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罗马浮世绘(港),伟大之美,堕毁之国,The Great Beauty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绝美之城》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绝美之城》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临时制先生女军官与魔鬼国家使命英雄连变身超人小西伯利亚求爱大作战魔鬼屠夫天下同心玩命追踪老实说惊悚小说重生计划完结篇罗宾汉苗乡情我的天使爱情三选一嘿咻卡东京犬爱情故事猎毒行动:终极对决避尘珠L街角少年第三季在某处苹果酒与罗西极速星舞石纪元香肠派对吸血鬼男子宿舍车警官

《绝美之城》长篇影评

 1 ) 没有关系,都会好的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人和事上。

《绝美之城》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它想说的内容太多,内核复杂,几乎超过了迄今为止讲述罗马城的任何一部电影,所以给人的思考空间也是无穷大的。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罗马城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这是一部意大利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用意大利文写的《浮士德》。

《绝美之城》剧照罗马城魅惑的无限风光之下,是一个个具体的灵魂。

总是想着“死神在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年轻人在城市迷失了自己,在令母亲忧心忡忡的同时自杀身亡;过气的广告明星中年发福自暴自弃,终日沉迷舞池和毒品,在别人鄙弃的眼神中浑噩度日;性感的电影演员厌倦了演艺圈的浮华,整天把“写一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小说”挂在嘴边;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逢场作戏花心成性,残花败柳的老婆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总喜欢八卦别人的生活乐此不疲;“神童”女儿是一棵摇钱树,被父亲逼着当众表演先锋绘画,失去童年的她边哭边画;年过40的脱衣舞娘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宁愿单身也不想步入婚姻,在与爱人销魂一夜之后匆匆离开人世;众人眼里位高权重神圣无比的红衣大主教却是一个无比俗气的人,整天把做菜烹饪挂在嘴边,对杀生吃肉无比狂热……这些人都是罗马的细胞,俯瞰下去尽是一副现代罗马的众生浮世绘。

所以本片港版译名叫《罗马浮世绘》就是自然不过了。

肉欲权欲物欲之下,是灵魂彻底的迷失。

在片中,这些罗马众生相全部由一位老作家的所看所感自然串联起来。

老作家虽然出没于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风光无限,却充满了人生的幻灭感。

年少成名的他名利双收,受人尊敬,又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女人不渴望和他上床,而他这一生貌似圆满,似乎只等盖棺论定了,俨然就是罗马文艺圈的“无冕之王”。

而他也的确风流不羁,他和各种女人约会上床寻求感官刺激,他自嘲说,“我65岁才开始吸毒,人生可真是失败啊。

”他一直很争气,在罗马奋斗多年终于实现了年少时许下的宏源,来自于小城市他要成为罗马疆域的文艺国王,他也真的做到了。

浸泡浮华的罗马名利圈多年,他早已是笑看风云泰然自若,几乎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是罗马成就了他,但是也让他彻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

所以老作家对罗马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想,得到了追求一生的,又能如何?

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那些贫困之家的老年人自由潇洒,他们虽然没钱没名,但每天不必强颜欢笑不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还可以衣着褴褛满嘴跑火车爱咋咋的,他们不曾迷失自己,所以始终是幸福的。

《绝美之城》里迷茫的作家过了65岁生日,老作家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他还要远离那些矫情空虚的人,从此不再继续像其他人一样虚伪浮华地活着,而是应该直抒胸臆,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不被钱财引诱不被权威甚至神权所迷惑,而是该抨击就抨击,该讽刺就讽刺。

结果,他在聚会上不顾多年友情,当着众人面狠狠羞辱了一个自视甚高满口大话的矫情女作家,甚至当众嘲笑了肤浅庸俗的红衣大主教。

而自从初恋女友的突然暴毙,更让老作家心神不宁,他开始追究起为何当初她要舍弃他而去,原因可能在女友的日记簿里,日记簿已经不见了,而且现在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

一切早已结束。

只有年轻时俩人在海边愉快的旧日时光那么难忘,那时她深情地望着他,而他背对大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如今他已经是65岁的糟老头,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怀旧,也会莫名觉得孤单。

他总是望着天花板想象着蔚蓝的大海,仿佛年轻时的岁月还未走远。

浮华千帆过,往事心中留。

老作家总是对人说起福楼拜,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遭遇。

福楼拜一生想要写一本什么也不说的书,可是却失败了。

于现实而强大的生活而言,艺术终究是太过虚幻而无力的。

大概每个作家都会经历一番自我怀疑和精神危机吧,他们觉得世界已经无需一个文人整天絮絮叨叨做各种记叙和升华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早已超出了小说的虚构范围,这个冰冷的浮华世界几乎彻底粉碎了所有文艺的柔软的纯粹的感伤的东西,文艺至多只能沦为一种工具,供上层社会消遣玩弄。

与其如此,不如一字不写冷眼旁观,任凭世界凌乱堕落下去。

也唯此,文艺方能死而瞑目。

没错,对一个作家来说,不写,比写还要难得多。

要放弃掉毕生所爱的文字和赖以对抗庸俗的武器,实在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

生活似乎已经到了不堪言说的地步了,困惑的老作家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和灵感。

他一直说自己的灵感型作家,而面对眼前纸醉金迷却又空虚无比的罗马,他感到如此无力,灵思枯竭了。

八月还未结束,九月尚未到来,而我如此平凡,不过没有关系,一切都会好的。

……这是一位不起眼的落魄编剧的诗作片段,剧中他在成功当众朗诵了这首诗歌之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罗马。

时值罗马夏末,秋天也即将登场,老编剧赶来和老作家告别,他不无黯然的说,自己在罗马生活了40年,却始终不曾真正了解这座城市,而直到要离开时,真正想要告别的,却只有作家一人。

最后,总是冷眼旁观的作家也要离开这座城市,他似乎心有所得,临时决定做一次远行。

对于他这位不喜欢远行的人来说,这意味什么,恐怕连他也不知道。

但是封笔多年的他,忽然面对镜头神秘地笑着说,他已经想好了小说的开头。

欢乐悲伤滔滔逝去,唯有人生浩瀚无边。

于是我们在结尾似乎看到了一个困顿灵魂的复苏,却又不明所以的感到一丝悲伤。

《绝美之城》里多次出现大海,具有象征意味对于罗马的印象,之前大都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那曾是一座浪漫与纯美混合的理想之城,奥黛丽•赫本在此化身公主,格里高利•派克在此荣登神殿,郎才女貌加上罗马恢弘精致的建筑,一切都完美的无以复加。

可是,在这部《绝美之城》里,罗马却有了另外的一张面孔,而这张面孔连身处其中多年的人也无法参透。

为了这张面孔,我更愿意相信,罗马除了不是一天建成的外,也是地球上无数城市之一种,它高雅而世俗,庄重而妖冶,沉默又惶恐……也正因此,我突然很想去接近它触摸它。

 2 ) 片尾的话

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各种各样,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

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

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

 3 ) 美的是罗马,丑的是生活

去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慕名找来看,除了“绝美”也没看出其他什么,喜欢倒是喜欢,只是这份喜欢,没法儿转化成文字,说给别人听。

一年过去,看完《年轻气盛》,又想起《绝美之城》,于是重看了一遍,这次不敢说全看明白(这种话,看个十遍百遍也不敢说),至少除了美,多看到了点东西,比方说丑。

所以说,有些片子,还是要反复品味。

关于美,美的是罗马。

空旷的街道,迷宫中的雕塑,歇脚的鸟,广场里的长颈鹿。。。

这些画面在索伦蒂诺意大利式独特的构图和运镜下,都呈现绝美的状态。

熟悉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的人,在看的过程中也许会不自觉想到费里尼和新浪潮,想到《八部半》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只是看完之后,脑中挥之不去的是主人公jep的背影和眼神。

关于丑,丑的是生活。

夜夜笙歌,内心依旧寂寞;朋友相伴,只为抱团取暖,久而久之,暖意消退,全剩冷漠和刻薄。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就不可避免一直在失去,失去朋友,失去感情,就连已经失去的初恋都要再失去一次,这是片子主人公jep的生活。

知名记者,有过一部成功的著作,出入上流社会,名利双收的人生,只是这么一个人,在65岁生日过后,厌世情绪达到顶点。

厌世在jep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大概就是冷漠,冷漠待人,冷漠对事。

熟人离世,朋友离开,好像都与他无关;嘴上说着“不是每个接近你的男人都想跟你上床”,最后还是把姑娘搞上床,这么一个角色,并不讨喜。

故事把罗马一分为二,喧嚣的罗马和宁静的罗马,两个罗马对应两种生活,一闹一静,穿插叙事,闹的是jep经历的生活,静的是jep观察的生活,闹的一成不变,静的各有千秋。

