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将小说内容搬上了荧幕 使得我们对小说某些场景建筑 如梵蒂冈 圣彼得广场 等等 有了印象 但为什么每回都删掉了重要的情节呢 还自己瞎改编人物 剧情路线呢 气愤这部小说的主题应该是科学与宗教的统一性 也就是科学和宗教共同发挥作用 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 所以 小说结局处被教皇内侍设计杀害的是欧核主任 前教皇被杀是因为私生子 四位候选红衣主教全部被杀 还有欧核中心主任的童年经历 教皇内侍的来历 这些都是宗教和科学的冲突 也是彼此的合作 但是都被删了 搞得这部电影又一次成了推理片 其他内涵都不复存在 (⊙﹏⊙)b
我们对世间万物还是茫然不知就像当你俯下身来,察看洞穴内的蚂蚁苍穹正俯下身来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科学与宗教矛盾的由来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趋于简洁和统一的过程。
当问题的目光集中于万物的起源与本质时不免会与宗教哲学产生联系。
毕竟,在现代科学发展起来之前,宗教一直掌控着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权。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对世界本源的探索步步深入,宗教的权威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实在此之前,中世纪的欧洲,科学启蒙的阶段,罗马教廷为了维护神权统治,已经对年轻的科学进行了各种压制,包括迫害科学家,或者迫使他们承认上帝的权威。
电影《天使与魔鬼》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中世纪天主教廷给四个不甘心被教会统治的光明会科学家实施酷刑并将尸体抛街示众以儆效尤。
光明会便走向极端化开始报复教会。
几百年后,欧洲原子核研究所制造出一批反物质被光明会所盗取,消息表明失踪的反物质此时正处于梵蒂冈,而偏偏第二天又是新教皇的选举日。
届时全世界各地所有红衣主教和大批民众将汇聚于此。
若是反物质与物质碰撞而湮灭发生,那将会是人类历史上、宗教历史上最大的灾难。
很明显,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这是科学向宗教跨越世纪的复仇。
临危受命的符号学专家兰登不得不和反物质科学家维特多利亚开始在梵蒂冈繁若星辰的教堂中搜寻“光照派”的踪迹,解救被绑架的红衣主教,并试图寻找“反物质”的最终下落。
尽管“光明会”的报复计划在结局证明是教皇内侍为了夺取教廷最高权利而编织的谎言,但仍然让教廷开始进行深深的反省和自审。
在现代世界里,宗教与科学到底该如何相处,是敌是友该如何分辨?
这几百年的隔阂纠葛还能不能弥合呢?
关于宗教
这要从科学和宗教的存在内核说起。
宗教基于信,科学基于实证。
所以用科学来证明宗教的错误没有意义,反过来说,用宗教来反驳科学当然也没有意义。
自有了人类,宗教便已经出现。
尽管早期物质条件还很匮乏,人类对于自身以及万物本源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既然无法用逻辑手段或者实地考察来证明,那就自己幻想创造上帝为万物之主,纵使未必有效,可借着与虚幻的神灵世界的想象性交往,而吻合人类的第二要求——消遣和工作。
也就是说,相比于无聊,人们更愿意去思考和创造。
宗教提供关乎个人的精神体验。
这种体验以个性为主,虽然也有共性但却流动不居变化不定,无法被重复验证;它提供给个人巨大的精神满足,但却只能感受而无法言说;它似乎有着逻辑联系,但却会突然降临毫无征兆。
宗教把所有的个人精神体验归结为信仰和服从。
并用神秘的符号和寓言去解释教义。
信仰的本质就是宣示不可知的东西。
如果这种东西可被认知,那么,信仰便是可笑而无用的。
所以,所有宗教的弱点是:它们决不敢承认本身是寓言性的,因此,它们必须郑重地表现自己的教义在实质上是真实的。
由于荒诞不合理的东西是寓言的本质,所以,这个弱点导致永久的欺骗以及对宗教的很大的不利。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某种程度以内,荒诞不合理是合于人性的,其实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并要承认,欺骗是宗教中无法避免的。
信仰有如爱,爱是不能强迫的,如果要强迫别人去爱,便会产生恨,因此,最先产生不信仰的,就是这种强迫别人信仰的企图。
愈是高尚的东西,往往愈容易被滥用和蒙骗,因此,这些崇高的教义有时也被用作最残忍行动和邪恶行为的借口。
本身缺乏容忍精神和同情心的,可以宣扬容忍精神和同情心吗?
