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我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开始看电影了,但是这部电影我不知道想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百度到的封面很像一部恐怖片,名字吧又有点尴尬,临终囧事 这种名字不都是用在喜剧片上的么。
出于好奇我百度了一下,这部片子是13年的,现在是16年马上11月份,可能有点尴尬。
中间相隔三年的时间,所以没看预告片是什么类型的。
不过大胆猜一下,百度到的封面带了一点恐怖片的味道,是为了让人产生好奇心么,当然这些都是我瞎猜的。
剧情前面没走心,到了后面影响挺深刻的。
豆瓣的评分这么低我想应该是因为看这个电影的都是抱着恐怖片的心态去看吧。
剧透 包贝尔最后能笑了,我想大多数人看到一半就能猜到的结局。
中间夹杂着很多泪点和笑点,这些就不剧透了,不然没看过的小伙伴可能看的时候会觉得无聊。
私以为,电影能给人代入感就是让看电影的人去猜。
但是人这个东西很奇怪,猜到之后就会说 你看吧,结局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的。
我在想能不能换一个套路,包贝尔最后还是不会笑,但是他依然爱着生活。
毕竟不是所有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都是影片中的包贝尔,他们不会因为某些事情感动后病就突然的好了,给所有人一个惊喜。
虽然梦想还是要有,但是还是要努力生活是不是
这电影不错 有点经典的味道 那个老王 嗯 就是老王 大家都知道老王吧 老王呢 他演的很红啊 很红很红啊 红的眼睛都流着血泪 再一次流漏出老王的王霸之气 我不由想起了摩根·弗里曼http://baike.so.com/doc/2334230.html都是伟大的老头 嗯 他们都是好演员
死亡,对于中国人或许意义尤其特别。
多神论、泛神论的中国古典文化影响之下,鬼神、轮回学说的泛滥,使得中国人对于死亡有种特殊的敬畏感,这也直接导致中国人在葬礼的典仪,规范上格外讲究。
因此,围绕着死亡而诞生的一系列沟通阴阳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的故事,也随之产生。
当然,在如今的中国,这些东西是不好摊在明面上来说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为社会主流,鬼神论上不得台面,但是并不代表在民间不存在。
而旧时的道士、风水师等等也与时俱进的变成殡仪师。
文隽先生主导的影片《临终囧事》虽然延续了“囧”的话题,但是影片本意却是关注中国人所独有的丧葬文化,生与死之间的那些故事。
影片混搭了多种类型元素,以港式惊悚片为外包装,内里探讨的依旧没有离开中国人对于生死之间这一终极哲学命题的探讨,故事桥段不算新鲜,但是胜在情感真挚,结局更是出人意表。
还记得不知何时,在天涯还是百度贴吧上,曾经阅读过一个长篇帖子,叫《殡仪馆之奇闻怪事》。
《临终囧事》大抵上可以看作是这个帖子的电影版,只是影片非常讨巧的以一个幼年遭逢大难,面部神经受损,不会笑的丧葬从业二代,进入殡仪馆之后的种种离奇遭遇为主线,串起了他周遭各种在殡仪馆工作、生活的人,再借此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丧葬观,对死亡与生者的特殊感情。
新生代影星包贝尔刚在大热影片《致青春》中,完美诠释了一位油滑却深情的暗恋者——张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担纲主演《临终囧事》,与香港舞台剧大师詹瑞文联袂演出,相得益彰,丝毫不落下风。
尤其是全片不带一点笑容,纯以肢体动作动人。
其中一场在亡母坟前欲哭无泪,大声宣布自己失恋的戏,与其在《致青春》中那段在阮莞坟前告白的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情感真挚、含蓄,感人至深。
詹瑞文饰演的舅舅一角,看似嬉笑怒骂,毫不着调,但是片尾剧情反转,一个见惯了人间生离死别,麻木的外表下,难掩亲情的角色同样令人感慨。
内地相声名家李菁声音出演,与詹瑞文夸张的肢体也配合得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
香港老戏骨冯淬帆,新生代女星文咏珊分别饰演了殡仪馆焚化工和美容师,各有各的唏嘘故事,同样表现上佳。
对于死亡,中国人往往有太多恐惧和敬畏。
更因为世界观的缘故,对于死者世界,存在太多想象,而浑然忘却了,死与生不过相辅相成,互相对照,与其怀念得痛哭流涕,倒不如在把握好生前每一刻的相处时机,笑对死亡,终于问心无愧。
所以在影片最后,经历过种种啼笑皆非的事件之后,不会笑的牛小波终于在舅舅的葬礼上展开了灿烂的笑颜,因为他终于明白了生死的定义,更看清了自己的宿命。
无论生也好,死也罢,笑对总好过哭泣!
