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的这么拖沓估计也就只有昆汀了,全片压缩成一个半小时还勉强能看,喜欢昆汀的人估计都是从小看港片成大并且现在还喜欢杜琪锋、吴宇森,总而言之就是4个字:没见过世面。
昆汀的电影如何?
九十年代香港枪战片的水平。
昆汀会装逼,电影里大量装逼桥段,再配以听起来很酷实则废话的台词,给人很文艺的赶脚。
杜琪峰也是这样,代表作:枪火、放逐,把经常在警匪片里出现的几个熟面孔集中起来,摆一些拔枪怒立的造型,立刻就获得了你国二十岁以下小镇青年和铅笔社经济学家的好评。
记得曾经打开《落水狗》看了5分钟,实在看不下去。
怎么会有这么喜欢装B的导演和电影?
昆汀负有鬼才之名,自称从小看香港电影录像长大,但他的电影真的就只有八九十年代香港录象片的水平。
单调的镜头,大量絮絮叨叨的台词,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节奏,真是够了。
其装逼程度估计除了肚脐风找不到第二个人。
《The Hateful Eight》从恋足变态到爆丸小子人后付出百分努力才能人前看似毫不费力,昆汀将前作精髓提炼做成这汁足味美的第八锅乱炖,升腾热气和爆浆大脑齐齐呛鼻扑脸,怎能不温暖了怀俄明州的冬日?
开场特写打在白雪堆积的深色耶稣上,视角提升马车缓缓从远方驶来,森林中偶遇陌生人的紧张气氛借鉴《被解救的姜戈》;密闭空间中实则别有洞天另藏有物在《无耻混蛋》和《低俗小说》早有见闻;一言不合就射烂睾丸的戏码见怪不怪,坏事发生后再回溯揭开悬念向《落水狗》和《杀死比尔》取经;分章结构的使用已是得心应手,突如其来的暴力更是幽默轻盈,这些都被融会贯通到所有作品之中,又或许是看多了,也总能预判准确,那种温热炙烤思绪的紧张感还是只增不减。
昆汀把最具个人特色的叙事烙印重新整合安于此片,政治正确的佐料多放点,鲜艳浓稠的茄酱加满量,八个大恶人加两个局外人几乎两两成对都有矛盾:法制正义与边缘正义、兄妹血亲和手足义气、黑人与白人、南方与北方、法律与黑帮、酒馆和地狱……披着信念干起杀戮竟不会负罪,因为我支持的才是法律,只有拿着枪的才是正义。
看他的电影真的不爱深入思考,只顾着享受
其实不算影评---严重剧透--搬运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八恶人》在内战结束后的历史背景下,埋葬的不仅是士兵的尸体,还有美国最后骑士精神(牛仔精神)晓说中提过:牛仔就是美国的骑士”绞刑人”约翰典型的代表,一个精致的赏金猎人(尽管他粗暴多虑,终究是配得上精致的)坚持将自己的所有的“顾客”包括黛西,交给真正的绞刑人处决这就是影片浪漫的开始当问到他为什么不将犯人杀死,让事情变得简单时用约翰的话说:我并不想欺瞒绞刑人,毕竟他们也要为生。
没人说过,这是份简单的差事---关于正义的定义1947说给黛西的这段博弈非常赞:当一切的程序都合法进行,你最终被定罪绞刑这便是文明社会中所谓的伸张正义。
然而你的受害者家属或爱人破门而入,将你拖入雪地中绞杀,这便是边缘化的正义,那么它的好处是,非常的干脆然而它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暴行所以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那即是在于绞刑人了,对我来说你是谁做过什么,并不重要,我亦不会从绞刑犯人中得到任何满足,继续去下一的地方处决我不认识的人,这只是我的工作所以绞刑人是冷漠的而这份冷漠,正是正义最核心的本质。
--关于伤痕--南北战争的伤痕或许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伤痛,在马车上治安官对约翰的那句:I was ur brother.恰好表达了内战结束后南北人与人间不可触碰的隔阂与孩子般不知所错的纠结,终究是同胞,缺为彼此留下了些无法抹去的伤痕,而在这混沌却分明的时代中昆丁将第三个元素增添进来---黑人---他们是忍受最多痛苦的人群局长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如此为越狱不稀烧死自己的同胞一封来自亚伯拉罕林肯的信一段亦真亦假又沉重的故事一段蓄意不轨的枪杀老将军黑人在这段进程中最希望满满最终又破灭--结尾很感人---局长和治安官最终还是将黛西绞死了,因着约翰生前的要求八个人中,没有好人,却也没有坏人,他们一同沉睡在米妮和甜爹戴夫的小店中与之进入梦乡的还有那些浪漫的牛仔精神---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非常喜欢片尾曲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by Roy Orbison(就是唱O Pretty Woman的家伙)曲调轻松,鼓点就像士兵正行军通往战场,激昂澎湃,却也向死。
歌词很美苦恼找不到翻译自行解决了也是求包涵咯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请仔细聆听试着去体会你或许是名士兵、女士、孩子或路人但是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是的,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对,不会太多或许二十人中只有一半但,不会太多在黯淡阴郁的日子里这首民谣将被传唱那些期盼的人呐伴随自豪而哽咽因为那些孩子正行军赴往死地如今荣耀已远去烈士被遗忘但是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是的,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或许二十个中只有五个透过这迷雾,端详这位死者的脸庞他或许是某人的兄弟在你杀死另一个之前请倾听我所说的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对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即使,只有一个没能回家他也曾是某位母亲的孩子但是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是的,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噢,不是所有人,都能凯旋。
(后边有些懒了,,,,)-原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Listen all you people Try and understand You may be a soldier Woman child or man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No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Maybe ten out of twenty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Now the old folks will remember On that dark and dismal day How their hearts were choked with pride As their children marched away Now the glory is all gone They are left alone And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No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Maybe five out of twenty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Look real closely at the soldier Coming at you through the haze He may be the younger brother who ran away And before you kill another Listen to what I say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There may not be any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If they all came back but one He was still some mother's son And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总之是年末收官必备啦。
局长开头说过“给亡命之徒留活口,就等于直觉坟墓”昆丁说:为何不让坟墓浪漫而温暖?
