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私奔事件发生,关于洪常秀的话题就再也离不开金敏喜了。
他的摄影机确实也没有离开金敏喜,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克莱尔的相机》到《之后》。
相比于金敏喜带来的热度,熟悉洪的影迷更关注、也更期待或许会发生在这位风格鲜明作者身上的变化。
从第一部长片《猪堕井的那天》出世到现在,洪式电影发酵了二十年,后十年里他的方式已经在某种“成熟”的范畴中稳定了许久。
从国内观众目前容易获得资源的《海边》和《之后》看来,某种变化当然是在悄然发生,并且富于灵光地和前十年做出了某种呼应——金敏喜分别“造访”了2006年《海边的女人》以及1996年《猪堕井》的出版界故事。
从头到尾,洪常秀电影日常生活摇摆情欲的题材与主题几未变更。
但早期三部作品仍然清晰可见于后来游戏感所不同的气质,它们更复杂、纠结、充斥着执念和破坏倾向。
在这些故事里,情欲不只是一种带来骚乱的日常事件,而真切地导致了某种溃烂,让保护壳里的人与生活的虚伪和空洞短兵相接。
这样的气质后来被隐藏了起来,成为洪式电影的默认背景,被留白了,更多着墨的是,当这种溃烂发生时,人们是如何如鱼得水地、捉迷藏一般地回避它。
游戏感和亲切感让洪常秀的电影很好看,但严肃的个人经验的代入恐怕仍然是观看过程里最重要的一环——参与到游戏中。
如果不以自己被性、欲随意抛掷的脆弱一面来盛接,其结构的微妙很可能被理解为一种轻佻。
就我的理解,洪常秀不应被比照为侯麦拙劣仿本的地方在这里,后者将爱情放入高级的哲学游戏,而前者实际上只是用游戏感来装饰了他东方式小心翼翼的自我怀疑。
于佩尔在海边救生员的帐篷里醒过来,摇摇晃晃地回酒店去,她最终未有等到自己的情人。
人们欣赏着三重梦境带来的结构趣味,其实也在不知觉中接收了那种窒息一般的痛感,酒精令身体僵硬、粗俗的肉体带来羞耻,当然还有心痛。
装饰之下潜在的“揭开疮疤”实际上构成了《在异国》的余味。
这种装饰不仅针对故事中男男女女,同时也装饰了朝向他们的目光。
《这时对 那时错》两段结构的不同,恐怕不止是男女角方式与选择的不同,更关系到一个如此发生的事件,可以何种形态被接受和理解。
他的求爱是令人厌烦的猥琐欺骗,还是身不由己的情爱使然,她是矫揉造作的“绿茶婊”,还是冷淡疏离的文艺青年,对这段萍水情缘应该憎恶、遗憾、信任还是谴责?
这些问题的提出小部分关系着道德批判,更多地朝向镜头外拍摄者、观看者自我的情欲体验。
在这一方面,中年出轨的经验和选择,似乎让《之后》发生了一些动摇本质的变化。
装饰之外,结构又增添了一种介入的功能。
《之后》的不同甚至会给一些熟客带来第一印象的不适感。
相比于后期作品中漫无目的的相逢和情缘,这部电影不再跟随某场漫游,而从一开始就标清了人物和故事:一个起早的中年男人,一场婚内出轨。
交锋、偷情、误会、重逢,场景功能看起来相当鲜明。
与此同时,省略、闪回、段落之间延宕的缺场、或者段落内骤然的停顿,却又令得电影中的时间线扑朔迷离, 她们是否会相遇,他是否行进在连续的时空之中,时间到底行进到了一天、一月还是一年?
《之后》于洪常秀电影,似乎提出了一种文体上的变化。
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旧识对金敏喜诵读了契诃夫的小说《关于爱情》,《之后》的结尾,社长又将夏目漱石的《其后》赠送给了这个曾经萍水相逢、险结爱缘的女子。
伴随着这种情结,洪常秀将电影也拍成了一则小说。
“这个短篇小说”和《关于爱情》、《其后》一样,将 “美”作为点题的要点。
洪常秀和契诃夫、夏目漱石一样,将某一种“真理和美”作为凡人必为之臣服、为之屈折的存在。
这种美是完全抽象和文学化的,没有提供丝毫视听上的凭证。
最开始,“美”是社长和情人以一种偷情常见、狼狈而着力的方式在地下通道中揉在一起时的情话;其次,是金敏喜所饰演的雅凛名字的含义;最后,是妻子挽回丈夫时怀中女儿的大衣。
观众并不能看到这件英式的格子大衣,它和“美”的幼女一样只存在于出轨男性口头的解释性描述中。
如果更有助于人们进入这个故事的话,《之后》确实可以与电影之外的绯闻互文。
已经被充分剧透地,于影片中这个完整的丈夫、妻子、情人的三角关系,金敏喜所饰演的雅凛实际上是一个意外涉足故事空间的角色,而且她有着相对独立于男女关系的视点。
简单化地说,这个视点的出现,使得这部电影的存在从现代偏向了经典——它替代了观众。
镜头后作者现实中的情人,介入到了镜头内的一段三角关系中。
她有意去质问男主角关于存在和爱情的问题,却又激发了后者情欲的触角。
她不单被误认为情人、被指认为情人,甚至和情人当面对照。
而男主角(社长)的情感与意识也难得地得到如此多笔墨的交代:他与家庭、妻子的冷淡关系,分手后他回忆起与情人亲昵、依偎在地铁上,面对情人的回归,他又不由得思及雅凛新来到时那种略带暧昧却又不带烦忧的搭档关系如何填补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位置。
这些段落十分简单,却情真意切,使得影片的结尾近乎绝望。
我们亲耳听到一个男人说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虽然照常理来看,这是一个颇为的康乐的收场——出轨的人回到正轨里,那些叫他痛哭过的事都已远去,名利与妻子正围绕着他。
如果前面的情节令观众思考恬不知耻和奋不顾身的边界和分野到底在哪里的话,这个结尾只是让我们面对眼前突然出现的空洞手足无措。
类似的空洞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里也十分常见。
夏目漱石《其后》里,代助在百合花浓郁香气中感受到“一切都是幸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最终将自己无妄的意志献给了“自然”,向三千代作出告白。
那么社长受到“美”的吸引脱轨、又因女儿的“美”回归家庭,这也是一种自然的体现吗?