所以叔本华说,宗教实现道德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然而,一般人的需要应该以他们所能了解的方式来满足他们。
对那些深陷于追求无价值的物质生活而未受教育的人来说,宗教是向他灌输崇高人生意义某种观念的唯一工具,也是使他们明白这种观念的唯一工具。
总而言之,宗教是伟大的,这种伟大是只有在体会到科学以及那些反对宗教的哲学如何伟大以后才能感受得到。
同时宗教也是危险而易犯错的,因为信仰的偏执比缺失更加可怕。
美国内战时有一位牧师建议林肯向上帝祈祷能够站在他们的一边,然而林肯告诉牧师说,我向上帝祷告的是希望我能站在上帝的一边。
《天使与魔鬼》里,教皇内侍和瑞士侍卫队侍卫长的最后谈话表达出在科学与信仰的对峙中他要做引领的斗士。
这是撇开他欲谋教皇圣位之外对信仰的一个误读之处。
在带维多利亚去验已故教皇的遗体时,他跪着对他的神父说是上帝引导他所作这一切。
这想法就像彼得劝阻耶稣的时候一样,这是对神的爱,对信仰的护卫,但这并不是上帝的意念,而是人自己的意念,看似他在捍卫信仰,是站在上帝的一边,其实,是他自以为他和上帝站在一边。
上帝是不会引领他这么做的,在他自认为是天使的时候,却已成为了一个魔鬼。
做上帝的天使,而不是做自己的天使。
不然,即便你在所有人面前展现了天使的一面,终究也不过是一个魔鬼。
关于科学科学的世界是冰冷、抽象、理性、荒芜的。
在高度重视科学的现代社会,科学被抬到了崇高地位。
“科学真理”,这个名词隐含着科学就是真理的意思。
当我们把科学当成绝对真理和信仰,将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我们生存的理论基础的时候,却发现科学并没有留下一丝余地用以安放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尼采说离开人生意义的寻求无所谓理性,工具理性不等于知识,饱学之士绝非是哲学家,一个天文地理无不通晓的人,他的灵魂却可能一片黑暗。
真正的哲人是寻求人生智慧的探寻者。
但是科学最大弱点就是对绝对主义的迷信。
科学性首先表现在科学以逻辑证明的严格性自豪。
然而,任何科学体系都以某种不能由逻辑手段证明的公理为前提。
这种公理是“一种命令式的无条件的原理”。
因而也就是迷信。
所以,即使科学也基于一种信仰,根本没有所谓“无前提的科学”。
绝对主义必须要知道绝对性的权威。
理性是社会必要的立法者。
这位立法者以绝对性的力量限定了人的地位。
理性给人以力量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限制。
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在理性的范围内活动。
否则的话就没有普遍的有效性。
而这种普遍的有效性本身也成为了问题。
科学所自命的那种普遍有效性根本就是一种幻想。
也就是说,科学并非无所不能。
它的无能尤其在触及人生根本问题时暴露无遗。
尽管能认识到这一点,然而当我们毫无抵抗地全盘接受科学的时候,也必然同时接受了科学的认识局限。
影片最华丽的就是那次反物质的爆炸,那是科学和宗教共同酿造出来的悲剧,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在赋予人类力量的同时,都没有赋予人类操纵这种力量的道德能力。
单方力量引导下的人性总是危险的,“魔鬼就站在十字架后”。
所以,成长起来的人类开始试着让这世界的两大支柱相互争斗,未来的时代是合作的时代。
欧洲的近现代史就是科学宗教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宗教不再排斥科学,并开始用“反物质”“上帝粒子”去证明上帝的存在,科学也在用宗教哲学的思想来构建大统一的世界。
想起晚年投身钻研神学的牛顿和寻找统一场的爱因斯坦,寻找上帝的过程不就是在寻找宇宙万物的本源吗?
在共同的目标下,科学和宗教实现了和解。
电影《天使与魔鬼》的最后,三位枢机主教被害和教皇内侍之死的结局,教会用内部洗涤的方式完成了救赎。
所以到底有没有上帝?
人仅是上帝的一个错误抑或上帝是人的一个错误呢?
