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o」(鴻孕當頭),雖然說著老套的少女懷孕故事,電影卻沒有濃厚的說教意謂,反而不時予人如沐春風之感,彷彿在告訴我們:生命的每個當下,沒有非走不可的路,只有想走的路,人生的選擇何其多,不同的選擇造成不同的結果,似乎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走過了,勇敢的承擔了,就會得到成長。
Juno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十六歲高中女生,她和要好的男同學Bleeker發生關係後,意外懷孕,她沒有太大的驚恐,經過一番掙扎,最後決定將寶寶留下,並為寶寶事先找好了適合的養父母。
我很欣賞Juno的父母得知她懷孕的消息後,對待她的態度,沒有一般父母大發雷霆的反應,父親沉默了一下,繼母只是問了一句:『妳有想過更好的選擇嗎?
』Juno搖頭,繼母說:『妳真有膽量。
』他們沒有責備Juno的行徑,緊接著商量該怎麼好好照顧Juno,父親只在最後淡淡的說了一句:『我一直以為妳是個懂得自律的女孩。
』一直表現得勇敢堅強的Juno,就在這一刻終於流露出少女該有的迷惘,其實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女孩?
這一切該怎麼辦比較好?
即使做了決定,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持,所幸她有很開明的父母,不評斷她的好壞,只是幫助她一起走過這個非比尋常的當下。
我想,Juno之所以這麼有主見,在面對青少年避之唯恐不及的「未婚懷孕」(在他們的認知裡,這是屬於大人的事),也是因為她相信父母不會因為她的失誤而看輕她,這樣與眾不同的人格,來自她內在堅強的自信,而她的自信來自於父母看待她的方式:不因為她年紀小,就不信任她的判斷能力,我覺得能被當成一個「獨立」個體看待的小孩,真的非常幸運。
Juno為小孩找了一對出色的年輕父母Mark和Vanessa,優渥的居家環境,品味不凡的風格,看得出來是個極度渴望擁有小孩的家庭,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應該會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慢慢發現,許多表面看來美好的景象,其實也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差距:Mark熱愛音樂,是個商業廣告作曲家,雖然過著雅痞的生活,但他心裡始終住著一個童心未泯的「小孩」,年輕時組團的夢想,在結婚後被壓縮到只剩下一個房間的空間,同樣熱愛音樂的Juno,彷彿喚醒了他內在沉睡的小孩。
全心想當媽媽的Vanessa,無法認同丈夫「長不大」的想法,不同的人生價值觀,讓這對看似金童玉女的年輕夫妻,走向了不同的路。
原本滿懷希望的Juno,開車在筆直的公路上狂奔,藉此平撫受傷的情緒,好不容易將車停靠在路旁,卻忍不住淚如雨下,年輕的她不明白為什麼相愛的人卻無法好好的生活在一起?
我很喜歡後來Juno的父親告訴她的一段話:『人要長久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並不容易,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愛你的人,他愛你純粹是因為你這個人。
心情好,心情壞,美若天仙,英俊瀟灑,或其貌不揚,不管你是怎麼樣,那個你找對的人,始終會從你的身上看到陽光,那便是值得你去黏一輩子的人。
』說得真棒!
隨著年歲增長,我慢慢了解「愛」不全然是一件單純的事,愛一個人是有條件的,兩人會互相吸引,必定有某些相似或彼此喜好的特質,戀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一種「自我投射」,愛上一個人,不一定是因為那個人的緣故,有可能是愛上了符合自己心裡條件的想像,換句話說,也許愛上的是某部分的自己。
如果不能把對方看成自己想像以外的獨立個體,這份愛就很難長久維繫,也很難保不變質。
所以,我覺得Juno的父親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可能會與各式各樣的人相愛,每一份愛也有不一樣的深度與厚度,重要的是,那個愛你的人,他所愛的究竟是全部的你?
還是部分的你與他自己的想像?
我想真正能長久不分離的愛,不應該只是一時的熱情(因為愛情不可能永遠火熱,細水長流才是常態)而是尊重也喜歡對方的「自我」,然後願意一起經歷生命的每個階段,並在與對方融合的過程中,心甘情願的為對方放下某部分的小小自我。
我覺得能手牽手一起散步在清晨與日落時分,是很美的人世風景,那畫面也許不夠濃烈,卻有一種淡定的溫柔,讓人在任何一刻想起時,都能感到溫暖知足。
所以,Juno終於領悟到有「愛」的人生,對她而言有多重要。
她一直以為自己的思想比同年齡的人成熟,那也是因為她一直以絕對的自我意識看待其他人,她慢慢發現原本看來幼稚傻氣的Bleeker,其實很有想法,他就像他最愛的薄荷糖,香味清新,不咄咄逼人,卻始終溫和的堅持自我。
我喜歡兩人在陽光燦爛的操場上,Juno把Bleeker的手輕輕放在她的肚子上,Bleeker靦腆的笑著問她:『我們現在可以接吻了嗎?