其中的区别可能是,将美好的存在、个人的微茫视为一种信仰(如雅凛),抑或将其视为被高高挂起而且可以用语言游戏改换、挪移、自我欺骗的假象(如社长)。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观看的实际上只是一场对话,一边是金敏喜,一边是社长,电影内外的故事,分别映证着他们秉持的生活理念。
作为论辩句号的是一份中餐外卖,社长不再同女助理午间踱步,金敏喜的出现逼迫他直面自己空洞的处境,以至于当《其后》被交接到了金敏喜手中随之蹁跹而去时,竟然有和尚将“宝玉”带回青埂峰去的感觉。
这场论辩不是从影片开头的中年人画像开始,而可以远远地,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金敏喜大闹酒桌,甚至是从《猪堕井》读起。
从作品臆测作者的私人生活,可以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对比观看的,还有《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同样是陷入婚外情女性的孑然肖像,海媛读的是《临终者的孤寂》,情欲如同无底泥潭,独在异国的英熙尽管在众夫所指中彷徨,却有胆在酒中作爱的宣言。
这很可能是金敏喜的馈赠,她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洪常秀虽敏感洞察却始终徘徊的状态,以强势的女性直觉平衡了男性作者的犹疑。
非常励志地,电影对我们说,应该对爱情和人性的多变与暧昧有足够丰富的了解,却不要自我欺骗和怀疑。
但懂得又如何?
当寻常人陷入寻常的越轨恋情,将会发生的,不过还是苦苦煎熬、隙缝偷欢,与生活的最后一丝热情告别。
要么行尸走肉,要么沦入肉体越界的行为习惯。
原载于“文慧园路三号”
你知道爱情里最令人恐惧的地方是什么吗?
是「之前」与「之后」。
之前的回忆带着甜蜜和遗憾的负担,即使好不容易放下了,等待你的,又是一片空白的未来。
之后呢?
我们应该怎么办?
洪尚秀越来越像喂不饱的独角兽了。
他让自己的缪斯金敏喜拿到柏林影后,二人一同踏上了2017年的戛纳行,又马上交出了《之后》与《克莱尔的相机》。
《克莱尔的相机》是洪尚秀和金敏喜、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的新片,于佩尔饰演的摄影师克莱尔拥有感知过去和未来的神秘力量所有人都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视为洪尚秀写给金敏喜的情诗。
那么《之后》呢?
这是想向大家交代接下来的故事吗?
这位很善于对伦常秩序做出消极抵抗的作者导演,始终站在对岸。
在他的观望下,男与女的下场,就像黑与白的谱系一样,从何时谈起,其实根本不重要。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的英熙(金敏喜饰演)爱上了一个已婚男人,巨大的压力让她想要放弃一切「哪一天」还是「某一天」?
非线性的叙事手法,经常在洪尚秀的电影里出现。
他曾借用梦、日记、书信来打乱剧情,这次更甚,他没有使用任何工具,也抛弃了重新规整脉络的解谜点。
偶然进入的人与事,穿梭于剧情的发展。
回顾与翘盼,让人辨不清,这是「哪一天」还是「某一天」。
洪尚秀给观众下了私人战书。
你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下去,就像你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一样。
这些问题,本就无意义。
下午四点,在家吃饭的男人,被妻子识破了出轨的秘密。
他的表情,让故事由此开始,从此结束。
《之后》的第一幕,出版社社长奉完(权海骁饰演)被妻子质问,「你是不是喜欢上别的女人了?
