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如今早已大红大紫,尤其在中国有一群奉其为神明的拥趸。
作为导演,他对情怀、艺术和社会问题之类都不太感冒,而是痴迷于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怎么让这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他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两部作品都胜在背景设定的创意,和在剧情推演的严谨之上。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将设定创意和电影技巧本身融合得最好,难度也最高的电影,还是这部他早年的作品,成本一点也不高,但结构最有创意,玩悬念最彻底,逻辑最严密的《记忆碎片》。
一个丧失了短期记忆的人,不断地在为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要去哪里苦恼,他只记得,他的妻子惨遭歹徒奸杀,他也遭到袭击患上这种毛病,除此之外它只能记住最近的10分钟发生的事。
他用纹身、照片、便条来帮助自己,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及辨认每一个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甚至记住自己的目标。
作为一部悬疑片,在这里剧透并无意义,各位自己去看看便知。
<图片3>失忆并不是一个很有新意的桥段设置。
著名的例子如《谍影重重》,主角在某地醒来,不知自己是谁身在何处,然后追踪一条条线索,最后真相大白。
但是《谍影重重》里的马特·戴蒙丧失的是以前的记忆,他醒过来以后的所有调查成果他都能记住,相比之下,《记忆碎片》的盖·皮尔斯要悲惨得多。
他无论如何只能记住最近10分钟的事情,导演为了让观众体会这一点,把整个故事剪成45段然后打乱,让观众就像主角一样,切身感受只能记住10分钟事情的感觉。
这里的倒叙是彻底的倒叙,不是我们理解的“先说结果,然后再从头说起”。
他从结果开始,接着是结果发生前10分钟的事情,然后导演再将迷惑不解的观众带入再往前的10分钟,以此类推,而中间夹杂的黑白片段,则是另一个时间线索里的正叙,而彩色和黑白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直到片尾才给出答案。
彩色的是倒叙,黑白的是正叙。
大家记住哦。
<图片1>这部电影的结构,本身就是故事。
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相当简单,但有了短期失忆的设定和与之配套的精确剪辑之后,整个观感就焕然一新了。
要让每一段都能催生出新的悬疑,还要让所有片段正序播放的话没有漏洞,是一件难度不小的工程。
除此之外,观众们还要记住两点,第一是人说的话有真有假,第二是人自己的回忆也有对有错,而人会只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东西。
本片把这两点也发挥得很好,让全片在新颖的结构下更加精彩丰富,也让很多细节的真假和理解问题在豆瓣上吵得热火朝天。
这里我就不细说了,只提两个容易忽略并且非常重要的地方:一个是1小时27分左右Sammy坐在疗养院的轮椅上,有半秒钟突然他变成了主角的模样;另一个是结尾部分,主角和他的妻子在一起,主角的胸前有纹身“I’ve Done It”,而在影片其他所有部分主角身上都没有这个纹身。
为了增加观影趣味性,我再多说两句。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去想谁才是坏蛋。
Natalie,Teddy,Jimmy,Dodd,还是主角自己?
我们的思维有时候就是跳不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样的框框,这也是导演吃定观众的法宝。
记住那两点:人说的话有真有假,回忆也有对有错,说不定你能更早猜透答案。
<图片2>《记忆碎片》的主角饱受失忆之苦,而这部电影做到了让观众也一起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悬疑片的目的就是让观众享受猜谜和意外的乐趣,那么这部电影是不是也可以让片中主角来和场外观众一样享受猜谜和意外的乐趣呢?
它的确做到了,主角Lenny在不停地破解谜题、追求真相时,也不自觉地沉迷到了这种猜谜和意外的过程中。
甚至,他为了追求这种快感,自己给未来的自己不断设下新的谜题。
让观众觉得自己的记忆也成了碎片,也让片中主角觉得破解悬疑是种乐趣,这种让角色和观众双向互通的体验,是本片最成功之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生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记忆来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 是不是没有了记忆就消失不见我们是在为记忆而活最后 莱纳一直在说服自己给自己找寻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无数个John G.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要相信我所做的一切依旧有意义即使我不记得做过什么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这世界依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依然存在?
我们需要记忆去确定自己的身份我并不例外”
文/刘起(原载公众号“虹膜”)诺兰何以成为诺兰呢?
象所有似乎不值得提出的问题一样,这也是一个无法真正得到回答的问题。
作为当代好莱坞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影迷、影评人和各类榜单的宠儿,克里斯托弗·诺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
那么,诺兰的叙事革新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影史脉络?
其开创性有多大?
保守性又在哪里?
我认为,诺兰的最大成就,并不在于其叙事手法多么有创意或多么新,而在于他将艺术电影的手法变成一种主流观众可以理解并接受的叙事惯例。
诺兰的美学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转化,在新与旧之间试图寻找一种平衡,将旧改造为新,同时又化新为旧。
他是一位最为保守的创新者。
从诺兰前两部非制片厂生产的独立制作电影《追随》和《记忆碎片》,似乎更容易发现其美学脉络,因为这两部电影几乎包含了诺兰的所有叙事技巧。
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从叙事结构这一点来讨论诺兰的新与旧。
一、旧——对古典类型的改写当我们谈论一种电影语言革命时,必须明白,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对旧有规则的改写或颠覆。
没有旧,何谈新?
