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说一句咎由自取。
带着国仇家恨来看的这部片。
看完了觉得题材很像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的。
观影后其实更多的感想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始终是普通百姓。
这场日本发起的法西斯侵略,恶果确实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
但是上层社会的恶,却要由平民百姓承担这份苦果是上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当年害惨了以我国为首的亚洲人民,最后这份苦果也害惨了他们自己的人民。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元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日本侵略战争,就是上个世纪最大的悲剧,无论是我们还是日本人民们。
萤火虫之墓 但是回头想想当下,在世界上的角落,也有人受着同样的苦。
有的国家政府推动战争实行种族灭绝,有的政府甘为马前卒,即使自己的国家从乐土变成饿殍遍地的瓦砾。
对于那些悲伤感怀上个世纪日本苦果的“东方岛国友人们”,如今也仍旧活在当年军国主义的谎言中,岛省政府给一群已经入土的王八壳子盖了个公厕,每年都有大量无知岛民去参拜,这和当年的岛国人民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的记忆是短暂的,一些人的思想是丑恶的,历史总会重复上演,这样的角落经常会在。
对于我们只能记住当年,然后自强不息,保护好自己的国家,保护好自己。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某些热评看的我真是害怕。
之前记得在哪看过一句关于广电总局的评论:不要看现在骂广电总局审查制度的那么多,其实很多人在遇到某些情况时还是会站到广电总局这边。
以前我不懂,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些理解了。
战争中玲儿的父母,哥哥都死了。
自己守护的侄女死在自己面前。
自己那用来画丈夫的,画海岸线的,画冰淇淋的,画浪花里跳跃的小兔的右手消失了。
对,这些都不够反战,玲儿的妹妹被核辐射污染也不够反战。
在吴市的曾经自己帮助过的妹子,现在的“朋友”,为了生计在花柳巷工作也不够反战,每天都无法正常生活躲在防空洞里也不够反战,糖的价钱翻了一百多倍,家里每天靠吃野草过活也不够反战,最亲的亲人死在自己面前也不够反战。
我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心里觉得这战争是日本发起的,日本死多少人都活该。
他们觉得日本应该在每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结尾都跪下承认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这样做了。
他们觉得日本当时的每一个平民都应该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日本人在国外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他们觉得玲儿当时内心os应该是:我活该,我哥死了活该,爸妈死了活该。
很多评论讲电影只是片面讲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的苦,所以不是反战。
我想向这些人问一句,你扪心自问,你心里真的有“反战电影”这个词的概念吗?
有的话你真的有用这个概念去框,去衡量这部电影吗?
在我看来那些人不过是觉得这部电影只是讲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的苦难,没有讲中国或者其他被侵略的国家受的苦难,所以觉得这不是一部反战电影。
事实上只要战争发生,无论战胜国战败国,无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对于哪一方的平民都是痛苦的。
导演真的有必要在电影中表现出其他国家的痛苦吗?
还有人让我看中国的反战片,以前中国所谓的“反战片”其实大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宣传片”,我就不吐槽了。
即使是现代中国拍的反战片也很少会表现出其他国家民众的痛苦,只是反映出中国人民受的苦难。
难道真的其他国家的民众就没有受苦吗?
还是说被侵略国这样拍的就是反战片,侵略者就不能这么拍?
我觉得这是一定意义上的双标。
很多人讲玲儿在最后天皇宣布战败的时候的感情政治不正确,难道玉音放送完,玲儿的心情不应该就是电影里那样吗?
如果日本普通民众战后的思想不是如玲儿一般,他们的战争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全面讲述二战中日本的作为,但是它也没义务。
一个从小被洗脑的平民,能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其实是侵略者,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
可笑之至!
