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Julieta被翻成胡麗葉塔,我按照信達雅原則,鄭重建議翻譯成「狐狸噎她的沉默」。
在影片的前半部,這沉默不免有些平常,狐狸更不見踪影,而只有一頭鹿。
是的,影片前半部分除了詭異的鹿外都非常流暢平常,男女主角相逢在被鹿追、有搭訕大叔自殺的列車之旅上,婚後起初生活平靜美好,但終為男主角的花心而起了紛爭,繼而男主角憤而出海,遭遇暴風雨而亡;女主Julieta內疚而沉默地接受了這一切,不知情的女兒也在這一打擊下成長,甚至擔當起了照顧陷入憂鬱的母親的責任,後者也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至此,一切的情節發展都如此健康地呈現了人性的良好運作,家庭生活也在相互諒解的溫情中顯得感人。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象,合理的假象。
女兒突然在她成年的那一年出走失踪了,她以極其突兀的方式選擇離開母親,而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種與宗教修行有關的生活。
Julieta對此結果顯然非常難以接受,她一直覺得她們度過了相依為命的歲月,應該是彼此不能分開的才對。
這時,真相逐漸揭開,原來女兒一直知道,她知道父親之死背後的爭執,知道父親那天出海捕魚的動機與母親的猜忌有關。
然而可怕的不是女兒的知情,而是其沉默,這沉默與母親的沉默相互奠基,使得家庭生活中兩者都可以表現出溫情的相互對待。
最令人震驚的是母親Julieta的一段自白,她在打擊之下說原本希望自己默默吞下這負罪感,盡量讓女兒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下健康成長,不受父親之死的影響,她原本以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成功了,但想不到她其實根本不懂她女兒。
或許應該進一步說,真正關鍵的不是負罪感背後的因果連接,而是某種無法擺脫的宿命感。
影片開頭出現的詭異的鹿,以及與Julieta搭訕未果而自殺的大叔,都增強了這種宿命感,但如果把這種宿命感還原為因果報應的原罪結構,則又是錯失了重點。
確切的說,男主角在那天出海身亡原本未必就一定是因為與Julieta的爭吵,因為他作為繼承祖業的漁夫本就常常出海,可是Julieta仍然因為這種模糊的關聯性,以及對女兒隱瞞事實的雙重壓抑而深陷抑鬱之中。
而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女兒那令人欣慰的迅速成長與體貼,卻同樣是不是因為人性的溫暖,而是因為強行置入她心中的沉默,是因為這沉默背後宿命的負罪感,她甚至莫名地因父親出事期間她在外地開心的旅遊而感到無法消除的罪責。
這時我們看到,真正決定人與人之間深層關係的,不是基於因果聯繫的合理判斷,抑或是維持秩序的理性行為,而是某些超出因果關係與表面性秩序維繫之外的東西。
狐狸噎下她的沉默,覺得自己很聰明。
對立於沉默的,是言說。
影片末尾,支持Julieta走向和解之可能的,是她偶遇的一個搭訕大叔,後者一見Julieta就很直接的說妳很美(天哪,突然發現影片應該改名叫搭訕男的逆襲或復仇?
)。
而最終女兒也打破了沉默,寄來一封遲到的信,並留下了她的地址。
影片結束在逆襲成功的搭訕大叔與Julieta一起去見女兒的途中,充滿西班牙情調的片尾曲取代了實際會面後言說。
歌聲中充滿了原本無法打開的傾訴。
Julieta ——- Pedro Almodovar , spain . run away ———Alice mellow, Canada 从Julieta角度分析西班牙当代女性的一种失落感以及与原作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逃离》中的异同。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无疑是当代西班牙影坛最重要的导演,没有之一。
他的作品在长期以来受到的争议与关注无疑是他成为这个时代电影领军人物最重要的一点特质,所呈现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往往被认为是路易斯布努埃尔在现代电影的延续,而他本人也毫无掩饰对于前辈大师布努埃尔的赞赏。
1997年,其作品,《todo sobre mi madre》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7年,作品《回归 vuelto》获得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Penelope cruz 也成功获得影后桂冠。
而Julieta的扮演者Emma Suarez也凭借这一角色获得第35届西班牙电影Goya将最佳女主角。
2017年,佩德罗担任7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这部电影改编自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小说中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五位女性在不同的时代逃离自己的生活的故事,然而电影的创新手法在于,只选取其中一对母女的成长经历加以描述,而其中两代人之间平行时空的设定也加重了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不同于以往女性主义电影中被动的角色设置,这部电影以女主角Julieta的第一视角,以书信的方式,展开叙述她与女儿相爱想杀的成长过程,其中以Julieta去医院看望患癌症即将去世的好友之口,讲出女儿早已经知道其父亲去世的那天早上是因为与母亲Julieta吵架,才会一气之下冒着大风天气出海最终遭遇海难,这一幕作为全篇最终的高潮。
影片中反复运用闪回的手法使得叙述完整而不拖沓,剪辑技巧也十分高明,颇具大师风范。
at the very first begging of this film, our director just put on a setting called modern urban atmosphere, in which our protagonist started to memorize her story about how she met with her husband and her story with her daughter.此时的Julieta尚且是一位二十多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她坐在前往马德里的火车上去应聘一个,临时代课哲学老师的职位,她对面坐着的是一个中年大叔,这名男子试图与她搭话,然而,她并不是很想理人家,于是她走入下一届车厢,对面坐着的这次是一个英俊的三十岁出头的男人。
