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绞刑师

The Last Hangman,Pierrepoint (UK) (new title) (USA)

主演:蒂莫西·斯波,茱丽叶特·斯蒂文森,埃迪·马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最后的绞刑师》剧照

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7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8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9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0

《最后的绞刑师》剧情介绍

最后的绞刑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尔伯特·皮埃尔珀恩特(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饰),英国最著名的绞刑师。他冷静、不苟言笑,又极其讲究自身的职业道德,堪称“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第一绞刑师”。这个职业需要身份的秘密、绝对的冷静以及精准的计算。职业性的果断和迅速,为他创造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然而这个本该是秘密的身份,却因为执行对纳粹的死刑,使得皮埃尔珀恩特成了公众人物。 皮埃尔珀恩特从不把他的职业与生活混淆,也很少考虑这个行当的残酷性。直到1950年的一天,他亲手为他的朋友詹姆斯·考比特(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饰)“送行”,导致精神几乎崩溃。这成为了皮埃尔珀恩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于1955年写信辞去了绞刑师的工作,结束了这段处死608名死囚长达22年的生死行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是谁2015灭顶之灾马拉萨尼亚32号鬼宅爱是永恒承诺汉尼拔第三季在你的冬夜里闪耀爱情狂想曲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扶贫记Life线上的我们帝国脱逃之梦月陨回声长公主不可以狼少女与黑王子台北女子图鉴布洛阿特峰之巅戒酒吧拜托了湄公河水鬼一乡之长宝莱坞机器人2.0:重生归来夜曲伏魔济公幸福,触手可及!异兽春日臆想成病玛雅软弱昨日英雄

《最后的绞刑师》长篇影评

 1 ) 还好,不是写人

题材很特别,感觉电影更多的是想要说一个“事”,人物相对显得单薄。

我想作为绞刑师可能也不是一个经常深刻思辨的人。

如果心思太细腻可能也做不了那样的工作。

这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一个简单人物做一个非常特别的职业。

于是电影里非常细致的再现行刑过程,非常冷酷。

电影里,绞刑师最特别的行刑一共五次(特别是指被行刑人特殊,有了交代。

)。

第一次因为原来的绞刑师掉链子一跃成为主绞刑师,第二次是一个女人,第三次是去德国绞死战犯,第四次是年轻微笑的女人,第五次是他的朋友。

电影大致也是以这五次为主要结构。

辅助的叙述是他的个人生活。

恋爱和结婚非常简短的带过,恋爱是一次谈话,结婚只是舞台化的一支舞。

另外一条线索是为最后的那次做铺垫,他与那个朋友的相处和朋友的恋情。

这段情节处理的非常简单,很有用。

这不是一部刻画人物的电影,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死刑,可能更好的片子是赫尔佐格的《在深渊》。

 2 ) 良心

良心卡尔维诺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

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

”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

”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

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个。

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杀了。

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

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

他背叛了我,几乎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

这是旧话了。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

”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

迟早我要逮住他。

”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

关于阿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

  “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事。

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那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   其他人不耐烦了。

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

”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

”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场了。

  吕基闷闷不乐。

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

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

“如果我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

”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吕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

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人,却毫无意义。

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

”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

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

 3 ) 我们能从死亡里挽回什么?

阿尔伯特从门外的窥视眼目测犯人的体重身高,快速精准计算出所需绳索长度。

等到行刑,他开门走进死囚室,犯人站起来迷茫不安的看着他,他把犯人反手缚住,说一句“请跟我来”,带犯人来到绞刑架前。

从上衣西装口袋掏出白色头套给犯人带上,迅速走到一侧推下机械杠杆。

“碰”的一声,犯人脚下的活动挡板打开掉落下去,脖子上的绳索使他的第三节脊椎断裂瞬间死亡。

没有争扎、没有喊叫,一场完美的绞刑。

阿尔伯特创下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他骄傲的对助手说:“其他人(绞刑师)再也没有机会了”。

因为许多人都无法容忍靠这一行当来赚钱,当问及阿尔伯特如何能够做的这么好。

他如此回答:“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阿尔伯特这个人留在了外面”。

并且他还试图给自己一个是政府要杀死他们,不是我们的心理暗示用来切除人类对死亡的正常感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巨大机器中的零件,机器要运作,他这颗小齿轮也不过是随之而动。

而阿尔伯特那句:“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阿尔伯特这个人留在了外面”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走进死囚室的并不是他,那么走进死囚室的又到底是一个什么可怖冰冷的物体?