歌名是《吉姆琼斯在植物湾》,澳大利亚民歌,但风格是不列颠的。
植物湾在新南威尔士,是澳大利亚最早发现的海岸之一,由库克船长命名,后来成了英国流放犯人的集中地。
歌词述说一个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悲伤。
十八十九世纪之间的英国严刑峻法,偷块面包或者在贵族土地上偷猎,都有可能遭到终身流放澳大利亚的重刑。
大麻狗唱得非常好,有一点苏格兰高地或者爱尔兰民歌的风味。
她改了一部分歌词在电影中应景,惊悚而又搞笑,这首歌那几分钟,才是这部差强人意的的昆庭电影中,真正的昆廷时刻。
“大家休息片刻,倾听我的故事从美丽的英格兰海岸,我被发配充军陪审团判我有罪,法官说终身苦役吉姆琼斯,我判你穿过风暴之海在植物湾你不能再胡作非为他们会鞭打你让你永远后悔偷猎天空刮着狂风,海上滚滚巨浪我宁可淹死也不愿去新南威尔士风暴中海盗袭击了苦役船船上有我这样的囚犯和五百士兵他们开火击退了海盗但我宁可参加海盗也不愿去植物湾一个黑暗的夜里万籁俱静……”【以上是原词,从这里开始大麻狗边唱边窥视John喝下毒咖啡,镜头焦距远近反复切换非常好玩。
她的调子一下从蛋蛋的忧伤,变成小声偷着乐,不让John听清】“我要把你们这些杂种杀光我要一枪干翻打我的人记住我的话,我要让你们大吃一惊我要让你们后悔把吉姆琼斯发配到植物湾”【这时候John过来了,大麻狗赶紧弹个尾巴结束。
但John难得温柔一次,说她唱得动听,问她能不能再唱一段。
大麻狗道:大爷说怎样就怎样嘛!
】“我日夜戴着镣铐劳作就像悲惨的船奴累死之后还得葬在耻辱者的墓地”【这也是原词,但下面她开始改词:】“我会慢慢挣脱镣铐,逃往丛林当我到达墨西哥时,John, 你早就死挺!
”【这次她唱得意气风发,肆无忌惮,故意一个字一个字唱给背后的John听。
于是John泼了咖啡,砸了吉他】【花絮】片中砸掉那把吉他是昆庭从宾州博物馆借来的真古董,1860年的,价值4万美元。
John的扮演者Kurt Russell不知道,还以为是普通货色,当场秒杀吉他。
大麻狗的扮演者Jennifer知道,而且狂爱那把吉他,回家休息都带着,而且打算拍完片买下。
所以她在片中的懵逼样和发出的惨叫完全是真情实感。
事后Kurt郁闷得哭了,博物馆公开谴责了昆庭,昆庭又买了把八千美元的同款古董吉他,送给Jennifer作为安慰。
【无关的感想】在车上Jennifer挨了一肘子之后那表情的变化,是我这几年见过的最好的表演。
四十几秒钟的面部特写,我看见了反社会人格、受虐倾向、洒脱的逗逼、卧薪尝胆,甚至有一点诡异的性感。
她是《八恶人》中最亮的风景,奥斯卡女配我认为就该她得奖。
还有,最后她门牙都打掉了一排怎么f音发得那么溜?
昆庭你能不能敬业一点!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拍电影,巴不得一句台词都不要有,让观众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艺术的画框内,例如《聂隐娘》。
而有些人拍电影,你可以闭上眼睛听完90分钟,拍得好的话,像伍迪·艾伦的大多数电影,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艺术的对白中。
但还有些人拍电影(这些人非常稀有)将画框与对白结合的非常好。
在这少数人中,大多数走入了商业电影,也就是讲故事的电影,剩下一小撮在纯艺术的道路上自走自的。
在这极少数讲故事的人中,大多数又碍于自己的天才(实际上他们确实有资本受制于才华),总是费力地在电影上烙印上自己的标志,好在一百年后的《世界电影史》上留个名字。
然而,这世界上还有最最珍稀的一种电影人,他们既能将画面和对白完美结合,又能够讲好商业化的故事,还能够正视自己的天才,并且将正统的历史地位看得一文不值。
这种电影人,简化而言,是将自己所有的天才,用在了取悦观众上。
昆汀·塔伦蒂诺就是这最最珍稀的电影人之一。
他的新片《八恶人》上映了,70mm胶片版,凌晨的纽约座无虚席。
虽然说昆汀是这么完美的电影人,其实完美却不等于伟大。
伟大的导演往往不能好好地讲一个故事。
这不能怪导演,因为这几千年来,好的故事已经被人类说尽了,单单一个莎士比亚,就把剧情上的可能挖掘的差不多了,剩下一群庸才反复套用(没错,我说的就是《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想要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首先在电影公式上就得有所突破。
艺术都是相通的,当毕加索开始将人脸歪着画时,所有的文艺青年都察觉到了:不这么画人脸,就讲不了更好的故事。
所以你会看到昆汀致敬的《八部半》、国人熟悉的盗梦空间、甚至国产类型片的启蒙《疯狂的石头》,都在利用新的公式来讲述故事——倒序、插叙、时空交错等等。
昆汀也是利用公式方面的大拿。
你可能会好奇,讲故事有什么公式?