他告诉Julieta自己是一个住在南方的渔夫,此次去马德里是为了购买渔具,他们彼此攀谈着言辞中可以看出来彼此对对方的好感,然而那个过程里火车停下来,原来是因为故障shilling此时窗外有一只鹿正在雪地里凝视着他们,摄影机的视角凝聚在女主角惊慌失措的脸上。
此处的寓言已经是被重复很多次的圣路至死的故事。
圣经里面,鹿代表着被猎人宰割的标志,🦌的出现代表着此行必有人葬身雪地之中。
果不其然,之前坐在Julieta对面的男人离开了自己的座位,Julieta翻看他拉下的公文包,发现里面居然是空的。
而后,一行人抬着一个被白色裹布盖住的尸体,便是他。
夜里,Julieta久久不能入睡认为是自己害死的那位中年大叔然而宣轩安慰她,不是她的过错。
两人就在火车上开始了彼此第一次干柴烈火的经历。
中间闪回中年的 Julieta写信的场景。
而后故事起承转合,Julieta受到了xuan给她写的信,他邀请她到自己在南方海滨城市的家中和自己吃饭。
他们在那个宣的爷爷从古巴回来后买的房子里,相爱,做爱,疯狂爱着彼此。
不久后他们结了婚,Julieta怀孕了,她相信自己要给女儿安稳的生活她时常忍受着自己的丈夫和丈夫发小之间偶尔的暧昧关系,但是也提醒自己是如何珍视这段感情。
Julieta的母亲很早就瘫痪了,导演在一段Julieta回到自己家乡的场景设计中告诉我们,她父亲雇了一位从南美洲来的女佣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她轻易看出父亲和这个女仆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夜里她躺在母亲麻木不仁的身体旁边,想自己的小时候,以及自己忍受母亲狂暴脾气的事。
第二天她就带着自己两岁的女儿走了。
不久后,母亲去世了,她父亲又娶了那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南美洲女人为妻。
镜头拉回到现在,她开始交代自己的丈夫如何去世,以及自己的女儿如何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
那是一个有海风的天气,早上,她与xuan大吵一架,她再也忍受不了宣的不忠还有背叛。
她爆发力,宣只好一个人到海边散心,他决定要出海,尽管知道一定会遇到风暴,就这样,走了。
失去丈夫的Julieta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女儿却表现出巨大的坚强,影片在此处用到了丰富的对比技巧,来彰显出母女二人性格的不同。
Cuando Julieta está a punto de abandonar Madrid para irse a vivir a Portugal, se encuentra por casualidad con Bea, una antigua amiga de su hija Antía, de la que no sabe nada desde hace años. Bea le cuenta que vio a Antía en el lago Como, en Italia, y que tiene 3 hijos. Aturdida por la noticia, Julieta cancela su viaje a Portugal, y decide escribir sobre su hija, desde el día en que conoció a su padre durante un viaje en tren. Adaptación de los relatos "Destino", "Pronto" y "Silencio", de la Premio Nobel de literatura canadiense Alice Munro. Una historia de mujeres sobre el dolor, la culpa y la pérdida.电影符号学的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引进阶段,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原理诠释电影作品的内容,理解电影叙事意义的呈现方式,解读电影故事的深层结构。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的叙述学阶段,主要尝试对经典电影的文本结构进行规律性把握,第三个阶段是与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理论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关注的焦点是电影文本和观众之间的深度关系,由于这关系最终由精神分析得以完整呈现,因此,这种理论叫做电影的精神分析语言学。
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哲学化,根源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根本思维和方法即把普遍意义生产看作符号运作的过程,用固定的深层结构来诠释现象,意义和认知过程。
对于女儿的逃离,我的第一反应是母亲过度依赖导致的,在自己成年并伴随着情感剧烈变动时,想挣脱母亲,在父亲去世前能看到胡丽叶塔一部分坚强的自我,即使在她决定留在胥安身边时已经描述了那种慢性、自由但又不想改变的依赖,在和胥安挑明之后决定做自己:重新做老师,但胥安的死不仅把她追逐自我的部分赶回了屋内,同时为此带上了沉重的愧疚枷锁,通过后面贝阿描述的和安蒂亚的两次谈话,看到了女儿出逃的第二个原因,愧疚感。
胡丽叶塔是个敏感、善良很容易内疚的人,第一幕的黑色毛衣男人的表现,冒犯的很明显,但她在男人死后很是愧疚,自动把结果与这段情境串联,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但说实话,没有人知道男人的故事更不能预知故事线,这太强求了。
在母亲的故事里,胡丽叶塔的愧疚更明显,她气愤于父亲与陪护之间的关系,但又被父亲所说的:你离我们很远,不能帮我们什么,而绑架。
但这是两件事情, “ 父亲” 行为本身对他和母亲的婚姻关系来说是不正当的,但这句话一定程度上的话让她的气愤又转向了愧疚,于是逃离,第三个是宗教原因,很好奇宗教原因所占的比例,但从电影浅显的描述来看,貌似也挺重要,或者说愧疚和母亲的高度依赖是她逃离的原因,而宗教是她最后结婚并生三个小孩的原因吗?
