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说,我们跑吧,话音未落,他已经冲了出去。
俊石、东秀、中浩、上太,4个年轻人有力的脚步声像一阵急雨,他们跑过摆满水果摊的街道,跑过小巷的拐角,跑过一段一段缠绵的台阶,跑过横过铁轨的天桥,他们像桥下的火车一样无所顾忌,轰隆隆跑过狂野涤荡的青春岁月。
十六七岁,他们的心还很纯净,眼里充满了友情的阳光。
这是韩国电影《朋友》里的一个片段。
似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会有一群这样的朋友,心上还没有沾染灰尘,就像几片撒欢儿的空气,偶然碰到一起,变成了游荡于旷野的风。
在后来关于那些岁月的记忆中,清晰的就只有几张面孔,那几张面孔和脚印纵横交错,组成了一份地图,包含所有的高山、河流、峡谷、平原和咯斯特地形。
在很多电影中都有同样的情节,比如《美国往事》,比如《两杆老烟枪》,比如香港的《蛊惑仔》,从少年的友情开始,然后有了爱情、金钱、权位、利益,然后是冲突、分裂和背叛。
也许现实生活中不会那样曲折,但是世上的路太多了,我们总会渐渐地走远。
想一想,和年轻时的那些好朋友已经几年没有联系了,因为有了各自的工作,像天上绽放的烟花四处散落在不同的城市。
一些非常寂寞的夜里,我常想,如果在相同的城市,无论多晚,我都能找到一个人过来陪我喝酒,醉后在大街上唱歌,有朋友在,寂寞会稀释很多。
现在交不到那么干净的朋友了,雪山源头的清洁的水到了下游就变的浑浊,漂浮着利欲交易的垃圾。
陈升有一首歌叫《朋友》,我很喜欢。
那么多人唱过朋友,藏天朔,周华健,谭咏磷,竟然还有这么唱的,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被当路踩着了,想必滋味也不是那么好受。
可是陈升的《朋友》是豁达的,这个已近中年的男人知道“有些决定沉默,有些变成敌人,我的朋友,谁要在下个路口分手走开。
”这个睿智的男人了解“然而分手后的路程依旧那样冷清,还说我们要解决问题,面对明天,看来我们都迷了路。
”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有些互相伤害,有些放弃诺言,我的朋友,你说的我现在才明白。
”很多时候,心里会不由自主想起这首歌的旋律,“有些已经离开,当然有些还未来,我的朋友,其实我们并不在乎。
”不在乎的是过去还是未来呢?
是记忆还是现实生活?
电影中的4个好朋友,中浩一直读到博士,上太是个小职员,俊石和东秀在帮派里打打杀杀,再也无法聚到一起了。
有一次喝完酒,俊石踉踉跄跄背着中浩,走在一条铺满秋叶的林荫路上,小弟们开着车跟在后面,他在怀念从前的日子和从前的友情,却逃不过命运的锁,在一次帮派火拼中,东秀死了,俊石进了监狱,走在监狱黑暗的通道中,唯一醒目的是尽头的阳光。
很多年以前,4个小伙伴簇拥着一个汽车轮胎游向海中,海水是绿色的,浪花是白色的,乌龟和金牌游泳运动员谁更游得快呢,他们争论着这个问题,不知不觉已经离岸很远。
我们回去吧,一个人说。
“好了,你该走了,你已经刺得够多了。
”东舒咯着血说道,眼神空朦,不复凌厉。
彼时大雨正倾盆,雨点飞溅,溅落成小小的红色的雨花,在街边的青石上即开即败。
整条街都是惊恐的人群,除了濒死的东舒。
离开尘世的刹那,在他脸上却泛出奇异的笑容。
仿佛是嘲弄,又仿佛是解脱。
谁知道?