即使阿尔伯特被派去德国绞死臭名昭著的纳粹战犯,这一看上去的正义行为对于他来说也只是另一份工作。

助手历数即将要绞死战犯的罪行时,阿尔伯特冷静的说,“他们做过什么事,和我们无关”,在他眼里这些人并无区别,他和死囚之间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仅仅只是死亡,除此之外都毫无意义。

由于被要求一天里绞死13个纳粹,为了提高效率,他甚至还设计了一个同时可以绞死两个人的绞刑架,一如既往的旨在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不过一旦褪去绞刑师这层坚硬的表皮,阿尔伯特的另一面就显现出来了,他精心帮死去的犯人擦洗身体、换衣就像在进行一个神圣的仪式.当被告之少了一口棺材,其中一个战犯要草草下葬时,他在放满了尸体空旷的房间里愤怒的大吼:“这个人已经用死亡洗清了自己的罪,理应获得尊重!

”从德国回来后的阿尔伯特受到报社的大肆宣扬变成了一名公众人物,绞刑师身份的曝光让他开始不安,原本作为绞刑师的他只是一个隐秘的与正常生活毫无关联的怪物,但现在这两者却开始连接起来,他再也无法将那只怪物仅仅只停留在死囚室中,而是要忍受可怕的怪物无时无刻与自己在一起。

阿尔伯特开始萌生退意,用他从死刑赚来的钱与妻子开了一个酒吧,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要靠去做绞刑师来赚钱。

这一晚阿尔伯特就向他最好的朋友科比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酒吧已经打烊,妻子正在角落里收拾。

“我甚至几天晚上向上帝祈祷,”阿尔伯特手持雪茄,对坐在自己对面的科比特说。

此时科比特痛苦的皱着眉,鼻子上还残留着血迹。

“我最佩服的就是你的处事之道,能承受的那些压力。

”科比特嗫嚅道。

刚才他被前女友的男友狠狠教训了一顿,被打的像条狗一样卷缩在地上,却一直哼哼着自己对前女友的爱,她的做法让他伤心欲绝。

“你的工作没有人能理解。

”阿尔伯特深深的吐了一口烟,眯起眼睛用肥胖的大指拇挠着下巴,“这并不容易,也有一些事在我脑海萦绕,我宁可不想。

”突然直直盯着科比特的双眼说“我可以将它们隔开,但它们老是要出来,寻找时机等着我防卫疏忽”…… 至始至终《最后的绞刑师》里都不存在自我救赎这一设定。

即使在科比特犯下他杀死前女友的罪行,阿尔伯特不得不亲手绞死自己最好的朋友之后,他还是继续着这份工作。

绞死科比特的当晚,阿尔伯特从酒吧里喝的烂醉回到家,在妻子面前扔出剩下的几个铜板哭着说:“我绞死了我的朋友,就为了钱,肮脏的钱!

”他匍匐在妻子脚下哀求着让她抱抱自己,但妻子却带着一种受了巨大伤害的表情紧紧的靠在墙上对阿尔伯特的哀求置若罔闻,梦呓般说着:“我们现在不谈论你的工作,永远也不谈。

”当天晚上的梦中阿尔伯特第一次打败了代替他自己走进死囚室的怪物:科比特头套着白色面罩像个稻草人被架在田野上,一如科比特当初等待行刑的时刻。

阿尔伯特跑过去,把头套取下抱着他离开了“绞刑架”……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是基于需与求而存在。

当绞刑师也变成职业之一,其中传递出来的冷酷信息无非是这个世界上有人需要被杀死。

庞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绞刑师一职的成形。

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其他职业都是在进行创造,即使是屠夫,也是屠杀牲口之后转化为人类所需的产品。