这种动静穿插的叙事,从开篇的游客和唱诗班开始,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每天在这样的生活中流转,连看的人都厌倦,更何况片子里的人。

片子最棒的地方,在于运镜,静止镜头很少,大多为移动镜头,可以理解为是用主人公jep的视角看一切,镜头大都跟着jep的视线移动,群戏的节奏是先来堆快速剪辑,一副红男绿女的群像过后,切到jep那张满是褶子,假笑到变形的脸,独戏大都是jep的背影先入镜,搭配一个过肩镜头,露出jep平静的脸,再由这份平静过渡到绝美的罗马,此时观众看到的也就是jep看到的:阳光下劳动的修女,晨练的男人,安静的街道,广场里的喷泉。

喧嚣过后的宁静,留下最美的罗马和最空的心。

过分投入的观众,很容易被这种空虚所感染。

 4 ) 绝美

这是一部探讨“美”的电影。

当说出这个玄而又玄的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明白它的意思。

然而这也正是《绝美》存在的全部意义。

它浅白地向人们展现,又无时无刻不向人们探寻着那个已经使人类困惑了千百万年的问题的答案,那个一切雕塑、建筑、绘画、行为和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

似乎人人都试图从费里尼来解读这部电影。

这说明什么?

似乎只能说明人们连费里尼都没看懂过,遑论《绝美》。

我不知道《绝美之城》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面对它,有人根本没看懂,有人却声称自己看懂了。

有人因为没看懂而讨厌它,有人因没看懂而喜欢它;有人虽然声称自己看懂了实则没看懂,而那些真正看懂了的却只能默不作声。

这样的默不作声倒不是因为观影之后的那种感觉超越了语汇而无法形容,而是因为那些关于《绝美》的争辩和冷眼显然不具任何意义。

还记得有人说,《绝美之城》中“男主角仿佛一位后工业时代的游吟诗人,浪漫、犬儒、自省、厌世,夜以继日地在罗马城市各个宫殿、花园、派对中游走、旁观、虚度时光,展示了一幅幅铺陈夸张、病态虚无的浮世绘,最后导向人生如梦、繁华如过眼云烟、禁欲主义式否定的顿悟。

”这些语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好像瑰丽得谁都写不出来,又好像谁都能写出来。

奇怪的是,这些语句在我看来竟然比男主人公还要“铺陈夸张、病态虚无”,因为洋洋洒洒一大段,居然什么也没说出来。

事实上我坚信,当我们首先抛却这些对本片毫无意义的形容辞藻,接着毫不留情地除去《绝美》对费里尼的传承和致敬,最后在失去任何参照和语境的情况下赤裸裸地用最严厉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也足以单独成篇,它也足以超越一切。

归根结底,如果说剧情是理解《绝美》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也不得不说,它的结构简直不能再简单了。

剥开层层摄影、音乐的迷幻,影片居然是一个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其一,展现杰普华美的生活;其二,揭开华美生活之下糜烂的秘密。

仔细想来,大部分人对于《绝美》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前两个阶段。

这看上去也没什么错;然而缺少了最后一个部分,片子的分量就会减掉许多,整体的走向就会有巨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也需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一部被称为“绝美”的片子,为什么最后居然落在了“糜烂的生活”上?

如果我们试图将它理解为反讽,那么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糜烂”和“美”这两个词能形成一对相互对照的关系吗?

好像不太行。

而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就存在着,成为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好像但凡展现“过度的华美”,其目的自然就是导向对华美的批判。

这绝不是《绝美》的意图所在。

这样的解读显然荒谬地忽视了影片最重要的那部分,仔细算一算竟然有十分钟之多。

那些睁着眼睛好像还在看电影的人们啊,修女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修女解读为“宗教”或者“信仰”,那么这种在神圣吟唱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到底又和“绝美”之间有什么联系?

修女是在众人对她的朝拜中第一次亮相的。

这个出场与其称之为“神圣”,到毋宁称之为“恐怖”;因为,在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裸体寻欢的男女、体态丰盈的雕像的片子当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捂得严严实实,年龄过百、干瘪无牙、目光呆滞,甚至看上去连智商都成问题,如果脱掉衣服连性别都分不清楚的修女。

接下来,接受朝拜的修女居然在凳子上晃起了自己的腿,还把鞋给甩掉了。

众人惊呼不已,心里一定在想,这不是在搞笑吧?

这真的是修女吗?

这个长得恐怖而仍持童真的修女,外加一个不长头发、贼眉鼠眼的助手,真的是教皇要加以表彰的对象吗?

那些能够受到教皇礼遇,得到上帝宽恕的无比圣洁的修女,难道不应如天使般动人,死了都不带腐烂的吗?

没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有那么一刻,我们也如同局中人一样深深地讶异于这种不合时宜的恐怖和滑稽,直到杰普走到阳台,搅着自己杯中的咖啡,抬眼一看——夕阳的余晖之下,阳台上居然站满了近乎梦幻的迁徙的鸟。

接下来,修女轻轻吐了一口气,所有鸟儿便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杰普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

它是潜藏着的力量。

当你以为那些枯朽无力、行将就木的东西已经逐渐失去了美感的时候,真正失去了美感的其实是你本人。

肉体上的欲望、视觉上的冲击、狂放暴躁的音乐……那些能让人疯癫的东西确乎能让人迷醉,却不能让人安心,也无法让人感知,更没法让人满足——因为真正的美并不存于表面;它可望不可即,它永远处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之上,让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也正是修女爬上圣阶和杰普与爱人在灯塔下那一幕平行出现的原因。

前后四十年,杰普再没写过一本小说,因为这四十年中再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比那一晚更加璀璨美丽。

尽管身处黑暗之中,杰普甚至连脚都不再能挪动一下,但那时的热恋和恋人无疑是杰普人生中的至美,这一“美”,便成就了一本浪漫深情的小说。

四十年后,生命之中更深层次的力量让杰普找到了那份已然丢失许久的珍贵的美丽,那种看似朴实无华、毫无激情性感可言的真正的美好,而这美好,也将成就另一本更伟大、更绝妙的小说。

它将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方式为整个罗马的腐朽、空洞,为那些仅余空壳的花园和城堡注入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却无处可觅的美丽。

在这种分析之下,那近乎炫技和杂耍般的摄影和无法更美、更圣洁的音乐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力承担这个深邃宏大的命题,都无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生存与毁灭、希望和失望、生命和死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

在这样的影片当中,种种讽刺仅仅作为一种中介出现——单纯的批评和揭露显然并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杰普如何让以头抢壁的所谓的“艺术家”现出原形,如何让自己做作的朋友的陈年旧事浮出水面,如何摆明葬礼上的种种虚情假意,都不能真正让它们消失,一如现实世界里那些张口闭口“费里尼”和“犬儒”的假行家。

索伦蒂诺必须给出自己的得救之道,必须用异常明亮的色彩诠释自己心中的乐观,诠释自己对“绝美”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

这不禁让人想起片中的另一个片段。

大人们残酷地要求孩子作画,孩子不顾一切地嚎叫悲鸣,把颜料狠狠地砸向画布。

当我们全都为孩子的悲惨而叹息,对那张巨大的画布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却徒手抹出了星空。

 5 ) 只摘录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众人与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的斗嘴。

先是stefania说自己充满正能量云云。

大家都厌烦地作痴呆状。

只有jep刻薄地说: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

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

是一种缺失。

最主要就是太假。

我们在乎你,了解你。

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

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

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

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

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

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

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这个老dandy的话可怕得让人发抖。

没人摘录这段,我把电影又回顾了一遍。

 6 ) 根茎的启示:一种拜占庭镶嵌画风格的意大利电影

因为拍摄的城市是罗马,因为采取组合段落结构,因为影片主角杰普(Jap)的身份是记者,因为导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的自述,《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被媒体誉为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版的《甜蜜的生活》”。

这句宣传语其实存在误导。

先来看影片现在通用的中文译名。

“La grande bellezza”直译过来其实是“壮美”、“至美”、“绝美”的意思,影片的主角并非罗马城,主题也与罗马城关系不大(这不是《罗马风情画》或者《罗马人》(Gente di Roma)那种以城市为主角的影片)。

美与生活的关系,创作与美与生活与记忆的关系,美与真实的关系,才构成这部影片最内核的主题。

影片的风格与形态,每一个镜头的构成、每一组蒙太奇的建构,索伦蒂诺都是在影像化地阐释美的内涵。

反观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它异常犀利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对意大利人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带来巨变,这种现实主义批判并非本片用意所在。

