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岸西的编剧,就好有兴趣去看;剧情简单平常,但却觉得很有味道,虽然是低成本制作,但却让人觉得是艺术作品;很写实的交代,充分勾引观众的共鸣;朴质、简洁没有烦闷,不刻意的平淡主义;
“如若没有结识你 城内百万人其实没有哪一对天生应该靠紧游遍天下却没有谁可以更令我着紧爱得 这麽合衬” ——《不只有缘》 张学友太久没有看港产电影了,因为太多喧嚣的滥竽充数倒了人的胃口。
当然是奔着汤唯去看的,但《月满轩尼诗》却让人心生温暖和喜爱,让我认识本该很熟悉的岸西。
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小品,对于平凡人的刻画入微且生动。
阿来不愿长大,爱莲不愿清醒。
他逃避着成人世界的责任,因为梦中能天天和老爸相见;她祈望着那个能保护、爱惜自己的人,所以仿若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抓着这段感情,就算她知道这不是对的人。
这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因为一旦醒来了,“成人世界”的责任还有世俗还有物质需要就会排山倒海而来。
但是梦终有醒时,所以阿来告诉张可颐也许我这么多年不拍拖不是因为你,爱莲告诉阿旭我好累。
他们最后在茶餐厅复又谈笑风生时,窗外那个印度人走在街上,如此平常地没入人海,不再是茶餐厅waiter或者CID或者梦中人,因为梦已醒生活已恢复常态。
然后就是主题曲,很好的词,让人明白,梦,是该醒了。
岸西写的剧本里,我最喜欢的是《亲密》(导演她自己)《男人四十》(导演许鞍华)《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比起前面两部,经陈可辛之手的《甜蜜蜜》透着更多的文艺情怀,白描少了些,浪漫多了些。
但这三部里,“港人味道”是共通的。
日常天光,邻里家常,像刚入社会时,下班后走在回家路上所看见的城市光景一样,在傍晚的天光里平淡而如常。
我最喜欢的香港气息,不是流传颇广的黑道片和枪战片。
我最喜欢的香港气息,是那种在大城市底下,平常进行的生活节奏。
大家一起饮饮茶,聊聊天,唠叨着家里的阿猫阿狗。
说话和恋爱都是现代人的样子,带着浓浓的社会气息。
而岸西的故事就是现代人的故事,是属于“都市”的故事。
好比,他和她坐在茶餐厅里相亲,她身上穿着普通的针织衫,面孔生活化得十分好看。
他们闲闲地走在夜晚的香港街头,一个说,其实我有男朋友的,另一个说,我也是被家里逼的。
那股放松惬意的节奏,让人觉得有一股舒服的夜风也从屏幕里扑面而来了。
他和她下班出写字楼,开车驶上高架桥,迎面而来缓慢流动的车河,照亮着车厢内每个人的脸。
有人先到了家,剩下的人就挨个轮换到副驾驶上。
车里最后剩下的两个,其实在偷偷谈着一场办公室的恋情。
他们开始得不动声色,而结束也像每个白领一样,平常无异又悄无声息。
他和她挤在地铁里面对面,她张嘴说着什么,青春这么逼人,让他反而不好意思了。
那是每个中年男人心向往之的少女,但正如她的大胆和他的怯懦一样,它让你看见了千万个不可能的模子。
岸西大概有很重的都市情结,因为上面提到的每个故事,都带着浓浓的都市标签。
霓虹灯、闹市、夜景是要素。
相亲、出轨、再婚、或者平常的恋爱,是载体。
只是每个故事,都讲述得这么平淡。
每一个故事里,又都留出了大量留白,将主线带淡了,倒是填充了许多“生活”的细节。
吃饭、拌嘴、开车、搬家、店老板的吆喝,让人感觉到,原来如此,这些都是生活的节奏,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借此拉近。
这种平淡还在于,岸西讲故事,从不重点强调悲伤或高兴、圆满或不圆满。
