,但是跟王研辉老师对戏明显还是被压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