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
Pasolini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尼内托·达沃利,玛丽亚·德·梅黛洛,阿德里娅娜·阿斯蒂,安德里亚·博斯卡,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14
简介: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详细 >
amazing!
戏中戏与本戏有些混淆,帕索里尼之死恐怕没有什么政治因素吧?!
粉丝向电影,在镜头中总能感觉到费拉拉对帕索里尼的崇敬。也正因此费拉拉并不想单纯地拍成人物传记,而是想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延续帕索里尼,并用帕索里尼的方式为他自己画上句号。另外,找到达沃利来作为帕索里尼未完成作品的主角,简直不能更合适了。
要多弱智才把帕索裏尼的死寫得這麽簡單?他樹了那麽多的敵人,怎麼可能是幾個小混混把他殺死?從來不待見陰謀論,但在帕索裏尼謀殺這件事上這裏不用陰謀論根本解釋不通。
也算自嗨片
这算是向偶像致敬吧~~
最近十多年最有水平的一部人物传记片。外在形象相对靠近的前提下,达福没有试图模仿、演绎、再现、还原帕索里尼的举手投足,而是尽量以轻度、低调的身体动作勾勒其人轮廓,辅之以外在的环境、人物关系给观众提供一个想象空间。Ninetto Davoli亲自出演的插入寓言短片,尤为助力勾勒出帕索里尼的思想-美学世界,构成上佳互文效果。以至于达福说的是英文,一点都不影响效果。
比起天堂,他更愿下地狱。
直接截取人物生平讲述,将私人史之广度浓缩至弥留之际,Pasolini的形象在被宗教性不断引入崇高的过程中逐渐丰满、立体,宗教性的叙述引导着影像进入深邃而饱满的情境。不止于叙事,在最直观的影像语法上Ferrara总将人物面孔叠化转切至远景(or宏观视角)——正如Pasolini电影中具有神性的面孔一样,对人物面庞的凝视瓦解了寻常影像系统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在悠扬渐远的意语歌谣中催化着内部情感的迸发。当然,Ferrara电影中的神秘力量始终推动着这场祭奠,也为下一秒的动作蒙上未知,于是在预知结局的情况下仍会受其情节延展触动。
刚开始有点乱,后来看懂了,又收集一位同性导演
【帕索里尼最后的两日/8.0】其实是无下文的无解读叙事。摄像头视角讲述帕索里尼拍摄完索多玛120天之后到被谋杀期间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更偏爱这样的叙事,只是当个摄影机。哎…世间确是容不下太具有反抗精神,又有影响力的人。(像亚历山大大帝的被杀)重看一遍加一星推荐,只因这是PPP近年耗资最大的传记电影。
不神化也不丑化的表达,印象中Dafoe最帅的表演。Abel Ferrara情绪拿捏极准,通过摄影机运动和音乐使整个电影都处在一片海洋之中。
4.0。
★★原来之前已看过,真是毫无记忆点
本来是个挺好的剧本,但导演功力太弱,唯一亮点就是尼内托·达沃利的出现,几十年过去,有的人已经白发,有的人永远定格在海滩。
费拉拉是只需要看三分钟,就可以确信他是天才的那种导演
看完更不想看《索多玛的120天》了
达福演的真像
又是一部跟叙事过不去的电影
看到最后不禁联想到路易斯康在耶路撒冷的教堂改造Hurva Synagogue 同样是野心勃勃的心血之作 同样憧憬一座自由之城 同样是遗憾的还没开始就生命终结 同样是被后人根据手稿/草图 翻拍/建模渲染 甚至这个电影里的电影 也像是康的“建筑中的建筑” 他们驻足的通向天国的通道有混凝土漫射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