所以,如果硬要在精神内核、主题方面攀附费里尼,本片倒是更接近于同样充满自我反身特质的《八又二分之一》。

《绝美之城》的叙事结构虽然同《甜蜜的生活》类似,用组合段落来拼贴出整部影片的结构,但其实两者都源自西方叙事艺术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赛》开创的“旅程模式”,电影史中使用这种叙事模式的影片数不胜数。

《绝美之城》在一开场就引用了法国著名小说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中关于旅程的一段阐释──“旅程是有用的,可以锻炼想象力,剩下的都是徒劳,我们的旅程纯熟虚构,那就是它的力量”──既向观众宣示影片叙事结构又阐释了旅程的意义。

就叙事形态而言,《甜蜜的生活》十二个段落组成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容量,使得电影更像是一幅大型壁画,相比较,《绝美之城》两个小时多点的容量却有超过二十个段落,它更像是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索伦蒂诺想让观众注意到精美、纤巧的纹理和细节。

就叙事走向而言,《绝美之城》虽然同《甜蜜的生活》或者其他1960年代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等经典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一样,各个段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必然关系,但是它最终的形态是封闭型的。

影片结尾,杰普一直困惑的问题“还要不要写作”得到了解答,而那些现代主义电影的结尾大多如生活之流一般呈现出丰沛的开放性特征,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局与真相。

还可以比较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往往会走向负面、消极的结局,人生没有出路,存在没有意义,而《绝美之城》是往上走,正面的趋势,结局非常圆满。

影片的二十多个段落,整体上看似无甚联系,都是杰普肆意自为的生活偶遇,但其实内里存在一条隐隐的主线,这就是他原初对于爱情、对于美的记忆被唤醒,创作冲动的重新被激发以及最终的醒悟,这是推动影片叙事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最初,杰普与富豪女的露水姻缘让他忽然觉得物质满足并非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接着,青梅竹马但后来分手的初恋情人伊莉萨的丈夫来拜访,一下激起了杰普本能的爱之激情;与脱衣舞俱乐部的舞娘拉蒙娜的几次约会,让他更深地思索着初恋往事,思索对于美的最初感觉记忆(这是个比较重要的段落,强化了杰普对感情的重新认知);参观艺术品收藏家家中的经典画作,让他的艺术灵感升腾;排列人生成长历程的照片展,升化了他的精神成长记忆;最终,修女玛丽亚嬷嬷一番“神启”让杰普顿悟。

在此要特别描述下玛丽亚嬷嬷的一段话,因为这是影片主题最直接的呈现。

玛丽亚问杰普道,“你为何不再写书了?

”吉普回答:“我在寻找一种伟大的美,但是找不到。

”玛丽亚再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吃根茎么?

”吉普对这话感到莫名。

玛丽亚又补充了一句,“因为我知道根茎的重要性。

”根茎即是吉普最后获得的启示,这神赐的隐喻如他最后独白所阐释的,其实就是“隐藏在谎言之下的生活”,就是初恋女友当年在夜幕下让他看到的惊心动魄的掩藏在外衣之下的肉体真相之美。

在这条主线索之下,索伦蒂诺嵌入了大量风格形态各异、五彩多姿夹带吉光片羽的无边人生风景,以及所谓建筑在根茎之上的谎言。

首先,影片的展开方式就很显导演功力,索伦蒂诺安排了一个日本旅行团在白天游览罗马城古建筑的场景,这是一个观众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较快进入状况的视点。

接着是一组女声集体合唱圣歌的场景,还没等观众流连完这充满历史庄严感的场景,影片即刻就跳入了夜色中的嘉年华狂欢舞会。

随后我们就看到了与主线索貌似无关的大量光怪陆离、神秘诡异的场景与角色:开场纪念杰普生日而举办的嘉年华舞会;让人无法理解的整容治疗;艺术品收藏家的暴躁女儿随手涂鸦创作“抽象画”;反讽意味极为强烈的葬礼;居住在隔壁的邻居被警察逮捕,原来他居然是潜逃了十年的通缉犯;与法国女星芬妮•阿尔丹(Fanny Ardant)扮演的优雅女子街头偶然的邂逅;玛丽亚嬷嬷吹了一口仙气赶跑了迁徙之旅中短暂栖息在阳台上的仙鹤;热爱普罗斯特、契柯夫的精神病男孩;在街头喧哗的中国人、在餐馆饮食的神秘阿拉伯人、在迪斯科舞厅狂舞的墨西哥人。

而这些片段之间的组接以及片段本身的构建,往往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头无尾。

像杰普与拉蒙娜的关系,刚才杰普还在说明天带你去看海怪,下一段场景就又跳到了另外一个片段,而拉蒙娜这条线也永远断掉了。

当然,作为一部意大利电影,并且是一部与传统意大利电影至少在表层上有关联的意大利电影,视觉方面的突出亮点自然不能忽略。

索伦蒂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擅长视觉构造的导演,在《明星总理》(Il Divo)中,他用极端外显的移动摄影风格去构筑讽刺性的情感效果,无比惊艳。

在本片中,开场伊始索伦蒂诺就用一连串角度变幻各异的移动摄影镜头组合而成的蒙太奇,让观众以一种类似伊文思《雨》开场的诗意感觉进入了罗马城。

本片的移动摄影与《明星总理》一样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但绝大部分镜头的用意并非展现与杰普有关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一个闪回性质的童年时在花园中嬉戏的移动镜头非常美),也与时间维度有关的悬念-惊奇-满足模式无关,而是与主体无关的独立运动,目的是不断地改变空间结构,并且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一切还都是与美感的构筑有关。

在开场狂欢舞会的戏码中,索伦蒂诺会让镜头慢下来,直至超慢速度的推到杰普面前,展现出一个狂欢中别样的独立于众人、独属于杰普个人的宁静化、孤独化的感悟时刻。

动与静的调适,也是影片节奏的重要特征。

除了移动摄影之外,影片另一大特色,就是夜戏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使得所有的灯光都变成了舞台光(顶光、侧光尤其多),所有的角色都变成了罗马城的演员。

影片中的天气绝大部分时刻都是晴天,骄阳下的罗马显得气势恢宏。

片中唯一的一场雨戏是象征性的,那是发生在杰普听说了初恋情人去世的消息之后,两个男人的悲戚眼泪化作了纷飞的雨水。

如前文所说,整部影片索伦蒂诺在御用摄影师Luca Bigazzi的帮助下,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在阐释着美的潜力,美的可能性。

就我个人看来,感觉最精妙的是杰普在楼梯口与前来拜访的伊莉萨丈夫攀谈的那场戏。

对方告诉杰普,伊莉萨不幸在昨天去世了,这个消息让两个同时深爱过这个女人的男人陷入到哀伤之中,这时视觉透视的中心是一个由楼梯扶手卷曲而成略显扭曲的“心”型构图,而整个场景的画面条线,也呈现出了弧形状。

如此婉转、细腻充满艺术直觉依靠着对生活万物(这是实景拍摄)深入体肤,化入心灵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美妙场景,真的是只有在传统经典意大利电影中才可看到。

另外一个让我感觉别有匠心,具备非凡感染力的场景是一个月亮升起的镜头。

背景声是杰普在用讽刺口吻谈论即将参加的葬礼,画面中呈现的是缓缓升起的月亮,当独白说道“很多人觉得葬礼是个偶然事件,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不是事实……”,月亮忽然展开了双翼,变成了一架冲上云霄的飞机,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甚至费里尼式的幽默。

在影片中扮演杰普的托尼•瑟维洛(Toni Servillo),他是当今意大利家喻户晓的明星,是那种变色龙型的演员,任何角色他都能轻松的灵魂附体。

索伦蒂诺在《明星总理》中与瑟维洛有过极为精彩的合作。

对比下两部电影中瑟维洛反差极大的形象,就可以见识到他惊人的演技。

一个是极为沉默、内敛、奸猾的政客,一个是极为洒脱、超然、感性的艺术家。

有不少人还将杰普与《甜蜜的生活》中马斯楚安尼扮演的记者相比,但其实这两个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渐渐地找到创作的灵感、领悟到创作的真谛,后者则是沉沦于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在性格方面后者也有着更多的无奈、自嘲的特质。

而本片美中不足的地方恰恰就是杰普这角色过于超然潇洒的精神特质,毕竟他在影片中是以渐悟的方式完成了心灵与灵魂的升华,洞悉了美与生活的真相。

他由始至终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使得最后的感悟高潮没有把情绪升到顶端,那种豁然开朗的无限欢喜显得不那么绝对。

纯粹,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追求的状态。

如今的意大利电影百般凋零,每年出品的佳作寥寥无几,如果再要回到1960年代那种电影文艺复兴时代的盛况已绝无可能,但传统意大利电影宏大丰富多变的艺术资源万万不可丢弃。

