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评论着眼于第一视角战斗,战争的真实与血腥,只浅浅提到结尾的温情。
其实,这样评论没有抓住重点。
影片结尾特警队员见到自己的女儿和妻子正是全片的主旨,前面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这一幕铺垫,对无辜市民的拯救、与伊朗部队的接触,甚至端掉了一个ISIS的一个总部,这些都为结尾的一幕张本。
特警SWAT队长带着小队人马执行任务,新加入的年轻队员不断追问任务到底是什么,但队长一直不说。
这样的感情持续酝酿和压抑,直到最后一幕才骤然释放,任务居然是拯救队员的家庭,从ISIS分子手中营救被占有的妻女。
所以即便队长牺牲,一个队员的家庭已被拯救,新队员突然提出来要拯救另一队员的家庭,突出了家庭温情的力量。
私信+++qun:
这部网飞出品的小成本战争片能够脱颖而出确实有它的道理,而且够硬核。
挺佩服网飞的,八爪鱼一样网罗全球素材,多数眼光精准,合作水平颇高,而且极具故事性。
《血战摩苏尔》是线上电影(俗称网剧),无院线、无推广、无明星、低成本,低调而出。
本以为欧美三、四流水平,却被惊艳完全是部优质作品,很接近一流水准。
影片讲述一组伊拉克特警在国破家亡之际凭借一己之力对抗ISIS极恐组织的真人真事。
仅看这个一句话简介,估计只有战争片影迷感冒,而观注时事的对ISIS感兴趣。
按常识推论,这是一部正义打击邪恶的枪战片,动作场面好不好看呢?
然而,这种习惯性判断是错的。
摩苏尔,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交通枢纽,被ISIS(伊斯兰国)极恐组织完全占领的超大型城市。
伊拉克军警结合,军队攻击,警察守卫。
历时三年巷战,其中激烈战斗八个月,才予收复。
三年中,军队与平民共存,死伤惨烈,城市变为废墟瓦砾。
摩苏尔战役一直是各国军事界用于研讨的现代战争范例。
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被各方国际势力撕裂,宗教冲突,大国博弈,最终极端恐怖分子渗透。
一个国家战败,不仅无法重建,而且被各种势力折腾到体无完肤,最终被极端主义控制,这就是伊拉克现状。
如果作为伊拉克国民,深爱祖国,又是一名忠诚的士兵,在国破山河也不在之时,在信仰支离破碎之时,您会选择什么?
影片如实还原了上述情景和人文。
写实风格+肩扛摄像机,用独立电影的视角和纪录片的视听重现了苦难之中的摩苏尔全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又让情节因真实而震撼。
我们在媒体上的听闻被影像如实还原在各个鲜活的个体上,让人感叹。
更厉害的是,影片虽是美国制造,但总体是以伊拉克人视角展开叙事,保持客观又带些人文色彩,这种水深火热的灾难感重现是影片的大功绩,值得大赞。
从娱乐性来看,片子值回票价的战争戏让人刺激。
基本上跳脱了此类电影的标准模板,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异常残忍残酷残暴,现代战争的城市巷战估计就是这样。
没有主角光环,有的只是下一个死去的会是谁?
剧中受过美式训练的特警队,是群老兵,人员视阵亡情况已经入不敷出,装备打一次少一次,但这支"精英部队"胜多负少。
他们违备命令,或者说也接不到什么命令,深入敌腹,独立作战,残暴催毁ISIS据点。
不能说是正规军,不能说是特种部队,其实就是支游击队而已。
影片的肩扛镜头经过快速剪切与时间同速呈现各类动作场景,紧张惊悚高速,秒间终结。
再与写实风格搭配起来,观感只剩近战残忍,令人生寒。
同时,每段动作戏都是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充满物理实战感。
另一方面,诡谲多变的战场防不胜防,即便身经百战之身也难逃死亡,这种悬疑设置也相当成功,很真实。
影片具备近年少见的优质战争场景,大呼过瘾的同时又产生生理排斥,娱乐同时带入反思,很高明。
最震慑的是结局的巧妙设计,反常理又深刻,点晴之笔。
为了这个结局片子铺垫了很多剧情:ISIS滥杀路人、伊朗军方渗透、邪教买卖儿童等等,全面描述了伊拉克社会现状的凄惨和失控。
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为谁而战?