当数学家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时,他们第一反应会是套用公式,但伟大的数学家往往会发现,现有的公式无法解决新产生的问题,于是他也许会发现一个新的公式。
电影人也是一样,当他们发现一个好的剧本,往往会试图找一个类型片的公式来套,既省钱又省力。
但有一些好的剧本,找遍好莱坞宝莱坞桃花坞都找不到合适的公式。
这时,导演就得思考新的叙事手法。
昆汀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有着自己独有的电影公式。
有人又会说,你这把昆汀吹的太高了。
注意,昆汀并没有创造新的公式,但他确实是电影公式的集大成者。
单说大量运用血浆这一特点,将暴力美学公式运用的淋漓尽致的导演数不胜数,吴宇森乃至北野武都是用血的大师。
昆汀跟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说到讲故事,我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是非常好的故事人。
虽然我每天被编辑敲打炼字,但总的来说我还是过于啰嗦。
如果让我说书,就说《三国演义》吧,恐怕我讲个三天三夜,还在琢磨云雨间这貂蝉如何不被董卓压死。
那昆汀怎么讲故事呢?
还是拿三国来说,如果是昆汀来说这“三英战吕布”,他会这么说:“只见那吕布锵锵锵,抵住了张翼德的丈八蛇矛,又一翻身,将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掀翻了去。
却一回头,‘哇’的一下,被刘玄德的对剑砍中了小鸡鸡,裆下一阵空荡荡,却强忍住男人之痛,继续鏖战三百回合。
”大抵如此。
很多人觉得这跟周星驰一样了,不是无厘头吗?
但剧本实际上还是一样,三英战吕布,只不过战的方式有了不同。
同样是演义,昆汀要说起书来,能把中国的三国也说出美国的西部感。
这就是他独有的公式,这也是他备受观众喜欢的地方。
二十一世纪了,没有人再希望看到虚伪的电影手法。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越来越亲睐架空世界观的电影剧本,例如《阿凡达》、漫威等等。
当观众认可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假的时候,导游也就放心了,那意味着所有的电影手法都可以使用。
但讲述真实的故事时,观众会变得异常的挑剔,连主角的衣领扣子是不是那个年代的都能在网上扒出来。
试问哪个导演还想扎根于现实?
更别说电影里出现苹果手机还可能打官司,这也是为什么都2015年了电影里穿Givenchy的人还用着超市卖的一次性手机。
所以昆汀又琢磨出来了些什么。
既然观众不认可旧有的电影公式,又没有天才导演创造出新的公式(也受制于电影技术),那么我能不能把旧有的电影公式改一改,单车变摩托?
于是他开始用看起来最劣质的血浆,让主角像水泵一样吐血;于是他开始用固定的演员班子,让主角在几部电影里都有一样的性格;于是他开始用章节体拍电影,让拍电影真正变成说故事。
很幸运,他成功了。
人们喜欢成吨的血浆,人们喜欢看那几张老脸,人们喜欢看电影被分成不同的部分。
成功的人有资格回首分析自己当时的天才举动,而失败的人往往会私底下抱怨那只是凑巧。
就像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毕加索的画还是可以用一句“看不懂”来敷衍,他们不会真的去思考,为什么这么画。
他们只会觉得,哦,那个毕加索,就是赶上了什么艺术的革命呗,搞个特殊化。
昆汀也承载着这种骂名。
他对电影的改变,在很多人看来是玩世不恭,讨好观众,毫无底线,且凑巧赶上了消费时代人们观念的改变。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狗屁。
作家王小波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所谓文学,就是把文章写好看了,其他管他妈的。
”但讽刺的是,很多中国人却无法欣赏他近乎啰嗦的复杂文体。
幸好在美国,同样对除了好看之外其他事情not giving a fuck(翻译过来就是管他妈的)的昆汀,深受美国观众欢迎。
有多欢迎?
我在纽约Lincoln Center的AMC电影院看的,荧幕出现昆汀的名字时,全场掌声雷动,跟文革时村民看样板戏一样,就差拉条长板凳磕点瓜子了。
所以我们该说回《八恶人》这部电影了。
我写影评有一个准则,就是不能剧透。
怎么做到不剧透?
那就是少讲这部电影。
不讲这部电影怎么写影评?
看看上面那几百字,不也好看的很吗,不也跟《八恶人》相关吗,不也“管他妈的其他的”吗?