』一如每一段青澀的初戀,即使中間隔著兩人的寶寶,愛依舊在陽光下自由的閃爍著。
最令我感動的畫面是當Bleeker從田徑場上跑到醫院,面對剛生產完的Juno,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躺在Juno身後,默默的抱住她,兩人手指交握,Juno微笑著流下了眼淚。
從大人的世界走過一遭,他們不再是未經世事的青少年了,然而,Juno相信「愛」會帶他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一樣是陽光燦爛的午後,兩人在木造的白色平房前,彈著吉他,對唱情歌,陽光自然的灑落在他們身上,耀眼而明亮的是他們眼中的彼此,只聽見悠揚的歌聲反覆唱著:『I don’t see what anyone can see, in anyone else……but you.』電影的音樂很棒,清爽的民謠風貫穿整部電影,從60年代到90年代的歌曲,傳遞著既復古又前衛的情懷,如同熱愛音樂的年輕女主角Juno,喜愛著比自己年齡還老的樂團,總能在音樂裡飛揚起舞,藉由經過歲月的音樂,訴說著自己對人生的希望與堅持。
陽光下的另類人生,是不一樣的體驗,相信自己,不隨波逐流,才是Juno口中所謂真正「很酷」的人生!
虽然得过奥斯卡的神马奖,但我觉得这片子如同一杯白开水,题材老旧炒冷饭、台词做作不生活化,男不俊女不美,插曲一听就忘,连酱油演员也毫不出彩……其实,美国此类生活片是很擅长拍出浓浓温情的,但本片却恨别扭,也许本朝若拍出此种水平的片子来,我会打四星以资鼓励,但擅拍此类片、且有众多珠玉在前的好莱坞将此片拍成这幅德行,我本来是想打二星的,心一黑就悍然将之改成了一星!
PS:好像也没有人关注到,那个被送给单亲妈妈的小BB终究会长大,他(她)在知晓后会如何看待当年不愿抚育他长大的未成年父母……未成年的小情侣终究也会长大成年,本片是告诉我们:只要你侬我侬的两情相悦,不要你插我迎的十月后果吗?
讲到小BB,我讲一个做作的细节,不育的女主在育婴房里抱起BB的时候,导演让朱诺 的后妈布兰达适时地出现在房门口——就是让布兰达说出编剧得意很久的台词来:你看上去就像一个没经验的新任妈妈啊等等肉麻话,我去!
还有,布兰达在朱诺做B超时,与工作人员冲突讲的一大段不知所云、自认为帅呆了酷毙了的干话,真是俗套而做作;不育夫妇与朱诺父女的第一次见面不是应该在律师楼里吗,让陌生的父女俩直驱到高尚社区的中产阶级大屋来是为了显示收养者的财力让送孩子者内心平和喜悦吗?
爱的主旨不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老美更为看重的重中之重吗?
一对想孩子想得发疯的夫妇、大约并不代表其爱心一定会多过某对儿女齐全仍愿播撒爱意给收养小孩的夫妇……
今天晚上看了《JUNO》,对人生有了另外的感觉。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一个16岁的高中生怀孕,到孩子生出来这段时间的故事。
整个影片格调很轻松。
Juno很cool,也很幼稚。
自她知道自己怀孕开始,她对孩子的父亲,那个男孩的态度始终是无所谓的。
在动过打胎的念头後,她终于还是留下了孩子,并迅速给宝宝找到了合适的养父母。
让我感动的一幕,出现在无法生育却又那么渴望当母亲的Vanessa讲手放在juno肚子上,轻轻呼唤着宝宝,而宝宝也感应到踢她的时候,vanessa的眼睛湿润了,而juno,眼神也突然变得温柔起来……看到这里,我突然很强烈的觉得,很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我想和他一起成长。
在见到外表上看起来如此完美的养父母发生分歧,要离婚的时候,juno哭了。
回到家中,有了下面这段与她父亲的对话:JUNO:我想知道相爱的人是不是有可能永远在一起?
DAD:可以肯定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看,我的建议是, 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找到这么一个人,他/她爱你,并接受你的一切,不管你开心还是生气; 不管你丑陋还是魅力,或者帅气; 不管怎样,爱你的人还是会觉得太阳是从你的屁股升起的。
那才是我们值得相守的人。
听了父亲这段话,juno说,我明白这个人是谁了,于是转身就去找了孩子的父亲,那个她一直不屑的男孩子,她送给他一整个信箱的糖豆,男孩看到她,只是笑着说,可以吻你吗?
于是他们很幸福的接吻。
爱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要找的幸福也就是这么简单。
我现在觉得很幸福。
一想到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存在,我就觉得很幸福。
Juno因为是一部以当代美国高中生为主角,折射整个社会的影片,所以主角们和配角们都说很多美国俚语,如果你看的是中文字幕,我实在不敢保证翻译者能把这些话都翻译得很到位,如果你看的是英文字幕,有些话会让你完全摸不着头脑,所以大致来解释一下。
Homeskillet / homie / homeslice:“闺密”Etch-a-Sketch: 这个比较难形容。
想叫“神龙抓奶手”吧,好像又有些差距。
这个意思大致是说,自己捏捏自己的奶头,逗别人发笑。。
美国人真tmd幽默。。
Bone: 做动词是fuck的意思。
做名词,就是棍,也可能是penis.. Juno给Leah打电话说:I’m a suicide risk. 我正在自杀的危险中。
Leah说:Juno吗??
