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评分:7.5分】【海报&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剧情概述】💊讲少女成长烦恼的一部简单流水账小电影,起源是女主的父亲升职了,然后搬家转校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女孩自言自语倾诉烦恼和郁闷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女主与父母祖母辈宗教信仰观念的冲突争执、同龄小团伙的谣言霸凌和解、邻家男孩的情愫萌动。
【评价感受】🤨虽然没切身经历过宗教对人束缚,但身边见识过回民全家族齐力限制一个小姑娘外嫁汉族男生的故事,不过与电影里不同的是她屈服了家族,和汉族小伙分了手宗教大于亲情于家庭、于治国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除非当家者位于信仰中央,所以国外弑父杀兄的故事层出不穷,也和我最近看的《丝绸之路大历史:当中国遭遇世界》、《罗马元老院与人民》里面宗教改变历史的力量对接呼应【印象深刻】💾
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但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被犹太教领袖视为异端,导致了两个宗教之间的分裂。
此外,历史上犹太人曾多次遭受基督教徒的迫害和屠杀,这也加剧了两个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里笑喷,我认知空白地的少女成长世界
第二个认知空白地,女孩们还会在成长期苦练接吻?
还是美帝会玩,这种小马与大车的kiss游戏确实看着刺激
主要讲述6年级少女的心理,对于友情、亲情、爱情、宗教的思考。
1、母亲家庭基督教父亲家庭犹太教,女主感受宗教只会引发争吵;2、被邻居女孩拉入小团体,霸凌胖子和高个子,事后才发觉,无知、后悔,后来脱离小团体和高个子做朋友;3、青春期女孩的脾气,面临着各种人际压力,说爆就爆,需要家长的更多理解、宽容与沟通;4、女主妈妈和女主都是烂好人,明明不情愿但是勉强答应别人。
最后女主妈妈那句:Yes I'd love to. E.....I don't want to, but thank you. 真的让人很痛快。
对资深影迷来说,显得寡淡,浅显了。
不经嚼,嚼一口就没味儿了。
原小说出版于1970年代,当时探讨家庭教育和信仰选择,算是前卫,小清新吧。
小主角,这脸蛋美若天仙。
这种温情小片,适合无脑放松,简单娱乐时看。
同时还可以兼顾其他两三件事儿,反正剧情也不怎么有大冲突,都顾得上。
儿童也相宜,毫无爆点,还可以简单启蒙性教育。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你好,我是玛格丽特)这部拍摄于2023年的电影,讲的是1970年代美国的故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本身没什么大的冲突,讲了一个小女孩儿从小孩儿到青春期的转变过程,包含了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对宗教的认知。
但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窥见正常的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幸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怎么沟通的,什么时候直截了当,什么时候委婉提醒,什么时候无条件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夫妻之间的包容和支持对于双方,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1970年,美国,犹太人爸爸Herb,因为工作升职,需要从纽约搬到新泽西(其实没搬多远),玛格丽特刚好是从小学到中学的阶段。
他们从纽约的家搬到新泽西,房子和院子都大了一倍。
玛格丽特不想搬家离开自己小学时期的好友,也要离开她奶奶,但爸爸妈妈还是耐心的说服她搬家。
妈妈兴奋的说:搬到新泽西妈妈就不用上班了,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你,参加家长会,做家长义工。
玛格丽特说:妈妈,你不是说你热爱你的工作吗?