小孩太早照料大人的话,感觉注定会有一段漫长的分离期,对于感情大多是两种走向:一是远离亲密关系,专注于做自己,另一种便是在感情中循环做妈。
胡丽叶塔说:我戒掉你很多年,这中间也掺杂着对女儿过度依赖以及对女儿忽视的愧疚,陷入愧疚便失去了生活的力气,想要开展新生活但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只能选择戒掉,亦或者说遗忘。
但女性和女儿的关系和与父亲母亲的关系不同,面对父亲可以坚决的愤怒,对母亲的愧疚也会随着生命的逝去变淡,但女儿不是的,仿佛无法逃离,注定要面对的愧疚或者残缺,因而没办法远离,也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幸福胡丽叶塔和贝阿的关系也很妙,她们之间是由一个男人串起的,但两个人的相处中,胥安并不重要,他们相互扶持着面对胥安的死亡,贝阿和安蒂亚一起搬家,一起面对着对胥安死亡的愧疚,最后,胡丽叶塔口中的贝阿将她托付给了洛伦佐。
胡丽叶塔对贝阿的抵触情绪远小于女仆。
希望看完小说之后自己能更理解。
阿莫多瓦上一部打动我的作品是五年前的《吾栖之肤》,随后他拍了一部嘻嘻哈哈的gay片《空乘情人》。
作为知名的基友导演,他的作品多数是关注gay和女人,他镜头里的直男,基本都不太正常。
《吾栖之肤》中,被囚禁的女主角读着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彼时她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年后,Julieta亮相戛纳,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所谓粉丝的最高境界)。
由于英语不好,阿莫多瓦没法按原计划拍一部英文片,于是他把故事搬到西班牙,他所熟悉和热爱的马德里。
这部电影关于女人,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driana Ugarte和Emma Suarez分别饰演女主角Julieta的青年和中年,这种两人扮演同一角色的手法并不稀奇但很冒险,很多片子里角色突然换人令人感到突兀,镜头的切换十分考验功力。
而阿莫多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成功说服观众这样的人物转换是完全自然的,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经历了巨大悲痛的Julieta呆坐在椅子上,女儿用毛巾帮她擦头发,她的脸埋在毛巾里,等到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就瞬间老去,换成Emma Suarez沧桑的脸。
这张照片也被用作电影的正式海报,我看的时候想到村上春树在《舞!
舞!
舞》里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人是一天天慢慢长大、变老的,现在才知道,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这可能是导演所有作品中最温和的一部,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元素在,看惯了他旧作中的张扬,突然回归平和让很多人有点儿失望。
的确,阿莫多瓦在博人眼球这方面绝对是佼佼者:在公车上生下孩子、警察来抓强奸犯却无法将他从女人身上拉下来、长着胡子的女佣人偷偷爱着自己的女主人。。。
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场景,血腥和情色更是他的强项。
因而这部认真讲述的电影让人觉得好像不够刺激,但我觉得,66岁的他正在回归本真。
(当然也许他下一部又搞出Kika那样的东西来我就打脸了) 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色彩和构图。
年轻时的Julieta顶着一头十分朋克的金色短发,鲜艳的蓝色毛衣、黑色紧身裤、马丁靴,中年的她则被象征着欲望和死亡的红色包裹,还有那一件颇具克里姆特风格的金色睡衣,华丽又孤独。
祖孙三人穿着一样的红鞋子站成一排,象征着她们相似的命运。
以及各种艺术品的隐喻,都深深盖上阿莫多瓦的私人印章。
而导演这次想要批判的,仍然是他多年来坚持批判的——直男,只不过落脚点放在了女人身上。
他在教育女人,男人是危险的,越帅越危险,明知是个危险又多情的男人,仍要爱他,那么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Julieta的丈夫Xoan婚后添了一个纹身,A和J分别在帆船的两边,Julieta以为A代表他们的女儿Antia,以为这个纹身象征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老婆和孩子,颇为感动。
而事实上,观众从上帝视角看,都会知道那个A代表的是他多年的老情人Ava,Julieta不在的时候丈夫就去跟老情人幽会、上床,并坦然承认说“我们只是互相解决生理问题而已,我还是坠爱你呀”。
Xoan死后Julieta去认尸体时镜头给了这个纹身特写,意味深长。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Julieta的后半生陷入万劫不复。
她当然很爱Xoan,所以才会因为失去他而自责多年,女儿为了报复她消失十二年杳无音信,就为了让她体味“失去”的孤独。
所爱之人没有如期归来,仿佛这成了离别的意义。
而最后,阿莫多瓦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情的结尾。
Antia失去自己的儿子后,终于能体会母亲多年的惨淡心境而与她恢复联系,Julieta身边也终于有了一个默默注视他专心爱他的男人Lorenzo。
片尾,他们开着车去见女儿,音乐起,字幕出,观众们没有看到久别重逢的场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片中最喜欢的两处台词,一处是Julieta对Lorenzo说“谢谢你,没有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另一处是Xoan写给Julieta的信中说“我喜欢看雨中的你的背影,你寻找避雨的地方,却恰好走进了我的家”。
平静的温柔最动人。
安蒂亚在父亲死后迅速长大,还未来得及消化失去父亲的悲伤便要开始照顾陷入情绪黑洞形容枯槁的母亲,与血亲疏离又失去丈夫的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安蒂亚如同安蒂亚与碧亚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唯一的救赎般的存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最终以厌倦了当安蒂亚的“圣母”的碧亚的逃离走向破败的边缘。
碧亚走后的安蒂亚意外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对母亲的怜悯与同情化为了满腔恨意,恨她害死了父亲,害的她的童年草草收场,让那年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变成了碧亚噩梦的序章,被愤怒蒙蔽心智的她学着碧亚的样子也策划了一场逃离。
再一次出现的碧亚又成为了这对母女的链接者,往事袭来,互相假装对方不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才得以构建起的完美生活分崩离析,胡丽叶塔回到了旧时的公寓靠回忆过活,远在瑞士的女儿导演虽并未着墨,但想必也和母亲一样经历着内心的炙烤,在漫长岁月中感受过与爱人的甜蜜温存,与孩子的舐犊情深的安蒂亚的想法或许早已改变,可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失去了重拾旧好的勇气,孩子的死亡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神启,是时候回家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要帮助另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团圆了。
车窗映出她正在看书的侧影,列车在夜的雪原上穿行。
车厢里只她一人。
一大截树枝突然砸在车窗上,Julieta全身为之一震,原本迷失在书里的魂魄被吓了回来。
她深深吸气,更像是呼吸被切断了的喘息,尝试着平复自己。
一个男人走了进来,手提一件简单的随身旅行包,深灰色的呢子大衣搭在手臂,黑色的高领毛衣,棕黑的短发,胡须已花白。
他在她对面坐下,开口道,“那截树枝真令人印象深刻。
”“你被吓到了?