这个问题就和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一样,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想,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他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禁止一切犯罪,也宽恕一切犯罪。
如果真有上帝的话,那么他的左手是宗教,右手便是科学,也许以前上帝一直是左撇子,但不论人类如何犯错,终究是在成长。
最后的最后他也会同时用两只手来拥抱我们。
我们对世间万物还是茫然不知就像当你俯下身来,察看洞穴内的蚂蚁苍穹正俯下身来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 ——黎启天
已经下好了快2个星期,昨天晚上才放到iphone里的一张专辑,《Angers & Demons》的原声大碟。
听说过Hans Zimmer这个名字可以算是从狮子王开始,只不过当时的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记忆力里只记住经典歌曲缔造者老头子Elton John的名字和忽略了背景音乐大神Zimmer。
出自他手的好莱坞大片音乐数不胜数,最近几年包括蝙蝠侠,加勒比海盗,功夫熊猫,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
Zimmer的音乐风格恢宏大气,层次丰富,厚重时让人精神抖擞,细腻时让人头皮发麻(真实感受)。
《Angers & Demons》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过原著,据说故事更加紧凑精彩。
也许是要给大家“秃头大叔”兰登教授系列历险记的感觉(=_=),天使与恶魔背景音乐延续了达芬奇密码的主旋律,是一段螺旋上升的命运意味浓重的音符。
这段音乐在达芬奇密码主题曲之一的《Chevaliers de sangreal》(法语:圣杯骑士)中,用各种管弦乐器叠搭得十分壮丽,担任主旋律的管乐营造了一种辉煌的气氛,穿梭在其中的弦乐仿佛是缠绕在罗马柱上的金色绸缎,一层一层向上,让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一种正亲身体验着历史的使命感悠然而生。
这段音乐在影片最后兰登教授跪倒在卢浮宫倒金字塔致敬玛丽亚的时候出现(如果我没记错),及其符合那种在厚重激烈难以言状的历史中接触真相的心境。
然而,在天使与恶魔中,专辑的结束曲《503》(还没悟出这名字的意义),短短的2分14秒,同样的旋律,却是纯净的弦乐,一只中提琴(猜的)宛若的声音营造的是一种悲怆的命运氛围,正如同电影中美男伊万(写出他的名字我也要两颊飞红一下)扮演的教皇内侍所背负的命运一样,极善与极恶的共存,不可饶恕却万般让人怜悯的罪过。。。
每上升一个音调,这种命运感就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具有悲剧色彩。
这旋律实在是太美了,让我听得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就整张专辑而言,天使与恶魔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少了很多的宗教意味(唱诗班般的吟唱),旋律由于情节的紧凑更加跌宕起伏,9首曲子一气呵成。
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闭上眼睛享受一下这张专辑,体会那种在那个血雨腥风的信仰的时代,走过罗马的湿漉漉的石头路,穿越那高耸入天遥不可及的教堂的感觉。
Hans Zimmer,一个长相平平甚至有些宅男相的大神。
一句话,这部电影很垃圾!
理由1:忽悠人的宗教指示。
汉克斯一人在那儿根据宗教指示分析,这些指示哪儿来的,不知道,观众不能完全融入到电影中。
理由2:不合理的电影逻辑。
在第2教堂,杀手几乎杀了十多个警察,而在第3教堂,汉克斯却带了2个警察去阻止杀手,这不是以卵击石么?
杀手是不能让别人知道他的身份和见过他本人的,可在最后,杀手见了汉克斯和女主,却手下留情,还说没付钱他,这个人是杀手么?
这个电影简直把关注当白痴。
理由3:毫无悬念。
当汉克斯带着一帮人冲进去救神父时,神父大叫:“He is the one, he has a gun."这台词是不是经常是陷害人的坏人常用的台词?
当时一听,我就知道了谁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悬疑的气氛烘托的是相当幼稚。
这部电影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权力之争。
只是穿上了宗教的衣服,美国的教授显得如此博学,但博学的莫名其妙;罗马的警察显得如此无能,无能得令人惊讶。
汉克斯老矣,还能饭否?
5.18在纽约时代广场边上的Royal Cinema看的,12.5刀的票,4刀多的爆米花,上座率90%左右,火爆程度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毕竟是5.15才首映的新片,而且估计大部分是没看过原著的,因为出场的时候还听到很多人感慨内侍是个反骨仔.电影剧本还真是自由发挥,原著中间很多情节都遭到删减,举几个例子:1.本来是维多利亚老爸被杀然后被打光照烙印,片子里变成了欧核的一个研究员,也没说烙印的事.2.然后凶手给媒体透露消息的片段没有,对于对称字几乎是一笔带过3.不知道是不是迫于现实中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最后一个红衣主教没被淹死而是被兰登救活最后成了新教皇;4.又估计是迫于梵蒂冈教廷的压力,电影里没有内侍对已逝教皇享受科学恩惠的指责,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毒杀教皇是为了制造危机从而强化人们的信仰(也没有内侍跟教皇关系的叙述)5.最后与内侍会面遭陷害的不是欧核的科勒,反倒是瑞士卫队的司令,话还没说一句就被乱枪毙命;6.黑煞星死得比较体面,不是像原著中一样被兰登跟维多利亚携手弄死,反倒是着了内侍的道跑路的时候被汽车爆炸而灭口;7.原著里内侍的死描写得十分神性,电影里完全是内侍走投无路倒油自焚,完全丧失美感;8.原著里是兰登跟内侍一起登上直升机,电影里却是内侍自己开直升机而兰登则是站在广场傻傻看天.9.兰登跟维多利亚最终也没擦出爱情火花,而且一部片子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此片不存在女主角,最多算有一个女配角;毕竟电影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解读故事,原著中颇有意思的宗教知识在电影里沦落成了兰登教授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闪念,让人失望,没有很清晰详尽的推理线,可以说电影没有把有宗教内涵的一面展示给观众.这点比不上达芬奇密码,后者阅后会让你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点,但是前者商业片的痕迹就相对重多了,属于便当类的续集吧.原著的一些情节有些忘了,如果你对原著滚瓜烂熟,你一定会发现看这个电影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大家来找茬”,所以我建议不要抱着重温原著的心态去电影院,因为你会看到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天使与魔鬼”,最好的办法:忘掉原著,捧一堆爆米花,当成一部新电影来看,之后你就不会像我一样发牢骚了.P.s:反物质爆炸的场面很炫,特效果然还是很NB啊
好好一本精巧悬疑小说生生被拍成了劣质动作片。
我真的很好奇有多少同学从未看过原著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看懂了此片。
原著小说应该说比《达芬奇的密码》更容易影像化。
清晰的线索,精心布置的陷阱,诡异莫测的阴谋,神奇广博的宗教,出乎意料的结局,暴力场面血腥镜头,正派有内涵,反派有魅力,还有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女主角,当初看书时我就想此书若被翻拍成电影指不定就会成为商业片的经典之作。
意淫了这么久,我真的没想到,这么巧妙精致的悬疑经典竟然会被改的如此面目全非?
