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感动500万人”跟《马拉松》就在记忆里紧密联系一处(即《马拉松》的观影人次是5,148,022,同为长片处女作成绩类似于今年的《追击者》,但路数完全不同)。
提起《马拉松》会想到广告宣传语般的感动500万人,提到500万人也会想到《马拉松》和曹承佑。
说曹承佑,不得不说几个呆头楞脑的小伙在电脑前被《爱有天意》震撼到,简单说就是火车送别、战地信物还有盲眼相会重逢。
换话说,当时的韩国爱情片完全能轻易打动年轻观众的心。
记住,他们还没有被灌输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
要明说的,对曹承佑的好感基本在那时确立,由此到《马拉松》还有《老千》。
第一遍看《马拉松》,当时看到智障加跑步题材,立刻想到那部“再也没什么好说”的《阿甘正传》。
看完后发现还是有所不同,所以《马拉松》一直是被我放在韩片推荐的名单里。
托叶航的福,有了看大银幕胶片版的机会(好像当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映过?
)。
整体感觉依然不错,中间把持自己的情绪,带着挑刺想法,后来在教练训练楚原那段还是跟着笑了。
可以说,影片完全控制了观众,观赏效果非常之好。
该笑该煽,都算合理,这点之前在上海看的朴信阳主演那部片子就实在糟糕得不行。
照理说看第二遍,只要有冗长叙事的臃余部分,心有烦意是正常不过。
直到一小时多,我才有意识看了下时间。
至于后面的大雨,发觉也是过度到超现实幻想片段的一部分,雨没有下到结束,这倒是应该的。
什么?
要让哭,除非之前的《天堂电影院》。
《都市时报》的人很会做文章,先是打着《新天堂乐园》的名字,自然观众一无所知,毫不买账。
然后他们又发了段字注释说,奇怪这部片子怎么是订票数最少的呢,其实它有一个名字说出来大家都如雷贯耳:《天堂电影院》。
……我说,你们何必搞得这么麻烦,早先直接用《天堂电影院》不就好了。
《新天堂乐园》有几人能反应过来,不过既然错失,就等下次了。
这也让想起一段子,当年版面总有人求推荐,屡次三番,络绎不绝。
当时的“肖申克控”跟今天一样可怕,于是,一次阿汤哥就推荐说,有这么三部片子在我心目中那是一样的好,它们是《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月黑风高》。
很难相信这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就是说,真的曾经有自闭症患者跑完了全程马拉松,并且还跑出了257的好成绩。
这简直就是个奇迹了。
马拉松从来不是个讨喜流行的竞技运动,这也决定了它的回报率是相当低的,我认为物质方面几乎是零回报的,然而竞技者的付出却可以说是所有运动里最巨大的。
42.195km,有的人可能连个零头都跑不了。
自从开始接触跑步以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字,越发了解这背后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伤痛和信念。
它需要你伴随痛苦和疲惫忍受着千篇一律的单调和乏味,跑到极致时,甚至感受不到世界的存在,天地之间好像只有一个你,你要做的只是左脚右脚不断轮换的机械动作,简单又艰难。
这恰好与自闭症患者的行为活动相似,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与自在,孤独在无人为伴,谁也融入不进去,自在在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规则,什么礼貌,什么素质通通不存在。
其实我不懂,我一没跑过马拉松,二不认识自闭症患者,我只是看了这个电影,装作看懂了想留下点什么,尽管我知道是废话。
这是真实的故事,关于一个奔跑的少年。
他叫楚原。
患有自闭症。
总是急促重复别人的话,手指看似无意义地抖动,不会算术,甚至连微笑也要学习的他,却执着地喜欢着一些东西。
饼干。
面条。
斑马。
阳光。
狗尾草。
大雨。
还有奔跑。
对很多人来说,奔跑仅为了逃避现实,亦或随波逐流。
但这个少年,奔跑,是因为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不知疲倦。
当他执拗地跑完100圈累倒在地,教练问,楚原,你的胸口很痛,对吧?