为什么十几个老爷们儿浴血不息?
是为了证明,苦难中永远都有勇敢无畏的人性为了心中所爱而战斗。
这个结局虽然反常规,也是讽刺的,却更是现实的,很黑色。
这是这几年看过最好的最贴近真实的现代战争电影之一,细节满满,跳弹打到主角,巷战平移被误伤,扶着rpg,再压着rgp~等等~没有主角光环,“有的亲人被美国人杀了,有的亲人住在美国”台词也是绝……虽然有几处明显是战术硬伤,但毕竟电影嘛,总归要电影化一下……愿世界和平,这些事别发生在我们身上
近十年最好看的巷战题材电影,伊拉克人视角摩苏尔战役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推荐一部巷战题材的战争片《血战摩苏尔》,《僵尸世界大战》、《黑水》编剧马修·迈克尔·卡纳汉导演处女作。
电影曾经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参映,今年11月26日网络发行。
真人真事改编,以伊拉克人视角再现2017年摩苏尔战役末期,残垣断壁的废墟之上,残酷血腥的人间炼狱。
非常出色的一部,鲤鱼觉得这部是近十年最好看的一部巷战题材电影。
这一期鲤鱼只对剧情进行简单介绍,盘点电影的主要看点,不会涉及关键情节的剧透,强烈推荐喜欢战争片的朋友去看完整版。
2017年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已经被极端宗教组织伊斯兰国(ISIS)占领长达三年之久。
自2016年10月开始,伊拉克政府军在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支援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摩苏尔战役”。
战争进入到了末期,政府军已经控制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极端宗教组织的残余势力,被分割包围在城市各个角落之中,激烈的战斗仍然时有发生。
数名伊拉克警察在遭遇极端宗教组织围攻,子弹打光束手待毙的危急时刻,大名鼎鼎的尼尼微特警队及时杀到。
击毙了极端宗教组织的武装分子,救出了两名幸存的警察。
尼尼微特警队的长官得知年轻警察的叔叔,在刚才的战斗中丧命后,决定将其收入自己的战斗小队。
年长的警察没有资格加入,原因是他与伊斯兰国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血仇。
尼尼微特警队,是摩苏尔战役期间,一支战功卓著的伊拉克本土警察精英部队。
因为击毙极端宗教组织武装人员的人数众多,是伊斯兰国唯一不给“脱巴”机会的武装力量。
“脱巴”是伊斯兰国恩赐给伊拉克本土军事人员,被俘后忏悔倒戈的机会,尼尼微特警队的命运是,一旦被俘当场处决。
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警察加入尼尼微特警队之后,开始跟随只有十几个人的特战小队,一起在危机四伏的摩苏尔城中穿行。
这位年轻人发现,小队不仅要与极端宗教组织作战,同时还要不时应付伊拉克官方哨卡的审查。
在一连串残酷激烈的战斗之后,小队成员不断有人倒下,小队此次行动的真正目标也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以中东和北非动荡地区为背景的战争片拍过很多。
主要还是以美军视角为主。
土耳其和库尔德人视角的作品,鲤鱼也看过。
以伊拉克人视角作为切入点的,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这座曾经的伊拉克第二大都市,在美军2011撤出之后迅速被伊斯兰国占领。
在长达三年多的极端宗教组织统治期间,我觉得除了生活在那里的伊拉克人,没有到过那里的人绝对无法理解这座城市究竟发生了什么。
看电影不行,看新闻也不行。
《血战摩苏尔》这部电影,虽然全片对白使用阿拉伯语,剧情也是跟随尼尼微特警队,一路在摩苏尔的废墟中穿行,但是说到底,还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风格战争片,毕竟导演是美国人。
不过反过来思考,我不知道其他影迷朋友,只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可以理解什么是伊朗电影的风格,我绝对不知道什么风格属于伊拉克人。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文化上的话语权,等同于丧失了灵魂。
这部美国人拍摄的电影,美军没有像以往那样以救世主的高大上形象出现,压根就没有美军什么事。
并且通过尼尼微特警队一位指挥官之口,说出了近二十年美军全球步武的一个关键所在,美国人一直都只在摧毁自己认为的敌人,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摧毁之后的重建。
911之后美军开始全球打击自己认为的潜在敌人。
搞掉了萨达姆,卡扎菲,搞掉了一大半塔利班。
可是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的人民真的被美国解放以后,就过上了幸福生活吗?
