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

Icarus

主演:布莱恩·佛格尔,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尼基塔·卡梅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2017

《伊卡洛斯》剧照

伊卡洛斯 剧照 NO.1伊卡洛斯 剧照 NO.2伊卡洛斯 剧照 NO.3伊卡洛斯 剧照 NO.4伊卡洛斯 剧照 NO.5伊卡洛斯 剧照 NO.6伊卡洛斯 剧照 NO.13伊卡洛斯 剧照 NO.14伊卡洛斯 剧照 NO.15伊卡洛斯 剧照 NO.16伊卡洛斯 剧照 NO.17伊卡洛斯 剧照 NO.18伊卡洛斯 剧照 NO.19伊卡洛斯 剧照 NO.20

《伊卡洛斯》长篇影评

 1 ) 一部关于俄罗斯禁药丑闻的纪录电影,剧情炸裂堪比大片

网飞大法好。

近年来推出众多优秀电视剧集的Netflix,其实也涉猎了纪录片领域,并制作出《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守护者》《追逐珊瑚》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纪录片。

而这部涉及了2015年俄罗斯体育界禁药丑闻的纪录电影,则尤其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本片曾获得第33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并一举拿下第90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而正如文章标题所言及的,影片讲述的故事与“禁药”二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电影总共分为两条故事线。

第一条故事线是导演布莱恩·福格尔的实验。

作为一名业余自行车手,布莱恩·福格尔曾一度对环法自行车赛深深着迷。

几乎和他是同龄人的兰斯·阿姆斯特朗,曾是他年轻时的偶像。

当然,后来阿姆斯特朗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兴奋剂丑闻,让他跌下神坛。

6年时间里,阿姆斯特朗做过150次药物测验,在赛内赛外,在家、在比赛时,早上7点,晚上7点,但检测结果全都显示为阴性。

难道说,整个药检系统根本没用?

据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说,他曾经为阿姆斯特朗做过多次药物测验,都没有发现他有用药的迹象。

由他创办的加大洛杉矶分校的奥运实验室至今已25年,一直致力于研发药物测试以便抓出那些使用禁药的运动员。

可以说,这里应该是全世界最专业的药检机构之一。

作为“药检界老司机”的唐恩·卡特林告诉导演布莱恩,几乎每一个运动员都可能用药,因为用药后的效果实在是太明显了。

而同时,想要逃过药物测试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你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一切其实so easy。

导演布莱恩·福格尔最开始拍摄本片的灵感就是由此而来。

他想要通过亲自尝试兴奋剂药物,证明这种检测运动员的制度根本就是鬼扯。

一方面,他会对比自己服用药物前后的比赛成绩。

而另一方面,他也会观察自己服药后能否被检测出来。

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他找到唐恩·卡特林帮忙。

但唐恩后来却因为害怕名誉受损而退出了项目,他把自己的一位好友格里高利·罗琴科夫介绍给了布莱恩。

罗琴科夫是莫斯科的奥运会实验室主任,从接触到他开始,布莱恩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布莱恩在罗琴科夫的指导下,开始注射性腺激素、睾酮等在内的三种兴奋剂。

之后,他需要每天注射药物,并采集尿液。

最后,还要将尿液样本、药物名称以及药物剂量等寄给罗琴科夫,后者将帮他搞定一切。

布莱恩的身体在药物的作用下一天天强壮,晋升为“中型野兽”。

虽然最终他因为意外而没能在高路单车赛上获得比之前更好的成绩,但却误打误撞成为了本世纪体育史上最大丑闻的见证者。

第二条故事线随之而来。

导演布莱恩·福格尔在与罗琴科夫的交流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俄罗斯体育界禁药计划的真相。

2014年,一部名为《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的纪录片在德国电视台播出。

片中指出俄罗斯百分之九十九的运动员都使用过禁药,另外,俄罗斯官方还系统化地帮助运动员掩盖他们服用禁药的检测结果。

WADA(反禁药组织)对此展开了全面调查,最终发现片中所述一切属实。

之后,WADA关闭了罗琴科夫的实验室,而身为实验室主任的他本人也引咎辞职。

一时之间,罗琴科夫成为了俄罗斯体育界丑闻的代罪羔羊。

一方面,反禁药组织需要对其进行调查。

而另一方面,俄罗斯联邦调查局的人开始监视罗琴科夫,他随时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出于安全考虑,罗琴科夫选择了跑路。

他让布莱恩帮他购买飞往洛杉矶的机票,逃到美国避难。

俄罗斯的官方开始发声,驳斥禁药事件的一切说辞。

从这里开始,罗琴科夫化身为“体育界的斯诺登”。

而这部影片的剧情走向,也越来越靠近那部揭露“棱镜门”真相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第四公民》。

只不过,本片的整体观感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大片。

越往后看,越觉得震撼。

一场对禁药丑闻的调查,竟然牵扯出了国家阴谋、政治角斗、谋杀、叛逃等一系列事件。

而本片更是在适当的契机下,引入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特别是“无知即力量”对罗琴科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面对布莱恩·福格尔的采访,罗琴科夫知无不言。

“俄罗斯是否有个全国机制让运动员使用禁药,在奥运比赛时作弊?

”“是。

”“这个欺瞒奥运的国家机制主谋是你吗?

”“是,当然了。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拿到73枚奖牌,其中有几个运动员是用药的?