”,Julieta点头。
“你一人旅行吗?
” ,“是”“我看到你的时候就想,我们可以给彼此作伴”“你不愿意说话?
”“真可惜”受到刚才的惊吓之后,Julieta想回去书里,她根本不想与任何人投入交谈。
而且他看她的眼神使她感到不适。
于是她说抱歉,起身离开去往餐车,男人金色镜框后的一双眼不动声色,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离开。
刚走进餐车Julieta就看到他。
她看到他的同时,车窗外出现一匹奔跑着的鹿。
距离车窗非常近。
拥有巨大健硕躯体的鹿有着飞扬的角,它在深夜里,寒冷的雪原上,不明缘由地追逐着这架列车。
心为之震动。
她没有做好准备。
正如她没有想到会和他一同目睹寒夜原野上,行驶着的列车边,梦境般的一幕。
可是她遇到了他,他们势必要靠近。
他名叫Xoan Feijóo,生活在海边打渔为生,父辈留下了一栋靠海的房子给他,他结婚了,妻子病重多年。
Julieta告诉他,她在一所中学代课,教授古典哲学。
一番交谈之后,列车到站停靠,Xoan建议下车去走动,Julieta因为没带外套留在餐车继续看书。
几分钟后列车再次开动,没过多久却突然急刹,所有乘客都被惊动。
“是不是撞上了一头鹿,我从车窗看见了一只紧贴火车奔跑的鹿 ”,有人问。
不详的预感。
Julieta奔回自己的那节包厢。
那名中年男子不在包厢内,他的旅行包和深灰外套却留在座位上。
她慌张起来,下意识地走近旅行包,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更可怕的预感袭来,她跑到车厢出口,夜的雪地反射着列车内投出的灯光。
几名铁道员同在餐车交谈的男人Xoan一同抬着担架在雪地里行走,担架上搭着白布,她感到一阵晕眩,双脚不听使唤的往下坠。
Xoan抬头望见了列车车门处的Julieta,她正卖力地奔下车厢,Xoan停下手中的担架,向她走来,阻止她靠近。
“是鹿吗?
”“你说什么,不是的。
快上车去,这里太冷,你会冻着。
”“是他。
黑色毛衣,戴眼镜…”她全身颤抖着。
是那名中年男人,来历不明的树枝砸在车窗上的那一刻出现在她面前的中年男人。
尝试与她交谈,却被她拒绝。
她弃他而去。
然后他死了。
他自杀了。
她无法相信,泪水涌上双眼。
Julieta觉得是她的背身而去,使得男人最终下定决心。
或者他早已决定好了,可是在他离开人世最后的时间里,是她,是她给了最后有力的证据:冷漠。
无可留恋。
Xoan试图安慰,“不是你的错。
” “他想和我说话,我拒绝了,可我不知道他这么不好受…” “任何女孩都会像你一样做的。
” “可我应该察觉出来…他的行李包为什么是空的 ? ” “因为他早就决定,不想引人注意。
不是因为你,没有人会因为拒绝谈话而责怪。
你如此美丽。
”在死亡与爱情同时降临的车厢,他们并排躺着,无法入眠。
如果只是相望着相安无事,如同山对着云水绕过山。
但无可抗拒,他们必须靠近。
夜的列车车窗看不见风景,只掩映出他们的身体,在列车行驶的轰鸣中,夜色的包围之下,他们因为意外或是宿命而点燃的深刻激情,燃烧着。
一个风暴的夜晚,狂风呼过被雪覆盖的大地,列车在大地上穿行。
二十五岁的Julieta,一头跌入了自己的命运。
这便是爱情的开始。
那一刻起便决定了点燃对方,互相燃烧。
这花火,与人世苍冷对抗的炙热,会温暖灵魂和身体,照亮来路,让你把我的脸铭刻在心。
可它终有燃尽的一刻。
一朵花决定了开放,也必明白有凋谢一日。
再无安宁,不可避免的伤害,留下耀眼的炫目,这便是相爱所需交付的代价。
奥德赛没有选择青春和永生,决定继续漂泊海上,历经艰辛,用必死和脆弱的肉身相搏,要回去那座名叫伊萨卡的岛屿。
她在课上同孩子们讲述希腊英雄的海上传奇。
Xoan记住了Julieta临时代课所在的学校,写信给她,说今天海上会有风暴,他不会出海。
他想像着她在屋檐下躲雨,而那个可以让她躲雨的屋檐就是他的家。
那是他在叫她来,于是她来了。
Xoan的妻子病重多年而亡,他有位女管家,干瘪的长脸颊上一张嘴被什么扯动着歪着左边嘴角。
她瞪着一大一小的眼告诉Julieta,Xoan的妻子重病多年,他一直与同住在渔村的雕塑家Ava有不寻常的关系。
而这也成为多年后,那个暴风雨来临前她背身而去的缘由,Xoan希望同她说点什么,什么都好。
而Julieta选择了逃离。
她根本没有准备好。
也不知道会有一场风暴降临海上,而她的丈夫Xoan将带着所有不安困扰在渔船上起起伏伏,葬身于这场不告而别。
丈夫望着她转身离去的那张脸。
列车上中年男人注视她离开的那张脸。
最后都成了Julieta的脸,一张美丽却被岁月捶打过的脸看着女儿Antia的离开。
她不知道那将是一场近乎永别的离开。
女儿的不在场充斥了她的所有,将她摧毁。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告而别都是永诀。
后来,从生命里消失多年的女儿Antia终于来信,信封上附有地址,Julieta同爱人Lorenzo驱车前往。
都没有关系了,若还能相见,她对Lorenzo说,她不问为什么,只要能陪伴着她。
<图片2>
文/麻赢心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阿莫多瓦代表了克制、内敛、朴素的对立面,他的作品奔放、浓烈、极致,并且常常还带有某些私人的“恶趣味”,因而在展开对《胡丽叶塔》的评论之前,首先得说,这是一部十分勇敢的作品。
《胡丽叶塔》的故事十分简单:它讲述了一个女人在三十年中以不同形式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女儿,隔在三代人之间的寂静(《胡丽叶塔》的原片名为《无声无息》)如一把尖刀重重地刺在她身上,使其生命的每一秒都是流着血的,而这一切并未以十分暴烈的面貌呈现,因为所有这些也只是人生的常情。