这是一部中国人的“死亡“戏。
首先说说缺点。
喜剧+恐怖的电影类型,纯粹是这部戏迎合当下商业票房的卖身而已,而不是一位有理想的理解人性电影人需要做的事情。
这种外在的恐怖卖点,纯属多余,如果一定要用恐怖的元素,去展现牛小波(包贝尔 扮)面对冷冰冰的现代殡仪馆时的心理变化更好些,而不是制造那些噱头。
再说说优点。
首先是题材,对于殡葬师这个行业,中国人很避讳却谁都离不开的一个行业。
这部戏的英文名《Mortician》就是殡葬师。
我们对待死亡的传统,是”生不如死“,活着的时候人情冷漠,虚情假意,不孝不义,死时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丧事的隆重,更多的是做给活人看看而已。
这部戏里,牛小波的舅舅,一位有名的殡葬主持人,却将这一切看清看透,更看轻了,为自己的临终选择了由至亲的人收起一把骨灰,在静静的叙说中告别。
牛小波捧着舅舅的骨灰,看着舅舅用生命的最后时光拍摄下的告别视频,在笑声中拥抱告别。
这段很温暖的人生告别,是中国电影中难得出现的生命温暖。
再说说电影表达的对于死者的尊敬,从整容师白玉洁对逝者遗体的尊重,到火化工老王对妻子遗体的依恋和陪伴,都能读的到导演对死亡的理解和尊敬。
为妻子奉上的黄花,与妻子一同静静的躺在冷冻柜中携手下黄泉,让我们认识了死亡中的真情与深沉,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此不再牵手行路。
这都是国产电影对于人性理解和探索的亮点。
作为喜剧电影,景岗山出演的富豪葬礼,与《非诚勿扰》中李香山的告别会都是喜剧的手法,只不过这部戏中的葬礼是将人性中黑暗暴露出来的黑色喜剧,而后者则是人性中温暖的橘色。
导演拍这部戏时,如果能不考虑那么多,什么商业、票房、噱头....选择什么都想要,最终就是一个杂货铺了。
如果导演能够坚持沿着人性理解的路走下去,将戏展开的更丰富和细腻些,在詹瑞文这位老戏骨的带领下,也许能拍出一部中国版的《入殓师》。
是的,不可怕,你看了这部电影就能感受到。
影片最后牛小波沐浴在舅舅被风吹散的骨灰中的时候,那种释然也正是以一种留存。
就像日本的那部《入殓师》,《临终囧事》也把视角聚焦在了一个特殊行业群体,那就是殡仪师。
故事的主角牛小波出生在一个殡仪世家,戏剧化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荒诞意外,让他变得不再会笑,这对他家族从事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影片把这种带有讽刺性起因贯穿始终。
『临终囧事』一开始看,觉得这是一部很2很2的电影,可是,越往下看越是发现它越来越有深意,浓浓的人情味,让你感受到有一股暖流似的,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其实拥有和失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看你懂不懂得珍惜……
『临终囧事』一开始看,觉得这是一部很2很2的电影,可是,越往下看越是发现它越来越有深意,浓浓的人情味,让你感受到有一股暖流似的,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其实拥有和失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看你懂不懂得珍惜……
《临终囧事》开篇在一个俗不可耐的鬼故事上做文章,林子聪客串的司机夜遇女鬼打车,目的地是殡仪馆,当他仓皇逃离,留下女鬼从窨井中缓缓爬出来,并冷不丁甩出一句冷令人喷饭的话,原来她并不是女鬼,不过是个一下车就掉进窨井中的倒霉蛋。
短短的片头为影片奠定调性,这显然是一部惊悚喜剧。
更倒霉的是包贝尔饰演的小波,这个打小遭遇“诅咒”,被雷劈过失去笑的能力的倒霉蛋,守着祖上棺材铺的落魄家业,与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直到临终还认为,儿子失去笑的功能,正是因为祖业丧气太重,并嘱咐儿子勿再吃死人饭。
这样的桥段,注定了男主角宿命式的囧境——对雷劈事件一直抱以愧疚而出走的舅舅突然出现,带来改变包贝尔命运的曙光,然而舅舅前脚将包贝尔从乡间的棺材铺解救出来,后脚就将他一把推进了城里的殡仪馆。