”“30个。

”诸如此类的惊天内幕,就在这样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被揭露出来。

更为关键的是,据罗琴科夫爆料,俄罗斯禁药系统的幕后主使,其实是普京和俄罗斯当局。

在2008年之前,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类固醇生产国。

由中国生产的类固醇因为无污染、品质高而得以畅销全球。

俄罗斯的兴奋剂药物的原料,就是从此而来。

早在1968年,波杜加罗夫就是俄罗斯国家队的类固醇教练。

他通过药物提高运动员水平,让他们获得奥运会奖牌。

然而,到了2008年,奥委会主席扎克罗格曾质疑了当时身为奥运会主办国的中国,居然一直在生产大量的类固醇。

他请求中国停止生产。

中方照办了,但俄罗斯却因此而失去了类固醇的来源。

于是,波杜加罗夫大胆采用一种叫作“康力龙“的药物。

但这种药物由于含有杂质,而很容易被检测出来。

罗琴科夫见状,就把这些“康力龙”丢进了垃圾桶。

他本人当时已经掌握了一条优质类固醇的渠道来源,于是便阴差阳错成了整个类固醇计划的中间人。

这自然引起了波杜加罗夫的不满。

他找来缉毒警察,将罗琴科夫抓进了监狱。

在此期间,罗琴科夫一度精神沮丧,试图自杀,后来被送往精神病院。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精神病院工作。

直到2012年奥委会的邀请,才让罗琴科夫得以出狱,重见光明。

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伦敦奥委会的主任,并有机会接触到伦敦实验室的资料。

而这一切都势必会对俄罗斯的兴奋剂计划产生巨大影响。

于是,普京亲自撤销了罗琴科夫的案子。

作为补偿,罗琴科夫继续为俄罗斯兴奋剂计划卖命,以尽犬马之劳。

在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期间,罗琴科夫借助自己的职权之便,把服用禁药的俄罗斯运动员的药检样本全部掉包。

药检样本采集自运动员的尿液,一般会被分为A瓶和B瓶。

A瓶主要用于分析,而B瓶会被放入冷冻库中保存。

样本装在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小瓶子里,但实际上它的封口很紧,密闭性很强,如果打开必然要破坏瓶身。

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人还是找到了打开瓶子的巧妙方法,并最终成功掉包。

这一计划让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大获成功,最终拿下33枚奖牌,其中有13枚金牌。

2015年,罗琴科夫终于将自己帮助俄罗斯运动员掩盖他们使用药物的事实,向《纽约时报》和盘托出。

新闻一经报道,公众为之哗然。

俄罗斯体育部长穆特科首先站出来反驳,称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强调这是在持续攻击俄罗斯体育界。

体育副部长尤利纳格·尤科也声明,根本没有什么禁药计划。

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对罗琴科夫大加谴责,称他的行为是“叛徒的诽谤”。

面对政客们的狡猾手段,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但好在,WADA在得到罗琴科夫给出的证据后,就迅速展开了调查。

2015年11月9日,WADA宣布俄罗斯体育界的确存在“有组织的”使用禁药的情况。

2015年11月3日,国际田径联宣布对身陷兴奋剂丑闻的俄罗斯田径队实行全面禁赛。

2016年6月17日,国际田径联继续维持对俄罗斯田径队的“封杀令”。

面对WADA的调查结果和各种负面舆论,普京再次发声谴责,称这是世界又一次让政治干预体育。

然而,让人感到颇为讽刺的是——就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前的7月25日,国际奥委会还是驳回了对俄罗斯体育队的全面禁赛。

最终,政治压倒了体育。

作为“告密者”的罗琴科夫也因为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而接受了美国政府的证人保护计划。

纵观全片,导演试图通过一次对丑闻的深度揭秘,让我们得以见证一场“体制上的合谋“,整体观感触目惊心,令人咋舌。

其中那一幕幕血淋淋的事实,正如同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所写下的那句话。

“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斯诺登,还是本片中的罗琴科夫,都做了一回时代中的真正勇者。

他们的举止看似像伊卡洛斯一样荒诞,但却拥有着无穷的魄力和难能可贵的勇气。

 2 ) 就很悲伤啊☹️

Grigory不得不参加证人保护计划。

Bryan送他到机场,扶梯上:Bryan:I wonder when I'm going to see you again。

Grigory:Don't worry,I will be back(laugh)。

出发厅门口,他们拥抱。

Grigory:Remember me。

“Remember me”,像一句讣告,消失在加利福尼亚弥漫咸味的午后。

Grigory Rodchenkov,前莫斯科反兴奋剂中心主任,几乎以一己之力,揭发并扳倒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意的国家行为——索契冬奥会俄罗斯运动员大规模使用禁药,并在国家安全局KGB的帮助下规避尿检,最终破奥运纪录的拿下13块金牌(共33块奖牌)。

索契冬奥会前,普京的民调在30%徘徊,他急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时刻,让民众团结在一起,团结在他周围——没有比奥林匹克精神更合适的土壤了;索契冬奥会后,普京的民调暴涨至90%,紧接着,俄罗斯挥兵乌克兰。

而对于Grigory本人呢?

这次揭露行动的结局,他抛弃了家人,抛弃了财产,抛弃了故土,最后消失在异邦之地,无人知晓——这是揭露真相的代价。

但我深深地直觉,Grigory是美国在棱镜门后对俄罗斯展开的最重大报复行动的那枚至关重要的棋子:他抛出了指控,提供了论据,引发了轩然大波,俄罗斯被国际奥委会禁赛,国际信誉受到毁灭性打击,然后,他就可以消失了。

真相?