她只是给你摊开来这个故事,依照它本来的样子去讲述。
仿佛摄像机架在高空,你看见它们轻描淡写地开了场,故事的主人公吃饭睡觉刷牙,还要工作赚钱谈恋爱。
但当你确信这是个足够独特的东西,想要更仔细地看清楚时,镜头却拉远了,你怅然若失地寻找它们,却发现它们已经湮没在这个城市中,它们原来很小很小。
一如《月满轩尼诗》。
在轩尼诗这条街上,人们要生存也要生活,生存是在电器店里挤着笑脸推销冰箱,生活是回到家中看自己的侦探小说。
故事的最后大家都是圆满的,所以才有了月满轩尼诗。
但轩尼诗作为香港的一部分,还是老样子。
只有生活其中的人收获着个中欢喜或个中悲伤。
就像我们上下班途中那些一如既往的老风景,每一天都在变化着,每一天又都是无异的。
我们所面对的生活,和岸西的故事也是无异的。
这是都市赋予人的幸福和孤独。
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部普通到很容易恶俗的电影。
以一场男女双方都互相不情愿的相亲开始,女方装得巨土无比来吓退男方,男方机缘巧合发现了事实,然后很意外地发现其实两个人很合适,中间穿插很多误会啊巧合啊,最后终于在一起。
嗯,典型的言情小说套路。
但出乎人意料的,我猜到开头猜到结尾,过程却一点都不像我想象的俗套。
女主角有个性格非常粗暴的男朋友,男主角有个想吃回头草的前女友,这些都是言情的经典套路必备的。
其间,男主角被前女友始终当备胎的征兆,如半夜为了工作会把他赶回家去,如接个电话就是半天完全把他晾在一边,无一不显示着,将来这个男人要醒悟,自己不再值得为她付出青春和时间。
而女主角痴情地等着暴躁的男朋友出狱,为他请律师,找房子,男友却始终难以改变自己脾气坏的习性,一看就觉得最后还是要进监狱或者火拼也好意外也好,反正是死翘翘。
如果要弄得煽情一点,也许是男友觉得自己并不合适,最后为了救女主角死了,然后告诉女主角,她真正应该喜欢的人是男主角。
其实整个电影也差不多算是这样的一个思路了。
最终男女双方都抛弃了过去的羁绊,来到了他们真正开始认识对方的餐厅。
结果虽然是很俗套当然也很让人欣慰,最让我喜欢的一场戏,却是男主角跟前女友摊牌的那场。
他对她说,我这么多年没有找女朋友,未必是因为你。
我担心我自己不是一个好男友,不是一个好父亲。
他说他本来想将就着就这么过了。
但是最近,爱上了一个人。
男主角说这句的时候,我其实是吃了一惊的。
从前面到此为止,这点爱慕其实表现得真的非常非常不明显。
但是这句话偏又说得真诚无比,一点骗人的意味都没有。
是因为女主角有男友所以掩饰自己的感情?
后来看下去,觉得女主角对男主角的表示好像更淡一点,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喜欢或者爱。
但是双方又分明是因为彼此而走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前进。
再回想回去前面的情节,我想,大概这是正常普通人之间的爱情吧。
开始得莫名其妙甚至不着痕迹,却会让你有一种坚持的不一样的力量爆发出来。
你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也不点破了,但你就是知道,有什么不一样了。
前些日子机缘巧合看了多年前沧月的那本《七夜雪》,里面有个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又血性的剑客霍展白,年轻的时候,深爱着他的师妹。
后来造化弄人,师妹嫁给别人,他为她救丈夫,为她救儿子,跋山涉水,虽九死而不悔。
他立下一生不渝的誓言,前半生几乎在为她拼命。
他和她都以为这段感情能够维持一生,不离不弃。
但事实是,年轻时候的誓言,你再希望是能够永久,你也不再年轻了。
男主角在十多年前,大概也是这样子执拗又不肯回头吧?
