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国内的《拯救嫌疑人》,获知翻拍后,再来看韩版的《七天》,高下立判。
韩版的剧情跟演绎明显更胜一筹。
国内获取犯罪证据全靠电话手表“抢立头功”;韩版则自然展现“棋子”如何釜底抽薪地报复。
作案凶器由谁最先发现?
国内所拍,混沌不清,女主怎么就突然“灵机一动”,断定凶器封在雕像中?
韩版由母亲清理遗物时,无意间看到雕像头部的异样,只一眼,就已全身颤抖地明白那是什么?
当从摔碎的残渣中拿起附着厚厚血痂的雕刻刀时,她就成为真正的一名战士;她清楚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
最bug的是,国内在结尾处,母亲报仇未遂,竟遭利器穿膛而过,先死在凶手面前。
不知编剧想借此表达怎样一种身为母亲,看到凶手,想吸其血,啃其肉的愤恨情绪,却终难亲手斩杀的遗恨?
再看韩版的处理手法,复仇的母亲以她筛选出最解恨地火烧活人,亲手了断凶手罪恶的狗命。
最后,她如愿以偿,大仇得报。
冰冷的手铐,高筑的狱墙,算得了什么!
即使立刻死去,也会从容地微笑。
取不出题目了下午有空,就选了这部电影,挺红的吧,很多人推荐呢。
情节很紧凑,当然也不缺乏韩国特色的煽情部分,不过,很到位,没有多。
一开始我并不怀疑那个死者的母亲,直到凶手的一句话,就是说她不正常。
我注意了,她确实不正常,她表现得过于淡定了,而且并不是很想对那个凶手治罪,我甚至怀疑过她是那个母亲杀的,不过,很快排除了。
让我觉得最不对劲的时候,就是她嘴上说着那就是凶手,却还是把葬礼的录像给了律师。
那个小女孩,长得好像演真人版第二部小丸子的那个哦,好可爱呀~~纵观整部影片,最可悲的是女主角了,她没输过官司,但是她以为帮人脱罪,殊不知,那就是目标。
本不喜欢韩国电影,现在觉得,其实,除了恐怖片还是有别的可以看的,也许我会再看一遍找出点破绽什么的。
救人为杀人 胜率100%的女辩护律师余智妍的女儿被绑架了!
绑匪让他交换女儿的条件是七天之内要为即将定罪的杀人犯辩护,并且该犯要被免罪释放(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余智妍律师本着爱女心切的精神,接受了条件,拉上警探朋友(还在被调查贪污罪的警探)踏上了寻救爱女之路。
未料此案还牵扯到汉城(还是不习惯叫首尔)最高检察官;并且辛苦收集的有利证明被销毁,生命受到威胁;律师团队几乎绝望;但最后余智妍律师还是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智慧为该人犯翻案,救回了女儿。
本以为此案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人犯释放的那一刻在是这个阴谋的开始..为了杀人的释放;
两位母亲的救赎与复仇之路母爱是什么?
