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是因为无意中看到了一点它的剧情,我对这种带有灵魂色彩的片子总是比较偏爱,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有过一些很怪异的想法,我不清楚是只有我这么想过,还是很多人都这样想过,那就是如果我突然消失,有谁会想念我,我周围的人都会怎样?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姑奇异的怪想法罢了,我从来没想过要以身试法。
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情,却让我体会到了一丝丝这种感受。
我觉得,人们对于灵魂这种东西的迷信,是因为对死亡的惧怕,相信他们并不是真的离我们而去,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存,并且快乐着。
人们很难想象和接受一个没有意识的骨头,所以灵魂的存在,给了人们莫大的希望。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生活的很辛苦,奋斗的人觉得奋斗是痛苦的,享乐的人觉得享乐是痛苦的,更不用提那些基本保障都没有的,但是,对于像苏西一样的人来说,能继续的生活着,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儿啊。
原本,她会和那个她心仪已久的男孩快乐的生活,和家人幸福的相处,但是这一切就毁在另外一个人不可饶恕的错误中,谁何尝不想让他们重逢啊。
那么。
电影中人类对于灵魂的寄托就成了精神的支柱。
和其他的观者一样,对于影片中的特效真的不敢恭维,它扰乱了影片的整体风格和效果,相比起以前看过的,同是此类题材的第六感,人鬼情未了,就觉得对于生命来说,有那么点不庄重。
换个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灵魂重回人间的这种想法,是不是也多少反映了人们都有那么点儿窥探欲。
不过要是这么说,嗜好电影的人都有极强的窥探欲,喜欢欣赏和评论别人的人生。
很难想像,这样一部沉闷无比又莫名其妙的电影会是出自蜚声国际影坛多年、被誉为新世纪两大商业电影奇才之一的,彼得大帝的手笔。
“最不可能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之一”,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现在看来,原著作者对于作品视像化的期待也显得过于乐观了。
我在看完电影后,又找来小说大致看了看,还可以,与日本天才作家乙一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相似,都是设定为以幽灵的视角叙述身故后所发生的故事。
但在改编成电影后,又该如何以幽灵的视角来叙事呢?
又该如何体现幽灵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呢?
太难了。
所以,彼得·杰克逊只好压缩掉大量情节,而留出空间用以构建主角死后所弥留的虚幻世界。
当然,观众都知道,这方面是导演最擅长的领域。
然而问题又来了,现实情节是紧张的缉凶与复仇,虚幻世界是柔缓的文艺与抒情,两相转换,十分的跳脱与突兀,给予观众强烈的不适感。
也许,昆汀对彼得·杰克逊的评价并非完全失实:一个离开了C G I 就不会拍电影的导演。
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脑海中一下就闪现了小时候看的《格林童话》中的《会唱歌的骨头》,看完电影后再将那故事翻出来,近结尾处,那根雪白的骨头唱道:“你我亲爱的小牧童啊你吹的是我的小骨头,我的哥哥杀死了我,把我埋在了桥下头,为的是抢去那野猪,好把我的公主夺走!
”当隐藏的真相大白天下的时候,一切的道貌岸然皆毁于一旦。
本片描述一个在14岁被谋杀的女孩Susie在死后目睹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的故事,但是,无论开始的创伤如何剧烈,时间平息了一切,犹如一个人的骨骼,即使缺损了一块,日久天长整体骨架始终会长全。
此片是由犯罪对被害者以及被害者的家庭的影响着手叙事,与其他描述犯罪电影不同,如从罪犯角度描述的《香水》,从调查者(警方等)角度展开调查的《犯罪心理》等。
从一个普通家庭而铺陈开的亲情的演绎,使这部近乎阴森的电影变得温情起来,导演的功底使这两者得以巧妙的平衡,不会觉得生硬不自然的地方。
对于影片中Susie为什么不走,而要一直徘徊在the world in between,很明显是因为她依恋她的家依恋她的家人,然而就这样看着因为她的离开而引发的一幕幕家庭悲剧,她也不好受,但她仍然不愿离开,她放不下自己生活了14年的世界,她的情感从刚开始的迷惘焦虑到对罪犯的憎恨,直到最终以一吻结束了自己对这里的全部依赖。
我觉得一个人死后居然不想着一定要为自己报仇,为无辜的受害者们报仇,而是仍然惦记着自己被扼杀在襁褓中的爱恋,真是忒伟大了,本片另一个要传达的大概就是只顾着记仇,自己也会被仇恨所桎梏,而无法幸福吧。
Like they say,When you harbour bitterness,happiness will dock elsewhere.
