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概括我对《平凡英雄》的理解: 统一了人的内外美并将普通人的人性理想化、机构应急机制(几近完美地)人性化。
如果一定要给电影贴个标签,我会贴:社会德育片。
完美的故事都挺感人。
但是,将人性和机构机制完美(理想)化然后教育青少年儿童,如果这代人成年后发现整个社会的人性丑陋、机构机制僵化,那么现实的人性丑陋和僵化机制给被理想化德育的年轻人带来的现实体验很可能是信念崩塌式的绝望。
[旺柴] 现实社会: 领导至上,规则其次,生命和时间第三(事实: 上海2022年春夏封锁防控疫情期间多人死于急诊前的核酸排队;2022年秋天被赋予红码而困在新疆摘棉花的游客,我也希望这是个谣言……);《平凡英雄》里的社会: 生命(&时间)至上, 规则让道, 领导通情达理没有废话。
有点不愿意撮自己的痛: 2022年9月某天需要急诊时被僵尸化的预约制就诊规则和封闭式管理模式挡在闸机门外,哭,在门卫面前成了闹事或找他们麻烦的行为。
虽然看了片头就能猜到片尾,但观看过程还是看得很揪心和感动的,小男孩演的好棒。
其实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再普通、再平凡的工作,也有它的意义和伟大之处,不可或缺,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价值判断和标准来去衡量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帮我们自己定义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这些定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是值得的人生。
不太能够理解评分那么低。
难得一部那么多大牌演员汇集的正能量电影。
而且几乎从头到尾就没怎么煽情的剧情,除了飞机上那个合唱团一起唱歌那里应该是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了。
也很点题,一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其所能帮助这个小男孩。
哦对了,这个小演员演技在线啊。
手术醒了第一反应是摸摸自己手还在不在,全程那个喊疼,真就是小孩子那种感觉。
古力娜扎妆化得浓了,骑警浓妆有点不太恰当。
黄教主又当机长了,这次难得没有油腻,都有点不习惯了。
张一山那个听到李冰冰乘务长摇人叫有没有医生,抓紧自己安全带在跟自己内心做抗争也很真实。
李冰冰戴着口罩都能感觉出演技在线,很有代入感,很好的演绎了角色,手下有个小空姐,在听到那玩意儿是断肢需要不停加冰块,那一瞬间的表现很真实。
最后不得不说,医生是真的冷静,在家属崩溃的前提下还能有如此清晰头脑。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个人错觉,冯绍峰饰演的林医生似乎并没有出彩之处。
不过导演应该是观察过急诊室医生的。
那种争分夺秒能睡一会就睡一会的状态,的的确确就是这样。
影片的最后应该是放了真实的故事原型情况。
小孩子恢复的不错,这一路上大家都没白费工夫。
首先是时间问题,电影时不时出现的时间告诉我,抢救的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但是,哥哥开车到步行街这个决定就很不明智,除非出口只有那一条路,结果哥哥的理由是这条路快,让人匪夷所思。
步行街上大哥看到车上的伤员,一番演讲,挪东西的挪东西,让路的让路,哥哥丝毫不着急,等道路完全清理干净了才慢慢通过,还和路边行注目礼的行人对视。
还有上飞机的过程,因为满员了需要让人下飞机,他们竟然还能在通道内等人出来,同样和让出位置的一家三口对视。
为了节省十几分钟,机长申请直飞,各种避让,结果哥哥下飞机了“我能看看你们的脸吗?
”,栓q,你之后再感谢不行吗?
这么紧急的情况你还有时间去看清乘务员的脸?
这部电影的时间虽然经常出现,但是我真的感觉他们一点也不急,有种反正最后能赶到的感觉。
第二个就是强行煽情,妈妈和李冰冰演得最好,但是在步行街让路的大叔和行人,飞机上的合奏都很尬,强行去制造一些不必要的情节。
国庆档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平凡英雄》。
2021年4月30日晚上,新疆和田机场接待了一个不寻常的旅客。
这名旅客年仅7岁,他的手臂被拖拉机给绞断了,当地医院的医疗条件不够,他需在8小时内前往1400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完成手术。
可是,当天家人带着他奔赴机场时,当天最后一班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已经准备起飞了,按照规定,飞机是无法返回的。
但是了解到孩子的特殊情况后,南航和和田营业处迅速把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短暂协商后,南航发出航空史上罕见的命令:飞机滑回廊桥,对男孩二次开门。
最终,男孩及时来到了乌鲁木齐,等待多时的医生立刻为他进行手术,3个小时之后,男孩的手臂抱住了。
这则新闻被报道后立刻上了热搜,整个过程中,医生、乘务员、机长、机场工作人员、甚至是同行的101位乘客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了这场救援之中,这场事件没有主角,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主角。
当时我在新闻上见证了整个过程,看得是热泪盈眶,没想到这个新闻今年就拍成电影。
就是现在正在热映的《平凡英雄》。
在观影前,我还在疑惑,作为一部已经被“剧透”的电影,它是否还能给我带来惊喜,实际观影下来,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
如果说新闻只是描述了整个事件的轮廓,那么这部《平凡英雄》就是给这个事件注入了血肉,97分钟的电影节奏紧凑,没有一处废戏,导演陈国辉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还原了事件的全过程,即使已经预知结局的情况下我的眼眶依然多次湿润。
比如在影片最开始,弟弟受伤被送进医院,妈妈受到惊吓昏了过去,医生问年幼的哥哥:“保胳膊还是保命?