我无法写出具体的定义,可能就是在最平常的日子里,她用尽全力给了我们她这一生最好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母爱是执着的,不管命运如何苦涩,她总是掏心吐哺、从不打折。
金允珍与金美淑所饰演的两位母亲各具张力,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逾越法律底线,挑战社会权贵势力及制度;律师为救女儿,不惜歪曲事实,明明知道对方是杀人凶手;但还是为其辩护,使其无罪获释;另外一位是受害者的母亲,为已死的女儿报仇,不惜策划惊天阴谋,亲手处决凶手;并且勇敢的承担后果;她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挑战道德底限,从而彰显母爱的力量。
从而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是非常重视亲情的。
看似无意地与郑栋焕饰演的父亲所表现出的父爱形成比较显明的对比。
父爱伟大但往往再如今功利社会下都是枷锁和执着 ,没有母爱无私,母爱虽普通 但却无私 更具备牺牲奉献精神。
黑道的道PK法律的法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高级检察官是因为掌握了黑老大的犯罪证据,所以才能指使黑老大帮其做事,黑老大并不是检察官手下,一切都是因为检察官用犯罪证据威胁他。
检察官让黑老大杀人的时候黑老大就故意出差错(割阀门下面的管道,水杯里不是致命药品),一个都没有杀死并在审问女主时录了音成为一个反转点。
渐渐能意会到,感官画面,过程,数据并不等于接近事实;如今的物欲社会,黑道的义理靠谱于公检法的法律公平。
当观众的智商越来越高,那些悬疑片或侦探片的编剧只有拿出十二分精神,努力的编一张大网。
在这个网中既要让大家猜中了开头猜不中结尾,还要让大家能够接受最后的合理结局。
只可惜现在的很多片子都能让你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
就算是猜不到结尾,那也是片子自身也被自己忽悠了。
于是,很多电影你不能说没有看懂,因为你确实看见了。
这种略带痞味的言语确实很伤大家的心。
不过,侦探或悬疑依然会来到我们的眼前,带着我们走进一个个充满刺激和冒险的境地。
电影有的时候就如猜谜语,猜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猜的过程。
如果给你七天的时间去为一个凶手脱案,你会如何?
这是《七天》摆给我们的一道命题。
作为一部悬疑片,我觉得这片子是合格的。
不过,这片子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如何去侦破案子,而是两对母女之间的感情。
母爱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没有人不去赞美和讴歌它。
因此,这个话题也被很多电影引用。
而在这部悬疑片中,母爱是这个案件的关键,也正是因为母爱的存在,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母爱甚至超越了法律。
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我们虽然更愿意看到道德和法律的统一。
但是,很多事情真的无法统一。
就如影片中,罪犯虽然有很多的证据可以说明他就是凶手,但是最关键的凶器没有找到,在法律上,这就给凶手脱罪的机会。
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名出色的女律师,她从没输过一次官司。
同时,她也是一个单亲妈妈,女儿是她在事业外的唯一精神支柱。
也正是这一点,她才会让别人有机可乘,利用她的女儿来让她去做一件很难的事情。
被害的女孩是一个大学生,她被残忍的杀害在自己的工作室。
凶手很快就被找到了。
但是,有人却不想让这个凶手入狱!
于是,主人公的女儿被绑架,绑匪告知她,只要让法官不判凶手入狱,那么主人公的女儿就会被释放!
离审判的日子只有七天!
于是,如何解救凶手,女主人公必须和时间赛跑。
她凭自己的冷静,努力的证明被杀女学生的生活不检点,同时,利用了凶器无法找到这个漏洞。
最后,她证明了凶手无罪,但是,凶手还是利用法律以外的手段给解决了。
而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就是女学生的母亲。
如果看故事架构,或许有点老套。
但是,在老套的剧情中,加入了母爱的这一亮点自然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首先是主人公,当女儿被绑架后,主人公会听从绑匪的安排,脱离警察的保护和跟踪。
对于一个冷静的律师来说,她这是一种内心焦虑和无助,她只要女儿平安就可以,至于其他的事情,她可以无所谓。
这就是母爱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所有的亲情都有这样的效果,只不过母亲更让人觉得温暖。
在和绑架者的对话中,她努力平静的去寻找凶手的漏洞,她只想让自己的女儿获救,至于法律那是另外的事情。
其次,被害女学生的母亲,她依然保留着女儿工作室生前的状态,她会不时的去打扫那间屋子,不是抚摩那些物品,借此来怀念失去的女儿。
她平静的面容下并不能掩饰她的复仇,只不过这是影片最后的结局。
当女律师和女母亲相遇的时候,女母亲告诉主人公,你知不知道女儿失去的滋味。
这里是一个伏笔。
俗话说:“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
”被害人的母亲亲手策划了这一切,她雇人绑架了律师的女儿,然后让主人公去洗脱凶手的罪恶,当凶手被判无罪时,她亲手烧死了杀人凶手。
而整个案件中最有力的凶器就在这位母亲的手中。
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女儿复仇。
当一切都结束,主人公完全能体会那份母爱的伟大。
而如果少了温暖的母爱,那么《七天》也就失去了感人的色彩。
美式烧脑悬疑加韩式感情线的配置,观剧过程我拿捏不定到底谁是凶手,但现在回想起来,凶手的特质很明显,丧心病狂这一点他表现的其实很明显。
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名出色的女律师,她从没输过一次官司。
同时,她也是一个单亲妈妈,女儿是她在事业外的唯一精神支柱。
也正是这一点,她才会让别人有机可乘,利用她的女儿来让她去做一件很难的事情。
被害的女孩是一个大学生,她被残忍的杀害在自己的工作室。
凶手很快就被找到了。
但是,有人却不想让这个凶手入狱!