只是政治博弈的一个回合罢了。

对于个体而言,真相是贯彻自身的社会属性。

当Grigory背叛了自己的家国,那他也就失去享受真相的价值的权利了。

太悲伤了,真的太悲伤了。

好人是如此廉价,所谓“美好的品质”只是政策的一部分,是宣传途径。

“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说真话本身就是一种革命行动。

”希望Grigory能被善待,健康并且真诚地活在这个世界某处,God bless。

 3 ) 肌素小常识

1 很多健美运动员使用的群勃龙,在半个世纪前就用于给大牲畜增加净肌肉,实际上很多人用兴奋剂起初都是用来给赛马提高成绩的,并非谁都能用兴奋剂,如果身体基础素质不够强大耐受性差,兴奋剂会很快摧毁你2 睾酮在运动表现中非常重要,极大地决定着一个人的力量和速度水平,想通过外界摄取提高睾酮水平也很容易,注射剂和药物贴片都很好获得,但过度使用会引起自身睾丸功能退化。

如果一个健康人处于饥饿劳累缺觉状态三周以上,那他的睾酮分泌甚至会达到阉割者的境界,实现真正的戒色和四大皆空

 4 ) 在2022年4月这个时间点看《伊卡洛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6.5分,我真的不喜欢这部奥斯卡得奖的记录电影,但是我又的确被记录的真实本身震撼,这个故事可以站在奥斯卡,能被大家所熟知很大程度就是老天赏饭,谁能知道自己有一天真的可以参与历史参与一个如此重大的全球性事件,然而无论是豆瓣打高分还是其他喜欢认可这部电影的人多多少少也是参与了一场全球性意识形态宣传狂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电影体系和影响力不如远西方世界成熟,至少在电影领域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所以俄罗斯没能力没兴趣也拍一部电影怼回去,这也和当下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我个人对此是没有任何褒贬的,但是作为一个生长在东方的成年人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会去反思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是特别敏感的话题,而现在我可以很明确的说不仅是体育,艺术也是脱离不了政治和立场的,而优秀制作水准的电影就是高级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

这是一部没有优缺点的记录片,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人物真的是非常精彩,都说人生如戏,格里戈里的人生的戏剧性真是编剧都不敢这么编的,然而在展现了如此精彩的两小时后,我依然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一个流利使用英语的俄罗斯人,一个曾经的运动员,一个运动医药界世界级科学家,一个服用兴奋剂贩卖兴奋剂的人,一个有过精神病史自杀未遂并且蹲过精神病院的人,一个1989年读过乔治奥威尔的《1984》的人,一个俄罗斯反兴奋剂实验室的高级官僚,一个帮助运动员长期服用禁药的帮凶,一个爱狗人士,一个在索契冬奥会后被普京颁发奖章的国家英雄,一个抛妻弃子只身一人逃亡美国做吹哨人的国家叛徒,这样的人生随便拿几个就可以拍出精彩的电影,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甚至让人会怀疑真实性,选择这样一个人物而且是全世界唯一一部呈现这样一个人物性格的纪录片,本来起点就会很高,不同于斯诺登,体育是我们普通人身边能接触的,至少在看电影前我无法想象体育上的成败能给政治带来明确的影响,索契的全面胜利能够唤醒俄罗斯基本盘的支持,这本身让我大开眼界。

我个人非常喜欢格里戈里这样一个人物,但是我依然不喜欢这部电影,我也不得不说作为单一事件和单一人物的叙事是完整的也的确该得奖,但是我并不认可整个电影后半段的逻辑。

如果说这部影片的立意是仅仅为了批判抵制俄罗斯使用禁药这件事,那就是政治的、偏颇的,这也应证了普京总统说整个兴奋剂事件就是西方社会针对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的报复,电影只说了阿姆斯特朗这一个美国人,而没有提到其他可能使用兴奋剂的其他国家运动员,这里摘自维基百科“由于美国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最大赞助者,故此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一直对美国运动员网开一面。

2015年时,美国以“因病服药”的名义申请豁免的运动员高达653人,通过申请的有402人,而同年俄罗斯只有20人通过”我不相信全世界除了俄罗斯人就没人使用禁药,而阿姆斯特朗事件也体现使用禁药是全球性的普遍性行为,而作为整部一部出发点就是反对禁药的电影,格局上应该是以小见大,从个体到国家再到世界,然后在格里戈里代替导演本人成为主角后,电影的矛头从反禁药过度到了反俄罗斯反普京,不说只提俄罗斯举国使用禁药不提别的国家是不是对俄罗斯不公平,就说核心的表达和批判的重心是不是就偏移了,从一个体育公平的角度变成了控诉俄罗斯的檄文,作为真正青天大老爷的反禁药组织查也查不出,调查也没实锤,抵制也毫无作用却没人提及。

另一方面根据电影的提供的证据俄罗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是俄罗斯的国家行为,那请问就电影来说结尾处不停展现俄罗斯运动员得到奖牌的画面,就暗示,不对明示了这些运动员还在服用禁药,先不说合不合适,就说国家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运动员服用禁药是国家铁拳的强制要求,那俄罗斯运动员无论有没有使用禁药是不是同样也是受害者呢,作为俄罗斯国家这个主体我双手赞同是活该被抵制和制裁,那作为个体的俄罗斯普通运动员被禁赛多年是不是同样也是受害的一方呢,既然西方社会崇尚个体的人权和自由是不是也会关注这些个体呢。

的确根据维基百科的记录在平昌冬奥会俄罗斯运动员是以个人和团体的方式参加比赛的,那是不是作为电影的创作者该提及这些事呢?

至少把运动员和国家分割开来,不提反禁药组织的无能致使反禁药工作存在巨大漏洞以至于被俄罗斯钻了空子,也没提反禁药组织有没有针对出现的巨大漏洞做出哪些改革,仅仅用一些暗示性极强的镜头来表达俄罗斯有可能依然在使用禁药来获得名次,换句话说要你们反禁药组织干什么来的,只能反对和抵制,如果可以改进技术逮他们个现行,是不是就是实锤作弊行为也就不会有这些争议了呢?