在被人带去看之前完全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在看到最开始的镜头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描写小萝莉成长的温情片,在黑头发的出场并且描述“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时候”好像忽然变成了灵异片,在坏人和警察对峙的时候以为是一部犯罪片,在小萝莉忽然置身于异世界的时候变成了奇幻片,在描述爸爸妈妈之后的不同反应时好像又变成了社会片,在妹妹去坏人家的时候好像又成了惊悚片……然后片尾字幕一出来,导演彼得杰克逊,上帝啊,怎么会这样什么好像都沾一点边,结果又什么都不靠谱,为数不多的看片经验告诉我,当你发现一个电影整篇下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又一副特别自我陶醉的样子的时候,那就估计又是什么畅销书改编过来的了——果然如此明明随便拿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来都可以拍得挺好看,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烂片,真是可惜了萝莉和里面的特技了而且,作为这个世界里最核心的萝莉,唯一的显一次灵居然不是为了指认凶手,不是为了安慰家人,而是为了和男人打KISS,这实在是太下作了,你们干脆抓住机会直接回到本垒就是啦……而且最后那个受害者大聚会,大家愉快地奔向自由的那一段……这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
据传好莱坞一直有“一流故事,三流剧本”的说法,PJ曾经用LotR三部曲完美地做粉碎了怀疑,但不幸的是这次他栽了个小跟头。
可爱的骨头差不多是我近年来最期待的电影,无论是从原著、导演或是演员的角度对我来说都近乎完美,而先前精彩的预告片更是让我激动不已。
所以看到成片的时候虽然不能说失望透顶,但至少没有预料中的精彩。
摄影、画面上对于PJ已经不用多说,何况这次大概考虑到分级他还稍稍收敛了一下他的B级片恶趣味……而影片节奏上稍显缓慢,但这更多也是为了跟原著保持同步。
昨天看了同是小说改编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感觉就是生硬无味的压缩饼干,没有交代清楚的背景就急吼吼地推进故事,一直到结束都很难融入情节中。
与之相比PJ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就老练得多,影片的开场轻松中透着潜在的压迫感,故事呼之欲出。
然后以Susie Salmon第一视角开始推进,扮演者Saoirse Ronan无论是长相和演技都出彩就不多说了,而我觉得比较欠妥的地方正是过多的视角集中在了Susie身上。
之前在预告片中她的“own perfect world”让人惊叹,而正片中发现精彩的画面在预告都出现得差不多了,虽然没觉得像很多人所说的“卖弄特技”,但Susie在in-between稍显沉闷的旅程并不能引起多少共鸣,同时压缩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外婆的发挥空间。
书名“可爱的骨头”是比喻在Susie不幸遇害后一家人伤心之下不停的冲突中找回亲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而由于在电影中戏份被压缩得太狠——特别是外婆的戏,基本没有体现出强悍又可爱的个性——这种冲突自然就体现不出来,也就无法体现这次不幸对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致命打击,毕竟我们是不可能从Susie的自语自话和凶手Harvey的压抑情感中体会出这种情绪的。
而许多我期待的一些印象很深的原著场景——例如玉米地里的悼念仪式、Buckley因执意用Susie的衣服修栅栏引得爸爸心脏病发、Buckley与妈妈 Abigail的紧张重逢很遗憾都没能出现——骨头依然可爱,只是观众很难体会到从破碎一点点拼回完整骨骼的揪心感觉了。
不过其实这还是很PJ的一部片子,他也从来不是为了特效而特效的导演,色彩运用、镜头处理以及气氛营造都很出色。
片里LotR原著海报的出现和PJ自己在冲洗店的客串也都很有爱。
而对Susie自白的处理我甚至觉得与Frodo的刻画相似,只不过可惜她没有Sam和Gollum作伴了,笑也许PJ对于温情的细腻描写多少有点不适应吧,如果重新剪辑一下的话,肯定能更好。
影片其实下周才在北美正式大规模上映,祝PJ好运吧也祝有精彩发挥的Stanley Tucci拿到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http://www.nimloth.cn/2010/01/the-lovely-bones-movie/
那些被杀害的孩子们没有因为谋杀而战栗恐惧,反而因天国的梦幻而忘却被害的残酷。
尽管父亲为追索杀人疑犯付出血的代价,妹妹在惊心动魄的时刻拿到了记载着哈维罪行的笔记本,却不迅速报警,竟让杀人犯逃之夭夭。
杀人犯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只是失足跌入深渊而丧命。
事过一年,装在箱子里的尸体早就该腐烂不堪了,杀人犯竟在一年后才处置尸体。
怪!