重点提几处让人莫名其妙兼爆笑异常的地方和原著做个对比:1.电影开篇没多久在一处没看明白什么地方的实验室,巨多人在搞一个看起来很牛逼的实验,此段特效看起来还是相当唬人,但是紧接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这边厢一群科学家刚成功研制出神秘物质,那边厢负责观察实验结果的老头就遭到杀害,眼珠子也被抠出来做了门钥匙。
此段真的让我惊诧莫名,在一个重大科学实验中,一名化妆成维修工之类的闲杂人等就这么轻易的混进本应该高度戒备的核心区域轻易杀人盗物然后从容离开?
就在观众被绕的云里雾里的时候,镜头一转,超级教授兰登芙蓉出浴,在公共游泳池中被明白告知四位教皇候选人遭到绑架,消失几百年的光照派对天主教发出威胁标志,霎那之间,掉人胃口的悬疑气氛消失的一干二净。
再看原著,兰登乘坐时速15马赫的飞机抵达位于瑞士的欧核中心,被总指挥告知负责一项神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遭到杀害,胸口被烙上了光照派标记,这也是为什么兰登会被卷入此事的主要原因。
接着女猪出现,一行人在调查科学家死因时发现秘密研究成果被盗取,大家开始初步怀疑是熟人作案。
紧接着神秘物在梵蒂冈被发现,女猪和兰登赴梵蒂冈做进一步调查时遭遇教皇候选人被绑架事件。
此时教皇之死,神秘失窃物,教皇候选人失踪被紧密的衔接起来,而观众的心也彻底陷入作者编织的大网之中。
由此可见电影开篇就尽失原著中连环相扣的悬疑精髓,并且出现了一个非常之失败而且多余的镜头,容后在表。
2.电影中超级教授兰登做着直升飞机也嗖的一下到达梵蒂冈,并且遇到之前参与神秘实验中的女科学家维多利亚,得知梵蒂冈此时又遭遇了名为反物质的超级炸弹威胁。
为了节省时间,导演此处开始对影片进行强制快进:兰登和维多利亚不费吹灰之力就说服梵蒂冈警卫队长通过教皇内侍批准进入了从不对外人开放的梵蒂冈图书馆查找被绑候选教皇和反物质被藏匿在何处的线索,紧接着女猪犹如神助在两秒钟之内帮助兰登找到线索并且率领卫队迅速向第一案发现场开拔。
再看原著,兰登和维多利亚到达梵蒂冈之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向护卫队长和观众解释反物质的巨大威力,结果被误解以致关禁闭,千辛万苦见到教皇内侍得以进入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期间兰登向女猪和观众详细解释了光照派的来源和与天主教之间的恩怨,在书进展到三分之一左右时兰登找到第一个线索,开始营救被绑主教。
如果说电影限于时间和节奏问题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进行详细解释以至于观众在一片迷茫和混乱中跟着体力过人的兰登满罗马城乱窜,我只能说把悬疑片做成这样只能证明导演的失败与无能。
几个关键点:科学家之死,女猪的身份,教皇内侍的来历,光照派的起源,是前半段剧情的重大线索和后半段的关键转折,而导演宁可把时间浪费在罗马狭窄街道中里不怎么精彩的飚车镜头上也不愿意腾出几十秒做一个简略的交代。
3.电影中段开始超级教授就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中狂奔,把整个剧情奔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
影片对兰登的推理没有浪费过多的笔墨,更没有对这些推理对以后的剧情发展乃至结局的影响给出任何解释,大部分时间我们就是跟随着兰登狂奔乱跑疲于奔命,而对于影片中整个阴谋和故事发展毫无头绪。
更为可笑的就是从第二次解救主教开始,杀手同志就即帅且酷的干掉了一票又一票的警卫和警察而没有在城中引起任何反响。
而更更可笑的就是连路人甲乙丙丁都能毫不留情干掉的冷血酷帅杀手竟然在最后关头就因为兰登和维多利亚是主角而放过他们,OMG,上帝在这一刻终于神奇般的显灵了。
再看原著,小说中着墨最多的地方应该就在于兰登对光照派标志的推理上,随着这些推理主教一个一个被发现,而观众也对光照派的阴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渐渐发现前半段埋下的伏笔开始显露。
并且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兰登属于孤军作战,而杀手同志也低调的干净利落。
小说中整个剧情的行进紧张异常但是井然有序,线索脉络在兰登四处查访中渐渐清晰,并且每个人物隐藏的的一面开始渐渐显现,很多时候我可以随着兰登一起思考。
反观电影,完全是动作片套路,兰登一路逃窜,杀手搞得血流成河,很多时候我只是感觉荧幕上一群人或者两个人从东跑到西从南奔到北,从地上一直奔到地下,如果没看过原著,我真的很难想象自己能够理解为啥这帮人跟得了多动症似的没个消停。