”哥哥在手术室外留着眼泪情绪崩溃,这一刻很多观众的心都被狠狠地揪了一下;比如小男孩在飞机上苦苦挣扎要妈妈,李冰冰饰演的乘务员含着泪忍着悲痛温柔地对他说:“妈妈一直陪着你”,一句话让我直接泪崩了。
比如男孩妈妈终于见到了受伤的孩子,那个眼神里有慈爱,有自责,更有绝望和无奈,看到这里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五味杂陈。
再比如最后男孩接受手术时遇到了困难,冯绍峰饰演的主刀医生林立不由皱起了眉头,助手提醒他再有2分钟孩子就有生命危险了,林立举重若轻地说:“医生的两分钟,他的一辈子,让我再试试。
”最终1条动脉,2条静脉,3条神经,在3个小时里缝合成功,孩子的手臂保住了,我的眼泪已经决堤。
在网上,《平凡英雄》的口碑爆了。
在淘票票上,评分高达9.4分。
在猫眼上,评分高达9.3分,大V推荐度98%,知推荐度高达92%。
各个网络平台上好评不断。
如果说观影是一种感动,那么看了这些影评我又收获了第二份感动,果然好的作品能引起大家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与他们“心有戚戚焉”。
而对于我而言,本片最大的魅力是舍弃掉了英雄主义的叙事,把镜头真正对准了我们每一个平凡人。
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就学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超级英雄忽然让人崇拜,但平凡英雄才是我们遇到危难时真正的依靠。
就打开新闻,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比比皆是。
去年7月,河南郑州发生洪灾,一名女子差点被洪水冲走,危难之际两个男子冲进洪水中将女子抱上了岸边,事后低调离去。
今年5月,四川西昌市司机赵学斌将遭遇山体滑坡被埋的4位学生救出,随后收到了学生所在班级的感谢信;今年8月,成都街头一名辅警和歹徒发生了争斗,焦灼之际,路过的市民刘先生抄起铲子帮助辅警制服了歹徒,也收获了“铲子哥”的美名;可以说,就是这些可爱的平凡英雄,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生命最宝贵,所有规矩都可以为它让路。
”就是这句看上去朴实的话语,成为全片最大的驱动力,我们看到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儿都因为这句话而真实发生了。
比如飞机起航后按规矩是不能折返的,可是为了小孩的生命,南航选择让飞机返回,二次开舱门;比如一般飞机乘客对飞机晚点都是嗤之以鼻的,可是当晚这架飞机上的101位乘客不仅没人抱怨,甚至大家全程为小男孩祈祷,其中一位医生乘客更是自告奋勇参与到孩子的救治中。
比如正常的飞机都有固定的航线,几时出发,几点到达都是排好的,可是这架生命航班却向上级发出了请求命令:“申请直飞,组织飞机,有序避让”,最后生命航道被打通,飞机提前17分钟到达机场,为孩子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比如正常的机场也会按时关闭,可是乌鲁木齐的机场为男孩延迟2小时关门,主刀的医生彻夜等候。
中国人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可这部影片,全片的情节都是在“破坏规矩”,这种看似的不合理在新疆小男孩的生命面前变得瞬间合理,这种“破坏规矩”的行为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应该有的温暖。
《平凡英雄》着眼于一件动人的小事,用很多平凡人的善举汇聚成了这个时代的赞歌,这样感人的佳作值得大家去影院欣赏。
悉德菲尔德曾说,好的剧本一定不是主人公被动跟着事件走,而是主动去探索事件。
无疑,编剧掌握了这一要点,深知写剧本的套路和模式,整个影片,由强事件推动着,一路向前,遭到各种阻碍,一一被克服,最终达成结局。
将这些事件抽离出来,单单去看这一剧作模式:主人公遇到困难,被迫做出选择,开始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道路上又遇到一系列困难,在无数普通人的帮助下一一克服,最终解决困难。
我们会发现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作文的固定模板,将任何这种社会真实事件加以一些戏剧化改编,不论用什么手法,现实主义也好,带一些浪漫、超现实主义也好,总体的这个套路模板是不变的。
由此构成的电影自然说不上多好,但也不能说多不行,中规中矩,不出错,已经是越来越多这类主旋律电影所最基本的核心。
以这些模板事件来讲,大到弘扬家国精神,小到表现社会个人,在当下这个市场里,可谓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以一连串的煽情来构建人物形象,推进情节,是否会有些刻意强调节奏,急于引起观众共情之嫌?我们不害怕电影平淡,我们害怕的是电影一直如此平庸。