影片多次展示了“人在途中”的场景,三十年间,从马德里到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再回到原点马德里,胡丽叶塔一路风尘仆仆,最终留在身上的,是从人生的中心气喘吁吁地涌出的疲倦感,包裹着被重创的灵魂、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残酷:母亲重病,父亲另觅新欢,并对此毫无愧意;丈夫长期出轨,不觉羞耻地说,那些只是性;成年后的女儿得知父母婚姻的真相,决然离去,只在每年生日时寄给母亲一张卡片。
胡丽叶塔生命的最后一抹亮色来自晚年遇见的恋人,他默默地跟在她身后,目光中常带着欣赏和柔情。
而这道光明由阿根廷演员达里奥·葛兰帝内提(Dario Grandinetti)出演是令人潸然的,继《对她说》之后,这是葛兰帝内提与阿莫多瓦时隔十四年后的再度合作,十四年后,当年不懂聆听的男人终于学会了守护。
《胡丽叶塔》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然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现在与过去”交叉呈堂,而是在回溯中不断地解构记忆,这种解构为过往的光阴增加了一层似梦似真的开放性,因而我们看见,年轻的胡丽叶塔出场时置身于带着奇异感、光线极不真实的夜火车,爱情和死亡在同一趟旅程中来临,雪地上的麋鹿仿佛天外来物;生了小孩的胡丽叶塔回到故乡看望多年卧床、神志不清的母亲,夜里,母亲忽然奇迹般地醒来,认出了带着外孙回家的女儿,三代人得到了片刻的温馨,母亲更在隔日走出了房间,回到盛年时的模样。
凡此种种,当我们再度回到现实中,不禁恍然,一切皆带着企图重建过去的虚妄和哀伤。
全片最具冲击力的一幕是年轻的胡丽叶塔在遭遇背叛和丧偶之痛后“瞬间老去”,这个镜头被认为是“伯格曼式的、饱含寓意的”。
《胡丽叶塔》在西班牙上映后,媒体和影评人的反应两极,但即使最激烈的评论也承认,影片不乏惊艳的时刻,这正是其中之一。
正面声音中最有趣的一篇将阿莫多瓦与去年因《卡罗尔》而备受赞誉的陶德·海恩斯同框讨论,认为二者的作品完成了“对经典情节剧的重塑和再现”,在基调上“均有道格拉斯·瑟克的古典风格和法斯宾德的反叛气息”,在影像上,又都深受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启发,通过光线和构图向日常场景中注入寂静的情感,而就题材来说,“《胡丽叶塔》的主题承袭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情节剧关注的女性角色和世代冲突,放眼影史,从 ‘女性的电影 ’到 ‘女性的孤独 ’是重要的一个迈进,标志性的作品包括金·维多的《慈母心》、迈克尔·柯蒂斯的《欲海情魔》,而今《胡丽叶塔》又新添一笔。
”与此同时,也有评论认为《胡丽叶塔》为赋新词强说愁,整个故事缺乏力量和说服力,尤其两名主演的发挥差强人意,刊于《国家报》的一篇专栏认为:“看起来全世界都认为艾玛·苏雷兹(Emma Suárez , 中年胡丽叶塔)的演出是令人赞叹的,对我来说,她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一个有魅力的女性,但是她缺乏使我感到不安的东西,尽管整部戏她都在全力展示 ‘内心在流血’.....片中没有一个角色是可信的,其中一些令人发笑,比如萝西·德·帕尔马(Rossy de Palma)饰演的那位。
还有一些时刻我感到尴尬 ,比如当主角的父亲讲述他如何与外遇对象在 ‘音乐节’上邂逅。
我也不明白火车上的自杀事件和火车外的麋鹿到底要说什么。
总之,已没有必要在糟糕与更糟糕之间进行痛斥。
”趋于一致的是,大多数评论都同意“从内容和戏剧性方面来看,《胡丽叶塔》仍是十分阿莫多瓦的,但它与《破碎的拥抱》、《回归》、《对她说》以及《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非常不同,它有一个朴素的外壳,并为趣味性和梦境的渲染留下了空间。
”正如《先锋报》的标题:《胡丽叶塔,并不阿莫多瓦主义的佩德罗》。
而对我来说,《胡丽叶塔》是正在自我突破中、富有勇气的阿莫多瓦,一点新一点旧,对于习惯了阿莫多瓦过往风格的我们来说,初始感受可能是新不如旧,但怕是需要再过一些年,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这部电影在阿莫多瓦导演生涯中的意义。
除女性题材之外,片中仍有许多阿莫多瓦惯用的元素,比如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引入, 在《吾栖之肤》中,路易丝·布尔乔亚展示两性共存的雕塑作品使薇拉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胡丽叶塔》中也出现了同类雕塑用以隐喻;比如年轻胡丽叶塔“可怕”的发型,活脱脱是主唱年代的阿莫多瓦本人(这段“黑历史”请参考公众号“吾栖之地”历史文章《“台柱”阿莫多瓦》);比如胡丽叶塔的女儿与同性密友的暧昧感情,后者身边一闪而过的犹如大卫·宝儿的面孔等等,每一处都是鲜明的阿莫多瓦。
当然还有他最爱的马德里。
从《活色生香》中70年代笼罩在管制阴霾下的马德里,到今日变成全球最gay friendly、最开放的欧洲城市,世界看似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归根到底,每一代人的生活依旧面临相似的课题,依旧支离破碎。
也正因为这些课题跨越时间、地域和文化,所以当阿莫多瓦把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改编自其中三篇)移植到西班牙,毫无违和感和水土不服的现象。
