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必须是一场在阳光下进行的审判。
”这部电影揭示了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对受害者和犯罪人都要公平。
由于当时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雷经天提出组建五人审判团,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审理此案件。
最后这场戏导演为了升华主题,真是做足了煽情。
最终的结果,也随着毛主席派人加急送来的信,一起尘埃落定了。
黄克功案件这是一个旧片子,旨在讲述法律的公平公正,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法律系统完善和执行的艰难。
故事很简单,陕北公学的学生刘茜神秘死亡,经各方调查,凶手竟是立有赫赫战功的黄克功。
成立之初的陕甘岭边区法院,面对如此答案,审判长在面对死者、面对愤怒的学生、面对战友时的抉择。
法律是高于一切的,全部公民在他面前都是公平,最后黄克功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而由王凯扮演的黄克功,在电影中,完美呈现出黄克功的身份转换、内心波澜,身为军人的勇敢果断,陷入热恋的幸福欣喜,杀人后的迷茫和获罪被捕时的悲伤,到最后被判处死刑时的绝望,王凯通过眼神和台词,向观众讲述一个革命战士到杀人犯的心路历程。
刘茜是受过现代教育的进步女青年,为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毅然离开父母,来到延安,想要加入革命战斗。
而黄克功自幼失去父母,15岁便和哥哥投身革命,多年的战场厮杀,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洗礼,渴望能遇到真爱,组建家庭。
军人的思维简单直接,在延安遇到刘茜,一个他以往未曾接触过的进步女学生,他欣喜追求,陷入爱情。
刘茜却将他当作革命前辈。
从一开始,两人的思维就不在一条线上,造成了这场悲剧的起源。
黄克功教刘茜骑马、吹口琴,每一个看刘茜的眼神都带着柔情,脸上露出的笑容幸福而温暖,是对未来憧憬、幸福即将到来的惬意。
当黄克功快要奔赴战场,刘茜却拒绝了他的求婚。
黄克功无法置信,得知刘茜并不喜欢他,他眼神是愤怒狠戾的。
黄克功的骄傲和权威被人打倒,失去冷静的他,法律意识淡薄的他,不但失控开抢打死了刘茜,更为了掩饰罪行,将刘茜抛尸江中,多番行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当调查组抓捕黄克功时,他的眼神是淡定,不是他不觉得自己错了,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错,有多么离谱,离谱到毁了他的一生。
有人为黄克功惋惜,本应是有一个传奇人物,却为一个女人,毁了一生。
他心中和平的理想,对新中国的憧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冀,都在那一刻化为烟云,消散而去。
临行枪决前,黄克功的心中又何尝没有后悔和不甘心呢!
但是,错了就是错了,而留下的,也唯有一声叹息。
看过了这个全延安最帅的男人被枪毙,我确认了一下自己三观节操还在,还是想客观地聊聊对黄克功案件的想法。
1.李兴国感觉是被强行被同意的。
陕甘宁特区伊始,百废待兴,没有合适的法条直接适用,于是乎寄希望于多角色民主审议。
之所以将法官的职能分配给五个代表不同利益体的人,是为了把来自每个方向的风都听清楚。
然而,按照法律的平等原则,所有的决定应该是独立的不受他人干预的,而呈现给我们的,是四个人在用自己的道德准则逼迫李兴国摁指印。
2.老百姓们都相信自己的皇帝没有错,错的只是贪官。
因此每逢皇帝斩贪官时,老百姓们总是拍手称快。
行刑前的那一封信是压死黄克功的最后一根稻草,由内而外的。
3.社会舆论。
舆论媒体的风向到哪个时候都是可以杀人的软刀子,试想如果黄克功案件没有捅到国际上,毛对黄是否会像蒋对张一样息事宁人?
现在的法律在判决上很努力地希望不被社会舆论所导向,然而舆论还是无可避免地影响着法律的公正。
4.文人误国古皆有之。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翻了很多评论都说王凯的脸扭曲了自己的三观,还有说王凯的颜颜是这部电影最大的bug。
首先我的观点是否决这些观点!
我确实是因为王凯才看这部电影的,这点我丝毫不否认。
但是后来我百度了一下黄克功本人也很帅的。
刘茜之所以会拒绝黄克功,是因为性格及观念上的不和。
好吧我承认,这种主旋律电影不是我的菜。
但是我真的有很认真的看这部电影,王凯的演技确实没话说。
电影确实没有很出彩,我确实是个看脸的人,不过我的三观还是很正的。
看完电影后依然很正,谢谢!
文/梦见乌鸦这是一部比较有意思的电影,不要因电影的红色基调将其归类为主旋律电影,甚至也可以根据电影的题材称之为反主旋律电影。
总而言之,一部法庭电影,在市场环境下比较少见,而一部讲述发生在陕甘宁边区的法庭电影,那就更稀有了。
黄克功,俺孤陋寡闻,还是因本片才了解这个人。
黄克功,1927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二渡赤水的娄山关战役中立大功。
延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15队队长、第三期第6队队长。
一个老红军老革命,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也是电影故事的起因。
本片用了大量侧面描写,突出黄克功的革命生涯以及战功显赫,同时渗透本片的背景,在全面抗战正是用人之际,随后便展开本片的故事线,一个杀人的战斗英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一个战斗英雄究竟是走法外之情还是戴罪立功秋后算账,是电影突出的卖点。
因此而言,别看本片是讲述陕甘宁边区的故事,但并无半点主旋律味道,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法制,从某种程度上让人联想起了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但内容完全不同,本片故事起因描述的是一出桃色事件,犯事的是军官,又是一个战场上以一敌十的战斗英雄,正值抗日全面开展之际,本片关键点其实是情与法纠葛,同时又抛出了大量悬疑点,比如黄克功究竟是否是枪走火而杀人,还是故意杀人?
