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正宇导演的电影《许三观》是一部剧本改编很成功的作品,剧本很精准的抓到了原著中没那么重点描写的父子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放大了出来。
很多人可能会说,剧本失掉了原著小说中那种主人公不断和命运进行对抗但是总是无能为力的精髓,可是毕竟电影追求商业结果,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拍出来,恐怕这电影就彻底变成了小众作品。
其实余华的作品精彩在清淡甚至轻佻的语言中描摹人生和命运,他的优势是让平淡在时间的长河里发酵变得浓醇,这种平淡在文学作品里体现得更加完美,可是却所以很难改编成卖座的电影,尤其是很多内容恐怕还触及时政更加艰难。
不过虽然说剧本立意上做了重大调整,但是剧情细节上处处都有原著的影子——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学卖血,三个人憋尿憋得眼神迷离,一步三颠,最后终于抽完血后趴在小便池上一副“本人已死”的表情,真是笑死人了。
卖完血之后原著是吃猪肝喝黄酒,电影里是吃血肠喝浊酒,都是补血的意思。
后来一乐闯了祸许三观被抄家,许三观也是先让许玉兰和一乐自己去找何小勇,最后三观自己气不过去卖了血,卖血之前还教自己的儿子以后要“搞定”何小勇的两个女儿,这样才算为自己解气了。
但是有一些地方也做了非常灵活的改变——第一,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的目的,在原著中许三观是糊里糊涂卖了血,有了钱以后不知道要这个钱干嘛用,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讨个老婆算了。
但是在电影开头就表现出了许玉兰倾国倾城的美貌,许三观这傻小子就是因为爱上了许玉兰,所以才去卖血赚钱的。
第二,是许三观和一乐的关系。
小说中,一乐到底是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并不知道,只是因为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许三观自己疑心生了暗鬼,就越来越不待见何小勇和一乐。
原著本来是描写许三观这个人的狭隘和可笑,何小勇拒绝认一乐,以至于后来何小勇不给一乐买吃的,那其实对何小勇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谁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我儿子啊。
但是电影中特意安排了血型鉴定,一乐板上钉钉是何小勇的儿子,况且在何小勇家境富裕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给亲儿子买个包子,这直接把何小勇推到了坏人的位置上。
戏剧冲突更明显了。
第三,一乐的戏份在电影中被增加,也同样被突出和放大。
在原著中,一乐只是许三观一个疑似不是自己儿子的儿子,和许三观有矛盾,最后矛盾化解,许三观为了他与天搏命的一个化身。
可是电影既然要把重点放在父子情上,就必须要重点描写一乐了:一乐是三个儿子中最成熟稳重,最孝敬爹娘的儿子,他甚至多次出来帮忙化解了父母之间、父母和邻里之间的矛盾,哪怕是被许三观厌弃也要死心塌地维护许三观。
一乐唯一一次表现出动摇,就是在许三观带着其他人去吃包子但却只肯让他吃地瓜的时候。
但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
一乐给何小勇喊魂是一个重头戏,在原著小说里,一乐只是象征性喊了一喊,喊了两声就赶紧停下去找许三观了。
而在电影里,一乐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对父爱的渴望一声一声喊出来,许三观站在窗外听得心酸不已,这一声声的呼唤,象征着父子两人的救赎,极尽煽情。
这一幕其实设置得很好,河正宇和小演员都很赞。
第四,大高潮戏份的处理。
原著中一乐最终的爆发是又过了很多年之后的事情,许家在这几年中经历了很多社会上的折磨。
电影在喊魂戏后立刻就接上了高潮,一乐因为脑炎住院了。
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像原著那样一路卖血,越卖身体越差。