Juno说:这是摩根•弗里曼的台词。
Do you have any bones that need collecting? 你来收尸吗?
Leah和她平时开惯了玩笑,说:Only the one in my pants..这个意思是“有啊,有一根bone在我裤子里”,(卫生棉棒。。
shit)Food baby: 吃多了就像怀孕一样肚子胀起来。。
Juno给Leah说:我怀孕了。
Leah开始不信,说:你吃多了吧!
肚子撑的。
哈哈。
fo shiz / fo shizzle : for sureUp the spout: 苏格兰英语过来的。
means怀孕。
hump: having sex while rubbing on each other’s body 这个一般比较粗野jock: 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男人,dumbass athletes,也就是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肌肉男或者泡妞高手,另外反义词后来juno也说了,是nerds & squares.Jocks: 男人的ballsSlushie: 据说是美国加油站边小店经常出售的比较受青睐的饮料,后来有达人解释为slushie = slut + lush, 很强大。
gruesome: 很实用的词。
Great + Cool + Awesomevag: 这个。。
如果你一看就懂,就证明你学英语的方式跟我一样,很YD。
head: (做动词)blow job..wholesome: 介于hot和ugly之间的中性词,“她很卫生”。。
很强。。
呵呵。
Juno说:我可不想把孩子交给一家自己把自己形容为wholesome的家庭。。
spank off: masterbation…. motion lotion: 做爱用的润滑剂Bleeker在看同学册,Juno那一页是Juno写给Bleeker的话:hey Bleek, spank off to this with motion lotion! Just kidding (sort of). Your best friend, Juno. 一个Sort of让Juno的形象异常鲜活。
damn skippy: 废话!
DWI: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酒后驾车weiner: (热狗的一种)= dick, cock, or penis Juno的老爸说:下次让我遇到Bleeker这小子,我非打瘪他的香肠不可。
stage parents: 从小逼迫小孩干这干那的狠心父母,最后的结局就是小孩长大心智不全,而且恨他们。
在医院做超声波的时候Juno说万一养父母就是个邪恶的变态(Evil Molesters)呢?
Leah说:有可能是Stage Parents啊。
spermy: 这个词也很形象,只要想想你全身都涂满黏黏的小蝌蚪。。
You’s a dick! 这是Juno对继母Bren说的。
这句话像是骂人,但实际上是一句赞扬。
You’s,美国人一般不这么说,除了北方加拿大某些村夫这么用以外,美国人把它形容为“语法的灾难”,也就是说这么说是很粗俗的。
加上后面那句,如果翻译成中文,保准要变成“妈B你丫就是个J8”,这是很难听的,但是Juno说出来就不一样了,她和Bren都是那种性格的人,言语之间就很随便了。
这有点类似于重庆人说:我日哦,龟儿杂皮!
这句话可能是在表扬你今天穿的很帅,或者很有型。
pity date: A date where you don't really like the person who you're with, but you didn't want to turn them down. You said yes out of pity. 在Leah告诉Juno Bleeker主动约了“浑身汤味”的“soupy sales”Katrina的时候,Juno吃醋了,不相信的说:可能是Pity Date(勉强答应的啊)!
nookie: 这个就是action of any kind of sexual activities的宽泛代词。
Leah说:你想,孤男寡女参加舞会,那完后还不搞点nookie nookie啊??
Juno不信。
因为她相信Bleeker不喜欢Katrina。
Wenise: 毛头小孩。
Juno说:Prom is for wenises, anyway.stretch limo: 加长轿车。
Bleeker参加舞会带Katrina坐加长轿车去。
stoked: 狂喜。
Juno对Bleeker说:你妈知道你不是带的我,得高兴得疯了吧!
stinkeye: a dirty look。
白眼。
ticked off: pissed off, cheesed off, pissy, 都一个意思,“烦!
”planet: 这是一个很棒的词。
Juno说:I’m a planet! 想了半天也没想通啥意思,后来知道了,planet: fat enough to have its own gravity and orbit..(形容胖人,胖得都tm有引力场和轨道了!
)tunage: good song.rad: radius 辐射。
“震撼心灵的” rad tunagehardcore: 这个词用处很多,你可以形容一部科幻小说很hardcore,硬科幻。
或者一部av很hardcore,就是没有情节,一上来就生干。
a-hole: 这种简单的就不解释了。
Cold feet: 突然神经兮兮的改变了注意。
Vanessa说:你别理Mark,他就是发神经的,没事。
Skanky: 淫荡。
Skeevy: 下流。
tore up from the floor up: 你喝多了吧?
磕错药了吧??
Juno的老爸说:你怀着孕,还出去约会,用你们女孩们的词说,是不是有点下流淫荡?
还是说你喝错药了吧??