至少《绝美之城》就证明了,一旦意大利电影人能够准确、耐心地找到他们传统资源中最适合自己利用的那个部分,他们仍然能够拍出堪称伟大的作品。

原载《虹膜》2013年十一月下(第六期)http://magazine.tangcha.tc/iris/app(IOS系统)或 http://www.wandoujia.com/apps/tc.tangcha.book

 7 ) 绝美的延续性

如果纯粹的说这是一部21世纪的《八部半》或者《甜蜜的生活》,既是对费里尼的不尊敬,也是对导演索伦蒂诺的不尊敬,甚至用“亵渎(blaspheme)”形容也不为过。

但要说索伦蒂诺完全没有受到费里尼的影响显然又是滑稽可笑的;说他的叙事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好像并不过分;甚至更牵强一点说Jep仰望着自己的天花板想象出记忆中的大海,而身侧Romana说她也看到了大海的段子能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结尾。

当然还是费里尼的影响最深:矮人、孩子、魔术师、奇异动物(长颈鹿)、喷泉、圣女、夜游、美女,当然还有游侠一样乐在浮华其中却又置身事外、内心敏感因而疏离孤寂的男主角,就差名字没叫Marcello 了!

这不是费里尼又是什么?

但索伦蒂诺真的是比当年的老费更进了一步、更成熟了。

就好像65岁的Jep 和 40左右的Marcello 对比一样,更加睿智而深沉、更加馥郁而醇厚。

《La Grande Belleza》绝美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以往光辉传统的美妙延续和演进。

这部时髦的电影一定100%意大利电影传承不会错!

借用时尚界故作高深风雅的词句来说就是——意大利电影的DNA 加上现代风味(modern twist)。

不过怎么加上这个现代风味,而且还要加得恰到好处而不和原来的DNA冲突,就需要大师手段了。

当然这些个手段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多也都是继承而来的),导演的镜头和光线运用、象征性细节以及配乐也都是这些年电影历史发展沉淀继承下来产生的现代风味。

先从镜头和光线说起吧。

电影开始贾尼科洛山的景色,穿着花衣服叼着烟读报纸的老太随着扬起的镜头看见斑驳碧绿的树叶和缝隙中闪烁的阳光、躺在长椅上睡觉的流浪汉、穿着背心在喷泉前洗脸的胖子、风声、鸟叫,一副恬淡而自然的美。

突然绝妙的一幕出现了——镜头由远及近朝着喷泉对面的旅游团看去,却在触及喷泉池边缘处停止了前进,绕着喷泉旋转1/4周到了正面——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Fontana dell'Acqua Paola。

镜头微微向上扬起,看见了喷泉上站成一排的黑衣唱诗班,唱着一首空旷而高远的I Lie。

一个游客离开团体独自去拍照然后倒地的小插曲(小插曲也很有意正思,导演寓意应该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美,和后面的主题貌似有种隐约的照应)后,镜头给到窗边唱歌的黑衣女人,再次由远及近,变成女人侧面的特写,甚至能看清她碧绿色晶莹湿润的眼部细节。

Jep 生日大趴上从顶端向下看的镜头随后缓缓抬起,变成了完全的上下正反颠倒;男女们面对面跟着欢快的La Colita 舞着一半,Jep突然停下来在两排舞动着的男女正中间抽烟,背景中激烈扭动的身体和挥舞的手臂变成了慢镜头,镜头再一次由远及近给到了Jep的面部特写。

第二天醒来,镜头在颇有些曲径通幽的修道院里再次由远及近,突然听见了儿童嬉戏的声音、看见了面带微笑的修女 ,然后随着孩子镜头也在轻快地奔跑。

在小礼拜堂外碰到寻找女儿的花衣服女人,镜头又一次由远及近地进了礼拜堂,找到了躲在地下室和Jep对话的小女孩。

不仅是镜头,导演光线的运用妙处就更多了:Jep生日爬梯后第二天清晨,关在修道院里嬉笑看着遛狗人的女孩们,被修女呼哧后留下唯一没走的偏偏就是那个脸上照着圣洁阳光的女孩;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伴随下被暖色灯光逐一点亮的雕塑和名画;马路上加长车里面无表情女人冷色调的脸;多次Jep脸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回忆中小岛上灯塔光束照在年轻的Jep脸上一晃而过的亮,导演用他的光好像在说着什么。

啰嗦了这么多的零碎细节是因为两件记忆颇深的事:世界电影史课上老师讲黑泽明拍《罗生门》刚开始樵夫在树林里行走那段用了300多个镜头机位,而且镜头向上对着树叶阳光天空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过去如果这样做太阳光会烧坏镜头和胶片;看过的一本叫做 《Camera Historica》的书在序言里通过《'Non', ou A Vã Glória de Mandar 》开篇一棵大树的种种镜头手法,夸耀这一棵包含了“电影发展的历史”的树。

《La Grande Belleza》里很多镜头、光线的手法是费里尼时代就有的,还有些则是60年代到现今电影艺术和科技的继承延续。

黑泽明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小细节很多却是了不起的前辈电影人的创新心血,而对于以往探索的尊敬、继承、延续是“美”必不可少的。

当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电影了,电影中“美”可以是卡夫卡式的荒谬、可以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煎熬、可以是莫奈的眼睛、达利的胡子、披头士的歌、猫王的发型着装。

只是再美的镜头有时也无法比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带来的快感。

故弄玄虚撞墙的行为艺术家把私处的毛发染红还留着一个镰刀锤子的图样,所含之意令人忍俊不禁!

Jep 前后两次提起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书却不成功,意欲为何?

Andrea引用屠格涅夫和普鲁斯特关于死亡的话把Jep问得有些尴尬,而一旁(象征着肉体、生命)的Romana其实身患绝症。

过世的初恋女友Elisa的丈夫介绍新女友Polina给Jep认识,老花花公子第一反应竟然是老陀的《赌徒》!

晚宴上被父母逼着愤怒乱扔颜料作画的小女孩,导演对“现代艺术”缺乏内涵的摇钱本质之讽刺可见一斑。

而闹剧一旁,有着无数“宝藏钥匙”的Stefano出现了,吃剩的意大利面托盘漂浮仍在水中,他带着Jep和Romana见识了真正的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在,继承、延续、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艺术!

而在片尾一口气吹散了候鸟、苦苦跪爬着圣彼得教堂阶梯的百岁圣女是里面少数正面形象的宗教人士;浮华享乐中只有高级餐厅里私会的神父和修女、大谈烹饪坐着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花700欧元去打Botox治疗多汗双手的修女。

信仰、宗教的现状自己想象吧!

而如此多零碎而精美的细节却又很好地贯穿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费里尼啊费里尼!

《La Grande Belleza》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一部电影的配乐简直就像一部交响乐一样起承转合,而纯熟运用的几个动机(motif)则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甚至在电影结束后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

五个旋律在电影中被重复地使用过: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2次)、Arvo Pärt作曲 Robert Burns诗的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2次)、John Tavener 作曲的 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 作曲的 Dies Irae(2次) 和 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 The Beatitudes (4)次。

前四个旋律都伴随着唱诗班或者是咏叹调,或神圣高远,或悠扬而寂寥(多少都有些宗教意味),伴随着Jep 回忆、悲伤、寻找、顿悟。

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俄国作曲家这首优美的The Beatitudes。

旋律四次出现的地方都极耐人寻味:第一次是Jep脱衣舞酒吧和Romano见面出来后一个人夜行,上台阶碰时到了拾级而下黑衣金发的Fanny Ardant本人。

(从《La Dolce Vita》 到本片,在罗马晚上夜行难道这么容易遇见金发的大明星么!