妈妈下一秒马上反应过来:对对对,妈妈喜欢工作,但是妈妈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你成长。
这个小节,我们看到的是1970年代,三十多岁的Herb一个人工作可以负担一家三口住在新泽西大宅里的舒适的中产生活。
当然,这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1970年的美国是比较少见的,但邻里社区里两个孩子的家庭基本也是全职妈妈(家长会主席)。
玛格丽特的妈妈芭芭拉,来自传统基督教家庭,叛逆的她不惜断绝家庭关系嫁给犹太教的herb,搬到纽约这个开放包容的大都会。
他们决定让margaret自己决定自己的信仰。
显然Margaret是对家庭里的宗教不同有所感知的,有天她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从未带她见过外祖父母,妈妈迟疑了一下,不愿回忆往事,但在margaret的坚持下,她直接告诉女儿,因为她和爸爸结婚而被逐出家庭。
玛格丽特充满困惑,不能理解为何父母可以因为信仰的缘故和孩子断绝关系。
刚好他们新学年每个人都要选个主题做个研究,老师让她选了宗教。
懵懂少年时的玛格丽特满怀好奇的去了犹太教堂参加了拉比主持的活动:她一个字都没听懂,因为说的希伯来语),她后来其实还去了个天主教堂,因为她一个同学去忏悔(confess),她去了小隔间,神父说,讲吧,孩子,你要忏悔什么,她落荒而逃。
另一个比较大的冲突是她妈妈芭芭拉写了明信片给父母--在断了联系多年之后。
她父母突然决定造访女儿家。
芭芭拉告诉丈夫Herb,Herb显然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建议她拒绝,她说,毕竟他们是我父母,我也想让他们看看,我过的很好,我们有个幸福的家庭。
Herb同意了,并陪她去机场接机,到了家,一家人团聚,这时Herb的妈妈西尔维亚也突然不请自来--因为玛格丽特推迟了和她去弗罗里达的假期。
三个家庭的晚餐,仿佛一切宗教冲突都烟消云散了。
饭后,外祖父母问玛格丽特是否愿意去礼拜日崇拜,祖母西尔维亚冲过来说,不会。
她已经去过我们犹太教堂,皈依我教了。
你不要再引诱她信你们的基督教,两家人就此争吵起来。
Herb跑过来说,你们都停,我们让玛格丽特成年后自己决定,玛格丽特也感到来自双方的压力,跑掉了。
这是一场很大的冲突,但Herb的处理方式非常冷静,让双方都停止说教,离开自己的小家。
本以为会和美的晚宴,不欢而散,两队老人分别打车离开。
这时芭芭拉开始对Herb说sorry,她说,我不该让她们来的。
Herb说,你没做错什么。
看似平常的这些对话里是某些地区的人永难做到的家庭文化壁垒。
玛格丽特不知道她会信仰什么,但她直到无论她信仰什么爸爸妈妈都是爱她的,祖父母和外祖母也是爱她的,这难道不正是大人们应该给予小孩儿的信仰吗?
🎬名称:《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你好,我是玛格丽特 (2023)7.4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凯莉·弗莱蒙·克雷格 / 艾比·莱德·弗特森 瑞秋·麦克亚当斯
🎬上映时间: 2023年 美国虽然是青少年题材, 但电影本身非常轻松治愈, 适合各年龄段女性。
在努力工作学习的同时, 请别忘了继续美好, 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治愈自我哦[两颗心R]玛格丽特的扮演者笑起来特别阳光可爱, 妈妈也是越看越有气质。
【⚠️内含剧透】十二岁的玛格丽特突然迎来生活的种种变化, 因爸爸工作变动需搬离纽约, 离开喜欢的奶奶和熟悉的小伙伴。
在新泽西, 玛格丽特遇到了主动示好的南希, 也是同班同学, 一个早熟八卦的金发女孩。
玛格丽特加入了以南希为主导的四人小团体, 家庭和校园生活也发生着各种小插曲。
✨电影拍的挺写实的, 点到了美国校园很典型的两个话题。
一青春期性启蒙问题。
有描写对异性的好奇, 对自己身体发育的期待, 对初潮仍未来的忐忑, 当然还有对同性的妒忌, 对人气男孩的关注与讨论。
二是宗教信仰问题。
妈妈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爸爸的家庭信仰犹太教。
外公外婆因无法接受妈妈嫁给犹太教家庭, 而与妈妈断绝联系。
玛格丽特本约好春假与奶奶在佛州见面, 因外公外婆的突然到访搁置计划, 但奶奶和男伴突然决定前往新泽西陪伴女主。
最终家庭聚会因女主的宗教信仰问题爆发了激烈争吵, 外公外婆希望玛格丽特加入基督教,而奶奶认为女主应该加入犹太教, 爸妈则认为, 应该尊重玛格丽特, 她不属于任何宗教, 她可以在长大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探索的过程。
就像女主一样, 我们会通过相处破除因传言对他人的芥蒂; 我们会逐渐勇敢主动向喜欢的人表达好感; 我们会明白要和拥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成为朋友。
很感动的两个片段都来自妈妈。