身为新疆人的我一定要评论下,太有感触了。
看到大家都说什么主旋律之类的,这个我不评价。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先说两点吧:第一我们新疆真的很大,城市相距都不近,尤其是南疆的城市,两个大城市(地级市)经常隔了几百公里。
我记得十年前,我去阿克苏出差,绿皮火车,一天一夜,才能从乌鲁木齐到1000公里以外的阿克苏市,而喀什和和田都要1400多公里了。
新疆的交通是这十年才便利起来的,高速多了,火车提速,班次也多了,飞机航班更是多了很多(ps:新僵是全国机场最多的省)。
第二:新疆的医疗资源分布相当不均,乌鲁木齐集中了全疆最好的医疗资源。
各地州的医院技术水平层次不齐,哪怕是地市级的三级医院,在设备和医生技术水平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以前非常明显,这几年已经好多了,援疆专家帮了很多忙。
所以基本上别说疑难杂症,以前稍微严重的疾病,需要大手术,只要家庭条件还行,时间允许,各地州的患者都会来乌鲁木齐的医学院和人民医院看病。
我实习的时候,感觉各科室至少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外地过来看病的。
所以,如果是十年前,这个孩子的胳膊应该是很难接上了。
但是即使在现在,一千多公里,几个小时,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转运,两个医院的接力,如果不是这些平凡的英雄,不是这超级好运,要成功接上断臂也真的是很难的事。
很小的一个阻碍就能耽误重要的时间。
这一个个,一段段,一层层的接力,让他成了。
最后别扯什么主不主旋律。
这个真实故事打动我,尤其知道这个背景下,它的生成有多么的难得。
好故事很难找,又能找到合适的演员不掉链子的把他拍好,就更难了。
如果电影院有这个电影,我一定去电影院支持,这个有点可惜话说小麦这个称呼,让新疆人的我还是有点出戏的😂
群像式电影,意在以断臂男孩的救治过程展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平凡伟大。
主要说说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少数民族面孔的主人公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实在有点令人难以入戏,至今怀疑是不是配音。
其次是人物塑造。
人物多、篇幅短,留给每个角色的刻画空间有限,导致一些角色扁平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母亲、原医院乃至乌鲁木齐医院的大夫等。
仅有的在主线中贯穿全篇的兄弟俩也具有扁平化的问题。
感觉导演在竭力塑造哥哥爱弟弟、弟弟生命力顽强的形象,但并没有打动我。
可能跟演技也有关系。
不知在前期准备时对原型主人公的采访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有?
)。
希望找一部结构相似的片子来看看这个问题可以如何解决。
还有好几个知名演员,感觉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最喜欢的角色,是张一山演的刘锐,纠结的那一下击中我了。
(可能是深有同感吧hhhh)
看得让人揪心,也很感人,有很多催泪的情节。
孩子痛得喊妈妈,妈妈抱着孩子无助地哭泣,所有提供帮助的人在看到受伤的小麦时的心疼,都让人想哭。
李冰冰演技挺好,所有的反应既是工作职责所在,也是在看到受伤的小麦时作为母亲的本能,更是人性的体现。
被她呼唤小麦醒来,回应小麦对妈妈的思念那里感动哭了,一声“妈妈在”真是太感人了!
大家一起唱歌呼唤小麦醒来,李冰冰向大家鞠躬致谢,忍不住哭泣,此刻她带入了一位妈妈的情感,替和她儿子一样大的小麦,还有他的妈妈,向善良的大家致谢,谢谢大家的守望相助。
唯一拉胯的是小麦哥哥扮演者的演技,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失去了一条胳膊,那种悲痛,他演得真是浮于表面,连不让弟弟睡着都做不到,太粗心了吧。
对比李冰冰以及其他戴着口罩的演员,是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演技的,可是哥哥扮演者一双大眼睛,看不出任何情绪变化,真的很出戏。
《平凡英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整体看下来还真的有感动到我了!
真的…我们每个平凡的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真的也可以成为英雄!
生命至上…真的是这样!
小孩受了那么严重的伤,真的很可怜,但一路有那么多平凡的英雄相助…最后孩子转危为安…真的又温暖了所有的人!
大家都是好样的!