) “Madame Ardant?” “Oui.” 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大明星和Jep却停下脚步,如老友一般相视一笑,迟暮的美人、美男子四目交汇中又有多少言语尽在不言中。

两声 “Bon nuit” “Bon nuit” (而不是高亢的“Marcello,where are you?”),他们又各自消失在了自己的生活里(注视着Ardant离开的Jep此时明明站着没动,脸上的光线一侧明亮,一侧暗了又慢慢半亮了起来,也是个极为玩味儿的小细节)。

旋律第二次出现在Jep去看一个展览,艺术家从出生开始每天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看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头像从淘气小男孩到胡子大叔,连续性的生命、成长、衰老被记录下来,Jep站在整墙整墙的照片前双目湿润。

第三次是在Jep家宴请百岁圣女,受雇佣出息宴会假冒的没落贵族Elisabetta Colonna 晚宴后落下丈夫一个人回到小时候出生、成长的如宫廷般的豪宅中。

老奶奶投下一枚硬币拿起听筒,黑暗中灯光点亮了一个纯白精美的摇篮,镜头绕着摇篮旋舒缓地转了半个圆周,逐渐拉近。

隔着一层玻璃,隐在黑暗中老奶奶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听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从听筒里不带感情地传出,湿润的双眼凝视着孕育过自己的摇篮,而摇篮仿佛也随着老奶奶回忆的情绪略略晃动。

(关于这一段插曲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镜头细节——老奶奶穿过第一个房间即将从远处的门进入走廊前,朝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镜头突然变到了近处的走廊,跟着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平行于老奶奶穿过走廊进入下一个房间,镜头再重新回到老奶奶身上。

猜测这个黑色的背影是老奶奶回忆中童年时期的父亲。

)旋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束后的最后一段字幕,镜头随着台伯河水缓缓的流动。

和钢琴间断的音符不同,弦乐的这种如水般流畅自然的连续性(从埃尔加那著名的大提协奏、到柴小协、到维塔利的恰空)总是能含蓄却又饱满地表现出内心中深藏的厚重情感。

当Martynov悠长绝美的弦乐四重随着河水、随着舒缓的镜头奏着绵延不断,流啊流,流啊流,其中的情感含着回忆,却又微微悠扬向上成了对未来勃勃生机的憧憬:河畔跑步的人,河上的自由自在的鸟,还有那屹立着的圣天使堡。

抛去电影的形式、手法和华丽的物质、皮囊,Jep和我们所有人在苦苦寻找的 grande belleza (great beauty, 大美、绝美)是什么?

电影中的意思是:由生,到死,其间blablabla,为了七情六欲而忙碌的我们,其实无法承受这绝美。

惊叹于罗马的绝美,日本游客倒地而亡;惊叹于信仰的绝美,百岁的圣女凄苦艰难地跪着攀爬圣彼得教堂的阶梯;“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羞涩的Elisa退后一步,露出了年轻而绝美的身体,年轻的Jep脸上突然一阵明亮的光,又随即黯淡下去。

这绝美,是超乎我们控制、超乎我们承受能力的东西,而我们最多只能感受到那昙花一现、刹那芳华。

这绝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戏法,而戏法的背后只是空虚。

不知屹立多少岁月的罗马古城和斗兽场,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既不憎,也不爱,只是这么静静地看着。

这是Jep的答案,是导演的答案。

电影里反复说了两遍的段子——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说的书,结果没有成功。

我心里就在想,真要是能把平常人的鸡毛蒜皮写得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多么难、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

这已经不是到了隐去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让观众和作品直接心灵交流的境界了(再次引用乔伊斯的 dramatic);而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消失,能让观众和作品的“本质、精髓”直接交流。

但如果情感、知识无法注射进神经系统,同样如此纯粹的交流怕也是难上加难吧。

虚无主义也好,存在主义也罢,那么多主义不主义一是搞不清楚二也没能力没精力细细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但说来说去就是找生命的意义。

姑且认为生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终极的意义 (抑或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面所谓“最高善”)就是追寻那些“本质、精髓”。

而“美”或者“绝美”,就是隶属于这些“本质、精髓”。

那么“美” 或者“绝美”是什么?

想来想去又折中了:“美”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能值得追求的目的。

为什么既是状态又是目的?

就像(或者就是)生命、或者任何事物的延续性一样,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目的 。

想到这一步突然就变得有趣(豁然开朗?

)了:人类感官的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千篇一律却让我们孜孜不倦,这和伟大艺术品中的“美”能让所有人产生的通感肯定不无联系,而且一定是非常本质的联系。

而还有什么比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恐惧)更本质的呢?

感官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美”的重重具体体现(或者偶尔的“昙花一现”),其实不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受和对生命延续性的渴望嘛?

因此推测一个能长生不死的神会觉得什么都是不美的吧(明显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设定天使在变成人之前看事物是黑白的、也没有嗅觉闻不到咖啡、食物的香味——请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或者烂俗爱情片《天使之城》也成)。

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一个定时闹钟滴滴答答,那么生命、延续性、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美”也随即消失了。

Jep 和住在诺瓦纳广场的富女人Orietta 上完床后一支烟,潜意识的闹钟突然开始了滴滴答答,清澈而纯美至有一丝神性的合唱(Temple Church Choir 唱的The Lamb)从深夜里缓缓浮现,苏醒的还有Jep。

电影最后回到了40多年前一切开始的小岛上,羞涩的女孩解开纯白的短袖露出美好的胸部,男孩痴痴地看着她,一闪而过的灯塔光束点亮了他的双眼。

与其说刹那芳华是绝美,不如说这个纯熟的环形结构(哦《暴雨将至》)更美。

不,应该是古根海姆式的螺旋上升更恰当:仿佛回到了原地,却已经不知不觉更上了一层楼。

“美”来自延续性,延续性产生“美”:音乐动机的重复出现延续了贝多芬、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镜头、叙事、光线、场景延续了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一日一照片的展览是生命的延续性;绵长不断的弦乐是音符和情感的延续性;Jep 断了四十年终于又连上的情愫和灵感也是延续性。

如果把刹那芳华比喻成一粒粒的珍珠,“绝美”的则是将珍珠最终串成的项链。

ps 看完电影忍不住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只是说起“美”的延续性突然又想起两个件有点却不并是特别相关的事,索性一吐为快。

去年刚得了普利茨克奖的王澍来学校演讲,不巧碰上全校罕见的停电,建筑学院院长Bob决定大家先去吃个饭,可九点回来发现依旧没电、没法放幻灯片,于是讲演以问答的形式。

坐在下面我逮着机会问了大建筑师一个问题:“我们90后出生在大城市孩子,正好也赶上城市化、市场化的黄金时期。

当我看见您的作品时,觉得很美,能感受到您希望表达的古代山水田园的意境。

您这些悠闲的意境和当下快速的都市生活正好形成对比,您的反潮流一跃成为了高雅、却奢侈、虚幻、不接地气的东西,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都无法把自己和您的房子联系起来。

”大家听着我这么个大而空洞的问题都有些迷茫,我只好又厚着脸皮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喜欢趴体的意大利女孩买了一条Prada的裙子,而Miuccia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的一幅画。

女孩穿着新裙子在聚会上和同伴们说:’我这裙子可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浓缩着我们的文化精髓。

’我不确定她的朋友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她们绝不会从裙子里看出一丝一毫的达芬奇。

当然,她们绝对都懂Prada!

王大师您现在功成名就如Prada,怎么帮我们联系上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化的根呢?

”大师回答道:“每一代的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认为你不能丢掉。

回归传统也需要你心态开放。

文化大革命毁灭了很多东西,整整两代人都迷失了。

就像我经常说的,我觉得我出生在17世纪,那时的中国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气质,那是最好的时代。

我尝试着将那个时代融合进我的作品。

”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延续性、断代文化如何续连的问题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而且17世纪到底说的是明朝灭亡还是康乾盛世呢?

相比中国,历经了苏联的俄罗斯人据说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

不只是喝伏特加的粗人,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柴、老肖、勋伯格延续下来的必定依然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昆德拉在一本书里讲艺术延续性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模仿者不仅技法同样高超,甚至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与艺术家当时无二致,为什么两人的地位差那么远呢?

”老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延续性意识,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对以往的继承以及未知的探索尝试而显得意义非凡。

就像做科学一样,你说你现在“独立发现”了运动学三定律,和放在牛顿时代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想想爱因斯坦弄出相对论也都是有洛伦兹一帮人在前面,莫奈弄出大色块光影不也有透纳在前面呢!

而现在看来许多作品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延续性(当然也就毫无“美”可言),极大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太浅薄、过度简单、浪漫化,根本无法领会真正的探索已经到了什么层次;要么就是无病呻吟、装神弄鬼。

所以,去你妈的媚俗小清新,去你妈的装神弄鬼的“现代艺术”!

 8 ) 你问我为什么只吃根?因为根很重要。

玩世不恭的老花花公子捷普深谙上流社会的交际哲学,他在这些朋友之间备感寂寞,却又无法自拔、深陷其中。

影片开篇便是捷普65岁生日酒会的情景,在这种纸醉金迷、到处散发着原始荷尔蒙的环境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捷普清醒、冷静的眼睛和身不由己、逢场作戏的躯体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戏谑的微笑从未离开捷普的嘴角。

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在每一个细节里都呼之欲出,低俗、物欲、放荡充斥着每个角落,这不是地狱是什么呢?