但绞刑师却是纯粹的毁灭。

一种更甚于死亡的死亡,是现代社会一条终端的流水线。

一个人在阿尔伯特的职业的“操守”下在7秒半便了却生命,就好象工厂里工人们被要求越来越快的给一盒罐头合上盖子。

绞刑与给罐头合上盖子从本质上看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在同一现代性的要求——无情、快速、精准下完成的。

而且实施者与被实施者同时沦为完全冰冷的失去生命的物体。

重复机械的完成这一步骤。

瞬间呈现了一朵极致的科技之花绽开与枯萎的过程。

严格来说阿尔伯特并不是一种制度或者现象的受害者,因为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讲,绞刑师所处死的是犯下罪行的人,从法律和道德上阿尔伯特都不该有内疚之情。

但是这种“职责”依旧对他作为人的本质产生了损害。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应该只有巨大的机器、法官、规矩、流水线、五分钱的硬币、罐头、身份证、数字等等这些东西,而且还存在着一种更为重要的柔软的存在。

也正是这种“柔软”使得艺术家们忍饥挨饿却依旧前仆后续的画出一幅幅与进步无关的作品。

他们割掉自己的双耳,躺在阴暗的地下室里,只是为了证明这种更为重要的存在而存在。

电影最后打出里阿尔伯特的自传一句话,“除了复仇,死刑不能解决任何事情。

”在我看来,死亡不过是一种终结,它当然不能解决任何东西,死者已逝,伤痕业已种下。

在死亡中什么不能挽回,唯一能真正够拯救世人的除了神之外只剩下艺术。

 4 ) 7秒30

我曾经跟老爸说自己想申请去监狱采访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死刑犯们,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去感受一下死刑执行的场面。

不为别的,我只是对即将赶赴刑场和即将被处决的犯人的当时的心境感兴趣。

毫无疑问,我的这个“变态”想法被拒绝了。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毫无意义。

”这句话是英国“最后的绞刑师”阿尔伯特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下的一句话,他的一生还被拍成了电影,就叫《最后的绞刑师》,昨天晚上看完了,不得不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一个个犯人从绞刑官走进囚室开始,在一步步走向绞刑台的过程中,嘴中不停地说着:“上帝,宽恕我。

”脸上的肌肉在抽搐,汗水不停地流,面色苍白,我想此刻,他们当然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十秒里,将为自己犯下的罪过付出代价,他们所祈祷的,不过是死去后的“救赎”。

处决一个人需要多少时间?

《最后的绞刑师》的主角阿尔伯特说:“我的父亲也是绞刑师,他最高纪录是13秒,而我达到了7秒30,是英国最好的,也是全世界最好的。

”仅仅7秒半,犯人们便告别人世,去另一个世界救赎自己。

四五年纳粹战败,英国人为了显示本国最公正的法律和最人道的绞刑,蒙哥马利将军特地将阿尔伯特请到德国的贝尔森,负责绞死42名纳粹战犯,其中最小的战犯才17岁,一位集中营的女管教。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阿尔伯特每天都要绞死10名左右的战犯,当他以最高效率绞死了最后一名战犯的时候,发现棺材不够用了,而他的助手,一名英国军官建议直接将尸体抬到野外埋了。

这时阿尔伯特拖着疲惫的身躯怒吼道:“他们已经为自己的罪过付出了代价,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如果你们执意要这样子做的话,我不干了!