怪!
怪!
正义没有得到伸张,死亡变成令人向往的天堂,坦然的忘却让生者和死者都得以超脱,这是导演对于谋杀的另一种诠释吗?
曾被苏西落入陷阱而压抑紧张的心就在这样的结局中不了了之有种被戏弄的感觉不是苏西死不瞑目倒是观众死不瞑目才对
本来,排行老二就是件尴尬的事情。
不像姐姐享有双亲初为人父母的激动和全部倾注的爱,不像小弟弟那样娇憨可爱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天经地义。
整个家庭最亲近的是一条叫Holiday的拉布拉多犬(考虑到年代,或者是以那位爵士名伶命名)——没办法,谁让你2呢。
Lindsey Samons简直就要这样可有可无的长大了,2就罢了,还圆脸,有一点点粗壮,更多一点的倔强叛逆。
于是她从小孜孜不倦的做仰卧起坐,遛狗时候跑步减肥,做面膜,让妖姬奶奶用无数鸡蛋糊自己一头一脸……她一定是暗暗羡慕过Susie的,清秀可人,个性乖巧,父亲的掌上明珠,母亲的针织帽即便有些可笑,也总是先给大女儿的。
然而这个姐姐,突然不见了。
父亲的世界崩溃了,他日复一日地逗留在书房,悲伤而狂乱,无暇顾及回忆女儿外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妻子。
母亲孤独无依,终于逃离家庭和回忆。
弟弟太小,还不明白这一切,而外婆,哦,妈妈咪呀,感谢她当了这个家,虽然乌烟瘴气。
生活要继续,即便Susie不在了,Lindsey依然是Lindsey。
她坚强的在这个经受创痛后分崩离析的家庭中成长着,依然不屈不挠的追求一个更加理想的自我,去爱,去活。
也许是姐妹间更深的羁绊,她比任何人都更早而敏锐地洞察到邻家的可疑,也比她的父亲更冷静而机警。
而犯罪者也以同样的敏感觉察到Lindsey的怀疑,他开始捕获她的信息,列为下一个猎物?