好像并非如此。
摧毁暴政统治当然没有错,可是权力交替的真空期,各方势力呲着獠牙相互撕咬的时候,美国人无意建立新的秩序和安定,反倒为了避免伤亡抽身离开。
甚至我感觉美国人的思维,压根就认为这种骨子里的潜在敌人,内部互相咬的一嘴毛,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来说,反而更加有利。
在暴政的统治下,人民还可以苟且的活着,被美国人解放之后反而流离失所朝不保夕,那么这种“解放”还有什么意义?
最关键的是,美国人认准了要来解放,被解放的人民没有拒绝的权利。
电影中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地方,就是数次出现,参战各方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将俘虏斩首的画面。
不是一把一米来长的大斩刀一挥而就,是二十来公分那种细长的小刀。
第一次看到极端宗教组织以此种方式处决人质时,惊得一身冷汗。
这部电影中,不止是ISIS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在摩苏尔战斗的各方都是如此。
如果要战胜野兽,必须用野兽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
可是当一个人用野兽的方式思考以后,还是人吗?
《血战摩苏尔》这部在Netflix上线以后,口碑不错,豆瓣和IMDB分别拿到了7.9和7.3的高分。
鲤鱼个人评分8.0,一部让人略感沉重的战争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一提起伊拉克战争,浮现在观众脑海中的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先进装备武装到牙齿的王爷师,没办法,谁叫始作俑者是嚼着口香糖、喝着可乐,满世界耍流氓的美国佬?
为了掩盖自己在伊拉克犯下的罪行,美国佬拍了一堆洗白自己的主旋律美国大片,最恶心的非《美国狙击手》莫属。
所以当本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群由伊拉克当地人组成的尼尼微特警队来讲述发生在伊拉克战场的故事时,就显得格外突出。
单凭这一点,本片值得一看。
由于主角们装备简陋,所以没有宏达的战争场面, 但是片中展示出来短兵相接的巷战照样能把观众死死钉在屏幕前。
虽然战斗场面不够刺激,但战术细节拍得十分细致,可见剧组下足了功夫。
最终把巷战的短促猛烈、战争的真实残酷、战场的瞬息万变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大呼过瘾。
至于剧情,直至片尾才点题。
这个从影片一开始就遮遮掩掩、神秘兮兮的的任务原来是营救队友的家人、孩子。
尼尼微特警队执行这个任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孩子。
孩子代表希望,更多的孩子代表伊拉克人能以更快的速度重建城市。
就伊拉克目前状况来看,希望太渺茫。
片中还出现罕见的伊拉克人讽刺美国佬的台词,听完心里十分舒服,时隔多年,伊拉克人总算看清了美国佬的真面目,不过是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
但别忘了本片是给伊拉克带来灾难的美国佬拍的电影,这本身就是对没有话语权的伊拉克的碾压式羞辱。
一开始以为是讴歌美国军队在摩苏尔的战斗和牺牲,没想到剧中人物全程阿拉伯语,实际上讲述了一群在摩苏尔战斗着的伊拉克“尼尼微”特警的故事。
在满是残垣断壁的摩苏尔,伊斯兰国即将溃败,这群特警在这个档口在执行一次极为特殊的任务。