原著里许三观为了气色能好一些,自己在太阳底下暴晒,而电影里,许三观就着栏杆倒立,为了把血色冲上来。
原著里发生了许三观因为过度失血而被医院输血的情况,电影里也有这个场景。
而且电影版本的许三观刚和医生争吵完,就把怀里的钱撒了一地,张开的,卷起的,残破的,地下都是钱。
面对周围人的争抢,许三观死命趴在地上保护着这些钱。
原著的大高潮基本没有写许玉兰,毕竟小说是关于许三观和老天爷的。
但是电影则不同,这边许三观为了卖血差点卖出去一条命,那边许玉兰担心钱不够居然自己卖了肾脏。
许三观抱着许玉兰痛哭,夫妻两人感情在这里得到了修复。
原著里两人的感情是靠岁月和磨难慢慢弥合的,电影这样设置显然更加煽情了。
电影里还增加了许一乐不顾身体病痛,满大街找许三观的情节,许三观那时跻身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和当时一乐离家出走也躲在一个小巷子里最后被许三观找到一样,此处形成了一个呼应。
还有父子二人长街对视,许三观不顾川流不息的车辆执意走到儿子面前,这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这也是小说里没有的情节,电影加拍了这些,让父子之间的感情更立体了,也更圆满了。
影片结尾有一个特别鲜艳的(屏幕颜色)场景,全家四口人坐在一起下馆子,每个人都分到了包子,还有贫苦时许玉兰在幻想中要吃的鱼。
这个情节安排得特别圆满,更突显了家庭的和美和苦尽甘来的幸福。
跟小说中许三观无论穷困还是有钱都只想吃炒猪肝相比,电影里的三观结局圆满,人生幸福。
虽然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最后色彩艳丽的圆满镜头,看起来让人“回味无穷”,但这恐怕不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吧。
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三个儿子都没长大,就算娶媳妇两个人不管了,但是肯定也要面对上学的问题。
学费不是一笔小开支,这笔钱怎么办呢?
靠许三观微薄的收入吗?
三个孩子刚刚养到十几岁,正是淘气和长身体的时候,但这时夫妻二人已经一个卖血差点卖了命,另一个卖掉了肾,这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卖肾后身体虚弱还能工作吗?
需不需要额外的保养?
这些保养需要多少钱?
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我脑海,哪怕电影是个happy ending,都不能缓解这种担忧。
抛开情节不谈,电影版《许三观》在人物性格上也有创新。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稍微有一点浮华的人,带有市侩气息,而电影版的许三观多了一些憨直,也算可爱。
原著中的许玉兰是一个比许三观还市侩的人,泼辣算计决不吃亏,还是个长舌妇,到处抖落自己这点家丑,许三观对此苦不堪言。
而电影版的许玉兰明显多了一些清纯和慈爱。
这样的改编,确实让他们的荧幕形象更正面了,观众也很容易会对他们产生好感。
1.本土化改编的得失 • 成功之处:将许玉兰卖油条改为卖爆米花,卖血后吃炒肝改为吃血肠。
二两黄酒的省略也避免了可能的文化隔阂 • 争议之处:一乐身世的明确化(直接说明是何小勇的儿子)虽然强化了戏剧冲突,但削弱了原著中模糊处理带来的多重解读空间。
原著中一乐身世的悬念,反而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许三观超越血缘的父爱。
2.关键情节的改编与人物塑造 • 一乐主动喊爹:这一改编确实削弱了原著中一乐对许三观纯粹依赖的情感逻辑。
原著中一乐对许三观的依赖更多是基于长期的情感联结,而非血缘认知,电影中的改动让一乐的行为动机显得功利化,削弱了人物关系的纯粹性。
• 何芬芳片段的改动:原著中何芬芳的片段是许三观人性复杂性的重要体现,电影中许三观成功瞒住所有人的改编,确实让这一情节的存在意义变得模糊。
如果保留这一片段,或许可以更深刻地展现许三观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
• 何小勇的财富设定:电影中何小勇的富有与后续拒绝借钱的对比,确实削弱了原著中许三观与何小勇家庭之间更复杂的阶级矛盾。
原著中何小勇家庭的冷漠更多源于阶级差异,而非单纯的个人恩怨。