电影有一个标准法庭电影所应有的戏剧元素,将特殊时期的特殊案件公开,情理与法理之间的对弈,构成了本片的最大的冲突点,从事件起因到“罗生门叙事结构”,再到线索调查乃至最后的公审,一气呵成,抛弃电影故事场景,《黄克功案件》乃是工整的法庭电影,模式很西方化。
其实本片真正的主角是成泰燊饰演的雷经天,这位老戏骨在本片中奉献了超赞的表演,其出场以审理一场离婚案为主,从侧面突出了其公正铁面的立场。
而本片因故事场景的特殊性让戏剧元素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唯一的法院中,董必武等正选法官因故出差,仅剩下雷经天一人够格审理案件。
其次,雷经天与黄克功还是老相识、老战友,在长征之际,后者还用一片生姜救了雷经天一命,但这个关系在审理中无法回避,令电影在情与法纠葛之中有了第二层矛盾点,使得电影的故事在随后的发展中变得更加令人揪心。
成泰燊在本片中的表现, 正如当年法国《解放报》对成泰燊的评价“河流一般沉稳的表演”,照搬过来真是相当贴切。
一面是以公正廉明为己任的法官,一面是饱受情感煎熬的凡人,片中他的一句台词:“两碗水都要端平”可以概括其心理活动,面对自己多年的战友,面对无辜死亡的女学生,雷经天的两碗水究竟该如何端平?
《黄克功案件》以真实事件改编,因此在剧情走向甚至结局上不存在夸大其词的改编,电影公审之处,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两千多人参加,有12位群众代表发言,事件参与者包括贺子珍、张闻天、胡耀邦等知名人士。
电影的结局正如史实那样,被称为近代版“挥泪斩马谡”。
而电影的特殊的题材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历史事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一场“打老虎案件”,无论是借古谈今也好,还是还原历史尘封悬案也罢。
本片除去是一出张力十足的法庭题材,更有法不容情的立场在里面。
一声枪响之后,一位边区军官没有死在敌人的枪炮下,死在了人民公审的法场上,或许时至今日,观众也能体会到一段史实所传达的内容以及意义,而电影所讲述的内容,一个发生在主旋律背景下的非主旋律电影,没有了以往的歌颂,所有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法字当头,是否有代表性?
战争是严肃而又荒诞的。
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寓教于剧情,来歌颂或祖国的伟大、或领导者的英明、或士兵的艰辛、或百姓的无助,最终反映出人们追求正义追求自由的脚步永不停止,也通过反映战争的冷酷残忍,提出反战的内核。
中国战争电影在这个基础上,又被分为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
商业电影自不用说,《集结号》、《风声》、《太平轮》等略有品质保证的都备受观众好评,相对的主旋律电影却因其具有对观众洗脑的属性,一直不被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大众认可。
近日韩国战争主旋律电影《鸣梁海战》在中国上映,引发大家对主旋律电影的讨论。
《鸣梁海战》在本国上映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创下观影人数超过1500万的傲人成绩。
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之路,无论制作成本还是观众关注度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如何打造适合中国大众市场需求的主旋律电影,个人认为一种是在现有商业电影的运作中不维和的融入更多真善美的概念推广;另一种就是对现有主旋律电影进行改革,从更适合市场的角度进行精神的传播,已非填鸭式灌输,反而引发观众反感。
通过1937年延安的著名“桃色案件”切入的《黄克功案件》,是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一次成功试水。
电影《黄克功案件》再现抗日战争时期“黄克功逼婚枪杀女学生”——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案件。
年轻观众对这个案件并不了解,看到这个剧情的设定或者说历史的还原,第一关注度并不在于红色主旋律,而是眼前一亮,居然会拍摄这种题材的电影,国家居然允许拍。
接着是对历史八卦的猎奇心理,抗日战争时代大家习惯了妓女变英雄,现在居然反其道而行,真实展示出我们伟大红军里居然也有老鼠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此前的主旋律我们看多了国家与党的绝对正确,老鼠屎的出现拉进了党与观众的距离,尽管之后毛泽东必然“挥泪斩马谡”。
但通过桃色的噱头去吸引观众关注,已经赢得了主旋律商业化的第一步胜利。
想要留住观众,第二步就是良好的电影制作。
《黄克功案件》制作完成效果超出预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对色彩与镜头的处理,偏冷色调的处理保证了通篇气氛的统一,适当使用留白的画面镜头给观众留出了思考的空间。
在抗日的环境下,一位上战场可以杀鬼子无数的大将,用一命抵一命是否值得。
第三步则是精神的传达。
《黄克功案件》以桃色为切入口,最终为观众传达出“狱中八条”的精神。
“狱中八条”是白公馆渣滓洞中带出的重要党史文件,是狱中一批中共党员向党表达的《狱中意见》,烈士们语重心长的“最后嘱托 ”。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
对比当下党政之风,“狱中八条”是时候再被提起。
我们不能以便概全认为主旋律的都是蒙蔽观众与观众为敌的。
常常我想,主旋律电影有两方面作用,最主要的一方面正是告诫党政从业人员,那些是与非的道理,历史早就讲给你们。
那些面对问题的抉择与态度,事情的可为不可为,文献都有清晰地表明。
另一方面是提醒观众了解历史,客观地认识历史,且能够冷静地监督当下。
每位观众都应该成为一名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观众,能够明辨是否,为自己更好的生活略尽薄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每个政党也不是完美的,每个国家也不是,但大家用心向好的方向去推进。
恰如《黄克功案件》的上映,是红色电影的进步。
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是突破,就比停滞不前强百万倍。
想看《黄克功案件》,明面儿上,因着第一个宪法日加之纪念领导人而央视播出的便利,私底下,自然也有惯性欣赏北平警局方孟韦局副精彩表现的盼头。
那个不久前没有被诸多老戏骨强大气场压倒的浊世佳公子,能否演绎出黄克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复杂性格悲剧人生,真真望眼欲穿。