Juno本来很不开心,但也忍不住笑了。
影片再往后,就基本进入感人情节了,俚语就用的少了。
此外影片中还用了很多带人名或地名的典故,因为不甚了解这些背景,所以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一点。
比如Leah得知Juno怀孕是真的,说了一句Phuket Thailand! 泰国普济岛?
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只知道Thailand Surprise! 意思是:恭喜你,你看上的妞是个人妖。
有人把《朱诺》比作去年的《阳光小美女》,一部充满独立精神的精彩影片,事实上观赏此片时并没有遭遇《阳光小美女》时的那份触动感,说实话这部影片固然有我喜欢的一部分,但彼此之间大体上不起化学反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然艾莲佩奇饰演的女主人公朱诺还是相当吸引人的,一副特立独行的吊样足可迷倒众生,这个人物的塑造绝对称得上偶象级,一个新世代的偶象诞生了。
一个十六岁的高中女生意外怀孕后,电影为她营造出一番太过风调雨顺的完美环境,与我们祖国的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大大刺激了部分国内观众,于是文化差异,民主开放性等等帽子齐刷刷飞了出来。
美国梦的奇光异彩太吸引人了,电影更是为这个虚幻梦境作完美包装,而导演贾森雷特曼正是典型的造梦者。
雷特曼以往只导过一部喜剧《感谢您抽烟》,还略显才气。
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电影作品中会彰显出导演的意识形态,诸如《朱诺》这样题材的影片,从中完全可以看到其中流露的女权主义思维的痕迹,特立独行的朱诺在怀孕这件事上自始至终都是自己在作决定。
她主动引诱布里克,然后不要布里克负责,自己选择堕胎还是生产,自己去找领养父母,在各个方面都显露出一个十六岁朋克少女的强势姿态。
如果一切都太过完美,就很值得人怀疑,朱诺的选择没有受到父母的任何反对,反而帮助她去处理领养事宜。
在影片之中如此开明的父母,没有一句措辞严厉的话语,仿佛只存在于童话之中,即便开放性如美国社会,也未必会如此这般地民主的家庭关系,美国的保守主义从来就没有减少过,教堂依旧林立。
导演只是从其自身立场设计出如此一个完美家庭,只能是愿望而非现实,所以当你被这部电影的温馨感动得一塌糊涂之时,我有必要将这只被吹大的泡泡戳破,然后告诉你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按自己想象所粉饰出来的假像。
当然如果有人较真说美国难道不存在这样的家庭,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但这绝非常态,而电影所呈现的具有普遍的欺骗性。
虽然对影片的故事很不以为然,但对女主角却是没来由的喜欢。
实际上更打动我的是朱诺为孩子寻找的养父迈克,一个并不成熟的成年男子,热爱摇滚乐电影却又被束缚在家庭生活之中。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会认同迈克,认为他不够成熟,认为他总是在逃避。
实际上成熟的另一层含义便是世故和务实,实际上我们都太过成熟,成熟得安于现状,于是也早就失却激情与梦想,连冲动都没有了。
朱诺的出现是迈克发生转变的导火线,她对音乐的共通性激活了他的梦想,他最终选择了离开瓦内萨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许正是这份不成熟才令他真正有勇气去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再如以往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过去的生活中迈克在瓦内萨主导的下丧失自我,而当他发现自己还有梦可以追,便终于敢直面瓦内萨说出自己的选择,这究竟是逃避责任还是勇于实现自我,一切都见仁见智,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自己去寻找。
影片最终安排朱诺重新爱上了保利,这倒底算不算爱情,或许这里面未必没有某种青春式的争强好胜因素。
当影片戛然而止,所有一切画上圆满的句号,那么再往后呢,所有对生活构成麻烦的因素就此清楚,只为保留一个温馨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想起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朱诺现在可以不关心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当她成长以后呢?
所有的麻烦真的可以如此轻易地解决吗?