」这之后社长深夜离家的画面,与他深夜回家时的偷情,在呈现上是一前一后,在故事的时间里,却是一后一前。
于是,这则爱情寓言,开始像贪食蛇一样回环咬合,不断吞噬起从过去跑来的瞬间,也吃光了刚刚出现的未来影像。
整部影片的叙事因此被加长扩容了。
屏幕之外,观众既在重复不止地转圈圈,也在心猿意马地抓流氓。
社长与自己出版社的女员工偷情,二人在楼梯间里绝望地搂抱金敏喜的出现,真正点名了「那一天」是「哪一天」。
她第一天上班,遇到了来找情人对质的社长妻子。
「三方会谈」时,社长说,「你搞错人了,她已经走了」。
这让此前所有的偷情场面都成为「过去」。
社长、新职员雅凛(金敏喜饰演)和社长妻子在出版社里交锋然而,出走的情人回心转意,忧愁又犹豫的男人在中间游荡。
影片的时间悬停于「现在」。
在金敏喜出现的这一天,高潮迭起的剧情和巧合,有成为俗套闹剧的风险。
幸好洪尚秀用「过去」的碎片把它打散了。
有时,我们看到男人像穿梭梦境一样回到甜蜜的仪式里,有时又看到他被妻子的恶言惊醒,在夜跑之后颓然哭泣。
《之后》与《海边》可谓对称,着重表现了男人在出轨后可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这一次的洪尚秀没有再用梦的机器。
影片里人们喝酒的场合与喝咖啡的机会一样多。
可是,头脑足够清醒,事件足够清晰,就一定能看到真相吗?
让人头晕目眩的不是酒,不是梦,是那匪夷所思又残忍现实的爱情。
酒只会在下班后才喝,出轨的迷醉却发生在喝着咖啡的办公室里2011年洪尚秀的《北村方向》,英译名叫「 The Day He Arrives 」,《之后》的英译名则是「The Day After」。
《他离开的一天》(《北村方向》)和《那天之后》(《之后》)两部黑白影像,一部讲述爱情来的那一天,一部讲述爱情走了怎么办。
这种把戏,大概是一个作者导演最美妙的自由。
没想到,这些年来,洪尚秀的小成本「重复性」制作,竟然已经连成了一首诗。
「我爱你」还是「你爱我」?
「你卑鄙,跟我爱你没有关系。
」冬夜的小饭馆,她的眼神越过桌面上的酒瓶,挑衅的投向同样烂醉的社长。
十分「遗憾」,《之后》里没有床戏,没有暴露的性。
酒桌上的责备已经是最浓烈的情绪。
虽说人物的身体还在,却是用来挨打的。
金敏喜扮演的雅凛不是小三,反而成了委屈的替罪羊。
她被社长夫人狠狠掌掴的一幕,想来依然十分生动。
小可怜金敏喜被误扇巴掌可见,这次游戏的高级之处在于,纵然身份拥有正义性,身体却是能接纳一切的避难所。
爱情里令你执着的肉体或是灵魂,全然对立。
如果说男人是欲壑难填的魔鬼,女人就是身怀诱惑的女祭司。
即便对象一致,「我爱你」和「你爱我」仍然是不同的。
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往返的情诗不同。
平衡是脆弱的,一旦有所偏移,一切都会骤然失序。
《之后》里的三个人,被欺骗、被误认、被替代、被遗忘,几乎都是受害者。
洪尚秀的男人依旧很「真诚」,不掩饰自己的爱意;女人也仍然很「乐观」,始终觉得自己是唯一。
如此真挚的人设支撑着「你真美」、「你真卑鄙」这样直白生猛的台词。
一口烧酒下来,说出口的对白性感又潮湿。
「你就是很卑鄙,但是我爱你」导演、教授、画家、剧场演员…洪尚秀的男主角总是自带「艺术光环」和「渣男」属性。
这一次的评论家,更有文人那套自欺欺人的创作系统——「随便用语言编造一个,然后努力去相信。
」这就是作家活着的逻辑。
在中华餐馆里,雅凛与奉完讨论着相信与否的事情。
男人坚持「真正相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没有联系」,女人则想要试试看。
如果相信不代表正确,那是否不能去相信?
如果真实是我们不能了解的,那真实是否不存在?
在这段漫长的对话中,金敏喜带着天真又迷人的表情,阐述关于相信的信仰。
这种执着让人动容,因为她本不必如此。
爱情,像很多事情一样,是没有正义性的。
它是一种吸引力的相对论,倒向哪边都有可能。
「去哪里」还是「哪里去」?
《之后》聚焦在办公室与餐厅的两个场景内,质朴又骄傲无比。
你若在看完之后突然回想起这部影片,仅存的记忆热点可能都是一男一女对坐谈话的场面。
饭馆、办公室,即使是外景也总在这两个封闭空间附近不得不说,洪尚秀又赢了。
他将影像直接简化到符号,却没有模糊文本的意义。
因此,《之后》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所有的故事。
离开和归来,都是极其复杂的行为。
当中牵扯了情绪、抉择与行动,反应夹杂了智性与冲动的后果。
奉完离开家,情人离开奉完,雅凛离开出版社…每个人的离开都预示着一种虚假的开始。
奉完回到家,情人回到奉完身边,雅凛回到出版社祝贺奉完…这些回归,实际都是终结,是真实的失落。
社长与国外回来的女员工,看似是旧情复燃,其实只是不甘心的垂死挣扎乍看之下,女性角色似乎还是委屈的受害者。
实际上,她们始终了解自己的心之所向与道路所指。
反倒是男人在出轨、离家的动作间隙,显得懦弱泄气,被女性的行动牵着鼻子走。
相比他们的临阵退缩,女人总是提前预警。
影片中有两段最引人注目的戏。
一是雅凛坐在计程车上开灯阅读,窗外开始下起雪。
她摇下车窗看出去,仿佛车子去往哪里都是归途。
雅凛一边看雪,一边和计程车司机聊天二是事隔已久,奉完再见到雅凛,却完全记不起这个一日的「情人」。
「原来你是她」。
这个包含了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句子,暴露了一切关系的脆弱性。
米兰·昆德拉为小说里风流成性的托马斯解说过,不是他对这个女人不好,而是他的记性对她不好。
再见面时,社长已经忘记雅凛,却还装作熟悉地和她聊了些重复的对话「洪尚秀」还是「洪尚秀」?