电影理论家波德维尔犀利地指出,「美国90年代以来的独立电影,以客观性、闪回、不可靠的叙述以及其他在20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异军突起的各种形式策略进行实验。
像《普通嫌疑犯》和《记忆碎片》这样的黑色电影,就是这一趋势的例证。
」这一论断直接将《记忆碎片》作为黑色电影的延续。
毫无疑问,《追随》和《记忆碎片》是对古典类型电影的改写,特别是对黑色电影、侦探片的情节框架和叙事元素的借鉴和挪用。
侦探模式、谜局、蛇蝎美人等,在这两部电影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变体。
这种借鉴,印证了主流叙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互动关系。
两者从来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一直深刻地相互联系着,一方对另一方的方法、创造性和竞争力都有所回应。
好莱坞电影历来都是进行电影语言借鉴的超级能手,一直都在汲取艺术电影的美学和传统,用在自己类型片的旧法翻新上。
比如经典好莱坞的黑色电影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手法的吸收和改造。
反过来,法国新浪潮电影又对黑色电影进行了致敬与戏仿。
从观影心理机制来看,《记忆碎片》谈不上有什么新意,反而严格遵循一种最传统的情节弧线和悬念制造模式。
大部分主流叙事电影中情节的高潮,正是故事中秘密的揭晓。
这个模式在侦探片中非常普遍,事实上,多数商业电影都用保留事件原因与动机的方法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记忆碎片》的观影期待非常接近古典推理小说。
在推理小说中,一桩谋杀案发生了,也就是说,观众已经知道了结果,但并不知晓原因、凶手动机甚至杀人的方法。
这类神秘故事依赖于观众的好奇心,以及渴望了解在此情节发生前一切事件的欲望,而侦探的任务就是要在结尾处将未曾在影片中显现的部分,凶手、动机、杀人的方式等揭示出来。
《记忆碎片》一开始,主角Leonard杀了Teddy,但观众同有记忆障碍的Leonard一样,不知道杀人的原因和动机,因此跟随倒叙的推进,剥茧抽丝,一步步探究/回溯他杀人的缘由。
虽然《记忆碎片》故事主线采用倒叙的手法,但结尾一切真相大白的结构与古典推理小说(黑色电影和侦探片)并无二致。
侦探片的故事推进方式,允许在推理凶杀过程中一次次的闪回,这大概也是好莱坞在四五十年代的叙事创新实验多以黑色电影为主的原因。
诺兰作为黑色电影爱好者,看到了这一古典类型的叙事潜能,因此前两部独立制作都套用了这种叙事模式。
二、新——对艺术电影的借鉴叙事结构是诺兰电影最为独特之处。
诺兰的革新,在于引入艺术电影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
90年代以来,谜题电影(心智游戏电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的电影叙事趋势,主要作品有《低俗小说》(1994)《普通嫌疑犯》(1995)《罗拉快跑》(1998)《搏击俱乐部》(1999)《第六感》(1999)《记忆碎片》(2000)《穆赫兰道》(2001)等。
这类电影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是用复杂的叙事(包括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情节和打乱故事顺序)迷惑观众。
观众在这类电影中解决谜题,陷入心灵和眼睛的圈套(参考Elsaesser《心智游戏电影》一文)。
谜题电影通过错综复杂的叙事技巧——不可靠的叙述者、多重时间线、不同寻常的视角、未被标记的闪回、叙事焦点与视点的转换等——来建构一个故事的迷宫。
诺兰最迷恋用倒叙(闪回则是一种视听的倒叙)将叙事复杂化,以此制造谜题。
闪回的极致效果是阻碍观众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
闪回能实现一个更常见的目的:打乱故事叙述的时间顺序。
你可以让一部影片始于剧情高潮时分,观众一旦被吸引住之后,他们就会期待你为他们理清来龙去脉。
《追随》和《记忆碎片》采用的正是这一叙事策略。
在《追随》中,男主角通过闪回讲述他的一段离奇的经历(一次黑色电影式的艳遇),并在讲述中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无法挣脱的陷阱。
《记忆碎片》更为大胆,将故事线从中间折断,一分为二,使前后两部分变成平行交替出现的两条叙事线。
更巧妙的是,将两部分对折、交叉,于是前半段故事成为正向推进的,后半段则因为对折而变成逆向推进的,两条叙事线在对折的那一点上又再次交汇到了一起。
诺兰的倒叙并非无源之水,电影史中的很多作品都探索过倒叙手法的叙事潜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最重要的智力活动之一是运演的可逆性。
因为,不可逆性是事物的本性,而智力的使命,恰恰在于把事物转现为可逆的形式。
这大概就是倒叙(闪回)之所迷人的原因。
法国印象派导演让·爱普斯坦的代表作《三面镜》(1927),就使用了倒叙和多重讲述,与古典叙事惯例彻底区分开。
比《公民凯恩》和《罗生门》的多重讲述早了近20年。
李沧东的《薄荷糖》(1999)是一次完整的倒叙,七个大的叙事段落按逆序推进,讲述人物曲折的一生。
《记忆碎片》在叙事复杂程度上,比《薄荷糖》走的更远,不但把一条叙事线拆分为正向与逆向两条,同时,逆向叙事的每一个场景都更短,这样,整体的碎片感更强。
《记忆碎片》倒叙(闪回)的创新还在于,既不是回忆式的闪回,也不是讲述式的闪回,而是将通常闪回中人物的引导性完全剥离,呈现出纯粹客观和外在的闪回内容。
然而,一些欧洲艺术电影在倒叙手法上,比《记忆碎片》要超前、复杂的多。
比如捷克电影《快乐的结局》(1967),全片就是倒放整部电影,因此动作是逆向的,但对白又是正向的,逻辑的混乱造成了观众接受的极大障碍。
《记忆碎片》中,虽然其中一条线是倒叙,但每一场相互连接的戏,存在明确的因果逻辑,没有刻意给观众制造理解的障碍。
同时,《记忆碎片》中的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也是艺术电影的常见手法。
最著名的应该是阿兰·罗布-格里耶《欧洲快车》与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暧昧多义与真假莫辨的不可靠讲述。
甚至更早,希区柯克在《欲海惊魂》(1950)中就已经使用过这种不可靠闪回的手法,一个撒谎的叙述者以其讲述的虚假过去来误导和迷惑观众对故事的判断,这是欺骗读者的叙述者。
叙事作品中还有一类是有精神问题的叙述者,因智能障碍和精神病,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描述世界,所以人物所讲述的与事实大相径庭。
《记忆碎片》中,Leonard只能保留十分钟记忆,这一神经官能障碍,使他成为一个不可靠叙事者,也使他的讲述变得难辨虚实。
他在Teddy照片上备注「别相信他的谎言」,最后我们发现,他坚信不疑的一切(复仇)都是他自己编织出的谎言。
三、化新为旧——将艺术电影的多义含混转化为透明性波德维尔有一个观点,《记忆碎片》是最为新奇同时也最守规矩的电影。
确实,诺兰在叙事层面的最大成就,并不在于其叙事手法多么有创意,而在于他将艺术电影的叙事探索变成一种主流观众可以理解并接受的叙事惯例。
同时将艺术电影手法的模糊性、暧昧性转变为一种明晰性、确定性。
主流电影的故事讲述和惯常表现手法,都取决于一种核心需要,那就是激起并维持住观众的兴趣。
为了让观众高度集中于故事,好莱坞电影强调叙事的透明性。
而艺术电影往往要打破透明性原则,制造出暧昧、多义、含混的影像文本。
诺兰的保守在于,即便在他头两部独立制作的电影中,采用了一些艺术电影的复杂叙事技巧,却尽全力让观众读懂这个故事。
与之相反,在一部戈达尔或雷奈的电影中,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总是会制造出一种含混多义性,同时又缺少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记忆碎片》的保守之处有几点。
首先,用黑白/彩色的传统二分法清晰标记出并行的两条叙事线的区别——正向推进的叙事线采用黑白影像(粗粝、暗调、颗粒感),逆向推进的叙事线采用彩色影像(精细、明亮、高饱和度)。
两种影像风格严格区分,避免了观众理解故事时产生逻辑混淆。
两条叙事线中,主角的外形也有强烈的反差(纯色西装和花色便装)。
而在处女作《追随》中,闪回段落与当下段落中,人物的外形(发型、服饰)也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
其次,逆向推进的情节线中,每一场的结尾与下一场的开头都有重叠的部分,仿佛导演生怕观众记不住,时刻用交叠重复提醒观众两场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逆向的连续)。
另外,道具、纹身也作为贯穿的线索,提醒观众两场戏在因果上的紧密联系。
还有特别有趣的一点,喜欢制造谜题的诺兰,总会让所有的谜底,都有对应的解谜线索,不留下一点暧昧的空间,也是诺兰电影不同于艺术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