从剪报中零星可窥见,Lindsey的学业优秀而多彩。
除Susie遇害的一段外,Lindsey果敢地自地下室潜入邻屋,发现证据的一场可称是最为紧张精彩,翻到姐姐那一页黑白的剪报和头发时候,她想到了什么,观众不得而知。
我猜测,那是怎样一种血脉同心的痛,她的姐姐,同生同养,形影相随的姐姐,她们一起出门上学,她取笑了妈妈给姐姐织的帽子,戏弄她,让她苦恼,然后,然后,Susie再也没有回家,除了那顶被弄脏的帽子。
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一无所知,只能接受她已经离去的事实。
而现在,她的一部分就在那里,像一个从猎物身上割下来的战利品那样被收藏着,炫耀着隐秘的罪孽和血腥。
幸运的是这个勇敢的少女带着证据逃离了魔掌。
回家时父母亲正重逢,舔舐彼此的创口,她默默的走开,将一切交给外婆,罪人终于大白,在逃亡中死于冥冥中的天意轮回。
电影的名字并不好理解,看了影评,方知是即便骨头曾经折裂,就像亲人的忽然离去,那似乎无法弥补的伤痕和空缺最终也会慢慢愈合长拢。
剧末的Lindsey和爱人一起,已然身怀六甲。
没有人的人生可被替代,留下来的人有义务,更好的活下去。
凌晨两点,终于下载好的电影,躺在床上一口气看完。
因为一年前的冬天看过英文原版的故事,所以尽管电影情节跳跃性和改动很大,依然能够感受到背后的绝望与重振的温馨。
不是有关谋杀与复仇,而是失去与回归的一个故事。
lovely bones让人感动的,不是凶手罪有应得,而是让人心痛的悲痛欲绝的父亲母亲绕了一个圈重新依偎在一起,妹妹代替自己勇敢成长,另外的女孩代替自己去爱值得珍惜的男孩。
peter jackson大概是唯一一个能够把这个故事拍出来的导演。
两个小时,要表现出小说原有的跨度并不简单,但是PJ仍旧突出了重点,至少是说除了他想说的内容。
画面很美,音乐很动人,甚至扩张了书中所展示的印象。
很喜欢苏西所在的inbetween,那个不停变转的奇妙世界。
那个属于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女孩的世界。
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想到了孤独的彼得潘。
他们都是迷失了的好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所爱的人的温暖是心中最后坚守的力量。
电影的主线和故事有所不同。
好像将凶手哈维刻画的异常丰满,包括他欲望一点一点的复苏膨胀,不断的受到莫名的心理冲击,以及那种阴冷的得意与抓狂。
倒是我原本期待的苏西父亲的绝望用一种相当含蓄的方法表现出来。
玻璃瓶里的帆船,雪球的孤独的企鹅,一月一卷的胶片,麦田里被重击。。。
都好让人心痛。
真的是一点一点崩溃。
妈妈把自己封锁起来,以为不堪不想就可以忘记,但其实,是要记得的啊,记得曾经的我,把我放在心里温暖的一个角落,才能有勇气前行啊。
苏西和男孩的恋爱故事并不是电影的重点。
尽管在书中,这是苏西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
因为停留在女孩的时间里不能长大,而那样的依恋变成了永恒。
最后临别前的一吻,苏西笑得有多甜。
这个时候仇恨全都放下来,遗憾也都摆在脑后。
还有人爱我想我念我,即便要去一个未知的地方,我也有力量和勇气。
苏西和ruth之间的special bond在电影里没有感觉到,也许是因为我并不喜欢ruth的演员,没有什么灵气,长得有点丑。。。
欣赏一些细节的朦胧处理。
比如苏西死亡的片段,并没有什么残酷的镜头,只是看到凶手心满意足的躺在浴缸和小女孩撕心裂肺的惨叫。
虽然没有心理活动,依然感受到生命在正要开出小花时被扼杀的不堪。
现实世界映射在苏西的世界中的场面,特别是一艘艘玻璃帆船撞碎沉没的镜头,都那么让人心碎。
电影在此处完全超过了我的预期。
没有苏西含泪站在父亲身边的镜头。
所有一切,或者是现实,或者是虚幻,两者终究不能够并存。
这也是电影设计最成功的地方。
我们永远看不到变成空灵的苏西在现实世界的身影,一切都已是空空。
那些曾经的笑容,生活中的人们已经不能再见。
只能拾起勇气,放在心里,继续前行。
先写到这里吧。
有几句台词和书中的话觉得很感慨,有空再贴上来。
2010106新年第一篇评论。
这个片子真的装逼啊!
女孩被残忍杀害,她在“结界”里却一直是美丽的天堂漫游,她的痛苦哪儿去了?
她的愤怒哪儿去了?
这是要告诉大家被杀也没啥,反而都去了美好的天堂吗?
尤其结尾,好多人解读为爱比恨重要,所以在能通过通灵女孩揭示尸体在保险柜里的时刻,女主却选择了借通灵女孩跟男孩接吻?
Excuse me? 爱和恨是互斥的二选一吗?
为什么不能既爱自己爱的人又恨自己恨的人?
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揭示尸体位置从而令凶手被绳之以法,另外找个时间去亲男朋友不行吗?
不行吗?
影片对女孩母亲的刻画也很糟糕。
一个母亲,怎么可能在女儿出事后只想逃避?