同样作为电影也没有提及。

最后我也说说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禁止俄罗斯代表队参赛没有任何问题,在体育的公正性上不一定就是政治报复,但是作为奥组委和托马斯巴赫本人后来又同意俄罗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这件事就是最大的政治干涉体育的体现,而且西方世界共谋的体现,背后可能有作为奥运会发起者整个欧洲社会有关能源经济产生的巨大利益勾连,甚至我猜测会不会有可能是托马斯巴赫本人受到自己祖国德国方面的压力,因为俄罗斯和德国或者说整个欧盟在能源上是深度绑定的,如果奥组委就把俄罗斯全部禁赛那我认你奥组委是真汉子,我也能认可体育本身是大于政治的,我不能说这是这部电影的缺点,电影结尾处也做了一些展现,但是作为普通观众只会从电影的立意和格里戈里引用的《1984》中得出批判俄罗斯本身这层表达,这一切难道就没有西方世界的妥协和纵容,天下乌鸦一般黑你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该如何相信任何一方的观点呢?

批判不全面等于全面不批判。

我认可电影的某些表达,我也尊重作者长时间的跟踪这样一个事件的努力,但是我个人在各种意识形态宣传中越来越迷茫,以至于我对竞技体育本身完全失去了兴趣,也不知道是世界走上一个拐点,还是我的人生走上一个十字路口。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格里戈里成就了导演布莱恩富格尔,还是导演在接触中加深格里戈里某些自我意识,也成就了格里戈里呢?

还是格里戈里和导演的第一次沟通时就开始设想这么一条出路,我都不得而知,这才是这个世界让人恐惧又着迷的地方。

到底谁才是伊卡洛斯,阳光下融化了翅膀的是可笑的人性吧。

 5 ) 《伊卡洛斯》涉及的部分背景信息综述

补充一些影片涉及的背景知识,完整影评请收听《后排影评》http://www.ximalaya.com/yingshi/13031268/70635421俄罗斯国家兴奋剂计划2010年一名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雇员Vitaly Stepanov开始向国际反兴奋剂机构WADA发送电子邮件,披露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系统性的服药情况。

他在三年内发出了200多封电子邮件和50多封信函。

虽然没有得到实际性的行动,但有一名WADA内部人士帮助其联络了德国电视台ARD。

2012年十月,一名俄罗斯运动员Darya Pishchalnikova给WADA发送了包含详俄罗斯国家体制性兴奋剂计划细信息的邮件,这封信最终被三名WADA官员转发给了俄罗斯体育官员,次年Darya被俄罗斯禁赛十年。

ARD纪录片《The Doping Secret: How Russia creates its Champions》指控俄罗斯国家机关深度卷入了禁药事件,它将俄罗斯的风格归类于东德模式。

而且俄罗斯禁药事件是有金钱交易的,运动员必须把5%的收入上交给俄罗斯当局,并配合所有掩盖禁药痕迹的行动。

2015年法国当局对国际田联前主席Lamine Diack开展刑事调查,指控他接受了来自俄罗斯田联一百万欧元的贿赂用以掩盖至少六名俄罗斯田径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

两名俄罗斯反击兴奋剂机构最高领导Vyacheslav Sinyev和Nikita Kamaev在2016年2月神秘的死亡。

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称Kamaev在死前不久联系了该报计划他自己撰写的《1987年之后关于体育医药学的真实故事和俄罗斯禁药事件》。

90%的俄罗斯运动员拒绝接受单独询问。

WADA主席David Howman说:调查其9个月之内,是任何干净的俄罗斯运动员出来为自己正名的最佳时期,很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麦克拉伦报告DPMDisappearing Positive Methodology始于2010年渥太华冬奥会俄罗斯队的糟糕表现。

副总理Nagornykh是DPM计划的关键。

他掌握莫斯科反兴奋剂实验室所有阳性检测情况。

Nagornykh决定谁会被保护,谁不会被保护。

他用的指令是"Save"或者"Quarantine"。

实验室人员会根据其指令伪造阴性测试结果以掩盖禁药检测数据,并在实验室数据系统中伪造结果。

但这个方法无法适用于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为了能将DPM适用于国际赛场,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研发出了一种能打开密封检测瓶的方法。

这项技术专门用于索契冬奥会和国际田联冠军联赛。

瓶子内测在显微镜下会显示区别于正常使用的明显的刮痕。

调换尿样需要建立干净的尿样库。

运动员在体育局俄罗斯国家队准备中心主任Irina Rodionova的安排下收集干净的尿样用于调换。

而莫斯科反兴奋剂实验室主任Rodchenkov会进行检测确保这些尿样是干净的。

俄联邦安全局官员Evgeny Blokhin专门负责尿样的运输调换。

Rodchenkov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确保调换的尿样符合一系列正常采集的尿样的生物参数特征。

伦敦实验室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Rodchenkov关于尿样调换操作的说法。

索契的调换方法非常特殊,是因为当时奥运会期间在实验室中有大量国际工作人员参与尿样检测。

在索契冬奥会结束之后DPM重新成为最主要的掩盖兴奋剂检测的手段。

WADA在ARD播出记录片之后,WADA高层就通知了莫斯科实验室他们要派人将实验室的尿样运送出俄罗斯接受检测。

根据DPM,Rodchenkov知道自己有大量的B瓶不干净的尿样被报告称了干净。

解决的手段之一是销毁2014年9月之前的所有存储尿样(80%被销毁),手段之二是重新采集相关运动员的干净尿样。

体育部副部长Nagornykh联系了俄联邦安全局用特殊手段打开了大量检测瓶协助重新采集尿样。

伦敦实验室发现检测瓶内测有多处刮痕,并且3处尿样结果甚至不符合DNA特征。

DPM的步骤:1.检测出违禁成分后,其生物特征由莫斯科实验室通过各种通信手段传递给联络人2.联络人在三个不同时期由三个人承担。

俄联邦体育部工作人员,CSP工作人员和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副主任。

大量证据可以证实其交流细节,包括俄联邦体育部工作人员甚至直接用了minsports.gov.ru的邮箱用于交流违禁尿样信息。

3.联络人联络俄罗斯反兴奋剂中心获取相关人员信息。

4.联络人将所有信息汇报给俄联邦体育部副部长Nagornykh,其批示为两种:SAVE, or Quarantine国家的角色1.足够的证据表明莫斯科实验室的反兴奋剂运行受到国家的直接控制。

