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先生就算是在条件恶劣的沙漠,也有罪恶的花生长。
体面的电视节目上,女主持人气质出众,谈吐自如,自信大方,再加上修长的大腿,观众很难不喜欢,这种灯光下的出挑表演,让女孩子们也是心醉神迷。
凡事都是有代价的,最笨拙的方式就是勤修苦练,从口才、学识、装扮上样样精雕细琢,又在平常工作中谨小慎微,比人多想一步,这样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最取巧的方式大概就是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跪下膝盖,做一些取悦肥胖老板的事情。
笨拙的方式,过程很痛苦。
取巧的方式,也很难堪。
两者虽然不能在大雅之堂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说起来,都需要一些天赋和隐忍。
譬如说学习的天赋,貌美的天赋,等待的隐忍和屈辱的隐忍。
电影《爆炸新闻》显然将两者结合,王牌主持人格雷琴在拒绝上司罗杰的暗示后,先是被调动“二垒”的岗位,接着被炒掉鱿鱼,她申诉无果,只能提起起诉。
而她原来的助手Kayla,却是野心勃勃,对福克斯女主播的位置垂涎已久,肥胖的罗杰自然有做主播的入场券,代价就是撩起短裙来,高一点,再高一点,跪下,头低一点,再低一点,没有人知道那个房间里发生了什么,也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女主播进去过这个房间。
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切都发生过,身边的人甚至有想削尖了脑袋,能进入那个房间,去伺候那团肥肉,毕竟大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并不是能够普惠众生人人平等。
当窗户纸被捅破,丑闻顺着缝隙蔓延,权势的一方依旧不晓得悔改,害怕,倒是表现得气势汹汹理直气壮。
他们有最强壮的律师团,也有掌握员工命脉的工作岗位,他们也有名人朋友去发声。
就如国内知名律师猥亵事件一样,沸沸扬扬以后,并未尘埃落定,各种版本的故事,又涉及到背后的调解,暗箱中的磋商,罪恶可以用金钱来焚烧殆尽。
就算是当家主持人梅根也左右为难,她的公寓账单,名声地位,以及下属的工作,都有可能受到波及,面对着Kayla的质问,她也语塞,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提出来,让罗杰还这么堕落,张开獠牙把其他无辜的人拖进漩涡。
年轻人的世界里只有对和错,Kayla把一部分过错归咎于梅根,但是她自己的膨胀欲望,把灵魂泯灭,她只能在事后自责,而她其实有得选。
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有得选,屈从和离开,都需要代价。
这就像奴隶时代,屈从意味着施压者给你某个“耻辱的烙印”,离开就意味着调岗、失业,怕吗?
有些人怕,有些人则不怕。
譬如电影里的梅根,她的选择就是拒绝且离开,但是她的自信和天赋,让她依旧能有一席之地,其他屈从的人呢?
无非在选择的左右摇摆中迷失了自我,怨别人,倒是不如怨自己吧。
万恶来源于欲望,无论是性欲、还是名利之欲,人类开化以来,就有许多人钻不破,在网里面肆意撒欢,前赴后继的人一团团一簇簇,肉碰着肉,互相交易,他们一边谴责一边咒骂,一边享受交易带来的福利,时间久了,他们也迷失了自我,也形成了罪恶的联盟。
谁来打破这个宁静,就要谁好看,那些要支持罗杰的人,他们惴惴不安,对公理正义毫无兴趣,甚至那些被潜规则的女主播们,也是不希望公开露面指正。
而罗杰呢,更是有恃无恐,直到格雷琴祭出杀手锏,长达一年时间的录音。
罪恶土壤滋生的花也是罪恶的,可是一旦罪恶的触手无所遮拦,妄想吞并一切,那显然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快活了一辈子,是该付出代价了。
This is my first time watch this type of film, and it really surprised my a lot. I thought this is a film focu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journalism and policy (or journalist and president or something). But I found it is more about harass. 当年读《房思琪》我都没有读不下去,看这电影倒是缓了好几次。
当被害者因主动揭开自己的伤疤而痛苦万分时,犯罪者却恬不知耻地辱骂下属来泄愤。
“美国公司的第一条规则,女员工不能起诉上司”,上位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将性交易视为一种给予下位者“插队”权力的恩赐,即使坐在轮椅上早已丧失性功能也要性骚扰下属,多讽刺。
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择手段的Roger最后被打倒、甚至高层将女性权益置于利益之上都是因为audience prefer to see。
Carson 对着镜头说“let me be your first one”的时候有震撼到我。
片尾曲将这些女孩称为“soldier”,她们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赌注挺身而出指控并打倒如此有声望的公众人物, “but not the last.”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低,可能因为我以前没接触过这类片子吧,反正我很喜欢。
最后,Robbie这几年演了好多女性主义电影啊,Theron好有气场。
没看完,节奏太慢了,而且一开头都是为了些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纲上线啊?