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
夕阳的余晖使整个海面泛起金黄色的光芒,元瑞、东舒、山泰、荣哲,四个年少时的伙伴,在海浪的轻涌中,为蔡奥伦与海龟到底谁游泳游得快些争论不休。
时光在稚气而认真的争论声中悄然溜走,中学时代,相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使他们循着各自的轨迹成长,元瑞和东舒被退学,滑进了黑道,人生从此跌宕起伏。
山泰和荣哲上了大学,同身边千千万万个人一样,波澜不兴,普通且平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古老斑驳的街道上,只有四个人奋力奔跑的足音回声在轻轻荡响,见证着四个热血青年的懵懂与轻狂。
山泰在电影院被人围攻,元瑞、东舒、荣哲前去援助,对手像潮汐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层层汇集,无止无休。
四个人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被无边的绝望吞噬着,却始终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因为,那时的他们是如兄弟如手足般的朋友,他们彼此依托的,是真正的友谊。
成年后,四人分道扬镳。
荣哲结了婚,山泰去国外读书,而元瑞和东舒分属两个帮派,成了对手。
元瑞的手下多禄暗算东舒,反被东舒所杀,双方终于反目成仇。
东舒出卖了帮会老大,元瑞受雇刺杀东舒,在小酒馆里,元瑞劝东舒出国避祸,东舒不肯,反让元瑞出走。
在走出酒馆的那一刻,东舒便迈进了死亡的门槛。
三年后,元瑞在法庭上坦然承认自己就是杀死东舒的主使。
探询室里,山泰泪流满面,问他为什么要承认,元瑞定定地说道:我感到困惑。
其实,令元瑞感到困惑的,是在他生命中,是否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元瑞曾写信告诉山泰和荣哲,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老师在黑板上这样写着:朋友,长久而亲密的伙伴。
山泰不是他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元瑞一个错过了便不能再回头的梦想。
在山泰身上,元瑞看到了自己假如能选择另一种成长方式的结果。
东舒也不是他真正的朋友,在元瑞心里,或许东舒只是他儿时的一条狗,和成年后的一只狼罢了。
不然,为什么,元瑞会把东舒钟情的女孩子推向了山泰身边,又自己娶了过来?
为什么,大雨的街头,元瑞的手下会狠狠地刺向东舒的身体三十几刀?
至于荣哲,只是一枚插科打诨的开心果,他也永远不会是元瑞长久而亲密的伙伴。
又或许,元瑞在走出探询室的时候,才真正领悟了儿时那个问题的答案:人在水面上,而海龟是在水底,比赛的最终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正如他与东舒、山泰、荣哲之间,不同的成长轨迹注定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永不能相交,也注定了他与他们无法保持长久而亲密的关系。
那么,就让这困惑的一生嘎然而止,就让儿时的朋友在记忆里存活。
这就是韩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朋友》,一个讲述关于成长,关于朋友的故事。
影片被称为韩国版的《美国往事》,但它永远也达不到《美国往事》的高度。
这部影片的题材是关于四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与《沉睡者》和《篮球日记》有些相似。
只是,《朋友》的基调是平缓的,它只是对个体及一个极小范围群体之间的成长历程作了一次较为浅薄的探究,与《沉睡者》揭露社会阴暗,鞭挞社会政治体制,《篮球日记》刻画颓废迷惘的一代,怒斥毒品危害这些厚重的主题不可同日而语。