2.莫斯科实验室的人员被要求成为国家通过禁药提高运动员水平的计划。

3.莫斯科实验室的人员没有选择不参加计划的权力。

具体实验方法由专家盲测26个被打开的尿样瓶,成功推断出了所有被打开的和没有被打开的尿样瓶。

鸡尾酒Rodchenkov研发了类固醇鸡尾酒,以及口服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被检测的几率,将检测窗口成功降低至3-5天内。

根据成分可检测出相当多的伦敦奥运会的俄罗斯运动员服用了鸡尾酒。

Rodchenkov如何帮助Bryan作弊Rodchenkov帮助Bryan作弊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通过由麦克拉伦报告中透露的第一种方法:DPM。

这样的话,他将需要把Bryan的尿样通过实验室检测,然后发生阳性的话直接上报给俄罗斯联邦体育部。

由于尿样瓶的ID和被测试者的Id是分开的,因此DPM的联络人会知晓Bryan的身份。

那么按照DPM之前的传统,几乎全部的外国人阳性都不会被篡改而是直接公开的,因此如果Rodchenkov真的想帮助Bryan的话似乎需要打破DPM这一常规流程。

由于DPM非常的敏感,因此流程管控应该不是形同虚设,实验室和测试人身份数据是严格隔离的。

第二种可能就是采取公爵夫人鸡尾酒。

但影片中明确展示了Bryan是皮下注射并不是口服。

因此Rodchenkov实际上应该是采取修改上传系统,外加特定日期尿检瓶调换的手段。

Rodchenkov可能一开始就没打算帮助Bryan进行真正的反兴奋剂检测手段上的作弊,而是还要依赖常规检测之外的舞弊。

那么这样和Bryan设想的模拟阿姆斯特朗的类固醇方面禁药的舞弊行为似乎有很大的偏差。

Rodchenkov的黑历史Rochenkov宣称普京知晓俄罗斯禁药舞弊计划。

2008年之前,高纯度类固醇大量在中国生产。

Portugalov,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著名教练,拥有一整套非常先进的类固醇训练和躲避检测的方法。

Rodchenkov当时恰好是Portugalov的对立面,他在研究如何延长检测期,从而导致Portugalov旗下的运动员大量被检测出了禁药。

Rodchenkov于是就成为了类固醇的新的领头人物,因为他知道高纯度类固醇的购买源。

Portugalov有很强的政治能量。

很快Rodchenkov就被捕,由于试图自杀,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并被强制治疗。

刑事警察将Rodchenkov送进了一个条件较好的精神病院,并可以使用电脑。

2012年Rodchenkov收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邀请去伦敦,并且不愿意接受其他人选。

这封信拯救了Rodchenkov。

莫斯科当局明白获取伦敦反兴奋剂实验室的一手材料有多么重要,如果不从内部了解情况,俄罗斯禁药计划将彻底完蛋。

索契成为Rodchenkov的救赎。

联邦调查局派人联系Rodchenkov,希望他能配合调查。

美国地区法院向Rodchenkov发传票要求其作证。

导演聘请的相关律师认为Rodchenkov如果和联邦调查局方面合作,那么就不太可能在里约奥运会之前公开披露俄罗斯禁药内幕。

Rodchenkov坚持要先披露内幕,他同纽约时报联系提供了大量一首文件并进行了核实方面的沟通。

之后他花了三天时间接受了美国司法部的询问,提供俄罗斯当局赞助禁药计划的具体细节。

当然Rodchenkov并没有告诉司法部他已经将相同的信息提供给了纽约时报。

司法部显然非常生气,取消了与Rodchenkov的合作协议,并要直接起诉Rodchenkov。

索契事件Rodchenkov称索契冬奥会一个月前让所有服用禁药的运动员变得干净。

但高层决定要用效果更强的PED。

这就是说,冬奥会索契完全放弃了用科学的常规手法规避检查,而使用特殊手段。

这就是说必须调换脏尿样。

Rodchenkov需要为每一名服药运动员调换尿样。

问题在于索契冬奥会期间实验室的运作并不完全在Rodchenkov的掌控下。

由于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的参与,在索契的反兴奋剂实验室戒备森严,监控严密。

 6 ) 关于一些想说的

胸口被噎住,脑子被一种力量充斥,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这不仅是纪录片,也是科普,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反兴奋组织的运作,以及一些关于禁药的知识电影的铺垫有点长,但在漫长的铺垫后,每一秒都雷霆万钧,每一段故事都过于震撼… 冷静下来之后,表达一下我想说的 首先,我要为当年我不明真相地简单地归结到美利坚的栽赃和政治阴谋,以及在网络上的无脑狂喷的政治正确行为道歉…我是一个对俄罗斯有着丧失理智滤镜的人,看到这样的作品,确实让我无语凝噎… 从星期日邮报到德国的纪录片,到15年开始的调查,再到当年几乎每天都被抖露出的内幕,以及各种禁赛传闻,到这部把前面种种种种融合成120分钟的纪录片它们只是揭露真相的一双手,真正让人跌破眼睛的永远是真相本身所以真相就在这里,只不过你是否愿意相信。

无论如何,这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兴奋剂丑闻。

人类总是在与体制进行抗争,高集体主义的国家、前苏联的遗产…这是对抗国际反兴奋剂中心的手段,和格里格里何尝也不是对抗又一种体制的人呢…最后的高墙,蜷缩在角落的格里格里,以及本纪录片的力量——truth!