4.电影中很多人花痴的帅哥伊万是让我深感痛惜的一个角色。
本来教皇内侍这个角色演好了很有可能成为媲美汉尼拔教授永垂影史的超级大反派。
然而,这么一个华丽丽的隐藏大BOSS就在导演和编剧的联手毁灭下变成一个表情古怪行为异常的脑残儿童。
伊万在帅也不可能在说着弱智台词屁话连篇的时候还是那么的优雅,在帅也不可能扭曲表情故作阴险或者深沉的时候看起来很从容,在帅也不可能莫名其妙的谋杀教皇雇凶灭掉四个老头还差点拿反物质毁了梵蒂冈的时候看起来很无辜。
就是因为导演的无情阉割,导致伊万的教皇内侍变成了一个权力熏心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
再看原著,我始终觉得小说最成功的一点不是构建了一个几乎毁灭天主教世界的大阴谋。
而是塑造了那个集邪恶与纯真于一体的教皇内侍,书名《天使与魔鬼》除了影射科学跟宗教的关系之外或许也是在暗指这位矛盾的结合体。
教皇内侍幼年丧母,在目睹了恐怖袭击而侥幸逃生之后对于上帝坚信不已,他拥有这个世界上最为纯真和坚定的信仰。
而他成年之后所经历的周围人们的种种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又使得他深感痛苦和绝望,尤其是在得知被自己视为精神领袖和上帝化身的教皇年轻时的丑闻之后,他几乎崩溃。
我相信这种信仰和精神上的伤痛绝对能够从里到外彻底摧毁一个人。
教皇内侍肯定经受了无比痛苦的思考和抉择,才选择了一条危险的振兴天主教拯救信仰之路。
一面是信仰纯洁的天使一面是手段肮脏的魔鬼,成则为王,败则成寇。
故事因他而起,最后也因他结束,当教皇内侍沉浸在亲手造成的奇迹中时和对天主教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打击接踵而至,连环谎言被戳穿,原来自己毒死的教皇竟然是亲生父亲。
教皇内侍在万众瞩目之中凭空出现,又在万众瞩目之中于烈火中消失,小说的最后,我已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更加不知道对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爱还是恨是敬还是畏。
电影跟小说最相似之处也许就在于人物的塑造,如果没有令人印象深刻刻骨铭心的角色,一部电影或者小说又怎么谈的上成功?
也许电影选择伊万和汤姆汉克斯是对的,但是不管是教皇内侍还是超级教授兰登,都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深刻印象,毫无魅力可言,电影之失败可见一斑。
5.电影版结局简直是一场令人喷饭的闹剧。
维多利亚自己带来的笔记被护卫队长发现端倪,独自一人跑去教皇办公室质问教皇内侍,结果教皇内侍凄惨的叫声引来其他队员,大家在惊慌之中击毙队长和闻讯赶来的另一闲杂人等。
紧接着教皇内侍有如神助,在彼得墓中夺下被发现的反物质登上在广场等候多时的直升机,朝天空开去,在惊天地泣鬼神的爆炸声中绑着降落伞从天而降。
最后,是监视教皇办公室的录像被发现,谎言揭穿,教皇内侍含恨自焚。
再看原著,欧核中心指挥在被杀科学家的秘密笔记中发现端倪,赶到梵蒂冈想阻止悲剧的继续,在教皇办公室中被破门而入的护卫队员射杀,紧接着教皇在圣彼得墓夺过反物质,在登机时被好心的兰登拦截,共同升天。
在直升飞机中兰登看到穿着降落伞的教皇内侍时心有所悟,这时爆炸发生,兰登落水,而教皇内侍平安降落在梵蒂冈内,藏好降落伞之后再众生哀悼中以救世主姿态奇迹般出现。
最后仍然是答案的揭晓,只不过这次教皇内侍知道了那个让他彻底崩溃的秘密,在万众瞩目之中,教皇内侍自焚就此灰飞烟灭。
结局本该是圆谎的大好时机,可是在电影版中我完全没有谜题揭晓真相大白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为了重新塑造神迹和圣谕的教皇内侍最后拖着伞包摔在人群中的时候我有种哭笑不得的尴尬,从开头到结尾,教皇内侍做了这么多事就是为了重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天主教的神圣和神奇,结果被一个华丽丽的伞包搞得奇迹全无,我实在搞不懂导演的想法。
再说最后阴谋被戳穿,选择自杀的教皇内侍,简直就是一个处心积虑篡权不成狗急跳墙的失败阴谋家形象,为这部失败透顶的电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外结局还有一处失败的地方就是,原著中在开头就着力描写了兰登是个游泳健将,而最后正好是兰登凭借这一特长幸逃一死,反观电影,开头倒是对兰登的游泳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拍摄,结果呢?