普通人的代表:玲儿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场战争,突然有人告诉她,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你给同学画的画,死去的父母、哥哥,每天吃的难吃的野菜,每天忍受的轰炸,死去的侄女儿都是没有意义的。
玲儿为什么还活着,是因为她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她好想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了什么。
当她知道了战败,她甚至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
现在太多电影都是根本不理会人在事情发生时正常的情感反应,只为讨好某些人的价值观,有些人喜欢吃屎,就有些人投其所好,专门生产屎。
事实上我是不愿意在价值观的层次来讨论一部电影的,这种层次在我看来挺low的。
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绝对可以让你在这个层次引起思考,但是它最深层次的思考绝对不应该停留在这里。
就像黑泽明的《生之欲》,他里面有讲到官僚主义,父子关系,但是它真正的内核绝对是在描绘人,描写人性。
至于描绘的好不好就看它是否接近真实,然而某些人为了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是不愿接受真实的。
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评判艺术作品本身就很low,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在探讨人。
这部电影已经很接近讨论人的程度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确实可以秒杀日本近期很多小清新电影,但是在我看来,它和《萤火虫之墓》还有差距。
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事情时,角色的感情刻画十分细腻精准。
而且作者捕捉日常生活的能力实在高深,能把交作业、画画、做饭、做衣服这种小事刻画的生动形象、入木三分,选的背景刚好可以衬托出这些小事的意义,所以还是很好的。
我最喜欢这个电影的一点是它不同于新海诚或者宫老的电影,他们的电影中画出来的人物本身就很美。
而这部电影是在塑造美,越看越觉得玲儿可爱,越看越觉得美,这才是正确的审美观。
然而战争把这一切都破坏了。
当然,出于我的个人立场,只选了差评。
日语很差,翻译得不好还请谅解。
1.偷袭珍珠港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偷袭成功后市民排成长队提灯欢庆。
这不是灾难,这是报应;2.主妇形象的描绘是一派胡言。
主妇(包括儿童)在战争后期根据国家总动员法,都是战斗单位。
她们进行着有组织的竹枪训练,还收集燃料支援战争;3.日本对敌国所作的恶比这残酷百万倍;4. “平民被迫卷入战争”这种电影基调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战争)给这个世界的灾难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就是从吴市的市民开始的。
5.日本的民众明明对南京陷落欢欣鼓舞,这个虚构的剧本简直让我眼瞎。
电影旬报史上最大的污点,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犯罪也不过分;7.本片中的丈夫(周作)工作的地方参与了慰安妇的管理;8.这部电影忘记了日本曾在中国重庆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9.忘记日本的侵略历史,厚颜无耻地只描绘受害者。
对于称赞这部电影的无知者,我感觉历史正被渐渐遗忘。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原网站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如图,大家可自行感受:
来源:雅虎电影(日本) 至于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想说的。
既然女主能喊出“我还能继续战斗”“不要向暴力屈服”这种话,我除了“战你妈X”以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到两年前的评论到现在已经挤到词条首页了,还是有点小高兴的。
最近看到一篇来自知乎的高质量回答,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二战时期日本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兴趣的不妨参考:二战时的日本妇女反对战争吗?
- 寒岫冷月的回答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
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
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
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
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
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
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
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
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
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
”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
”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
”(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
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
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无比珍惜
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
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
"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
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拣的命運);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
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
(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
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单纯就电影来说,美术还是不错的,流弹在空中爆炸💥的形象画法、小玲和小侄女被哑弹炸倒的时候黑色背景加白色线条的画法也不错。
1小时33分那里,玲对失去右手的感触以及后来对战败的愤慨太真实-大和民族不是会自我反思的民族,即使是平民对于侵略也默认正当甚至愤慨败了为什么不继续,战败了,“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吗”-好搞笑,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是施暴者。
日本人只会看到自己失去的并自我沉醉。
第一次对一个人物的眼泪丝毫不想共情。
这部电影纯粹从日本平民(被欺骗的大多数)的角度来讲述抗日战争,很写实的日本人性。
也是从这样丝毫没有对战争反思的电影中,我知道在日本能拍出对抗日战争反思的电影是多么的宝贵。
和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还是没法比较的。
小玲:“这个时候如果有双手的话,就可以轻轻地握住他颤抖的手了。
”对对对,只有左手只能紧紧抱住自己,左手单手握你丈夫的手太重了,他受不起。
吃了美军的饭好吃,自己家的饭完全没有味道了,这是讽刺吧?