这个男孩只是沉默地拿起教练的手,捂着自己正在剧烈起伏的地方。
心脏在赛跑,像被用力地敲击着。
这样的感觉。
很好。
我们呢。
常常感到疲倦。
淡漠地过日。
像走在单行道上那样前行。
会不停地回头,因为无法彻底与过去分离。
没有变化。
没有进步。
停滞不前。
渐渐忘记自己那双寻找光彩的眼睛是如何黯淡下来。
渐渐分不清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
我们也曾渴望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只是身体在某一天被层层束缚。
动弹不得。
过去追求什么。
为什么而奋斗。
所有这些本来重要的东西都在无所谓中被淹没了。
以前清楚的,现在都不知道了。
于是时间在我们眼里。
一晃而过。
而当初坚持的那个梦想。
最终下落不明。
正是在这个精神集体失落的时代,楚原如一股清澈的溪泉,缓缓流过我们干涸已久,那个梦想起源的地方。
奔跑。
不仅是电影的主题,更是生命的主题。
人生亦是一场马拉松。
坚持目标,一路向前,义无反顾。
在有阳光的时候慢慢跑,像斑马一样。
清晰。
有力。
下雨的时候,则像猎豹般奋力奔驰。
充满抗争和力量。
这便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教给我的朴素道理。
19岁。
2小时57分33秒。
42.195公里。
零散的数字背后,诠释的是巨大的勇气,乐观,坚持,信念和希望。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窗外正好一场大雨落下。
我仿佛听见有人在说。
用力奔跑吧。
压力应对方式的理论模型 ABC-X模式是压力应对的基础和首创性模型,其中A是指压力源事件,B是家庭应对压力事件的资源,包括包括家庭成员个人资源( 如理解能力、知识和技能、人格特质、生理和情绪层面的健康状况、自尊和掌控生活 的意识) 、家庭系统的资源( 如家庭的沟通、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凝聚力、领导模式) 和社会资源( 如医疗机构、学校、教堂、政府机构等) ; “C” 指家庭对压力 事件的认知或定义,这是决定家庭压力严重程度 的关键; “X” 代表导致压力的高低程 度或危机,任何突然的改变使得家庭原本平衡的状态起了波折,便会对家庭形成压力,家庭对压力 事件所赋予的意义是决定家庭压力经验严重程度 的关键。
双重ABC-X模式是在原有ABC-X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四个变量: ( 1) “aA”,指的是累积的压力,当家庭面临一种以上的压力事件时,当前的压力事件也有可能让先前未解决的压力事件变得更加剧烈,从而导致家庭的失衡。
( 2) “bB”,指的是因变化 的压力而产生的新的资源。
( 3) “cC”,指的是家庭对累积中的危机、压力事件、现存及新开发的资 源的界定或是再认识,在这一阶段家庭若能把压力视为一种成长,而非一种困扰,则摆脱困境的几率将增大; 反之,则增加家庭累积性的困扰。
( 4)“xX”,家庭因前面多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积极或 消极性的适应或是动态平衡。
这里强调的是在家庭整体需求与家庭成员间取得均衡。
用双重ABC-X模型分析马拉松 在电影《马拉松》中,自闭症孩子初原的出生是最初的压力源事件,面对这个压力事件,家庭要支付初原的干预康复治疗的费用,妈妈要为初原学习最简单的“雨”“树”“心跳”等概念付出巨大的努力,除此之外,母亲必须花费比正常父母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初原。
另外,弟弟兴原的出生,想必也是另一个压力源事件,父母要抚养两个孩子,承担双倍的抚养和教育费用。
母亲对于初原的最初认识还是不接受的,她曾想过要在公园里面抛弃初原,也曾对初原失去耐心,将他丢在雨中。
在这个初原的幼年时期,这个家庭的压力应该是巨大的,不少影片都是聚焦于特殊儿童适应启蒙过程,比如《海洋天堂》、《奇迹的缔造者》等,但是这部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因为后面的事件即马拉松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我们也将看到,在马拉松事件上,母亲承受了更大的不可想象的压力。
为什么仅仅说是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呢?很明显,由于初原的出生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父亲承受不住压力离开家庭,由于母亲的忽视,兴原一直对于母亲心有芥蒂,对初原也是漠不关心的,因此,在初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人一直承受着三重压力源,初原本身带来的压力(母亲常常被叫去公安局),兴原的叛逆带来的压力,以及丈夫在家庭职能当中的缺失(母亲要一个人照料两个孩子的起居,常常有洗不完的衣服),这三种压力互相影响,加重了初原的自闭症起初压力来源带来的压力。
此时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母亲一个人,父亲可能仅仅对家庭进行经济支持。
但是就算这样,此时的母亲还是坚持劳累而浑然不知疲倦的,因为母亲开始发现初原身上的跑步和记忆天赋,丈夫的缺失对于她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她将全身心注入在初原身上,发展初原的跑步天赋成了此时母亲的主要动力,此时母亲对于初原积极的认识是压力程度减少的主要原因。
发展初原的跑步能力并参加马拉松完成三分中之内跑完全程的目标又是一个新的压力事件,为此母亲百般恳求初原学校的体育教师训练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压力源的变化也更新了新的资源,从此在马拉松这一压力事件上,教练成了资源的另一输出口。
教练对于初原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着的,由起初的完全否定,到慢慢地产生兴趣,到最后的对于其跑步能力认可。
教练对于自身的认识也是变化着的,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先前比赛经验对初原的帮助作用。
然而,母亲对于初原跑马拉松的认识却是相反着的,由起初的坚定不移,到怀疑初原是否真的喜欢跑步,教练的不认可,弟弟的叛逆,以及他们对母亲对初原过分依赖控制的指责,再到初原一次马拉松比赛的没有完成终于使得母亲完全相信初原不适合跑马拉松,完全放弃初原在跑马拉松的可能。
母亲对于教练这一资源的认识也在变化着,由起初的完全信任到渐渐地怀疑他的上课态度,由此最后断绝了这一资源。
我们知道在母亲决定放弃让初原跑马拉松之前是压力程度的巅峰。
她不仅承受全世界的反对,病痛的折磨,而且她对初原跑马松的再认识——初原不喜欢跑步!