但看罢此片,我却被仍然被刘五性和张东健的演技所震撼,影片的镜头切入角度非常讲究,视觉效果出色,剪接也很干净,是一部精良之作。
喜欢《朋友》棕黄色的色调,喜欢《朋友》舒缓悠长的叙事风格,喜欢在每一个普通的夜晚慢慢咀嚼过去,间或会激起对某人渐渐消退的记忆,而那种曾经被唤作朋友的感觉,却在恍惚迷离间一点点清晰起来,无法阻挡,历久弥新。
曾经躲在网吧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动的哭的稀里哗啦,虽然情节安排看起来有点不太严谨,有些地方让人困惑,但还是感动,兄弟情谊,相互扶持,又相互伤害,当年喜欢很多经典韩国电影,现在偶尔再在电脑上看看还是很感动。
或许很多95后,00后看不太懂,没多少共鸣,但我觉得还是很喜欢,现在主要还是怀念多吧,
四個童年友好,長大後各有發展,其中二人在黑道打滾,可惜各為其主,由好友轉為仇敵。
故事以七十年代南韓為背景,四位家庭背景完全不同的好友的成長路途各有不同,在老天爺的安排下竟成莫逆之交。
元瑞和東素在命運的安排下分別在黑道上各為其主,雙方的幫派多年來明爭暗鬥,二人的友情不斷受到考驗。
重感情的元瑞不想和好友鬥爭,處處忍讓東素,但東素卻想消滅元瑞的幫派,結果......《朋友》在南韓很受歡迎,其中原因是影片當中穿插不少南韓這二、三十年的歷史和政治等事件,因此引起南韓人民的共鳴。
可惜這種特點去到他鄉便沒甚麼價值,對我們來說,這只是一齣古惑仔和男人間的友情的電影。
因為本片有不少暴力鏡頭,所以被香港影視處列作三級,所以本片在香港的票房不太好。
我喜歡這齣電影,是因為當中帶有不少韓國文化的關係,從本片可以看到很多他們生活上的文化,例如七十年代的南韓、南韓的黑幫、韓國男性對友情的重視等等。
可以令觀眾感受到別國人民的生活、民化,當中體罰那一幕令人深刻,不知現在的南韓是否還是這樣?
近年的南韓的流行文化在港很受落,不少傳媒大肆報道。
可惜當中大部份對南韓認識不深,以至把南韓的人名、地名等名詞亂譯。
就像本片的字幕,一看便知譯者是從本片的英語字幕著手中譯,不是從韓語直接譯過來,所以很多詞語是英式以不是中式。
既然01年有差不多二十齣韓國電影來港,今年亦陸續有來,為甚麼電影公司不做好字幕,令大家看起來不用摸不著頭腦去想當中的意思?
除了語言上的錯誤,當中很多涉及南韓文化和地方色彩也漏譯,例如那個魚市場,其實是南韓最大的魚市場,而在片中就是元瑞那幫的大本營。
東素最後出來的酒店,亦是他那幫的大本營。
最後一幕山泰到監獄探望元瑞時填寫的探監紙那一刻的猶疑,是因為在他在想身份那一欄應該填甚麼,最後便他填了本片的名稱--朋友。
這些細節對觀眾來說看似不重要,但說明了會令觀眾看得更投入、更深刻。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2/01/29/61/
“本片献给我的挚友和他们的家人。
”父母都是高中教师,小时候的记忆也大多伴随着那个叫做“家属院”的地方。
因为父母基本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大院里的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团体。
在那个电脑 手机和网络还不像现在一样无处不在的时候,天黑之后,院子里最常听到的就是:xxx 出来玩了!
而之后最常接的话就是:吃完再出去!
“俊硕啊!
俊硕啊!
”“吃完再出去玩!
”外人看来如迷宫,自己看来如自家后院般的胡同小道;粗糙的电线杆上贴着同样粗糙的标语和广告;纵横交错的电线和晾衣绳将天空割的七零八落;还有每个社区,每个院子,每个地方都肯定会有的一群脏兮兮的小屁孩。
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个地方有故事中的人和不在这个故事中的我们。
片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们拉到了那个时代,或者说拉到每个人都深藏于心的那段记忆。
就在我以为要一直纯情下去时,那辆车以及车上的人才将主题慢慢的拉了出来。
东洙:“他是谁?
”容贺:“他不是你爸爸的手下么?