《临终囧事》编剧和监制由文隽担纲,总策划是导演叶伟民,这组《人在囧途》的老搭档出手比徐峥的《泰囧》晚,要不单凭一个“囧”字,完全也可以在《人在囧途》的品牌上做文章。
拿殡仪馆营造惊悚氛围是香港人的拿手戏,只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既不能出现鬼,也不能出现僵尸,逼得《临终囧事》只能剑走偏锋,在喜剧元素和人情冷暖上做文章。
影片前半程有意将看客们往惊悚的陷坑里带。
开篇葬礼上的灵异事件,殡仪馆初夜的雷电与噩梦,半夜突然接到独自接收死人的任务,怪僻女化妆师欲言又止的敬告,楼道和卫生间的惊悸,眼睛李流血的老王等等,可谓惊悸连连,借菜鸟殡仪师小波的视角,吓得看客们一愣一愣的。
影片后半程开始转入对殡仪馆三位主角的人情冷暖的叙述。
美丽化妆师小白令小波情窦初开,但她有自己守候的爱情;古怪的老王迟迟不愿退休,因为冰柜里躺着他至死不离的老伴;舅舅一手策动了小波在殡仪馆种种的遭遇,原来他早知身患绝症,他要对外甥的前途负责,将自己的殡葬事业传承下去。
《临终囧事》前半段还挺吓人,可惜影片中程早早将惊悚的扣一一解除,使得《临终囧事》的类型走向模糊不清,显得前紧后松。
而且影片后程在一些桥段的运用上也不尽给力,比如老板伪装死人开追悼会试探身边人态度的桥段,与《非诚勿扰2》孙红雷追悼会段落类似,处理得不尽高明。
演员方面,有詹瑞文和冯淬帆两位实力派坐镇护法,《决战刹马镇》中的“股沟男”包贝尔首度挑梁饰演男一号,够屌丝,也够喜感,算是徐峥和黄渤之后大荧屏诞生的又一大倒霉蛋。
说来也巧,在《致青春》中,包贝尔饰演的老张毕业后在墓园里靠给死人写传记谋生,《临终囧事》中,包贝尔再度吃起了死人饭,这事说来也挺囧的。
【约稿请加QQ38379683 并注明“约稿+媒体名”;读者请加“老曾家”QQ群167743626】
死亡在中国人口中一直是呸呸呸的事情,不可说,更不能够深究。
但是人们又对死亡这件事本身有着莫名的好奇,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程,以及自己离开会不会如蝴蝶效应对这个世界带来丝毫影响有着好奇。
更直观的表达是,亲朋好友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自己存在过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临终这件事,近年来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当属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心地善良的普通人小林阴差阳错成为入殓师,美好地对待每一位逝去者,亦给家人留下逝者最温柔最美好的记忆。
从某种角度上讲,日本对细节的注重使其成为细腻又令人震撼的一个民族。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NHK记录了这样这样一位女入殓师,她将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遗体修复到原态,使得无数的孩子能够再见父母最后一面,无数的丈夫再见妻子最后一面。
地震灾情过去后,她又一边回忆修复后的遗容一边描绘遗体最后的笑脸。
“我希望,家人都能记住逝者最后的笑脸。
”转移到美洲,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2010年也将视线聚焦在殡葬工作人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了电影《伯尼》。
尽管与《入殓师》类型截然不同,但是殡葬人员对尊重的态度,却是一脉相承的。
“他真是个魔术师,他把每个人都打扮得很好看……他还会拿一小束白玫瑰放在你手里,大家到了他手里都那么美,只可惜你当时已经死了。
”尽管是一部犯罪剧情片,理查德•林克莱特还是将一名殡葬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到最高。
在亨茨维尔小镇没有人会厌恶殡葬人员,相对大家都喜欢伯尼,以与他相处为傲。
然而在中国,《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给自己举办葬礼,在国人看来是异常前卫的,也是晦气的。
虽然得了绝症,但这样为自己筹划,总不是好事儿。