”阿尔伯特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他靠十几年执行绞刑赚来的钱开了一个酒馆,生意可谓红火非常,很多客人专程来酒馆瞻仰这位传奇版的“英雄”。

与此同时,战后英国最大的反死刑运动也在如火如同的进行着,这位“英雄”被运动中狂热的支持者唾骂成“刽子手”和“魔鬼”。

而最最打击这位“英雄”的事情,是他亲手绞死了犯下“故意杀人罪”、他最好的朋友。

阿尔伯特崩溃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他说:“我在执行绞刑的时候,我能变成另外一个人,高效率的完成我的工作,而当我回家的时候我也能睡个安稳觉。

”现在他不行了,痛苦在折磨着他。

最后,他辞职了,成为了一个最坚定的反死刑运动的支持者。

1955年,英国正式废除死刑,在阿尔伯特十几年的绞刑师的生涯中,一共绞死608名犯人。

上个星期,看了《硫磺岛的家书》,以日本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太平洋一个名叫“硫磺岛”上的战役,一个关系到“大日本帝国”生死存亡的战役。

2万多日军以必死的信念坚守着这座岛屿。

当军官下令“玉碎”,士兵们高喊“天皇陛下万岁!

”之后,所有人都迟疑了,在军官们的逼令下,所有人都才哭着掏出了手榴弹,不情愿的拉开了引线,为天皇殉身。

镜头一转,一批批日军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高喊着“天皇陛下万岁!

”,向着美军的阵地进行无谓地冲锋,没有人能够回来。

我似乎看到了咱们中国“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士兵们,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又前赴后继的冲上来,以至于参战的美军士兵在战后说:“中国的士兵就像是木头人一样,从山上冲下来,前排士兵死光了,后面的士兵还是会源源不断的补上,他们似乎不怕死。

”我不知道这是表扬还是揶揄。

当然,《硫磺岛的家书》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有人性的”的日军士兵,他也“忠君”,他也“杀人不眨眼”,但是面对“为天皇殉身”和“自杀式攻击”的命令时,他迟疑了,他答应过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回家。

因此,当朋友们和长官们拿出手榴弹自杀后,他并没有这么做,他“退缩”了,并险些被另一支日军部队的长官砍了头。

我们无法评论这个行为,谁也没有经历过惨烈的战争,或许当我们坐着沙发,喝着可乐,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样的人是叛徒,虽然他是日本鬼子,做逃兵就该杀!

”,这么说真的很容易,不需要为自己所说的话付出任何代价,还可以给自己套上“忠君爱国”的光环。

老爸说他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

他画画特别好,所以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经常到他家里去看他画画。

他的背部有块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伤疤,一次被这些小孩子们看见了,便追问他这伤疤是怎么回事,他说打仗的时候自己受了伤。

当孩子们继续追问解放军叔叔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浴血功绩的时候,这位老军人便不再说话,只是不停的叹息。

后来,爸爸的单位里来了不少从越南战场上退伍的士兵,其中有一个人所在的连队除了他之外全部被越南人的炸弹炸死了。

而他那时碰巧水土不服在后方上厕所,回来的时候发现壕沟里的战友们都牺牲了。

他平时不讲这些事儿,那段时间爸爸帮他们弄“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VCR,这些老兵们才难得的开口讲述那段他们不愿意回忆的时光。

当士兵们义无反顾的向前冲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

是“天皇万岁!

”,是“吾国万岁!

”亦或是“永别了,妈妈!

”?

谁知道呢?

中国人对死亡看得很重,认为死亡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

而死亡却又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儿,他需要的仅仅是几秒钟甚至更短。

在看完3D版的《泰坦尼克号》之后,我和宿舍的同学聊了一路,我们在想,如果有种机器可以让我们像《盗梦空间》所表现得那样回到98年前的大西洋上,我们该如何逃生?

我们想到了很多办法,例如“裹一层棉被,带上足够的食品,把餐厅的桌子或大门拆了做浮板,然后在船彻底沉没前趁早跳海”等等,到头来我们发现所有办法都行不通,而道德的约束不可能让我们像布鲁斯·伊斯梅和细野正文那样回到故土,而是会选择像本杰明·古根海姆那样“像绅士一样随船下沉”,可是说起来轻松,真到了那样的光景,谁知道自己会怎么做呢?