3.细节改编的合理性 • 卖血后恢复脸色的方式:电影中“头冲下让血涌上来”的改编虽然夸张,但符合视觉化表达的需要,比原著中“晒太阳”更具戏剧张力。
• 卖血晕倒后钱被捡走:这一改编确实增强了许三观的绝望感,但后续“钱够治病”的反转确实削弱了这一情节的冲击力。
如果保留这一情节,或许可以更深刻地展现许三观在绝境中的无力感。
4.经典片段的保留与呼应 • 许三观用嘴炒菜:这一片段的保留是电影对原著精神的重要传承,展现了许三观在困境中的乐观与智慧。
结局全家人去饭店吃饭并点想吃的菜,确实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体现了许三观对家庭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
5.结局的改编与主题表达 • HE与悲剧的对比:原著的悲剧结局更深刻地展现了时代对个体的压迫,以及许三观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无奈。
电影的HE结局虽然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削弱了原著对时代悲剧的批判力度。
不过,这种改编也可以理解为对许三观精神的致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相信爱与希望的力量。
电影《许三观卖血记》的改编在本土化、视觉化表达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也牺牲了一些原著的深刻性。
关键情节的改动削弱了人物关系的纯粹性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而结局的HE处理则削弱了原著的悲剧力量。
然而,电影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神——许三观在苦难中对家庭的坚守与对爱的执着。
这种改编的得失,或许正是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在叙事上的差异所致。
个人认为余华这部小说要拍成电影应该用稍远离场景的平静的镜头来营造客观的、旁观者的视角。
原著正是用了这种视角让读者意识到人物思想行为中(现在看来)的荒诞。
而电影里用的大多都是主观镜头,有时候反而让我怀疑导演不会是真的认同人物不时说的那些荒诞的观点吧。
其实我很反感电影将许三观塑造成一个稍正面的形象,正面化了许三观那些话语行为中反映出来的当时荒诞社会思想(特别有些地方竟然就喜剧化处理了??
比如那个接受了吃饭消费就要求结婚这个竟然作为喜剧部分的笑点真的有点气愤)许三观就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反映的是社会思想。
电影将何小勇夫妇塑造成为富不仁的人,如果这是电影自己的修改那我只能说改得不好;但如果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是忠于原著的(看起来也确实是),那这一部分也是电影的败笔,这只不过是为了将许三观的许多行为正面化了(包括许三观在玉兰订婚时让她改嫁这件事)结尾改成大团圆结局让这部电影变成了普通家庭片,立意一下子少了很多,而且对女性角色的描写让我感觉导演好像真的没读懂原著
先是奔着河智苑来的,看来片子知道是余华的小说,不知为啥棒子来拍,剧情完全可以在天朝胜任,电影剔除了社会矛盾只留下了家庭的责任,看到许三观又一次好像看到 活着的葛优那种深谙市井但又老实本分单纯爱恋,本来是有四星的冲动的但是看来这么多电影,不能老是感情用事,除了电影必要的改编和本来的剧作感染力,没有电影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得不了很高的分了。
不过剔除剧本是国人的作品改编,不是社会争议的话题的话,只从本片出发小主演延续了韩国电影的催泪模式可圈可点,主演表现一般,剧本就像编出来的没有原作的精华所在只用了皮没了瓤,只是一部小温情电影,所以就不推荐看了。
主要是个人爱好原因从河智苑来(但好像是三号人物)所以表演戏份不多,更谈不上深刻了演技了,只是还是喜欢那回目和那一颦仅此而已。
短评里竟然有很多人对卖血记给韩国拍感到诧异,他们不是没看过这部小说就是脑子烧坏了。
尼玛,不给韩国拍给谁,给日本吗?
自己拍吗?
谁愿意拍?
整部书一半的内容要砍掉,广电局会给发龙标吗?
哪个投资人哪个导演会对一部没有结果的电影投入心血,谁不怕类似《无人区》的悲剧再来一次?