但多少还得说一下,不然按高考作文来说,这算跑题,前面写的都零分。
《八恶人》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
它就是“管他妈的”的典范。
什么属于“管他妈的”这一范畴呢?
女权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其他影评家傻乎乎往每部电影上贴的标签,昆汀才不管这些。
在《八恶人》里,他让女主角被当作牲畜一样虐待,让黑人被赤裸裸地称作“吃香蕉的猴子”,让墨西哥人和英国人的虚伪暴露无疑。
如果让昆汀来拍中国人,我觉得喜欢他的中国影迷要少8成,因为他会在电影里说“我怀疑中国人的眼睛太小看不见自己更小的鸡巴”,类似的话。
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每一部电影,都在或多或少地替少数群体控诉。
怎么控诉?
讲好故事,其他管他妈的。
王小波说的,不是我说的。
王小波讲故事好吗?
好的很,因为他也不怎么在乎中国十三亿卫道士对性器官的崇拜。
光讲故事怎么能替少数群体控诉呢?
《八恶人》里最后一幕,他们(为了不剧透,就他们吧)躺在床上,流着看起来几千公升的血浆,朗读起那封信。
最后躺着的,是这两个人,并不那么正义,也不那么正常。
但他们太美好了,因为在美国现在的社会里,让这两种人躺在一起,难度相当于现在让国安球迷和恒大球迷共处一床。
而昆汀就这么把这个概念用故事来说圆了,让观众价值观在前120分钟崩塌,最后60分钟再重新扶正。
这是他电影公式的最后一列。
说了这么多好话,《八恶人》有什么缺点,能让你省掉那十几美元的电影票呢?
跟所有的天才一样,昆汀还是太自恋了。
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剪辑时,像一个学视频制作的学生一样抱着头,听着下一段长达30秒的纯对白,忍不下心剪掉。
其实新闻业里有一个观点我甚是同意,那就是一句话总能把一件事说完,再多说一句,都是自恋的产物,都是你以为多一句会好一点。
昆汀就是这样,尤其是一些不必要的配乐,一些太过于花哨的对白,一些太刻意的重复,拿来糊弄青少年还行,真要冲击奥斯卡,这些都是最大的减分项。
要知道你的每一次不舍,都让影评人多痛苦五秒,因为这些桥段他们已经在过去的上千部电影里看过无数次了。
但昆汀反正不在乎。
他并不在乎自己的故事是不是完美的,也不在乎他讲的完不完美。
他是个聪明人,就像在宣传《八恶人》时,他用的标语是 “昆汀的第八部电影”。
有谁的影子?
乔布斯呀。
将一个产品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产品不会是完美的,只要符号是完美的,平庸的凡人们就会买账。
昆汀·塔伦蒂诺,这个完美的说书人。
(在我写完这篇文章时,国内互联网上已经有资源了。
我是个坚定反对盗版的人,尤其是电影和游戏,但既然这种电影永远不可能通过国内的审查制度,恶法之下无刁民,所以大家就去网上找资源吧。
如果有一天《八恶人》会在国内上映了,去电影院重温一下吧,光是艾尼欧·莫里科内Ennio Morricone的配乐就值回了票价。
)
《八恶人》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在我的top10中排名第一,这毋庸置疑是一部出色同时另类的西部片,也是昆汀塔伦蒂诺的集大成之作,丝毫不输《被解救的姜戈》既然如此,作为昆汀的粉丝,用乐高来还原八恶人中的场景,自然也是对他的致敬🫡
沃伦上校:全场mvp,总共击杀六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警觉性成功赢得了木屋狼人杀的胜利,塞穆尔杰克逊作为昆汀的御用演员,把该角色演的出神入化
约翰鲁斯:实力不容小觑的赏金猎人,可惜总有疏忽的时候,不经意间喝下了毒咖啡,命丧九泉。
黛西多摩格:癫婆娘
曼尼克斯警长:金牌辅助,开局缴了乔盖奇的枪,之后手慢没喝上咖啡捡回一命,后面还好替上校挡了一枪不然沃伦要命丧当场,两人都走不出这木屋
乔盖奇:匪方最佳,在被缴械的情况下仍能完成二杀(约翰鲁斯和OB),可惜后面打不出真伤。
奥斯瓦尔德:绞刑官装的太像了,他不开枪的话匪可能就赢了
哥哥乔迪:太急了,不开枪的话等到晚上和绞刑官偷偷爬起来,按照之前夺店一人控制一人的策略就能完成反杀。
墨西哥人鲍勃:最蠢的,背景调查不到位,漏洞百出,因此迅速露出马脚被击毙。
不过炖土豆应该很好吃😋
进场,劳累奔波的旅客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 细节:锁门用的木板
第一幕:约翰和OB口吐鲜血暴毙而亡,沃伦上校反应迅速控制局势并识别出盟友警长。
细节:桌子上的蓝色水壶(毒咖啡),林肯的信,出门埋将军尸体时用的手提灯
第二幕:桌下老哥发力了,上校痛失二球,同时绞刑官开枪击中警长,回击
第三幕:双方对峙。
细节:上校脱帽、水壶被打翻、绞刑官负伤坐在椅子上、乔迪被迫丢出的两枪
第四幕:胜利✌️结算画面,黛西被吊死
结束啦
最后附上剧照进行对比,我自认为还是做的很像的
八恶人 (2015)8.72015 / 美国 / 剧情 犯罪 西部 / 昆汀·塔伦蒂诺 / 塞缪尔·杰克逊 库尔特·拉塞尔
事先设计,又是投毒,又是在楼板下埋伏,结果还全线阵亡,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赏金猎人,只需有人在窗口瞭望,两人埋伏在门边,等那个赏金猎人一进来,biubiubiu,救出妹子,和其它人谈判,大家相安无事,各走各路,不就OK了
昨天晚上平安夜,对这个日子丝毫不感冒的我,居然心血来潮的,打算补一下昆汀的《八恶人》。
问我动机,其实没什么动机。
只是前几天偶然在一个音频节目里,听到了《八恶人》的原声,至今余音缭绕。
PS.当然就算看其它电影,我也绝不会看那被吹上天的《真爱至上》,恶心一次就够了,不想再有第二次……
电影中,当塞缪尔·杰克逊在米妮男装店内,骄傲的嘲讽那位南方老将军时。
在一旁心怀鬼胎的鲍勃,却在钢琴前,粗糙得弹奏了一曲《平安夜》。
What a fucking lovely coincidence!