结果下一幕“后来给美军指了路,得到了一块巧克力”,居然突然有点理解日本人,强者思维,变弱就自我美化受虐?
有一说一,学习能力确实强,消化失败自我修复的转变思维也很强,就是很变态,不人性。
怎么感觉他们对战败的认知是模糊错误的?
他们不会觉得投原子弹的是苏联吧???????
战败之后小玲问为什么,旁边的人回答“广岛和长崎被投放了新型炸弹,苏联参战了,怎么赢得了”,e m m m m m m,然后给美国指路得到了一块巧克力,而且还是沾沾自喜的语气。。。。。。
“去年晴美的衣服会不会小呢”,逝去的人失去了,活着的人拼拼凑凑互相依靠着活下去。
最后这是知道和平可贵了?
最后战争中的小孩脱下战火中褴褛的衣衫,穿上了晴美留下的只有下摆打着补丁的衣服。
他们也是在记着历史前行,只是这历史记岔了。
抱歉题目起的这么朋友圈,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吧。
我在短评里写道,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却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作品。
它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波澜不惊,即使是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也在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中有所突破,它借主人公的话语和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能打动我的主要还是因为它选了一个平凡人、而且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女人的视角,静静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而不是大呼小叫和直白的残酷与仇恨。
虽然故事就只是这么坦坦的铺开,但却有几处细节让我很受打动。
一个是女主在失去了右手感觉自己是一个累赘,又背负上外甥女幼小的生命(虽然并不是她的错)的自责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行动。
比如冒死去扑灭了火苗,比如不顾轰炸去驱赶远处的飞鸟。
这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静默的爆发。
更让我感动的是周作奋不顾身的把她扑倒在水沟里躲避轰炸的时候,她言不由衷的说自己要回广岛,周作伤心的说好那你就走吧,我们夫妇原来是这样没有情义,她默不言语。
但即使是这样,就在那下一秒,周作却又立刻紧紧地把她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她作掩护躲避轰炸,她也默默的抱紧了周作。
被这两个小小的动作直戳内心,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纵然有各种言不由衷的争吵,却至死不渝。
一个是整个作品选定的女主的这个视角。
她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
不仅仅是女主,整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那么的隐忍和强大。
她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撑起这个家,没有怨言,安静的奉献着。
这是她们的辛劳与伟大,也是时代的悲哀与不公,却也是这个名族最大的幸运。
电影对女主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描画的非常细腻。
她身上有前文说到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女性所有坚忍的“美德”,但她却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时刻,这样她不再是一个时代里大同小异的剪影,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强颜欢笑的说着「~て、よかったね」的时候,只有女主自己心里会在默默地想,到底有什么可说的上好的呢?
当日军多年的努力在8月15的投降声明中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她不甘的泪水和呐喊,也是那么真实。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言行。
终于,也是跳出了「ハンカチ」中,那多么悲伤都绝不言表的可怕的日本的皮囊。
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在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
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
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
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
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
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
苦痛么?
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女主在听到投降广播之后的爆发这里其实很容易被我们中国人误解。
此时的女主自然是不甘的,但是她的不甘与其说是因为日本军输了,倒不如是说对于战争本身的一次爆发。
对于女主这样的最最平凡的普通人而言,她们从战争中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收到,相反,她甚至还因为战争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亲人,每天担惊受怕,而这一切的最后就只是换来天皇的一句投降,请国民坚忍,她自然是不甘的。
女主期盼的其实并不是日军大胜或是成功侵略他国,实际上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国家军队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战斗,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要经历这样的苦难。
她的爆发,正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最最真实的控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去承担这些苦难?
而这一切到底换来了什么?
她并非真的有所求,而只是真的真的真的忍了太久而终于爆发了。
日军在20世纪的种种暴行,最终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带了的毁灭性的灾难,这当然是自作自受,这当然是罪有应得。
然而那些像女主一样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却也是彻彻底底无辜的啊!