再三观影,《黄克功案件》是一部非常流畅的故事片。
藉由编导等主创精心打造的脉络和交织的光影叙事,一场延河边发生的流血事件就在朗朗晴空下呈现出来。
<图片1>一.讲好中国故事无疑,《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主旋律电影。
而“主旋律”在当下语境中尤其是某些“高冷”影迷的认知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诚然,目前国产主旋律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之处,往往给人叙事生硬内容干瘪人物扁平之感。
其实都是有色眼镜闹的。
我们的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和物质文明建设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如何宣传两种文明如何讲好这样的中国故事,正是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有人认为作为一部主旋律,《黄克功案件》更像一部类型片,刑侦律政反英雄杂糅其间,让一段尘封的历史昭然若揭,让整个观影过程无比流畅轻松,会不够庄重。
而主旋律化身类型片又有何不可?
电影工业最强输出价值观最多的美国,何尝不是把其主流意志包装精美,打包推送再赚得盆满钵满?
远的说有为征兵而重塑的《巴顿将军》,近的说有标榜自己是中东好人的《逃离德黑兰》,或人物传记或惊悚灾难,让观众跟着热血跟着欲罢不能。
私以为,《黄克功案件》取材之险,呈现之力,规避了那些俗套和生硬,寓教于情理,普法于滥觞,恰到好处再现了我党早期如何弘扬民主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是近年难得佳作。
二. 延河边的徙木立信电影最大程度还原了“延河边的谋杀案”(A Murder Beside YanHe River)。
当然,某些参与断案的当事人角色可能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替换或整合。
1.何去何从事件昭然: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一起枪杀案。
凶手黄克功是战斗功臣红军团长、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花季女学生刘茜。
如何审判黄克功?
这个棘手的问题就摆在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刚在陕北立足并于国难当头主动化敌为友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共产党人面前。
纸里包不住火,更何况凶手有些有恃无恐,案发后很快便承认罪行,并不存在影片中的层层踏勘推理。
彼时彼境,这桩特殊案件必须得到及时公正的判决。
当适时,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一败再败,党内速败论甚嚣尘上,国际上对中国抗战能坚持多久普遍怀疑。
但国统区已谣言四起,国府和舆论全把这一事件当成“共党的桃色凶案”,抱着一副看好戏的嘴脸来看共产党人如何处置他们犯了罪的军官。
案发于一九三七年十月五日,影片中黄克功的第一次出场也是在开赴抗日前线的路上。
而当时的战事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正面战场第二战区正组织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予以反击。
在会战中,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和一二九师一部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有力配合了正面作战。
影片中有一幕,黄克功被抗大保卫科“诓”回延安总部后,一一五师点将要人。
可以想见,假如黄克功重返抗日战场,无疑会痛击日寇,再续长征二渡赤水和娄山关战绩。
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特殊形势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是否将功补过,是否立功赎罪,留下黄克功这个经过长征洗礼、战功卓著、战斗经验丰富的骁将,成为对党的历史任务和组织纪律最严肃的一次拷问。
幸赖毛主席高瞻远瞩,正是看到此时须共产党人扛起抗日主力大旗,不仅要在前线和敌后攻城略地,布局下子,更要做好国内外舆论宣传工作,以定人心。
2.镜中映像后来的国民党军整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我人民解放军围歼在孟良崮,但在抗战初期也算一员战将,甚至还是写得一笔好字的儒将,张古山一战成名。
可他也身负命案。
一九三五年某夜胡宗南部某团团长张钟麟负气杀死第二任妻子吴海兰,一时惊动西安城,舆论哗然。
由于凤至而宋美龄,层层为吴女冤魂申诉,一时节女界愤然,群起而攻之。
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判其十年监禁,又于七七事变之后特赦,由张钟麟更名张灵甫,令其戴罪立功。
张钟麟杀妻与黄克功之案正好可做映照。
凶手都是年轻气盛的中高级军官,杀妻因由又多少有些政治意识的纠纷——张灵甫曾对第四任妻子自辩说是因为吴妻偷他文件,有“共党嫌疑”;而在老红军陈复生的回忆文章中透露黄克功是因为刘茜骂他是“土匪”,且刘茜本是阎锡山部将的千金,黄被激怒才痛下杀手。
张所述是孤证,陈老红军言则有张震将军回忆录可佐证。
但这些都不能当做草菅人命的借口,哪怕你是功勋卓著力敌外侮的战将。
<图片2>(注意右边张灵甫这张照片穿越了)3.五人怒汉黄克功案,于社会层面,是解放之女性与婚姻自由乍临乡村,“直男癌”老革命与女性主义萌芽的血腥冲突惨遭各界人士围观;再到法律层面,是尚不健全的边区政府法律法规的亟待确立;最终引发了政治层面,国民政府以“共党的桃色凶杀案”舆论步步紧逼,而我党我军又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
由是,黄之案不仅仅是刑事案件,更牵扯到军事和政治问题。
在公审后休庭的五人审判小组讨论的重头戏是全片的点睛与华彩。
从抗大校方到边区政府到学生代表到当地老乡再到边区法院,五个身份不同诉求不同的人各执一词据理力争越辩越明,给出了那个年代虽久远事件虽模糊但仍可以抽丝剥茧地厘清案件量刑定罪的依据。
陕甘宁边区具有独立执政、独立司法的权力,不是当时开始,而是从中央建立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就开始。
边区虽然有独立法院,但司法体系并不完整,且尚未形成独立的法律条文。
因此黄克功的战友李兴国为其辩解时,质问“到底犯的是什么法”,是援引国民政府颁布的《六法全书》还是苏维埃时期的《红军暂行纪律条例》《中国工农红军刑法草案》?