她才应该是最想抓到凶手的那个人!
为什么父亲不放弃,母亲却不但不帮忙,还因此对父亲发火?
这是遇到挫折女性一定软弱男性才会硬刚的stereotype吗?
离家出走的母亲,不肯进女儿房间的母亲,你有没有搞错啊?
还有苏珊萨兰登扮演的那个外婆还是祖母,她有什么作用?
完全没有啊!
很多评论在讨论影片的各种手法,对我来说,这片子根本到不了被讨论专业技巧的阶段,因为在情感和内容上已经犯了太大的错误,根本无法挽回了。
南辕北辙,你方向都错了,讨论步法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完让人太难受,孩子们如此可怜,父母们如此悲伤,但导演表达的也完全仅限于这一点,完全抓不住重点,我看得要抓狂了。
一、灵异女孩从不跟人说她看到的灵异事件,她不知道身边发生命案吗?
不太可能?
她冷血?
不太可能,她跟学霸谈上了,证明她有爱心的,WHY?
剧情逻辑呢?
二、父母和警察如此无能,实在匪夷所思,完全不能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这是为了衬托变态的个人能力太强吗?
三、妹妹最后拼命找到重要证据,回到家中,导演居然让我们看一出久别重逢?
妹妹还不太想提起证据,怕耽误父母舌吻,磨磨蹭蹭结果给变态足够时间处理尸体,导演和编剧你他妈的是吃屎的吗?
四、都已经找到证据了,结果你却让罪犯掉悬崖下面摔死了?
你他妈在逗我吗?
那妹妹辛苦找的证据意义何在?
那么多孩子白死了?
影片的教育意义呢?
编剧和导演拍这么一部片子就是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真可怜、父母们真爱她们、坏人是真的坏而且坏都不会写在脸上,至于影片的教育意义肯定是没有的,好人没有好报的,坏人也没有坏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存在的。
很久没有电影能感动我。
呵呵,看到了加缪文集…
这三个星都是给特技的!原著的关键词是“可爱”~电影的关键词竟然是“魔幻”,就一个谋杀的故事来说,有点太超前了。不过导演自己也应该非常惊讶吧,现在的特效技术已经超过他的想象力了。PS:那个目光坚定,面部线条惊艳的女主角是救赎里的妹妹!!此姑娘必火
猪脚很nice啊,营造的意境也很漂亮,三星半吧
尽力还原原著的叙事风格和条理 但力不从心 不过画面感相当好
小雀斑跑步姿势像pheobe
有些部分非常不错.很惊心.但大多数都是烂得不能入眼.这么一个好题材peter你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插曲难听得要死 ..特级难看的要死....失望极了.........
画面不错,剪辑有点乱。
除了好看的萝莉,就剩雷同<美梦成真>的设定。杰克逊怎么会秀逗到拍这么个题材?
伤我家人者,杀无赦
太高深……苦……我还是比较喜欢happy ending
拉着看的,没耐心
小妮子演技了得
死亡童話。
长篇累牍 不伦不类
也许只是我的心不够纯净 看着这故事就老期待跟人鬼情未了似的 她的鬼魂有力量帮助家人 惩罚犯人 而这个14岁的小女孩的心是纯净的 她也恨过 却只是守候的 她只希望得到一个kiss 也是 人死了 报复和恨又有何用呢 也许这部电影就是想用纯净来映照看客们心中的灰暗吧
离开不代表不牵挂。没改编出精髓,剧情很混乱,因了原著让我不至于迷失。苏茜很漂亮,雷很英俊。
其实如果减少所谓的魔幻段落,也许整片会更流畅。大导也有失手时啊!
你能想象另一个结局吗?死去的女孩放下了仇恨,女孩的妹妹选择了隐瞒,女孩的父母和好如初,然后那个变态杀人狂搭讪成功又杀掉了一个女孩,然后这个女孩及其家人也同样选择了放下以让生活继续,再然后那个变态杀人狂接着再杀掉一个女孩……这就是导演想让我们做出的选择?我们都不去申张正义只等着上帝做出裁决?
因为漂亮的小演员,多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