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
Norte,罪与罚末世篇(港),历史的局限,Norte, The End of History
导演:拉夫·迪亚兹
主演:Archie Alemania,安吉莉·芭雅妮,索利曼·克鲁兹,Miles Canapi,锡德·卢塞罗,Hazel Orencio,Kristine Kintana,Mae Paner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菲律宾语年份:2013
简介:菲律宾电影大师拉夫·迪亚兹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中获得灵感,讲述一个理想幻灭的法律系学生法比安犯下谋杀罪却逍遥法外,被误当成凶手的杰奎恩含冤入狱后,其家庭也随之破碎的故事。与迪亚兹的一系列“慢电影”一样,长达4个多小时的影片由多个长镜头组成,通过冷静客观、不介入主人公情感的平视角度,探讨菲律宾当代知识分..详细 >
[36th FIFF][主竞赛]菲律宾知识分子的顽疾,陀式主角本土化。真正的劳动者沦为配角。
虽然长镜头过多并拖沓,还是大体忠实于<<罪与罚>>,结尾有些操之过急。
导演太爱长镜头了,大量固定不动的镜头,时间长得要睡着了。
也许从《法比安》开始,“法比安”这个名字就属于那些被时代大浪袭来无法自主的人,正如所有叫特拉维斯的人都注定要在个体的荒漠上寻找自己。拉夫迪亚兹用四个小时的时间从菲律宾社会的底层互噬一直拍到最后成为宗教寓言,因贫穷犯下的罪只会由更贫穷来赎罪。法比安的个体在这个时代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由朴素的善良化为愤世嫉俗,由自身的无力化为无尽的戾气,对“父”的颓唐只能以完成弑“母”的动作来自我解脱;与之相应的是导演塑造了被诬陷一家人的生活,勤勤恳恳地生活,期待高高在上的人可以大赦方能自救,导演将男二刻画为一个圣人似的角色,与法比安相应,电影最好的部分恰在形成这对俗套对比后,一切的湮灭,恨钢亦恨铁,最终相会三途河。第一次看迪亚兹的作品,长是真的长,但这还是一部以强情节推动的电影,延宕的情绪长镜头未必必要。
只能说是独立吧,如果用正经的电影教学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哪里电影始终是得拍出来让人看得懂的,现在会出现很多类似的实验性或者是独立电影,所以可能跟真正原始意义上的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独立精神和对社会,政治探讨还有点,一直觉得这种人干嘛非要拍电影,写书也不错啊。
很想知道这部冗长无聊空洞乏味电影的票房成绩,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被冤入狱妻离子散最终因为顺服和善良获得心灵深处的救赎和宁静,一个法律学院的优等生不满现实杀人之后亡命天涯内心无法救赎最终禽兽不如难以为人。
不欢
以后也适当多整点彩色片吧。。。
社会寓言,自恋自大的精英阶级不管是天降大任般的实践理论还是自暴自弃的自我毁灭,最终承担后果的都是底层与他人。两家人是菲律宾关于“走与不走”社会问题的一体两面,精神危机与生存困境都在贯穿始终的固定长镜头里呈现。
确确实实地拍出了《罪与罚》的灵魂所在,痛苦漫长绝望,平静无波中暗藏杀机,知识分子走向无边暴力,对国家的辛辣评价于我们来说也算深有同感。(题外话:之前听一位菲律宾男生的NSFW英语音频,他介绍了菲律宾精英阶层有一类Conyo群体,谈话会在菲律宾语中夹杂很多英语,而且还伴随着美国口音。大概Fabian就属于这类群体。)
顺从和反抗
为我被浪费的每个小时扣掉一星。
关于小资虚伪的部分太多铺垫反而让爆发成了儿戏……那一瞬间就brUH....
摄影中上,平淡又漫长,无法欣赏
罪与罚
对达兹优美的长镜头几乎无感,叙事节奏、视角切换上也很杂乱无章,不能让观众很好的进入影片。
1、怀着猎奇的心理看了个囫囵。2、一个镜头一场戏,几个人聊天又聊地。聊得内容挺严肃的,历史啊政府啊革命啊。但聊天的人表现得很随意和戏谑,边喝边扯。3、放高利贷的被杀那场戏拍的很冷静,连一丝儿多余的声音都没有。4、这部似乎是在Laoag拍的,佬沃,菲律宾北怡罗克斯省省会。
以为是史诗之类的,枕头都带好了。。结果居然是四个小时的逼逼叨,累。
被宏大的片名跟长度所蒙蔽,剧情其实挺传统的,仔细想想,像高逼格的东南亚电视剧。
整体风格让我想起了努里.比格.锡兰的作品,导演对于《罪与罚》的一种新的诠释,虽然某些段落相对极端,但是不失为一次有想法的尝试,从摄影、灯光到音响效果,水平都相当高,迪亚兹大多数作品都往5个小时以上拍,菲律宾能出这样的导演也是有些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