影片开始,一名年轻的警察遭遇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围攻,差点丧生,前述的特警们恰巧路过,将他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于是这个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在连续不断的突进中,特警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年轻人越来越好奇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如此值得特警们浴血奋战,在所不惜。
当特警们冲进居民楼房间的大门后,妻子和孩子出现的时候,答案一下子揭晓。
不是为了抽象的国度,也不是为了泛化的人民,而是为了营救出自己的家人,简单而有力,合理又合情。
只有家人的安危,才能催生出如此巨大的动力和潜能,让这帮热血男儿不顾一切杀入险境,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直到任务的完成。
就像特警队长说的那样,家人才是一切,代表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的未来,伊斯兰国已经被打败,等待他们的是家人的团聚和家园的重建,有了这些,历经多年战争的伊拉克才能恢复原来的模样,才有希望,才有明天。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从个人的角度复述并分析了剧中人物的一些心理以及动机,对部分情节进行分析,分析了卡瓦角色弧成长的过程。
篇幅过长,阅读时间大概7分钟。
对细节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谢谢故事的背景是恐怖分子组织ISIS(伊斯兰国)开始从摩苏尔地区败退。
故事开端3个警察去摩苏尔地区抓捕毒贩(毒贩也是ISIS的人),在抓捕过程中遇到了其他ISIS的人来营救同伴,于是展开火拼。
3个警察打到弹尽粮绝,正在绝望之际,一支特警部队赶过来救了他们。
其中一个警察在战斗中牺牲了,他是21岁年轻警察卡瓦的叔叔。
卡瓦工作不到2个月,还没有拿到警察证。
特警们感到非常震惊,这3个警察居然在这种地方抓捕逃犯。
叔叔死后卡瓦很难过,从呆滞懵逼的眼神中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已经痛到麻木了,或者他一下子没回过神来接受叔叔死去的事实,无法相信。
特警们直接把跪在地上的两个ISIS逃犯割喉了,其中一名队员(就叫他卷发吧)还拿着手机把这个过程拍照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痛苦死去。
特警们在执行一件秘密任务,正好缺人手,问他们有没有被ISIS伤害过,家人被杀之类的,只有卡瓦的叔叔被杀了,所以想要拉卡瓦入伙。
卡瓦想为叔叔报仇,也出于报答救命之恩,于是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此时有一个细节:副队长用一个瓶子把某个东西倒入自己的军用鞋内,正好听到卡瓦说:“如果我有老婆的话,我肯定不会出现在这种鬼地方。
”,副队长一听就急了,想要上去和卡瓦理论一番,被队友拉住了。
然后队长让卡瓦走在两名有经验的队员中间,保护他让他过渡新人的适应期。
任务是对卡瓦加密的,观众站在卡瓦的视角是不知道任务内容的,于是卡瓦一路上都表示了很多的疑问,但是队员们没有一个给他解释。
他们一行人走了没有多久,在一间空房子里面休息,副队长眼神略微焦急,抽了根烟缓解自己的情绪,队长安慰他说:“不要着急,我保证就休息10分钟,反正他们现在也不会出现的”。
现在看来这里又是一个小细节。
坐在卡瓦旁边的卷发递给了他一只耳机,放着很high的音乐,卡瓦也跟着一起晃动脑袋,享受战争休息片刻的自由。
此时房外有车子过来的声音,队长警觉地站在窗后观察情况。
发现是卡瓦之前的警察朋友,他下车之后在他们之前待过的地方放了一个信号烟雾弹。
然后他就离开了,接着来了一辆小车在旁边停下了。
“趴下!
”队长发现情况之后马上喊出了这句话,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之后,发现有个队员牺牲了。
这个牺牲的队员正是之前给卡瓦分享耳机的那个卷发,队长愤怒地抓着卡瓦的衣领说:”都是你们害的!!