好漂亮的车。
”俊硕:“黑帮”。
时间线推到中学,相似的校服和氛围总让我的思维跳到《马粥街残酷史》。
帮派片中的女主角一般只有一个作用:造成矛盾 引发矛盾 激化矛盾。
百转千回,还是脱不了两个字:矛盾。
贞淑的出现将四人团体中的矛盾引发出来,点燃了引爆炸弹的第一根引线。
而处理矛盾的办法一般有两种:解决矛盾或者转移矛盾。
就像每天的新闻联播除了说我国领导人很忙,祖国山河一片大好外还要提提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贞淑所带来的内部矛盾很快被斗殴这一外部矛盾所缓和与掩盖,但是矛盾的缓和与掩盖终究只是暂时的,而且拖得越久 矛盾爆发时产生的冲击越强。
而四人团的命运,终究还是在一段极度美好的狂奔桥段与极度热血的乱战桥段中走向终结。
容贺转学,俊硕停课,而最为敏感与暴戾的东洙则在一段宣言式的发泄后被逐出,或者应该说自己退出了学校。
“FUCK韩国所有的学校”---《马粥街残酷史》四人团终结 故事线缠绕到了俊硕和东洙两个人身上。
两个人可以说是四人团中最相似又最不同的拍档。
片子前半部分出现过一套豹纹衣服,但是从来没有穿在一个人身上过。
上衣,裤子 总是分别穿在 俊硕 东洙两个人身上。
只是可惜这不是gay文,即使曾经铁到衣服换着穿,也敌不过一句“你为何那么做?
”“做什么?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时间线再推:犯了毒瘾的俊硕被变相软禁在家,看见容贺和山泰来看望自己,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向妻子炫耀:“看见了吧,我的朋友一定回来看我的”;山泰背着被毒瘾和寒冷压迫着的俊硕行走在大街上,俊硕遗言一样的说着:“等我老的动不了了 你送我一辆计程车行么?
我不想靠你活一辈子”。
“好”我相信,俊硕真的觉得自己以后可能一直会这样残废似的活下去,所以才会说出这种话。
我也相信山泰说的“好”,不是送俊硕一辆计程车,而是说 你如果真的会这样残废似的活下去 我养你。
至少 当时是。
俊硕父亲的死,将两股故事线彻底纠缠为一股,俊硕和东洙的命运 就像他们在葬礼上见的最后一次面时的场景:前者蹲坐在路灯下 默默的看者后者一步一步走向道路深处 被黑暗吞没。
时间是把杀猪刀,它杀掉的除了你脸上的青春痘之外,还有我们曾经以为永恒不变的某些事物。
比如 爱情 比如 友谊。
多年后再见面,即使是山泰,面对混的风生水起的俊硕,也会半醉半醒的说一句:“黑帮就是黑帮,你装的像个哲学家干嘛。
” 更不用提早已属于对立利益群体的东洙。
人们总喜欢说时势造英雄,其实说白了就是 到了那个环境 有些事 你不干也得干。
你念着旧主的知遇之恩,你手下还想着当开国功臣,享从龙之功呢?
黄袍加身,要么穿,要么你死 换个人来穿。
东洙的极度敏感和多疑在一次“意外”的刺杀后被极度放大,曾经的兄弟,还是要刀戈相向,不死不休。
歌剧式的BGM下,东洙捂着肚子上的伤口对着杀手喃喃道:“你捅够了么?
走吧!
”他眼中除了雨和地上濒死的鱼似乎还有刚刚才分别的俊硕。
够了吧 俊硕 你走吧!
幼儿园升一年级的暑假,楼下的邻居要搬家到外省。
一个阳光懒洋洋的下午,家具被搬上了车,妈妈让我去和车上的孩子说再见,我吃着手上的零食,头也没抬的说了句“再见”。
现在也想不起 他到底听到没有。
只是现在想起来,那个车上的孩子,好像是我第一个朋友。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东洙和俊硕好像是一道的。
朋友?
如何定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能够互相来往的相处对象都能称之为朋友,但这里想谈的是兄弟的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于情义的条件反射信息,他是能够深度地参与你的生活,并影响你理智思维的对象!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接近成人的思维判断跟情感表达的开端!
影片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从个人角度上讲,在这个时期,我也收获了人生第一拨真正的朋友,这些人你可以长时间互不来往,但只要在一起,都能够互诉衷肠,掏心掏肺!!!
第二拨情义的发酵期在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收获的是一批相似背景成长起来的哥们,社会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利益成分的渗透,这又退回一开始聊到的点,初心在于内心对情义的抉择,能一起走到最后的必须是志同道合的!
时代背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但决定一个人人生选择的因素往往都是家庭环境,东洙敏感、孤傲,元瑞内敛、霸气,山泰单纯、保守,迥异的家庭出身造就了悬殊的性格,也最终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注脚!