尽管很难说忠于原作,《胡丽叶塔》还是保有了门罗作品的魂魄,即以不破坏生活肌体的平静去讲述汹涌的感情,直视“略显俗套又十分特别的人性以及“无法逆转的时间带给我们的无力感。
”戛纳首映后,《胡丽叶塔》大约将迎来更多争议,然而,作为阿莫多瓦的多年迷妹,本文作者最后只想讲一个迷弟铺垫多年、初心不改,并最终得偿所愿、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在2010年,有一个叫佩德罗的西班牙导演拍摄了一部叫《吾栖之肤》的重口味电影,并在片中暗搓搓地夹带私货,让被囚牢笼的女主角读一本叫《逃离》的书,以此表达对女神门罗的爱慕;三年后,在一次采访中,这个叫佩德罗的导演反问记者:“难道还有人不知道门罗是英语世界最好的短篇作家?
” 而在更早的2008年,这个叫佩德罗的导演在本国报纸上写道:“如果要讨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柳暗花明》——改编自我最爱的当代作家之一门罗。
”由于太爱门罗,这个叫佩德罗的西班牙导演一度考虑去加拿大拍个英文电影。
后来可能因为本身英文太烂而作罢。
然而世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一个迷弟接近他的女神,时至2016年,66岁的佩德罗终于把《逃离》的背景搬到西班牙,搬上大荧幕,定名《胡丽叶塔》,至此做到了迷弟的最高境界:将自己的名字和女神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文本来自公众号:吾栖之地
关注和走访西班牙电影人的公众号:吾栖之地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胡丽叶塔》。
亲爱的女儿,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妈妈和爸爸的故事。
我和你爸爸是在火车上认识的,当时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非常令人讨厌,他跟我搭讪,我没有理他。
我离开了那个车厢,来到了其它的车厢,在那里,我邂逅了你爸爸。
车窗外,我看到了一只奔跑的鹿,突然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个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在火车短暂停靠的时候趴到了铁轨上,火车再次开动的时候,那个男人被火车轧死了,我却认为是我对他的抗拒害死了他。
我和你爸爸在火车上干柴烈火起来,后来便有了你。
时间过得飞快,你慢慢地长大,我却怀疑你爸爸和别的女人有染。
有一天,我和你爸爸吵了一架,你爸爸一气之下出海去了,那一天狂风大作,你爸爸回来的时候已经断了气。
我没有告诉你我和你爸爸吵架的事,只是把你爸爸如何遇难的事告诉了你。
亲爱的女儿,你爸爸的死讯,让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我患上了抑郁症。
幸亏我的生命中还有你,你的存在,是我活下去的唯一意义。
那段时间很快乐,有你的陪伴,我的抑郁症也好转了许多,可惜却是短暂的时光。
你突如其来的离我而去犹如晴天霹雳,没有一丝一毫的征兆,你不再见我,你的行踪也成为了一个谜。
我越是想见到你,越是痛苦。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远离我,我可是你妈妈啊,你最亲近的人啊。
每一年,你的生日那一天,我都会买一块生日蛋糕,上面写上你的年龄,插上蜡烛,流着泪默默想你。
蜡烛熄灭,我就把那块生日蛋糕扔到垃圾筒里面。
亲爱的女儿,我终于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了你不想再见我的真正原因了。
你是在责怪我,是在变相地惩罚我,让我在失去一个亲人的同时,再次失去另一个亲人。
你恨我,所以不想再见我。
你爸爸如果那一天没有和我吵架就不会赌气地出海,如果那一天没有赌气地出海就不会死,如果没有死你就不会远走高飞。
可是人生不能够“如果”,我间接地害死了你爸爸,我也间接地害死了曾经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
这个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时间稀释着一切,已经十二年没有你的任何消息了,我也想开了,试图渐渐想要把你忘记。
亲爱的女儿,很多年之后,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个爱我的男人。
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不甘寂寞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我打算和那个男人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就在我将要离开时,我遇见了你的闺蜜,你的闺蜜向我透露了你的行踪,告诉我你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过得很幸福。
你的幸福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你的幸福更重要的事了。
知道你幸福,我的心也好受了一些,然而突然再次得知了你的近况,想要见到你的欲望之火又一次熊熊燃烧起来,这让我再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沼泽之中。
我又收到你的信,你在信中告诉我,你的其中一个孩子溺水身亡了,通过这件事,你说你终于明白了作为妈妈的感受,终于理解了我的痛苦。