 5 ) 职业 复仇 生命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6 ) 最后的绞刑师 The Last Hangman

早年,Pierrepoint以自己的职业为骄傲,虽然不能对外透露职业,但他以自己的对绳索长度的准确判断、时间迅速、对往生者的尊敬等职业能力为自豪,并认为自己专业的职业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罪犯的痛苦,是崇高的职业。

但并不是很多人能接受Pierrepoint的职业,其妻子在猜测到其职业后就已经从心里抗拒Pierrepoint,并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里压力,有部分镜头表现其找借口躲避Pierrepoint的抚摸。

Pierrepoint因优秀的职业能力得到军官的赏识,有幸到德国对军事罪犯执行死刑。

回国后,以前的秘密职业被媒体曝光,大部分人视其为英雄,少部分人视其为杀人魔鬼。

Pierrepoint最好的朋友Tish因杀人,由Pierrepoint执行绞刑,Pierrepoint不得不直视其积聚已久的职业罪恶感,他认为他赚的钱都是肮脏的。

在Pierrepoint处死最后以为被绞死的妇女爱丽丝时,Pierrepoint成为大众对死刑制度不满的发泄对象,为大众所唾弃。

最后,Pierrepoint辞退了绞刑师的职业,并写到“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7 ) 绞刑师的面孔

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带任何色彩的片子。

它的平静、严肃,一笔一画,理性的气质,坚持到片子最后一秒。

没有夸张,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一切可观记录并且点到为止。

也正因此,这不是一个容易出彩,博得众人好感的电影。

不知你注意到主人公的表情没有?

从一开始被带领着参观学习绞刑流程,到最后一个犯人被套上白布袋时对他一笑,错愕跟沉重是Pierrepoint脸上从始至终的表情。

没错,他只是一个政府的刽子手,这也只是一个职业,国家让他执行谁,他就执行谁,假如他带着个人情绪从而导致对每一个犯人都无法下手的话,从这个层面来讲,跟一个带着情绪不愿意给女人打胎的医生是一样的性质。

于是他跟最初的那个同事不同的是,选择尊重这个职业操守,选择认真的做下去。

但是,这些犯人在他的眼中,上绞刑架的那一刻就是一个个被洗净污垢的纯洁灵魂,无法得到人世间的救赎,他能做的只有尽量提高专业技能让他们走的爽快一些。

每一次的执行,看似动作利落,毫不含糊拖沓,可是他脸上的表情一次次的出卖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每一次扳下机关,带着一种快速的逃避,一种被迫的决心,就有一个个复杂沉重的枷锁绑在他的心上。

尤其表现在去德国对纳粹战犯执行绞刑时的那一段。

后来,沉默寡言的Pierrepoint终于在亲手给自己朋友上刑之后,深感无力背负,精神状态头一次处于崩溃边缘。

英国民众对他两度截然相反的情绪变化,也相当典型。

让人想起两部片子,一是《朗读者》,二是《窃听风暴》。

一个处于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的非“正常”职业,随着历史政治风云的翻转变迁,即会成为掌控他命运的关键钥匙。

他们曾经获得的和即将失去的,都会随之加倍。

 8 ) 完全不同意影片最后的一句话

完全不同意影片最后的一句话死刑的最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惩罚犯罪者,也不是给受害者家属解气,更不是为了报仇。

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震慑犯罪。

“死刑能拯救生命”,听起来似乎这句话有点不明白,其实死刑的震慑力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保护着我们,当一个罪犯抢劫的时候,当一个人去拿到砍人的时候,他们的其中一部分人也许就在那一刹那由于惧怕这种最严厉的刑罚,而选择了住手,选择拿刀砍不致命的地方,或者在伤害了别人之后能救人,当一个人绑架了一个人,想要撕票的时候,由于惧怕死刑也许选择放了受害者,等等等的无数例子。

每年估计全国这样的事情会有千千万万,死刑的震慑力悄无声息的拯救了无数无辜的生命,使得他们获得了生的机会。

没有死刑美好的世界,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但绝对不是现在,在人的素质达到之前,弱者需要死刑来保护他们的生命。

但我不否认死刑的残酷性,但正因为死刑的残酷,他才有威慑力,他才能拯救无数的生命。

 9 ) 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

英国《最后的绞刑师》刻刀般地塑造了一个绞刑师的职业生涯,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职业高度。