连尼玛《归来》这样的极度憋屈的电影都有人说黑化了祖国造成了恶劣影响,那卖血记岂不是要直接贴上丑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标签了。
就算有人拍,东砍一点 西砍一点,还能看吗?
影片当然还没出来,只是对那些诧异感到带着愤怒的无奈。
(另外,何正宇主演演技应该没问题,余华编剧应该也没问题,就是怕,,)
看到一乐 喊爸爸的两个瞬间,都让人泪流满面。
许三观卖血的时候,不小心掉出来钱,引发人群哄抢。
这一刻,人类自私卑鄙的本性暴露无遗。
结尾的大餐跟床上夜话相印衬,总算给苦难的一家人,带来了一丝温暖的亮色。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看了久久不能忘怀,同样这部电影也是。
看到7.2本身抱着不是特别大的希望,但是观影下来却很惊喜。
小说头尾的故事情节全部运用到了电影中,而且不生套,虽然本身与卖血有所为何,但是演员的演技忽略了这些。
后面煽情还不够,最后的结局也很欣喜,期待我们自己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敬余华!
在传闻《许三观卖血记》要被改编成电影十几年后,韩国电影《许三观》终于与读者、影迷们见面了。
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引进这部韩国电影,我已经通过网络资源“先睹为快”了。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这部电影号召了很多韩国重量级演员,扮演许三观的是曾经出演过《追击者》、《黄海》、《死亡直播》等电影的河正宇,扮演许玉兰的是曾经出演过电视剧《黄真伊》、喜剧《色即是空》的河智苑,其他配角也是一些活跃于韩国影视界的明星们。
第二个直观印象是电影对于原著的忠实。
除了改编为韩国历史背景外,原著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情节、细节等都被忠实地改变成电影。
当用韩语说出“三观”、“何小勇”这样的中国名字时,在略显滑稽的背后是对韩国电影人严肃的创作态度的尊敬。
但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2,相对于9分高分的韩国优秀电影《熔炉》、《辩护人》来说,这部电影明显还有差距,差距的背后是电影将一部充满巨大张力的小说(喜剧的故事、冷漠的叙述和悲剧的内核)改编成一部彰显父子之爱的家庭喜剧,原著的丰富和深度几乎丧失殆尽。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古希腊悲剧时认为,悲剧的内涵是个人的正当性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的个人毁灭。
这种悲剧观一直被西方文学继承下来,可能后世的习俗是不同的,但是个人同习俗、时代、社会等,即相对于个人来说强大得多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抗却是一以贯之的。
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含义。
在原著中,许三观一生卖血11次,第一次是为了娶妻,第二次是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对方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为了解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最后一次是老年时为了自己。
这四次卖血相隔时间很长,而剩下的7次卖血则是为了贿赂二乐下乡的生产队长而卖血请客和为了抢救一乐而在去上海的一路上卖血。
原著的动人和批判来源于对造成普通公民贫困、只能用生命来换生存的历史、制度的批判以及在其中展示的被异化的人性和始终坚持的美好的人性。
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小说由喜剧转向悲剧、作者对许三观的嘲讽所带有的“智识阶级”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转变为对人物遭遇灾难时的“冷眼旁观”所造成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原著成为余华最好的小说。
原著中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发生在何小勇出车祸后的“喊魂”,这时小说的喜剧阶段即将结束,许三观之后的卖血将悲剧推演到顶峰。
而电影因为抽调了原著中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因而导致个人与习俗相对立的悲剧结构无法成立,无奈只能拍成一部家庭喜剧。
于是,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只能放置在许三观去汉城路上的一路卖血。
因为我不熟悉韩国历史,对于那段韩国普通民众的贫困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导演如此改编是否具有严肃的批判含义。
但是,由此反观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原因就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可能都是余华小说的粉丝,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对于那段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当电影抽掉这段历史后,中国观众当然无法从电影中获得像从小说中获得的相同的震撼与体验。
尤其是在看过《熔炉》、《辩护人》这样非常优秀的、具有严肃批判精神的韩国电影后,对《许三观》的评价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十年前,张艺谋改编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
在传闻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十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们同时尴尬地看到,这是韩国电影人改编的。