还有一个细节,最后普京对格里格里的形容是:叛逃者(我怕英语翻译带有倾向性,于是用我感人俄语水平听了这句话好多次,再去查字典,确实翻译成叛国者)… 这样诡谲的用词,或许一切不言自明…讽刺的是,我知道这是USA拍的,想用多国视角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想得到一个客观的事实。

于是我特意在百度上搜索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结果:没有官方的事件记录,只有各种网站的五花八门的新闻…俄罗斯的网站更是讳莫如深…这次,滤镜真的碎了… 政治污染体育,其实体育早就被政治搞得浑浊不堪…比的是除了技术…同样重要的嘴硬,爱国,还有肯牺牲…写完了,看着书架上1984,觉得它沉重得拿不动

 7 ) Icarus

非常好看。

Icarus中“双重思想”被提到了好几次。

1.想在比赛中用药的Bryan和长时间帮助俄使用禁药的Grigory为了某些缘由成为了揭发者。

Grigory是个很有趣的人,很难将他和禁药推动者联想到一起。

2.从政治的角度来看,Bryan和Grigory接触的时间点以及理由结合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看确实有点过于巧合了,很难说这背后没有什么猫腻。

我个人是认为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次俄是在自身存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被更具话语权的美制裁。

但事情真相我是无从知晓了。

包括这个电影最后成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也是有一定政治原因的。

3.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禁药成为了太多运动员的选择时,对其的道德讨论就弱化了。

4.Grigory在这件事中确实很难做,Putin让你这么搞,你不能不搞,但是出了事为了怕你说出去可能都会做掉你,你逃往美,检举揭发,俄肯定不会承认,就算一切证据坐实,俄也会把帽子按在你头上。

回顾整个事件,最让我诧异的就两件事,一个是刚才提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热爱自行车运动的小导演Bryan与Grigory这场莫名其妙的邂逅,Grigory帮Bryan得付多大的风险啊,而且时间确实太巧了。

第二个就是,我怎么都想不通,俄是怎么让Grigory逃到美国去的,真的想不通。

那可是俄罗斯啊。

真的离谱。

我已经能想象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某个国家,就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

 8 ) "全员嗑药",这可能是普京最想销毁的片子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大部分获奖影片小鱼前前后后都推荐过。

剩下的影片里,还有一部必须推荐下!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Icarus必须推荐的原因,不简单。

一来,和普京有关!

普京啊?

俄罗斯总统。

一个走路带风的男子。

人人遗憾他是位被总统耽误的超级网红。

他能害怕什么样的片子?

结果这片子不光上映,居然还获奖了!

几大电影网站评分也都很高。

豆瓣8.2。

烂番茄新鲜度92%。

所有评分的人里,94%的人明确表示喜欢它。

二来,事关俄罗斯禁药丑闻!

这里的禁药,指兴奋剂。

事件回到2014年,德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成为俄罗斯禁药事件的导火索。

最直接的后果,国际奥委会差点禁止俄罗斯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

也因为这次事件,完全改变了这部旨为记录以身试药,挑战权威的纪录片走向。

成为一部揭露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片子。

纪录片长达2小时,可以分作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丨以身试药,挑战权威布莱恩·佛格尔,一位业余自行车赛手。

也是本片的导演。

他曾心怀伟大梦想,获得环法自行车比赛冠军。

他称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比赛,只有疯子才会参加。

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名疯子。

这源于他心里根植很久的一个梦,他把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兰斯·阿姆斯壮视作偶像。

但有一天,阿姆斯壮被爆出使用禁药,并且承认了“有”这回事。

阿姆斯壮七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被收回,布莱恩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为此,他专门对话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

唐恩替阿姆斯壮做过50次药检,但都没发现阿姆斯壮使用了禁药。

唐恩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在使用禁药,只是他们够聪明,没有被抓到。

第一次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获得第14名的布莱恩决定以身试药,挑战禁药监测系统。

以往,你也许以为运动员只用在赛前注射一种禁药,就可以提高自身机能,轻轻松松获得冠军。

实际上,那是一种长期的、遭受心理压力、身体疼痛双重折磨的经历。

布莱恩通过唐恩这条线认识了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俄罗斯反禁药中心的主任。

左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右为唐恩卡特林。

双方经过一次网络视频通话后,布莱恩开始了漫长的、精密计算的注射禁药计划。

每隔一天注射一次,需要维持数月,同时进行大量运动。

很快,布莱恩整个大腿淤青,注射部位改为屁股。

不过遗憾的是,环法自行车赛前本该有的药检,因为反禁药组织没来,所以没有进行。

也就是说,布莱恩本来想通过使用禁药挑战奥运实验室的权威,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的时候,他就可以公布自己使用禁药的纪录片。

但,人家根本没给他这个机会。

而更遗憾的是,没使用禁药之前,布莱恩是环法自行车赛的第14名。

使用禁药五个月后,他的名次没升反降,反倒落后了13名。

原来,禁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厉害。

好在布莱恩保留了自己的尿液样本,并转交给了格里戈里。

格里戈里可以在他的反禁药实验室里进行检测。

几个月的付出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水。

纪录片从这里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丨惊天骗局,“全员嗑药”布莱恩找格里戈里催要检测结果,但反禁药委员会正在调查俄罗斯运动员在国家赞助下使用了禁药。

作为反禁药中心的主任,格里戈里是被严密调查的对象之一。

布莱恩的检测结果一拖再拖,格里戈里那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外界传他引咎辞职,实际上他是被迫成为牺牲的对象。