在这一线索进行的同时,另一条主线在悄然展开,庄严肃穆的教堂、身着白衣的修女、孩子脸上纯真的笑脸、婆娑的树影、蓝色天空上的行行飞鸟、雄伟美丽的罗马城,这是一个有关自然、艺术、宗教的世界。

罗马城似乎在空间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天台上所举办的奢靡派对所代表的地狱,另一个则是肃穆圣洁的教堂所代表的天堂。

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捷普都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捷普仅在四十年前写过一部广受欢迎的中篇小说,但在如今这样的心境之下,他无法继续创作。

当旁人问及新作推迟的原因时,他苦笑道,大多数的夜晚都是这样的歌舞笙箫,怎么可以安静地进行创作。

现在的捷普是一位“成功”的记者,采访“成功”人士。

很清楚地记得他曾经采访过一位“先锋派形体女艺术家”,当捷普问她如何理解自己创作核心——“共识”时,这位“女艺术家”无法回答。

身边的朋友、自己的工作都一次次让捷普感到失望与乏味。

唯一能抽离这一环境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里,躺在床上,抬头看着天花板,然后沉浸在回忆的海洋之中,扑面而来的是青春与爱情的味道。

这似乎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慰藉,捷普老友在自导自演的戏剧中,这样说过,“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前途毫无希望的人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

当杂志主编告诉捷普下一个采访对象是圣徒玛利亚的时候,捷普似乎没有太多的惊喜,可能他见过太多的“成功人士”,在这光鲜虚伪面具之下掩藏的是一颗腐朽堕落的内心。

经过影片前半部分的精心铺垫,观众们似乎也在等待一位伪圣徒的出现。

104岁的圣徒玛利亚端坐在华丽的椅子上,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信徒的膜拜。

这样的“吉祥物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

艺术就是在这一个个的出乎意料中得以展现,在晚餐中圣徒玛利亚教导在座各位,“要尊重贫穷、生活在贫穷、安于贫穷”,让人不禁联想到约翰·洛根《红色》中罗斯科对助手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家必须要贫穷”,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晚餐结束后,圣徒失踪,原来是躺在捷普卧室的地板上酣然入睡。

圣徒玛利亚在火烈鸟的粉红色映衬之下问捷普,“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根类吗?

因为根类非常重要”。

捷普在自然与宗教的力量下哑然失笑。

下一个镜头就是圣徒玛利亚跪地爬上一百多级的台阶去朝拜上帝。

圣徒玛利亚有深刻的精神归属感,换句话说,是有着自己的精神之根。

不至于在纷繁的世俗里迷失,成为寄生在华丽罗马城的一只虱子。

 9 ) 配乐翻译

David Lang的配乐I Lie结尾,听到歌词重复“gekommen, gekommen,gekommen!

”,所以搜了一下原歌词,意第绪语:Leyg ikh mir in bet araynUn lesh mir oys dos fayerKumen vet er haynt tsu mirDer vos iz mire tayerBanen loyfn tsvey a togEyne kumt in ovntKhÕher dos klingen Ð glin glin glonYo, er iz shoyn noentShtundn hot di nakht gor filEyns der tsveyter triberEyne iz a fraye norVen es kumt mayn liber Ikh her men geyt, men klapt in tir,Men ruft mikh on baym nomen Ikh loyf arop a borveseYo! er iz gekumen!粗译/直译一下:ich lege mich ins BettUnd lösche das Feuer ausKommen will er heute zu mirDer ist mein LieberBahnen kommen zweimal am Tag Einer kommt in der NachtHör den Klang - kling kling klangJa, er ist schon naheStunden hat die Nacht sehr viele,jede Nächste trüber.Eine ist nur frohWenn er kommt, mein LieberIch hör jemanden kommen, jemand klopft an die Tür,jemand ruft mich beim Namen, ich lauf hinaus barfuß Ja! Er ist gekommen!再直译成英语:I lay myself in bed (I lie in bed - 如果点题的话)And put out the fireHe will come to me todayHe, my beloved one Trains come twice a day one comes at night Hear this clang – clink, clink, clank Yes, he is already near The night has many hours Each hour gloomier than the next Only one is happy -when he comes, my beloved oneI hear someone coming, someone knocking on the door someone calls me by my name, I run out barefoot Yes, he has come.最震慑的两首配乐应该就是I Lie和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歌词取自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的诗。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s not here.Farewell to the highlands, farewell to the North.The birth-place of Valour, the country of Worth.Wherever I wander, wherever I rove,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我永远只爱高地。

“北方白雪覆盖的山峰和群鹿,树林与急流。

 10 ) 如何书写羊皮书?——怀旧者的《绝美之城》

继2011年的《大牌明星》后,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转战美国,与西恩·潘合作了《为父寻仇》,2013年索伦蒂诺的目光又回到了罗马,并再次携手托尼·瑟维洛拍摄了影片《绝美之城》。

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击败了备受赞誉的丹麦影片《狩猎》最终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在威廉·惠勒的《罗马假日》、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等诸多关于罗马的影片之后,索伦蒂诺又将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罗马?

在142分钟里,《绝美之城》呈现了罗马的十个夜晚,一场观光行,两场沙龙、三场派对、一场晚宴、一场婚礼、两场葬礼,一场宗教仪式,一场撞墙的行为艺术和采访,一场脱衣舞表演,一次微整形,一次盛大的古罗马夜游,一场图片展,一次拘捕,四种死亡,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平庸日常以及一部小说的开端。

抑或说《绝美之城》是关于一场漫游,我们跟随着杰普(Jep Gambardella)的脚步,从这位记者65岁的生日派对出发,走过圣萨比那圣殿、萨切蒂宫、渡槽公园、纳沃纳广场、维诺拉公墓、马耳他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巴贝里尼宫、梅迪奇别墅、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卡拉卡拉浴场,走遍了大半个罗马城,最终扬帆出海,来到他时常梦回的那片蔚蓝深海——18岁时的托斯卡纳海岸。

而在台伯河上,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抑或是一部从结尾讲起的现代小说,充满宏大与精致的互文,前言与后序是塞利纳的《长夜行》,开篇是布勒东的问题“我是谁”,主人公是总被问及下一步作品的导演圭多,是纵情奢靡浮华的马切洛,是在海上漂流十年回到故乡的尤利西斯,是最终开始写作的马塞尔。

但归根结底,是索伦蒂诺的杰普·甘巴德勒。

一、双面罗马——暗夜与黎明的交汇如塞利纳所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时间带着杰普走过激情与颓靡的65年,而古老的罗马经历千年的长途跋涉,也行进至我们生命所处的时刻——现代。

在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结尾,年轻人的摩托车队喧嚣着穿越罗马的黑夜,晃动的镜头急速掠过罗马古老的雕像和建筑,光影忽隐忽暗,罗马就这样在轰鸣声中走向未来。

什么样的未来?

在《绝美之城》中,在炮声和宝拉喷泉的女声咏叹调中,镜头平滑地掠过罗马的清晨,而伴随着浓妆艳抹的面孔和一声诡异的嚎叫,我们就这样被拉入了现代罗马的奢靡之夜。

巴门尼德把世界分为两面,在《绝美之城》中,世界也被分为两面,最奢华的颓靡与安详的日常,盛大的狂欢与隐忍的悲痛,清晨与黑夜,他们最终都在黎明交汇在一起,一些沉沉睡去,另一些即将苏醒,而这被一分为二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现代则以时尚和奢华著称,盛大的欢宴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绝密之城》的罗马是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古文明圣地,是上流社会的奢华派对和无聊沙龙,是现代艺术的媚俗空洞展演,同时也是普通罗马人的日常每一天。

罗马诺(Romano)说罗马让他失望,杰普说罗马最好的人是观光客。

罗马的夜晚,丧妻的阿尔弗雷德(Alfred)和女朋友会喝点红酒,看会儿电视然后睡觉,脱衣舞俱乐部经理埃吉迪奥(Egidio)会工作到早上六点,杰普则是在奢华派对上喝酒狂欢至黎明。

辉煌的古老文明散发出颓靡的气息,古罗马斗兽场旁边正上演盛大的欢宴,充斥着虚假、空虚和颓废的上流社会夜夜笙歌,这是作家、演员、玩具商、世界通缉犯、富孀、红衣主教的世界,人们无所事事的在高处纵情享乐,崇高处上演着滑稽,一本正经处显露着荒诞不经,狂欢处却流露出最绝望的沉痛,我们似乎能从睥睨着盛宴的杰普背后看到索伦蒂诺的眼睛。

除了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盛大欢宴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索伦蒂诺还为我们展现了真实日常的罗马。