为什么要让这样多无辜的人,去承担国家政府的罪过呢?
这便是战争最邪恶的地方了。
因为在战争中无论输赢,最终总有人受到伤害,而那些人往往就是这些什么过错都没有的一般人,这公平么?
之于日本,正如广岛的人民;之于中国,正如我们那些死在日本人刺刀和炮弹之下的同胞。
难道日本战胜了,那些过往的苦难就能被全部抹除了么?
虽然我们最终是战胜国,然而那些逝去的同胞却再也回不来了。
这便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了。
电影中还有很多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女主曾经喜欢的男孩儿成了水兵来她家拜访时周作的大度,比如对于リンさん的刻画,比如炮弹在天空中炸成了水彩,比如望着自己被夷为平地的家却不落一滴眼泪的农妇。
电影中一个穿插始终的要素是“家”这个概念。
因为战争,国不为国,家不是家,而女主也仿佛一直没有真的成为这个家的一部分,一直一直,女主读「吴」的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乡音,读作「くれ①」;而当战争终于结束,她与周作从广岛回吴的时候,她的口音第一次变成了「くれ◎」,变成了吴的口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终于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让我非常的被触动。
真的希望我们能够放下仇恨的去看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战争对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对“每天一家团圆的笑着就好”的观念有所同感,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它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维护世界的和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这个战争年代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也希望这世界上不再有这样的悲伤。
CHIN
眼看着评分从九点几开始掉,这节奏带的,感觉没看过的也都过来发泄了。
你们觉得日本人在卖惨,可痛苦不会是因为活该就不该被记述下来。
一部电影不一定非要什么内容都要拍出来啊,难不成我们以后拍所有的电影都要加一段三十分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想要描述的根本不是一个高呼盟军来解放我们的开明女性,而就是一个没什么见识的保守平民女孩。
我们当然不喜欢,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再说导演也不是拍出来给中国自干五看的啊。
遥想抗战史,建筑学家林徽因,全家两次险遭日军轰炸。
她的亲弟弟林恒,更是死在与日军的空战中。
她对日本人的恨,难道不比我们更深重十倍吗?
可1945年,美军飞机轰炸日本时,林徽因怎么做?
她和丈夫梁思成,在轰炸图上,标出古城奈良的历史文化建筑,使得日本那些极具意义的艺术品能够保存至今。
林徽因为什么这么做?
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
《在这世界的角落》无疑是当今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
它站在日本的角度,去表达当时日本人的真实心理,及当时日本本土的真实境遇。
正如我们的《一九四二》,也是在真实表达当时的中国,那个饥饿的年代,那个地主把女儿卖给窑子后会笑了又扇自己巴掌的年代,正如一个普通女孩在战争中失去了右手后仍想着让国家继续坚持下去的日本,一样是一个众生苦悲的时代。
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
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
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
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
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
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
苦痛么?
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至于如何评价这个女孩?