这个腿师,冷静、理智,心理素质好,生活态度正确,因而可以把绞人的活儿干得很绅士干得别人无法超越。

我其实并不艳羡他出神入化的技术,却仰望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仔细清理每具死囚尸体,“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是清白的,值得尊重”;即使在菜鸟时代他都冷静自如,却在绞死朋友时慌乱失措,并因此坍塌了价值观;他干了20多年绞刑,退隐后却反对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这是一部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精巧、凝练,很有价值。

 10 ) 温柔的死神

还记得是老师推荐的,把它下载完后,过了很久很久,挑了个静静的下午把它看完了主题本身已经很吸引人,绞刑“据统计,目前(2009年)世界上还有约85个国家保留有死刑,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报告称,绞刑在世界上58个国家之中是合法的刑罚。

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枪决或者绞刑的执行方式,有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还相继发明了电椅、毒气窒息、注射药物等新的减少死刑犯痛苦的执行方式。

在美国现在保留有死刑的38个州中,绞刑在华盛顿州与特拉华州还是合法的,自1976年重新实行死刑判罚之后,有3名罪犯被以绞刑处死,其余的都是靠电椅、煤气和注射药物来执行死刑。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保障将被处死刑者人权的保护措施》中也要求:对于那些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执行死刑应尽量降低死刑犯遭受痛苦的程度。

也许有关绞刑的去留争议,将会上升到学术争议的层面,但政治上的争议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摘自 绞刑_百度百科)世界各国均有过绞刑,都可以追溯到十几世纪。

那么作为英国(甚至欧洲)的最后一个绞刑师,不知道他对于这份职业和对自己有什么看法?

又为什么选择绞刑师作为职业呢?

电影的节奏很棒,一开始就是Pierrepoint简短的职业受训毕业(?)过程,展现了他的天分,能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出应该以多长的绳子进行绞刑能保证人道的处死犯人,而且比起同期受训的朋友,更多了份寡言的稳重。

然后Pierrepoint就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了,从对话中能发现原来是因为他父亲当年也是优秀的绞刑师。

导演分给了他的妻子不少段落,毕竟她在丈夫背后支持了那么久,是有其过人之处。

从Pierrepoint当初欲语还休想约她出去,支支吾吾还没说完就像放弃,她微笑回答I'd love to就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

看到虫尾是主角是个惊喜,艾迪马森(演Tish)的出场也是个小小惊喜,都让我看到他们演技派的一面,令人难忘。

蒂莫西 斯波不用说,当然是先在哈利波特3里认识的,那时只觉得这人真适合演虫尾啊,那猥琐的样子,不是恶心的大叔,而是就像小说中的虫尾一样,懦弱得像个大男孩又可以很狡猾。

而艾迪马森是在他与英国铁三角的《世界尽头 》里看到的,出演一个懦弱的男人,但是笑起来却很可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是影片中的高潮--Pierrepoint必须对自己的好友Tosh实行绞刑。

那段真是令人心碎,潸然泪下.......在梦中的相遇是否能说句抱歉,是否能说句I love you.腐女的本质虽然悄悄涌上,这段绝对虐屎人。

这是我第一次萌上两个都称不上好看的男人,但我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他们的“爱”是绝对与性无关的,Tish是少数理解他,几乎是圈外唯一理解他的人 ,是他最好的朋友,在酒馆一起唱歌喝酒。

Tish虽然因为爱而自我毁灭,但是由自己的好友Pierrepoint来执行他的死刑,对他来说意义很大,与其由陌生人为他套上白头罩并拉动机关,不如由最亲爱的朋友,用最诚挚的心送他走最后一段。

温柔的死神,会在事后轻轻的为他擦拭身体,为他哭泣。

结局可能略显平淡,但毕竟人生的结局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这部传记电影也在退休的时候画上了美丽的休止符。