就像那个著名的下面呢的笑话,兰登教授就这样变成了太监。
既然导演你没打算让兰登游以致用为什么放这么个莫名其妙的镜头?
你还不如一开始就让兰登在某个超豪华图书馆里奋笔疾书或者练习快速查阅资料能力好呼应为什么后来超级教授能在梵蒂冈图书馆内以2秒钟的速度在书海中找到所需资料。
我一向本着厚道看电影的心态看片,却还是屡屡被一些打着超豪华阵容动辄耗资过亿的大片雷到。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想说,翻拍不是错,但是不带大脑的改编未免就是你们不厚道。
以前是张导陈导当观众是傻子,现在一向敬业的好莱坞也开始当观众是白痴,何其悲也。
没有看原著,所以不知道很多人讨论的“改编是否成功”的问题。
感触最深的是对人性的一点点思考:记得从哪里看到过一则林肯的故事,美国内战时有一位牧师建议林肯向上帝祈祷能够站在他们的一边,然而林肯告诉牧师说,我向上帝祷告的是希望我能站在上帝的一边。
看完《天使与魔鬼》后我想到了这个故事,因为教皇内侍和瑞士侍卫队侍卫长的最后谈话表达出在科学与信仰的对峙中他要做引领的斗士。
这是撇开他欲谋教皇圣位之外对信仰的一个误读之处。
在带维多利亚去验已故教皇的遗体时,他跪着对他的神父说是上帝引导他所作这一切。
这想法就像彼得劝阻耶稣的时候一样,这是对神的爱,对信仰的护卫,但这并不是上帝的意念,而是人自己的意念,看似他在捍卫信仰,是站在上帝的一边,其实,是他自以为他和上帝站在一边。
上帝是不会引领他这么做的,在他自认为是天使的时候,却已成为了一个魔鬼。
而正真的信仰是倒空自己之后,正真由上帝引领的人生。
圣经里有句话说,不再是我,乃是基督。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希望看明白这部电影的有信仰的人,都能够走出这样的误区,做上帝的天使,而不是做自己的天使。
不然,即便你在所有人面前展现了天使的一面,终究也不过是一个魔鬼。
关于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不再多议论。
我的观点是科学不像内侍说的那么幼小,但是科学终归是有局限和漏洞的,真理永远有我们难以企及的地方,因为我们只是人而已。
能明白自己是有限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在上帝面前存留一点谦卑吧。
很多人都没说电影没书好看,但是我还是顶风去看了,总体来说还是挺好的(可能因为我还没看过书),至少觉得电影票钱没有白花:感受了甚为丰富的视觉盛宴……学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饱览了罗马风光(虽然很多是复制的)……感受了教廷的谆谆教诲……陷入了对科学和宗教的辩证冥思不能自拔……吓也给吓餐饱(一开始就给你个见血的eyeball = =)……也动了动脑(和大叔大婶一起猜谜语)……但不至于被晦涩的宗教术语弄晕,反倒给那种宗教的神秘主义和欧洲大陆强有力的文化命脉给吸引了。
那感觉就像吃了一餐八成饱的晚饭,没有感觉不适,却始终有点若有所失。
给个80分。
摸摸首先,我从小学时看过了圣斗士之后就知道教皇,教廷这些如此尊贵的地方和人物也会成为权斗的祭坛了。
所以cultural shock可以skip,基本做好了承受里面的精神领袖们攻讦打击暗箱操作的心理准备。
and then..影片的音效和soundtrack非常地不错,像darkwave,那种哥特式的圣诗,随着情节起伏把人物和主题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而一入教廷深似海的那种幽深、尊贵、傲慢与积淀,靠近天国的那种飘渺与肃穆感,都在这样的声效中慢慢展开。
听说一个很八卦的传闻,说剧组本来是想在教廷取景的,但居然被拒绝,也不许剧组借景圣保罗大教堂。
于是剧组人员不屈不饶假装成游客去梵蒂冈四处取景记录数据,最后再回来将资料汇总搭成一个临时的摄影棚,再加上特效,竟然也做成了我们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梵蒂冈和那些充满着艺术气息及神秘气质的文艺复兴及dark times味道的雕塑建筑,令人如痴如醉。
影片首映居然还故意选在可以看到圣保罗大教堂那个穹顶的地方,好像在跟教廷挑衅,实在是够屌。
我觉得那个传闻真的很不可思议(噱头?
)——罗马和梵蒂冈的那种最近天堂的光辉与美,真的能用复制来重现?