十多年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停留在《古惑仔》热血青春的桎梏里,认为真正的友情是能够抛弃一切杂质的,所以无法理解元瑞的情感偏向,霸道专横的他处处维护良好家庭出身的好学生山泰,对相似背景出身的东洙却是简单粗暴,这种错位在于对自己身份的鄙夷以及内心深藏的自卑感,但他又是最重义气的!
最终东洙与元瑞因误会而决裂并走向覆灭的结局是最让人不愿承受的重量!
对待兄弟,我愿意赤裸裸地坦诚相见,即使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有可能是血淋淋的现实……
对于电影本身,其实我并不想多说。
见惯了的黑帮之间的仇杀,死党之间的友谊,无聊的男人之间的对话,泛滥到不能再泛滥的三角恋爱。
韩国电影中,有许多都是在这些熟透了的情节中发展起来的。
只是,对于这中间的感情,却描写的更加细腻。
因此,最初看《朋友》的时候,是冲着张东健去的,因为他是我的偶像。
我是崇拜偶像的,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偶像,总是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追捧。
因此,对于张,多少也是不能例外的。
但是,看过之后我发现,《朋友》的确是一部佳作。
虽然,张在电影中的角色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正因为有了他的存在,使得“朋友”这个词汇更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脑中。
整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张死去的那个时候,一个震撼的场面。
为了这个场面,我找了原声专集来听。
专集里面,有这个场景的一段音乐,起名为《东洙之死》,是整张专集的第16首歌。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反复不停的听着这段音乐。
有些人在我的推荐之下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他们告诉我,太暴力了。
甚至在东洙死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闭着眼睛,关掉声音的。
而且之后,当我拿那首《东洙之死》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总是摇头拒绝。
我只能说,他们不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是一种遗憾,即使是在这种近似于残忍的杀戮之中,仍然还是有一种信息传递出来的,那就是整部电影的精髓。
只是,太多的人忽略了这种精髓,只注意了表象。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如果你的感情够细腻,如果你不怕血腥的场面,那你应该看看。
如果对韩国电影感兴趣的话,《朋友》这部电影应该不用过多介绍,2001年上映打破了《生死谍变》所保持的韩国票房历史纪录;第22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受欢迎电影。
一连串此类头衔或许除了令人目眩外并不能给人带来其他的触动,不过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对朋友这一再熟悉不过的关系的认识。
故事发生在1978年的釜山,总是名列前茅的山泰,黑帮老大的儿子俊硕,家庭贫困的东洙和能言善道的容贺,他们四人是形影不离的朋友。
中学时俊硕和东洙由于为山泰出头,被学校开除,加入了黑帮,俊硕与容贺则考入了大学。
1984年,两位大学生寻找自己昔日的朋友,但他们一个在戒毒,一个进入了监狱。
失去父母的俊硕重新振作起来,东洙却不再效力于他的帮派。
一系列矛盾和误会逐渐使二人反目,成为敌人。
1990年,美国留学的山泰回乡度假,目睹在友情中掺杂着的利益、感情等种种恩怨。
面对曾经的朋友,每个人的心中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俊硕在给山泰的信中写到:“我和东洙反目后整天在家,思索朋友的真正意义。
我不知道朋友的真正意义,直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是‘长久亲密的伙伴’。
爸爸说人要正义地活,但我现在很迷惘,我分不清什么是义和不义。
”前些日子引发议论的《老炮儿》结束时的镜头也同样会让我们思索这个问题:什么是“长久而亲密的伙伴”?
那些过去与你分享一碗泡面、睡一张床、只要一句话就肯你两肋插刀的兄弟,经过岁月的洗练,是否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还为彼此存留着一丝不可撼动的情感,抑或变成了因为谁买单而勾心斗角,为了几百块的礼金而斤斤计较,仅仅为了面子和礼数而勉强维持,强颜欢笑?