Albert Pierrepoint,一生绞刑605人。

温柔的死神。

《最后的绞刑师》短评

没想象中的好看

7分钟前
  • 曝光不足
  • 还行

唯美主义,电影本身,甚至从开始的字体,肮脏的职业如同舞蹈般优美;手术般精准;工业化的管理和效率。尊重!不论他身前是谁,他的生命为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他人,不论他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在死后一切归零。

11分钟前
  • 猪头山太子
  • 力荐

看的途中就大致知道了最后的结局,好题材,还是没拍好。导演掌控略不到位,演员也不自然,是个好演员,能看出想尽力把角色演好,但是和角色不搭,就像本来不是为他设计的角色,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16分钟前
  • chen
  • 推荐

班班演技相当到位!当他亲手绞死好友的时候,我真的鼻子酸了

17分钟前
  • 习惯被忽略
  • 推荐

嗯。。我觉得可以停下了。。

22分钟前
  • 大球
  • 还行

很好的題材.可惜情感鋪墊還可以再好點的,如果把tish殺死前女友的戲拍出來,我想那段行刑會更有震撼力.不太明白爲什麽只拍一個半小時,如果超過兩個小時應該會更飽滿,而短時間內劇情進展太快導致劇本張力下降.PS 絕不贊成中國廢除死刑.

24分钟前
  • 本屌反正小滑稽
  • 还行

3.5星。对亲手上刑后的死囚,照例擦拭着他们冰冷的尸体,在刽子手的职业本分之外,是对生命人权本有的尊重。一路反复对此的描述,直到面对的死囚是自己的好友,推进剧情,但总体还是有点平淡。

29分钟前
  • 淇淇海洋
  • 还行

死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31分钟前
  • 饕客琛
  • 推荐

电影表现流畅娴熟,废除死刑不是一个落后国家所能理解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经历许多痛,才能健全司法。即使人们感性上不能接受死刑的废除,起码国家的法律要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36分钟前
  • Victor
  • 力荐

我并不喜欢个人传记类的电影,但这片除外。冷静、缜密以及对职业的绝对忠诚,pierrepoint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工作与生活的分离。。结局是悲哀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在临死前可以选择,我会选择pierrepoint作为绞刑师,他会对死后的我有足够的尊重。。我想,这就够了。为pierrepoint默哀。。

41分钟前
  • 花与鱼
  • 力荐

这位角色的内心被塑造得过于强大,以至于在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里,几乎看不到他的煎熬和纠结。虽是好题材,但影片处理得过于平淡,对观者的代入感较弱。好在配乐加分,总评:三星半。

42分钟前
  • 麦兜
  • 还行

如果把美国电影比作奔放不羁的射手座 那么英国电影就是标准的处女座了 细腻 闷骚而傲娇

45分钟前
  • Nemo
  • 还行

拍摄者旨在让观者审视胜利者姿态的英国人冷观自己所称颂和追求“效率和人道”时刽子手姿态,战后笼罩在民众里的白色恐怖作为一个短视的权谋理应在人们逐渐苏醒的人权意识上奔崩离析,反省者的姿态也随之逐步明晰,传播着“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的时代信条。

48分钟前
  • Leroy B.Lo
  • 推荐

在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说这是一个残忍的惩罚方式,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因为那是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影片中的绞刑师,用一种尊重生命的方式,给了每一个死刑犯获得“自由”的捷径。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是“恶魔”的化身……

52分钟前
  • 馒头
  • 还行

这部电影音乐,摄影都很牛

56分钟前
  • ShackleSoul
  • 还行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1小时前
  • JuneYale
  • 力荐

他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

1小时前
  • 空谷幽兰徐小宝
  • 推荐

电影确实有点冷冰冰空荡荡的感觉。娴熟的技巧 无情的面孔 冰冷的口气 人格的谴责 宗教的影响 社会的压力 直到 废除死刑。

1小时前
  • rhythm
  • 较差

好冷好静的氛围和故事,甚至比剧情简介还要内敛。

1小时前
  • sam
  • 还行

他的死亡已经为他的罪恶赎罪,我们应该给他以最后的尊严--主人公语。

1小时前
  • DEAD M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