影片里节奏还是很紧凑的,而且藏了一个巨大的玄机与转机,就是邪恶的都铎小白脸同学本来满脸义愤和爱,反对权斗热爱教皇,见义勇为引爆炸弹,跳伞成功摔了个半死,信徒山呼万岁,主教也开始为他而狂热民粹,但是差一步就达到了权利顶峰,最后居然本尊显形——幕后主脑——;通过这场危险的博弈,他本来离圣座只差一步。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
而那个阴沉沉的选委会主席老爷爷,本来我以为是是个贪恋权利的奸人,到最后才证明其实他也有他睿智和果断的一面。
(居然还没被选为教皇……我同意有个豆友说他很有教皇的气场)一条很简单却发人深思的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和白。
“宗教出了问题,不只是因为宗教的flawed的,更因为人本身是flawed的。
”权利,权欲,神秘主义,政教的纠结,在人类历史上重演了多少悲剧,又代言了多少历史的跨越。
成也人性,败也人性。
宗教和科学,无论是敌是友还是什么别的,只要被人性支配,一样可以毁灭世界。
对于教授的新作,枢机主教只是说了一句:Do It Gently. 教廷,封圣,科学,modernity,这些都是一直很popular的话题。
但是这几年教廷的宽容和利用现在科技更新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实在是很难得。
(据说教皇也开了facebook了好像)看了其他的影评才知道书里的有些情节被删掉了,似乎处理得不好,其中一个书里的情节就是教皇内侍同学其实是教皇的试管婴儿,私人觉得保留这个就很有必要,因为这就是宗教和科学伦理关系的一个讽刺性的“画龙点睛”。
前面很多人已经不禁剧透了,我就说说我自己另外一些觉得印象深刻的东西。
1.如果主教们和反物质不被按照光明会的组织规则细细地藏起来,那么就不会有这个四大元素参与的谋杀过程,而且说不定那个东西永远都找不到。
如果内侍小哥哥的阴谋仅仅是为了夺权,或者毁灭,那他完全可以像北韩那样藏起东西,在某一天用核爆震惊世界,或者像金正日那样拿着反物质要挟教会,或者就把它藏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如果没有那些具有深刻符号学宗教学意味的线索,即不按常理出牌,教授就没有台阶下也没有用武之地。
虽然你可以说“伟大奸计”就是purely情节的一个方面,但我仍觉得这部片子应该不仅仅是动作片或者情节片,至少这样铺排的效果,显示出作者或者是光明会有些坚持要向观众表达的东西, literally and culturally, religiously, and morally。
2.光明会的整套炮烙rule的出现(一小时杀一个,杀法按照四大元素,i.e.水则溺之,火则焚之,胸口还要炮烙光明会的一个相对的元素sign),不仅仅是一个technical的视觉看点,它让我觉得有一种含义学上的心灵撞击力。
我没搞清楚电影里是要说【内侍同学也是光明会成员(教廷终极无间)】还是说 【“光明会”这个话题是他将光明会以往和教廷的恩怨加以渲染挑起教廷内斗】的,但是我总觉得,杀手煞费苦心地按照哪个教堂哪尊塑像的地点哪个天使剑指的方向哪句经文的内涵哪个圣像的隐喻而布局藏起来的人质和反物质,都是对“宗教和科学”这个命题煞费苦心的presentation,于细处精密,亦不失宏大(四个布局地点居然在罗马城搞了个十字架线)是一种孔雀开屏和飞蛾扑火似的自我陈情。
不仅这套“仪式”的执行本身有一层悲情的暴力美学定义,更有一层社会学意义上的仪式(“ritual”)的深刻内涵。
用那么残忍而高调的方式折磨主教并差点玩残猜谜的,光明会在背着它自己的十字架在走最后的苦路,它也在骄傲的宣称自己的涅槃,它在喻示一种传承和永恒的斗争。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黑社会洪门杀人也有套方法,例如背叛社友的就绑上石头溺死,石头要绑6块,因为犯了洪门第六道坛规。
武士要自裁,甚至要讲究肃穆和威仪,甚至怎样将刀在下腹如何划开,最后再由戒错一刀砍下首级。
这样残忍而刚烈的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一种执着和原则性——是一种胜利吗?
不讲规则,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刘邦,如金正日,或者出肘撞阿泰的科比,时常也能得到胜利的甜头,然而那样的结果就是——很难概述……总之我觉得 “sth is wrong”. 可是——影片的最后却给了所有常理一个最大的不寻常(不知想干什么!
