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给舞蹈,一星给音乐,剧情太差了,这么多角色没有一个角色的故事是完整的。
全片角色有黑人女,黑人男,制作男,舞蹈女,演员女,歌手男,亚洲女,芭蕾男,导演男。
先说配角线。
黑人男,舞蹈女这两条线不合理。
这两条线时长太长,但是表达出来的意义却很小很不明确。
即使他们的故事本身是有意义的,感觉导演是在尝试拍出艺术学校的千姿百态,成功,失败,与所爱分离,放弃梦想,寻求捷径,顾此失彼,重燃希望。
但是这两条线就是没拍出精彩还浪费时长,从结果上看,这部电影不加这两个角色会更好看更合理一点。
---没拍好的---舞蹈女的故事说的最差的,每次她出现的镜头跳跃的时间线又宽又突兀,舞蹈女的舞蹈插入的莫名其妙毫无前因后果。
舞蹈很好看,但是跟整个电影都没有联系性,结局又以只言片语的分离带过,完全在浪费时长。
黑人男至少有两个片段是他自己在说妹妹的意外,而与妈妈的吵架这一支线结局也没说后来怎么样了,然后毕业时就老师让他打开心房不然没法好好演戏就结束了这个角色的剧情。
制作男的故事相当没有存在感,有头无尾,分手片段后出现在黑人女在酒吧唱歌的片段然后就没了,他是真的完全没有结局。
---还可以的--- 导演男的故事我本来相当不错,为什么结局就以我要在三十岁之前赚的钱都给爸爸这一句话和一个自拍小短片鸡汤为结尾?
亚洲女和芭蕾男故事时长比较符合配角故事线的定位,又可以展现电影的多元化,又有头有尾。
---总结一下--- 如果把上面那三个黑人男,舞蹈女,制作男的故事时长削到跟亚洲女芭蕾男差不多,然后增加主线角色的时长,那这部电影会好很多。
再说主角线。
其实扮演演员女的女演员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然而剧本的结局太烂,演员女和歌手男的结局很仓促,五十五秒吵架,五十秒和好。
黑人女结局很仓促,吵架和好共五十八秒是想创造记录吗。
妈妈之前的态度与结局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没有过渡非常突兀,根本不是同一个妈。
---总结一下--- 主角线的故事内容本身没有大问题,就是太仓促了,给我一种感觉:明明你已经花了四十分钟讲开头和过程,为什么只花了两分钟讲冲突和结局?
整部电影都在堆砌舞蹈和音乐。
如果能缩短舞蹈女黑人男时长,调整导演男的剧情,重新分配一下主线角色的结局时间,这部电影会好看非常多。
而不是看完了之后让我觉得:就这样?
另外结局从集体唱歌舞蹈改成分角色镜头结局也会好很多,不同系的学生强行塞进唱歌跳舞里很牵强,跳完直接the end非常非常牵强毕竟又不是纯舞蹈题材,完全违背了导演想展现多元化的初衷。
我始终觉得中文是最美好的语言,简单的Fame,翻译成名扬四海后,让人觉得大气磅礴。
这个片子,虽然新版的有很多瑕疵,情节安排有些混乱,剪切有些凌乱,主题未能反映,最后的高潮也没能上去,本来最应该出彩的毕业演出,只是勉强合格。
这里不想谈电影的失败,想谈谈电影中刺痛我的一些细节:1.表演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记事本,这记事本它不是日记本,不是讲你自己,不是讲你那些无病呻吟的情绪,不是讲你那些无聊的闲谈及八卦,是你去观察周围的人,是你对他们的观察,对他们悲喜的体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对待这个世界。。。
是的,只有通过理解别人,你才能理解你自己。
反省:“我”这个词大概是我人生中说的最多的,不了解别人,也没法了解自己。
2.唱歌如此好的老师,却没能大红大紫,她说自己试镜失败后,站在地铁口的时候,觉得生活不能这样了。。。
是的,如果奋斗后,也许很有才华,还是不能名扬四海的时候,是不是要放弃?