就像女主角因为一场英雄救美,喜欢上跟自己并不对盘的阿旭。
她以为舅舅舅妈和世俗是她爱情道路的阻力,但是时间过去,她并没有能力跟他一起生活,她不会改变自己,而他也不会。
当对盘的人出现,他们始终都会改变原来的愿望和誓言。
时间不会等谁,谁也敌不过时间。
当然,意外的不仅是男女主角的这条线。
男主角妈妈的那段也是够搞笑。
从来化妆示人,对人不依不饶,对自己从未出嫁的姐姐也非常凶的母亲大人,既势力又因为这毫不掩饰的势力而显得有些可爱。
中间吵架的时候,我一度以为那位“青叔”会因为姐姐的善良而突然转向姐姐。
还好这是香港的电影,没大陆这么喜欢说教,非要善良才会有人要。
后来青叔和男主妈妈结婚,觉得于情上说,一个小气一个势力,这样子还互相相爱实在是不易,于理上说,两个人这么多年的感情,其实也算是理所应当。
除了电影思路不俗套外,电影有很多非常可爱的小细节,在电影院里好多次都忍不住笑出来。
汤唯扮土妞那段蛮可爱的,愣愣的样子表现得挺到位。
哈哈大笑的时候突然被将一军说有蛀牙,后来补完以后又跟男主献宝似的看补好的样子,又别扭又可爱。
还有那个神奇的印度人,几次三番出现在神秘的时刻,据分析,是代表了男主角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只是对我等俗人来说,荒谬和搞笑感达到了,意义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最有意思的是男主角妈妈被送到医院,医生告诉男主毕竟63岁的人了,要多注意身体的时候,男主非常惊讶的一句:“什么?
她63岁了?
”全场都被逗乐了。
说到底,这也许只是一段中年男人和还算年轻的姑娘之间的轻喜剧罗曼史,但是剧情处理得非常不错,既是写实,又没有写实到让人无聊;既有点不出意料的俗套,又俗套得很不俗套;既有点淡淡的无奈,又穿插很多笑料来冲淡那些无奈。
所有的都是小人物,都有着很明显的缺点,却又分明告诉我们,没关系,爱总会来的。
而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时间没有等我,但也许迟点,会有个惊喜在等待。
1、本想捧汤唯的场的,可是没想到她在英国学了半天,就对张开大嘴比较有心得。
2、很美丽的片名,可没想到很上当。
没有美丽的画面,没有美丽的爱情。
3、最后就只能当做了解香港一般市民生活片段的新闻专题片来看了。
4、张学友好老,很造作。
比男人四十的林老师,差远去了。
5、同样是市井生活,天水围就舒服多了。
唉!
之前看預告的時候是粵語的 讓我有點小興奮 畢竟港影就是要看粵語的 七十二家租客的粵語到現在都沒找著...今天一進影院就聽到普通話的聲音然后就失望了..粵語講起來比較有感覺可能能彌補其它不足吧首先這部電影整個故事構架有點松散..一會講著一會將那的 不知道是被剪了還是岸西導演覺得觀眾會懂 有點太跳躍了 需要反應一下 看完整部電影沒什么感覺 可能張學友的率真和湯唯素妝讓我還有點感覺吧 當然還有安志傑的帥氣.其它的我覺得不妥之處的地方:1.阿來跟愛蓮的感情真的有點沒說服力 兩個人做朋友做著做著就吵架了 然后最后又好了 當然看這電影肯定知道會在一起 可是表現這段感情的內容不多2.阿旭只是因為愛蓮的猶豫然后說她不愛他了 可是他又怎么知道有阿來這個人然后去抓他來打?而且愛蓮并沒有因為愛上阿來而不理會阿旭啊 況且愛蓮跟阿來的來電畫面一點都沒有 到底是怎么個意思 然后就看到阿旭像個瘋子抓著阿來打...3.當阿旭打來說自己對不起愛蓮之后 愛蓮不但沒事 還去做了之前阿來說的蛀牙 鄭伊健的出現真是= = 這就代表愛蓮放下了然后愛上阿來為了他去改變?也未免拍的太隱晦了..而且照常理愛蓮應該憂傷一下或者失望難過之類的可是卻笑得跟朵花似的..4.阿來媽媽結婚那段著實是太長了 沒什么意義 沒必要用這么長的戲來連接一個下雨然后再連到阿來全身濕透到了餐廳 然后兩人交流了一下就完了= = 順便說一句 給阿來媽拍照時打光那人側面真像楊宗緯! 5.那個印度人的意義到底在哪啊 不時地就出現最后和老婆一起出現了就沒了- -什么意思!還有阿來的前女友和他的那段戲 是阿來生氣了所以走了?為什么?奇奇怪怪的 個人覺得阿來前女友的出現沒什么作用6.阿來和前女友吃飯的時候看到有人偷東西然后記下了車牌號碼就沒后文了..就剩下阿來的自嘲和前女友說:我也覺得你多事 好吧..當然喇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說不定是我境界不夠所以沒看出來 歡迎修正ps.愛蓮 就是湯唯整部戲都非常喜歡傻笑 有時候又是臭臉 喜怒無常的像個失常的人.. 是導演要表達什么還是湯唯自己的發揮或者其實是我想太多..安志傑的確是帥的啊 個人覺得應該在出獄后跟湯唯來一場床戲的哈哈哈....
