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汉克斯年纪大了,最近几部片子都是温情路线。
从“邻里美好的一天”儿童电视节目之父充满大爱的老人,到电影世界新闻里饱经战争后对小女孩的保护,甚至灰猎犬号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潜艇大战,一条贯穿始众的情感线是他在坚持不下去的时,会时不时看看曾经求婚的女孩的照片。
电影世界新闻是根据波莱特·吉尔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偶遇“印第安”女孩的上尉,穿越重重困难,护送小女孩“回家”的故事。
曾经是印刷工的基德上尉,参与了美国内战,战争结束后,靠着给人读报为生,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一边旅游,一边赚钱谋生。
偶然的机会,路遇一个被印第安人掠走的小女孩Johanna,Johanna是一个孤儿,不会讲英语,对周围一切充满警戒。
出于好心的基德上尉开始护送这个女孩去400英里外的姑姑家,路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汤姆汉克斯像一个平凡英雄,平凡的就像德州的一粒沙,饱受阳光和风雨的璀璨却依然孤独坚强。
虽然小女孩改变了他的行程,迫不得已的他被迫开启英雄之旅,他没有索取任何回报,或许他只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内心的善。
电影通过旅途的危险,体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撕裂的社会,南方仍然向往种植园奴隶制度。
而对于城市扩张和印第安人的冲突没有刻意表现,只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和叙述迅速带过。
汤姆汉克斯参演的电影总是给人放心的感觉,这就是一种信任。
只要他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时这种信任延续到了电影中,汉叔总是给人一种虽然艰难,但是不要怕,要有尊严的活着的感觉。
电影世界新闻带着我们再一次远离痛苦和杀戮,并知道了回到过去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部电影看的我有一些失重感,就像是在睡梦中感觉突然掉落的那种无所依靠的感觉。
首先是护送小女孩的黑人被绞首挂在树上,Captain发现后告知了巡逻队。
巡逻队在查看了他的证件后放他南下,但无人理睬吊在树上的尸体。
其次是读报会上当读到联邦政府要求得州执行修正案的时候引起群情激奋,如果Captain自己不是得州人,估计不是这么好全身而退。
然后就是一伙人购买不成,想强抢Johanna。
当Captain带着Johanna策马扬鞭赶路的时候,我在想,要去哪呢?
如果他们当着军人就能说,等我摆平了他们就去找你。
那你们能逃到哪呢。
我们遇到坏人的时候总是觉得会有一个安全屋可以去,有时候是家,有时候是警察局,有时候只是人多的地方就能提供安全感。
但在这里我想不到,我不知道他们能去哪,似乎就只是逃,希望他们看不见,追不上就放弃了。
但如果追上了,那两方就必定会有一方付出生命的代价,好在是电影,死的都是坏人。
即便你被击倒在地,也会有天降奇兵替你开枪。
但我的失重感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路上的危险。
而是当读报会上,人们站起来说,理直气壮的说“我说不”的时候。
忽然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相互理解。
甚至连是非观都能够是完全相反的。
总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将人们分成阵营,然后互相残杀。
人种,肤色,性别,没有什么不能成为割裂带。
而且如果真有一天一方能将另一方完全消灭,也一定会在内部重新出现新的不同点重新划分。
Captain对于Johanna的护送是为了什么?
或许是在赎罪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这场战争。
他因为上战场离开了家庭,然后战争是为了什么?
他所在的是得州第三骑兵队,既然是得州的军队,那就是南军,就是蓄奴派的军队。
那他捍卫的是什么?