《记忆碎片》结尾,Teddy告诉Leonard,复仇目标与讲述的回忆都是Leonard自己虚构出来的,Sammy与妻子的故事,其实正是Leonard自己的故事。
在一部艺术电影中,回忆的真实与虚假往往是难以分辨的。
但诺兰在《记忆碎片》中,用一个不到一秒的镜头(坐在轮椅上的Sammy在下一刻变成了Leonard),明确告诉了观众,谜底/真相只有一个,就是Teddy所说的版本。
所以,大部分观众,只要看过两遍《记忆碎片》,都会看懂这个故事,每一处都清晰可辨。
但一些更加晦涩的欧洲艺术电影,比如阿伦·雷内的《穆里埃尔》、雅克·李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即便两三遍之后,依然无法辨析故事的真实轮廓。
更重要的一点,《记忆碎片》和《追随》都没有舍弃因果叙事原则与人物的行动目标。
好莱坞古典叙事电影严格遵守因果关系的原则,最后能使故事明晰起来的恰恰就是这个原则,通常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就是那个能够提供这种因果因素的人物。
绝大多数好莱坞影片,都把有着明确目标的主人公作为主要的呈现对象,核心人物有所欲求,想做成某件事,而故事就由该人物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构成。
在一部艺术电影中,有时候抛弃因果关系,或者故意遗漏某些情节,导致叙事变得不可理解。
但在诺兰的电影中,所以情节的连接都遵循因果关系,每一场戏都必不可少,虽然事件的呈现顺序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
《记忆碎片》中,Leonard历经重重磨难,一边追寻记忆一边复仇,复仇这一目标如此强烈,在结尾处我们明白,这一目标是记忆障碍的Leonard为自己设置的,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虚假目标。
这一追寻的目标却让主人公变成了一位寻找金羊毛的当代伊阿宋,也让这个扑朔迷离的记忆碎片故事与古典神话的英雄冒险故事重叠在一起。
当然,诺兰在这两部电影中的保守,其实是美国电影的一种普遍现象。
独立电影导演通过反传统的主题和形式策略,来使他们的低成本制作脱颖而出。
可是,即便最离奇的独立电影,也倾向于遵循好莱坞情节结构和叙述的众多规则。
因此,谜题电影、心智游戏电影,依然属于主流叙事电影的范畴,因为无论制造出多么复杂机巧的叙事,这类电影依然是一种给出了明确谜底的谜题,一种可以抵达终点的迷宫。
如果你看过《西部世界》,一定对其中通过倒叙制造的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网状叙事迷宫似曾相识,其制作人是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而他也正是《记忆碎片》原作短篇小说的作者。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虽然没有颠覆主流电影的叙事惯例,但不可否认,他的叙事风格确实增加了当代大众文化作品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诺兰的创新有着一种深思熟虑的保守性,而这正是好莱坞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所有的实验都发生在传统之内,要求在创新与符合规范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好莱坞的故事讲述,正是在灵活而又稳固的限定内,孕育出了富有创造精神的复兴」(波德维尔语)。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情节我不想赘述,以下只说一说我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和看法。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简单看了一些介绍和评论,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失忆的电影,而且导演运用倒叙的手法。
倒叙的手法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是感受过的,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导演诺兰运用的剪辑手法不仅仅是倒叙,更为复杂,他将电影剪辑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这部电影更像是导演为观众设计的一个拼图游戏。
导演将这个故事分成45个片段,按正常顺序是这样:1,2,3,……,45而导演剪辑的顺序是:45,(1),44,(2),43,(3),42,(4),……,25,(21),24,(22),23影片中有彩色片和黑白片,以上括号中的是黑白片段。
所以彩色片是倒叙,而黑白片是顺叙的。
如果说当你了解了导演的剪辑顺序,觉得这个拼图游戏并不复杂吗。
那么当你真正进入这个游戏时,你会发现要用你的大脑把这些碎片恢复本来面貌并非易事。
一开始导演就让观众知道了结尾,可是我一开始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结尾。
渐渐的,因为后一个彩色片段的结尾是前一个的开始,我才逐渐意识到倒叙。
回过头来想想其实开始第一个片段照片回到Lenny的相机中,子弹回到手枪中那个镜头就是一种倒叙的暗示。
这样导演设置的是一种递进的逆向期待,让观众看完每一个片段后想知道在此之前发生的是什么,越看越有意思。
说实话看片过程中我更注意看彩色片段,只把黑白片段当成是Lenny的回忆,没考虑这些片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在最后一个黑白片段结尾Lenny手中的相片逐渐由黑白转入彩色,两个片段衔接起来了,这也揭示了顺叙的黑白片段是发生在彩色片段之前的故事。
虽然一开始Teddy的死是故事的结局,可让人恍然大悟的是在影片最后,那对观众来说是实质上的结尾。
因为在最后一个片段我们才知道到底是谁杀了Lenny的妻子,为什么Teddy会死,这是观众看到最后迫切想知道的,这个结果也颠覆了我们此前的种种猜测。
我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很多都想弄清楚人物关系和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也想,可后来发现这是徒劳。
许多问题似乎没有唯一答案,也许每个看完电影的人会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Teddy到底是什么人等等。
我想说说我另外一些感受。
看完电影,我开始思考记忆的真实与虚假。
片中当Lenny知道了真正杀害妻子的凶手是自己时,他强迫自己改变这个记忆,于是他要去找杀害妻子的人。
他改变了自己的记忆,原因是他很痛苦,他想逃避这种内疚的痛苦。
同时本身有失忆症,他很容易忘掉真相伪造一个虚假的记忆。
原来人的大脑在保存记忆时是有选择性的,去除了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不愉快的,但留下来的却不一定真实。
记忆原来这么复杂,我在想有些保存在我大脑中的记忆也许就是虚假的吧?
另外,在Teddy与Lenny的对话中,Teddy告诉Lenny你要是没有仇报,生活就没有目的。
Lenny篡改记忆的目的是寻找支持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虽然这个理由是虚构的,但那也很重要,复仇的动力能促使他继续生活,使生活有了意义,即使实际上没有意义。
生活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很重要。
首先接触诺兰的电影,是从盗梦空间开始的,然后一口气看完了蝙蝠侠三部曲,心中很是佩服,再到后来,顶着来自高考的舆论的绑架,我还是顶着东北的大雪,静静地见证了星际穿越的诞生,当时就感觉,诺兰真的是在走上坡路,而当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深了我的看法……首先从题材方面说吧,个人认为关于欺骗自己的题材,禁闭岛是要比本片做的更好的,至于为什么?
禁闭岛的每一处悬念,都是为了最后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而本片呢?
包括对于娜塔莉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否认这是个很丰满的角色)个人觉得对主题的表达并不有用,而且在再一点,就是故事冗长,看得人发闷,而少年派则强在了它隐喻的设置以及画面的瑰丽,当然了,我们没法要求两部跨度近十年的电影画面质量在一个水平,但关于主题的表达,少年派也厚重了些,派在向前看,而兰尼一直在救赎过去。
再有一点,就是这个叙事结构,通过叙事,我能感受到诺兰的风格,但是呢,再华丽复杂的结构也掩盖不了故事本身的单薄,把昆汀的电影如果按顺序看,至少它还是一个叨逼叨逼的喜剧和骗观众的小笑话,什么意思,就是说结构不要设计的太刻意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些都在时间上做了手脚,但这让人感觉很舒服,说句不好听的,两星的原因,一星给诺兰,一星给那半秒。
说了这么些,最怕有人说,你行你拍啊!