如今的昆汀是大神,这毋庸置疑!
当年他用《低俗小说》重新定义了“叙事”,告诉全世界,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但往往提到昆汀,更多的人只会想到《低俗小说》《杀死比尔》...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名为《八恶人》的第八部电影,反而有些被低估了。
近3个小时的时长,节奏虽然不快,但从影片开始的第一分钟,就稳稳抓住了你的一切视听感官。
影片开始的几组空镜头,群山,雪地,枯林,一望无际,杳无人烟。
故事就在如此隔绝的环境下,开始了。
伴随着莫里康内低沉,诡异的音乐,一尊被厚重白雪覆盖着的耶稣像映入眼帘。
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曾经拥有过信仰吗?
镜头随着音乐的节奏缓缓下移,当第一个鼓点出现时,画面中的远方也冒出了一个移动中的黑点。
但随着镜头的移动,又转瞬消失在了耶稣像的背后。
这样严酷的环境和天气,究竟是谁?
然后音乐的节奏再次加强,移动中的黑点,再次出现在画面中。
速度越来越快,依稀能看清是一辆疾驰的马车。
究竟要去干什么?
马车越近,音乐也愈发强烈,仿佛有一个潜在的危险,仿佛这辆马车正驶入一场阴谋。
太喜欢这个开场了,这很昆汀!
下一个镜头,由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第一个“恶人”出现了。
这位赏金猎人声称自己的马累死了,需要搭乘马车赶到红石镇领一笔总计8K的赏金。
然而从马车侧门伸出的一杆长枪,像在告诉他,这马车不是你说上就能上。
由库尔特·拉塞尔饰演的第二个“恶人”则是这辆马车的主人。
分外警惕的他用枪杆命令对方,把枪放在远处石头上,再来进一步交涉。
当塞缪尔·杰克逊回头,镜头一切,观众发现,原来车里还坐了另一个“恶人”,一个诡异的女人,一个面带诡异微笑的女人。
库尔特·拉塞尔也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赏金猎人,而这位价值1W美金的女人正是他的战利品。
所以在同行面前格外谨慎,自然也无可厚非了。
当两人隔着车门交涉利弊时,一旁僵坐在车前的马夫不耐烦了,“嘿!
我实在是不想打断你们,但这正下暴风雪呢!
”
当观众或镜头正在聚焦某个人的时候,空间内的其他人物“也没闲着”。
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如此鲜活,立体。
这就是昆汀。
“林肯的信”散发着“光辉”,这打光,绝了!
一行人继续前行,在发生了一番有趣的小插曲后,由沃尔顿·戈金斯饰演的第四个“恶人”出现了。
因马失前蹄被置身荒野的他,声称自己是红石镇的新任治安官。
虽然被库尔特·拉塞尔深度怀疑,但还是被对方的“诡辩”弄得哑口无言。
为了能够互相钳制,他赋予了塞缪尔·杰克逊有限的持枪权利,用来盯紧这突如其来的“新旅伴”。
马车一行四个恶人谈论着政治,南北战争,林肯,有色裔,立场...
聊天,从来都是昆汀电影的主旋律。
然而绝不是单纯的话痨,不同的政治观点,自然的带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物性格。
用不着旁白或只言片语的介绍,每个人物,他就活灵活现的站在那里。
一行四人来到米妮男装店,等待他们的是全新的4位“恶人”:店主不在自称帮忙看店的墨西哥人;举止优雅自称绞刑官的英国人;角落里自称去陪母亲过圣诞的牛仔;以及一位苍白头发的前南方老军官。
八个恶人各自心怀异心,而最终的舞台就停在这里。
《八恶人》从各方面来看,都像极了导演之前的《落水狗》和《姜戈》。
然而细细咂么其中滋味,能清晰得感受到昆汀已成熟了许多。
没有了《姜戈》那种从头至尾的大开大合,但依然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将看似平淡的前部铺垫,充分蓄满了能量。
随着库尔特·拉塞尔那一口老血,整体节奏立刻提速,天平的两边反复倾斜,一番接着一番。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随着上坡逐渐忐忑,然后一跃而下将你的情绪拽到了顶点。
影片结尾,立场相左,性格相对的两人,为一个萍水相逢的逝者贯彻信条,不惜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义面前,无关私情,有的只是生而为人的自尊与自傲。
满屏的荷尔蒙肆意喷溅,这个平安夜,我满足了!
