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女孩的秘史》,名字很拗口,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总觉得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回事,所以虽然一直放在豆瓣电影的“想看”中,却从没有真正想看的欲望。
但今晚实在不想做那个又臭又长的翻译作业,就随手打开了这个某只猴儿曾经强力推荐的电影。
惊喜地发现片中的小女孩正是《爱情三选一》中的小美女,金发碧眼,甜美可人,两个角色都有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只不过Kit更坚强更独立。
故事很简单也很新颖,从小女孩Kit的视野中看美国1934年的大萧条。
片中的大萧条,没有我们的历史书描绘的那么悲惨凄苦,我不知道究竟是由于小女孩的视角问题,还是我们的历史将其妖魔化了。
我自己宁愿相信是第二种,因为我从中看到了american spirit,看到了美国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保持的乐观心态和对身旁人的关怀,即使是大萧条也不能将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他们身上带走。
片中的hobo camp,虽然大家都上顿不接下顿,但彼此都像家人一样:今天我找到了食物,大家一起吃。
你没找到?
没关系,明天努力就好。
小女孩Kit放眼望去,这里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有的在整理流浪汉商店,有的悠闲地钓鱼,有的抱着孩子晒太阳,有的打扮的十分体面似乎要去办事情...可能大家的处境都不是很好甚至是恶劣的,但却没有太多低落的情绪弥漫其中。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是中国的流浪汉之家,那会是怎样的一副场景,“丐帮帮主”每天坐在那里等着喽啰们“进贡”,手下的鹰爪犬牙肆意打骂那些不听话的“帮众”...自私、麻木、漠视身边的人,我们浮躁而缺乏对彼此的关怀。
美国梦是美国出产的最成功的东西,它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吸引着世界各个角落的人。
乐观,向上,相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人都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过上好日子。
这本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可目前看来,似乎只有在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度才能实现,虽然那个国家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中,私枪横行,毒品泛滥,纸醉金迷,大国强权,资本主义一切的罪恶都在那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多么奇妙的讽刺!
说多了,回到正题。
阳光小美女可爱甜美,故事一气呵成,虽然简单却引人入胜,还有我最爱的美国梦,涵盖了这些因素,《一个美国女孩的秘史》,叫我如何不爱它?
阿比吉尔·布莱斯林是越来越可爱了,已至于自己产生了个奇怪的念头,以后自己要有小孩的话,我希望是个小女生,粉可爱的那种挖哈哈阳光小美女的演技是不用怀疑的,小小年纪就是奥斯卡的提名者不简单那这部片子里面连不少配角都是有实力拿过奥斯卡金球奖的提名者,演爸爸的是奥唐纳(太熟悉了,闻香识女人中的楞头小子),妈妈是奥蒙德(燃情岁月那时候的大美女),如今2人都老已看到Kit的爸爸为生活奔波,免不了很受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很喜欢美国人总是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拍摄在那样的经济大萧条时机的电影,透露出来的也是希望,梦想,活泼,自信,让人觉得生活还是那么美好.对于现在还是经济危机来说,又是多么应景的一幕生活,不应让我们放弃希望!
贫困,伴随一些人一生,另一些人却从未体验过,或者,成为某些人生命段落的一笔重色。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知道贫困是怎样一回事,尤其是小孩子。
而这部电影,正是最佳教学素材。
看过几部讲述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电影,黑帮片混乱异常,哪怕是励志题材的,也如《奔腾年代》般一把辛酸泪。
这部片子就不同了,从小孩子不识愁滋味的视角,观察和体验着经济萧条、世风日下、家庭脆弱等状况,却没有太多情感上的痛楚。
小孩子相信几个人一同将手指伸入水盆中就会融为一体,觉得贫困就是养鸡、穿饲料袋做的衣服,认为只要抓住一个贼就万事大吉——孩子们的确做到了,生活也的确好了起来,但这只是孩子们的视角,比真正的现实生活要简单许多,温和许多。
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影片中描述的贫困状态已经比较到位和便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影片传递出对于穷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正是我们的儿童教育中极其缺乏的。
本片主打的卖点是Abigail Breslin,有点搞不懂小姑娘怎么就凭一部《阳光小美女》红成这个样子,更何况那片子里小朋友的形象被整得很惨。
如今范宁长大了,相当多该年龄段的戏都找上了Abigail,看来是家长很会运作。
相比之下,本片里饰演小女孩父亲的Chris O'Donnell就让我有点心酸了,同样是童星出身的他,由于出演了《女人香》让我尤其偏爱,或许是演技真的不济,也或许是那一张娃娃脸阻碍了他的星途,起点很高的他却始终没有红起来。
每当看到
Chris近几年逐渐涉足电视界了,还不到40,希望今后还有机会。
真的很喜欢这一张英俊的娃娃脸
没有想到讲的是那一段灰暗时期的故事,没有想到我会看到数度落泪。
其实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是Kit那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那不怕失败的信心,那小小年纪就要背负家庭负担的遭遇实在是感人至深。
从前到后,觉得最失败的角色要属她妈,虽然是要扮演一个贤妻良母,但是始终觉得她有隐隐地藏着应该表现出来的张力,略微遗憾。
大萧条虽然是痛苦的时期,但是Kit却从中找到了金钱、友谊及亲情。
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是如此的灿烂,是如此的懂事。
环境造就了人——看来此话不假!