小作文真的是毫无代价的攻击手段啊,只要她们愿意,几乎就能让任何一个男性社死。
“做自己”真的是政治正确得很啊,中年主持人素颜上全国电视节目就是做自己,观众不想看了换台了就是外貌歧视?
领导受不了因为这个降低收视率批评她就是职场霸凌?
后面应该涉及职场pua的内容没看下去,过于低级,到了那个层次,为了得到一个fox上镜主播的机会,多的是美女疯狂扑上去,必然不是大人物主动去要求实习生漏个腿。
电影照进现实,特朗普能赢一点也不奇怪了。
你是个正常的美国人,打开电视,看到一个变性的老护士当上了四星上将,一个分不清男女的异装癖当上了核工业部副部长……他们履历比起其他人毫无优势,就凭打性别牌才做到今天。
希拉里出了是个女的可以打性别牌之外,有哪点适合做一个总统?
特朗普很烂,总比希拉里好得多,大家太需要一个反政治正确的总统了,他的当选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电影能让人看到就已经值得高分了,它一定没有纪录片真实详尽,也没有电视剧跌宕起伏,但能在最大范围内将事件进行最广泛的传播,从而引发更多的关注与思索,这是这样的电影存在的意义。
一部电影的品质,不仅只由制作决定。
三条线,展现了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类型的主持人面对这一对于自己的人生及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重大的事件的不同思考,而她们之间极少的交集也是写实。
梅根最初的纠结在于,罗杰不全坏平时又有好的地方,而这种思考本身就是罗杰要的那种忠诚,还好,最后梅根战胜了罗杰,战胜了那种毫无根据的霸权洗脑。
梅根的纠结有情可原还在于,即便站出来,依然有人责怪为什么不早说,更或者被说是跟政治或钱相干,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部分,不该给站出来的人太多负担,否则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了。
能敢于做这样的抗衡,面对背后及未来未知的力量,都是勇士。
关于此类事件、关于性别,全世界,远远没有达到矫枉过正的地步,因为受害者依然会自我怀疑,这种压迫感存在于社会的血液里。
作为同行,看着FOX那样强势而美丽的主持人们,背后却要面对那些折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极强的代入感。
中部展现的真人照片及声音,是那么脆弱,又那么有勇气,两位主人公是战士,正是由于她们的努力,才能给更多的人发声的勇气,真的令人敬佩。
即便实际上各行各业中此类事件还有很多,但总有人要开始做。
三位主角选角极其成功,符合各自人物气质。
赛隆的声音和气场,举世无双。
深秋小屋 | 影视Kate McKinnon & Margot Robbie文/整理/封面图:深秋小屋配图:yahoo.com、iol.co.za、Getty images、centralsquaretheater.org、newsweek.com、豆瓣、Jackiemabbott.com注:文中“☞”可点击到另一篇相关联的小屋推文。
更多内容关注深秋小屋公众号:ladyscn最近影片《芭比》(Barbie)在热映中。
关于这部电影,深秋小屋就不多做介绍了,作为资深姬站,小屋认为像《芭比》这样展现女性主义的电影,国内的顺直女观众更值得观看。
今天小屋要重点介绍的是在《芭比》中的女主Barbie和怪人Barbie。
没错,两人曾经搭档共同出演过另一部影片《爆炸新闻》(Bombshell)。
而且,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和凯特·麦克金农(KateMcKinnon)还在片中上演了一段暧昧CP。
在这部电影里,两人的台词还真的“应验”了之后一起出演了“芭比”。