《北村方向》过去六年了,洪尚秀又拾起黑白影像表达电影。
现代电影之所以还可能选择黑白,不是要指向复古美学,就是要致敬经好莱坞逝去的黄金时代(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无论是诺亚的《弗兰西斯.哈》,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还是贾木许的《咖啡与香烟》,「文艺感」往往是黑白影像的天然标签。
《咖啡与香烟》(2004),黑白现在可以说是文艺青年手机摄影的惯用滤镜他们让城市褪色,用没有色彩的图层,减少「时代」的干扰。
故事仿佛能在真空中持续发酵。
尽管同样是「文艺且复古」的,韩国导演们的黑白影像,却不太有布尔乔亚的情操。
无论是洪尚秀的《处女心经》和《北村方向》,还是张律的《春梦》。
在东方的小镇青年身上,黑白传达了一种失落的颓靡。
烧酒和絮絮叨叨的情欲,没有色彩,却更加饱满。
张律的《春梦》(2016)讲述了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我已经讲了这么多次洪尚秀,有时候也会纳闷,为什么还要是他?
可能,对作者电影的讨论就像一个无限不循环的轨道。
只要作者/导演还在继续他的风格创作,影像文本自然就会在重复中叠加新的含义。
特吕弗喜欢引用季洛杜的那句话,这里也可以二次引用——「没有作品,只有作者!
」
季洛杜(Jean Giraudoux),法国作家、戏剧家这种关乎个性的美学狂热,与观众保持着长久且危险的关系。
电影终究是工业和流行的艺术。
作者电影虽未必经典,却永远自由。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
不同的题材,抑或是导演追求的不同效果,往往通过调节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来实现。
洪在这方面无疑有着优秀导演应有的自觉性。
喝酒后的“直抒胸臆”早已成为洪常秀电影的标配。
有意思的是,昌淑在《之后》中的破口大骂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永熙的两场酒后情感宣泄的戏达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与《独》中情绪化的,充满感染力的“激情戏”相比,《之后》中的那几声“卑鄙”则更像是导演在借情人之口进行着自我(男性?
)剖析,观众并未与角色的情绪宣泄产生“共情”,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认同”。
而这其实是《独》与《之后》两部电影最本质的差异:前者是“身受”,后者则偏向“感同”。
显然,洪对于这种微妙的差异是敏感的,且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而这也成为了其拥趸们不厌其烦地看他“自我重复”的理由之一,不管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
两部电影中,洪常秀精准地把握着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与《独》相比,《之后》选取了颇具戏剧性的桥段,即打小三却选错了对象。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机灵的巧合必然会使观众产生不信服的情绪,并将之与现实划清界限,对于某些电影来说,这种疏离感可能是致命的。
然而,这恰恰是洪的意图所在:他将《之后》中的故事精心地用巧合与互文进行构建,并且用重复的取景,女角色相似的面容以及互为镜像的对话桥段包裹起来,做成了一个“影射”(非“勾连”)现实的“装置”,从而绕过内容上的真实,直接触及了对人性真实的分析。
这也解释了电影中三个女角色略显做作的功能拆分起到的作用,这种“标准件”(何况还在标准之外作了充满机心的“功能重组”)无疑可以完美地嵌入他的“装置”,支撑电影的运转。
当然,这里面映射出的洪常秀式的男性视角,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他的电影中出现了。
相应地,《独》中工整的情节发展,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明显收束许多的剪辑的“机心”,都减少了观影时的“趣味”(这也是为什么观感上《之后》更招人喜爱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观者对唯一女主角的强烈认同。
在这个角度上,《独》(平稳-距离近-用心)成就了金敏喜的女神形象,而《之后》(机巧-距离远-用脑)则成为了洪常秀对男性性格弱点的精妙寓言。
以此来看,洪尚秀在自己一如既往的酒馆沙发,爱情徘徊的小小世界里,果真如哈姆雷特所说,即便身处果壳之中,仍可以以无限宇宙称王了。
〈The Day After〉译为《之后》,洪尚秀一如既往地把人和人之间关系里所讲的字字铺平,所经历的时间变慢,向内问得更多,人们得过且过的,麻木不仁的,都被问出来了,而这些关系却也还是一江春水,到了那时那日那个钟还是得一路不停向东流。
整部影片拆解了社长Kim Bongwan与三位女性的关系,他有趁着婚姻生活的惯性,对妻子不听不想不问的沉默,他手里有出走惯性生活后的甜,那却不是一颗婚姻关系外的那个人可以给他的完整的糖,是过期的、融化后满手的黏腻,而那些看见他的,看穿他的人,如刚来工作就被卷入情感纷争的Ahreum,他佯装着与Ahreum你来我往之间全是势均力敌。