不是的,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看过诺兰更好的电影,见证过更好的影片。
留个小尾巴吧,我爱诺兰
1.最神的一个片段是在电影1:30:02时,一个人走过后,原先在医院的Sammy变成了主角,暗示了最终的真相。
2.影片1:39:45时,主角看着Jimmy死去的照片,慢慢地影片由黑白变成彩色,影片中倒叙的黑白片段和顺叙彩色片段汇于一点。
3.电影在1:49:52时,主角的的胸部上赫然纹着 I've done it。
昨晚刚看完这部Christopher Nolan的大作,不禁惊叹导演的诡才,也庆幸自己是在图书馆看的这部片子。
我的这部《Memento》是两张D9的精装版,第一张正片,第二章是花絮。
DVD的制作是我见过最诡异的,将碟放入光驱,在黑色的屏幕上连续快速跳过将近六十个单词,然后弹出一个问题:哪个单词在刚才没有出现过?
下面有六十多个单词供你选择,如果你选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全英文),需要一一回答,正确答案在装DVD的盒子中。
通过选择可以在影片播放一小时二十分的时候出现四种不同的导演点评结尾(字幕包括了正常的翻译和导演点评)。
还好是D9,我直接选择正确的单词开始观看影片(正确的答案不能说,要不就不好玩了)。
Ok下面开始谈影片,大概情节是身为调查员的主人公的妻子遭人奸杀,主人公患上短期失忆,对事故以前的事情都能记得,而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会忘记。
通过对一个以前打过交道的森米的研究,他掌握了通过习惯生活,把自己所肯定的东西拍下来,并作记录。
他把自己认为和仇人有关的Fact都纹在身上,在Natalie的帮助下寻找凶手John G.最后整个故事并不难理解,但是导演把整个故事分成了大概二十六个碎片,再将后十三个碎片倒叙,以彩色片形式拍摄,前十三个正叙,分别加在十三个彩色情节中,并变为黑白片,以突出纪录片的风格,这样还不够,后十三个碎片每个碎片再被分成两半,并颠倒顺序,黑白片时而在两半之前,时而之中,时而之后。
真是服了导演。
如果说François Ozon的《5X2》将情节分为五个段落反过来播放是为了让观众体会到一段美好的婚姻是如何一点一滴瓦解的,那么《Memento》这样处理是想观众体会到一种记忆碎片的感觉,这也是记忆存在于我们脑中的感觉,当然这么做并非哗众取宠,在花絮那张碟中有影片的正常播放顺序,按此播放即可观看正常顺序的影片。
影片有很多感人的地方,但是为了不减少影片的神秘性在此就不说了,有兴趣可以豆邮我哦大家再细聊P.S.我看这部片子时,边看边作笔记,把每个碎片的开头和结尾,主人公的那些照片什么时候拍的,什么时候写的字简要记录了一下,情节就明朗了,这也是我庆幸在图书馆看,而非电影院的原因^_^
不重复情节。
不是因为太经典而留作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当你面对一堆碎片却能看出它的原状,你会忍心破坏如今的破碎么。
更何况,这堆碎片似乎有不只一个原状。
这部电影取代了《穆赫兰道》在我心中的地位。
在于文本和内容浑然一体。
在于内容本身的开放性。
在于隐喻的运用和结局的颠覆。
在于从唯物主义到伪唯物主义到唯我主义的抵达。
在于对世界庄严的嘲讽口吻。
在于对个体唾弃的掇泣。
在于黑色幽默将悲剧渲染得如此讶异。
结构。
记忆碎片。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只能够维持10分钟。
于是,影片用了七十余个碎片,将故事复原。
从结局开始。
一直到比结局更荒诞的起始。
当文本将内容本身的独特性融入其中,文本就不再是内容的载体,而是其自身。
文本讲述内容的每一刻,它都在不停地还原自我。
而内容,这被形式压抑数千年的元素,终于扮演了文本塑造者的角色。
我们无法从电影的第一瞥开始之后抽身,完全是由于我们被这种浑然天成的和谐,被一个类真实的个体完全虏获。
福柯理论的复活。
连追溯这种行为也将福柯的历史学说复制下来。
而这,却只是开端而已。
电影采取了某种希区柯克式的追寻。
甚至在最终,证伪那个病人真实存在的隐喻运用上,也和希区柯克的《Psycho》如出一辙。
然而,这个隐喻究竟是否成立,众说纷纭。
这是《穆赫兰道》唯一能够同此片比肩之处。
隐喻的开放性将故事本身放大到更泛的边界。
众多诺兰的拥趸将电影的真实拆解得支离破碎,进而按照自我的理解重构。
中国的论坛无疑体现了中国人求同的姿态,得出了“真实”的结论。
而国际论坛则从各个角度不停地重现某一段文本,甚至将字迹倒转。
这就是诺兰的本意。
一部诸多可能性的电影,成为后现代解构精神的鸦片。
主人公报了仇。
他被奸杀的爱妻死也瞑目。
他杀了那个凶手。
他得到了一个同情他的女人的帮助才得以复仇。
他以另一个同病患者的例子不停证明自己的坚强。
即便那个同病患者让他背负了死亡的罪责。
主人公在丧失记忆的时候同样坚强并独自撑起了世界。
第一遍看完,我得到了以上诸结论。
第二遍,我发觉以上的任何一个结论均和导演的意图完全相反。
那个经典的两帧的画面,有着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里的鲜明痕迹,只是完全没有了讽刺意味,而直接预示了结局的荒诞与沉重。
在电影两次分别着重镜头给到主人公的左胸口,那纹身也悄然告诉观者主人公一直的错杀,乃至纵容自己错杀的行为。
诺兰的手法总是如此恰如其分,惊艳绝伦却不会给人炫技的感觉。
当观者从对主人公的同情到惊愕到一瞬间的愤慨继而是无奈的时候,后现代的思索却引入了现代主义的虚妄和结构主义的宿命,诺兰是否会因自己得手的嘲讽而在一旁偷笑。
一旦领悟到这种最可能的结局,更多的思考便纷至沓来,在导演构设的游戏圈子中不能自拔。
唯物主义。
我们都以为是唯物主义。
一个失去长时间记忆的人只能依靠纸条生活。
纸条就是世界。
任何在纸条上书写的字迹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他因此来说服他人和自己,他有尊重事实的能力,有依赖事实的惯性。
他和他人争执,因为他人教唆他写上他没有看到的“事实”。
他如此崇尚他的一切感知,与现象学陈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如出一辙。
伪唯物主义。
他烧掉了错杀之人的照片。
他在让自己混淆的人的头像下写下不可信任的字样。
他由此让历史扭曲。
他凭借着自己的笔迹,完成了一次次复仇。
即便,他的仇人只有一个。
他用唯物主义的面纱遮住自己生存的本性。
直到结尾,诺兰才将这层蒙在唯物主义后面的面纱撕下。
本性赤裸。
唯我主义的复苏。
他早已报仇。
他不断报仇,只是在继续自己的意义。
他不会因此而死去,因为他仍设定一个个假想敌,勇往直前。
他焚毁了自己一个个敌人,即便他们是恩人。
但只有如此,他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因为那个依偎在纹上“I’ve done it”字样的他的她已经被他自己杀死。
他需要生存的理由。
这个理由除了将他人送入地狱外,别无其他。
这并不是存在主义的症候,这是更阴险隐蔽的价值观。
为了生,他比较篡改世界,并荼毒生命。
我们看到了生灵的贪婪和厄运。
主人公如同上帝一般,同时充当考验者、审判者和嗜杀者的角色。
他在无谓地嗜杀,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话。
他人也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警察利用他运送毒品。
叫做娜塔丽的女人利用他赶走了凶神,让他成为情人并使他成为帮凶。
甚至旅馆员工也同时租两间房给他得以揩油。
而他在不同的人的照片下写下的字迹,却和他曾经历的一切如此不吻。
他因此遭到了众多不公,只是他全然不觉,即便欺骗只是发生在5分钟前。
他将恩人杀死并认为理所当然。