2011年《熔炉》上映后,我们感叹中国电影人何时能拍出像《熔炉》一样的电影;2013年《辩护人》上映,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这种问题会被我们多次问起。
我再次强调我几年前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韩国电影已经把中国电影甩得远远的了。
如果说我们拍不出《熔炉》、《辩护人》可以找审查制度做借口,但是我们也没有拍出多少优质的、多元的商业电影。
龙斌说,有什么样的电影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生产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电影票将很多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赶出去。
但是,可惜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同样不要脸,无论多烂的电影我们照样会去电影院买票去看。
没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没有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是不会有好电影的,没有优质的电影观众,结果也一样。
其实看完觉得就是一部韩国温情片,与余华的关系已经不大了,小说之所以有那样的地位是因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架构,然而毕竟是异国改编的,抽离了那样特殊又宏达的背景,就只能是一部家庭片了。
也不能说改编的不好,只能说,韩国人一来没有办法领会我们在那个时代洪流变迁中的挣扎和无助,二来韩国人更喜欢也更擅长把故事处理浪漫化,所以后来就是高光滤镜下的大团圆。
大团圆也不是不好,只是跟余华的经典就没啥关系了。
河正宇也是比较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了,但此剧中故事很多地方就显突兀,剧情转折也丝毫没任何铺垫,看的观众会觉得生硬。
以及一部分是按照原作品照搬的,但又没有介绍为什么人会那么穷,以及穷到只能去卖血,人物对于时代的无力感也说服不足,总之,拿一般要求来说,算是个完成度还行的家庭片。
再严格一点来说,改编有些虎头蛇尾,介绍不清故事背景和历史,但部分情节推动,又确实是只有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才会有的,如果没读原著只看电影会觉得莫名其妙,属于改编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所以,豆瓣上愤慨的很多同志们,还是剥离开来看,也算勉强及格的片子吧,河正宇也确实蛮不错,毕竟搁在中国这么复杂的大环境下,又是那么厚重和历史相关的电影,谁都不见得能把故事说清楚,冲着河正宇的出发点还是应该点赞的,再加上他的演技和故事的铺陈,虽说没了原著那种格局,但这样的艺术家,还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支持的!
三星点评!
对了,还要说一句,演大儿子的一乐小演员演技炸裂啊,把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诠释的太好了,眼神里都是戏,值得赞扬!
2015年的韩国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抛弃了余华原著中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助和荒诞感,注入了韩国电视剧家庭温情的核心伦理,使得“父爱妻从子孝”变成了电影的主题。
这样的转换并不能说不好,因为体现东方的传统伦理可以说是韩国电视剧的强项,也是韩流风靡亚洲的原因之一。
但是期待看到如同李沧东《薄荷糖》,金基德《收信人不详》这样具有厚重历史感的韩国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本质来说只是一部精致版的韩剧。
余华在90年代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曾经被很多人当成生动版的中国当代史来读。
《活着》早已在1994年被张艺谋搬上了大银幕,但《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却一直难产,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所以河正宇自编自导自演的韩国版确实是一个空白的填补。
河正宇在《恐怖直播》和《黄海》等电影中已经展现了精湛的演技,他在演员界中的地位也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因为就连几句台词的小配角也由眼熟能详的明星演员担任,表演方面无须担心。
电影的一个大问题在于“精致版韩剧”的拍摄手法与“吃不饱饭”主题的矛盾。
韩剧的拍摄手法比较追求浪漫化事物。
电影的布景精致,衣着考究,用高光为主的拍摄手法虽然让电影变得亮丽好看,却牺牲了真实的贫困感。
喜剧的风格虽然体现了诸多小人物的乐观精神,却缺少了余华小说中的荒谬残酷。
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的故意遗忘使得观众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聪明能干勤奋的人儿会穷到这样的地步。
电影始终都没有给出如此贫困的原因,只是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树立在那里,最后给出一个在贫困中挣扎但乐观向上的大团圆结局。
这就和很多韩剧电视剧一样,穷人富人公主王子一开始就决定了,原因基本不去探究。
其本质上还是成人童话。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小说看了好久了。
但结尾还是记得和电影完全不一样的走向。
小说中,许三观最后哀叹的不是他没钱吃不饱饭:生活已经好了,他不需要再卖血为生。
而是血头告诉他他老了,血已经不能卖,没用了。
这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丧失的悲哀,是人生中终有一天的虚无和无目标感带来的悲剧。
但韩国电影的改编却简化成了一个不明所以然的大团圆:一家人终于围坐在一起吃泡菜鱼火锅和大包子了。
高光柔镜的处理完全弱化了余华原著中人生本质和时代的悲剧感。
就如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后面是否还要卖血吃包子,还是家庭和睦了就一直能吃包子?