可以想象你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坚果被拿出来当作堡垒,成为被僵尸吃掉的对象。

直到有一天,格里戈里寻求布莱恩的帮助,从俄罗斯逃往美国。

而真正让格里戈里成为俄罗斯叛徒的最直接原因,是格里戈里看到老朋友,反禁药协会的前任主席心脏病发死亡的新闻。

格里戈里知道,他的老朋友并没有心脏病史。

这就说明,老朋友是被暗杀的。

而他,也随时随地处在危险之中。

终于,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丑闻,在格里戈里的爆料下,公之于众。

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获得的73块奖牌之中,就有30人使用了禁药。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可能更多。

和布莱恩的对话中,格里戈里也亲口承认,普京知道俄罗斯有这样一个禁药体系。

在整个禁药系统里,格里戈里负责执行,他向体育副部长报备,体育副部长再向体育部长汇报,体育部长再直接向普京汇报。

而且普京不仅知道,还曾特别允许格里戈里出狱,让他将功赎罪。

关于“出狱”,说来话长。

差点让格里戈里踏入鬼门关。

也和他如何卷入禁药体系有关。

作为反禁药研究室的主任,是怎么改变立场?

最后成了使用禁药运动员的“护身符”?

格里戈里自己也不清楚,他本来只是防止国家队购买不纯的类固醇,却因此得罪了人。

就这样,警察第一次通缉他,他试图自杀。

没死,但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很快,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奥运会邀请格里戈里去伦敦,并且除他不要俄罗斯其他人。

但俄罗斯需要了解伦敦那边的内幕,否则,俄罗斯使用禁药就有暴露的危险。

所以,格里戈里被特准放出来了,还去了伦敦。

后来的索契奥运会,格里戈里更是披露他们给数十位运动员提供混合了禁药的饮料,然后用干净的尿液秘密替换掉有问题的尿液。

他深知违法,却不得不做。

而且,每一个俄罗斯运动员都接受政府资助的用药计划。

震撼吗?

政府帮助运动员作弊!

当然,这些言论究竟是否属实,我们无从查证,它只是格里戈里的一家之言。

俄罗斯那边更是从头否定到底。

这场全球体育史上爆出的特大丑闻,最终也以没有证据彻底终结。

俄罗斯最后也参与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只有部分运动员被禁止参赛。

至于格里戈里,请求了美国证人保护计划,从此隐姓埋名。

这是他最惨的归宿,不能回国,不能回家,也不能与家人联系。

却也是他目前最好的归宿。

假如这要是一部谍战电影,小鱼会说看得过瘾。

然而,这是现实,就不得不提“沉重”二字。

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一种革命。

和斯诺登一样,只不过斯诺登是自发行为,格里戈里是走投无路下的反扑。

让人感叹的是,无论是谁,个体在其中,轻若鸿毛。

片名“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帮助伊卡洛斯逃跑,但伊卡洛斯飞的太高,太阳融化了翅膀上的蜡,伊卡洛斯掉入水中淹死。

纪录片首尾对这一神话皆有体现。

寓意谎言能瞒过一时,终究会有露馅的那天

 9 ) 1984下的现实投影

这部电影有趣的是在它上下部分拥有戏剧性的变化。

说明现实比想象更荒谬。

也许他一开始只是想证明运动界使用禁药。

如何规避每一次的药检。

于是他来实验测试服药后的成绩和药检系统的漏洞。

和他配合的是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格里戈里罗琴科夫。

通过一年的实验,他证明了只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通过药检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后来急转直下。

由于德国电视台揭露禁药纪录片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

把格里戈里,摆上了台面。

在这种情况下,他逃到美国后,反而让这个俄罗斯举国体制的用药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真的很难想象,国家体育部门情报部门联手,居然把AB样板本瓶都换掉。

简直就像谍战电影里的情节。

化妆成建筑承包商,清洁人员等,通过伪装的一些途径,调包样品。

事实暴露之后,经过第三方的权威核查。

确凿无疑。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反复引用《1984》里面的那些结构话语,“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三个阶段,学习,理解,接受,来阐述自由即奴役。

说实话用1984来讲这个故事那种威权政治下的谎言与荒谬。

不过里面出现了很多有点刻意,不是很自然。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蜡粘上羽毛,由于飞得太高,被太阳融化,最后摔落。

也许这也意味着,那些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尤其是有体系性使用的。

总有一天会从神坛上跌落下来。

电影中曾经提到中国内固醇以前生产最多的国家,而且质量很高,全世界都用中国生产的兴奋剂。

直到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才停止生产。

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

 10 ) 真相的代价

[仅供自我记录]生活总是会给出最精彩的人间巧合,一个业余的多年兢兢业业的自行车手,一个被迫参与可怕事情杰出专家,一场揭露阴谋的实验变成了一场席卷体坛的风波,而丑闻只能在美国被铭记,美国是最喜欢面对现实的地方,他们毫不留情的记住水门事件,他们可以叫斯诺登这个叛国者英雄,是的,好莱坞里做作虚伪的小人有,但只要有一个Bryan在我看来就是我几辈子都望尘莫及的良心。

Bryan从他小时候看到第一位美国人夺得的环法冠军开始,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就一直是他的梦想,而偶像注射了药物的事实让他感到自己的英雄陨落了,他不愿相信,一开始他只是想想策划一场证明自己这样的业余选手也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逃离尿检的记录片,为这个他坚持梦想二十多年的业余选手得到更好的成绩,专家grigory,一个在专业检测方面对反药物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的生活并不是风风光光,而是在内心难以诉说的煎熬中逐渐放任自我,任何人求助他都会帮助他们逃避尿检,完全不在意道德的麻木感以及那人是否是间谍,这些其实是他内心的求救。