你终于在信中留下了你的地址,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原谅了我。
谢谢你,我现在就去见你。
贰零壹陆/壹壹/壹柒
九月了,威尼斯电影节正在热情上演。
对于国内的影迷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戛纳电影节以及柏林电影节的电影资源正在不断更新。
就戛纳系而言,《哭声》《小姐》《霓虹恶魔》《胡丽叶塔》《青木原树海》,几部在国际影坛上声名大噪的电影,也终于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哭声》魔幻复杂,《小姐》倒有些奇淫技巧,《霓虹恶魔》则是光影的盛宴,《青木原树海》也没有评价中那么差。
最终,这几部电影中最喜欢的反而是西班牙国民导演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
《胡丽叶塔》海报巧合的是,在看完《胡丽叶塔》的当天又在资料馆的大银幕上看了导演阿莫多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连续两部电影之后,愈发喜欢这位被誉为“女性电影大师”的导演了。
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女性总是千变万化,每一个女性在他的镜头和故事中总是被表现得那么特别而动人,永远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不仅如此,在他的电影中,男性也往往被当作女性来呈现,比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那个笑点担当的异装癖男妓。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擅长发掘女性内心的美丽,其塑造女性角色的技巧和能力独一无二。
比如说西班牙女演员佩妮洛普·克鲁兹在他的两部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中,表现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极端。
《回归》中,她浓妆艳抹,妖艳而美丽;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她所饰演的修女清纯美丽、天真动人,真的就像是一个降临人间的天使一般。
在电影《胡丽叶塔》中,女性同样占据着电影的主要部分,男性角色或许只是作为故事发展催化剂而出现的。
电影中,阿莫多瓦果断地让丈夫这个男人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死去,然后留下身边的三个女人为其负罪一生,直到最后才有所解脱。
如此残酷绝望的故事,却被阿莫多瓦表现得有一些动人。
《胡丽叶塔》剧照,母亲和女儿从电影中女主角胡丽叶塔的角度去看,她的一生始终在追寻或躲避。
简单来说,她一直都在路上,从马德里到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再回到原点马德里,胡丽叶塔一路风尘仆仆。
在这个过程中,她一再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
先是有些老年痴呆的母亲,然后是与佣人结合的父亲,接着是出轨的丈夫出海死去,最后是唯一的精神支柱长大成人的女儿也离她远去。
或许直到胡丽叶塔的晚年才出现的那位恋人,才是其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所以电影中他们互相对彼此说:谢谢你没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
多么绝望又温柔的情话。
《胡丽叶塔》截图可是,在他们商量好一切,准备离开马德里前往葡萄牙开展幸福的新生活时,一次街头的偶遇让胡丽叶塔埋藏在心中的秘密再一次被挖掘出来,那些她决心遗忘的往事如浪潮一般席卷而来。
胡丽叶塔迫不得已,放弃了与恋人的计划,那些关于过去的故事也被慢慢展开。
电影由此正式开始。
事实上,故事的前因后果非常简单。
年轻的胡丽叶塔在火车上偶遇了一位渔夫,与之相爱、结婚生子。
可是丈夫却一直出轨,长期与一位艺术家朋友保持关系,并为之狡辩说只是解决生理需求而已。
最后在一次争吵之后,丈夫出海突遇暴风雨,不幸身亡。
《胡丽叶塔》剧照,火车上的偶遇多年以后,当女儿知道父亲死亡背后的事情时,她把父亲的去世归罪于母亲、艺术家以及她自己。
因为在她看来,艺术家是他们家庭不睦的主要因素,母亲的争吵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而她自己则因为当时在夏令营欢乐地度假而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女儿在成年以后选择了禅修班的生活,并自此离开母亲,彻底杳无音信。
很明显,这既是对母亲的惩罚,也是对她自己的惩罚。
母亲胡丽叶塔此后的生活便陷入对女儿无限的寻找中去,孤独而绝望,却始终毫无进展。
《胡丽叶塔》剧照,女儿离去后的胡丽叶塔正如前文所说,女性是阿莫多瓦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电影《胡丽叶塔》中,稍有着墨的三位男性分别是胡丽叶塔的父亲,丈夫,以及晚年的情人。
事实上,这三个男人有其相似之处,比如说父亲和丈夫都抛弃了死去的妻子另觅新欢。
倒不是说这种行为该如何受到谴责,毕竟他们的妻子都已经去世。
正如电影中其父亲对胡丽叶塔所说:难道你母亲去世之后,我就没有权利谋求自己的幸福吗?