就算喜欢,他也不懂的跑步!
初原一次跑步的失败直接让她确信初原其实不适合跑步,是自己的控制欲和主观愿望在作祟。
除此之外,初原作为一个自闭症孩子原本存在的社会适应困难初始压力源仍旧存在(初原在地铁站被打),最后母亲的生病住院使得母亲的意志力随着体力消退,应对压力的最后一个资源也消失殆尽,于是在上述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终于母亲承受不住压力,危机爆发,母亲已经不能适应重重压力带来的冲击,唯有放弃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最后是初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战胜了这一困难,完成了三分钟之内跑完全程的目标。
母亲最后明白初原是喜欢并且能够跑步的!
此时母亲对于初原跑步的认识才和教练达到统一,初原的成功直接将外界的怀疑和母亲自身的犹疑消除,达到了战胜了压力的平衡状态!
故事的主人公楚元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大家都知道自闭症儿童是不懂的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所以经常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
比如重复别人的说话、固执、没办法在乎别人的感受。
所以从小楚元的母亲就身心疲惫,随时需要给外人解释一些误会。
因为自闭症至今还未找到发病原因,更别提怎么治疗了,在母亲最绝望的时刻,甚至要将楚元扔在游乐园,以求解脱,最后还是因为实在不忍心才回去将楚元找了回来。
后来,为了弥补母亲的负罪感,20年间母亲都无微不至的照顾楚元,甚至会忽略了家中还有个弟弟。
家中也因此中产生过很多矛盾。
后来为了让楚元长大后能在社会有一席之地,母亲准备让楚元学习一些技能。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楚元喜欢跑步,有一次在10公里比赛的时候,竟然跑了37分钟,得了第三名。
于是为了让楚元能在这条路走下去,千辛万苦的找来了曾经的马拉松冠军来当教练,后来,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楚元确实成长了许多,本来一切顺风顺水,直到后来的比赛场上,母亲目睹其中一个运动员当场晕倒在赛场,在抢救,瞬间打消了一些念头。
面对孩子的健康,其他的似乎都不重要了。
因此,后面的日子里,母亲就安排楚元在厂里打螺丝。
谁曾想,看似脑子智商不高的楚元,竟然自己记得下一场的比赛时间,自己打车要去参加马拉松。
母亲和教练知道后追到赛场,想要带楚元回家,取消比赛。
可是这次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要跑下来全马。
经过一番劝说无果后,母亲放手让其参赛,最终他也不负众望,顺利跑完了42.195公里,最主要的是成绩还很厉害(2.小时57分),要知道,全马破3小时是很多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梦想(当然也是康老师的梦想),所以他第一次跑下来就能有这个成绩,实属厉害。
更别提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残疾人!
所以,这部电影推荐大家搜来看看。
我从这里面学习到了。
1.凡事没有不可能,只要你想做,肯定有希望。
2.好妈妈真的很重要,因为孩子的心智很大程度源自于妈妈的言传身教。
3.不要消极了,即便是个残疾人都能打破韩国马拉松的纪录,我们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了呢?