一是妈妈在两方争吵中大声捍卫玛格丽特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利, 告诉别人"She is nothing. She has no religion"。
二是妈妈得知玛格丽特列假时喜极而泣, 恭喜女儿长大了。
最后玛格丽特小学顺利毕业, 成为更勇敢更真诚的人。
很羡慕女主的家庭氛围, 爸妈给予了很多尊重与支持。
整部电影还提及了家长的共同成长,妈妈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捡起了热爱的画画工作,和父母和解,勇敢对他人的邀请说不。
电影名贯穿整场,每次玛格丽特出现烦恼时都会寻求上帝的帮助,态度从寄托到质问到与上帝和解。
其实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帝, 解决问题的人一直是我们自己。
We are nothing, 我们永远追求自由美好的灵魂。
虽然不同国籍不同文化家庭 但女主青春期关于自己身体的变化的期待 对同龄女性发育更快 因为道听途说听到的消息 对其产生的莫名的恶意和嫉妒 对异性产生的性懵懂 这些看似细碎渺小 但其实意义重大的第一次都让我感同身受 她们需要在适合的年龄得到性教育 得到父母家人的爱和尊重 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陪伴 得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无论那个信仰是什么 我希望当时的我在这个年龄阶段有这些疑惑和烦恼时 也能得到父母亲人 朋友等人的帮助 但那个时候成绩就已经是所有了 我也不过是亲戚和老师口中内向不爱说话 应该开朗一点的坐在前排的矮个子女生。
还有妈妈 放弃自己的热爱的工作变成全职妈妈 绝对是世界上最最最令人不值的事情 那种看到美丽的飞鸟落在窗前 兴奋的拿起画笔的样子 比她在厨房里对着陌生的锅具看见黑糊糊的烤鸡有意思多了 最后 女主口中的上帝是真的信仰吗 我觉得每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 女主口中的上帝是一位睿智可靠的善于倾听朋友 她会把自己的烦恼和愿望都说给它听 希望它能答疑解惑理解自己 同时得到祝福 但这种信仰远远达不到女主妈妈的父母他们那种程度 那种可以为了信仰抛弃女儿的程度。
送女兒上學前到電影院逛,恰巧發現正在上映,而且上映時間恰巧是女兒的上學時間,就和先生買票進場。
其實知道這個故事是因為知道有這本書,但一直未有時間找來看。
故事處理的其實比電影處理的部分較多,包括身份認同、尋找自我的過程、宗教信仰的尋覓、以及對上一代的身份和宗教信仰的探索,因為電影受時間所限,只能每個部分都蜻蜓點水。
作為一個女兒的母親,我也關心到孩子他日要進入青春期,她也許會有類似的表現。
所以現在就來了解和預備。
而回想到自己在青春期的年紀,也曾有類似的困惑和悵惘,我也尋找上帝,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間探索,最後是神回應了我的禱告,也揀選了我,感謝神。
故事並未交代主人公有否得到神的回應,也許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最後她能遇見神,也因為持續的尋問,神會為她開門。
玛格丽特是即将随父母从纽约乔迁到新泽西的小学生。
比起和亲密的奶奶分离以及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玛格丽特最重要面对的状况是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
作为女孩,一切都是新的未知的变化。
首先,玛格丽特在新的学校环境加入了四人同学小团体,进入青春期,第一步并不是自己身体的变化,而是,从得到认同开始。
为此,玛格丽特去买内衣,在她身体发育并不需要时。
但是,她的社会属性身份非常需要,因为这是小团体统一的要求。
她们还一起开秘密会议,一起讨论班里的男生。
玛格丽特小心翼翼,总不希望自己另类,极力让自己变得和大家一样,因为这样是“正常的”。
在步入青春期前,少女对自己的定位是较为模糊的,需要找到某种认同感,而随着电影发展,玛格丽特开始慢慢意识到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判断,开始和小团体分离,从而表现出个性。
电影最后她主动结识原来四人团体排斥,而自己觉得相处愉快的一名高个女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朋友,从共性到个性的成熟,离不开电影另一个纬度。
就是玛格丽特家庭信仰的矛盾,她的母亲是基督教家庭,因为和信仰犹太教背景的结婚,而和被迫和父母断绝了关系,以至于玛格丽特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外婆。
玛格丽特对宗教非常好奇,和奶奶也去过教会,但是她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那些仪式和好听的音乐无法触动玛格丽特的内心。
在一次家庭聚会里,她的外公外婆和奶奶都参加了,双方果然因为信仰不同而大吵起来。