他将利用他的女人当作他的同情者却不知自己只是傀儡。
他甚至将妓女扮作他的妻子来蒙骗自己,而他真的被自己所骗。
这就是悲剧意义所在是么。
他如此顽强地笃信着自己的标准,却完全不知被这个世界玩弄于股掌。
当然,他也的确将他人的性命玩弄于股掌。
但悲剧不是人同他人产生的。
悲剧永远出自自残。
他的判断是他行为的依据,然而他的判断不可能成为事实。
当他决定复仇时,他就已经让自己成为上帝的角色。
只是,他有着人性的一切劣根性,无论夺取,还是失去。
他是塑造历史的撒旦。
他以遵从事实的手法遵从自己。
而手法,本身就是堂而皇之的借口。
他烧毁了自己的记忆。
在熊熊烈火的映衬下,他看到自己的背影如此伟岸坚韧。
他却不觉:他已身在炼狱。
生存下去的理由,那都是说服自己的混账借口。
无论几多荒谬,只要笃信,灵魂也可以出卖给梅菲斯特。
另:1.还有多种解读。
例如结构主义的宿命说,一样可以将主人公的悲剧行为结构化。
例如历史哲学对于篡改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例如解构主义对文本释义的拒绝使得电影本身意义虚无。
我无意当作影评家或者高段位哲学爱好者。
一种评价,足矣。
2.一个有趣的想法,对诺兰的质疑。
当一个人只能记得那场灾难之前的故事,那么他是如何记住自己无法记住目前的事呢。
果然,悖论总是产生于自我戕害。
蟾宫2007-9-30转载请注明蟾宫撰文及《默言自喻》地址。
《记忆碎片》的一部分灵感,应该是来自于关于“记忆”的一些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
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碎片》的几个关键情节。
所以本文分成两部分,Part 1写《记忆碎片》的心理学灵感,Part 2解读情节。
PART 1: 来自心理学的灵感——记忆的两大特性在关于“记忆”的研究历史中,有一位实验对象因为他罕见的重度遗忘症而被载入科学史册。
这位实验对象名叫亨利·莫莱森(Henry Molaison)。
直到他去世,普通大众才知道他的真名。
在此前大量提及他的论文与著作里,出于隐私保护的缘故,他都被称为H.M.。
H.M.(咋这么像老白?
)H.M.出生于1926年,他因为小时候一次事故而患有癫痫症。
到了他27岁那年,癫痫已经严重到让他没法做任何事。
研究表明,他大脑里被称为“海马”的一部分脑组织与他的癫痫发作有关。
在药物治疗完全失败之后,H.M.希望找到一位医生帮他切除海马,以根治癫痫症。
那是一个对大脑功能的认识还十分浅薄的时代,但居然真的有一位不怕医疗事故(无知者无畏)的医生同意为他做手术。
他为H. M.做了开颅手术,用一根小管子吸出了海马以及周围的脑组织。
手术的结果是,H. M.的癫痫症状大为好转。
但手术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H. M.丧失了手术之前10年左右的记忆,更糟糕的是,他从此对新信息的记忆不超过20秒——他不能再形成新的记忆。
后来科学家们才了解到,海马是与我们的记忆关系最密切的脑组织,H. M.的大部分记忆功能因此被彻底捣毁了。
他的大脑似乎被永久凝固在了手术的那一天。
H. M.的后半生基本上住在医院与疗养院里,每一天他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将自己介绍给医生和护士,尽管那些人其实已经照顾他很长时间了。
一开始,研究H. M.的科学家和医生们以为他不可能再形成任何新记忆,但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位医生在H. M.身上做了个小实验,他在手指内侧套上一个能模拟电击感的恶作剧小玩具(joy buzzer),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跟H. M.握手。
在头几次,H. M.看起来不记得与医生握过手,于是每次都被“电击”。
但奇怪的是,反复几次之后,H. M.忽然就拒绝握手了——尽管他不记得见过这位医生也说不出拒绝的理由。
这个小实验说明,H. M.并没有丧失全部的记忆。
后来大量的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证实,人的记忆其实分成很多不同的类型。
比如,记忆至少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在意识层面上,遗忘症病人无法形成新的记忆,而在无意识层面上,遗忘症病人其实会对经验留下印象。
对于H. M.来说,他的意识层面不能形成新的记忆(不认识医生),但无意识层面却保持完好,因此可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害怕握手)。
后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这类与行为习惯有关的无意识记忆大多跟另一个脑组织“基底核”有关。
因此“基底核”保持完好的H. M.虽然不能有意识地形成新记忆,但他的身体却可以学会各种新的行为习惯。
这就是记忆的第一大特性:不同类型的记忆很多时候是分离的,一种坏了并不意味着另一种跟着失灵。
要想更好地理解《记忆碎片》,还有一个特性是我们需要了解的:记忆里的内容未必都真实,有时候你会记得一些你实际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曾发生过一件相当轰动的案件。
1990年,艾琳·富兰克林指控自己的父亲乔治·富兰克林在二十多年前奸杀了自己的朋友。
艾琳声称自己当年亲眼目睹父亲的行凶过程,之所以过了二十多年才提出控告,是因为这段记忆过于残酷,所以她的心理保护机制将这段记忆压抑在了意识的最深处。
直到成年后她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内心最深处的记忆才被唤醒。
陪审团完全相信了艾琳的证词,乔治•富兰克林被判一级谋杀罪名成立。
可是,“被压抑的童年期记忆”真的靠谱吗?
至少弗洛伊德和他的信徒认为是的。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压抑”。
在弗洛伊德看来,为了保护我们当下的感受和减少焦虑,我们可能会压抑痛苦的记忆。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会忘记这些记忆,但是,它们可能会因为一些线索被提取出来。
因此很多治疗师认为,通过催眠以及其他一些暗示疗法可以恢复那些童年期的创伤记忆。
这些在催眠中被恢复的记忆一度曾在美国的司法审讯中被当作可信的证据。
除了前面这个离奇的案件外,也还出现过不少成年人通过心理治疗突然回忆起童年时曾被父母虐待,然后对父母提出控诉的奇案。
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些被“重新唤醒”的记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很可疑。
心理治疗中的催眠不仅不能提高记忆提取的准确性,还会导致虚假记忆。
事实上,在催眠过程中,治疗师会有意无意地诱导患者,使得他们更容易用自己的想象来建构记忆。
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催眠让人们比平时更易于将内心经历当作记忆,并且对这些虚假的记忆表现出极大的自信,以至于混淆真实与想象。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所谓“被压抑的童年记忆”即使存在也是很罕见的。
基于这样一些新的研究证据,富兰克林案终于在1996年被推翻。
此后,心理治疗中恢复的记忆被用做司法证据时变得越来越谨慎。
毕竟,谁能保证这些“恢复”出来的记忆不是当事人自己的想象呢?