那一年的十一月,我们没有多想我们失去的东西,我们反而为我们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大萧条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使得我们挣扎也让我们变得坚强。
现在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准备好了。
我喜欢那些黑白的照片,也羡慕那个小女孩的勇敢。
只有那样一个勇敢的人,勇于相信自己和别人并不断去努力的的人才会真正的获得快乐并收获生命的奇迹。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萧条期,也许没有什么激情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激不起一点点浪花或者情绪,回忆的也不过就是过去生活某些片段,这就是一种萧条吧。
只是是否还有勇气去站起来,去说些什么,去做些什么,去找到曾经让我们愉快的东西。
这是一部浓浓的怀旧气息的新片子。
也许是这次的经济大萧条让人想起了过去的经历。
那个时代还真是很美好,或者是美国是如此的美好,更应该说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还是那么的美好。
人们互相帮助,非常的友善,传统的价值观得到宣扬。
我小时候遇到天灾人祸也是满不当一回事的,乐观向上,因为爸爸妈妈是万能的。
让我想起了小妇人。
坚强的女人和孩子们。
困难是暂时的,让我们一起克服,高贵的姿态不应当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变得低下。
可是这部片子太过浓重的怀旧气息和孩子的角度反倒无法说服人们,反倒佐证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儿童故事。
从另一个层面,这还是一个小女孩帮助大人们抓住了罪犯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老式的儿童故事风范。
哦,真是一个令人怀旧的故事。
现在还有人写的出拍得出这样的故事,真是令人讶异有些被保存下来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编辑,刚开始的凶悍的影子,和出场后原来是个搞笑的老头,哈哈,看过绝望主妇里的这个可爱的老头以及其他地方给我一种卡通兔子形象的老头,真是令这部电影更加富有儿童剧的味道。
从某种角度说,《美国女孩的秘密》真是当前最适合看的电影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一家人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的励志故事;温馨轻松的儿童视角……很容易让你感动并喜欢上它。
不过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作为一部儿童片,它的背景太灰色沉重,孩子们不会真正理解;作为一部家庭剧,成年观众又会觉得它对那个时代表现得蜻蜓点水,甚至可以说情节有些幼稚,未必喜欢。
所以,虽然片中集合了众多名角,虽然片子安排在了暑期档,却只得到了1700万的票房,也是情理中事。
影片一上来就通过孩子敏感的视角展现了三十年代那种惶惶然的气氛:大萧条来临,家长纷纷失业,他们的孩子则在学校里被人嘲笑。
一直好心助人的小姑娘Kit忽然自己家也落到了同样悲惨的地步,父亲不得已到外地去找工作,家里则变成旅馆,接纳了好多奇怪的人物:舞蹈教师、魔术师、开着汽车做流动图书馆的女人……大家同舟共济,倒也其乐融融。
接下去,影片又走向了儿童侦探片的路子:家里忽然被盗,大家仅有的财产也被席卷一空。
所有人都在怀疑Kit妈妈雇佣的两个少年流浪汉,但在Kit的追踪侦察下,发现其实罪犯另有其人……从开始的略显沉重,到中间的苦中作乐,再到后面的紧张追踪,影片拍得还是很流畅好看的。
其轻松幽默也属于那种含而不露的路数,往往能令人会心一笑——比如几个小女孩举行参加树屋会宣誓的时候,Kit问新成员:“要是第九街会要你加入呢?
”小姑娘很认真地说:“我会当面嘲笑他们。
”“你应该说‘我断然拒绝’。
”“我会断然拒绝,并且嘲笑他们。
”小姑娘更认真地更正。
只是整个儿童片的框架把影片拉了下来,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结尾尤其有洒狗血的倾向,彻底陷入了好莱坞式的滥情——似乎这种影片里就不能出现真正的坏人,大家都只是一时糊涂(琼•库萨克的角色更是幡然悔悟做正义状,颇有点可笑)。
也许导演仅仅想表现其实世界还是美好的,人性还是可爱的云云。
但我总觉得片子本可以拍得更深入:家庭成员的互相支持也好,对流浪汉这样的贫穷阶层的歧视也罢,都能更好地进行挖掘,而不是现在这样混成温馨大锅粥——《与我同行》就是不错的例子。
当然,有非常可爱的“阳光小美女”阿比盖尔作主角,有威尔•史密斯的女儿(女扮男装的小黑人)当噱头,有励志、家庭、侦探种种吸引人的元素,影片还是相当值得一看的——对大多数人来说,从电影中得到些许温暖和鼓舞,已经足够了。
这部片子需要快到故事的结尾你才能 读懂这部影片真正所要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一个渴望当记者的10岁小女孩在经济大萧条中成功的解决了一起熟人盗窃案,并自己写的文章被纳入当地报纸中的完结撒花。
我这样写下来好像这部片子的确很俗气,其实不然。
亮点如下:影片的开头,一群小萝莉的“结盟”萌化了老夫的少女心,尤其是女主萝莉,无论是从演技还是样貌都俘获了我的小心心,可是这也很难避免小萝莉长大长惨了系列。
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的风格从温馨片一下跳到“破案”片,让观影者大跌眼镜。
不过好在影片的主线情节没丢,同时也在慢慢的推进发展,也宣扬了美式电影中必出现的“英雄主义”,味道很足。
还一点很重要的是这部片子没有很深入人心,虽然抓住了经济大萧条的梗,但没有把这歌唱的婉转动听,还值得导演细细地去推敲一番。
(画质从720p跌到240p…)
我还记得2007年79届奥斯卡上艾伦·德杰尼勒斯对阿比盖尔说:“你多少岁啊?