字幕©豆瓣剧照《爆炸新闻》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2016年,Fox News新闻台高管Roger Ailes被曝光性骚扰女主播的丑闻,这起事件当年在媒体界引发轩然大波。
影片在2019年12月20日上映,卡司阵容相当华丽。
光说女演员的加盟,就有——☞查理兹·塞隆(凭借《女魔头》获得奥斯卡影后);
☞妮可·基德曼(凭借《时时刻刻》获得奥斯卡影后);
☞玛格特·罗比(《巴比伦》女主);
☞艾莉森·珍妮(《极品老妈》中的老妈);
☞罗宾·薇格特(《脑震荡》女主);
布鲁克·史密斯(《实习医生格蕾》Dr.Erica Hahn)
以及荷奶奶,
和Brigette Lundy-Paine……
看到这里,有小屋姬友可能已经反应过来了:以上这几位,提到的作品,都有演出过百合角色,或者演员本身就是姬。
就比如☞荷奶奶(Holland Taylor),她在剧中扮演了Roger Ailes的办公室前台秘书,专门给Roger Ailes“拉皮条”,物色各种刚入职的新女员工到老板的办公室里(此处省略一万字)。
但熟悉她的小屋姬友都知道,真实生活里的荷奶奶和☞香蕉姐是一对姬圈璧人。
比如☞Brigette Lundy-Paine,虽然她在片中出演梅根·凯利(Megyn Kelly)的新闻助理,面对职场上的一些敏感问题表现的很新人、很不知所措。
但真实生活中,这位28岁的美国演员,早在2019年11月就大胆公开自己为非二元性别,并使用“they/them”作为人称代词。
再比如在影片里,下班后和女同事偷偷摸摸搞姬的“深柜”凯特·麦克金农。
她本人在生活里却是公开出柜的喜剧演员,也是美国最热门的综艺节目《周末夜现场》第一位公开出柜的常驻演员。
Kate McKinnon虽然公开出柜,却极少公开谈论她的恋情,目前网络与媒体普遍报道她的女友是演员、摄影师Jackie Abbott。
《鲁保罗变装皇后秀》的主持人Michelle Visage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公布一张合影,并配文:“我非常喜欢#KATEMCKINNON,很高兴她赢了!!!
她的女朋友Jackie和她一样可爱!!
”间接证实了两人系恋人关系。
据说两人是在2016年第一次被媒体曝光,但此后就很少看到两人的最新进展信息,因为Kate McKinnon至今都没有开通个人社交账号。
她表示,不开个人社交账号是为了避免被他人误读、曲解自己的感受。
回顾小屋对凯特·麦克金农的报道⊚ 寡姐和出柜女谐星凯特·麦金农合演荒诞R级喜剧《仓皇一夜》⊚ 凯特·麦克金农模仿希拉里和叫板“川普”⊚Kate对Ellen朗读她13岁时写的信⊚ 导演携《芭比》四位女主演登上VF让我们继续回到这部《爆炸新闻》影片中来——作为初入电视媒体行业的菜鸟Kayla(玛格特·罗比 饰)为了快速晋升,利用坐隔壁工位的同事Jess的“爱好女”,主动靠近Jess。
在床上,她从Jess那里打探到公司内部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即便在同婚已合法化的美国,作为龙头媒体的企业员工,Jess也依然不敢公开出柜。
正如那些被上司RogerAiles性骚扰的女同事那样,一直以来,都不敢声张。
为了自己的仕途,这些女性都选择了长期的沉默和隐忍。
Kayla也遭受到了RogerAiles的性侵,却只能躲在洗手间哭泣。
而当她向Jess寻求帮助时,Jess却因为碍于自己姬的身份,选择了回避。
字幕©人人影视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妮可·基德曼 饰)也因多次拒绝Roger Ailes的潜规则,被逐渐边缘化、排挤。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被解雇。
格蕾琴·卡尔森(Gretchen Carlson)决定反击!