死亡从来都不是好事儿,能够冷静处之的都是神奇的人。
所以到2013年包贝尔主演的《临终囧事》通过囧事,集中展示出很多关注殡葬的黑现实问题。
一方面,殡葬馆建得再华丽,都是晦气之地,会闹鬼的地方;一方面,殡葬人员想要找个对象不容易,正常人谁会作殡葬人员“赚死人钱”,另一方面,正常的人谁会找个殡葬人员结婚。
这点其实在日本也同样,《入殓师》中小林的妻子曾极度反对他从事入殓师的工作。
大家都清楚殡葬工作者的重要性,但是心中依旧难免有芥蒂,不过随着时间这种芥蒂会渐渐消散。
就像包贝尔,在演员的专业性面前,什么殡葬人员都是小事情。
从《致青春》为逝者写传记的工作到《临终囧事》殡葬主持工作,被善意地调笑“专业殡葬20年”。
也希望随着大家对殡葬工作的正视,渐渐消除对逝者居处鬼怪围绕的恐惧,大概没有逝者希望被恶意联想成奇怪的东西。
文|苏筱兀。
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尽管再不愿意,也会开始接触“死亡”,亲人的,朋友的,自己的,爱人的。
最后,一切的。
但所有人与死亡的距离还是遥远的,是隔空相望的,从来也不会有人像殡仪馆中的这群人——葬礼司仪、羽化员、入殓师……一样,离死亡如此之近,近到无时无刻都在与死亡对视。
所以我们以为,他们比我们更能理解死亡。
但事实是,当牛小波从山村的棺材铺走进都市里富丽堂皇的殡仪馆时,他和我们一样,对死亡的认识是空白的。
于是,镜头在充满恐怖氛围的殡仪馆中追随着他的背影,用一场场尴尬的玩笑,让观众和人物一起,了解死亡的真正“内幕”。
突然,就被吓了一跳。
无厘头的喜剧氛围在牛小波走进殡仪馆之后,迅速切换到惊悚与恐怖的环境中,在殡仪馆这个死亡的中转站里,仿佛隐藏着无数个等待择人而噬的厉鬼,脉脉温情随着镜头的冷色调让人竖起了汗毛,音乐也渐渐笼罩了惊恐,一闪而过的人影,嘎嘎作响的厕门,手与锤子,突然跳出的黑猫……埋身座椅里的自己,也像牛小波一样,几次都吓晕了过去。
吓尿了算谁的?
然而急转直下的风格转换并没有降低观看的兴趣度,看似荒诞的故事,在喜剧和惊悚中来回切换翻转,忽惊忽喜,偶尔还卖弄一下温情,面对死亡却没有死亡,爱情却在一次次缝补烧毁与悲戚中滋生。
戴着口罩的少女白玉洁成了牛小波的梦中情人,她身上有他母亲的影子,这是很多男人择偶的潜在条件。
失去笑的技能虽然会使人痛苦,但更可怕的还是失去笑的能力,前者是被雷击中神经受损,后者则是陷入绝望再无振奋之情,这是不会发笑的牛小波最无奈的事情,情绪的表达不能完整让他的爱情也步履维艰,白玉洁有自己的爱情线,牵在一个与观众素未谋面的人手中。
白玉洁也是在“那个人”死了之后,才明白自己的爱情吧,谁说离死亡过近就会懂得死亡,谁说见过越多死亡就会淡漠无情,就像滴血的心最怕受伤一样,正是见过太多,离的太近,才越是敬畏越是恐惧。
白玉洁得到爱情,而牛小波再次恢复笑的机能,惊悚又回归喜剧的温情,像人生的无数翻转。
影片的最后,詹瑞文饰演的舅舅,冯淬帆饰演的老王,文咏珊饰演的白玉洁,俱都各自找到人生的归宿,而牛小波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在母亲的墓前,他对着舅舅录下的视频,一点点找到死亡的内幕,那是关于爱的一种表达,是的,即使是生离死别,也有巨大强烈的爱在里面。
貌似有“囧”字的片名票房都会不错,《人在囧途》、《泰囧》打造出了中国囧态“三人组”,而电影《临终囧事》的囧可谓事关生死,一部不折不扣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
“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们永恒地美丽……”这是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中的一句台词。
而《临终囧事》将视角对准了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丧葬文化”,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日程生活。
在中国,从事丧葬的人都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丧气的职业,这一人群的内心世界和职业属性不如人熟知,普通大众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