殊不知,这一切关系缠绕在一起,三位女性偶然的相遇、争执,字字句句一停一顿之间,都是向Kim Bongwan抛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是回归熟悉的生活,还是出走,是承认一些东西,还是逃避,可惜的是它们掷地无声。
最后Kin Bongwan选了最简单的方向,几年后再遇到那位职员Ahreum,彼此谈到这些才知这最简单的路,他也是走了很久的。
好像也没有什么真正谁比谁更重要的关系吧,它们流动着,它们被比较着,这之间更多的是面对它们的人当下对自己的期望,但希望你不是那个只走最简单的路的人。
金敏喜太美了,我单方面宣布与她喜结连理,并找了些关于洪尚秀和金敏喜的论文来看。
洪尚秀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正赶上韩国电影的膨胀时期,也许有人对90年代的韩国电影没有深刻印象,但所有人一定会对那个时代的韩国电视剧有印象。
事实上,当时韩国电影正处于火热的新浪潮时期,政府也给予良好的支持,使得电影飞速发展,创造出一系列符合商业市场,却又足够深刻的,具有韩国本土民族化的作品。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的影响,韩国电影处于衰落形式。
电影人为此进行反击,90年代形成了“韩国电影新浪潮”。
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后,大量国外资本涌入,韩国人为了保护他们本土电影,做了几件事。
1、“企划电影”出现,也就是“制片人中心制”电影,迎合市场资本运作。
制片人通过企划吸引到投资者,然后再找剧组进行拍摄。
2、电影配额制又被称为义务上映制,政府规定放映厅必须上满146天本土电影。
1999年还进行了“光头运动”。
三、90年代中后期,“新浪潮”之后的“新世代”出现,他们对于现实和类型片结合的意识更强,可以看作是大企业资本对于类型片想象力要求的结果。
1995年塔可夫斯基《牺牲》公映,韩国艺术影迷开始聚集。
四、1998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电影分级制取而代之,使电影可以表达更深刻的东西。
市场资本给力、政府给力、艺术家争气、民众爱看,还有比这样更好地创作环境吗,我都要羡慕哭了,我们洪导就正好碰见,1996年,迎着新浪潮的浪,洪尚秀拍了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
我一直觉得洪尚秀不是那种拍片天特别惊人,天才一样的作者,比如塔可夫斯基,也不是那种很用功的人,比如中国那批第四代、第五代,他就像他本人一样有些吊儿郎当,不拘形式,观众看着他总是叨叨自己的事情,总有种“爱看不看啊,我就这么拍。
我就爱拍自己这点破事儿,你看我家敏喜美吗?
”的感觉。
他是这么拍片的:“我有一些笔记,但没有大纲和故事梗概,大概头四部电影有非常完整的剧本,从那以后的每部电影都只有大概20来页的概述,而且越来越少。
每天早上我都是第一个到达拍摄现场的,比演员们大概要早两三小时。
在早上写剧本的那一瞬间,集中所有的精力思考一切的可能性,就那么一会就可以把要拍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每天早上大概要写一个半小时。
”我要是演员我准会这么想;“行吧,这导演靠谱么。
”2005年他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请来的演员都是朋友,朋友嘛,就变成了大家一起玩,拍得东西大家都喜欢,片酬还低,有种其乐融融的俱乐部的气氛。
至于赚不赚钱这事,据说能刚好收回成本。
洪尚秀的电影是一种小品电影,短小、简洁、精湛,多抒发一些随笔想法。
他喜欢拍聊天,有些人就把他和候麦放一起比较,他喜欢拍餐桌上男女谈话,给人物特写,有人还提到小津安二郎(固定长镜头、低视角、无正反打;“零度剪辑”,即不用叠化、淡入淡出等剪辑方式,而是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插入几个没有角色出现的空镜头或“窗外转场镜头”,当要表现时间的过渡时,导演便把镜头对准了窗外)另说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常用,但变焦镜头不符合人眼规律,所以被淘汰了。
(当然不符合规律了,谁眼睛好好地突然来个特写),我们洪导就拿来用了。
大家餐桌上吃饭吃得好好地,突然来个推镜,有点像一个巴掌把人从梦中叫醒。
就差拿着喇叭在人耳朵边喊:“注意了,给我注意了。
”这是一种强调,一种布莱希特在戏剧里喊话的模式,就怕我们沉迷于男女间这美好的幻觉。
还有人认为这是对情感的瞬间捕捉,我认为是不对的,当然我没有看原文,因为原文是韩文。
洪常秀说不上两性专家,他镜头下男人的恋爱把戏,无非一是夸女人漂亮、二是说廉价的“我爱你”、三是拉过来按头强吻。
但洪常秀对两性话题的关注点和关注度都是极具特色的:尴尬。
(这里我看笑了哈哈)从德勒兹的生成他者理论看,洪尚秀都是在主动背离主体,不论是内容上的“尴尬”,还是形式上的“小作坊电影、小品电影”。
这几星期不知不觉就看了好多部洪尚秀。