草原是简单的,因为简单所以更执着。
只要有一些小东西就能让他很开心,比如巧克力派,比如炸酱面……比如——斑马。
斑马。
在草原上自由自在迎风奔跑的斑马。
金色的阳光中浮动青草的芳香。
跑着,跑着,仿佛就要腾空飞去。
在空无一人的工厂房间,草原站在电风扇前,迎着风,默默的,闭上眼睛,一点一点打开双臂,手指在空气中微妙的颤动,慢慢的,慢慢的,开始奔跑。
咧开嘴,草原笑着,脸上有单纯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奔跑。
所以草原一个人出发了,一个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就像去赶赴一场盛大的宴会。
面对妈妈的阻拦,他只是重复的问那一句:“草原的腿是甚么?
”——“草原的腿是甚么?
”——“值一百万美金。
”所以草原启程了。
像航船驶向属于它的大海一样,融入奔跑的人流。
一脸幸福的笑容。
奔跑奔跑,草原跑过运动场,跑过公路,跑过人群,跑过他人生中经历的各种地方,迎着太阳,奔跑。
就像斑马奔跑在草原,清晰,有力。
充满生命的抗争和力量。
这样的细节,是我所喜欢的表现手法。
干净、澄澈。
能触动内心柔软的情感。
韩国片向来很注重细小情节的刻画,从小处着手表现人生中朴素的感情。
公车上,一个女人背对着镜头,伴随着孩子发出的嘟嘟声,小Cho-won蹦跳在车厢里,最后坐在了女人的后座,两个人都没有一句话。
这个镜头在韩国电影《马拉松》里出现了两次,妈妈永远是在Cho-won的前面坐着,永远保护着Cho-won,做他生命的庇护者,为他的人生的每一次精彩而努力,而兴奋,又为Cho-won的人生在不停的思考、深思、矛盾……《马拉松》讲述的是一个自闭的男孩子Cho-won如何跑完马拉松的过程,看内容是一个老套的片子,但好的影片贵在突显主体的前提下注重细节和气氛的渲染,应该说《马拉松》在镜头的设计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重墨让它成了一部令人洋溢著温情、会心微笑的电影。
Cho-won在妈妈和教练的帮助下,一步步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整个影片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对立和矛盾,Cho-won之所以能够坚持马拉松,是因为有母亲的全力支持。
但是Cho-won和妈妈之间也有矛盾,是隐性的,在教练愤怒的责问中,妈妈开始对自己一直做的事情思考:“Cho-won究竟是因为自己的要强而被迫练习,还是完全出于自己喜欢?
”妈妈在奖励Cho-won吃面的时候问他喜欢跑步么?
“喜欢”——“喜欢还是不喜欢?
”——“不喜欢”——“恨跑步么?
”——“恨”!
但紧接着Cho-won想到了妈妈在他小时候跑步完后的微笑。
再看看现在的妈妈,他忙说“我喜欢跑步”。
但妈妈的心理是矛盾的。
妈妈和Cho-won的教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并且当教练开始喜欢这个自闭的男孩子,用Cho-won最喜欢的动物斑马为例子,从而引申出教学方法后,矛盾又增加了一层。
此外,Cho-won的妈妈和Cho-won的父亲等亲人间也存在着一些对立因素。
当草原最终迎着和煦的阳光跑在马拉松跑道上,成功地跑完全程,和妈妈热情地拥抱时,所有的对立全部消失,矛盾得到化解,Cho-won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认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得到了自己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妈妈是Cho-won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也是Cho-won生命的守护神。
影片刻画的妈妈很坚强,但这不是从来就有的。
Cho-won小的时候,妈妈绝望的表情和Cho-won始终不开口说话后歇斯底的发脾气,也许此时的她在不断的问自己“这是对她的惩罚么”?