影片最终象是座空中楼阁,只让观众看到云端上的美丽,然后令你忘记如何下楼这件事情。
这就是我认为《朱诺》远比不上去年的《阳光小美女》,它始终在刻意粉饰某种美好假象,也许在美好与残酷之间大家更愿意选择美好,但是成长始终是伴随着一步步认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面对现实是必须的。
文:眉间尺
1.对于一张试纸来说,是一条线还是两条线的问题;对于一个精子来说,是使命的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对于一个党派来说,是自由还是保守的问题;对于16岁的JUNO来说,是生,还是堕的问题。
没有一个女人能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地作出回答,无论她多么开明、自由或者无畏。
作出选择的理由往往有很多:心态是不是成熟,时机是不是合适,经济是不是允许,身体是不是健康,孩子他爸是不是一个混蛋,等等等。
但让JUNO从堕胎诊所走出来的理由竟然是:这个阶段,胎儿已经长出了指甲。
“嚓嚓、嚓嚓、嚓嚓”,她满脑子都是小胎儿的指甲在腹中挠动的声音。
无疑这是一个动人的片子,很funny,很stylish,也很refresh,是今年一部阳光之作。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老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Juno》的女编剧Diablo Cody,曾经是一个火辣的脱衣舞娘,此次居然杀入面色凝重的学院派奥斯卡,一举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成功转型、风头正劲。
说实话,我很为她高兴,但还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Juno》被定级为PG-13,也就是说年满13岁的小男小女都可以观看。
在影院里,打扮入时的美国小情侣们看到16岁的Juno最终生完孩子找到真爱,都扔掉爆米花手拉手站起来鼓掌,啪啦啪啦啪啦。
我更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了。
2."pro-life"(亲生命)还是“pro-choice”(亲选择)向来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多年争议不休的话题。
但奇怪的是,美国近年的电影作品中,几乎是清一色的pro-life。
从 "Knocked Up" 到 "Waitress" 到 "Bella",怀孕母亲的选择,无一例外地决定生下来,而且无一例外地都最终冠以美好、动人、清新的结局。
“Knocked Up”中,酒后一夜情导致的怀孕最后把孩子他爸从一个懒鬼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在 "Waitress,"中,怀孕使孩子他妈得以从混账老公身边逃走,重新找到了意中人;而"Bella,"中,孩子的存在使母亲能够得以融入一个温暖的拉丁家庭。
从编剧角度,我能理解,因为孩子打掉了,故事还说什么。
多个生命,起码多个角色,虽然不会说话,但几乎是万能道具。
所有人物的重大的性格转型、心灵成长、人生选择,都因为有了这个道具而变得顺理成章、感天动地。
而在银幕外的现实生活里,小甜甜布兰妮年仅16岁的妹妹Jamie,去年12月,在一本叫《OK》的杂志上,高调宣布自己怀孕,经手人是从高中就交往迄今的男友Casey。
注意,这个杂志的名字叫《OK》,潜台词就是,16岁怀孕是OK的,面对它是OK的,生下来也是OK的。
为了买下这个怀孕声明,OK杂志花了1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已经花了10亿美元在宣传青少年对欲望的节制上,但美国的少女怀孕率依然在增长。
按估计,美国今年将有75万少女面临怀孕。
现在好了,除了Jamie,又多了个Juno。
其实这也没什么,如何度过青春期本来就有很多选择。
只是,Juno这个片子里描述的美国,是真正的美国吗?
有句谚语叫:“reel life is not real life”——“胶片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我严重同意。
在这个片子温情、愉悦、轻松、喜剧氛围的裹挟背后,充斥着的,是:想当然、天真、理想主义,以及政治正确,是的,非常非常“正确”。
因为在美国,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堕胎问题上各持一见,结怨已久。
但他们对待相关现实的态度,却存在着一个颇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自由主义者们希望孩子们学会避孕和选择堕胎,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批评那些没有堕胎,而把孩子生下来的单身母亲们,并必须为她们的权利鼓呼;另一方面,保守主义者们一边希望年轻人在婚前禁欲,一边又衷心赞扬那些拒绝堕胎,把孩子生下来的少女妈妈们。
于是,《Juno》很聪明地迎合了两边。
Juno既展现了让自由主义者们喜欢的对性开放、生活自由的态度;又满足了保守主义者希望她不要“堕胎”的愿望。
并且,用“领养”这个路径,化解了青少年非婚生子的尴尬。
貌似不仅是赢、双赢,而且是三赢!!
Diablo Cody作为一个曾经的声色场中人,能写出这样让政治双方都无话可说的脚本,我只能佩服她把握个中微妙的聪明。
但是,在跟一个美国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我迟疑地问了一句:如果……Juno是个黑人女孩,大家还会这么一片感动和赞声吗?
那个朋友愣了一会,说:不会。
是的,你随便开车去一个口碑比较差的黑人社区,象Juno这样的未婚少女妈妈,大街上一抓一个。
但她们大多数会辍学,或直接被学校开除,舆论会普遍质疑和批评她们随意的性态度,她们的孩子估计也没什么白人中产家庭会有兴趣领养。
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她们酷、有型、拉风、值得效仿。
即便不是黑人,作为家境一般的白人女孩儿,也做不到象Juno那么幸运和潇洒。
“童话”是演出来的,“自由”是相对的,但我不知道影院里那些本来就在肾上腺激素的过盛分泌下头昏脑涨的小孩儿们会不会这么想。
3.不管怎样,2008年16岁的Juno,比起1969年21岁的诺玛·麦考维来说,实在是“酷”得太多了。
当那个德克萨斯州的流动剧团女售票员发现自己意外怀孕的时候,简直是愁眉苦脸、惊慌失措。
