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帅11月29日,32集电视剧《澳门人家》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每晚黄金时段倾情播出。
这部剧由中央电视台策划,编剧梁振华执笔的献礼剧,是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而制作的。
《澳门人家》由刘逢声执导,任达华、董洁、柯蓝、江珊、李立群等知名演员担任主演,讲述了在澳门一条名为三弯斜街的小街上,以梁家三代人为代表的澳门百姓如何在时代激荡和命运浮沉中,用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相濡以沫的深情,共同沐雨栉风、追求幸福的感奋人心的故事。
《澳门人家》紧扣“小人物”和“小家庭”的概念,用生活在澳门的一众普通人家的日常故事,记录了澳门回归前后几十年来的时代风云和历史巨变。
故事从一家制作杏仁饼的老字号饼铺切入,以主人公梁鼎文和大奥集团董事苏林两家的恩怨纠葛为故事主轴,在这样的故事框架下,将澳门回归、亚洲金融风暴、抗击非典、澳门建设以及澳门和大陆的友好通联往来等历史事件都串联起来,在这些奔腾起伏的历史洪流中,以梁鼎文为代表的三弯斜街上的澳门人民,坚守着“有信有心”的价值传统,秉持着同舟共济的人伦观念,用温情和陪伴将整个家族,整个街坊友邻凝聚在一起,共同走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与生活巨变。
《澳门人家》以小见大,以点喻面,无论是剧中梁家大屋的失而复得,还是邻居间的友善互助,亦或是家庭经历悲欢离合之后的和睦共处,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实则全都暗和着澳门和大陆一百年来所经受的风雨凄苦和温暖“回归”,让观众在为整个故事有所感动和回味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历史能够有所启发和思索。
《澳门人家》除了讲好一个故事之外,还充分展现并挖掘了澳门本土的地域风情和传统文化。
故事里面无论是三弯斜街的牌楼,热闹喜庆的狮子舞,还是梁家大宅、杏仁饼等,都展现了澳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也凝聚了澳门人民多年来的生活记忆和人文情感。
澳门是一方城,更是一方举世无双的人文渊薮,剧中的众多人物以诚挚深沉的情感和戮力同心的行动践行着对家园和澳门的守望和爱护,也时刻践行着对澳门本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营养资源坚定不移的传承和依恋。
这种传承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愿意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共荣共生,大到澳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受,小到梁鼎文饼店经营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无不彰显着澳门本土文化的传统魅力,也无不反映着澳门新文化的丰富活力。
而这些便是《澳门人家》在表层故事之下又具有丰富内涵的集中体现。
展现澳门人民庸常生活的故事,反映澳门文化闪光的传统特色并不是《澳门人家》的全部,这部剧更值得被肯定的地方,是它深邃的人文历史蕴含中,所包裹下的那颗对祖国之心和文明之根的回溯和亲近。
澳门的发展不只是澳门一座城市的发展,它更是澳门和大陆两地携手共济,友好往来的历史发展。
澳门从回归前的积弊颇深、漂泊无依到回归后的栉风沐雨而迅猛发展,深层原因无非是这座城市终于回归了文化的母体,找到了心灵的依靠。
无论是抗击非典和台风“天鸽”,还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正式通车,澳门都在祖国强有力的支持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
正如梁鼎文的饼铺最后的故事,他通过去福建寻祖,找到了文化的根脉,因为将福建的招牌美食引入梁记食铺,才给了这个食铺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的机会。
整个故事没有主旋律的口号式呐喊,处处是这种撷取自澳门民众最本真的生活片段,来展现澳门回归以来的巨大飞跃和迅猛发展。
《澳门人家》以最真诚的故事、最贴近人心的细节去感动人心,以最朴实的角度和最真挚的表演展现着澳门和祖国大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两地民众之间同心同源的血脉相连。