于是,主人公的女儿被绑架,绑匪告知她,只要让法官不判凶手入狱,那么主人公的女儿就会被释放!
离审判的日子只有七天!
于是,如何解救凶手,女主人公必须和时间赛跑
这个电影在悬疑设计和节奏把握上处理得不错,局中局也是环环相扣,最后以暴制暴的复仇反转,出其不意的精彩之余,衬托着母爱的伟大。
故事前后有两起杀人案件,涉及两位为了女儿不惜代价的母亲,她们在有限的七天里,与时间赛跑、与黑暗斗争。
相较之下,那位自以为手可通天的父亲,人性就落得下乘。
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显得警察不专业也不敬业,简直水得一塌糊涂,这也是很多韩国犯罪影片的通病。
难怪让女律师金允珍感慨,证据可以伪造,不要相信警察的调查,赤裸裸的讽刺。
女律师金允珍便是其中一位母亲,她从来没有输过任何官司,绑匪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绑架了她的女儿恩英,要求她在规定时间里,打赢一场不可能的案子,不然就会撕票。
为坏人逃脱罪责?
还是为好人洗刷冤屈?
这是电影比较高明的设计,应该很少有人能猜到这个看似矛盾的动机与目的,实则是为了复仇。
为谁复仇?
自然是金允珍接手案子中的死者张慧珍。
她是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自家失踪,屋内血迹斑斑,半个月后警方找到了已被毁容的尸体。
法医认定此次案件是冲动型跟预谋型的混合体,杀人时属于冲动所致,善后却有专人处理过尸体。
法医唯一找到的线索,就是张慧珍口中残留微量迷幻剂。
两天后,嫌疑人郑铁镇被逮捕,有强奸、暴力前科,被害人家中有他的指纹和脚印,被害人的钱包出现在他的家中。
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凶手,一审被判死刑,目前正在二审阶段。
无论郑铁镇是否有罪,为了女儿,金允珍硬着头皮也得上,一定要证明他无罪。
她的第一波分析,推断郑铁镇是为了母亲的医药费,不得不入室行窃。
他发现了死亡的张慧珍,惊吓之余拿着钱包逃走,所以留下了证据。
在警察同学的帮助下,金允珍很快又有了新的线索,她认为死者生前的行为逻辑应该是先在沙发上与凶手交谈,然后才被遇害,也就是说死者和凶手可能认识,这是警方忽略的第一点。
随后,她们找到了死者的前男友,并得知死者已与一个有鼻环的留学生姜志源在一起,死者的电脑里有他的照片,这是警方忽略的第二点。
死者的汽车在案发后消失了,一个月的时间,警方一点线索也没有,这是忽略的第三点。
越来越多的疑点被找出,难道郑铁镇真的是冤枉的?
剧情从金允珍来找姜志源开始变得精彩起来,他在死者死亡前一周就因吸毒入戒毒所,在见到金允珍时,还说了一句“你永远赢不了他们,他们做什么都比你快一步”,很明显他知道谁是凶手。
可他都入院了,他怎么知道?