编导似乎完全都不想提了。
电影其他的一些缺陷包括,许三观对于一乐的态度前后转变太突兀,缺少适当的铺垫,以及几个有头没尾的配角等等。
不过总体来说,电影的节奏轻松明快,演技突出,有些地方颇为幽默,有些地方也能催泪,看后的沉重感不大,反而让人感染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能增添对泡菜鲫鱼和包子的食欲,像我看完后马上就yelp能吃泡菜鲫鱼的韩国店了。
前面荒诞喜剧的风格其实还蛮眼前一亮的,败在结尾终究要来的苦情戏,跟前面风格转换突兀,也就很难被感染。一乐小演员很抢眼,颜值完爆二乐三乐,我看一乐才是亲生的。
没把电影看完,后面的剧情没勇气看下去,玻璃心。。
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隐约感觉是在讲述苦难。韩国电影版的轻喜剧风格,时尚靓丽的拍摄手法,温馨感人的家庭日常,估计不是原著想要表达的吧,最后的煽情戏也是画风逆转,小演员都很可爱啊
何正宇真的不适合当导演。。。
拍成浪漫温馨家庭喜剧是闹哪样
真的感觉拍得不错,虽然没有了那几段历史,但是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悲剧。
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不能拍成电影,倒是韩国人没觉得丢人,拍了
不懂河正宇为什么要买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这是我看过最荒唐的小说改编电影
听闻原著是一部带有深刻意义的小说,但是电影只是韩式家庭小品……
原著党表示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
韩国人拍什么都像喜剧
河正宇用自身的号召力聚揽了一众实力派 片子本身的话题性也足够 只可惜故事太表面 挖的也不深 直到最后的三分之一 随着河正宇渐入佳境 片子整体才有了起色 不过一切来的太晚 拯救不了整体的平庸
原作都不算非常好的小说,这个改编更差,很久没有看电影看不下去的感觉了;本来一个相当悲剧色彩的剧本拍得一点味道都没有,相比张艺谋的《活着》,差太多。
五分钟快进完了
移植到棒子国,抽干了精神内涵
架空的时代背景,再多苦情戏也只觉空泛煽情,违背原著的血泪惊心,也抽干了最精华的本质;几位演员表现还不错。
一味用温情励志流水线来撩拔这个时代多情的软肋,日韩电影这两年也算是得到便宜卖到乖了,但搞不好哪天就会把人恶心到的。
又笑又泪。小演员演得跟小河一样好,每个人都出彩。很好地改编原著,保持了那种荒诞乐观的精神,同时增加了悲剧感,而且毫无水土不服,让很喜欢原著的我非常满意。真正善良的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片子,才会有这样的眼光选这样的题材。最后美好得像梦一样,幸福只不过是个偶然。可爱又自信的无赖让人心疼
真的看不下去,也许如果没有读过小说,感觉会好一点。
余华民风感十足的小说在韩剧化电影的包装下大换血,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多了小家庭的味道,不变的是风趣淳朴的对话形式和语言风格。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