它们很可能都只是被建构出来的虚假记忆。
PART 2: 追寻幻影的历程 ——《记忆碎片》自白有了以上两个“理论基础”,我就可以试着解读一下《记忆碎片》的情节了。
我做了这样一个设想:假如《记忆碎片》的男主角Leonard在多年以后恢复记忆,那他会如何述说影片中那一段经历呢?
以下就是我模仿男主角Leonard口吻写的一份自白书。
当然,里面述说的不完全是影片直接呈现的信息,其中夹杂了我对情节的分析。
很多年以后,我恢复了我的记忆。
这是我的自白——我叫Leonard,我的妻子喜欢叫我Lenny,不过我不喜欢别人也这么叫我。
我至今能回忆起那些与妻子相处的美好时光,虽然它们只是记忆的零星碎片,但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我就觉得她像回到了我身边。
这些碎片足够让我感受到我有多想念她,也足够让我知道我有多么痛恨那个把这一切都夺走的凶手。
在那个变故发生之前,我本来是个保险公司职员,我的职责是为公司甄别保险欺诈。
我很胜任这份工作,因为我很善于识别谎言。
我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来自Sammy Jankis一案。
Sammy在一场车祸中受了轻伤,却从此不能再形成新的记忆,车祸之后的任何经历,都只能在他脑子里保持几分钟而已。
我知道这种病症叫做“顺行性遗忘症”,某些经历脑外伤的病人的确有可能罹患此病,但它极为罕见。
Sammy做了脑部成像的检查,结果却没有发现明显的脑部损伤。
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只是一个装病骗保的骗子。
我开始与Sammy接触,可仅凭察言观色,几乎找不到任何装病的证据。
我该如何让这样一个演技高超的老狐狸露出破绽呢?
Sammy Jankis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瑞士医生Claparède的一个病例报告(注:这个病例报告与H. M.身上那个小实验极为相似,类似的报告史上还有若干个)。
Claparède描述的一位女性遗忘症患者从发病之日起,就不能回忆发病后五年中在何处度日,甚至记不住每天为她治病的医生的名字。
有一次,Claparède在自己的指缝间藏了一枚针伸向这位患者的手,并刺了她一下。
患者的手反射性地回缩,但很快她就忘了这事。
不久之后,当Claparède的手再次靠近患者时,发现她不自觉地将手缩回,问其原因,她却说不知道,催她解释,她说“有时候针藏在人的手里”。
这个病例给我很大启发:人的记忆分成两个层面,在意识层面上,遗忘症病人无法形成新的记忆,而在无意识的层面上,遗忘症病人其实会对经验留下印象,这些印象虽然不能被他们直接提取出来,但却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遗忘这件事有时候是身心分离的——而Sammy Jankis未必了解这点。
我决定让Sammy去医院做一项检测。
我们在他面前摆了几个金属摆件,要求他根据指示拿起其中的某一个。
其中有一个摆件是通电的。
Sammy拿起那个通电的摆件,触电,很愤怒,不过他似乎很快就忘了这件事。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让他再做一遍同样的测试。
如果Sammy真的有遗忘症,那么他会像Claparède的病人那样拒绝拿起那个通电的摆件,因为他的意识虽然不记得,但曾经被电击的印象却会阻止他的身体拿起它。
可事实上,Sammy又一次看似毫无顾虑地拿起了它,又一次触电,又一次表现得很愤怒。
果然,Sammy并不知道不同层次的记忆会分离这件事,他以为遗忘就是彻彻底底的遗忘,于是他的戏码演过了头。
我就此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Sammy的骗子身份因此被识破,这一仗我完胜。
那时的我哪会料到,Sammy日后竟然会与我自己融为一体?
上图:Sammy参加的检测。
如果他真的得了遗忘症,那么他的表现应该像H. M.那样,在经历了几次之后拒绝拿起通电的摆件。
但Sammy显然是装的,他以为让自己装成完全不记得哪个摆件通电才合理。
变故发生在Sammy案之后不久。
那晚,两个小混混潜入我家,他们以为只有我妻子在家,残忍地强奸了她。
我惊醒后击毙了其中一个歹徒,却被另一个歹徒击伤头部。
大概是命运吧,就是从那时起,我自己变成了Sammy Jankis极力扮演的人——脑部损伤让我成了一个真正的遗忘症患者,我再也无法形成任何新的记忆。
尽管我妻子比我更快从这场变故中恢复,但我还是发誓要为我和我的妻子复仇。
警察并不相信有第二个歹徒存在,他们不会相信一个失忆者的证词,即便我告诉他们我对变故之前的记忆保持得完整无缺。
只有一个警察相信我,他说他叫Teddy。
他帮我拿出警察调查的卷宗,让我有机会自己调查凶手。
Teddy我没有记忆,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这样的我如何复仇?
歹徒夺走了让我生存的能力,我需要一个让我继续生存下去的“系统”。
我开始把那些调查到的重要线索纹在身上。
我随时用拍立得拍照,让我自己知道身处何方,知道身边的人是敌是友。
很快我的身体上就布满了纹身,不过我刻意在左胸留下一片空白,等我手刃凶手,我就在这里刺上我的胜利宣言。
复仇远比我预想的顺利。
我和Teddy很快发现凶手的名字缩写是JohnG.,我们顺着这线索找到了那个混蛋。
我杀了他。
我浑身充盈着大仇得报的快意,我指着我的左胸,让Teddy给我拍了一张纪念复仇成功的照片。
我在左胸刺上了“I‘ve done it”,提醒自己使命已完结,是时候回到妻子身边了。
妻子不相信我的记忆永远无法恢复,她用尽各种方法试图让我好转,比如藏起所有食物,逼我记住收藏的地点,否则就挨饿。
可惜徒劳无功。
她总希望我完全是心理作祟,总希望有办法让我霍然痊愈。
她想要的不是眼前这个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怪物,她想让那个过去的我重新回到她身边。
那时的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妻子越来越陷入绝望之中。
我对时间无知无觉,也就无从捕捉身边的人们微妙的情感变化,哪怕那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妻子决定用她自己的生命来做最后的赌注,希望用我对她的爱来唤醒我的记忆。
妻子有糖尿病,每天都由我为她注射胰岛素。
那一天,她先后三次让我为她注射,那是致命的剂量。
她以为,如果我还爱着她,还在意她的生命,我就一定够意识到什么,然后停手。
可是,我对之前的每一次注射都毫无印象。
于是,她眼睁睁看着我亲手杀了她。
妻子死后,我似乎无悲无痛,因为很快我就想不起来妻子已经去世了。
我从此长住疗养院,过去一片空白,未来也不再有意义,我成了“当下”的囚徒,一具行尸走肉。
可是我不甘心,我知道,就像Claparède的病人害怕扎针那样,过去的这一切一定在我脑子里留下了点什么。
偶尔,对妻子在过去这段日子的零星记忆会像碎片一样浮现在我眼前,可是我内心感受到的不再是温暖,而是难以言喻的内疚和悲苦。
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某个潜意识其实记得是我自己杀死了妻子。
可是,我不愿意相信。
我不接受这个残忍的现实。
不是我,是John G.杀了她!