她成为了第一个站出来曝光这位叱咤媒体帝国的大亨的女性。
字幕©豆瓣剧照她的勇敢指控,很快让另一位福克斯新闻频道的金牌主持人梅根·凯利(Megyn Kelly)也站出来表示自己遭受过Roger Ailes的性骚扰。
因为有了这两位女性有力的揭露,接下来引发了福克斯女性员工们一系列被性侵的指控。
她们都称,Roger Ailes对自己进行了不必要的抚摸和性要求。
其中一些人还描述了福克斯新闻职场氛围的厌女文化。
☞202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查理兹·塞隆和玛格特·罗比凭借《爆炸新闻》分别得到了最佳女主角提名和最佳女配角提名。
最终,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奖。
我们可以来看看这几位主要演员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妆容相似度。
Charlize Theron plays Megyn Kelly
Nicole Kidman plays Gretchen Carlson
Allison Janney plays Susan Estrich
Connie Britton plays Beth Ailes
John Lithgow plays Roger Ailes真实生活中,2016年7月,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受到一系列的性侵指控后,辞去福克斯新闻职务。
梅根·凯利(Megyn Kelly)在2017年1月6日主持完最后一集《凯莉档案》节目后,离开了福克斯新闻。
2017年5月18日,77岁的美国福克斯新闻创始人之一、前董事长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因病去世。
而格蕾琴·卡尔森(Gretchen Carlson)是美国终止性侵犯和性骚扰强制仲裁法案的倡导者。
2018年1月1日,格蕾琴·卡尔森当选为美国小姐组织董事会主席,这是一个志愿者职位(她上任董事会主席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将泳装比赛从选美比赛中删除。
)但由于内部强烈反对,她于2019年6月辞去了董事会主席职务。
2019年,Showtime迷你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描绘了卡尔森在福克斯新闻的职业生涯。
《The Loudest Voice》剧照格蕾琴·卡尔森当年在福克斯新闻台担任联合主持人的角色由☞娜奥米·沃茨饰演。
Naomi Watts & Gretchen Carlson©Naomi Watts/Instagram《爆炸新闻》由《初恋50次》、《王牌大贱谍》、《拜见岳父大人》的导演Jay Roach执导,他还担任过《布鲁诺》的制片人。
Jay Roach©Patrick McDonald for HollywoodChicago.com电影对整个事件的描述,包括人物的刻画都不够深入,剪辑风格跳跃,设定的情节也过于简单,有些转场和过渡甚至敷衍。
请了那么多大咖,却没有给到足够的精彩戏份,有点惋惜。
也许是因为取材自最近几年刚发生的真实事件,创作改编中多少会遇到困境吧。
毕竟,真实世界远远比影视剧拍摄出来的要复杂、黑暗得多。
但,只要创作者拥有创作的自由,总会把更多的真相带到有光的地方。
-END-
很难用客观的眼光来看 爆炸新闻。
直到这张港版海报的配文把我逗乐了。
小二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电影中说的事都懂,也几乎都见过,只是程度不同。
于是就很可惜,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节奏是保证了,却有点乱。
无论是me too还是新闻操守甚至宫斗都很博眼球,却都没讲透。
然后在一片电视台快节奏里各种快进,毫无喘息。
应接不暇?