在《绝灭之城》的镜头变换中,我们总能瞥见那些充满平庸、琐碎、欢乐与悲苦的生命,充盈着罗马城的日日夜夜。

镜头掠过在宝拉喷泉边洗脸的罗马男人,倚在塑像旁叼着烟看报纸的中年女人。

清晨罗马人在台伯河边晨练、遛狗,修道院里修女和孩子玩捉迷藏,始终爱着杰普的伊莉莎(Elisa)最终选择和一个普通男人共度一生,两位老人面对爱人的离逝在楼梯口相对哭泣。

罗马城时时刻刻都有故事发生,如果说索伦蒂诺用杰普的脚步丈量罗马的时空,那么充盈着这座城的则是许多形形色色的身体与面孔。

如同多场悲剧不间断上演,每个人都是一场悲剧的主人公。

从开场派对上浓妆艳抹女人的狰狞特写,到片尾杰普喁喁独白的面孔逐渐隐在黑暗之中,期间闪过失望的罗马诺,身上溅满颜料哭泣的小女孩,身体涂满红色的安德烈(Andrea),宫殿中僵尸般玩牌的贵族,加长车内面如死色的年轻女人。

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身体在影片中的呈现尤为突出,撞墙行为表演者的身体成为空洞的符号展演,表演绘画的小女孩的身体成为赚钱工具,圣徒的身体成为拍照背景,这些身体或是进行空洞的自我戕害,或是变形为玩偶,或是沦为话语工具,却都无法进行自我言说。

她们如同罗马的暗夜象征物,不断经受摧毁和亵渎,过去和现在被慢慢耗尽,未来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然而罗马还有其他的时刻,不同的面孔,拉斐尔画笔下的弗纳里娜在黑夜中散发光芒,修道院中纯真的少女在欢笑,圣徒仍拖着苍老的身体膝行在圣阶上……恰恰是所有这些零散却丰富的个体生命融汇成流动的罗马,讲述着关于这座城的美与丑,恬静与疯狂。

这些生命簇拥着罗马城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又在黎明的天光中走向未来。

二、华美逝去——现代艺术的沉痛寓言19世纪末尼采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回响了一个多世纪:“现代艺术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一个亚历山大式图书馆式人物,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失明。

” 于是,对患上司汤达综合征(Stendhal Syndrome)不停拍照的游客来说,对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来说,对汲汲寻求而不得的罗马诺来说,对42岁患上绝症的脱衣舞娘来说,对富孀的儿子安德烈来说,对矫情无知想写小说又想当导演的女演员来说,对104岁只吃植物根的圣徒来说,对纵情上流社会40年的杰普来说,美是什么?

索伦蒂诺借杰普之口,对现代艺术中的空洞和媚俗进行了强烈的嘲讽。

被消费主义腐蚀已深的现代艺术充斥着故弄玄虚和歇斯底里,所有人都自称艺术家,把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挂在嘴边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

“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

”阴部画着镰刀和锤子,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不屑地说她从来不读书,她说不出什么是“共鸣”,却更在意一天和男友做爱十一次的八卦。

她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布拉诺维奇,身体符号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而另一个涂满颜料的身体则成为父母的摇钱树,绘画少女哭泣着捶打画布,上流社会则麻木地消遣着这场展演。

现代艺术的群魔乱舞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所有的美都渐渐凋零了,死亡在慢慢逼近。

伊莉莎去世了,拉蒙娜(Ramona)被绝症夺去了生命,安德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仍留于世间的圣洁与美好是104岁的圣徒和作画的小女孩,却都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

世界似乎已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安德烈大声喊:我出问题了,而纵情声色的享乐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疯人诳语,索伦蒂诺对现代社会的寓言无疑是沉痛的。

然而,在所有人都在乐观主义的世界醉生梦死时,谁来做敲钟人,谁来做那个高喊“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的浮士德?

这是一个比浪漫主义更怀旧的时代,却沦陷得更为彻底,甚至没有汲汲的饥馑者,已经回想不起更久远的过去。

电影开场那张浓妆艳抹的变形面孔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面容。

或许仍在寻找“美”的是罗马诺,他却始终迷失在寻找中,误入歧途。

罗马诺认为要严肃地对待艺术,他改编邓南遮,却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0年后,罗马诺失望地选择了离开,留下对罗马的最后一场告别:“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

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

怀旧有什么不好?

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

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9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会好的。

”罗马诺最后的演出仍然没有赢得爱人的芳心,却无意中以真情打动了观众。

然而,正如索伦蒂诺对罗马城寄予的希望,现代艺术在歇斯底里中坠入深谷,美却仍然迸发在与鲜活生命相交的诸多时刻,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的照片墙为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瞬间,真实的面孔成为书写文本,个体存在在岁月流逝中呈现出无尽的多样性,文明记忆与现代生命在平面墙壁上交汇。

在影片的结尾,104岁的圣徒看着飞向远方的火烈鸟,镜头落在那张微笑的脸上,干枯苍老,却正是生命的原貌。

罗马城如同一本宏大的羊皮书(Palimpsest),它时刻敞开着,无数人来辨认那些或隐或现的历史印记,而新的书写正在上演,并始终被期待。

三、延宕的怀旧者——如何重新开始写作?

索伦蒂诺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带着面具的现代生命个体,如《为父寻仇》中的摇滚歌手、《爱情的结果》中的会计,带着厌世者的郁郁寡欢和嘲讽,以及人类那些贪婪、冷漠的毛病活在世上,荒诞抑或混乱的现实时刻揭示着生活的空虚和困窘,生命丧失质感和意义,但最终被赋予了突围的时刻,《绝美之城》中的杰普亦是如此。

杰普25岁以一部中篇小说蜚声文坛,26岁来到罗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奢糜漩涡。

40年一晃而过,65岁的杰普早已不是那个来自那不勒斯的年轻人,他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成为上流社会的王者。

杰普住在罗马斗兽场旁边,周旋于各种VIP派对,身边女伴常换,名字常登八卦报刊。

他熟知上流社会的一切生存法则,从奢华派对的游戏规则到葬礼上的表演技巧,再也无法描写出一种真实的情感,回答不出“我是谁?

”正如费里尼的《八部半》中圭多始终被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搁笔40年的杰普也在不停地面对别人的提问:为什么不继续写作?

杰普总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他对脱衣舞娘拉蒙娜说“因为我晚上总是出去玩。

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让人分心,而写作需要专注和安静。

”这个答案并没有得到拉蒙娜的认可,杰普则又把不写作归咎于没有灵感。

面对圣徒,杰普回答说“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

”喝到半醉,杰普看着派对上疯狂的人们,对身边照顾他的女佣说:“他们问了我许多年,为什么我不再写一本小说,可看看这些人,这野蛮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什么也不是。

” 什么是写作?

杰普安慰丧偶的阿弗雷德说“写作不过是将生活化作幻觉、想象、谎言。

”他嘲笑写了11本书的斯特法妮亚(Stefania),告诉安德烈不要对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这些作家太当回事,把福楼拜未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居谢》挂在嘴边。

如同在外漂流的尤利西斯,一面享受与女神卡吕普索的安逸生活,一面却无尽地思念着故乡,杰普流连于上流社会却终是一个流浪的怀旧者。

怀旧(nostalgia),由希腊语词根νόστος(家乡)和άλγος(痛苦)组成,最初意为无法返回故乡的痛苦,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田园牧歌式的家园生活一去不返,nostalgia意寓丧失前现代文明的创痛,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症状之一。

伴随怀旧的是无尽的徘徊与对现实的嘲讽。

杰普在午夜徜徉于罗马千年的古文明艺术中,青春记忆时常在昏沉入梦前闪回。

面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的伟大作品以及当下支离破碎的生活,所有的美好都行将远去,身边的一切都在死亡,一种真正的写作是否还有可能呢?

杰普自问“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也不讲的书,但他失败了,我能做到吗?

”如同无法承担重负的哈姆雷特,杰普也陷入不屑的嘲讽和无尽的延宕中。

“我只是一个厌世者”,他幽默地嘲讽着面前的一切,而“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了被怀疑的位置上。

”杰普在夜夜笙歌中眼看着生命的流逝,却始终无法开启未来。

但是正如昆德拉的发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 )杰普选择了浮华,却逐渐失去了重量,这种轻甚至无法再在生命的文本中压上痕迹。

然而琐碎、衰老、离别与死亡或许会被暂时遗忘,却不会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中消失。

杰普告诉拉蒙娜说绝对不要在葬礼上哭泣,那样会盖过亲人悲痛的风头,却在安德烈的葬礼上失态。

绝不会在派对上喝到太疯癫的杰普终于喝醉,端着酒杯摇晃着身子问:“我是谁?