她已经离过一次婚,有过一个5岁的女儿,现在生活窘迫居无定所,她实在不想要这个孩子。
但当时的德州,依然是一个严格禁止堕胎的州。
所幸的是,她的困境正好被几个寻找由头推进堕胎运动的女权主义者捕捉到,一番筹谋计议,双方一拍即合,从而引出美国司法历史上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案例之一:罗诉韦德案。
从1821年康涅狄格州率先的“反堕胎法”,到诺玛·麦考维所在的1969年,这项被大部分州通过的法令已经实施了近一个半世纪。
有趣的是,从历史角度看,当时积极促成“反堕胎”法的,很多反而是女权主义者。
因为美国早年禁止堕胎的立法动因,并非起于宗教和伦理,而是来源于医学界,来源于堕胎手术本身给妇女带来的危险和身体隐患。
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权运动、反战、性解放、嬉皮士盛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棒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后起之秀们,选择了跟前辈们截然相反的立场,她们渴望妇女的选择自由,积极筹划和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以促成全国的“堕胎合法化”。
于是,在她们的帮助下,麦考维化名“简·罗”(Jane Roe),状告得克萨斯州反堕胎法违反了宪法第十四和第九修正案。
因为德州达拉斯县的检察官叫韦德,所以史称“罗诉韦德”案。
(Roe v. Wade)整个案情非常有趣和复杂,双方律师激烈辩论胎儿何时才具有“人权”,宪法是保护“胎儿”的人权,还是保护孕妇的“选择权”;禁止堕胎的法令本身,是否侵犯妇女的隐私权等等,从地方法院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
1973年1月22日,最高法院以7比2的表决,确认:妇女决定是否继续怀孕的权利,受到宪法上个人自主权和隐私权规定的保护。
这项判决广泛地波及了美国51个州,正式促成了美国早期堕胎的合法化,并对美国后来的妇女权利、宪法解释、甚至党派立场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罗诉韦德案”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但我总觉得,之后三十年,此案当事人发生的极其戏剧性的转变,从更深的角度,展现了这个命题的复杂和无解。
在当年的漫长的诉讼中,化名“罗”的麦考维已经无奈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赫赫有名案件的最核心人物,从一出生就被送了人。
高院判决后,麦考维成为众人皆知的“堕胎”和“女权”符号,并加入一些诊所,从事宣传堕胎的工作。
然而,具体的鲜血、死亡的胚胎、每天大量的生命流失,象冲刷沙滩的海浪一样,一天一天,侵袭并清洗着她的信仰。
她逐渐认为,堕胎是非人道的。
之后,在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影响下,她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阵营。
1995年8月8日,麦考维在一个私人泳池受洗,从此正式反对堕胎。
此后,她还成立了一个“不再是‘罗’”(“roe no more”)的机构,促进反堕胎宣传。
1998年,她用一整本书描述她如何从一个堕胎标志人物变成一个坚定的反堕胎激进份子的心灵巨变,书名叫做——《被爱征服》。
而今年美国初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Ron Paul公开发言说:“‘罗诉韦德’案是完全错误的,它根本不是一个“宪法”问题。
宪法,包括宪法修正案,没有一个字,有支持堕胎的意思。
那些无辜的、未出生胎儿的权利,是美国自由理想价值的核心。
”而曾经的当事人“罗”回应道:我支持他竞选总统,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 —— 有一天能彻底颠覆“罗诉韦德”案。
4.回到《Juno》,我只想说,这个如此纠缠和多义的命题,远不是一个16岁的少女能够弹着吉他、叼着烟嘴,酷酷地handle的。
用一个轻松喜剧的形式把它简单化和美好化,不是四两拨千斤,是装傻。
顺便说一句,美国的怀孕试纸,跟国内不同。
它显示怀孕的效果,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一个“十”字。
这个重重的十字,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划在每个人的内心。
初尝禁果、未婚生子,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不鲜见。
加拿大、美国合拍的喜剧电影《朱诺》里,高中女生朱诺在某天决定和她的男朋友偷尝禁果,即使她对男朋友并没有到迷恋不舍、想要嫁给他的地步。
然而朱诺怀孕了,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律禁止堕胎的地方怎么去处理朱诺肚子里的小孩成了一个难题。
在与知心好友里尔商议之后,她们决定先将孩子生下来,然后再找户想收养孩子的人家将孩子送出去。
在几番打探和斟酌之后,朱诺最终选定了一对富有的夫妇马克和维尼撒,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
影片中最让人感慨的是在发现朱诺怀孕后,她爸爸和继母除了最初片刻的震惊后,便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团结在了一起,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认为她道德败坏,正是身边所有人的理性、包容,让朱诺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当然,我不支持早恋,也不认为未婚生子正确,只是觉得一旦有意外发生、看到有人迷茫在十字路口时,作为身边人的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是值得每个人去深思的。
这部获得2007年度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影片,用快速又意想不到的对白给人带来惊喜,按照秋、冬、春、夏的叙述展现朱诺不同时期的故事,在博人一笑时也带给人们思考,是一部想推荐给所有人的小成本佳作。