他是不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有时间好好想想。
所以他送Johanna回家,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回家之旅。
世界新闻: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是一切生存的动力源泉,绝大部分的意义都来源于为他人活着,形成了彼此情感的依托西部、公路、冒险、小萝莉与大叔、汤姆汉克斯,所有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注定这不是一部一般的电影。
汤公一把年纪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作品,实在是可歌可泣。
相较于以往西部片的辽阔,壮观,这部片子则更多的是黑夜、压抑、紧张。
虽然我知道公路题材一贯的套路都是欲扬先抑,想用前半部的压抑铺垫后半部的释放和升华,但是整部剧在前面的阴抑还是持续的太久了,要不是靠着对汤老的信任,我都坚持不下去了。
电影在50分钟的时候终于进入了阶段性的高潮,前段阴冷、隔阂的大叔与小萝莉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第一次站在了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了对彼此的拯救。
临近电影结束的的最后几分钟并没有像其他的公路片一样,看到一个跌宕起伏的完美结局,参与的双方都得到了心灵的升华,如此的局面让前期的铺垫所带来的的压抑无法释放,有种强烈的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过,导演并没有到此为止,还是仁慈的临了来一个大转折,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期待。
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是一切生存的动力源泉,绝大部分的意义都来源于为他人活着,形成了彼此情感的依托,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这种情感纽带不断的得到传承,以此为载体,串起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首先从整体套路上来看,看完就觉得像是西部片风格类型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莱奥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基德上尉的人物设定太像了,同时又有一个小女孩上路,虽然情节的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又杂糅了西部片的风格,有精彩的枪战情节,也有策马狂奔的豪放,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不伦不类了。
回到男主汤姆汉克斯,确实演技没得说,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是对演技的打磨愈加纯熟,小女孩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感觉这个故事拍的没那么出彩甚至于觉得这个故事没有拍的必要,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世界新闻》也许是在影射些什么,但是剧情中却一闪而过,感觉像生怕过不了审一样,重点仍然是在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的公路片。
最后就是电影的结局给人会心一笑,一个新闻上的笑话,甚至可以一扫一天的不开心,这样也挺好。
🤗
我就说主演汉克斯看着怎么这么精致,原来也是灰猎犬号的主演,两部都是佳片,不容错过。
西部荒野类型的影片,有点近似黑暗森林法则的味道,一路上和近乎野人的小女孩乔韩娜,遇到过劫匪、军官、奴隶组织和印第安人,两个人语言不通,却在西部经历了生死之后,培养了亲密的感情,这点在蛮荒的西部地区,很是温馨。
但故事内核讲的还是美国驱赶印第安人,以及侧面展现南方对北方的仇恨。
小女孩的身世很神奇,先是父母被印第安人仇杀,自己被掠走,用马车护送她的黑人又被吊死,随后遇到汉克斯演的基德。
当小女孩回到自己父母住的地方时,看着满屋的血迹,心情沉重,基德安慰到:我想带你远离痛苦和杀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别回头,向前看。
而小女孩用印第安人的语录回答道:要继续前进,你必须首先要记住过去。
其实当时基得的老婆已经患病死了,收到书信的基德的内心也很悲伤。
在整部安排小女孩住处的旅途中,培养出的感情羁绊,使基德见过老婆的坟墓后,赶忙到收养她的人家中接走。
当时小女孩被绳子栓住了,估计小女孩逃跑过很多次,在基德和小女孩的谈话中,小女孩的背景还出现了基督教具有救赎象征的白羊。
影片里面有两个值得提到的回家镜头:途中路过Johanna父母被印第安人杀死的小木屋;送Johanna去了姨父姨母家后,captain回到自己在san antonio的家。
二者都是在和过往告别,Johanna告别的是生父生母的死亡,以及自己作为德裔开拓者后代的记忆;captain告别了亡妻,以及他想要战后和妻子快乐生活生儿育女的梦想。
Johanna拿回了一个象征过去的玩具,而captain在亡妻的墓前留下了婚戒和怀表。
最终结局阅读的新闻故事,深有寓意。
两个人都告别了过去,从内心的死亡中走出,重新获得新生。
并且Johanna的姓变成了kidds,表明他们二人组成了新的家,以父女的身份重新延续了双方的生活。
也是一个完美的结束。
这里想到在车上Johanna突然说出德语之后,captain和Johanna两人同时出现的诧异和惶恐表情,以及captain由此说到的“我们都有心魔要面对”。
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可能能够理解。
猜想Hanks虽然是个成功的大叔,内心是否也经历过诸多挣扎,才能理解和演绎出这种感受?
喜欢西部片,只要是美国西部电影都喜欢。
认识德国裔小演员海伦娜是从系统破坏者开始的。
系统破坏者中的角色印象太深了,发脾气的样子,撕心裂肺的叫喊一气呵成没有一丝让人觉得在演戏。
让我觉得她可能是本色出演,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的。
以至于我第一眼在片中看到乔安娜时出戏好长一段时间。
特别是那场她拒绝穿裙子的戏,让我误以为又回到了系统破坏者。
从演员的角度出发,可赞的是说明系统破损者演的太棒了;可叹的是在世界新闻中没有代入角色。
汤姆老了,真的老了;电影中那段岩石山脊上的戏凸现了岁月对他的洗礼。
老演员该有的一切都已经雕刻形成,不再改变。
不会失望但也绝不惊喜。
回到情节,不同于一般的西部片,节奏缓慢。
情节没有出奇的地方。
但摄影师选用的几个view都很棒,特别是看高清版本的时候。
前一小时,小妹子好野好烦。
生死之交后建立起深刻信任,渐入佳境。
类似经历过就很代入感,看着也会有些情绪沉浮。
两人感情不同,而细腻入微是交叉点,心境的交相辉映与点染。
相同语言是为了达到心心念念的共同小空间,眼里有对方。
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达到这种感觉却不是语言。
所以一大一小真也无所谓都是雅思7分才行。
最后镜头同姓Kidd很微妙。
如果置于更广泛的社会语境,性别置换到母子,是女性的坚毅,却失去双方柔软的和谐。
社会结构在我的感知系统起了作用,男性的守护与女性的纯真,是稳固的美感。
喜欢棕色系镜头,感受到了西部在阳光下的静美,远离粗糙。
妻子的墓地很美
终于 相望
❤️❤️(以上图片来自本人截图)
在大名鼎鼎的“阿汤哥”汤姆·克鲁斯演艺事业的巅峰期,他被号称是全球最大牌演员,片酬更是一度位居全球演员之首,而在当时紧随其后的就是另一位好莱坞巨星汤姆·汉克斯。
在电影圈已经打拼42年的汤姆·汉克斯,曾经在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凭借《费城故事》和《阿甘正传》连续获得第66届和第67届奥斯卡影帝,实现了超能的蝉联!