那么,依据民国刑法二八二条、二八四条,“杀人出于预谋者,处死刑。
”《民国约法》六十八条,“战争期间,可以大赦特赦及减刑。
”红军条例中,“犯恶罪者,则为入于军事刑法以内。
”而刑法草案对“故杀同志”的行为特别规定,“曾受苏维埃奖章或在革命战争中负伤或社会成分为工农贫,而犯本刑法者,得酌量其犯罪情况而减轻之。
”代理审判长雷经天面见毛主席时也说,“黄克功是军人,有申请特赦的权力。
”战时非常时,军事统帅有特赦权。
不光蒋介石曾为之,罗斯福亦为之。
最终,也是依据《中国工农红军刑法草案》,雷经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论是民国法律还是红军的纪律,应以命抵命,这是法理。
如若赦免,官贵民贱,权大于法,延安就会有更多的人以功臣自居,享有特权胡作非为。
由此,必须执行他的死刑,惩前是为了毖后。
”而且,毛主席震怒于凶案,对特赦却一直不表态,没有造成人治干预法治。
那封最后的信也是在公审定案量刑后才当众宣读以解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可见,革命功绩并非免死符。
黄克功被依法处决,刘茜家属也得安抚。
正是因为我党手持为民的法绳,保持公平正义的法魂,尊重人民意愿,才赢得了民心。
如雷经天说:“如果不判黄克功的死刑,就是判我们未来的死刑。
”有人说:蒋介石留下张灵甫去打日本,打来打去转进到台岛;毛泽东如果也留下黄克功打日本,能不能站上天安门还是个问题——话糙理不糙。
<图片3>行刑队的枪声和最后的警钟长鸣,就如两千余年前商鞅欲变法强秦,便徙木立信,终使法令上至公族下至黔首深入人心,一举以立威,法施而国强,遂有秦奋六世而大一统,功盖千秋。
三.卿本良人,奈何行凶1.一道残阳“功乃系共产党一份子,值兹国难日益严重,国家民族存亡之秋,非但不能献身抗日疆场,反而卧食监狱,诚然对党和革命深深抱愧,因此功对党和法庭有所恳者,须姑念余之十年斗争,为党与革命效劳之功绩,准予从轻治罪,实党之幸,亦功之幸也。
”“法庭须姑念我十年艰苦奋斗,一贯忠实于党的路线,恕我犯罪一时,留我一条生命,以便将来为党尽最后一点忠,实党之幸,亦功之最后希望也。
”“如果死刑必须执行的话,我愿意死在同敌人作战的战场上,如果允许,请给我一挺机关枪,由执法队督阵,我愿意死在同敌人的拼杀中。
如果不合刑律,那就算了。
”每次读到黄克功为自己申诉请求特赦的句子,实有锥心之痛。
明明该是驰骋在抗日前线的悍将,却身负命案锒铛入狱。
但字里行间也可看出,黄克功居功自傲有恃无恐,恶意杀人却目无法纪,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罪行的严重。
这或许有其客观历史的原因。
黄克功十六岁便参加革命,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与敌殊死相搏,虽知杀人偿命,主观意识上却缺乏对女性的尊崇。
他世界中的女性,要么是土地女神般的生母,含辛茹苦拉扯他们兄弟俩长大,要么如贺子珍康克清,又是革命先行者又是战斗员的大姐。
刘茜这样的纯真少女确实不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更遑论理解女孩子的内心情愫。
但其实,黄克功虽然参加革命早,在抗大校长罗瑞卿的回忆中却是“人很聪明,口才又好”,不仅能征善战,还当过宣传科长和团政委,这意味着他会做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非不通情理的大老粗(黄克功时任抗大三期学员六队队长,而六队有唯一的女学员队,队中有主席夫人贺子珍等女红军。
这样的一队之长怎能没有两把刷子)。
黄克功一面以骑高头大马的“二八五七团”老革命战斗功臣而自傲,一面又对满脑子新思想更乐意同其他男同学交往的城市女学生充满了自卑。
女学生对男队长再三再四的示爱求婚置之不理,黄克功急于“留个后”的现实主义在向往革命浪漫的小布尔乔亚情调面前败下阵来,因此恼羞成怒而渐渐丧失理智,认为“失恋是人生莫大的耻辱”,无疑便激起一股斗志。
只是这斗志不是攻下某个火力强大的山头据点,却错误地冲撞在一个无辜的女孩子身上。
他忘却了自己是革命队伍中的干部,放弃了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更全然不顾当时国家民族正处于空前危难的形势,陷于私欲膨胀、恋爱第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萌生了杀害恋爱对象藉以发泄私愤的可怕念头。
这一错再错,不能不让人扼腕。
就如主席信中指出的:“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每一个普通的人。