如果这段逻辑没有出bug,那么姜志源的入院时间一定有问题。
很快医院就让他出院了,这要是没有暗箱操作,才是真的见鬼了。
原来姜志源的父亲是著名的检察官姜相万,这一次要参加选举,自然不能出现任何丑闻,所以大半夜带人来金允珍家里消灭证据。
还有一个小插曲,郑铁镇的老婆供出他和死者认识,经常卖毒品给姜志源和死者。
亏了警察朋友有新线索,证实郑铁镇的母亲和他如果都死了的话,巨额保单的三亿将归妻子所有,这是一波出轨局。
眼看案件无望了,黑老大一记绝杀直击要害,将姜相万的录音公布出来。
这只能说明姜妨碍司法公正,并不能证明郑铁镇不是凶手。
刚才也说过,郑铁镇是个毒贩,单凭这一点,法院竟然还能让他无罪释放,多少有点对社会不负责任。
而在法庭上,双方律师一直争辩的核心问题,杀人的那把凶器至今没能找到。
这不得不继续怒斥警方的无能,凶器插进了雕塑内,把手露在外面,这在勘察现场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现?
那为何死者的母亲就能找到?
重点是死者的母亲怎么从一开始就确认凶手是郑铁镇而不是姜志源的?
个人猜测大概率是赌,通过金允珍的能力,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找到真凶。
若郑铁镇是凶手,那么金允珍输了也无所谓,赢了的话更能达到目的。
若郑铁镇不是凶手,金允珍为了赢,也会想尽办法找出真凶。
只是这结局还挺让人一言难尽的,死者母亲让金允珍赢的动机,竟然是为了不让郑铁镇死得那么痛快,绕了这么一大圈......为女儿报仇真是豁出命的拼,那么绑匪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看到的一个新闻,1981年德国法院枪击案,说的是一位母亲在法院二审期间,朝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连开八枪,且六枪命中成功击毙。
所以不要小看母爱的伟大,它可以不受规则限制,更可以不计后果代价。
7天,一个星期。
对于一个女儿被绑架的母亲来说,7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每一天的日出都是一把尖锐的刺刀吧,深深地扎进心脏最脆弱敏感的地方,然后在神经收缩到极致的时候,再快速地抽出。
如此反复,一天又一天。
金允珍的角色很张扬,是个经常上报纸头条的不败女律师。
所以被别人盯上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在女儿被绑架后,她所表现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慨:在心脏被掏空的那些日子里,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
是母爱。
在和韩夫人的对手戏里,我们读到了太多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
那是一种无法言表也没有办法形容的感情,深得就像一口井,掉进一颗石子,要很久才听得到回响。
骨肉,那是比自己身上的肉都要牵制灵魂的东西。
韩夫人说:这无所谓。
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过世的女儿最大的宽容和原谅。
她有所谓的也就只是女儿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了。
而金允珍演的母亲,一方面要忍受女儿被绑架的事实,一方面要承受来自韩夫人等外界的误解。
她只是默默地承受,并没有为自己作出解释。
《七天》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
很精彩。
这一切,让我想到了《连环局》。
刘若英的角色让我印象深刻。
同样是孩子被绑架。
她所表现的母亲依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那是多么深刻的爱,值得她们要不顾一切拼尽全力去做那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事。
女人是水。
但一旦遇到困难,女人就是结了冰的水。
看完之后好想抱一下妈妈,然后当面告诉她,我爱她。