“其他的队员此时站出来劝说道:”他什么也没干。
“后来队长把那个队员的手机交给了卡瓦,让他保管。
卡瓦说:”这个应该交给他的家人。
“队长头也不回地走了。
继续上路,在路边遇到两个小孩推着父亲的遗体。
队长关心地表示他能够载这两个小孩去到安全的地方,寻找新的归宿。
到达安全区过关卡的时候,队长贿赂联合军守卫,让他们保守秘密,不告诉任何人有特警从这里经过。
联合军守卫感到很疑惑,特警不是都已经死了吗。
在车上的时候,卡瓦翻看手机里面的记录,发现一段被割喉的视频。
副队长说那是卷发的哥哥被ISIS杀死的过程,所以卷发每次杀死ISIS恐怖分子的时候也会把这个过程用手机记录下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报复恐怖分子。
随后一行人遇到了敌方狙击手,在损失了一名队员之后终于击倒了两名狙击手。
卡瓦想要给这两个狙击手一个痛快的枪决,队长说不要,就放着他们在那里受折磨然后死去。
卡瓦抽了根烟,他似乎又从麻木的状态找回了知觉,举起手中的手机,拍下了那两个趴在地上受尽折磨的敌人。
这个行为有两个理由:1.似乎这样做才能让他的内心得到一丝宽慰——卷毛的死在某种程度上和他有关,他希望替卷毛完成卷毛想做的事情。
2.叔叔被ISIS恐怖分子杀死,他痛恨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不值得同情。
这种行为侮辱性极强,是对恐怖分子的报复。
最后准备离开的时候,一名队员说要给那两个恐怖分子来一枪,卡瓦说道:“不,就让他们这样待在这。
”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到卡瓦也已经认可了队长的领导和行为,相信这支小队正在进行的是一个伟大的任务。
随后遇到了伊朗部队,伊朗部队提出了以物换物,想要用枪械弹药换取香烟。
然后请队长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俘虏(可能是想用俘虏也换点东西之类的),队长发现了其中一个俘虏是之前出卖了他们的人——卡瓦的警察朋友。
根据影片开头的文字提示,警察朋友现在已经“脱巴”了——在恐怖分子面前忏悔倒戈。
于是队长叫卡瓦进来,卡瓦确认是他之后,队长说这个人我们要带走,他出卖了自己人。
队长可能是想替卡瓦救下他的朋友,亦或者是想通过这个人获取有关ISIS的部队部署情况。
但伊朗部队长官不同意放人,于是双方开始了激烈的争执,同时俘虏也大声哭诉自己的迫不得已。
就在多方争执不下时,卡瓦从身后掏出军用斧子冲上去杀了警察朋友。
伊朗长官和队长都愣住了,然后交易继续正常进行。
这里表明了卡瓦已经愿意全身心投入这一项伟大的事业中去的决心,为了完成任务,必须要有所牺牲,在叛变的朋友和伟大任务之间,卡瓦选择了任务,或者说是大义灭亲?
随后巷战休息过程中,队长被炸死,就在副队长感到崩溃的同时,卡瓦站出来了,他说:“90秒的休息时间已经到了”,把其他队员从伤痛中拉回了现实,此时的卡瓦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只小队,不管执行的是什么任务,对于卡瓦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了,他的心中只有完成任务。
最后到了一栋公寓,队员们悄声靠在墙边,副队长把鞋子脱下来,从鞋子里面拿出了钥匙(没错,最开始那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埋下的伏笔),然后颤颤巍巍地打开了房门,一行人冲进去杀死了一个裸身男人。
随后副队长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老婆和孩子,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这也是这个任务的终点——帮助亲人尚在的队员营救自己的亲人。
因为大家都失去过,才会懂得亲人的重要,懂得与亲人相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虽然自己的亲人可能已经没有了,但是能够帮助其他队员找回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开心和充实,在残酷战争之下,这可能是那些人最后的一丝温暖,也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所在。