这让玛格丽特对宗教的作用产生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她给邀请自己参加宗教调研活动的老师写信,说宗教并不像在教会宣称的那样,对她而言,反而带来了很多冲突,制造了家庭的不愉快,玛格丽特成长了,她从自己的经历中产生了属于自我的认识。
从孩童到少女,是每一个女生都经历过的身心变化过程,对整体人生至关重要,也在某种程度决定了人将来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电影的名字很长,其实的意思是向世界,正式的介绍自己,我,是玛格丽特。
凯利·弗雷蒙·克雷格导演的这部电影改编自朱迪·布鲁姆1970年的美国少女故事。
马戏团的铁腕人物比凯利·弗雷蒙·克雷格承受的压力更小。
半个世纪前,朱迪·布鲁姆在1970年出版了她心爱的小说《上帝,你在吗?》,编剧兼导演弗雷蒙·克雷格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布鲁姆关于美国中学女生的故事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甚至那些并非故事核心群体的读者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
这部电影很自然地会分享了我们看到的11岁纽约女孩玛格丽特(艾比·莱德·福特森饰)被啃咬着神经的样子,在父母(瑞秋·麦克亚当斯和本尼·萨夫迪饰)的强迫下,她搬到了新泽西郊区,而此时男孩和月经已经准备好颠覆她的世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活泼而生动的:就像一个古老的棋盘游戏(至今仍被证明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布卢姆的广阔社会背景仍然存在,并适时地加上了关于生殖健康和性教育的次要情节。
但弗雷蒙·克雷格也从未忘记,对于经历这些考验的孩子来说,最日常的考验是多么的一致和长久。
成年演员们看起来可能比实际的70年代的人们更加健美,但粉丝们的祈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回应。
至少没有糟蹋掉一部经典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刚刚转学过来,面对一切陌生左顾右盼,胆战心惊的Margaret来说,遇到Nancy是幸运的,至少让她快速融入了这里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圈子,这就让一切轻松的多了。
甚至这群女孩自行摸索的过程即便偶有旁逸斜出,但还是比之长辈的谆谆教导要好的多得多。
对于身体变化的接受,对于异性之间的感觉,几个人一起面对未知共同探讨,会让你觉得正面且积极,甚至还带有兴奋和刺激,这比突然发现,在慌乱中被母亲小心翼翼、关怀备至的解释要好太多了。
而成长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逐步生发的。
Margaret提出跟奶奶去圣殿,是因为她在思考,思考是因为老师的作业,但老师的作业也是源于她自己的想法。
而思考才是成长的关键。
当然宗教的课题太过庞大,所以当两方相持不下的时候,Margaret喊出了我不在乎。
她自然无法解释甚至理解为什么都说会让人变得更好的信仰,彼此相遇后会让一切变糟。
但她会思考,而思考会让她走过去邀请Laura Danker跳舞,她似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或者不那么清晰,但至少她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
或许很多人认为Nancy是个典型的mean girl,这点我赞同,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她按响门铃,带手足无措的Margaret一起玩的时候,是Margaret放下负担的开始。
一起开秘密会议,一起做扩胸操,一起期盼初潮。
可以说Nancy是Margaret没有活成另外一个Laura Danker的关键。
而正是有了这样的友谊垫底,才让Margaret有了向上思考的可能。
成长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和花朵,它们会在你心里留下不同的伤痕和微笑,而这一切就是你之所以为你的关键。
好吧,其实蛮羡慕玛格丽特的,因为我的青春期没有她的那么美好。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来月经、戴胸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和《怦然心动》一样,一个美国中产家庭小姑娘在青春期里体验开心,苦恼,困惑,惊喜,迷茫诸多心情的成长故事。在没有互联网,鲜有校园毒品,校园枪击的60-70年代,同学,老师,家长,社区都更纯净,给孩子们更多的是正面教育。典型的60-70年代中产阶层家庭的儿童成长故事,这些人现在也都退休,有孙子了,刚好暑期里和家里的娃们三代同乐?