这样,两人相遇,一个想要探索自己梦想的追求一生的事业里存在的黑幕,可以明显在开始的镜头里看出他对grigory的戒备,但就算流血也依旧完成了数月的注射,每次都需要注射几剂不同的药物,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况且他开始完全抱着的就是要揪出黑幕的心态,这样才能倒出接下来的故事,如果是心虚的人,就遮掩,grigory就不可能找到庇护,逃亡里朋友是最需要信任的,现实中的英雄经受了多少的苦痛,而且真的有人因此死亡,而且在审判的时候,西方专家也不敢相信,自己一直信任的机构干出这样的事情,还是Bryan说出grigory的牺牲,才平息了专家的愤怒。

《伊卡洛斯》短评

《不拘一格》提到的Netflix实施知情指挥(informed captain)决策制度获得成功的例证,因此豆瓣评论里的Netflix阴谋论不攻自破。美国阴谋论倒是有可能,不过引发由头的还是俄罗斯人自己。这确实是从话题到进程都绝无仅有的纪录片,Netflix采购团队嗅觉和魄力值得称赞。“俄罗斯斯诺登”Grigory Rodchenkov熟读《1984》,幽默口才佳,坦诚讲义气,有人格魅力有少年气,现实中我非常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结尾用了法国民歌À la claire fontaine, 我记得其他电影也用过,忘了具体是哪个了。

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奥运会从来都是关于政治,罗琴科夫视奥威尔1984为精神指引,在政治斗争中被整就不奇怪,他在美国能一直像影片结尾的画面里那样过的开心吗?他知道有美国运动员从小签合约用药栽培吗?普京为什么又要趁着冬奥会开完打乌克兰?

13分钟前
  • 已被删除
  • 还行

An universal thing was pictured as a characteristically Russian evil in this "documentary" made by US.

18分钟前
  • afra
  • 很差

谎言世界中,说真话成了革命,革命者格里高利也就成了体育史上的斯诺登。纪录片从业余自行车导演布莱恩,想以身试法挑衅药检机构开始,意外发展到让莫斯科联络人替代自己成为大事件主角,戏剧性转变实在太强,以至让人忘了片子初衷,忘了布莱恩辛苦挨打那么多针和积攒的尿。片尾忘改俄罗斯的平昌命运。

1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美帝国安局出了斯诺登,毛熊体育部就出了格雷戈里,然而天下乌鸦一般黑,集体信息泄露或兴奋剂事件什么的个体怎可能抵制?学习、理解、接受——乔治奥威尔早已看穿一切。跟《第四公民》类似的手法,现场记录+背景叙述两条线,但戏剧冲突更激烈,后半段全程高能,有悬疑片的味道。

21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其实更喜欢开头作为引子的故事,单摘出来都可以作为一部很有角度的纪录片了。后面就陷入《第四公民》一般的缓慢反复节奏里面了。原来,韩国人对体育的亵渎比起这里面来,还是弱得不值一提。跟《脸庞,村庄》完全不是一个类型,放在一起比较,难为评审,难为两部影片,也难为观众了。

26分钟前
  • zhaoyao
  • 还行

美国佬最喜欢黑别人再给自己颁个奖,我觉得你们的国家体操队可比俄精彩多了,能拍给我们看看?(ps别扯电影无国界,电影就是国家宣传手段)

30分钟前
  • 老钟嬷嬷来袭
  • 很差

从一个有趣的概念牵扯出了体育/政治上的一个大丑闻。材料组织有点零散,后面套1984的三段也有点影。片中论述的真实性有多少不论:体育界的虚伪没跑了,以及1984写得太棒了。

31分钟前
  • MuyBien
  • 还行

35分钟前
  • 石狩川
  • 还行

①禁药问题居然和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产生间接联系,着实是刷新了我的世界观;②再联系之前好莱坞Harvey Weinstein的问题,这个世界更多的台面之下的运作方式恐怕都要超乎常人的想象,细思极恐。

3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不感兴趣啊

40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兴奋剂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 基于政治高于体育 单独揭露攻击俄罗斯意义不大 美国人肯定也不干净 甚至更加卑劣 当然 咋咋唬唬起哄的都是有贼心没贼胆的

41分钟前
  • star
  • 还行

因为Sinner的药检事件想起去看此片,看完对精英体育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不是dope与否,是dope和anti-dope比拼谁技术进步快。印象最深刻是每个最终被揭发的都曾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无辜的清白的。

42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把这事拿出来讲实在是太具勇敢了,难怪会击败瓦尔达,海报的设计很有趣,评论tag最多的1984还真有点那个意思,以后都无法直视奥运会了...

43分钟前
  • SATURaiN
  • 推荐

最迷的是明明已经禁赛了,还能参加奥运会?

48分钟前
  • Jawline
  • 还行

看过~

49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抢占先机是这部片子制胜法宝,片子前半段似乎有点多余从结构上来说,后半段的变奏与小标题并不是那么契合,不过的确透露一个惊人的事实,嗑药与政治操控,只不过那次俄罗斯嗑得太凶了。揭露事实之余导演与俄罗斯专家之间的互动似乎也没那么真挚。

53分钟前
  • 非灰
  • 推荐

WADA自己泄露的欧美服药名单都擦不完屁股了,此片公映可以适时引开舆论视线。毕竟反俄正确,众多堂而皇之地出现未确证俄运动员的画面剪辑,感觉不少人可以以个人身份起诉这个导演了。 1星给视觉。

57分钟前
  • 月豕の歹匕其月
  • 很差

一不小心捅破奥运会就是另一种军事这层窗户纸了嘛不是。

1小时前
  • 神哥
  • 推荐

戏剧性极强

1小时前
  • 弥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