这个案子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被害人hj是艺术系的女学生,被人用一种美术用的锯刀(就是那种带锯齿的雕刻刀)捅死,并抛尸野外。
尸检发现,被害人口中有“迷天使”(一种毒品,能导致幻觉,长期食用会引发精神分裂),说明她生前曾经吸毒。
伤口呈现不规则分布,说明凶手是冲动杀人,而案发现场却经过周密的掩饰,这就形成一种矛盾:混乱和有序的结合,凶手看起来既是一时冲动,又是蓄谋已久。
在案发现场,发现了被告cj的指纹和脚印,但是被告人宣称他只是为了给自己母亲治病,想去那里偷些东西,当他到了那里,被害人已经死了。
经过开锁匠证明,案发现场的门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美国进口的锁,普通的开锁匠都无法打开,更别提小偷了,因此,杀人凶手一定是与被害人相识的人。
律师调查了被害人的社会关系,发现她有两个男友:一个是酒吧里的主唱歌手,另外一个是留学生。
歌手证明当晚留学生去过她的工作室。
留学生已经因为吸毒住进了精神病院,看上去似乎是有不在场证明,但是一盘录像带证明他当时并没有住院,而是出席在hj的葬礼上。
到此刻为止,留学生成为最大的嫌疑人。
但是控方抛出一个有力的证人:cj的妻子,她证明cj并非如他坚称的以前从来不认识死者,而是他一直和死者保持毒品交易,他去死者的工作室,也是向死者讨还毒品交易货款——熟人作案这一条成立。
案情似乎跌回原点。
如果不证明cj无罪,她女儿就会被杀死。
她们找到了死者的车——一辆红色的保时捷,并在车里发现了一枚鼻钉——鼻钉被证明是留学生的。
她有个大胆的设想:案发当晚房间里有三人,先是死者和留学生一起上楼,两人共度良宵,之后被告敲响了死者的门。
因为没有找到关键证据——杀人凶器,因此死者到底是被这两人中的哪一个杀死,暂时无法得到证明。
当晚,留学生的父亲,首尔第一检察官袭击了律师事务所,并把所有证据付之一炬——等于承认自己儿子参与了案件。
开庭那天真相大白:原来死者确实是被cj所杀,而检察官的儿子,也就是留学生当时在现场,根据目击者的证词,当晚曾看见cj开着红色的保时捷离开,而帮助清理现场毁灭证据的人,正是检察官本人。
于是这个案子成了两个人作案。
由于检察官手下的叛变,当庭出示了检察官和律师之间的对话,使得检察官毁灭证据的罪名成立,而由于凶器失踪,cj被无罪释放。
本以为看到这里就完了,没想到后面有更吃惊的东西——cj被无罪释放以后,律师也找回了自己的女儿——还活着。
cj按照约定到一个车库里等人,也就是委托律师为他辩护的那个人,没想到被他(其实就是那个绑匪)开车撞伤,并被锁在一个房间里活活烧死,临死前他才发现,给他请律师的幕后人物,也就是绑匪,竟然是死者的母亲,原因是“绞刑对你来说太便宜了,我要让你死的更悲惨”……而同一时间律师意识到,女儿一直在画天使、石膏像、以及绑匪寄过来的石膏手模型,都指认出绑匪就是死者的母亲。
绑匪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和她联络的男子,另一个是死者的母亲,对于那男子的身份没有交代,好像也是个警察。
最后死者的母亲被带走。
而那把失踪的刀,原来隐藏在一尊石膏像里。
其实还是有漏洞的,不过那是拍电影需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电影就拍不下去了。
首先,我不晓得韩国是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判处死刑的,在中国宣判死刑要审很多次,并且可以上诉至最高法院,三天之内就判死刑好像太着急了吧。
而且既然律师最后以找不到凶器为理由使得被告无罪释放,为什么当初一开始也没找到凶器,就能定他死罪呢?
而且换律师不是随便可以换的,需要委托人签字,但那个绑匪始终不露面,除非委托人是被告本人。
不过韩国法律怎么样我就不晓得了。
其次关于凶手妻子作证,导演的意思是如果被告的母亲死了,被告将会获得一份巨额保险,而假如被告被判处死刑,受益人将是死者的妻子。
但是像糖尿病那样的是不会被受理投保的,他母亲病了那么久,即便是投保了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他妻子未必就会知道。
所以这也就是小说家言而已,现实中不会这样的。
第三,留学生的父亲(检察官)完全没必要对他的手下发火,因为这一次的情绪直接导致了他手下的叛变,而且从政的人应该足够小心才对,他怎么允许那样重要的时刻被人偷偷录音?