反省:如果33此生最渴望的东西,一直得不到,一直失败,33大概会一直撞得头破血流,不知道,老师的话刺痛了33,也许大树能够成长,都是因为妥协吧。
3.美丽的跳舞女郎,被世界最好的现代舞录取了,要忙于演出,所以抛弃了她说过唯一不无聊的男友。。。
曾经让自己不无聊的事情,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被无情抛弃,甚至连回头都没有,甚至连哭泣都没有。
反省:心被刺痛了,为那个男友不值得,可是如果一开始就不是爱,而是打发自己无聊的玩物,被抛弃又能怪谁。
也许先爱上的人总是被动的。
不过人还是先学会爱人,然后才能得到幸福吧。
所以男友其实是幸福的。
4.黑人女孩,放弃钢琴,转而唱歌,独自一人在大厅内演奏钢琴唱着也许我没有赢过 ,但我不能被放弃 ,热泪盈眶。。。
对比老师的放弃,对比黑人女孩唱的歌词,梦想终究是美好的,还是害人的?
反省:也许我输过,也许我赢过,也许我孤独过,也许我荣耀过,但是有什么关系,我得到自己的认可,那便是好的了。
5.面色苍白的女孩入学面试时,紧张的不行,老师大致说了句,现在还不是紧张的时候,以后才会有真正的紧张,所以放轻松。。。
反省:我需要去站在讲台上讲些什么的时候,不管准备的好与否,前五分钟总是紧张异常,虽然后面会渐入佳境,但是这句话给我很多启迪,在人生路上真正需要紧张的时候,还在后面,这一次,就轻松面对,轻松表现。
我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只要结局是好的就都是好的。
所以好莱坞的电影总是喜欢用好的结局,国内的艺术导演们嗤之以鼻,但是我却是忠实的好莱坞垃圾电影的拥护者。
现实已经够苦了,难道我们没有理由看让人热血沸腾,让人看到美好结局,让人满怀信心的电影吗?
我始终不明白,也不能理解,所以从不看悲剧,虽然悲剧促进了无数人的进步。
只是现实中的悲剧,电影中到底能展示几分,岁月的磨砺,个中的酸甜苦辣,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失,梦想的破碎,无奈的生存。。。
好吧,扯得太远了,我喜欢这个电影,因为我觉得看这电影而花的时间很值得。
扬名四海,相信有梦想的人,终究都有好的结局。
PS:我相信轮回,呵呵,如果真的是永世的梦想,终究会实现。。。
If i walk ,would you run If i stop ,would you come If i say you're the oneWould you believe me If i ask you to stayWould you show me the wayTell me what to saySo you don't leave meThe world is catching up to youWhile you're running away to chase your dreamsIt's time for us to make a moveB'cause we are asking one another to changeAnd maybe I'm not readyBut I'll try for your loveI can hide up aboveI'll try for your loveWe've been hiding enoughI'll try for your loveI can hide up aboveIf i walk ,would you run If i stop ,would you come If i say you're the oneWould you believe me
这类的歌舞校园励志片,大同小异,所谓小异可以理解为演员换了,歌曲换了,舞蹈是新编的。
但是每一次看到这个类型的影片,我都乐此不疲,津津有味。
说这些话很没有底气,一个很不艺术的学校,一个更加不艺术的专业。
但还是会感叹,如果当年不幸成绩稍微好了一点,没有动歪脑子,不小心上了个正儿八经的大学,不知道生命里会错过什么。
例如,打开水的时候路过琴房,一阵劈头盖脸的架子鼓;例如寝室熄灯后的晚上,楼道里风尘的萨克斯。
那个时候,我们不懂艺术,却也许是从此以后最接近艺术的时刻。
我们聊乏然无味的电影,我们拍矫揉造作的短片,我们唱隔壁某某的歌,我们那时真的真的爱舞台。
我们希望写出别人一下子看不懂的剧本,然后整夜整夜地在教室或者操场排练,直到老师忍不住会说:一幕这么短的戏,不可以暗场这么多次。
我们那时候不懂艺术,所以才敢这么大摇大摆地接近艺术。
对了,我们那个时候还很爱悲伤,觉得悲伤是最高傲和优雅的气质,于是拼命练习,拼命模拟,以至于经常以为自己真的很悲伤。