貌似是第一年在Oscar颁奖前把提名最佳的影片都给看了,终于有机会冒充专家来自我点评预测一番。
我之前愿意把《Juno》看做独立制作在Oscar最佳提名里一个传统的延续,从03《Lost in translation》,04《Sideways》到07的《Little miss sunshine》。
在其他财大气粗的敌手面前,它们拿最佳影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佳原创或改编剧本通常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今天看到组数据,觉得这届Oscar有些别致,《Juno》竟然是提名最佳里票房最高的,本土加海外大概收了1亿5千万。
其他几个兄弟在美国的票房,《No country for old men》6千万出头,《Atonement》和《Michael Clayton》差距微弱,都不过近4千8百万,《There will be blood》最惨,3千万多点儿。
这完全不能反映去年美国电影市场的火爆,四个续集,Spider-Man3, Shrek3,Pirates of the Caribbean3再加上Harry Potter,全球都是8亿,9亿的抢钱。
难怪负责多届Oscar转播的Gil Gates说:The Oscars celebrate excellence, they don't celebrate box office.这话估计有些人听了会嗤之以鼻,在他们眼里,Oscar还是太商业了,最多把今年算做个艺术当道的特例。
毕竟科恩兄弟同时是戛纳的宠儿,三夺最佳导演的战绩傲视群雄,《No country for old men》去年在电影节上也是好评入潮。
Paul Thomas Anderson同样是文艺青年的大爱。
不过正是他们今年的入围,让我很难从传统Oscar的视角来评判谁能最终摘得小金人。
放在去年,我喜欢《Little Miss Sunshine》,但身旁有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The departed》,还有政治正确,讨评委欢心的《Babel》和《Letters from Iwo Jima》,胜算大小很明了。
但今年吧,我个人觉得最好看的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把叙事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结合到了很高的水准,只是剧情一黑到底,杀人魔头最终逃之夭夭,这样的设计能受多少评委待见,难说。
《There will be blood》让我大跌眼镜,我原来以为又是Paul Thomas Anderson拿手的群戏,结果是我的大爱Daniel Day-Lewis一人撑起荒凉的西部。
这部电影更像在以小说的节奏叙事,有韵味,够大胆,但太小众,能入围我都觉得很惊叹了,要得小金人,不可能。
《Juno》绝对是五部中最讨人喜的,属于我很偏爱的电影小品。
但它过小的格局,多少让我有点儿怀疑它问鼎的几率。
金球奖上先下一城的英式史诗《Atonement》和政治惊悚片《Michael Clayton》,和它们的票房成绩一样相似,都长着副Oscar的嘴脸,但也最为平庸。
我隐约觉得《Atonement》最具小金人相,但这又是我内心很不希望看见的。
在数据面前,我发现应该修正自己对Oscar的看法。
我的印象还停留在90年代,那10年间,《Dances with wolves》、《Schindler’s List》、《Forrest Gump》、《Braveheart》、《The English Patient》、《Titanic》的相继折桂,让我认为Oscar最佳影片就是叫好又叫座大片的代名词。
小金人嘉奖的是平衡的艺术,说到底,是如何把电影艺术最完美的商业化,名财两得。
2000年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是我早年的大爱,它的投资仅在1千5百万,首映周末票房在全年排第137,影史票房最慢达到1亿的统计中名列第五。
它描绘了一匹黑马凭借自己优秀素质不断攀高的轨迹,最终得到Oscar的认可,并且全球入帐3亿5千万。
这种气象在这几年愈演愈烈,05年的赢家《Million dollar baby》投资三千万,而它的最大对手《The Aviator》制作费用高达1亿,大导明星兼备,票房成绩也与前者旗鼓相当,最终却刹羽而归。
06年《Crash》的制作费低得让人难以置信,only 6百50万,而最终全年票房竟在50名左右。
今年若是《Juno》外的任一影片捧得小金人,全年票房都在50名开外,而《Juno》本身的投资,据说也不过千万。
这当然不能表明Oscar就多么艺术了,但小金人仿佛在说,我也不是浑身散发铜臭的粗鄙商人,我有自己不俗不羁的趣味和个性插片棕榈叶吧,也挺和谐的。
其中最让我震惊的一句话是:怀孕的朱诺对她孩子的收养者说“你们应该去中国!
听说他们送孩子就像送免费的IPOD一样!
”因为我17岁以前都住民政厅里,当时就很不解,为什么每天总有一辆又一辆的满载着外国人的旅游大巴开来这里办领养证。
看到那些外国父母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他们怀中哭闹的中国婴儿,我心里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记得当时还写了一篇周记,叫《没有故乡的孩子》,就想他们从此踏出了国门,却再也没有了故乡,因为无论到哪里,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他乡。。。。。
很可悲的事,至少对我来说。
演《朱诺》的难度估计比演《水果硬糖》要小。
佩姬好像高了一点又胖了一点,穿条纹T恤的样子邋塌得有点没心没眼。
可她的“性质”没变,她还是一个内心光明的问题少女,“大人”觉得很复杂很难对付的问题,对“未成年人”来说倒没这么难搞,某种程度上,是复杂的心理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这就是《朱诺》所以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一举夺得奥斯卡编剧奖连带得到斯皮尔伯格爷爷青眼的原因吧。
——关于青少年问题,大多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拍的,拍得忧心忡忡,比如李安的《冰风暴》。
但从现行问题少女,曾经出于兴趣当过脱衣舞娘,并写一个很受欢迎的情色博客的编剧迪亚波罗•科蒂来说,她觉得这些有什么呢?