李冰冰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
虽然此片还是有一些小瑕疵,比如有些剧情略显拖沓,有些对白也过于说教和…但…总体来说,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平凡英雄吧!
片尾曲很好听哦!
个人评分7分(主观影评、不喜勿喷)
合格的命题作业,最后一星给每一位不普通的普通人。
一部揪心又感人的电影!7岁小男孩意外陷入绝境,8小时内必须得到医治。在这场紧急救援的接力中,每个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全力以赴,无私配合,犹如一缕一缕微光,汇成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炙热耀眼,是光明,是力量!但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并非大家合力完成的英雄壮举,而是普通人心中无法克制的善念,这一点在张一山那个角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一名刚刚经历过失败手术的医生,他产生了自我怀疑,在飞机上面对受伤的小孩,他几次想要出手,却又无法突破心魔,隔着口罩都能看见他收紧的咬肌,他的手反复放在安全带的卡扣上,那是他内心的斗争。当小男孩出现气胸,此时只有他能救人,这时他再也没有了犹豫。这时医生无法克制的本能,也是普通人心中无法克制善念!
赚足了眼泪,小演员非常棒,阵容强大。
有套路有口号 但是观感挺好 群像也不错
致敬每一位英雄小时候喜欢美国大片,喜欢里面的各种英雄。长大后才发现,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钢铁侠,没有什么美国队长这样的英雄。可是世界充满的意外,当意外降临时,谁能伸出援助之手,为绝望的人带去希望?这部“平凡英雄”,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英雄,那是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哪怕是让出的一道生命通道,哪怕是让出的一个座位,更是熬夜调度航线,熬夜完成手术的一位位“平凡”的人。致敬我们的英雄。
支持下韩博老师!韩头牛逼!
开头这段其实用当地方言会不会更有情感冲击力呢?就让我感觉差点味道。断手做的有点假,一眼看就是个道具。小朋友的表现也不够有冲击力,开头嚎了几声,后面又叫了几下就没有连续性。哥哥在承担起决定弟弟保命和保手的决定时候的演技尬到我了。飞机这段其实还挺有感染力的,靠莲花把整个情绪给拉住了。在这场抢救里,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都出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才是这部片子最感动人的地方。当然了,因为要牵扯到太多人,导演要去驾驭各条线的联系就非常考验功力,只能说勉强及格。关于主旋律的争议,用票房说话就好了。如今宣传任务的核心就是把普通中国老百姓和中国故事告诉给更多人听,不然它可能就只是一个停留一周不到的新闻。我是支持拍出更多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而非放大的苦难和情绪。电影的好坏应该从本身去讨论,而不是套个主旋律就打死。
哭的我啊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慨,是六十年前的一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那句重新令人激荡的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的人撸起了袖子,“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八小时一千四百公里陆空接力,争分夺秒。平凡的人,一直在做平凡的事,一直在这种时刻成为平凡的英雄。主要角色都和原型真实人物有深刻交流和互动,就像那个一比一搭建的机舱实景,所有的人就如当时,全力奔赴,使命必达。生命中虽有裂缝,但我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光,是因为一直有平凡的英雄在修修补补。最后三分钟的彩蛋,你一定会被再次感动。因为那是真的:这世间,真的值得。
拍的并不精美,编排也不太好,但是每个人演技都在线,并且传递的东西特别好,我们都很平凡,但是每一个平凡的善意汇聚,这就够了
不吹不黑,海报上的C位不是白站的。基本上有李冰冰出现的戏成为全片精华,其他的部分嘛,比较拉垮,文戏的台词也是槽点多多,人物多为脸谱化。飞机上的戏份占了全片大多数,几次救治的过程看得人心情忐忑,煽情程度不言而喻,还是很好哭的。新疆美极了,要去看看鸭!!😍
依旧十分刻意的博纳式煽情,真实情况下一切怎么可能进行的这么“顺利”,太多的美化的剧情在里面。实在尴尬到不适的主旋律。小演员和妈妈和李冰冰演的很好,但如果不是组织观影,不会在这种垃圾上浪费时间。
博纳的流水线主旋律大小交叉,不变的还是极具煽情的故事原型,除了飞机的那段歌舞有点尬,其他还算工整。李冰冰 张一山演的也不错。
呵呵
挺好的 但没有亮点 献礼片区间里的一般作品
这么好的题材很多细节都没处理好,改编成了南航宣传片。。按真实故事来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这社会都怎么了,这个电影真人真事改编,会有人说太假,但我总觉得还是好人多,做好自己,帮助他人,温暖身边,感动社会,加油!
打卡,中规中矩
是真实的故事啊!太感动了~每一个平凡的善意都意义非凡!(除了那段尴尬无比的哇哈哈,好败笔)
陪爸爸重温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