即使叙事学是非常能吸引我的,即使好的摄影对我也有用,可能几年前的我也还是不会对这种除了出轨再出轨(或者说得简单一点:欲望本身含混与游移的属性)、背叛再背叛(或者说得直白一点:人对把握真实的无能)就没什么别的内容的电影有这么大兴趣,何况有些片子里不时出现的那种准性骚扰镜头还是会引起不适……洪尚秀早年的电影里,那种九十年代城市化现代化还没完成的杂乱气息处处可见,某种程度上有点贾樟柯的汾阳的意思,姑且叫做汾阳现代性和汉江现代性好了。
叙事上的编排特别精巧(一定要有那种同一个场景不同角度再来一遍的镜头)。
这些电影讲述的故事里,男女主人公有大体相同的重量和复杂度。
而他最近这些年的电影里,复杂度降低了,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成为故事核心,其他人围着他/她转。
从《猪堕井的那天》里多角恋爱链条最末端的人把前两人杀死而留下的两个人虽是夫妻但完全不爱的那种挣扎至少是绝望,到《之后》里男主角跟下属恋爱弄出闹剧结果没有离婚回归家庭几年后竟近乎得到祝福的结尾,洪尚秀老了二十多岁。
这几年里金敏喜的角色,足够细腻足够动人,但似乎并不超出传统的作为男艺术家缪斯的女神。
当然,洪尚秀是个严肃艺术家,他的电影里的女性不是平板的单一的,她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性格、命运,是完整的。
相反,他许多电影里的男性角色倒都具有高度相似的中年危机。
内含于汉江现代性之中韩国乃至东亚男性的这种迷茫与怂,即使在洪尚秀自己不无同情的镜头语言之下,也还是触目惊心。
汾阳现代性发展到这几年,城乡结合部的复调渐渐被全球化的刻奇感和自我致敬淹没,而汉江现代性也大体成了中年危机和乱序讲故事组合而成的像册了。
引用Cinémathèque在2011年洪尚秀的回顾展时的介绍:Un des plus importants représentants du renouveau du cinéma coréen. Hong Sang-soo propose, avec un désespoir teinté de burlesque, une radiographie précise des relations amoureuses. À ce réalisme s’ajoute, paradoxalement, un jeu subtil et complexe sur la narration. 讲得挺好的,基本上没有要补充的了。
2020-08-16补充:在看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以及更晚近的《逃走的女人》等几部之后,觉得洪尚秀还是有在认真(透过金敏喜)挖掘女性的心理、女性的故事。
所以还是稍微修正一下之前的评论吧,中年危机没有影响他继续创作一些跟以前不完全一样的东西。
虽然我还是更喜欢他早期的作品。
2022年
…………………………………………………………………………………………………………………………………………………………………………………………………………………………………………………………………………………………………………………………………………………………………………………………………………………………………………………………………………………………………………………………………………………………………………………………………………………………………………………………………………………………………………………………………………………………………………………………………………………………………………………………………………………………………………………………………………………………………………………………………………………………………………………………………………………………………………………………………………………………………………………………………………………………………………………………………………………………………………………………………………………………………………………………………………………………………………………………………………………………………………………………………………………………………………………………………………………………………………………………………………………………………………………………………………………………………………
“我要为我的女儿活着,放弃我的生命,我没有犹豫一秒” 听到这句的时候眼圈红了,我不知道我爸爸是不是真的这样想,我不知道我爸爸与自己那么爱的初恋分开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想.但我终于找到了爸爸的温暖,也许他是真的爱我的,哪怕他爱的不是我,是我作为独生女儿的血液,哪怕他爱的是我头顶的电影学院光环,哪怕我真的想告诉他“没必要,钱留给我,爱留给你”.也许这就是常年出轨且恐同的父权下的父爱中为数不多的温柔吧.结尾,金敏喜走在积雪的巷子那个镜头是我答应去拍她的,拍她走在香坊脏兮兮的雪夜里.至于“人为什么活着”,实在没有听洪尚秀给我讲道理,因为我已经找到了那些可以支撑我现阶段活下去的感情,十九年来第一次,长期持有对活着这件事情的希望.那个洪尚秀太有意思了,让金敏喜挨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乐死我了.哦,对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发生,我选择择日分手,幸好我们没有女儿.那句”因为我回家了,所以获奖了”的自嘲太好笑了.洪尚秀天天就感悟生活,拍摄生活,分享生活,挺有意思的也.