《八恶人》:展现了国家的“恶”表面上看,《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 2015)是在展现八大恶人各自心中的仇恨,但事实上仇恨背后似乎都能找到国家的根源。
本片编导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展现当年美国国家的“恶”,否则,影片不会在展现“人性恶”之后以“白色地狱”来作结尾,因为“白色地狱”无疑是白人世界的象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应是这个国家对黑人曾犯下的罪过。
下面我们不妨结合影片中的人物对话来对国家“恶”问题稍作解释。
赏金猎人与司法制度。
猎人是猎杀动物的,但赏金猎人却是猎杀人的。
为了弥补司法力量的不足,美国当年就是利用这种赏金猎人制度来追捕凶犯。
虽然成为赏金猎人也需要官方文书,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猎人借机寻仇,滥杀无辜,但对犯人“不论死活”的追捕要求,无疑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等于是授权一个人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即可对另一个人执行死刑,而且一旦错杀了,也很难追究猎人的刑事责任。
然而,国家仅仅为了保证它想要的司法正义,就将个人人权弃之不顾;只考虑目的正当,就不顾手段不合理,这显然是一种国家的“恶”。
当然,或许为了防止错杀,也有猎人将活口带回法庭,即使我们可从本片中看到的赏金猎人约翰•鲁斯并非基于这种目的,但影片明显有暗示,这似乎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比如那个自称是奥斯瓦尔多•莫布雷的帮派成员就阐述了“边缘化正义”( frontier justice)问题,他认为这种通过受害人家属解决犯人实现正义的方式容易被认为是一种 “暴力行为”,显然,他是模仿绞刑人站在法庭立场上说话,而法庭当然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判决来伸张正义了。
所以,当捉拿活口的行为被鼓励,法治社会现在普遍禁用的酷刑——绞刑便是一种“恶”,而这种“鼓励”同样激发人的内心的恶念,它让有着绞刑人称号的鲁斯愿意每次看着犯人被绞死才离开,同时,绞刑公开处决犯人的场面虽造成一定程度的法律威慑,但因此造成人心的恐怖和冷漠,正是国家“恶”所带来的后果。
女人和法律伦理。
黛西•多摩格是八恶人中唯一的女性,身负命案当判绞刑。
绞死这个女人当然是国家实现正义的一种方式。
同样还是那个莫布雷,他阐述了国家要实现的这种“正义”的核心正是“冷漠”(dispassion);同时他还阐述了国家实现这种正义的方式并不因受刑人的性别差异而会有不同。
这就涉及到一个法律伦理问题:人的恻隐之心能否成为区别适用处刑方式的合理理由?
不仅同为赏金猎人的大恶人马奎斯•沃伦少校,就是那个被影片明示为“狗杂种”的红岩镇新任治安官克里斯•马尼克斯也都认为用绞刑处死一个女人有点不合理。
而仍站在法庭立场说话的莫布雷为此辩护说,除非你“发明了女人没法用的枪,否则能绞死男人也就得绞死女人。
”显然,这也在暗示国家的某种“恶”,因为这种“恶”甚至让大恶人都感觉不适时,它仍能像机器般在运转。
既然这样,命案在身的多摩格又有什么理由放下她手中枪停止杀戮呢?
三大恶人与南北战争。
治安官克里斯•马尼克斯上了赏金猎人的马车后跟车上三位恶人有一场较长时间的对话,这场对话的核心是探讨美国南北战争。
克里斯指责沃伦逃出韦伦贝克战俘营后,顺手放火烧死了47名新兵,而沃伦将此罪责推给了“战争”; 当沃伦指责克里斯父亲率领的“马尼克斯掠夺军团”大式洗劫黑人城镇时,克里斯却回应“只有黑人害怕的时候,白人才会安全”;沃伦认为,南方佬发动战争是为了奴役黑人,所以他认为自己参加战争的原因就是要杀掉南方佬,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
且不谈他们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是否符合伦理,单就他们对话,尤其是代表黑人利益的沃伦和代表白人利益的克里斯之间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充满着仇恨,这种仇恨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黑人并未得到和白人同等的公民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仍在国家。
将军、沃伦与南北妥协。
那位自称是莫布雷的人曾在桑福德•斯密瑟将军与沃伦之间剑拔弩张之际,说了这样一句话“美国人不习惯让无条件投降这种小事阻碍一场完美的战争。
”也就是说,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允许南方军队有条件地投降。
显然,这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早在美国制定宪法时就已经存在了。
美国宪法通过时,南方几个州以延续蓄奴制度为条件加入联邦的;显然,这一妥协为南北战争埋下了祸根。
继而,虽然有了解放黑奴宣言,联邦军队也赢得了战争,但黑人仍未享有完全的公民权,起到上世纪60年代。
莫布雷所说的完美战争当然还有牺牲黑人权利为代价。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内战后白人和黑人仍有那么大仇恨的原因所在了。
可见,无论沃伦与治安官的对白,还是与将军的对话,他们之间充满仇恨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性。
本来黑人在美国就是奴隶,突然变得跟奴隶主白人一样的待遇,白人那种对黑人一贯的嫌恶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过来的;当国家为这种心理给予制度上的纵容时,说它为“黑白”之间仇恨负责当不为过。
斯密瑟将军即使在困境中,仍不忘歧视黑人,这给他带来毁灭。
沃伦仇恨斯密瑟并非当日被歧视所致,还有巴吞鲁日战役中,将军不人道地处决了他曾俘获的一队北方黑人士兵,显然,沃伦更多地是基于种族仇恨而开枪的。
多摩格帮派与美国法治。
法治国家一般是允许帮派存在的,这是公民自由的体现。
多摩格帮派仅剩四位来解救帮派成员,显然,这表示这个墨西哥帮派在美国几无立足之地了。
这有没有可能成为他们干坏事的理由?