整部电影虽然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但是那种局部战斗拍得很仔细。
里面有非常专业的CQB战斗战术。
CQB,全称Close Quarter Battle,即室内近距离战斗。
这种特殊的作战战术是特种部队应用在大楼,居民区,小巷等室内狭窄环境中的。
与敌人搏斗时能够抢占先机。
1,电影里有一段特警队突袭ISIS总部的场景,非常非常精彩。
整场突袭符合CQB战术原则,强力攻击,出其不意,快速移动。
首先狙击手预先进入制高点,另一名AK射手进入顶楼攻击位置。
而其他队员埋伏在ISIS总部的大门口。
然后RPG抢先发射,但是没有爆炸。
在这样突然的情况下,所有人依然镇定地突破大门。
接着进攻节奏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完全压制住了ISIS的火力,非常漂亮。
2,街道上反狙击的那一段也是可圈可点。
当时出现狙击手后一片混乱,根本判断不出狙击手的位置,都在等指挥官下命令。
指挥官看到车队左边的行人遭到射击,所以猜测敌人在左边。
后来有子弹击中指挥官右边位置,所以他命令机枪往右1点钟方向压制狙击手。
在战友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凭借自己的意志指挥,心理素质棒棒哒。
随手收拾垃圾这动作导演设计的太做作了,战场不能随便碰东西,尸体下都可能压着手榴弹。
还有巷口坐在小板凳上的小孩,凳子下那条电线没交代清楚,还以为是个路边炸弹呢。
救出来的母女俩看着生活条件还不错,桌上还有水果。
话说为啥跟伊朗人换子弹,摩苏尔到处都是子弹,最多的就是ak的7.62口径子弹了。
马修·迈克尔是一位善用平静描绘绝望的导演,全篇没有飞机大炮火光四射,就是几个伊拉克步兵,几把二手AK一步一枪地淌过战区,即便没有后援、违抗命令、惨遭出卖、战友倒下也要继续战斗,义无反顾。
电影的点睛之笔说道:“我们已经过了向美国人祈求的阶段”,上校即便在战区也不忘拾起垃圾放进垃圾桶,身处绝境却永怀希望,坚信战后的家园必将重建。
中国近代史教给每一个中国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想要有尊严地站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唯有自强不息,这也是电影的灵魂所在。
冷门就一定有他冷门的道理,就真鸡儿浪费时间
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
7.5分!不错的小成本枪战动作片,残存的伊拉克的特警部队隐匿行踪,与指挥部失联,在伊斯兰国崩溃逃亡的最后时刻英勇反击ISIS,并成功救出还存活于世的队员家人,电影没有什么宏伟的战争场面,一直以巷战为中心。电影没有像《锅盖头》《黑鹰坠落》《前哨》等美国大兵电影的华丽战争场面,但在巷战作战写实方面是出类拔萃的;
三星:国度焦土,人物焦虑,摩苏尔的血与沙。总体上城市巷战的战斗场面贴近写实,而叙事比较克制,观影代入感不错。
真实的小分队系列
评分虚高,故事讲的并不好
菜鳥青年警員加入屢戰屢失的特勤隊頗帶有Fury的意味走向, 卡瓦最後戴著遮蓋面部傷口的懲罰者圍脖也是表明其轉變和成長. SWAT隊長和聖城軍上校的針鋒相對也是頗有玩味.
其实没咋看明白
2024-03-04
不咋好看
影片从头看到尾都不知道到底在讲啥
最后的点落得好,回头看,很多情节都在帮助衬托这个结尾。全程阿拉伯语挺带感。
最大的反差是废墟中若无其事,习以为常的孩童。——20241005 Day30 √
一般般。
这么高的评分都是水军??看完我简直想骂MMP本来一开始还是可以打4星的但越往后越烂,这一群人是真的作死自己把自己人害了不知道多少次,一开始看起来多牛逼的一队人其实就是一群逗比
每次接敌都一样短暂、慌乱、满是倒霉的意外,永远于至少一方的措手不及中开始与结束——当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在北非拍一部有关中东宗教混战的阿拉伯语电影时,巷战的真面目变得如此清晰。
1:41:23 已看
有点简单
战争使人成长。
战斗场面非常写实,氛围营造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