因为这些,我很爱看fame这样的电影。
巧好刚刚看完片的时候,一个师弟告诉我,他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是我当年的一个老师。
一个对我最重要的老师。
他说他们聊起我,老师说,记得我当年染黄头发,扎着耳环,却腼腆地去交作业。
我记得,当年她把新书签上字送给我的时候,我简直要发誓了的跟自己说,毕业以后一定要拿着自己写的第一本书回去见她。
快十年过去了,屁都没写。
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很感兴趣,只是名字叫不上来,只记得唱歌特好听的那对马可和罗茜,不爱看乐谱的马利克,害怕爸爸唱歌特好听的,还有瞒着妈妈的,还有那个爱导演的,那个跳舞的凯文。
里面的歌特好听。
也喜欢最开始他们斗舞的情节的氛围,我一直就想要那样的,大家玩的特别嗨在一起,可我的大学生涯并没有做到,不知道是环境,还是我自身的原因,我想还是我自己吧。
16.6.17
第一次看《名扬四海》是在我高二的时候,我的编导老师给我们班同学放了这部影片,并要求我们写影评。
到今天,我早就忘记了当时的影评写了些什么,猜测应该是从叙事手法、拍摄角度等方面去正儿八经的分析吧。
当时看完电影之后做梦都想上一个类似的艺术学校,跟大家一起在食堂的桌子上跳舞,跟几个志趣相符的朋友搞搞音乐,一起去饮酒作乐,再奋发向上的、一意孤行的朝梦想进发。
或许疲惫了些,但浑身都散发着像星星一样的光,在无尽追梦路上熠熠生辉。
那么,再看看现在呢?
现在我大三,到2020年的下半年,就是大四的学生了。
这些年,玩儿也没好好玩儿,学也没好好学,更别提追梦了,浑浑噩噩的,居然就这么过了三年了。
我还记得我高三的时候,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七点十五还有早自习,就为了把自己从初一到高三的文化知识补回来,想上个大学而不是专科,以前一直觉得艺术生嘛,好像不是那么需要文化课的成绩,到后来开始要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都错过了些什么。
高三补课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数学只有五分,五分什么概念呢?
一道选择题就五分。
除了蒙对的这一个选择题,整张卷子我也就能写个名字、班级和“解”,连一元二次方程都解不出来,别说解了,连看都看不懂。
当时的我或许能写很多影评,能说即评,能主持,能朗诵,能解放天性的表演,但就是不能解开一道最基础的一元二次方程。
哭也哭过,闹也闹过,怨也怨过,最终还是按下所有的情绪,一心向上。
努力的原因当然方方面面,其中一条就是我的感情问题。
我当时的男朋友是网恋奔现的,他大一,我高三,他是明明白白确确实实的学霸,我也是明明白白确确实实的学渣。
很狗血,小学渣为了大学霸拼命学习,想要上同一所学校,或者在同一个城市。
然后大学霸告诉她,我不想影响你学习,我们分手吧。
没有什么感情经历的学渣开始怀疑自己,是自己不够优秀吗?
因为成绩不够好吗?
还是不够漂亮?
说来也奇怪,换成其他人被深爱着的男朋友甩了,可能就一蹶不振了,我偏不,我就要好好学习,就想让他再一次看到我,不是眼睛,是心。
最后呢,没能去他在的城市,但高考成绩倒算得上喜人。
我应该开心的,可有时候却也不是那么开心。
跟他最后一次的联系在17年的十月二十,我十八岁成年的晚上,他跟我说,生日快乐。
我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聊了石蒜和彼岸花。
电话快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抱歉。
我含着泪回他,没关系,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有时候想起来了就嘲笑自己,想做舔狗奈何别人人品高尚不想要,连做舔狗的机会都没有,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儿。
当时的努力,是有明确目标的努力,全部力气都放在考大学上了,谁曾想进了大学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儿事。
现实中的大学,不能站在桌子上跳舞,不论是食堂还是教室,你要是去了,等待着你的不是有人找音乐,有人跟你一起跳舞,而是路人的疑惑:这是在拍视频吗?
食堂阿姨的嚷嚷:那个同学你快下来!