我不是一个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怪胎,我不想做一个在世间游荡的孤魂野鬼。
我想要回我的生活。
我想起了调查Sammy Jankis案件时看到的另一些资料。
那些资料告诉我,记忆不但有不同的层次,而且它还可以被伪造。
人有很多虚假的记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注:这是关于虚假记忆的另一个经典研究):他们每周都去问小朋友“你记不记得以前在商场走丢的经历?
”尽管小朋友从来没有在商场走丢过,但因为一直被这样问,于是他们就在脑子里顺着这个问题建构出了一个自己走丢的记忆。
几周后当心理学家再一次这么问小朋友时,小朋友居然真的“想起”自己走丢的经验,甚至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各种细节。
只要在脑中不停地构建一件事,它就可能弄假成真,最后真的成为你的记忆。
而对于我来说,Sammy就是构建虚假记忆的绝佳素材。
在潜意识里,我把自己的经历嫁接到Sammy身上,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述说这个构建出来的想象,让自己信假为真。
我成功了,后来的我真的相信因为遗忘症而误杀妻子的是Sammy,而我的妻子死于John G.之手。
这不但让我摆脱了潜意识里对于杀害妻子的内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
复仇,这就是我继续活下去的目的。
我从“当下”的牢笼里解放了。
我抹去了胸口“I‘ve done it”的纹身,自己撕掉Teddy给我的警察档案里的12页,涂黑了剩下来的内容,替自己制造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追寻这个谜底,成了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重新和Teddy混在一起。
他虽然帮过我,却不是什么好警察,私吞黑钱才是他的生存之道。
Teddy把一切看在眼里:“你不是寻仇吗?
好,那我就制造一个仇人给你去杀。
”他把他的目标包装成John G.,以至于让我那个虚构的谜题竟然浮现出了谜底。
他发财,而我以为我报了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简直就是最佳搭档。
Teddy在那之后向我揭开了一切,告诉我Sammy没有老婆,患糖尿病的其实是我的妻子。
有那么一瞬间,我千辛万苦建构起来的世界似乎再次崩塌了。
我追寻的,原来只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幻影。
可是,不,我不甘心接受。
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要相信我所做的事仍有意义,即使我不记得做了什么。
Teddy最不该做的,就是告诉我他的真名是John Gammell。
原来他也可以是一个John G.。
世界上有太多的John G.等待我去追杀了,所以我的幻象永远也不会破灭。
而Teddy就是接下来的第一个。
我在Teddy的照片后面写上“不要相信他的谎言”,还把Teddy的车牌作为John G.的特征纹在身上。
这可以说是那时的我对后来的我设下的一个圈套。
这个圈套一步步诱使后来的我追查出“Teddy就是John G.”的“真相”。
很多电影爱拍多重人格,在那些电影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可以同时住着两个灵魂。
现在回想起来,遗忘症把不同时间的我相互割裂了开来,未来的我其实活在过去的某个我写下的剧本里。
这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多重人格。
Teddy死了之后,是下一个JohnG.,在那之后,还有下一个……世上永远都还有没被杀死的John G.,而我的追寻也就永远不会停止。
于是,我陷入了一个诡异的轮回。
很多恐怖故事都喜欢把这种轮回当作一种施加给有罪之人的惩罚。
可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惩罚吗?
我记得一本书里说过,所谓幸福的人生,就是兼顾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意义。
讽刺的是,身为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我永远活在当下,而永远轮回的复仇让我的未来永远充满意义。
这样看来,那时的我竟然是一个幸福之人?
对,一个残破的灵魂,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找到了幸福。
我要向我的妻子忏悔:在那些日子里,我疯狂地追寻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幻影,但其实我并不是想要为你复仇,我所迷恋的,只是那个追寻的过程,因为它让我的生命重新变得有意义。
我所做的那一切,都只是为了我自己。
那个并不存在的幻影,让我觉得,我还活着。
文: 魏知超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进击的心智:优化思维和明智行动的心理学新知7.8魏知超 王晓微 / 202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定义一假如我们失去了记忆。
电影的男主角Lenny遭遇了一次意外事故,之后他丧失了长期记忆的能力,只能记得最近十几分钟内发生的事情。
他开始用照片和小纸条记录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情,并依靠这些照片和纸条,延续自己的记忆。
但他知道自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找到在那次事故中奸杀了他妻子的凶手,这个目标,成为他生活下去唯一的动力。
这样奇特的人,大概我们很少能遇到。
我们隐约记得的,是偶像剧里为了情节需要而患了失忆症的女主角,在男主角的坚持和付出下恢复了记忆,大团圆结局。
我们泪眼朦胧或嗤之以鼻,以为那离生活太遥远了,但更加真实的,是我们可能真的会遇到自己爱的家人,甚至以后的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可悲的无法辨认自己的亲人。
中国大约8%的老人都患有老年痴呆,虽然程度不同,但这仍是个很大的比例。
我们以为总是父母在照顾我们,不经意时,他们已经在走入老年了。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看起来不多,但其实可能很多。
耐心和细心,鼓励和支持,陪他们聊天,体会他们的需要。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任何可能的变化,但总能减少后悔和愧疚,延续更长久一些的幸福,不是用纸条和照片,而是用问候和笑容。
二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记忆么?
Lenny依靠阅读自己的字迹了解过去,他觉得字迹是唯一不会骗人的。
但他忘了,在每一个他可以记得的短短十几分钟之内,他不得不和更加复杂的,拥有记忆的正常人打交道,他和这些人交谈,每次都像新认识一样,他依靠照片和字条保有对这些人的印象,区分敌友。
但可悲的是,这些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而一个拥有记忆的人,会有谎言,会利用别人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于是我们看到他如何被一次次利用,去杀掉那些正常人自己的敌人。
更可悲的是,Lenny也并不记得他到底已经杀掉了谁,为什么杀他。
他以为他永远为他的目标活着,殊不知他根本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完成了目标。
我们脑海中的记忆,总是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TA是个和善的好人;TA曾经总是陷害我;TA看起来很刻薄;TA肯定很温文尔雅;TA貌似能力很强;TA好像很随便而放荡;TA一定是在嫉妒我。。。
这些对人对事的记忆,真的是可靠的么?
与之联系着的情感,会不会将这种记忆扭曲了呢?
“去问,去了解,不要轻易下判断。
”但现实的情况常常是,我们用10%的沟通,20%的观察和70%的想象,就做出了自己为是的定论。
如果真的有天堂,当我们再回头去看,可以读懂每个人的话,一定会发现,生活充满了误解、赌气和猜测。
那时我们会想,也许该更直接一点,更包容一点,更多的去沟通和关怀。
三对一个人来说,记忆是在被选择么?
这是一个难懂的结局,利用Lenny的人告诉他,他其实早已经一次次杀掉了他以为是敌人的那些人,只是他自己选择忘记,不去记录这结果。
因为只有这样,他那唯一的找到仇人的目标,才会永远存在下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更讽刺的是,真的有仇人存在吗?
真的发生过那次事故么?
连那事故,或许也只是他自己的想像罢了。
真正杀死他妻子的,其实是他自己而已。
她因为自己的丈夫无法保存记忆而悲痛万分,便每天让他给自己打针,以此来一次次提醒他对自己的爱还存在。
她知道这每一针都是慢性毒药,将自己一步步引向死亡,但她或许太悲痛了,以至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Lenny知道了这真想,却再次选择忘掉这段记忆,或者说是一种逃避。
你有没有过以下这些经验?