8岁还是9岁?
四岁!
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子今天来这里只是为了享受过程,可你们大多数就是为了拿奖而已吧!
彼得奥图你就是吧?
” 老彼得一脸皱纹笑得脸发光四岁当然不止,可这阻挡不了新鲜血液不断涌入好莱坞 撑着一张张没有细纹没有毛孔靠着斑斑点点的雀斑青春得发光的脸出现在你面前 他们来了 见识了 享受了 于是想要争取了就这么一代代下去。
回归电影本身前三分之一的部分我被弄得很伤感 落魄却依旧体面的人们在救济站里安静的喝汤吃面包 没有争抢 没有咒骂 直到金发小姑娘看见爸爸端着汤盘尴尬的站着 小姑娘的表情相当到位 我却忍不住在伤感之余还要感叹一声哇靠 这男人真有型这故事里的人设都太过美好 父亲是坚忍的勇敢的 母亲是娴静的温柔的 遇到困境说一声我不能被这打败也就过去了 他们把小孩子想得太简单了 这亵渎叫人不能忍耐凯特的成长教育使她变得像教科书一般正直善良勇敢阳光 甚至最后他们跳上邦德小姐的车 我打了个呵欠 以为后半部会是一部公路片故事由几个笨贼变得轻松起来 小鬼当家啊这么多年了还是很多成年人乐此不疲的情节遇到他们 教训他们 小孩子也够你好瞧的!
嘿!
小拳头挥一挥 人们喜闻乐见啊 这故事我还看到了什么 我说不下去了反正就是爱 忍耐 希望 和友谊吧一部非常善良无公害人人说好的片子。
听说是《纳尼亚传奇》的编剧编写的,最近追了很多犯罪心理,灵书妙探,别对我说谎还有很多致郁的电影,包括伊甸湖、狗镇、晨曦中的女孩、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之类的电影,PS:这几部电影虽然致郁,但是真的良心推荐,看完感觉自己萌萌哒。
所以刚点开这部电影的时候,开场轻快又复古的调调,很快的就吸引了我。
故事很简单,也不烧脑,看完甚至有点向往那个年代,小碎花裙,复古发带,优雅的妈妈,帅气的爸爸和活泼坚强又有点倔强的小女孩。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女孩看到一只狗,想让妈妈带回家,小女孩撒娇实在太可爱了,作为一个萝莉控,我大概会什么都答应吧。
温暖的一家人因为经济萧条,爸爸要去芝加哥工作,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接待租客,剧里的唯一大反派也随之出现。
特别是后面萝莉和小伙伴们跟着他们去挖宝藏的时候,真的担心他们会被坏人打死,但是这是喜剧呀,所以在追赶过程中,轻松的配乐和奇怪的跑步姿势也让这几个反派看起来不那么可恶了。
还有,真的觉得那个流浪汉哥哥好帅啊!
妈妈超级有气质,感觉之前看过她的作品,但是不记得了。
orz结局总之就是很圆满啦!
好久没有看这么温馨的电影了,看完慢慢的感动,想要成为一个更积极向上的人,想要去帮助别人,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仙女们,一起积极的改变吧
life is getting better now、
还不错的儿童片
好像要一个kit娃娃!100刀哇!
一部当下美国最适合重温的电影。
越来越不喜这种人小鬼大的片子,看到一半就生觉厌恶。但“年少时一定要在一个物质贫瘠但精神丰富的地方成长,那种最初的真善美,会留驻在骨子里一生一世。” 那个流动图书馆也是异常的萌。最后我是Stanley Tucci大叔的脑残粉哦也!
小温馨。
灰暗年代里的一抹亮色。小美女还是小时候可爱。
萝莉很美丽。
感恩節佳片!
多还可以
看过,蛮不错的。
剧情太一般了~
温馨
瞧人家小记者多敬业!
做作
很多小温馨,小惊喜,小会心,以后应该让孩子也要看的好片
经济不景气时看经济萧条时的故事
童话
为她美丽的蓝眼睛,和孩子们美丽的衣服~
温馨的片子,蛮应景的。Abigail Breslin恰到好处的活泼和美丽着。01:12;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