)其实,即使这成set的rule根本不存在,而是内侍同学自己在自己对光明会和教廷恩怨情仇的理解上自己develop出来的东西,那也依然充满了许多具有酷炫语意的话语和神秘主义符号,挑逗着俗世的人们浅薄的神经。
3.老爷爷们(四个枢机主教)的三个都死的好惨啊……默哀一下……特别可怕,我都快吓死了。
特别是那个在基督像前被如十字架般双手绑起来后来又掉到火堆里烧死的老爷爷……唉……。
第四个就被绑在铁窗上从车里直接推入四河喷泉里(元素:水)……真狠。
4.里面其实有很多很搞的情节。
意大利口音(噢不……),数码感很强的圣保罗,有点像学校lawlib的教廷图书馆,还有一个口口声声讲民主的黑人主教的嬉皮士小美语,最后是一个美国英雄似的跳伞代教皇,还有居然爆炸了的号称有五千吨炸药的反物质居然只在星空里涂鸦了一个美丽的星云,还有那个炸药本身,弄得整个情节有点忍者神龟似的娱乐味道。
话题性也多,危机管理,权利,神秘组织,反恐,etc。
整个过程也是很紧张的,但是被我想起了有点想起ocamp里的Hong Kong Orientation……猜……地点A……啊不对……地点B……解密……head for C……啊找到了!
就在这里!
要爆炸了!
这可怎么好呢之类。
5.不过它至少突破了大片的一些烂招,比如,没有激情戏,那个炸弹居然还让它给爆炸了,英雄的小阴暗心理还被揭穿了。
没有样板戏,不错。
6.有本书是有关于世界神秘会社组织的,也许值得一读,具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学吸引力。
7.无论你是神学的门徒,还是俗世的背包者,今生今世,无论你走哪条路,一定要去 罗 马 朝圣。
彻底倾倒。
曾经满怀期盼希望看到改编的电影,又曾经因为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平庸而放弃希望。
而今经过几年的等待,总算了了自己一份心。
口水多多,不贬不快(注:剧透鸟):1)电影情节发展过快,缺乏铺垫,于是乎原本错综微妙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被简化成白开水般平淡无奇的对立;2)Landon的推理过程本来涵盖了大量丰富的文艺复兴知识,而到了电影中只保留了几个必要的关键词,没看过原著中的人估计会看得一头雾水;3)黑煞星本该是个耀眼的反角,在电影中让我大跌眼镜了,身手倒是很不凡,可这形象和我想象中的实在差别太大;4)最后一个红衣主教在电影中不仅保了命,还当了教皇,原本犀利的讽刺意味没了;5)伊万演的内侍原本是教皇的私生子,被和谐成了养子,或许是迫于宗教压力;6)结局——整部电影大量的改动我可以忽略不计,可这个和谐结局是个一塌糊涂的败笔,错得实在离谱。
Landon本该上直升机的,结果却成了在地面傻乎乎观望的局外人,而功劳则全归了个吊着降落伞漫天乱舞的内侍,摇来曳去甚是滑稽。
伊万同学还要以殉道士的方式自焚,一点也悲壮不起来。
再讲讲好的地方,Tom Hanks还是一如既往的沉稳啊,就他一个人对得起小说。
没看过小说的同学不妨简单地把它看成悬疑片吧,多少能得到点心理刺激。
梵蒂冈和罗马的美景还是带来些视觉享受。
反物质爆炸的确够震撼,全剧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最后的结论就是:没看过书的可能不太能看懂电影情节间的环环相扣,看过书的又很可能会认为电影过于简单和谐——于是乎,把它当成POPCORN MOVIE吧,这样就不会有心理不平衡的负面效应了。
“帕特里克神父不知道已故教皇其实是他的亲爸爸。
”脑子里忽然冒出标题这句话。
试想,如果电影在father这个问题上完全依照原著,至少Ewan McGregor的角色很可能会成为史上最受欢迎的反派TOP 10名单,至少我会多给这部电影多打一颗星。
P.S. Father Patrick这么说其实只是大概说法,准确的说法应该是Camerlengo Patrick McKenna,不过按设定他也的确是个Father神父,不过好像只有教徒才会用这种称呼。
比之于原著,后边部分的改编不佳
一部大制作的惊险片
有汤汉斯在,不会错过
作为一个打酱油的角色,Thur的出镜率相对还挺高的~
我想评7星
确实比起原著差了很多,但是伊万很出彩啊~~~ 三颗星!
情节紧凑,比《达芬奇密码》好多了。
果然好看!很赞很赞
宗教之所以不完美,是因为人本身就不完美。
just so so.
剧情很不错,通过影片了解了很多梵蒂冈,罗马的文化呢,丹布朗实在太厉害了。
恩,还是看书比较好
偶有点明白本地堂区为啥贴告示要抵制这类电影了,迥。阴谋论啊阴谋论。。不过,那内侍太帅了,花痴状ing……整部电影完全就盯着Camerlengo去了,那细腰,修长的黑色身影在圣彼得大教堂微弱的光影中走动时简直迷倒众生啊~还有那无辜的眼神忧郁的神态和柔弱的语调谦卑的姿态啊。。崩溃了…
4星是打给原著的。
第四颗绝对只是为了永远年轻永远帅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不太明白到底要表达什么,太赶了
天朝河蟹输出...
冲着EWAN
宗教题材总是下手太轻。 二零一二八月廿一。
boss的作案动机阐述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