怀孕,生孩子,寻找养父养母,继续自己的生活,这一切可以是一个轻喜剧。
轻喜剧的特点是温情。
这个题材看似边缘的电影实在温情得一塌糊涂,亲情,爱情,从家到学校,没有什么不可尖锐的冲突,有什么冲突也都让朱诺给消化了。
这样的温情,如果它不是“温情脉脉的面纱”的话,需要有很强大的支撑。
需要朱诺有足够的善意来理解身边的一切,同时还有强大的承受力与包容心——甚至需要幽默感,用来化解比如说离婚后妈妈每年寄来一小盆仙人掌这样的怪事。
这是成年人以为孩子还不具备的东西吧,而具备了这么多优秀品质的朱诺,居然看不去还不是个好孩子,可见两个阵营之间的认证体系有多么不完善。
然而《朱诺》说到底还是太简单了些。
它的主要好处是对青少年文化/心理的帖切的把握,是电影语言上的轻松愉快。
但是温情的有限性又是非常明显的,在电影里,对待两个男主角的态度颇为不同:糊里糊涂有了个孩子的布里克同学得到了体谅与宽容,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成长。
而已婚男人马克却因为不愿意承担家庭与孩子的负担,而得到了隐隐的责备。
这种价值取向未免过于主流,以至让人觉得,貌似先锋的编剧其实有颗过于传统的心。
先锋与传统都只是标签,对于艺术来说,重要的是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能够做到多大的坦白面对,更丰富与更深入的认识。
就这个尺度来说,《四百下》依然是经典,而《朱诺》只是一部好作品。
经典的意义是它能够有足够的穿透力,可以逼迫所有人直面共时呈现的整体性世界。
而好作品可能打了一个补丁,说明了某种可能性,《朱诺》的可能性,建立在客观世界较为美好,主观能力颇为强大,这个结合度的百分比不是太高。
今天看了部纪实版的生子视频。。被人体器官什么的吓个半死。为什么在艰难的怀胎十月以后,生孩子这个艰巨的任务也交给女人??母亲很伟大~早孕这个事不好说。。但是如果都按电影里的来,,很多无辜的小生命都能健康的生活下去了。总之,能不生就不生!以后领养。。
这个片子是在说早恋怀孕也不怕,可以送人的。
ost还是超舒服,当时就很惊艳这样的故事设定,按现在的心境重看依旧美好,得益于大菠萝的剧本和贝特曼的才华,还有艾伦佩吉这样的片子应该绝版了,看完这部又会有多少姑娘随他而去。资料馆胶片。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find a person who loves you for exactly what you are.Good mood,bad mood,ugly ,pretty,handsome,what have you.The right person stil gonna think the sun shines out your ass.That's the kind of person that's worth sticking with.
整个电影就像她的ost那样洋溢着阳光下青葱慢慢的味道,导演很聪明,懂得避实就虚,难怪艾伦佩吉然后就大火了,演的很好,美帝的青春电影,似乎小年轻们都是这个样子,无论男女,他们的一切都可以接受和原谅,电影里的美帝棒极了,年轻人们既酷又天真,令人讨厌但更让人喜爱。这一切,正是青春!!!
我喜欢那个妞。。。
【B】蛮有趣的独立喜剧片,用轻松的方式诠释一件严肃的事情,只是主角们的三观。。。。。实在有些雷人。另外小本老婆很美阿怎么这么多人说丑。
厄,又一个很假的故事。但是好歹很青春很美好,算了
又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国内真是天壤之别,面对现实,既然发生了就让事情变得好起来吧。珍妮弗·加纳在商场的那段戏非常精彩,小朱诺的演技也是非常了得,把一个个性独立、率真的高中女生演绎的活灵活现。
意外的长大。
只有美国才会有这种电影。
本人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 不过里面的那个想当妈妈的人很漂亮
实在接受不了,一个神经兮兮的高中生怀孕后还把儿子送人,在中国大概小两口和收养人都会被家长打断腿吧。
小姑娘挺可爱的,演的也挺好。很温暖。爱从来都是与责任相连的。
看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女性主义的电影,Whatever,今天看了四部还是这部最好看,Jennifer在这片挺漂亮的说
Find a person who loves you for exactly what you are.Good mood,bad mood,ugly,handsome,what have you,the right person is still gonna think the sun shines out of your ass.That's the kind of person that's worth sticking with.....坚强勇敢的朱诺
你应该找到一个 爱你本来面目的人 不管你的好情绪 坏情绪 不管是丑还是美 那个合适你的人都会喜欢你。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通过日常的小事透出人生的道理,当然还有里面每首都恰到好处的配乐
烂的不行,三观不正,男女主未成年做点低贱的事情苦了小婴儿,哪有爱,男主脑子长裤裆里了吗?丝毫不爱女主,SB
烂。演技犀利
爱死这个故事,生活的味道,尽在其中。一个怀孕高中女生把孩子送给领养人的故事,包括了青春,爱情,婚姻,家庭。真是以小见大,精彩无比,细节饱满,感情丰富。不压抑,不煽情,音乐为电影增色。最喜爱Juno和Vanessa。当然还有朱诺和父亲那段经典的对话“…找对的那个人,他会从你屁股上看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