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够蝉联就显得更加不容易,所以当奋斗多年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加里·奥德曼拿到小金人的那一刻泪流满面,就很能够体会到他们当时复杂的心情。
在好莱坞一众巨星队伍中,汤姆·汉克斯算不上高大英俊,他的江湖地位也基本全是凭借个人超强的演技实力圈粉的。
比动作巨星成龙小一岁的汤姆·汉克斯目前也同样是坚持在电影事业第一线,仅在2020年他就有两部电影上映,在2021年他更是暂定有4部电影将要上映!
碰巧的是汤姆·汉克斯在2020年推出的两部影片《灰猎犬号》和《世界新闻》同样都是有关战争的题材。
《世界新闻》于2020年12月25日在美国本土上映,汤姆·汉克斯在片中出演南北战争时期退伍的杰弗森上尉,退伍后的他选择了读报人的工作,这是一份在每个小镇之间穿梭与当地居民分享世界各地新闻报道的工作,在奔波的路上他意外遇到命运悲惨的小女孩乔韩娜,为了让乔韩娜回到亲人身边,杰弗森上尉毅然决定承担起护送的任务。
120分钟的片长,展现给我们的是战争留下来的疮痍和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再有就是茫茫西部世界的荒凉和壮阔,整部影片营造的氛围很有西部牛仔的感觉,而满脸沧桑的汤姆·汉克斯也很像是一个纵横西部的老牛仔。
事实证明,很像老牛仔的汤姆·汉克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艺高,但是却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胆大,在护送乔韩娜回家的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掠夺者,经历了沙尘暴,经历了独裁者,更是经历了即像父女又像朋友的情谊,一路上他们斩荆披棘,最终化险为夷。
即便是一路上杰弗森上尉为了保护乔韩娜奋起反击,用手中的枪杀了人,但是从他内心深处来说,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争之后,他是渴望和平生活的,也渴望与亲人团聚,这一点从他回到老家探视妻子墓碑时悲伤的眼神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杰弗森上尉以一个读报人的身份出现,是一个战争的亲历者,是一个战后乱世的经历者,同时还是一个影片反战思想的体现者。
不过影片整体沉闷的节奏可能不会成为桌上大家都很喜欢的菜,但是能够耐心看完影片的朋友,一定会在内心的某一个地方有感而发。
【END】
这是汤姆·汉克斯新冠肺炎病愈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按影片类型,算是一部西部土路片吧。
因为影片背景设定在1870年,那时候的美国别说高速公路,连普通的柏油公路也没有。
讲的是基德上尉退伍后,找了个职业,挨村挨镇给大家伙读新闻,每人收十美分。
是个勉强维持生活的工作。
走村串户过程中,路遇一个失散了家人的十岁小女孩乔汉娜,交给政府,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和驱赶印第安人,没工夫管,他只好带着乔汉娜走了400英里,备尝艰辛,交给了她唯一健在的亲人。
有一个细节,虽然无关紧要,但影片介绍的很简略,影响大家的后续观看。
就是关于乔汉娜的身世。
我也是看了好几遍才略微明白了。
乔汉娜一家是德国移民。
在得克萨斯州的卡斯特罗威尔安顿下来之后,乔汉娜的父母想买点便宜土地,于是又到了鸟不拉屎的荒芜之地,盖了几间小木屋,开始创业。
谁承想这里是印第安人祖居地,和白人早有宿仇的印第安人二话不说,杀了乔安娜全家,只留下乔安娜一人随同他们的部落一起生活。
这是1864年的事情。
六年后,乔安娜已经忘了自己的母语,熟悉了印第安语言和他们的生活习惯。
此时,打完仗的美国联军开始收拾印第安人,建立了印第安保留地,将这伙人驱赶到那里,并由此发现了被劫掠的乔安娜。
于是派了个马车夫送乔安娜回卡斯特罗威尔的姑姑家。
可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一伙种族主义者,而不巧的是这个马车夫是个黑人。
于是,黑人被吊死,乔安娜逃跑,直到被基德发现。
对基德来说,照顾乔安娜本不是他分内的事情。
他交给政府,政府不管。
找了个托管班,却又管不住她。
而基德自己,如他所说:“完全不懂怎么照顾孩子,既没有照顾的欲望,也没耐心。
”到了这时候,其实基德已经尽到他的社会责任了。
之后的事情他完全可以撒手不管。
这事要是叫咱们看来,又要说一通“本分、情分“的陈词滥调了。