这是洪尚秀的作品,近几年大众对他最为关注的话题,除了电影,大概就是和金敏喜的婚外恋。
然而今天并不想聊,只想关注电影本身。
以及暂且不论金敏喜在这段婚外恋中扮演的角色,仅仅聊她作为演员的本身,和在这部电影里贡献的角色。
《之后》这部电影对我而言,看的初衷是冲着金敏喜。
看了之后,回味悠长,想聊的也是金敏喜和她饰演的雅凛。
连电影海报私心也是喜欢金敏喜版。
男主角奉完,已婚男,经营一家出版社,小有名气。
然而他实际上与同在出版社工作的昌淑有一段婚外恋,由于种种原因,昌淑与奉完有了争执并离开了出版社,奉完为了工作不得不招聘新人,雅凛应聘而来。
奉完的妻子发现了他的婚外恋,恰好在雅凛上班的第一天,闹到出版社,并将雅凛误认为奉完的出轨对象。
同一天昌淑和奉完和好,提出想回到出版社工作。
奉完夹在妻子、昌淑、雅凛三人间,显得懦弱又无力。
光是这样的事件,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两场冲突戏,以及洪尚秀将时间线打乱的拍摄手法,给电影加了分。
说说我眼里的雅凛。
有貌有才,真挚诚恳,有那么点点天真,会不好意思的说自己信奉神,被出租车司机夸的时候会害羞。
被误解欺负时又透露出无辜和柔弱。
雅凛上班的第一天,奉完是热情接待的,看起来是个好相处的上司样。
两个人能聊不少话题,如果没有后来的闹剧,也许雅凛就能得到一份踏实的工作,但同时这么有魅力的她,对已婚男来说大概是个诱惑吧……第一场三人冲突戏,妻子来到出版社大闹一通,将雅凛误认为出轨对象而撕打起来,哪怕奉完一度解释妻子也半信半疑。
雅凛坐在这对夫妻身边,纵然心有不满,但是还是摁着性子的听着奉完温吞的、不清不楚、含糊其辞的解释,她的存在其实一度是很尴尬的,没有太多插嘴的立场,但是又被牵扯进来不得不参与其中。
雅凛的脸上一度是无奈、不耐。
第二次三人冲突戏,是雅凛无意中与奉完、昌淑同框,因为工作安排而爆发了争执。
大概此时的雅凛内心是崩溃的,无法置信的。
她认真的与奉完争执,因为奉完前后不一的态度。
她对奉完的一句评价,我非常认可:你是一个公私不分,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的人。
所以整部戏,要描述的不是婚外恋时的诱惑与激情,而是激情用尽后的无奈。
奉完的角色,懦弱又拎不清,不管是对妻子还是对情人,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
自私,和情人为了自己的感情打算,计划着拖无辜的外人下水做挡箭牌。
脆弱,焦头烂额时窝在情人怀里时又像个无措的孩子,连昌淑都显得比他坚强。
电影的结尾挺有意思的,一度让我恍惚。
雅凛这荒诞戏剧的一天,大概是令她刻骨铭心的,然而对旁人而言未必,她也不得而知自己的身份在奉完的婚外恋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雅凛坐在出租车里的一幕,光打在她脸上一半光一般影,真的是美极。
最后说回金敏喜,第一次真正注意到她,是《小姐》,金敏喜的表演糅杂了很多情绪,五官不是一眼美女,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小姐》里的她,背负身份性子沉默内敛,挂在树上发呆时气质冷冽又迷茫,和淑熙在一起时真诚又难得的露出脆弱。
洪尚秀接连拍了三部戏,金敏喜都主演,号称出轨三部曲。
看了《之后》,对洪尚秀的拍摄手法+金敏喜这样的组合,还真是有了兴趣。
毕竟,在洪的镜头下,金敏喜真美啊……
男人不曾爱一个女人,只限于喜欢,很喜欢。
因为爱是责任、是承诺,是自私的他给不了的东西。
他虚伪,只有在不断的逼问面前才会承认自己的卑鄙。
他和雅凛吃饭,讨论信仰的问题,他没有信仰,也不相信信仰,因为无法证实信仰的存在而简单地选择相信信仰是假的,他是虚无主义者,因为没有信仰,无耻卑鄙也不会有任何下场,心安理得地享受快乐。
他从不执着于什么,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失去的和违抗的。
他和昌淑吃饭,一开始生气地否认自己的卑鄙,但事到临头要给家里打电话时,他终究退缩不敢了,承认了自己的卑鄙。
他活得很累,什么都想要,一边是风情万种的情人,一边是洗衣做饭的妻子和孩子,周旋在家庭和外遇之间,最后和情人分手被形容为”放弃自己的生活“,像是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牺牲。
他也忍受着煎熬,想放不能放的贪婪而带来的痛苦,他在深夜跑步发泄,而后是长椅上的痛哭。
全片他流了两次泪,他要面子,有良知,但却做着违背良知的事。
女人的拆穿和诘问使他狼狈不堪,起先是妻子质问他是否有外遇,他逃避不愿回答,而后是雅凛问他信仰的问题,他只对别人下判断,却从未审视过自己的内心,接着是昌淑说他卑鄙,否认却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并承认自己的卑鄙,妻子抓奸询问他情人的去处,他支支吾吾,半真半假地搪塞过去,雅凛让他承认是自己主动辞职而非被辞退,他想掌控主导权。