”<图片4>2.琢磨切磋《黄克功案件》不仅向类型片靠拢,还时刻不忘文艺一把,以对反派的深度刻画来升华主题。
想来导演极偏爱王凯所饰演的角色,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改动,让这个杀人犯不那么面目可憎。
除却片头点题似的背影,黄克功的初次亮相镜头给出了大仰角,黄干净利落单手制伏脱缰马匹,太阳光芒恰到好处晕染在他脸庞边,整个人罩上一层光辉,宛如天神一般。
在样板戏时期只能用在高大全革命者身上的三突出镜头之后,情节急转直下,这个背对着太阳的人也就被所犯罪行渐渐拽入了黑暗中。
随之,抗大的徐士奎王佐超二人要把疑犯安稳地“诓”回,既见了黄克功本人,却是嗫喏着言不由衷。
这是对战功累累英雄的忌惮,更是对拦惊马解围的一丝感戴。
原剧本中,共计六处场景出现或提及张钟麟杀妻案,其中黄克功多次要求勤务兵搞来刊有特赦新闻的报纸。
而电影中,只出现两次:谭勤务兵探监时主动说“老蒋特赦了那个张钟麟”,才提醒黄克功向毛主席请求特赦,以及雷经天在为黄克功争取特赦权力时,毛主席表示已知晓张钟麟的更名并上抗日战场一事。
如此,一则淡化了张案与黄案的呼应和对比,二则避免造成黄克功是蓄谋已久仿佛有样学样为之的感觉。
原剧本中,雷经天对犯罪的老战友同时又是曾经的救命恩人心怀矛盾、备感纠结,在公审前夜提出让黄克功擦洗一番,黄克功不但一开始拒绝还出言不逊。
这样的黄克功很显粗鄙。
而电影中,则是黄克功在得知主席并未给他回信后,坚信主席不会不管他,而向雷经天主动要求“洗个澡”。
之前李兴国把红军八角帽带给他,让他吃了定心丸:“没人敢枪毙你”……“我也有一票”,让他认为凭着自己的资历战功和张钟麟被特赦的先例,便不再因公审“晾晒和刘茜的事”而觉得“士可杀不可辱”,从而有了强烈的求生之意和重上战场的自信(可惜此镜王凯爆发出的“我黄克功九死一生,想讨个老婆怎么了!
”的冥顽不灵被剪掉,角色之局限性复杂性便交代不够,颇为遗憾)。
且擦背时,为体现其久经沙场,镜头在黄克功腰背伤疤上流连,如多多展示其胸腹伤疤,才更能说明黄克功是个奋勇杀敌的无畏军人。
原剧本中,公审后半程,贺子珍飞马赶去凤凰山,见到毛主席请求他参加公审或者明确态度。
而电影中,凤凰山的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内,毛主席在认真听取前线战报,随时作出指示,贺子珍只能在作战指挥室外焦急等待,与毛主席仅有远远一瞥的眼神交流。
如此,一来规避了人治的干预,黄案仍然由边区法院自主审理判定;二来体现贺子珍的革命觉悟,并不会一味袒护家乡老表而不顾全大局(黄克功本是跟着贺子珍在井冈山闹革命的红小鬼,几年后又是后者在抗大的直接领导队长,但贺子珍作为主席夫人,唯出于惜才目的欲留黄之一命,盼其戴罪立功);三来在更宏大的抗日战场,对黄克功的赦与不赦,的确在考验和拷问着这个年轻的党、这支年轻的军队和其统帅,实在两难之境。
再回公审现场,五人小组展开激烈讨论。
原剧本中,是谭勤务兵主动为黄克功裹绑腿,被拒,由保卫处王佐超亲自为黄裹上,显出黄克功对身边亲兵却有“出卖”他的言行的鄙夷。
而电影中,在法庭外,是黄克功自己认真裹上绑腿(王凯细长的手指这时真的参与演出,娴熟地编缠裹腿布——要知道裹绑腿可是技术活,对急行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李兴国已说服其他审判员,前夜审判长雷经天亲自为他擦背无疑也是示好,他甚至注意到贺大姐拍马往凤凰山方向而去——他会得到特赦,他会活下来,他黄克功即刻便能骑上心爱的战马奔赴前线,可以痛痛快快地杀敌砍鬼子,沙场埋忠骨而不用浪费雷经天为他准备的上好棺材……<图片5>3.历久弥新作为杀人犯的黄克功,必须严惩之。
作为角色演绎的黄克功,则被演员王凯赋予了希腊悲剧般的气质。
囚拘后在方寸间的黯然狡狯自负挣扎,回忆中同心上人的温情狰狞慌乱冷酷,公审时众目睽睽下的坚忍纠葛心内如汤,听到主席信后的懊悔坦然孑身赴死,短短几日内的天翻地覆在一个人身上历遍——借乌骓嘶鸣,叹卿何行凶。
遥想王凯出演黄克功是在北平白月光方孟韦期间,黄克功之后又是大梁孤直皇子萧景琰。
不由得感叹演员抽离角色之快,转换自如、一人千面的功力。
私以为,就角色的冲击力来说,一个大银幕的黄克功,比方孟韦萧景琰阿诚都还要烧心凶残过瘾。
而王凯凭借黄克功一角获得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年度新锐男演员大奖,实至名归。
4.瑕不掩瑜赞美编剧王兴东老师和导演王放放老师,让那段原本晦涩的历史在鲜亮之后终能让我们错愕慨叹,进而对公平正义心生敬畏。