”或许有发问的觉醒,写作才可能开始。

罗兰·巴尔特曾多次指出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作家是彻底地将世界的为什么容纳到一种如何写之中的人。

而奇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则是这种自恋史的活动沿着百年文学的道路不停地引起对世界的一种质问:作家在把自己关闭在如何写之中的同时,最终重新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事物的意义是什么?

总之,正是在作家的工作变成其自己的目的时,他重新发现了一种居中调节的特征:作家把文学构想为目的,世界重新将这种目的作为手段还给他。

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失望之中,作家重新发现世界,即一个古怪的世纪,因为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现为一种答案。

”世界没有答案,文学也并不提供答案,在名利场中耗费掉无数时光的杰普开始重新思考世界与自身,写作开启的时刻就潜藏在怀疑与发问中。

始终在召唤着这位注定敏感的作家的,如果说是年少时的青春时光,不如说是充满生而为人的困窘的生命本身对书写的渴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布勒东等前代书写者对这位怀旧者的呼唤。

《八部半》中圭多在电影发布会现场自杀,《甜蜜的生活》中马切洛最终选择在奢靡无聊的生活中堕进深渊,然而,正如杰普所熟知的布勒东所说“美是痉挛的,否则就没有美。

”( ) 在耗费无数的颓靡时光后,在衰老与死亡的冲击下,杰普终于可以直面生命中的所有时刻。

在时间的洪流和死亡的宿命中,生命最终都要消逝,却未必一定扮演弱者。

正如杰普在片尾的独白:“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

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

”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马塞尔选择以写作来对抗时间的侵蚀,福楼拜笔下的布瓦尔和佩居榭最终没有完成他们的百科全书,却在徒劳的书写中阐释了空虚本身,海上漂流数年的尤利西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伊塔卡岛,而在《绝美之城》的结尾,40年后的杰普扬帆出海,来到时常梦回的托斯卡纳灯塔,记忆被完整讲述的时刻或许正是书写未来的开端,生命中爱情的“羞涩与惆怅”以及所有生而为人的困窘似乎都可以被承受,他终于决定再次开始写作。

四、结语如何再次出发是《绝美之城》提出的问题。

面对一个无法返回的美好时代以及支离破碎的当下,杰普面临着如何重新开始写作,而面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现代罗马则面临着如何走向未来。

是做停滞不前的怀旧者抑或书写生命的前进者?

正如德彪西的《沉没的教堂》等待着迷雾消散后教堂再次浮出海面,《绝美之城》中教堂的钟声和女声咏叹调始终在呼唤这座城市,等待着她的苏醒。

谁能把它唤醒,索伦蒂诺仍然给出了答案,罗马兀自在那里,等待所有生命与之重逢的时刻。

塞利纳的《长夜行》在天蒙蒙亮时结束,夜灯熄灭,又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远处,拖轮鸣了汽笛,它的叫唤声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拱,越过了船闸,然后越过另一座桥,越传越远……它要把河面上的所有驳船都叫来,把整个城市叫来,把天空和农村叫来,把我们也叫来,它要把一切都带走,把塞纳河也带走,以便使大家不再谈论所有这些东西。

”《绝美之城》在结尾借用《长夜行》的场景,圣徒轻轻一口气似乎为这座城市重新注入了活力,群鸟掠过斗兽场,飞向罗马城的上空。

泳者跃入台伯河,晨钟敲响,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目光缓缓行驶在古老的台伯河上,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桥,早起的罗马人在岸边晨练、遛狗,远道而来的修女在桥上合影,影片最终定格在圣天使桥和台伯河边的圣彼得大教堂。

与片头行云般的蒙太奇推进相区别,片尾缓慢的运动长镜头为叙事赋予了不间断的前行姿态,罗马的历史、现在和迎面而至的未来被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时空,索伦蒂诺用罗马城所熟悉的跳河、晨钟、黎明与行进等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寄予了无限希望。

布勒东在《娜嘉》中这样评价美:“美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封闭在它的‘石头之梦’中,迷失在那些‘大宫女’的阴影中,迷失在那些声称只讲述一天故事的悲剧的最深层,也不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完全听从疯狂的奔跑的摆布,在它之后,又开始同样疯狂地奔跑,也就是说比大雪中的一朵雪花还要轻率,也就是说,打定主意,永远不被拥抱。

”索伦蒂诺所呈现的“绝美”在支离破碎中赋予生命以华彩,光影拂过黑夜中沉寂的古罗马雕塑,又在蓝色海面上泛出波澜,它追随着杰普的脚步注视着这座城的繁华与落寞,漫游在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欢宴,聆听寂静深处的欢笑与哭泣。

正如“美既不静态,也不动态,我眼中的美,正如我见的你。

”这是索伦蒂诺眼中的绝美罗马城。

《绝美之城》短评

绝美MV。作为影像mv,是很美的;作为电影,很糟糕。

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我爱索伦蒂诺镜头中的花园、孩童奔走间的迷宫、修女身旁的橘子树。「共鸣的诗意无法由粗俗的语言所描述。」葬礼现场比葬礼哲学更黑色幽默。唱诗和咏叹调触及到罗马的夜,光影中的塑像,难以言喻的美。文艺圈的老人们高贵,却如沉船。(plus各方面都远好于《年轻气盛》。 @2019-12-22 21:14:07 @2020-05-21 11:08:58

10分钟前
  • 宜蘭七仔烤鮭魚
  • 力荐

优柔之美,大气磅礴。景色空旷而庞大,情绪沉寂不暴躁。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既内敛又狂放。剧情虽薄弱,但力道全运用于绝美光芒中。是重抒情重描写的散文,也是精心雕刻挥毫泼墨的艺术品。浮华罗马,华丽色彩和柔美余音下的虚无与生死,即便不懂也觉得壮丽。

14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唯美但却惆怅

16分钟前
  • 半梦浮生℃
  • 还行

除了师承费里尼,那份对记忆的探寻,噩梦般日夜错乱的时刻,像极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为了不使影片过分散乱,用了一些预叙的镜头。《To the Wonders》和《Spring Breakers》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

17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绝美的散文,虽然晦涩难懂,但是能吸引人看下去

18分钟前
  • 苏晓晓
  • 还行

完美地诠释了无病呻吟这个词的意思。

20分钟前
  • [已注销]
  • 很差

想象是生活的反面——斗兽场边的派对,天花板上的海,废墟里的长颈鹿,葬礼是上流社会最棒的事情。在这部矫饰的电影里,眼泪却是真的。流动镜头之美,最爱那些路过的瞥见。结尾是五星时刻,好像宿醉之后的醒来,野蛮生活的边缘,转瞬即逝的快感,埋在浮华之下的人之困窘。最认同那个离开罗马的人。

24分钟前
  • 57
  • 推荐

想写一部什么也没说的书失败了,对于一部什么也没讲的电影,这部电影做到了。浮光掠影,罗马浮世绘。

26分钟前
  • tangboss004
  • 还行

什么乱七八糟的,什么时候乱拍就能得奖了,靠,真是世风日下!

27分钟前
  • 薄薄纸
  • 较差

二倍速全程,

29分钟前
  • 130211
  • 较差

对“又慢又美又华丽”没抵抗力星人。也喜欢里面的嘲讽和幽默。刷到大银幕,看得很悲伤。(什么时候能大银幕刷到魂断威尼斯和巴里林登就可以死了)

34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整部电影像一部绝美的散文

35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一部电影带你领略一座城市,罗马的华丽与哀叹、浮华与空虚、喧嚣与孤寂,一切尽收眼底。影片的画面、配乐、氛围令人着迷~

36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拒绝让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浪费我人生的每一秒钟,27分钟弃

41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较差

年度逼格片。一坨翔一般的意识流电影劳资完全欣赏不了。

46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完全看不下去

48分钟前
  • kenda
  • 较差

这绝对不是一部浮夸的电影——它看似不知所云,实则真切地探讨着人生至美之物,嘲笑着一切看似不可方物实则虚伪、浮华,也展现着一切看似丑陋实则却有无限力量的东西。只有这样的摄影、音乐才能承担起索伦蒂诺所要探讨的这个困难得无人敢于触碰的宏大抽象的命题。满是诗意。值得一切赞誉。

53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硬盘里放了很久,下了很大决心才坚持看完了,但片尾演职员表那个应该是极度牛逼的镜头还差两分钟终于没能hold住。除导演和编剧外(当然,是同一人),其它所有均臻于极品。所以,这一切莫非就是他想表达的东西?类似传说中罗马皇宫盛宴,吃了吐,吐了吃。奢华淫靡到极致,但空虚无聊也到极点。

55分钟前
  • 胖三儿
  • 很差

为毛我在看了20分钟之后就不想再看了....

57分钟前
  • 半页纸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