有朋友发出个疑问,这电影看到底都没见着半个月亮,何来的“月满”?
说法解释很快就出来了,月满是用以形容圆满。
李清照那样的女词人经常使用月的意象,岸西是个女导演,她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据说本子最初叫“镜花缘”。
即便人们在前作《亲密》中看不出花非花的意思,然而岸西的文艺做派一点都没有更改,原来电影片名就提示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看67.4页的书就知道结局)。
反过来,这也是言不达意,故作矫情。
词里的西楼指代古代女子的生活空间,轩尼诗是今天香港的一条道路,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比照下去,《月满轩尼诗》必然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讲女人的戏,女人的情感、女人的生活、女人的命运。
不幸的是看到最后,我才惊觉影片是在讲一名本土大龄宅男的心理成长。
他那赖床不起的毛病和糊涂做事的习惯,明显还有长大不的影子,说天真孩子气更不为过。
无论老妈姨妈新对象前女友,所有女性角色只是充当活跃的配角。
从剧作本身来说,这点就非常不可靠。
而从女性过渡到男性,岸西这次的“中西结合”实在造成了不小的理解偏差。
故事的高潮点设置在婚礼,天降喜雨,直白得有些俗气。
个人的成长带来情感的觉醒,真有这么一回事?
这个圆满是主人公领悟到的人生之圆还是编剧之圆,看穿结果并不会太难。
很容易发现的一点,汤唯不像是女主角,她的戏份甚至不如演六十一朵花的老妈鲍起静,后者毁妆的惨样和之后的娇羞状当真是大抢风头。
其次,两个女人的感情收获没能齐头并进,老妈那段有很多细节铺垫,性格鲜明;爱莲那段就游离在外,时隐时现。
张学友突然一通感慨发作、说出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不过几面之缘和纸上得来的东西,想想未免有点唐突。
最后可以说它没有情怀没有市井更没有小聪明,导演更喜欢把电车放在对白里,茶餐厅是为了带出神秘的印度人,梦境幻觉的利用更是太过呆板,十分刻意。
也许一个爱情小品只需要轻松活泼,不用承担多余的教育功能,只是无需设置高标准,《月满轩尼诗》依然有很多不对味的东西。
两个不来电的主角,更接近内地国情的大龄青年相亲。
笑料生硬或默契全无,几幕对话走过场,往复重来,没有多少技巧可言。
若说这年头缺乏合格满意的港产爱情片是事实,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要沦落到以次充好。
那段不知所云的情感障碍戏真是一处理解障碍,一个只会动拳头的大陆男子,一个能看破结局的侦探小说迷。
前者怒气冲冲出现,一方暴打、一方求饶,这些都不算意外,意外的是居然蹦出一句你能让她笑么。
说实话,真不知是谁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有局限,反正我没能体味出那个太过寻常的“哈哈哈”里居然还有文章可读。
如果大笑后的爱莲只有暴露了一颗蛀牙,那在张大嘴巴后,这部电影的蛀牙就不只一颗了。
至于轩尼诗,那真是可有可无。
有电车经过的地方,港岛真的太多了,这部轩尼诗没能体现出它所应有的代表性。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决定每天写一篇东西,哪怕是胡乱写,其实就是胡乱写,也要保证每天一篇。
并且有请娘子监督,她都木有回我短信。
今天早上看了《月满轩尼诗》,就写写这个。
“记得2005年,《切·格瓦拉》的表演结束,汤唯跟在导演身边,还没有卸妆,身上还带着《切·格瓦拉》里的愤怒和昂扬,大眼睛很黑,看有人看她,就直直地看过来,不服输也不躲闪。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汤唯时,记者这样回忆往事。
随着《月满轩尼诗》上映在即,汤唯再一次回归大众视线,其实即使是在她远赴英国求学的两年间,有关她的争议和传闻并没有消失。