而且他完全没必要亲自路面,差人毁灭证据就行了。
也就是导演要安排给观众看的。
第四,警察没有搜查证明就四处乱搜。
《七天》首先在情节的设置上异常精彩。
案件虽是扑朔迷离,却抽丝剥茧一样慢慢将谜底呈现出来。
让人很有兴趣随着影片运动的镜头一探究竟。
而且也有故意误导影迷们的一些伪真实的犯罪现场情节出现,让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在心中先假定几个嫌疑人,待到女主角智妍的深入调查之后,我们再一个个将先前的设想推翻。
可是看似一些有关联的人物的逐渐切入,又好象之前的设想是有道理的。
这无形中加强了戏剧性的突变。
我就是喜欢看这种类型的影片,犯罪,惊悚,悬念三个元素足可以将胃口吊起来,等着一出出好戏精彩登场。
影片对于智妍做母亲时候的心理刻画也是很细腻的。
为凶手在法庭上辩护,看到被害人母亲的悲伤与眼泪,做为一名风格硬朗的律师,她也生出恻隐之心,怎奈,自己的女儿生死未卜。
还受到绑架人的牵制,这一矛盾的心理冲突也为本片增加了一大看点。
也让人物不是那么空洞地摆在那里,可说导演所叙述的这个故事更加有立体感 本片的商业味很浓,情节紧凑毫无沉闷之感,还运用了几次闪回的镜头,快速,犀利的剪辑风格,镜头的虚实交替,血腥的暴力犯罪场景,警匪追踪,法庭上窒息又压抑的审讯过程...
结尾在意料之中,但也是大家愿意接受的剧情!
我看完的感受就是,全片都在围绕着亲情去进展。
开始就是母女情深的校园运动会,因为女主是业界有名的不败律师,绑匪利用女主孩子要挟女主去解救杀害女性的凶手!
女主为了救女儿拼命奔波,这是一种亲情!
经过女主的系列调查,发现目前逮捕的凶手确是真凶,以至于救女心切的律师女主差点想“湮灭”证人!
高官为了救下不影响自己政途的儿子,选择了清理尸体,转移视线,消灭证据,这是一种亲情!
令人没想到的一次转折是女主片头帮助的混混大叔,在关键时刻出手帮助了女主,讲故事推向高潮!
真凶得到了释放,女主孩子也得以解救。
结尾的最大反转,让女主去救出凶手的正是受害者母亲,为了亲手手刃仇人,才出此下次,这又是一种亲情!
同样是亲情,通过多个角色的塑造,真的是完全不同,这真是一个神奇的电影!
为什么一次犯罪同时存在着混乱与秩序?因为是2个人先后犯罪~
女主角太辛苦了
闫妮演的不错
扯吧就。
看完美剧“律政巾帼”看这部体系差别实在太大了法庭辩论没什么看头主要是再现场面和黑暗势力对抗进程结局真的很有必要吗,只能说关键看立场角度了凶器浮出水面一刻,还是挺崩溃
脱裤子放屁多办一道手续
也! 昰不昰發高燒導致我智力下降?! 居然在1:58:51才猜到幕後黑手!!! 我還傻逼到以為那個並肩作戰的警察昰內鬼... 總而言之 我還昰很願意吃韓國人這一套的。金允珍演媽媽演得如此爐火純青 戲骨啊戲骨! 不知道昰不昰因為字幕翻譯太爛 有情節有套路有戲骨卻始終覺得不盡興。
打斗画面混乱,思维逻辑不通,亲情融入牵强。
母亲都很强大
仿好莱坞又不彻底,剪辑不错。
镜头剪辑的看得很不舒服
三星半
文艺片一枚
棒子对犯罪题材的反转拿捏得不是一般的好了。。。
鏡頭跳來跳去,我一邊看一邊吐!!根本就無法投入劇情!!第一次覺得要把電影看完是這麼難受的事情。
没坚持看完。
尼玛
如果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不得不说,这剧里的大叔大婶都太镇定了~有勇有谋啊~
反转生硬,逻辑牵强,略显拖沓
一开始就有逻辑混乱的问题,后面突然的又按照调理来叙述,最后的男警察猛然超神受害者母亲黑化,这段小高潮又衔接不大进去。正经的来拍说不定能名留影视,导演这么一搅合反倒成了败笔渣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