进了大学之后真的很迷茫,因为你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怕你向下走,因为你迟早还会向上,就怕像我这样,不敢向下,但也不知怎么向上,就只好在中间飘啊飘的,一直就飘到了临近毕业。
看电影的时候,总是羡慕电影里形形色色的人们,羡慕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可以,谁不想做一个有态度的人,谁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磕磕绊绊的前行,或许会绕些路,但最终都殊途同归。
一样的开始和结束,不一样的过程,在有限的岁月里,不留下点什么回忆,未免太遗憾了。
其实我还是算得上幸运,因为对《网球王子》的喜欢加入了网球队,在里面认识了一堆真诚的朋友。
我们一起爬过山,合过照,在山顶的缆车站台露过营,跟缆车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喝过酒;一起去游乐园,死活不肯进鬼屋的我在鬼屋门口瑟瑟发抖等他们,买了个冰淇淋却发现从中间就断掉了,结束之后在游乐场附近吃大餐;一起去逛博物馆,走到傍晚走到脚疼,然后突然想起来没订酒店,结果因为订不上酒店只好睡网吧。
最后,这篇影评是写给自己的影评,因此把名字取为了《悲欢并不相通》。
怎么说呢,总觉得自己常看看这篇影评,也许就有能在污泥中挣扎前行的勇气,尽管吃力,就让它吃力。
最终,一定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别人不够喜欢那样的我,但没关系,那个时候的我不会再去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
这部剧最棒的一段就是一票学生在食堂放歌纵舞的肆意场景,里面“饶舌女王”的金发朋友在其中极为亮眼的表现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不是主要角色,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甚至演员表里也找不到,但在这个重要场景里她比所有主要角色上镜率都高,而且每次都很惊艳(也许只是对我?
)这个片段我看过不下20遍,一直在想在猜导演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设计。
不过无所谓,这给了我一个提示,即便你在一部90分钟的电影里不是主角不是配角甚至观众无法从电影任何一个角落找到你的名字,但只要你有出色的表演,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
整片给四星到四星半。
Marco唱的小羊曲子跟追MM曲子实在是感染力太强了,入学时候和毕业时候的倒不如那两首好,加半星,小孩子长好可爱,戴帽子尤其可爱,角色又讨喜,加半星。
老师唱的那首赞到惨绝人寰(﹁"﹁),加半星。
Denise按理说应该是歌声最应该有感染力的一个,可是直到毕业那句“Hold your dreams”之前我没感觉出来,不加星。
另外好女王的金发舞蹈MM让人想跪拜啊。。。
捂脸对了好像加来加去这片子我给了五星半到六星啊。。。
真让人费解
與其說是一部歌舞片,倒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
122分鐘,不算短。
支撐我看下去的理由,除了曼妙的舞姿、動人的歌聲和瘋狂的感情宣泄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現實和殘酷。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才華橫溢又能遇到伯樂,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所謂的人生。
以上。
在名扬四海以前的学生们 B站版本是2小时加长版。
感动。
本来以为只有自己是因为一首歌决定看的这部电影,结果看到弹幕很多人都是冲着告白的《Try》来的,没想到这首歌远比电影本身出名。
虽然没看过原版的1980版,但这版作为歌舞电影,音乐真的无可挑剔,音乐穿透力也很强。
舞蹈的镜头感和演员力量的呈现都很生动,每一场歌舞都有着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能让观众共情到角色,和他们一样年轻、激情、满怀梦想、野蛮生长。
整部电影观看的过程,心里都翻涌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动,那种逐梦的热情,是真的可以将观众点燃的。
很喜欢对角色们成长的刻画,形象气质的改变,能在一部片子里完整呈现,而不是一直挂着teenager标签。