赞美饰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老师,堪称镇场子的表演,生动刻画出一位有着大爱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兢兢业业的基层法律工作者。
赞美摄影刘懿增老师和美术雒海良老师,当黄克功和心爱女子纵马驰骋在延河边,芦花葳蕤,层林尽染,不啻一幅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风景油画。
赞美所有尽心尽力做一部好电影的主创者,《黄克功案件》值得再三品味。
<图片6>顺便挑三两处bug。
一是影片中所有的八路军将士的军帽都缺少“青天白日”帽徽,而红军首批换装是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即完成,更何况原剧本中有黄克功要求队员听从中央军委指示戴好有“青天白日”帽徽军帽的情节。
一是谭勤务兵拿出《大公报》上头版刊发的张钟麟照片,应是穿着抗日时期中央军仿德式的青色夏常服的照片,却用了解放战争时期堪称张灵甫标准照的美式军服照片。
一是在主席举例老蒋特赦张钟麟让其改名时,“钟麟”字幕为“仲麟”,“灵甫(fu)”被演员说成“灵璞(pu)”。
<图片7>(张灵甫的正确打开方式)四.抗大六队队长多年前,饭桌上,姥爷闲聊革命家史,长征雪山草地,红一方面军,西路军……说起延安抗大,抗大的各色学员,张学思杨拯民徐懋庸……说到他的大队长,一起走过长征的革命干部,跟一个女学生谈恋爱,谈着谈着就着急求婚,求婚不成竟将人家杀害。
因念是能打仗的,很多干部和群众都求情,罗瑞卿啊刘亚楼啊胡耀邦啊,都有表态,但毛主席最后还是挥泪斩马谡了……彼时我实在年少,搞不清姥爷的故事背景,加之饭桌上很快就七嘴八舌转换话题,徒留我一个“怎么我党我军也有这种人渣”的朦胧印象。
及至《黄克功案件》公映,多年前的那点子印象突然就从脑海里蹦出来——姥爷奉命参加西路军西征,在天寒地冻的祁连山一带打游击,历经数月孤军转战,终回延安总部,并于一九三七年八月获准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六队当学员。
十月,六队队长黄克功杀人被公审处决。
姥爷正见证了那一段焦灼的历史。
而今姥爷已故去,我再后知后觉想求证一些当年细节,已然不可得。
那次饭桌上的随口一提,大约就是当下的我离延河边的黄克功最近的一刻了。
逻辑混乱,全无文辞,内中块垒,惟此记之。
最后,谨以主席一九三五年的《忆秦娥•娄山关》为黄克功送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为啥评论好多都在说王凯的颜,虽然是因为他才知道了这部电影,但看完觉得有太多比他的颜更重要的东西,我想作为一个踏实的演员他也更希望观众关注黄克功而非他的颜。
不懂那些专业的东西,只是作为一名普通水平的观众,记录下想法。
彼时整个中国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法治之不健全可以想见。
片中五人决议时说到判死刑并无法条依据,而可当做减免刑罚的依据——苏维埃法律只有那么小的一本册子。
如今总能看到人控诉没有人权,而那个年代,比如今还没有人权可讲。
支持和反对黄克功死刑的都有道理,但同样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凭什么刘茜就要因为不放弃理想死在枪口下,而黄克功却还要求体面地死、死在战场上呢?
被当众审判是他罪有应得,又怎么能叫羞辱呢。
片中雷经天说得对,他只是爱他自己,他觉得为刘茜的生命付出应有的代价不值,这是多么明显的轻蔑和侮辱。
好多评论说没有人会拒绝王凯这样帅的男人,太夸张了。
世上有无数女性都会选择拒绝,因为她们有比一张男人的脸更重要的东西要追求,比如刘茜和她未能实现的理想,比如自身的独立和自由。
凯凯演的很好,每次狡辩时的眼神都能让我出离愤怒。
也许主席是为了舆论影响和党的发展,选择让黄克功死,因为他最初知道时问有多少人知道了这件事。
但没关系,人权都是在艰难中一点点争取来的。
若不想面对难堪的制裁,就不要犯罪。
为罪犯所受羞辱与痛苦心疼的人,是否想过罪犯再苦也弥补不了受害者失去之万一,再痛也不及受害者所受之万一。
若不想面对制裁,就不要犯罪。
最近在毛中概课上看了这部《黄克功案件》,王凯的演技确实不错,而电影的其他方面就……但今天我们不谈演技,只谈内容。
首先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场景。
一个是黄克功的战友起来说黄克功“死要面子”’,说完镜头就切给了黄克功。
一直说黄克功是因为逼婚未遂而杀了刘茜,但是根据电影,第一枪是走火,第二枪是难道不是因为刘茜大喊着“黄克功杀人了”,慌乱之下,怕事情败露而开的枪吗?