这个词很适合 爆炸新闻,可新闻真应该只博眼球不去探索真相嘛。
我当年踢爆某些大新闻的时候至少有暗访有数据分析,一篇专题稿光信息储备就得四五天。
现在拿张用手机拍的鬼知道背景是什么的图就敢说爆料。
开局一张图,其他全靠编,至少后面得编,爆炸新闻 里就全剩图了。
当然,这倒是符合自媒体时代的阅读潮流,但对新闻或者电影,恐怕又是肤浅。
电影里FOX新闻的老板的确应该被女权主义者唾弃,但电视的确需要食色啊,不然倪萍干嘛不继续主持春晚,双颊下垂的赵忠祥老师为什么不能继续当主播。
一些入行不久的新人在我面前吆五喝六,我只有慈爱的目光,毕竟当年自己比这些孩子更嚣张。
查理兹塞隆凭借此片获得本届奥斯卡影后提名,可惜超越不了 朱迪。
无他,太满了。
这是一部非常工整的优秀的电影。
关于me2事件过去了这么久了,选择这样一个题材用如此客观和克制的角度去讲,导演很沉的住气。
影片里很多欲言又止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没有表达的空白让我们感受的人和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所以未知的不确定度反应才是最准确的。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所有女演员真的太精彩了。
塞隆的表演真的高级登峰造极,她是梅尔斯特里普之后我看到的最后塑造人物的女神了。
妮可儿基德曼一直高水准。
最后要提一下玛格丽罗比,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在小丑女和华尔街之狼。
其实,看过我是Tanya和爆炸新闻后你就会知道,她是现今美国正当年的最厉害的女演员了。
这个澳洲女孩真的演的太棒了。
如此敏感的话题,如此贴近生活的角色。
表演的时候你会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演戏。
而这些演员肯把心交出来,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术毫无保留的完美呈现,这才是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职场性骚扰,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女人看了有同理心,男人看了也会沉默很久。
这种社会的潜规则,也许永远没有解决之道吧……
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会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一直被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压制,即使现在讲男女平等,讲女权主义,不可否认的是 社会对女性来说还是会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
女性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无奈,她们不是不想站出来,只是社会的现实让大部分社会的基层女性只能忍耐,因为她们要活下去。
正如影片中凯拉对梅根说的 “像你这么有权力的人物保持沉默对我们这种受害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虽然梅根说的没错,“保护你不是我的责任”但是其实社会就是这么的现实,以凯拉为主的很多女性不敢说,所以这种事情的曝光也是因为格雷琴有了足够的底气。
很开心近期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女性意识崛起的作品,希望女性在社会中可以早日肆无忌惮的绽放自己的魅力,不管是青春之魅力,工作能力之魅力,用心生活之魅力,成熟之魅力,亦或是母性光辉之魅力。
在黑暗中都不再有那么多邪恶的眼睛在盯着我们。
终于解禁!
其实大部分媒体一个月前就看过一直不让说,这种方式其实间接导致人们忘记了看完时的激动感受,反而开始犹豫片中的内容是否真实,对本片竞争颁奖季十分不利。
为了给Knives Out 让路,本片算是宣传不利,被浪费掉了。
但还是恭喜一下本片入围了金球两个表演奖,Margot Robbie 和Charlize Theron在片中的表演确实非常赞。
本片可以说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惊悚片,因为全片都带有着悬疑气氛,同时眼前展示的一切也都触目惊心,令人畏惧。
在我看来,因为它用了真实的人物及事件背景,反应出了福斯电视台倒台前前后后的很多内幕,信息量极大,社会意义也很大,是今年最吸引人的电影之一。
但又因为它来的真的很快,很直白,让一些媒体有些望而却步。
我听到很多人说不敢确定片中的内容是否都是真实的,觉得还是应该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来讲这个故事。
毕竟片中一些主要人物,比如福斯电视台总裁和总统大人都没有被采访给出回应,影片只是从女性角度出发。
但是,这样的性侵案例,有几个被告会真的出现承认?
本片是第一部最为直接展示米兔运动的电影,我觉得还是趁热比较好。
当然,这个故事以后还会再次被改编和提起的。
影片可以说是首部把福斯电视台黑暗面揭示给广大公众的电影,而且不是纪录片或新闻形式,也不是剧集,而是大明星出演的广泛上映的电影,还是在最热闹的圣诞节档期,将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触到最广泛的受众群。
很想了解大家看后的想法。
一家电视台以秀金发美女和她们的大腿作为卖点很多年,不仅之前没有人提出异议,甚至成为了这家电台的标志性内容。
台上台下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随处可见。
当片中的总裁让Margot Robbie 出演的女主播在他面前转个圈,并把裙子撩起来撩到内裤都显露出来时。。。
大家一定能体会到这样的工作环境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但这样的电视台却是一家美国老牌主流电视台。
是什么让这一切存在如此长时间不受影响?
而如果一旦转个保护套裂开一条缝,又将产生怎样的效果?