时间可以无情地改变很多东西,曾经可以祸福同享伙伴,无话不谈的同桌,曾经许诺天荒地老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变化和经历的不同,各自朝向了不同的生活方向。
有的成了领导、经理,风光无限;有的做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有的是道德模范,有的却锒铛入狱。
如果朋友和自己身份相差太大,甚至对立,一个人是否还能像过去一样真诚地对待彼此?
俊硕常对山泰说:朋友之间不需要道歉。
对不起这个词实则是在偿还心理上的债务。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致歉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因为他并不觉得被亏欠。
同样,真正的朋友也不会因处境不同而对同伴另眼相待。
在俊硕沦落吸毒、囚禁监狱的时候,山泰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获得很好的社会地位而嫌弃昔日的朋友,仍然真诚相待。
而在俊硕得势时,山泰面对他坦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为我们真正诠释了朋友是什么,朋友应该做什么。
“我感到困惑,东洙和我都是黑帮,我们不应该感到困惑”。
在被山泰询问为何承认自己指使杀死东洙时,俊硕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拥有财富、地位和令人羡慕的妻子的俊硕,本可以选择像父亲一样的生活。
但他在完成黑帮的日常事务时却产生了羞耻感,这对于黑帮来说或许是致命的。
逃亡在外的俊硕反复思考着朋友的含义,他可以躲过法律的制裁,却躲不过自己的内心,躲不过这个带给他羞耻感的东西。
困惑于几十年的朋友,为何会走到今天互相残杀的这一步?
困惑于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的对错和意义。
其实,前去机场的东洙又何尝不对此产生困惑呢?
我们往往对与自己性格大相迥异的人产生兴趣,而忽略了与自己相似的朋友。
俊硕对东洙就是这样,黑帮和博士可以成为朋友,但和黑帮却很难,何况还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能够成为朋友的人,必然在内心上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平等的,俊硕忘记了这一点,但东洙记得。
除此之外,共同语言也是必要的,在外读书工作的人,几年不同环境的隔离,回到故乡看着已有家庭和孩子的儿时伙伴,或许在心底里还是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但在心理和认识上却有了无法抹去的隔膜,万般滋味,那些沉重的东西已无法表达,不过只剩几句寒暄。
过去的朋友和同学,大部分在我们的人生中匆匆而过,无论曾经留下过多么深刻的印象,多么美好的回忆,因为一些无法抗拒的原因,我们丢掉了再一次打开他们心房的钥匙,所以只能在门外徘徊,揣测着门内的事情。
有时相见甚至不如不见,在此的遇见不过平添尴尬;有些人则不同,他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回忆之中,牢牢地占据着一个位置,时间荏苒,岁月如梭。
即便被世俗的利益一时蒙蔽了眼睛,它仍然会不断拨弄我们的心弦,拷问我们的良知。
无论见或不见,总愿去了解他们的近况,却不是为了知道对方的好坏和自己对比寻找心理平衡。
对这种感情的存在,我们要有自信。
有时候,近在咫尺每日相处的人,在心中的位置未必高于远在天边杳无音信的那个人朋友,兄弟,发小,闺蜜,哥们,我们用很多的词定义不同的关系,定义不同的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但“朋友”能包涵的实在太宽泛了,有时是相视一笑,有时是紧握的双手,有的寡淡如水,有的情深似海。
有时候所处的生存状态或者一些突发状况,让我们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也懒得去思考,究竟谁,对自己而言,是什么。
社会和现实用层出不穷的事例试图掩盖着什么东西,但只有真正经历过,才懂得,有些东西,可能无法掩埋,或许这些经历只是为了让真正那些值得珍藏在心中的东西认识到它的价值。
而此时或许就不再困惑。
一生难得几个知心的好友特别是从小到大的朋友在黑帮中,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信任是非常奢侈有这样的可以信任的人,棒
看《七剑》时,唯一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是金素颜饰演的女奴绿珠。