男人的善变。
昌淑离职之后,若无其事地迎来新的员工,并有意将她作为新的猎艳对象,带她去同一餐馆吃饭。
极力挽留雅凛留下来工作,一转眼旧情复燃后又要辞退她。
称工作归工作,而他自己却公私不分,将工作和感情处理得一团糟。
下定决心和情人搬出去住,看到女儿又即刻回归家庭,从此和旧情人再无联系。
他只凭自己的心情做事,而没有考虑过爱他的女人的感受。
他带给每个女人不幸,欺骗妻子,捉奸现场让她狼狈不堪,因私生活原因辞退员工并无悔意,在家庭和真爱面前选择的懦弱和卑劣。
雅凛的善良、果断、直言不讳、认真生活,与男人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男人游戏花丛,是个虚无主义者,雅凛善良坚定,有自己的信仰,并觉得因果有报,而男人则卑鄙无耻,与情人商议泼雅凛脏水来继续瞒天过海、维持关系。
男人得奖之后,雅凛前来祝贺,但男人早已忘却了眼前人是自己曾经愧对的女人。
男人无法体谅妻子的愤怒和悲伤,甚至发现了情诗之后也没有给妻子解释或者道歉,于是婚姻只剩下欺骗和怀疑,只剩下愤怒和疲惫。
雅凛在出租车上看雪,感叹世间的美好,她懂得反抗,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戳穿社长的虚伪面孔,社长的薄情与反复无常并没有令她消沉,她坚持写作和阅读,并宽容地祝贺社长得奖,毫不吝啬对社长的文字的赞美。
多年之后雅凛和社长的见面与初见相差无几,相同的问题和回答暴露了社长的健忘。
而身边的女员工一直未断,令人怀疑是否婚外情还会继续下去。
社长遇见雅凛和社长与昌淑的外遇穿插交织,现实与过去的重叠证实了男人的重蹈覆辙。
女儿的呼唤和短信暗示了男人最终回归家庭的结局。
是有多少婚姻在靠孩子硬撑着啊……觉得故事里的男主角真可笑。
金敏喜脸上的光芒让人想起罗西里尼电影里褒曼的光。#看到有友邻是一样的感受,开心#
刚开始:手机也能拍成这样吧?后来:有点东西。第一部洪尚秀,粗糙的、个人特色鲜明的、耐人寻味的。金敏喜点亮了整部电影,怎么会有这么有气质的人。男主是金三顺姐姐的对象,印象深刻。韩国文化院在放映前播了振兴韩影宣传片,看得我好酸啊,有多方面的支持,近年取得颇多成就,不能不羡慕。
唯心主义金敏喜,劳苦功高工具人
短篇小说的容量和节奏,刚刚好。虽然大家普遍认为洪尚秀电影里的都是中年猥琐男,但诗读出来,和在饭馆后面拥抱的热度,却显得人物有点可爱了。自私且愚蠢的普通人,谁又不是呢。
大量侧面固定镜头在装逼...好像装成功了
对这类型的电影总是静不下心看。
写洪尚秀实际上很容易落入臭不可闻的导演意图过度阐释陷坑中,看看其各部作品的长评区即知。任何一个观看洪尚秀电影并清楚其优势所在的观众都应该可以意识到,在每个镜头内部的环境被初初设定后,洪利用细微知觉体验不断搭建起的可供观众同时实现观看与体验的情境,才是其作品的唯一基础也即是全部意义所在。他的确长于结构,但结构始终依托于具体情境发生意义。
你非我杯茶 其后
嫌疑者,被利用者,审问者,牺牲者,讯问者,知情者以及无辜者。
一样的洪尚秀,不一样的金敏喜
刚开始以为金敏喜是小三,后来才明白原来她是小四(比柏林更升级了)...汗。小三撕小四的故事,一名自恋导演的自我投射。高亮度黑白画面,依然固定长镜头+推拉摇移,絮絮叨叨的大段台词,因剧情狗血倒是不困了,戛纳首映大家笑得开心。再怎么非议,金敏喜是真的美,导演高产重焕青春
作为洪尚秀的演员,第一步要学会的就是演醉酒戏。
洪尚秀到底多恨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要让观众花一个半小时看一个讲得乏善可陈的非常low的男人的非常磨叽的出轨故事。
第一部洪尚秀。极简主义,场景单一,出场人物少,剧情简单,基本靠不停的对话聊天推进剧情,但几场重点的多人对戏着实拍得很精彩,调度厉害,简单却又恰到好处的配乐也非常点睛,打乱时间线,黑白影像的加持都给影片独特质感,对比现实,感觉这就是给自己拍的个人传记电影,像是在诉说什么…(微笑脸)
这类感情纠葛,导演和女主你们还要拍多少部?
洪导演瓶颈了
三星半。台词在空洞的路上走的有点远了,但是搭上金敏喜的演技也能浑然一体,深井泵且可爱。:D 洪尚秀依然站在爱情之外表现爱情中的所有情绪,可爱荒诞可怜以及爱情总有终结之时的无奈。非线性叙述和镜头转换很有趣,但觉得最后两人梦境般的再次相遇有点用力过度。@ emu cinema with nikos
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洪尚秀真是纤毫毕现地展现他精准又猥琐无力的艺术观。软弱的男性知识分子,哀泣的缪斯和荡妇,精神挣脱和肉身困境。回归家庭的男主说,他决定放弃人生了。洪的爱情政治学持续冲击着东亚父权社会结构,不是没有价值。只是洪越来越萎顿和放肆。而艺术最后如果失控,会把自己毁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