本片将帮助你了解转个电视台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后来的倒台及产生的一些列效应。
Nicole Kidman和Charlize Theron出演的是真实女主播Gretchen Carlson和Megyn Kelly。
前者先提出的对福斯电视台的诉讼,最后赢得了赔偿和道歉。
但如果没有Megyn Kelly出来声援,她这场战争恐怕也打不赢。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多个人的声音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本片中其实最关键的人物是Megyn Kelly,因为她当时是福斯的台柱。
在影片一开始,她虽然已经无法忍受老川对她的各种侮辱,希望能挺身而出维护女性,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她不得不多次压抑自己。
不仅要强调自己不是女quan主义者,还因为自己在电视台的地位会影响到她的下属们而在最开始也不敢公开谴责公司存在的问题。
直到后来,她的良知终于给了她勇气,也成为整个事件的转折点。
塞隆把Megyn Kelly的气质展示得很到位,几乎让人觉得就是Megyn Kelly本人。
如果换做任何人,我相信这都是个艰难的决定,明明你有着大好前途,会为了别人伸张正义而放弃自己的前途吗?
片中多次强调业内其实对福斯内部存在的问题很清楚,却没人敢说什么,但这里出去的人,别的公司都不想要,于是一旦进入福斯,就难以再离开,为了工作,只能忍受。
这应该是很多人在职场上正在经历的。
看完本片,我就想,好莱坞究竟有多少这样有权势的人物或企业依然在受到保护,有很多问题却尚未被揭发?
就好像本片,这个炸弹早晚会爆的,只是时间问题。
Margot Robbie出演的是一个虚构角色,用来展示一些并未发生在Megyn Kelly和Gretchen Carlson身上,但却普遍发生在其他新晋女员工身上的事。
这些真实原型没有透露姓名,也并不有名,但她们的经历被汇集在一起塑造了Margot Robbie的这个角色,带观众看到一个急切想成功、想要机会的年轻女孩如何一步步掉入这个陷阱。
几乎所有演员都很出色,且影片极具幽默感和讽刺性,也回顾了2016年大选期间福斯电视台的经历。
有趣的是,大家可以看到他们作为共和党的电视台其实在最开始是很反感老川的。
默多克及其儿子也在片中出现,但是演员扮演。
当你知道了福斯为此事付出了多少代价后,应该会明白为何福斯影业会被卖掉,永远地成为历史。
本片就是见证历史的过程,令人唏嘘、无奈,但又不自觉地觉得挺痛快。
当然,一些人认为本片的问题所在就是有真实角色,有虚构角色,让影片无法像纪录片那样真实可信。
本片涉及到很多大人物,特别是老川都还在任,影片上映后将产生怎样的后续效应和争论也是我很期待看的。
影片拍出来很不容易,还是为全体主创的勇气鼓个掌。
PS:感谢豆瓣把译名从原来的“性感炸弹”改成“爆炸新闻”,请别再称本片性感炸弹了,看完你就明白为什么。
影片拍出来就是希望人们对女性多一点尊重。
米兔相关电影,这只是个开头。
这是要逆天啊!
查理兹塞隆,妮可基德曼,玛格丽特罗比同框!!
想想都激动,算是老中青三代吗!
活久见了,三个人的的演技都是滴水不露,罕见的三女主大片!