在游乐场妈妈绝望的轻轻撒手,Cho-won走失了,在不停的寻找之后,妈妈紧紧抓住了Cho-won的手,以后的生活再也没有松开过。
Cho-won的游泳教练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Cho-won在她之前死去,这样的话她要活到100岁。
自闭症学校的校长及助理建议Cho-won可以学一些技术活,以便以后在社会上生活,不要再让Cho-won跑马拉松了。
可是妈妈不同意,当她听了他们说Cho-won和别人不同时,她的语气不再温柔:“Cho-won跑步的时候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女性一步步的推着Cho-won走,一步步的挖掘Cho-won的爱好,一步步的让Cho-won享受快乐……Cho-won在曹承佑的精彩演译下更突显闪光点。
他喜欢背广告,喜欢看动物王国,喜欢斑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右手不停的晃动,他在自己的右手咬了一个伤疤。
自闭的孩子不是内心不会思考,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同人进行交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逻辑,他们不会和别人交换东西,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拿来同他人一起分享,但在曹承佑这个优秀的韩国演技演员的表演之下使得所有都跃然纸上,还有对于我来说是又让我在《假如爱有天意》之后记住了曹承佑的小眼睛,只是在《马拉松》中,这双眼睛更纯洁,更能让我对这个自闭的孩子没有那种对待残疾人的怜惜,有的只是心生钦佩和透视其纯洁心灵的渴望。
想着这个纯洁的心灵在不停的跑着、跑着,我的思绪也想同他奔跑,10圈,20圈,100圈,直到跑入他心的深处。
我想进去……
这部片是讲关于自闭症的主角跑马拉松的全过程。
从跟教练的互动,到说服母亲让自己重新跑步的细节很让人感动。
可能爱就是放开手吧,母亲放开了对他的所有执念。
正在跑到斜坡的时候,主角已经累的没有力气了,他想起之前与母亲一起去爬山的经历,母亲用一块巧克力蛋糕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引导他关注自己以外的事物,想到这里他不自觉站起身来,全身心投入到跑步中,沉浸其中,跟他最爱的斑马一起奔跑。
经过洒水点的时候,正如教练跟他说的话,下雨的时候就快速奔跑,像猎豹一样,斑马停下来的时候会被猎豹吃掉,但是猎豹可以主动去追逐梦想,而不必担心沦落为弱者。
他不甘这样平凡着,跑步给了他希望,虽然是自闭症,跑步却改变了他,最后,马拉松拍照纪念的时候,他第一次对着镜头灿烂地笑了。
我有一位挚友,他有一个5、6岁大的孩子,3岁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
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只希望他能走在我前头!
”,伟大的父爱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是不能完全理解这部影片的,不过我后来几乎是哭着看完的,这种事,从来没发生过!
该片的男主演正是之前我对此很不以为然的《下流人生》的男主演,可以说《下流人生》这样的烂片有些毁掉了男主演的形象。
《马拉松》则可以说,完全扭转了我对他演技的看法。
央视6频道某天晚上播放了这部经典的励志电影,我看了一些片断,后来找来了这部电影开始认真地看了起来。
其实说《马拉松》是励志剧,有些纯粹。
尤其是当你看到楚原在雨中奔跑,在草原上和斑马一起奔跑时的场景,那是另外一种超越了常人的东西。
我看《马拉松》并没有热泪盈眶,但是心里一直是温暖的。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如果你对你的生活充满了绝望,这部电影可以告诉你很多的道理。
end
那是雨,倾盆大雨。平庸温情无泪点,真实取材却没能打动我,情节上没什么起伏,感受不到跑完一百圈后的激烈心跳。
我的大学很小,在校门口就可以看到后门。这部电影也一样,是个看开头知道结尾的片子。有时候给人希望是个挺让人绝望的事。
CCTV-6看的,最后的较量和这部是我在cctv-6看过最好看的
佳片有約看的
画面是纯净而快的 母爱感化自闭 奔跑的时候什么烦恼都会跑在脑后
果然等大屏幕版是值得的,比想象中还要好。
老实说这部片子我没看完,因为看不下去,觉得没意思。
跑到小鸡鸡掉下来为止
溫情之作,男主角演得很好,難得沒有過份煽情
被要求就会做到的,了不起的执行力。
@2024-06-01 21:33:43
取材于真实故事,片尾说1千个新生儿有1个自闭症,自闭症99年被定为残疾。
别人家的孩子就这样轻松(?)地跑进了三小时……温馨励志系体育片的标范。煽也煽得有分寸。家庭关系永远是此类片的矛盾核心。但怎么看男主最后还是妈宝。对于自闭症患者的自我还是否定了。矛盾并未解雇。以前就说过,东西方文化最扎眼的不同总是体现在体育类题材上。
即便是曹承佑来演,我还是觉得无聊了点!
母爱伟大
+.5
亲情,执着
励志电影 有益身心
楚员的腿,价值百万
同样是有关于自闭症,马拉松的立意要远远高过海洋天堂。马拉松在这部片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这不仅是现实中的马拉松,是楚原的马拉松,也是母亲的马拉松,亲自关系的马拉松,甚至还有与教练的马拉松。最终,坚持,成功跑完全程,不仅仅是局中人,也是导演,也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