整体还是很让人感到很惊喜的,白人女主一开始麻花辫的青涩,懵懂,天真,有点认真的较真,钻牛角尖,到后面的知性学姐气场,被演员拿捏得很到位。
看到一半时,一直很担心出现狗血爱情剧情,也担心为了跟白人cp对称强行凑黑人cp,亚裔cp之类,过多的情情爱爱占用宝贵的视觉呈现时间。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担心的师生恋、过多的潜规则刻画、过多的情侣之类……并没有出现,整部影片最让人打动的反而是黑人女主和她的guys们的友情。
因为两位朋友比她更先相信她的歌唱能力,也让她找到并相信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可以用歌喉证明自己天赋的女王,所以她毅然放弃了有可能成功的签约计划,让自己继续“打包出售”,而从头到尾都没有刻意去描述他们三人之间存在所谓“爱情”。
这点真的很打动我,在追寻梦想的时候,女孩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group,而不是lovers。
不需要是因为爱情才感兴趣,也可以是因为天赋而折服。
另一点我非常喜欢的,是在学生故事里面对老师们的刻画。
不会放弃天赋学生的老师,耐心的不断帮助学生面对过去、教导他们用心成为一个真正演员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酒吧演出,能和学生们接梗,开嗓便点燃全场的老师。
老师们的刻画让人恍惚看到30年后的学生们,也许他们没有成名,最终回来做了老师,最好的老师。
整体故事呈现的还是非常童话的。
没有逼人至死地的贷款,只有30岁以前给父亲打工。
没有事实的性侵,只有道歉后依旧能牵手的爱人。
没有背叛后分道扬镳的队友,只有舞台,表演,展现真正的自我。
没有爆裂鼓手里那样令人绝望的老师,只有在迈向深渊前抱紧你的朋友。
没有毒品、情色、赌博、嫉妒、事故、暴力、精神控制等等一切让人绝望的事实,只有点头的父母,畅谈的老师,身后的退路,前进的仕途。
不过黑暗的故事已经够多了,看点阳光的童话没什么不好。
一点点遗憾:艺术学院描述重点均在表演和歌舞,对乐器的刻画很薄弱 唯一的亚裔面孔是肄业结局。
顺便Joey这名真的好多亚裔都在用
几好既校园歌舞片~ 高中生甘早熟........
歌舞片里算不好看的了……
逐梦路上,充满坎坷。坚持自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困难。成长的代价,有的时候也是很高的。取决于你如何去看。有的时候,才华和机遇总是不能同步。所以,沉淀自己,守住自己很重要。
=,=其实这真的是傻逼片,歌也忒难听了点
开篇凌厉气势 以及食堂的戏份 美国气场十足 萌到中篇钢琴的try
开头5星 后面3星 平均一下 4星
不知道女主角是来干嘛的。。。
总的故事是很不错的,很有心意,主角们也各有特色,就觉得主线不是很突出~~
什麽是成功 不是金錢 地位 權利和名聲 成功是在清晨醒來 對你要做的事充滿激 以至你要飛奔出房門 是跟你所愛的人們為伴 是存在與感知 是白天盡力工作 夜晚安然入睡。
我怎么觉得那女孩唱的更好听呢,声音多空灵~~
一开始想着会是吊车尾图强记,最后也算是从fresh,soph,junior,senior这么选取着成长的特殊片段在走,几个角色不同故事,又好像是一定会发生的故事,我在意的是各奔东西的那组镜头,我们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在权衡一些什么,然后自己做出了决定,我们不应该有有所后悔,一路走好
故事没一个讲清楚的 歌舞部分也挺薄弱 不太能感动到我…可能因为内地和国外艺考制度太不一样了 突出青春的躁动感的话…导演就连固定镜头也要手持吗
豆瓣7.6,imdb4.6。。。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故事是讲得很烂的,感觉没有一个讲完。歌舞么持保留意见,毕竟我刚看过《First Position》,那里面的姑娘小伙跳得好多了⋯⋯
除了帅气的男主,其他的根本没有什么内容,还不如glee第一季好看。所谓的励志不过都是小打小闹,甚至没还没有我的高中生活丰富。音乐本身也不好听,舞蹈也没有什么震撼之处,及格都没办法给。
故事白开水一样没什么大冲突,歌舞都一般般,人物刻画个一半就断了搞得很莫名。只比较喜欢老师上台唱歌那段。
原来还有比歌舞青春更让我讨厌的电影呵呵呵呵。。。我承认我内心阴暗无法跟这种充满梦想的青春励志片达成共识。。。。
音乐、舞蹈、青春、梦想......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电影!! 喜欢到无法形容!!
故事太散了。但是孩子们都很有才华,年轻还要面对这么多。不容易。
那个男声和老师特别的出众。
灰机上看的...陪偶度过坐立不安的11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