许多人都在为汤唯叫好,“不服输也不躲闪”,也许还是因为她太另类了,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而见不到她的日子,更增了许多神秘好感。
错过一部烂片《狼灾记》,《月满轩尼诗》演一个据说和她本人更接近的“马桶西施”,还有接下来的《晚秋》,汤唯还只是“小团圆”,回到娱乐圈的大环境里,还能不能保有“凭实力,凭低调”的一贯作风,就看她的把握了。
但其实《月满轩尼诗》不是汤唯的电影,而是属于张天王的电影,那个相貌普通嗓音出众——四大天王里唯一没有拿个影帝的,后来有人说这不对,张天王当年凭借一部《男人四十》拿下过印度影帝。
或者会计较吧,张天王自己都说了,感觉自己的演技没有那么差,只不过那几个人更帅一点而已。
汤唯签到了安乐,江志强习惯做文艺片,但去年的《苏乞儿》不也烂得一塌糊涂。
而导演也是编剧的岸西,也有拿得出手的《甜蜜蜜》这样的爱情故事。
但《月满轩尼诗》得首要看点还是汤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看下来,除了是张天王的电影,鲍起静也比较抢戏,汤唯的戏份太少并且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可能还是女导演拍女演员,一般不会拍的那么出众,所以汤唯的风情万种统统没有,只剩下一个本色表演,还有,倔强,有一颗蛀牙,喜欢看侦探小说,寄人篱下,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然后,小团圆。
《月满轩尼诗》很浓重的香港味,很纯朴的爱情小品,张天王的转变最明显,汤唯,这个角色换成别的女演员,大概也不会差。
这样的片子是舒服的,甚至是感人的,在当下的大片至上和山寨为王的背景下,其实很难得,很难得,很值得尊敬,千万别赔钱。
制作和拍摄都是很用了心的,不是瞅准了钞票,但是,如果换成陈可辛来拍,对不起,他一直在张罗大片了;换成许鞍华来拍,哦她也是女导演并且经常发挥不稳定,但其实,《月满轩尼诗》有不错的题材,有不错的演员,岸西的编剧功力本来一流,还有江志强这样的老板,所以,理论上应该可以拍得更好。
比如汤唯这条线,很显然就像她的身材一样不够丰满,她的取与舍,她的能干和倔强,她的寄人篱下的心情背景,都还很有发挥。
即使他和安志杰的感情,也不应该那么突兀,完全不来电的,应该有更多的细节铺陈,让汤唯“马桶西施”的角色更有戏剧性些。
月满轩尼诗么,总有个月圆月缺,而这个少女情怀,的自立,的自主,的自我超越,不仅仅是掉两滴泪那么简单。
如果汤唯的角色能够和张天王一样有并行,有交叉,命运的乖张,造化的捉弄,最后不得不在一起。
早在《秋天的童话》,张婉婷就说,船头尺和十三妹,最后即使走到一起也不会幸福的,为什么呢?
好像原因很复杂。
而张天王和汤小姐,就一定会幸福么,幸福又是个什么东西,月有阴晴圆缺,在香港这样的地方,在当代社会,人本身的戾气和浮夸,不是一个勤奋和倔强就可以搞定一切的。
汤唯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并没有折射到电影中,所以《月满轩尼诗》很简单。
而这样的简单,对重新开始的汤唯在公众面前是好事,时间长了,就得不仅仅是少女情怀,不仅仅是诗,还得是更多。
英文的片名很简单很切题很有意境,但翻译是个大难题。
直译成“跨过轩尼诗道”,对于一个文艺片来说也太不文艺了。
另一个问题是,大陆观众有几个知道轩尼诗是香港东西向的主干道啊,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不仅毫无感觉,还极容易误导,可又不能换算成“跨越内环”这样的本地化的名字。
最后还加了个“月满”这样的文字摆设,许是想沾些“圆满”的喜气,可这片子讲的却是人生的不圆满和不如意。
这么一通拧巴,这个片名的直接效果就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轮明月照美酒的标准广告画面。
故事的主线当然是爱情,阿来和爱莲本来一个轩尼诗道东一个轩尼诗道西,一个跟妈妈卖电器一个跟舅舅卖洁具,一个留恋嫁给富商的前女友,一个牵挂身陷囹圄的血气男,但双方家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硬安排二人相亲。