可是最终基德还是决定要带乔安娜一起上路。
这个决定并非是如公交车上让座那样所能够轻易做出的。
他明知道前路崎岖江湖险恶,可仍然毫不犹豫的去做了。
他所尽的是一种道义责任,对他来说这并非是突发的热血沸腾,而是一以贯之自然而然的举动。
其中的动机则来自于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基德的职业是念新闻。
这在当时的美国也是一个很新奇的工作。
基德每次在读新闻之前,都嘱咐大家远离琐事,眼光放开。
他看到报纸上这些“一行一行的字排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故事”,他就是在和大家讲故事。
这和咱们的清朝初期那些走街串巷的鼓书艺人的性质差不多。
所不同的是,那些鼓书艺人是奉旨行事,是为了教化和驯服民众。
而基德除了为稻粱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现代文明。
他所面对的民众和咱们那时候麻木的人群也是不同的。
这些移民和移民的后代很早就接受过文明的熏陶,他们所需要的是开拓眼界,了解世界。
而基德自己在读新闻的过程中,也在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对老托利命令他读那些折磨和杀害印第安人的“新闻”,他拒绝了。
并险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1870年的美国,文明的曙光已经照亮了这片土地。
可是,在种族问题上,这里仍然处于蒙昧时代(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仅仅出现在独立宣言中。
如影片中所说“殖民者为了占领土地而杀害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为了抢回土地而杀害殖民者”。
普通民众自然看不到那些宏大的事件和罪恶的起因,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细节,以及被杀害的亲人。
于是认定这些红毛匪徒都是些野蛮人。
可对于在印第安族群中生活了多年的乔汉娜,她认定的仇人是那些驱赶了他们的美国联军。
拒绝进入白人的世界。
直到她重返幼时的小木屋,看到墙上遗留的斑斑血迹,她才明白了杀害她父母和妹妹的人正是哺育她长大的那些印第安人。
然而,当基德和乔汉娜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迁徙的印第安部落,却慷慨的赠送给了他们马匹。
这些情仇恩怨使得乔安娜迷惑不解。
基德其实也一样。
他只好劝说乔安娜,也是试图说服自己:“我想带你远离痛苦和杀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别回头,向前看。
”而此时的乔汉娜却用印第安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继续前进,你必须首先要记住。
”记得在五十年前,我曾经胡诌过一首“采桑子”。
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几缕伤情,不了伤情,辜负桃花耀眼明。
”这里所要表达的是和基德一样的情绪。
可是乔汉娜所说的不也同样是令人深省吗?
犹太人不会忘记纳粹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巴勒斯坦人同样也不会忘记他们被以色列人驱赶出世世代代的家园。
达拉斯的人们不会忘记印第安人的劫掠和亲人的被害,而印第安人同样也不会忘记他们曾经施恩于移民的宽厚举动,换来的却是那些号称文明的白人们无情的屠戮。
我们可以不去纠缠过去的一切,可以抚平深深的伤痕,可以忘记捅向亲人的一刀,可以忘记仇人的模样,但是我们要探寻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浩劫?
人类互相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残害?
影片中在被吊死的马车夫身上,挂着一张恬不知耻的宣告:“this is a white man’s country!
”时至今日,许多美国人仍然这样想。
并且通过各种方式炫耀着自己种族的优越感。
依靠权势和武器去欺负他们认为低人一等的“贱民”。
所以,历史是应该永远记住的。
记住是为了不再发生,记住是为了前行。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健忘的。
影片中饰演基德的汤姆·汉克斯总是疲惫不堪大病初愈的样子。
或许编导赋予角色的性格就是如此?