不愿想起伤心的往事,或者总是想起伤心的往事;当被人询问时,为了使记忆听起来更美好一点,或者更有利于自己,便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或隐瞒;。。。。。。
那些被我们最终记住的东西,或许已经在我们的涂改和加工后,变得面目全非了。
这其中有的健忘是高贵而快乐的,如不记旧恶。
它教会我们坚持对的原则,包容并勇往直前。
而有的健忘,伴随的是悲观,自私和虚荣,我们在自欺欺人的同时,这种可笑的欺骗,却往往被别人看在眼里,嗤之以鼻。
无关伤害的时候,选择记住乐观的记忆;不该逃避的时候,选择面对真实的记忆。
四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记忆该被选择么?
政府和媒体,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
政府和媒体会变更,但失去的记忆,隔了几代人之后,可能很难再找回来了。
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日本教科书、伊拉克战争、二十年前的事变。。。
这是我们隐约知道,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过去。
还有更多我们甚至无法辨识的过去,更无论功过是非。
这种记忆,有时是被一些领袖式的人物操纵的,但更多时候,是被成千上万拥有一点小小的权利,却无限滥用自己权利的普通人篡改的。
例如替秦始皇撒上一培培土的士兵,裹着红袖章抄教授家的学生,校订日本教科书错别字的普通职员,看守伊拉克哨岗的年轻军官,开着坦克呼啸而过的新坦克手。。。。。。
在我们只有小小的权利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样重大的决定是与我们无关的,我们只是在执行罢了。
于是我们开始觉得事情的真相和应该坚持的原则是无所谓的,因为那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
但当我们一步步拥有权利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歪曲的模式,忽略了真想和原则,等我们变成了决策者,也早已习惯了,代替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去选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然而我们忘了,历史就是历史,它从来都在那里,没有动摇过,即使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也被掩入黄土,也总有一种叫良心的东西,会不时跳出来,冷冷的在高处嘲笑我们。
五电影的结尾,Lenny开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脑海中浮现对自我的怀疑,但如果他真的怀疑自己,他的存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I have to believe the world outside of my own mind. I have to believe that my actions still have meaning, even if I cannot remember them. I have to believe that when my eyes are closed, the world is still there. Do I believe the world's still there? Is it still out there?... Yeah. We all need mirrors to remind ourselves who we are. I'm no different.”我们可以庆幸拥有记忆,去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有美好和不安。
它们组成我们的人生,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真实而幸运。
作为一个个人,如果我们不得不艰苦的活着,那些能让我们更勇敢而幸福的活下去的记忆,是可贵而值得的。
它教会我们坚定而乐观。
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大概就更需要尊重事实和保持客观,这是对历史的公平,对后人的公平,它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
诺兰非常常规化的一部,倒叙,极具其风格的作品。看到后面都有点无聊了,1957年就有录音笔了,可以就是配一个,比起纸笔要相信科技的力量。
其实这样拆来拆去拼来拼去是有什么意思?
主線是倒著敘述故事不習慣,而且中途又會斷斷續續插進保險調查案的副線,跳來跳去不容易拼湊,一旦拼湊不起來就產生惡性循環融入不了故事裡。
个人评分8.9→3.0/10【F】重看,五星减降至一星半。最早赞叹本作是因为其新颖的叙事手法和文本/写人强度,现在再看这些优点才是本作最致命的缺点。开场埋下枪杀的疑点,然后便是彩色/黑白叙事空间下对信息几何暴增和事件的分割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皆是被创作者任意修改并履写的容器,这也是观影期间的头疼所在了。因为在角色定位和倒叙角度尚未打基参考系的弊端下,凶杀复仇主线的设局与揭底不过是牺牲角色动机的前提下被动补全故事的自缚手脚。于是剪辑彻底成为了叙事的附属品,而叙事/写人又被剪辑剥夺了观众调和信息理解节奏的喘息空间,到这一步可以直接说是导演/编剧层面的失格,既是创作诈骗也是创作偷懒。诺兰最差的那一档作品。
不管记忆有没有受损,人总是倾向于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PS.倒叙拼贴手法再精妙,用的过了还是会显得很掉价......
搜到的是将近4小时的版本。实在坚持不了看完了。弃剧。
不能欣赏。磨磨唧唧,顺叙多简单的事情。make it easier buddy. 我真是很不喜欢男主的颜啊
电影无非消遣,我从来就不喜欢什么“高智商电影”这种说法,只是导演玩的手法而已。这片子我看了两回,第一回看了半小时, 第二回又接着看了二十分钟,还是一点兴趣提不起来。所以神马高智商,玩儿蛋去吧,我智商低。
尼玛完全是装13的片嘛,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非要打碎了再倒叙。这样才够把主旨表达得更深刻吗?答案是NO啊。浪费了2个小时的时间啊。磨叽死了。
挺简单点事弄的这么膈应人 我对在结构上装13的电影果然不感冒其实就是一个123的故事 把1到2的正序(也可以说想象的部分是正序) 穿插在3到2的倒序(真实的部分)里 然后在2处结束~ 看的我这个反胃~
很想重头再看一次,但是还是宁愿把时间留给下一部电影。&#34;I have to believe in a world outside my own mind. I have to believe that all my actions still have meaning even if I can’t remember them. I have to believe when my eyes are closed,the world’s still here. &#34;
评分这么高吗 我觉得一般般 就是把片子顺序排乱 感觉很有逼格其实啥也不是
剪接师 你绝对是个疯子。。。你大爷的那半秒。。。
诺兰最好,之后他的所有片子都没小成本时的精巧了
在不断看到热捧的情况下看完此片只能说我并不很感冒。尽管细节再严丝合缝也不能抹去这不过是一个十分钟情节的电影。大量的回放和补遗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可笑的偷窥欲。即使我们最后恍然大悟原来Teddy死的冤或者Lenny才是真正的杀妻者又如何呢。这片子无关感情和道德,这只是十分钟的回放而
智商已被烧光……看完碎片都拼不起来了……
神奇的剪辑让故事内容呈现出了光怪陆离的多种路径,在记忆的初期,只需要烧掉两张照片,多加一个注脚,命运就会像一俩失去了刹车的悍马一样在历史的胡同里横冲直撞,莱纳在片刻清醒时的自问自答讨论存在感,需要多看几遍才理解
个人觉得其实剧情很普通,导演来了个大逆序,从头到尾的逆序,搞得一些人觉得很神奇,我觉得很困惑。看到一半的时候对倒叙的愤怒终于大过了好奇,于是找来剧透一看……不过如此~就像某经常说真话却挨人骂的兄台说的,随便找部电影,这么剪辑一下都会是同样的效果。
我小时候超怕这个故事的开头的。我就把它放成背景音,循环着看了快一周半。偶然停下手头的事看一看演了啥,它不是想打乱时间轴和叙事线么,我就比它更乱,怄着一股气自以为看懂了七七八八。最妙的是有一次出门前按了暂停正巧就定在了那【防剧透】的瞬间。我觉得大概是电视都看不下去于是出手了┐(‾᷅㉨‾᷅)┌
失忆来原是场自慰,用快感来止痛心里又一次撕裂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