而在电影中,包贝尔饰演的牛小波是“帮助别人踏上旅途最后一程的人”,他用双手温暖逝者,帮他们安然上路,让他们有尊严地走进另一个世界。
该片,是国内首部关注丧葬文化的影片,是这一题材的先行者,真正的走入了“入殓师”的生活与工作。
电影《临终囧事》似乎是要为“入殓师”正名,电影全景式的展现了殡仪师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用最平常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
该片深层次的探讨了生死话题,虽然我们都未死过,但都很想知道自己死后将被如何处置。
在处理死亡命题的同时,电影描绘了一幅社会众生相,各种各样的家庭是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他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临终囧事》的社会命题极其宏大,它勾勒出的社会画卷生动而鲜活,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对死亡会有一种超然的认识,它告诉大家死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还记得《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给自己举办的生前葬礼吗?
《临终囧事》中也有这样一个情景,景岗山扮演的角色也得了绝症,为了看清楚自己死后公司的员工是咋样对待他?
他举办了生前葬礼,葬礼上让他见识了什么叫“人死如灯灭”“落井下石”,同时也让他收获了儿子收获了真爱。
这部影片定位是喜剧惊悚,内地惊悚片虽然不属于稀缺片种了,但惊悚喜剧还是显得独树一帜,但是能不能抓住观众眼球仍然是一大考验。
看过该片的感受就是惊悚起来让你汗毛横立,囧事喜剧起来让你开心一笑,包贝尔这位不会笑的“入殓师”制造的笑果毫不逊色王宝强,这可能是第一次见到包贝尔在大银幕上饰演男一号,他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这是一部题材特殊很诚心的作品,影片用平视的视角去探讨对死亡的态度,故事很温情。
当你看过后,不自觉的会想如果我们自己死去会是什么样?
“入殓师”会怎样为我们送行?
任何职业都必须得到尊重,“入殓师”的职业跟其他职业一样,都是这个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行当,我们应该尊重为他人临终送行的人。
稍微有点意思。
这样注定票房低的“不吉利”片子不容易拍。多给两颗星支持一下。
有几个故事挺温情的,就是太多风格了,有点杂乱。
包贝尔长的就很喜感。。。不过一个喜剧片 恐怖元素会不会拍的太敬业了。。。差点吓尿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啊。。。
算是国内比较不错的片子了 值得鼓励
这个故事讲得算通的了,起码比小时代好吧
all for my Monica...莫小棋的出场雷翻了我。。
殡仪馆上半年我去了三次,去的多了就知道这电影在讲什么故事了
为什么会低分呢
装神弄鬼情节尤其是开头直接拉到两星档。。幸好好剧本演员拉回点分儿。
哎呀,看了半天,不知道是恐怖片还是喜剧片还是煽情片。。。。
被雷劈
有点吓人
当温情喜剧来看还不错,为啥一定要搞点跟剧情毫无关系的恐怖噱头?没有鬼就拍不了殡仪馆的戏了吗?
两倍速看既然觉得节奏慢,不管是搞笑还是恐怖还是感情全都是滥俗老梗,用一个半小时讲五分钟的故事。另外你们戴着手套摸完尸体就直接摸脸真的是.....衷心希望烂片老老实实玩自己的爱情偶像剧就可以了,不要染指爱国题材以及生死题材
乱七八糟
『临终囧事』一开始看,觉得这是一部很2很2的电影,可是,越往下看越是发现它越来越有深意,浓浓的人情味,让你感受到有一股暖流似的,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其实拥有和失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只看你懂不懂得珍惜……
看下巴还以为是王宝强
一星给消除歧视的
喜欢看这样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