应当有吧,因为沃伦就透露过他们帮派成员每人至少1万美元的赏金。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帮派成员如此作恶应有国家法治不健全的原因在里面吧。
当然,这绝不是为暴力寻找籍口。
黑人与白色地狱。
本片显然是将白人世界比作黑人的地狱。
不仅治安官、鲁斯、将军、帮派成员甚至成为俘虏的黛西对沃伦的嫌恶态度都是非常明显的。
而作为美国轻骑兵一员,法院雇员,应当还是有点社会地位的,但他身边还得藏着一封他自己伪造的林肯总统的信,他之所这样做,是因为这封信在关键时候能起到解除白人武装的作用,而当他说“黑人唯一安全的时候,就是白人没有武器的时候”这句话时,我们分明能够体会“白色地狱”是何含义。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PS.感谢奇遇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昆汀是个电影的玩家,是个以讲故事为灵魂的艺术家,我想昆汀做电影的思路也许是这样的:先冒出个有趣的想法,逐渐扩展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进行精巧的人物设计和场幕分解,然后是细到发丝的拍摄,最后剪辑制作完毕,呈现给观众——“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至于本片《八恶人》,我猜昆汀最初的想法是:第八部电影了,就拍八个混蛋在一间屋子里共度一晚吧,哈哈,一定是个有趣的故事。
这一想可不得了,思绪收不住了,这八个混蛋一定是互不信任的,那他们怎么会愿意共处一室呢?
嗯屋外正肆虐着更可怕的暴风雪,他们被困住了,唔怀俄明的冰天雪地之中一间小店,这会是故事发生的完美地点。
不知道是不是《龙门客栈》给了昆汀如此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故事的场景诞生了。
那么,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赏金猎人John Ruth带着他的猎物Daisy Domergue去领赏,而绞刑官Oswaldo Mobray,牛仔Joe Gage,墨西哥人Bob,还有隐藏人物Jody设了个局来解救Daisy。
另外三个人物则是意外地闯入了这个故事,John Ruth在路上偶遇的赏金猎人Marquis Warren,新治安官Chris Mannix,还有埋伏者们留下的老将军Sanford Smithers,他们三位在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又有着自己独立的关系:一位是北军的黑人少校,一位是南军的叛徒,一位是南军的老将军,这仨硬是给塞到了一间屋子里,立竿见影地带来了紧张的气氛和夸张的戏剧效果。
但是这条战争大背景下的支线关系并没有提供多少故事,倒是提供了不少絮叨的对白,在这些昆汀式的絮叨中,每个人物的背景、性格、内心活动都在观众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昆汀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老实说这次实在有失水准,当然,是以他以往的水准来看。
作为昆汀屡试不爽的惯用招数,故事被章节化成了六场戏,实际上只有两个场景,前两章是在马车上,后四章是在小店里,其中第五章是以插叙的方式介绍了四位埋伏者的来龙去脉。
非常遗憾的是,故事的叙述节奏并不太好,全片的实际高潮部分出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这样显得后两章有些冗长乏味,三个最强高潮点分别是“Marquis少校对决老将军”、“John Ruth暴毙”和“Marquis少校查凶手”,可惜只有第一个点非常出彩,Samuel L. Jackson的精湛表演让人仿佛又看到了《低俗小说》中的Jules,但John Ruth被毒杀这个点由于被昆汀自己剧透从而变成了观众都在陪着Daisy等他吐血身亡,颇有出戏感,戏剧性大减,此处应该有更高明的处理方式,而层层推理下毒凶手的Marquis少校简直成了福尔摩斯,所思所猜简直精准无比,对白也用得有种论文般的严谨但乏味的感觉,而最终让他确定Bob有问题的理由竟然是因为Bob是个墨西哥人,他还没进屋就知道了,这使得逻辑上有些奇怪。
隐藏人物Jody的突然出现是个非常棒的亮点,一点铺垫都没有,正当观众以为睿智而沉着的Marquis少校掌控了一切的时候,猛地来了个大反转,但是在第六章接着叙述后,又发现形势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Jody还没完全爬出来就被爆了,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好像球场上的垃圾时间一样,虽然尽力在制造最后的悬念,但已经乏善可陈,甚至最后还让Chris Mannix突然晕倒,唉,差点笑出声来……另外,昆汀居然用自己旁白的方式来过渡剧情,实在是败笔。
虽然在故事的讲述上有些欠缺,但本片的人物描述真是细致入微,人物的每个动作、眼神、表情都相当讲究,尤其是一些小动作,从观众的角度看感觉是镜头偶然捕捉到的细节,却直接将人物性格如烙印般打入观众的脑海中,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