只是他们的作为,给胡丽叶塔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她悲凉的一生。
《胡丽叶塔》截图电影的主体故事是以倒叙的形式展开的,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状态互相交叉,在不断回溯过去的同时发展当下的故事,这给电影带来了一些悬疑的气息。
随时故事的不断发展,你会惊人地发现原来多年以前的一件小事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事。
比如女儿离开的原因,比如艺术家的一生,比如女儿与其朋友之间的同性恋情节,这一切都都慢慢地被展现。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或巧合,多年之后才会真相大白或者永远都无人知晓。
而当你知晓这一切的时候,你追悔莫及或者心满意足,但这都改变不了当时的情景。
《胡丽叶塔》剧照,从朋友处得知多年以前的秘密所以阿莫多瓦曾说编剧一定要贴近生活,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要抱着创作纪实小说的精神从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细节。
这就是他电影中真实的细节。
最后,说起阿莫多瓦的电影,颜色总是一个永远都避不开的话题。
阿莫多瓦是色彩运用的大师,他的电影总是色彩缤纷的,在视觉上给人最直接的感受。
阿莫多瓦的每一个镜头下总会有一抹红色,可以是衣服、墙纸、项链、头发、包、车、沙发等等一切。
红色,热烈、狂野、激情、阴郁、深沉。
或许对于阿莫多瓦来说,红色就是一切。
虽然《胡丽叶塔》这部电影少了一些阿莫多瓦过去电影中的戏剧性和幽默,但却同样保持着他电影中一贯的主题——生活的残酷。
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他以更加平淡的方式展现出来,缓缓地告诉你一个家庭破碎的故事。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APP”或者“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ID:MovieBase)
一头发情的鹿一个离群的胡丽叶塔一个卧轨的老头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预言一个捕鱼的丈夫死在海浪里一个栽进命运漩涡的女人一头出逃的鹿一个出走的安蒂亚一个困惑以致寻死的老头一个躁郁不堪假装坚强的女儿一个雨天出海的父亲死在风暴里一个决定逃离命运的女人风暴是红色的刺青胡丽叶塔的第二次分娩安蒂娅的茧我们都是走丢的鹿我们都是渴求他人倾听无果的老头我们都死于那场风暴你变成了我你的缺失占据我的生活你摧毁了它可是我爱你我们都是红色的我们分明是同一个人又谁都不是那头鹿 叫偏执那个老头 叫不死的欲望那场风暴 叫一生“我想看到你 出现在雨中寻找一个容身之所这个容身之所就是我的家”
他原本最可能取得的成就即成为西班牙的法斯宾德,但他数十年的“艳俗”童话最后早已让他有去无回。
和阿莫多瓦的多数作品一样口感柔和易于消化,女人们的各式情感丝丝入扣。这部和痛苦与荣誉一起让我觉得他似乎进入了,怎么说,创作上的养老期……?对奇情失去了兴趣只想讲讲最平常的人间事。不知为啥有点失落。
丢弃奇情的佩德罗我很不适应。2021.04.11
母女情深,互相伤害之后希望能偿还。电影节奏比较古怪,不过有些画面的配色和取景还是很好看的
以前看Almodóvar,是为了看他早期天马行空肆无忌惮那股劲儿,现在来看他,是看平静海面下的暗涛汹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变了,我也变了,我却觉得我懂他多了一些。&#34;En Julieta, el silencio es toda la verdad&#34;.
应该算是阿莫多瓦女性系列中较平庸的一部。一个中年母亲的受罪史,再回忆初恋与家庭,走向人生巅峰后丈夫的死亡让一切戛然而止,从此母亲一蹶不振,十三年的个人痛苦与折磨,最后留下光明的尾巴。这回阿莫多瓦故事没讲好。
阿莫多瓦的电影不仅有鲜艳的颜色,更有一种迷人的光泽,这种光泽就是超高的情感浓度。他擅长表现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总是钟爱讲述一生的故事。那些创伤终有一天需要被讲述出来,无法逃避,如影随形。没有看过门罗的小说,但这显然是一次熨帖、扎实的影像改编,创作水准重回作品第一梯队。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还是要去承受。
阿莫多瓦仍然是当代最懂女人心的电影大师,在《空乘情人》把我恶心到之后,他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套路。欲望与情感的罪与罚,“意外地”在胡丽叶塔身上交错、碰撞。其实,没有谁能够躲得过,深浅程度不同而已,而阿莫多瓦在戏剧化中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这个朴素的真相。
内容及其无聊,这个题材能婆妈成一部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也只有阿莫能有这个耐心了。Ps:最后只想说完全同意“木卫二”网友的观点
女性个体之于痛苦命运中的反抗与忍受,亲情与和解。瞬间老去的Juletta。影片采用装置艺术般的高对比度巴洛克主义美学,擅长处理极端情节的阿莫多瓦在门罗原著文本下有所克制、收敛。犹如少了历史厚重的欧洲女性版《活着》,但无论是构图、象征还有悬疑性情节铺设都是张艺谋所不具备的亮点
扔蛋糕巨浪费 又活捉一个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阿莫多瓦…如此慢的节奏+套路的剧情 甚至有点像电视电影了 阿德丽安娜·尤加特和帕兹·维嘉好像啊 火车偶遇打炮怀孕生娃一起生活在中国估计发生不了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第一部阿莫多瓦,挺有趣。我们是最亲近的人却又完全不理解对方的内心,友情、爱情、家庭,深刻交缠而又无法原谅,只能选择逃离。
参考高跟鞋
一种故事没讲清楚的感觉,看完了也没太明白女儿为什么逃离,也有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
门罗的小说是女性视角的生活在时空中安静而神秘地流淌,时空转换的沧桑感会以神秘的方式将你湮没,阿莫多瓦在改编时没有继承这一点,取而代之地是单一维度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展现出的平淡无味的角色关系与她们命运的揭示,将门罗小说中最鸡肋的故事层面价值改编成一部平庸无味的情节剧。
既想依赖,又想逃离,长时间不见会惦念,见面又滋生厌恶,经历共同生活体验之后,才会彼此懂得,但始终隔着一道墙,这是母女关系最复杂的写照。
6/10。从满屏的绯红绸缎开片,镜头拉开原来是女主角的红裙,象征失语的痛苦如此强烈,胡丽叶塔面对父亲和女佣、丈夫的不正当关系选择沉默,女儿也失语作为报复,只有直面过去才能实现作为母亲的自我救赎;导演在两代人冲突的主题上没下功夫,悬念无解、包袱唐突,唯有餐车邂逅场景的颜色运用充满激情。 @2018-06-15 09:58:45
好看,《空乘情人》之后阿莫多瓦的功力回来了,简单小故事,有点小催泪,含着小悬念,却是不着痕迹一波三折,没全部说透,不做无谓煽情,结尾收得刚刚好;一贯艳丽色彩娇俏女郎,阿莫多瓦真是女性知音,总是站在她们心底做画像,把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拍得这么美,换那么多漂亮衣裳,淌了无数吨口水。
絮絮叨叨地看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