不开这一枪,至少在人格上我们是不能说黄克功如何如何,最多说他在爱情面前控制不住他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方法有问题。
这不才是黄克功枪杀刘茜的主要原因吗?
死要面子活受罪,古人诚不欺我。
第二个,在审判进行中,学生一派支持严惩黄克功,而当那位大爷讲完了,战士一派全都高呼着特赦黄克功。
刘茜作为学生的一份子,被枪杀了,其他学生不免有唇亡齿寒,兔死狐悲之感;而黄克功作为战士的一份子,战士们则认同他的功绩,以及大爷的演讲带动了气氛。
在这其中,不免让我看到,禁锢在一种身份之中,会让思想产生多大的局限性,学生只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战士只站在战士的角度思考。
你看雷经天的“不是一碗水 而是两碗水都要端平”就很有灵性。
第三个,雷经天的“三个死刑”,遇事,我们习惯于按照固有章程去做,无论其是对是错,不思进取;我们看事做事带有个人情感,而且很多事这种情感强大到你无法避免它;我们面对大事时,不愿意自己做决定,不愿承担责任。
雷经天能克服这三大心魔,不得不说他确实不一般。
黄克功的死是必然的。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必然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心所向。
一旦不代表了,这个法律可能就要做修改了。
法与情,难道是分割对立的吗?
要求法外留情的地方,必然是法律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聊城辱母杀人案,引起了社会对法律相关方面的质疑,法律就需要在这方面做出修改了。
人言有多可畏,很可畏。
人民群众的力量确实很大,但是大多数时间,人民的大多数能量都内耗了(不内耗请参见《V字仇杀队》)。
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杀黄克功,丢失了人民和青年学生的信任与支持,无异于亡党之举。
不得不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比较弱势的一方,正是依靠人民才走到了今天。
以当时中共的人员配置,又怎么会干出丢帅保车的事呢?至于毛主席,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小试牛刀,。
(除了最后那篇信有些诡诈,显得气魄小了点)每个时代,都有小部分人能被称之为智者。
但是有这个魄力做出决定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为很多时候,情况复杂到你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真正佩服毛主席的地方,是他敢于做出这种关键性决定的魄力。
以及邓小平所做出的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想出来的人可能很多,但是敢于做这个决定的人可就不多了,因为稍有不慎,就要背上很大的责任。
伟人之所以伟大,其背后不是没有其原因的。
还有些杂七杂八的感悟,主要的也就以上几点了,就写到这吧。
昨天在微博上看了电影截图,觉得构图什么的都还不错,大概可以一看,虽然我一直尽量避免看这种主旋律题材。
本来晚饭时候看来消遣,没有快进的看到结局,写了条短评。
纠结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干,觉得还是要写个长评,才能对得起我这一个半小时。
翻看其他长评竟然都是四星,随机点了两条,大家都在评论历史事件,只说结局好,判的好,拿了张灵甫作对比,简直不能再好了。
但是,你们到底看了电影没有啊。
首先,我也不是通过正经渠道看的,作为一个苦逼的在村里上学的时差党,国产电影只能不要脸的在Youtube上看。
所以我看这版其实音频有好多问题,但是没法说,谁知道影院是不是这样。
【应该不会是吧。
第一个奇怪的地方,是片头字幕,一般这时候都是出电影重要出品,制片,导演,领衔主演之类的。
我看了两遍片头,都没有发现有导演这条,所以我是看了douban之后,才知道,原来导演是王放放,而他的名字出现在了剪辑里。
这种出special cast的地方,剪辑都出了,竟然没出导演。
所以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是打酱油的吧。
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调整自己作为观众的期待角度。
一开始,我是真的当做悬疑片看的,但是抓到黄克功没多久他就承认了,虽然第一次说了谎,但也算是承认人是他杀的了。
这让我有些失望。
于是只能寄希望于主角们的各种心理纠结。
从最近的剧来看kkw的内心戏还是很有看头的。
我又失望了,心理戏都很仓促。
大概也是因为电影时间太短的缘故。
关于回忆片段,第一,为什么不能用三脚架,全程手持(或者是斯坦尼康?
)到底是要变现什么情绪?
第二,追逐戏拍的,真是像是宝莱坞的爱情戏啊,还自带了慢动作。
室外戏的灯光都有些怪,我不专业,但是是不是有些硬。
还有几个骑马镜头大概是现场用了遮光片,但是后期不能调下颜色亮度之类的,起码和别的镜头色调不要差这么多吧。
最后一晚擦背的戏,也是很牵强。
我能理解,是要和前面的姜片和救命之恩的回应。
也想展示一下黄克功同志的战斗伤。
其实完全可以换成其他方式,这些小细节可以拆开了分别放在别的片段中。
最后,五人小组(怎么又是五人。。。
),雷经天的那段煽情演讲是很感人,我也愿意相信那个战友是真的被感动了,真的选择站在正义这一边。
但是其他几个人真是看起来,好不专业啊,完全是随大流,peer pressure。
就像公开法庭上众人一同呐喊,短短几分钟,刚才还坚持死刑的众人突然又高呼特赦,虽然造了气势,但是群众难道都是墙头草,没脑子么,发言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当然这样的人现实中是不少,可是他们在延安啊,进步青年,抗日将领,都这么不靠谱么?