以片中最惊艳的Daisy Domergue为例,作为唯一的“女恶人”,Daisy充满着不可捉摸的魅力,她看起来粗鄙不堪,龇着牙、舔着血、擤鼻涕、吐口水,还带着沙哑如女巫般的嗓音,她不断地被揍却忍不住一再地嘲笑John Ruth,她伸着舌头接雪花的样子透着单纯美好,她时不时调皮装害羞或者自嘲的神态又着实可爱,她一曲吉他弹唱澳洲民谣Jim Jones at Botany Bay让凶神恶煞的John Ruth也渐渐入神,而在凶相毕露之后她满脸血污的样子又犹如地狱里的恶魔,Jennifer Jason Leigh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另外,昆汀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故事也从不缺乏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本片中最典型的就是那扇需要钉两块木板的破门,Marquis少校进来时还问Bob是哪个傻逼弄坏了门,Bob一时慌得语塞,在第五章的插叙中我们知道,哈哈,就是这个傻逼弄坏的。
从镜头语言上来说,本片在狭小空间内创造出了丰富的视角和构图,真是令人惊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远景和近景的协调,每个镜头中处在远景处的人物并不是死板的,哪怕只是个模糊的影子也是有动作、有故事的,比如Daisy被John Ruth倒了一脸菜汤后,远景中的Joe Gage立即警觉起身,然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来盛了碗炖菜,还帮O.B.也盛了一碗,又比如Daisy唱歌的时候,一直处在远景中的John Ruth等O.B.回来一起倒了毒咖啡喝,焦距一直随着Daisy的视线在远近间切换,一曲唱毕,某人已死。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虽然昆汀向来是毫不吝啬血浆的,但本片的血腥镜头确实有些过了,过分真实的爆头场面还是比较反胃的,而Daisy简直就是洗了个血浆澡,但是大部分的血腥镜头其实并未有足够的情绪烘托,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就没太大意思了。
最后说说那封林肯的信,它就好像希区柯克的MacGuffin一样,从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但其实根本就是假的,直到影片结束这封信才露出真容。
在这部冷得让人缩脖子的影片中,这封信是唯一的温暖,这些恶人们杀人如切菜一般,但这封信却触动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听着Chris Mannix用低沉的嗓音读着这封信,的确很感人。
Ole Mary Todd's calling, 看来我该睡觉去了,就写到这吧。
哈哈哈 今天真是很爽的一天 荒野猎人和八恶人 ! 开心 昆汀还是so魔性 同样是和荒野猎人一样冰天雪地的布景 但对白和角色表现方式一出来 就有一股浓浓的昆汀味儿 哈哈 对味儿
通篇对白没有几句吸引到我,而且节奏太慢了,看得人疲惫
看过最无聊的昆汀,话唠得不行,口音也是听得超烦,砍一个小时应该会好很多
前面确实拖沓,几乎看不下去。这部不止血腥,还感觉脏兮兮的。个人觉得不如之前的好看。
有点血腥,但是拍的很好
这次话唠都是废话了。节奏简直要人命
昆汀的暴力美学看的好爽,墨西哥人的脑袋像西瓜一样炸裂,大块头和车夫大口吐血,Samuel的丁丁被爆。前半段节奏较慢,很喜欢这种叙事方式以及章节体。
不是很能吸引我看下去
前半段让我怀疑昆汀是不是不行了,后半段雄起啊!让一个黑人前北军,和一个前南军将领的儿子组搭档,昆汀政治越来越正确了。
政治正确的直男癌
此片再再再次证明:【昆汀·塔伦蒂诺】此生注定是不会成为我的大爱了!在情节推动相当缓慢的剧情里,充斥着大量于我略感无趣的话痨性对白,导致我在漫长的观影过程中都没得到多少看片爽感,于是乎也因此越嚼越无味,最后索然览过。上次【姜戈】割蛋不成,这次昆汀导演就换了招【爆蛋】,我也是看醉了。
好话痨啊,居然还有个182分钟的版本。
是不是昆汀电影里最无聊的一部?
宣传“小时候的味道”,一般都没法吃
从头到尾都没入戏,话痨的很无聊,包袱也完全没抖利落,最差的一部昆汀!
一贯的风格,胡扯
【4】昆汀在有意识的“降速”,以及这剧作水平太恐怖了。
前三分之二都感觉节奏拖沓,废话有点儿多,生怕观众看不懂,什么都要讲透,所以也几乎没什么回味的了。情节最后如何展开也有点儿讨巧,毕竟是通过预设之外的因素推动反转的,所以并不会感到惊艳。最后的落点倒是既意外又很显而易见的“正”了起来,可以说是有点儿动人,但又恰恰因为太明显的要摆道理,让血浆横飞的爽都被抵消了。可以一看,但看完有点儿心疼花的210分钟。
好有意思~!就喜欢大雪天几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喜欢他们看书写信互相对话谈心。
没有意外,一切想象之中,后半段起范儿,前半段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