只想说:先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我们的过去,就这样烟消云散了“[img=1:C]借此台词,有人会问:这片到底是反战,还是反战败女主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
愈是这样,便愈让人感觉可悲。
我们痛恨日本人,但是那些肯定这部电影的人,不一定是想不到日本在战争中带给我们的苦难,只不过战争,实在是全人类的灾难,哪怕是对一个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日本女性,和历史上,站在她背后的无数同路人。
路边的野花,眼看着道路荒芜,却也无能为力。
最后想说,有朝一日,希望中国的动漫电影不再是红军小学。
能让我们,让世界看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该片改编自河野史代的同名漫画,以二战末期的广岛为舞台,讲述女主人公小铃嫁到住在海军军港“吴市”的婆家后,经历几次空袭拼命生存、积极面对生活的故事。
玲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父母恩爱,有哥哥有妹妹,玲的外婆还会做好漂亮的和服给玲,在很小的时候,小铃曾和一个男生一同被人贩子装走,逃脱以后她把这段经历画成了故事,人贩子成了全身毛绒绒又长着尖牙利爪的怪物,人贩子半路睡着了,玲和男孩才顺利回到家。
而小铃也不确定那天的事情是现实还是自己的幻想。
玲有个青梅竹马水原哲,水原哲不喜欢大海,因为的水原哲的哥哥在大海里死去,水原哲说海里的浪花就像白兔,总有一天,白兔会吞噬这个世界。
水原哲知道玲喜欢画画,就把哥哥留下来的画笔送给玲,玲听着水原哲的话,就把这幅画送给水原哲,画上有白兔的海浪还有水原哲的背影。
结果画的水原哲:你把大海画的这么漂亮,我都没办法讨厌大海了。
玲和胖虎之间的爱情小花还没开,就夭折了。
2年后,有人上门提亲,玲打扮好就嫁到广岛吴市,在去之前,玲遇到了已经是海员的水原哲,水原哲说是认识的人吗?
玲说:不认识。
洞房花烛夜,玲的丈夫才告诉玲:他就是小时候被一起拐走的那个男孩。
玲学会食物的储存方法,用野菜做成美味可口的食物,在不小心把糖弄没了以后,去黑市去买糖的经历。
在没有米饭可吃,学习新的方法让米饭更加充斥水份,铃奉为节约宝典而潜心钻研并画在本子上的楠公饭,看上去煞有介事,味道却惊得连她自己都丢了筷子,苦了家人的胃,也换来了家里的欢笑。
在小铃出嫁以后,她曾被丈夫的姐姐嫌弃,而被“逼”回娘家,回娘家以后先饱睡一顿,然后醒来说梦见自己嫁到吴市,吓死了。
她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吗?
不如说是在以想象和说俏皮话来自我安慰吧。
还有她在桥上和丈夫的一段对话,她说到不想和旧识见面,以免从现在生活的美梦中醒来。
可见,小铃一直是主动选择将生活过成单纯的梦的,而将一些不好的事情通过想象柔化,柔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画画。
白木凛萍水相逢的朋友凛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是到小铃家偷吃西瓜,多年后重逢,凛成为了花街上的妓女,但是两人都没认出彼此,只是做了萍水相逢的短暂朋友。
玲在父家学着怎么做好一个媳妇,但是空中预警、旁边的军事演习已经越来越频繁了,受战争影响,食物已经越来越紧缺了,大家迫不得已经常躲进防空洞。
一次,丈夫的姐姐带着女儿晴美回到娘家,她儿子却留在黑村家,因为一些事情,姐姐离婚了。
小铃嫁到北条家以后没遇到过婆媳关系上的麻烦,却被周作的姐姐黑村径子嫌弃,因为打扮不讲究,做事不够利索。
水原哲成为巡洋舰“青叶”的船员。
趁上岸的机会,到北条家来看望铃。
他的出现,让铃和周作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一次,铃带着侄女晴美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公公,结果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空袭。
虽然几位大婶好心收留她们进防空洞逃过一劫,
但最终,因为炸弹的二次爆炸,小侄女晴美当场死亡,玲子也失去了自己擅长绘画的右胳膊
医生说,胳膊恢复的很好真是太好了,邻居说没有死亡真是太好了,可是,真的太好了吗?
玲子自己可不这样想,她的内心在哭号:到底好在哪里?
到底哪里好了?
6月,牵着侄女的右手;5月,画着丈夫睡颜的右手;4月,握着胭脂的右手;2月,拾起哥哥骨灰的右手;去年3月,描绘出故乡的右手;7年前的2月,画了兔子的右手……撑起所有希望的右手,不见了,战争中支持小玲活着的希望烟消云散。
1945年的8月6日,广岛遭到原子弹袭击,铃的家乡随着那朵蘑菇云一起腾空,然后消散,小玲父母死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其他民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如释重负:终于可以结束了。
可玲子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失声痛哭道:不是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吗?
我还有左手和双脚。
我们的过往,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吗?