剧里好多冲突点,但都被几句话解决了,让人空欢喜。
对于选角,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出了雷经天(成泰燊)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让人很出戏。
那种跳脱的感觉,酸爽到无法形容。
首先kkw长得太正了,而且太瘦,太嫩。
虽然历史上黄克功也不大,27.8岁。
但经过了长征,各种战役,起码要比同龄人沧桑些吧,所以这个时候,用些年纪大的男演员也没什么不可以。
而且这样英气的脸,被拒婚,放在现在看脸的年代,根本没有说服力嘛。
毛爷爷就不说了,这个时候看到,也是出戏。
张闻天,哈哈,我刚看完他一个喜剧,简直不能好了。
胡耀邦这个角色,也是,你懂得。
并不是说,演过喜剧的演员就不能演正剧了,但是,大概是我自己的原因,非常出戏。
挑领导人的演员,我更倾向于神似,毕竟是讲故事,在形似神似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只有形似(特别是著名演员非要化到形似),容易出戏。
服装,和前一段的那个《平凡的世界》一样,大家在最艰苦的时候,都穿着带着补丁的新衣服,真是全是新衣服啊,连担架上带着的伤兵都是一身崭新。
男女演员都是一张吃麦当劳长大的脸,化妆就一定要化的这么现代吗。
按说,电影看两遍以上,才能写出比较客观的评论,但是我实在不想看第二遍了。
再看三观要挂了。
最近看了本书,告诫大家写影评的时候,不要有个人攻击,所以你看,没有演技评论,我坚信,不管电影怎样,好演员自然会有好演技。
虽然可能会受到些限制。
但终究如kkw所说的那样,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是无法替代的。
全给凯凯
我说演黄克功这个演员这么眼熟,原来是方孟伟啊,小伙确实帅
很不错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值五星。画面很美。演员都是演技派。成泰燊演的雷经天有纠结,演员诠释得细腻流畅。王凯的黄克功脸上做了疤,符合黄克功战功赫赫的人物设定,但是,看完电影,我不觉得黄克功不该枪毙,不会偏离三观,只有惋惜。演员表演很到位,杀人时狠厉的眼神,赦免无望时狠绝的眼神。
看到5.0的评分还是很惊讶的,虽然黄海冰演的毛非常嫩,虽然演员的年纪和实际相差比较多,虽然毛的信显得毛未卜先知犹如看黄的好戏,可看到公开审判黄最后陈述中被一个七旬老汉打断,为黄说情应上战场杀敌立功为一家四口报仇,我不自觉地流了眼泪。能够打动人心的讲述就是好片。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王凯居然也演过这种角色,不过期待看他演更坏的人物。
这电影的选角导演一定是在逗我(but王凯虽然长得帅但是演得好.....
风景处有如梦似画大好风光,短暂感情处竟也有文艺悠扬,当偏执狂遇上脑瘫女,不扯政治立场历史真相,都能成就一出让观者气得跳脚的悲剧。尤其是偏执狂英俊到三观挂白棋的时候,顿时觉得所有配角全是睁眼瞎大煞笔。
选题完全可以有更高的戏剧成就,但看出品方就知道:也只能是一部科教片了。
主席在判决结果没出来的时候就写信说要判极刑,算不算干扰审判?
编剧水准很高,导演乏善可陈。
经不起推敲,但主旋律拍得故事性还不错。黄海冰我当年男神啊,怎么就成太祖的特型演员了……王凯眼神有戏
画质好评 王凯颜值嗓音和演技好评 主演太帅 导致看的我都三观不正了 觉得死了太可惜 找演坏人的演员还是应该不要找这么一脸正气帅气的啊!!
想表达什么?处决一个人还要毛来定夺?那么早就开始行党大于法那一套了?!电影一分,为我老公加一分
为什么要选这种故事,根本不适合拍电影啊,omg
是一部很沉重很有意义的电影,不是爆米花类型的。一念之差一步之错,就可能人生翻覆。
被动观影,台词幼稚,王凯演技不错,编剧导演真的神,看枪擦伤那里掀开被子什么都没有,还有知晓有口琴存在为何要去找,有逻辑吗?刘茜一定带在身上?就算带着又能代表什么?毫无逻辑,强行找出第二个弹壳。
难得珍贵的电影,可能是唯一一部。毛孩不适合。
去除主旨,影片在许多方面质量还行,但对正常国家的人来说原本无争议的事情因煽情而变得值得讨论了。
王凯在里面简直是全延安的颜值担当……看真实照片黄克功本人也真心不算差,那时候的女青年心理状况不好把握啊!不过依法办事的精神很值得推广,关键是男主从头到尾都没有忏悔过,没觉得自己做错,这点就不符合从宽的条件了!然后,里面各人物的名字,听着都得颤一颤。
来看王凯的23333党和国家答应我以后不要让这么好看的人演坏人了好嘛太考验三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