饰演乔汉娜的海伦娜·泽格尔表现的非常出色,话不多,她的各种情绪却通过她的演技充分表现出来了。
她的眼睛会说话,从她的眼睛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欢乐、愁苦、惶惑、愤怒……。
本人评分:7.0。
浪费汉克斯
美国西进运动、印第安人血泪之路、南北战争的浮光掠影。其实感觉读报人也很像过去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一样,为基层民众带来文化娱乐生活。老头和小萝莉简直成了影视标配了,最后两人继续踏上旅途,也算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影片的说教味也太重了,人物太伟光正。
出乎意料很,汤姆•演的很棒——很克制反而很逼真,反而无限接近了“西部”的事实。德国女演员演的可圈可点,将那种人类绝境之中,而又前途渺茫中的女孩演绎得玲珑剔透、仅以她的面部表情;眼睛和身体语言,还有她的声音——一老一少,在茫茫戈壁之上,在美国内战不久——内战的伤口还在流血的西部,演绎得淋漓尽致……很有味道的片片。我觉得,汤姆•汉克斯是适合这一类片片的,他的潜力,或者说他的形象、气质,更适合这一类——演绎苦难的片子。
美国南北战争后的背景下,好心读报人千里送野孩,一开始的不融合到枪战匪徒的大叔救萝莉桥段两人感情逐渐融合,也猜到会有这种类似的剧情走向。中规中矩的西部冒险温情片。
寡淡
太稳了
味同嚼蜡…reading news all around倒真是不错的职业。
一开始觉得很平淡,慢慢耐心看下去就感觉挺有味道的。但是还是太平了....
比五十年前的《小巨人 (Little Big Man)》还有蛮大差距
汤伯和小女主的情感线令人信服,小小年纪两次遭灭门厄运的野姑娘学会了“向前看”,被战争害得家破人亡的读报人学会了回归起点直面人生,重逢一幕催人泪下。几个航拍牛群镜头颇有气势,绿草导演的动作戏没显出本事。其实中国晚清时候也有读报人,只是我们总是习惯遗忘那些不够伟光正的小人物和好故事。
要继续前进,你必须首先要记住过去。。。。而且还需要反思过去。
其实,这电影需要观众熟悉背景。这是在4年血腥内战之后,一个参战老兵的回归生活之路。导演和编剧没有在最开始就强调这个背景,是个重大失误,影响了整个电影的节奏。直到最后,Cap. Kidd回到家乡,和朋友短暂的聊天,我们才从中了解到他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这个背景很重要呢?那是因为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最血腥,伤亡最大、最惨重的战争(仅次于二战,但是考虑到武器装备,南北战争远远比二战惨烈),超过了以前和以后甚至是越南战争的伤亡。这几乎就是美国建国历史上的“国殇”。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故事里的种种人物表现就合乎情理,并且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南北战争的初衷,是关于奴隶制的辩论诉诸武力?是为了维护合众国的统一?是北方资本主义抢夺南方廉价劳动力?一场复杂的战争
好像讲了很多,也触及了很多话题,但是没有共情到。
《读报人》知道了一个印第安民族基奥瓦人,男主角杀死三个敌人身手敏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全片都在讲隔阂,语言的隔阂、亲情的隔阂、种族的隔阂、信息的隔阂,而汉克斯作为一个因为参战而良心终日受到谴责的退伍老兵,在护送被一个几乎被印第安人同化了的小女孩时,无意间承担起了修补这些隔阂的责任。作为西部类型片,在剧情上的确乏善可陈,汉克斯和小女孩的感情增进过于迅猛而缺乏足够铺垫,片尾那句“you belong to me”的台词也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禁让人疑惑起小女孩之于汉克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但比起留在一个毫无亲情的家庭中,让小女孩跟着汉克斯离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m2129:风沙里的印第安,那里配乐应该如末尾大提琴。有些平淡。
野生小兽的眼神充满“敌意”,成熟大叔的眼神饱含“怜爱”。一小一老,同时背负着巨大的人生困境,相依为命行走在满眼荒凉的广阔原野。在这个世界正上演的诸多奇闻逸事中,或许举目无亲的小女孩与失去妻子的大叔的命运是最可堪写入新闻的传奇。大概这种“放逐”的人生经验太珍贵,小女孩举手投足的演绎简直可以用“天人”来形容,既有印第安人的野性又有孩童的单纯,难得!在黄沙漫天中一遍遍哭喊着“乔安娜”的名字的那个段落令人动容。
喜剧收尾应该是对伤痕累累的世界和两个主角唯一的安慰。
西部淘金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杀戮,没人会在乎一个小孩子的生死,只能说这片啊,圣母心在作怪。我要给你打一星
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