两个新闻界当红炸子鸡,加一个未来新星,对抗新闻界纵横三十年,辅佐过四个总统的新闻界大咖,电影份量也太足了。
影片首先构造了一个立体感十足的新闻界故事背景。
介绍一家大名鼎鼎的新闻集团和一个屹立于新闻界顶端长达三十余年的大佬。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没人怀疑这位大佬的权势。
然后展开一个新闻界工作场景。
高强度,怼总统,勾心斗角。
甚至政治站队。
却没想到外表风光无限的新闻人私底下也是被压榨和性侵。
而这个人并不是别人,正是新闻集团的大佬。
这种强大的权势笼罩下,女性反击的勇敢和精神尤为可贵。
利用职权性侵是极有话题性的故事,这个鼓励女性性侵之后大胆控诉,并不拘泥在故事本身,更多的把新闻界的故事刻画出来。
新闻人的火爆,传媒帝国的强大,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
三个内容融合一起,一个尖锐的政治剧就变的立体了。
想到一个电视,电视台女主编在办公室怼人,被奉为演技大爆炸。
但电影本身对背景环境的刻画却并不给力。
这份爆炸新闻,不仅是事件爆炸,对新闻界的剖析更为深刻。
不好看不代表这电影不屌!(屌炸天的电影可观影过程真的不享受)
一个好题材讲得这么平庸,应该杀编剧祭旗
初看主题导向、矛盾关系与阵容配置以为是另一部洛城机密:塞隆=克劳(中坚);罗比=皮尔斯(新贵);基德曼=史派西(倦闲);利思戈=高老队长克伦威尔。看完发现,品质暂且不论,影片的调子却悲观了许多。那部经典新黑只需摆平警腐,便收获了新的希望,而本片却是换了另个性骚倾向主管上台,恨到新人罗比当场弃牌……片中对性骚态度最坚决的都是新人!那位雀斑鼻年轻女助便一度质疑塞隆热衷调查是否碍于形象在装样子?更资深的基德曼虽为控诉发起人却是在被解雇后才行动并最终拿到天价和解封口费。一场丑闻,旧有所得,中坚不摇,新无所依,老狐狸(Fox)换汤不换药!(不过查里兹塞隆与约翰利思戈的状态也堪称一款让人唏嘘的影迷情感炸弹:后者75岁属于自然衰老,前者75年次竟也因削颊而开始在曾经的自己与玛丽亚贝罗之间反复变脸?)
今年看了几部类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了。能拍得如此无聊的今年就此一部。
故事很爆炸,看完却没有胜利的喜悦,摆脱了这个有毒的职场,又要去下一个职场挣扎。还是那句话,做女人真难,无论你是要出人头地,还是只想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你都有面对各种理所当然的歧视贬低,来自同事上级老板父兄,甚至女同事女朋友女邻居母亲姐妹。
结尾有点没力气了。塞隆这个妆画得出神入化
emmm看完回去给《朱迪》加一星
恐怖片拍的不错,类型片差点。女人的为虎作伥和姜戈的萨姆杰克逊洗完了。没想明白的是塞隆这个特效妆有意义吗……
抛开题材不谈,这片子是部好片子,很应景在美国上映,拍摄上完全有点大空头的感觉
4.5星,节奏非常对我口味。Nicole Kidman气场在Charlize Theron甚至小丑女前都被碾压哎。
群戏和叙事也太杂乱松散了,真是浪费演技和题材。依然期待有关于反性侵运动更优秀的改编电影。【这堪比整容的化妆太厉害了,开场白我明明已经从声音认出了塞隆,但见到脸之后开始不敢认,进度条逼近一半我仍然在试图确认塞隆在哪:)
遭到侵害,站出来需要太大的勇气……
权力下游无自愿。凯拉在敦促下掀起自己的裙子,就像大部分的我们无法拒绝领导要求的加班和劝酒;女主播们一边穿着磨脚的高跟鞋和束身衣,一边说着罗杰从来没有逼迫她们穿着性感;凯拉质问梅根:“你知道你的沉默对我们还有其他受害者来讲意味着什么吗?我真不明白你明明有权力,还被那些老规矩玩弄?”但梅根并不是真正的掌权者。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领导。
说句电影的题外话吧,我永远记得Megyn在business insider的访谈里说的powerful women need to be there for less powerful women so that they can grow into powerful women. 不知怎么就记住了,也是前进的动力,分享给大家。
切得太碎,零落凌乱。浪费了卡司。塞隆和基德曼都太有气场。小姑娘和罗杰独处那场戏演得很到位。下一个公司会更好吗?新闻主播是律师出身,有意思。看了Kelly采访普金。也许要过一阵子拍能有更多深挖内容吧。
不是因为难得一见的塞隆、基德曼这样的影后联袂,惊诧于人家特朗普还在任、而且还如日中天(2019)呢,就拿来当背景说事儿,默多克父子也在其中,应该不算是传记吧,反正在中国是没法拍的。对西方所崇尚这自由还真有点羡慕。
Nic+塞隆!!什么神仙???什么cp???快点来吧!!!值得!!
没有力度只有结果,赢得太快输的不惨。
这样的卡司拍成这么一般,只能怪剧作和导演了
和《她说》一样,长达几十年,有统一的模板,有类似的保密协议,有系统的保护,受害者互相独立不知晓,施害人一样性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