无论屠刀当头,还是正受着凌辱,她都会挣扎着走向食物。
又想起另一部韩剧,金喜善饰演的妹妹有一句台词:我从小吸乳汁就比别人用力,无论多么冷的奶水我都会喝,所以就把姐姐送人,让她到别人家吃好的去了。
总觉得韩国人骨子里有一股狠劲。
哪怕那些唯美的爱情手帕剧,也蕴含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著。
他们喜欢狠狠地爱、狠狠地得绝症。
那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和咱们古代的烈妇有一拼。
有时候觉得韩国人蛮喜欢走极端的。
他们的电影给我的印象,不是和“复仇”有关,就是和“救赎”有关。
《朋友》是我较早看的一部韩国电影。
最初仅仅是因为张东健,但是越看到后来越被其貌不扬的刘五性所吸引。
曾经有影评说《朋友》延续了香港黑帮片的风格,但是却达到了刘伟强等人所一直追求却未能实现的艺术性和人性化。
我觉得这样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是这样一部电影绝对不可能产于香港。
香港的黑帮片有点像武侠片的一种变形,他们的主题是“江湖”,讲述的情义是“江湖情”。
而《朋友》的主题就是“人情”。
说得更直白些:《蛊惑仔》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蛊惑在身上,而《朋友》的故事则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年少时对性的懵懂、与学校的对抗、和家庭的冲突……导演对这些的着墨要远远多于主人公们黑帮这一身份的特有矛盾。
所谓“江湖”只是一个不抢戏的背景。
《朋友》结尾很特别,刘五性扮演的俊石在法庭上承认是杀害东舒的主谋(其实不是)。
他对来看望他的相泽说:我觉得我对东舒的死付有责任。
他所谓的“责任”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广义”上的责任。
他仅仅因为内疚,不仅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还担负起我们看来根本和他无关的责任,并且将余生都留在了监狱。
如果这是一部香港电影,俊石一定会终身为东舒的死感到内疚,他可能继续作大哥,也可能退隐江湖,但无论怎样他会先为兄弟报仇。
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这种可能性好像不大,日本的黑帮片似乎传承武士道精神,更强调对组织的服从,而冬洙是被他的组织处理的,那么俊石作为另一个团体的成员,他的负罪感会小得多——但是假如最终俊石要赎罪,他应该会采取更决然的方式,比如自杀。
俊石的选择,似乎包含了点基督教式的“罪感”,又有点佛教的“出世”,仿佛还有点“苦修”的意味,但又不完全是这些。
这个在金基德的《萨马里亚女孩》中表现得跟彻底。
到现在,我还不能理解。
看完电影,辉辉说:这里面张东健除了帅就没什么了。
唉,他的外形也太抢镜了,抢了角色的镜。
05.8.11
今天又重温了一张老DVD,韩三区DTS典藏版,和当年第一次看相比还是觉得摄影相当漂亮,画面色调偏暗,故事真的很一般,电影是直线叙事,流畅简洁,结局酝酿的有些过头。
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
张东健好帅
不如把古惑仔看十遍。
其实打两星我是拒绝的。这么平庸片子也能7.5+
从前共你促膝把酒谈通宵都不够.我有痛快过你有没有.
高中看的。。韩国的很棒片,伴着年少的友谊。。不错。
一般
????完全不理解
大一时现代汉语老师课上放给我们看的。影片虽然老了点,内容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朋友就是随着年龄成长逐渐淡化的渐变色调……视角有点乱,叙事不是很清晰。另外,张东健头好大!帅气值很依赖造型吼!
在美国,这是《美国往事》,在中国,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韩国,这是《朋友》。
生活埋葬友情。
没想到现在才看,中学时读过原著,满是记忆。 赛跑去电影院一段很好,最后东洙被刺穿帮太严重,刀全没刺进去
故作大气,实则一团糟。跟《美国往事》一比较,只能得这个星数。还有,难道就只有我觉得这四位大叔出演中学生很有违和感吗?
艋胛的设置就是照搬这个的吧
谁没有朋友?谁没有能出生入死的朋友?!
不是说评价很高吗,看了以后觉得跟屎一样,比柳河的差远了。真是无趣,还有一些模仿教父的痕迹,那音乐和画面色彩。。。难看的要死
望过去满眼都是《喋血街头》的影子
朋友 有时看似很远却是很近 而有时 看似很近其实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