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为之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吗?
我们吃的东西,都是用从海那边来的大米和黄豆做成的吧,所以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吗?
影片最后,小玲和丈夫周作收养了一个和晴美年龄相仿却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公婆家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
发生在1938年4月29日下午的武汉空战中,陈难的哥哥、中国空军飞行员陈怀民驾驶着飞机一架伊-16战斗机倒扣转向180度后,撞向美惠子的丈夫、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驾驶的飞机,两架飞机在空中爆炸后坠落。
事后,在清理敌机残骸时,人们从日军高桥宪一飞行员尸体的血衣口袋里,发现一张高桥宪一年轻秀美妻子的相片和她写给丈夫的一封信……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天长节”,日军妄图以空中大捷作为献给“天长节”的礼物,于是出动27架96式舰载战斗机、18架96式陆攻战机空袭武汉。
陈怀民作为副大队长董明德的僚机升空作战,在空中连续击落击伤敌机,但也招致5架日军飞机的围攻。
他的飞机油箱中弹起火,操纵失灵,胸部也中弹出血。
生死关头,陈怀民放弃跳伞求生,将飞机倒扣转向180度后撞向后方扑来的一架日军飞机。
“轰”地一声巨响,两机相撞,空中顿时弥漫着大片的黑烟和火焰。
陈怀民被弹出座舱,随即落入长江后坠入江底。
武汉上空惨烈的鏖战时,武汉民众也冒死走上街头,甚至爬到楼顶、树上观战。
观战的人群中也有陈怀民的家人。
当陈怀民以身做弹撞毁敌机时,父母并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在前一天,陈怀民探家临走时,还留给母亲一块银元,“妈,这几天日军常来武汉,部队24小时处于临战状态,我随时都有可能升空作战。
这块银元给你,你喜欢吃什么,就自己上街去买。
”陈怀民走后,母亲买了几个大柑橘,还对家人说:“这是留给怀民吃的,不准任何人动。
”可是这几个大柑橘,儿子再也吃不到了。
一个月后,陈怀民的遗体在长江阳逻段被渔民发现,其手腕上的空军手表背后,刻的正是“陈怀民”的名字。
陈怀民的牺牲,给家人和爱人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他的母亲哭瞎了眼睛;他的妹妹陈天乐把名字改为陈难,陈怀民的恋人在赶到武汉后因哀恸过度投江殉情。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陈怀民牺牲的武汉市汉口有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怀民路”,在他的出生地镇江有个“怀民村”。
被陈怀民撞毁的那架日军飞机,坠落在长江天星洲边上。
在清理敌机残骸时,人们从驾驶员尸体血衣口袋中,发现了一张年轻秀美的女子相片和她写给丈夫的信。
原来,死去的日军飞行员是佐世保第十二航空队著名的“红武士”二等航空兵高桥宪一,就在他起飞前,他将妻子美惠子寄来的信和照片揣在了怀里。
而刚收到信,他就在空袭武汉的空战中身亡了。
不久,这封信和这张照片,摆到了陈难的面前。
宪一君: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来信……我甚至有时想到不做飞行员的妻子才好,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
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
有时一想到已经有许多人无辜牺牲,不再回到这不个世界上来,而你还健在的事,固能自己安慰自己,不过过了三四天,依然心灰意冷了!
家里人无限挂念你,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
光是死并不是荣誉的事,我是祈求着你十分小心地去履行你的职责!
看护孩子的保姆,她每天替孩子洗过澡以后,就很关心的把他们放进温暖的被窝里去,孩子总是睡得很熟的。
这两个孩子,每天是在大笑中过日子…美惠子 四月十九日陈难本来是极为仇视高桥宪一,甚至也憎恨高桥的妻子美惠子。
但是当她看到美惠子给丈夫的充满哀怨、恐惧和思念的信后,善良的她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毕竟,高桥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失去丈夫的美惠子同样是悲惨的。
1938年5月31日,陈难忍着悲痛,给美惠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
陈难的老师程运看了这封信,拿去请文学家郁达夫修改。
郁达夫只改动了几个错别字。
他说:“心灵之作,不必修改,还是保持那份少女的纯真吧!”《大公报》女记者子冈看了这封信,建议公开发表。
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原信介绍空战情况从略)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因此我不能不告诉你这个真实!