青春期的时候太需要一些确定的东西,以至于要向不确定是否存在的上帝发问。青春期也尤其讨厌确定的东西,才会如此愤怒于被宗教定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在充满矛盾地探索自己,也希望能成为自己。
女主挺可爱的。步入青春期的各种想法,宗教选择神马的,没兴趣,弃了
像间样板房
像是看了一个还不错的电视电影
一个健康、乖巧、可爱、阳光的纽约小女孩,搬家到新泽西开始新生活;幼稚尴尬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的一些敏感小心思,以及关于宗教的一点思考。如果不是小女孩长得肉嘟嘟的很可爱,如果不是服道化复古味挺足,这电影简直无法坚持看完,空洞乏味。
3.5 就总是无法停止去想如果我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之后是不是就会快乐一点。
还不错的coming-of-age小品,个人解放和女性觉醒元素。但全程都在感慨Rachel McAdams已经在演中年危机的妈妈,而Ryan Gosling却还是芭比男友?!
Welcome to womanhood.对我来说这就是今年儿童版的《芭比》,非常有趣的美式青春片!女角色全员可爱!可爱的玛格丽特,可爱的妈妈,可爱的奶奶~没有月经羞耻,大方地面对性发育性成熟,看到妈妈们帮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参加派对,真的好美好,这是70年代的美国啊,这是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很羡慕。影片中的宗教元素不会让人觉得晦涩,在这里上帝的设置更像是女孩的日记本和一个能分享能交流的好友,而那些宗教的冲突就像我们成长中面临的重要选择,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在孩子的世界里,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是最好的信仰。
典型的中产白人家庭和童年,但造谣早熟的女孩果然全世界都如出一辙。让我想起来小学时和当时的发小做邻居,我们几乎形影不离,讨论同学和月经,一起看性教育的绘本。外婆第一次带我去教堂,感受那种肃穆和每个人挂在脸上的关爱。但我们如今不再是朋友了,我也因为过强的自我信念而肯定自己没有宗教信仰。欢迎成为女性,欢迎来到会暗自祈祷买卫生巾时只有女收银员和用黑色塑料袋装卫生巾的童年。
[欧乐]犹太教与基督教在家庭中的对立只是一个切口,我看到了珍贵的孩童记忆。女孩主角的童年真的好可爱,羡慕羡慕。原来没什么苦难与炫技也可以拍出令人会心一笑的电影。
真是很温暖,关于成长,关于信仰,那份美好,像去年的《健听女孩》
首先,玛格丽特在新的学校环境加入了四人同学小团体,进入青春期,第一步并不是自己身体的变化,而是,从得到认同开始。为此,玛格丽特去买内衣,在她身体发育并不需要时。但是,她的社会属性身份非常需要,因为这是小团体统一的要求。她们还一起开秘密会议,一起讨论班里的男生。玛格丽特小心翼翼,总不希望自己另类,极力让自己变得和大家一样,因为这样是“正常的”。
认真讨论青春期小女孩的大事,拍的不错,看得很养眼!好多大咖 都好美丽,讨厌的小男孩也好看,对我这种颜狗很友好,去班味打发时间很合适。ps:理解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吵这么容易破防了,太幸福了,家人是真的很包容。
太america的电影导致完全无法理解和看进去,小屁孩的青春期也不是我的type,小女孩挺好看的只能说
少女青春期的琐事,平铺直叙,略感无聊,预告片倒是可爱俏皮,可惜原片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但挺认可片中父母的教育风格的,即便知道脚会磨出水泡,还是尊重未成年少女自己的愚蠢决定,也可放手孩子独立出远门。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也不过度保护,很棒。
好的成长片会让你想回到那个时刻,好的坏的(都是暂时的)都想再经历一遍。Rachel也太美了吧,这个母亲的角色真是奇好啊啊啊!
挺一般的 前半个小时是在中考那几天看的后面今天看的 一直在倍速没什么记忆点 完成度也不高 跟这个导演可能没什么缘分
如果给人消遣时光的电影都能拍出这种质量真的就足够了。没有什么鸡飞狗跳的撕逼、狗血的爱情、枯燥的人生哲理、强行幽默的尴尬。这部虽然抛出了问题,但也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但至少给我看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这就足够了,这种态度就值得肯定,就老老实实做好讲故事的本职工作,不搞其他幺蛾子,时长也正合适,多好。瑞秋已经演初中生的妈妈了,真能看出这些年来演技有不小的进步,年轻时候令人尴尬的笑容,现在明显自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