本想应付交差,不料频频巧遇,于是,虽然一个倔强,一个随意,一个敏感,一个慵懒,却是一样的俏皮,一样的好奇,渐渐生出笑意和默契。
与此同时,两人各自旧爱的光环也渐渐退去。
前女友离异,叫他装电器,叫他陪夜,但在客人来之前请他回去。
血气男出狱,但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电视只看球赛和武打片,他能给她的,只有担心和无趣。
我想,导演的信号是,纯情不是爱情,感激也不是爱情。
那个让你张嘴大笑露出蛀牙的力量,才是爱情。
可是别忘了,让我们开心的男人,往往不能让我们动心。
让我们动心的男人,又往往不能让我们开心,就算有让我们既动心又开心的男人,又往往不能让我们放心。
看来,找一个动心的开心的放心的省心的人来告别单身,注定是一件让我们碎心的事业。
下面说说各位明星的表演吧。
我觉得学友哥演得还是很好的,在电影里,你不会觉得他是张学友,他就是阿来。
一个懒洋洋的kidult。
他懒得理睬老妈的絮絮叨叨,他懒得看完每一本侦探小说,他懒得再谈恋爱,他甚至懒得早起去看老爸的最后一面。
但是他其实不笨,他总猜得出书里的凶手是谁,他清楚女友永远不会爱上自己,而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担当去建立一个家庭。
当他发现自己爱上了爱莲的时候,甚至懊恼地叫道:“我本来准备拖拖拉拉过完这辈子算啦,这也不难啊!
”还好,老妈突然住院,让他醒悟到自己是个63岁妈妈的41岁的儿子。
老妈都活得那么生机勃勃,自己也不该一直蔫下去。
再说汤唯同学。
我买票去影院,很大程度上是想去支持汤唯的。
她没有让我失望。
她的气质独一无二:她有种华丽的素净、浓郁的淡定、骄傲的谦卑、性感的纯情,犹抱琵琶半遮面,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种经得起审视和考验的美丽,好像一颗明珠,纵使身陷黑暗,兀自熠熠生辉。
几位老戏骨的表演个个精彩,一对老姐妹真是红白玫瑰的老年版。
青叔还是代表男人选择了红玫瑰,看来火腿鸭子陈皮汤终究敌不过青紫茄子指甲油啊!
很幸运参加了3.13号香港的试映,但原本的期待有些失望,和朋友同去但结束后回想竟都想不起什么印象深刻...打发时间的爱情片吧,很平淡,也符合现在都市人的爱情是真.
不俗气啊,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两个人的开始时的状态让人怎么也难想到最终如何会在一起,这一点很有意思。一个是有青梅竹马的初恋女友,一个是不顾一切爱上古惑仔男友。挺好的片子。鲍起静还是很精彩,李修贤老了也挺可爱的。又看到郑伊健、邵美琪等熟脸客串,片子比较有趣。
拍得还是挺细腻的,就是剪辑太烂。
太琐碎,实在看不下去
戏写的太牵强了,除了人物有点意思。导演水平太般般
汤唯很漂亮!
平庸+失望
如果全说粤语就好了,汤唯厉害
岸西(《甜蜜蜜 》《男人四十》等片编剧)从《刺陵》开始堕落,《月满轩尼诗》简直面目全非。粤语版也救不了它的平庸。
香港文艺片,各种侧面,各种埋主线。汤唯真漂亮
好温情,我喜欢
还是多了,完全不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我好歹也一小时几十万脑细胞上下了……
烂尾。不过汤唯这女人的确惊心动魄。
岸西还是趁早收山吧 仅有的一点好印象都保不住了
汤唯真漂亮
导演虽然不是大牌,还启用了内地演员作女猪脚,但味道却很纯正的港片。所谓“味道纯正”从技术上分析可能说不出所以然,但对于从小看香港电影长大的影迷来说,这种味道很好辨认。汤唯不错,眉宇之间有王祖贤的气质。
神一般的难看
从此沦落为汤粉
平平淡淡才是真!
剧本平淡,个别情节扭捏生硬,剪辑混乱,汤唯的表演远逊于前,在误会阿来串通父母逼婚一场更是凌厉到恐怖的程度。若非老一辈演技派们支撑,此片也就2.5星的水平。
汤唯好美啊,印度阿三是月老才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