我的母亲,她只有伤感地凝望着漫不经心的江水和惨谈的月色,让惨痛的回忆敲打着她年老将断的心弦。
然而青春多情的你,片片樱花也会引动相思。
你也许能够从悲惨的遭遇中,想到人类的命运吧?!
怀民哥坚毅地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这不是发泄他对高桥君的私仇。
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
他虽久已抱了为国牺牲、为正义奋斗的决心,而这事变的迅速到临,却给予我的刺激太大了。
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
想到你的整天在笑中生活着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
我决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
我深深了解你们被那疯狂的军阀压迫的痛苦。
既然这样,你应该以爱护全人类、救自己救人类的热忱,来防止自己国内军阀的跋扈。
我们要使这两个国家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从侵略战争的悲惨命运里解放出来。
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这意义和贵国不同。
如果贵国军阀对于中国的残暴行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将参加到更猛烈、更强化的斗争中去,即使粉身碎骨,也绝没有一个人会屈服!
末了,我告诉你,我家里的父母都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儿女一般,不带一点怨恨。
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
我们有理由为着这个信念而努力。
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陈难书于1938年5月31日这封信刊登在当时的《武汉日报》上,并译成多国文字向全世界传播,产生巨大的轰动。
香港《读者文摘》还将这封信和美惠子给高桥宪一的信同载于一期刊物上刊登出来。
这封用血泪和正义写就的信,竟成为强大的反法西斯的舆论,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宽阔胸怀和争取和平的美好愿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已经恢复了正常邦交,可是,美惠子还健在吗?
半个世纪以来她生活得怎么样?1987年4月29日,陈怀民牺牲的第49年纪念日,陈难在长沙给美惠子写了第二封信。
她在信中说:“每年的4月29日都在思念您,关心您,以深沉的心情悼念着死者,牵挂着幸存的人……”信中依然热切希望美惠子能来中国,携手去当年空战的天星洲边,安慰昔日两机相撞而同归于尽的两个灵魂,好让他们永远安息。
陈难提笔写下这封信,盼望有一天能通过中日人士的交往,打听到美惠子的下落,寄封信去问候她,以了几十年的心愿。
可是她始终无法联系到美惠子。
1990年8月,陈难通过《湖南日报》社一位曾经访问日本的记者,给东京的翻译大原由利子写了一封信,请她帮助寻找美惠子。
大原由利子非常热情,她又请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记者清水胜彦帮忙查找高桥宪一的原籍,并委托自己的堂兄按照地址去寻访。
几十年过去了,高桥的家已成为田地。
几番辗转,多方寻找,1990年10月,美惠子终于找到了。
高桥宪一战死前,刚和美惠子新婚不久,两人没有生育。
她在给高桥的信上提到的两个孩子,是高桥的幼弟。
高桥战死后,美惠子改嫁,并育有一子。
当71岁的美惠子得知远在中国的陈难为她所做的一切后,老人泣不成声,恳请来人转达她对陈难的感激之情。
完成心愿的陈难激动不已,11月1日,她提笔给美惠子写出第三封信:“……尽管我们俩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
拖沓惨版晨间剧,睡了好几次,也没哭,我不是人。有一些镜头还是有些热泪盈眶的,但这只是题材使然,换个木头拍我估计也会这样。女主及其讨厌。还有真不是对能年有意见,但声优的底限是吐字清晰吧
周作真是温柔啊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连白左都说这片子的二战观有问题,把自己包装成了入侵国。
卖惨你挺会啊!你他妈反思了吗?
还真就是真实写照 人性光辉的门槛真是一年比一年低了动不动就能人性光辉 你敢不敢跟同一时间的中国老百姓比谁更惨?
战败后铃说不是要战斗到最后一人吗!乍一听有些突兀,然而合情合理,日系作品谴责战争并不仅仅表现表面的创伤,对人性的迫害也是一个着眼点。洗脑大国中生存的我们应该很熟悉这种愚蠢的悲凉。被拐而结下的姻缘也是奇遇。三宅健太是怪物专业户。
呵呵。“在暴力下屈服”?“我还有一只手和两只脚”?没看到反思,只看到了不甘,而且,受够了一直拿小孩子当做利用对象来博取同情的作品了,萤火虫之墓就已经到极限了,这里就呵呵了。
从平淡的快乐到空袭下的生活最后在爆炸中简短的着墨 感到心痛 却充满生而为人的顽强与温柔 与一些评论中的言辞形成鲜明对比 战争总有输赢 但普通人永远是受害者 可从这短评中 却只能体会这种战后反思的失败教育 就像抗日剧总是在强调仇恨 夸大我军的神通 教我们永远以受害者的身份去讨伐
从配乐、画面到构图,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然而结合历史,仍然无法喜欢上。看到铃的那句:“如果赢了就好了,为什么输了呢”,心情很微妙。以及能年的配音配的实在是不太好额,很出戏......
在香港看了点映,出人意料地满座。叙述风格和作画都很出色,战争中的一个平凡女生的立意本是没错的,不过完全忽略平民对于战争的责任,呈现的就是不完整的历史。在日本平民作为战争的受害者这一方面竭力煽情,在日本平民本身也是加害者(不论是否自知自愿)这一方面倒是极端克制,怎么看也有取巧之嫌。
2.5,怎么说呢,本片从观感上我就挺矛盾的,若从感性上而言,抛开国家身份认同什么,我会对片中人物的遭遇产生同情,人类的悲欢总是相通,毕竟都是被大时代裹挟,无力改变的小人物罢了。但是从理性,民族立场上又告诉我,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自作自受,把自己讲的好像有多惨一样,又没到闹饥荒饿死人,被滥杀,抢掠,抓去做人体实验的地步呢,重庆还被炸了好多年呢,才被炸这几下就搁这一直怀念岁月静好了,我们呢?这个国家过去了这么多年又有在乎过这些恶行吗?连一句歉意都没有,现在还用这种文艺作品来卖一波惨来赚取眼泪,真是个笑话。
战争中受害的永远是百姓,人性的细节写的不错,可是全片的关于战争反思的立场我还是有些无法认同
结合原作漫画来看,完全无法接受这种反战败的哭哭啼啼。
“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吗?”在电影中出现多次,这就是我打一星的原因。电影是迎合价值观的产物,现在又多少日本人仍然,认为日本在暴力中屈服?
15年在冷雨凄凄中造访了广岛的核爆纪念公园,如今又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当年果真不该在日本丢核弹,这无尽的兜售受害者人设和渲染平民百姓的无辜到底何时是个头啊…日本电影对于战争的认知已经停滞了好多年了,甚至远比不上早期电影,果然没经历过就是拍不出深度么?
构图一般 尤其是神态举止 很木讷 脸谱化 毕竟参照对象是宫崎骏
真的更喜欢《起风了》
超越国境、立场的痛苦。剧场爆满,上午十点全天的坐票就已经售空。买了站票,旁边席地而坐的还有一对年轻母子,散场时孩子抱着流泪的妈妈安慰。乱世中是否可以不问政治,独善己身?这是平庸之恶,还是人的权利?较萤火虫之墓式的自怜自伤,加了三种女性命运的对比、以及普通百姓随波逐流应援战争的笔墨
感谢你,在世界的一隅找到我。反战题材,用色彩斑斓的动画来再现战争的残酷,普通民众在战争的阴霾下艰难的活下去,统治者们宁为玉碎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广岛长崎这样的人间炼狱,欣赏战后民众坚强的活下去的态度,喜欢空袭和炸弹引爆的动画表现形式,但并不认可日本作为战败国反思战争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