《澳门人家》从筹备到最终上映,故事历经多次打磨,场景选取和安排经过主创人员精心设计和挑选,它用一个最能展现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一个体现澳门人民“有信,有心,有信心”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
它用深邃的历史人文蕴涵和情感蕴涵对主流价值进行了深化,探索出了一条主旋律剧作的创新之路,是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中难得的精品力作。
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庆祝澳门回归,我们可以在整部剧歌颂平凡人不凡历程的故事脉络中体味到脉脉的人伦温情,也可以在整部剧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中感受两岸人民一家亲的历史温暖。
提到澳门,往大了说离不开博彩业,往小了说缺不了杏仁饼。
《澳门人家》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当然是虚构的)百年梁记饼家而展开,这样的设定,放在澳门这片土地上,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一口气追了好几集,没有小鲜肉,没有玛丽苏,仅仅是靠任达华、李立群、冯嘉这样一群中老戏骨撑起了整部戏。
梁家祖先是中山人,李立群饰演的梁恒在幼女梁潇考上澳门岭南中学的庆宴上说,从广东中山到澳门立足,历五代,近百年。
简单一句话,就将澳门所处的故事背景做了一个精准到位的概述。
《澳门人家》讲述了梁家五代(尤其是第四五代)的发展、人生轨迹和恩怨情仇,同时也是一部扎实的澳门杏仁饼产业发展史。
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再来重新回顾澳门的这些年,我总觉得特别感慨。
第四代长子梁鼎文(任达华饰)在动荡的时代中把一间小小的饼店发展壮大,又当爸又当妈,靠的就是梁家信条“有信,有心,有信心”。
祖上移居澳门当官的梁家,到了第四代(梁鼎文一代)已经与官场无缘,说是家道中落显得过分了一些,但仅靠骑楼下一间小小的饼家维持整个梁家家业,想想都知道是很辛苦的事情了。
虽然当时(60-70年代)受香港经济腾飞带动,持续增多的香港游客增对澳门杏仁饼伴手礼需求也直线上升,澳门杏仁饼业迎来了第一次商业黄金时期,但梁鼎文一家也就仅仅达到了基本安稳的水准。
梁家三代人口众多,养活所有人其实是一份不小的开支,作为长子的梁鼎文夫妇即使早出晚归,手脚不停,仍然难以为继,稍有意外,原来看似家大业大的大户人家,即刻土崩瓦解。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这句话用在梁家身上,真是再契合不过了。
本剧一开头,不仅一家之长梁恒被一直想要买下梁家大屋的死对头苏耀庭气得中风入院,孙子梁家栋(梁鼎文之子)也亦患上急性疾病需要到香港就医,梁家一老一少命悬一线,在医院的每一天都是要花钱的。
为了救人,梁鼎文不得不将家中名画悉数变卖,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而一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弟弟梁鼎武还借高利贷欠下赌债,让大嫂宋曼琴(鼎文的妻子)不得不背着丈夫把祖屋变卖给梁家的死对头苏家,才得以挽救一老一小两条人命。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看剧的时候,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梁家整个家族的故事主线上,但仍旧被剧中非常多的细节所打动:街道邻里之间的人情味、手工制作杏仁饼的环境和工序、葡萄牙人依仗权力在当时的澳门不可一世… …这些细节都让整个剧更多了一些厚重感。
再比如,梁鼎文夫妇带着新生儿子家栋在码头乘船前往香港治病的情节,就是是澳门-香港水运交通历史一个很好的体现,同时也暗暗埋下了杏仁饼发家的历史契机。
因为杏仁饼从一开始并不是定位为手信礼,而是作为澳门-香港之间中短途水运乘客的充饥之物。
水运发达的澳门,经常有香港旅客往返,(当时)4小时的水上时间不算短,赶路的旅客都会在码头购买一些小食物在路上吃。
原本只是作为充饥之物的杏仁饼,因为味道浓郁口感松化,不仅在旅澳港人圈子中收获了良好口碑,口耳相传之下,知名范围慢慢辐射到这些人的亲友团,影响力在急速增大。
正因为如此,80年代的梁鼎文才能够靠着一间小饼家(勉强)支撑着一个家族。
但很快,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严重打击了香港经济,也严重影响了依赖香港市场的澳门饼业,自然梁家也受到极大的波及。
梁鼎文说以前一天可以卖两百盒,现在卖二十盒都困难,正正是这种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
而当初大口气买下梁家大宅的苏耀庭,也不得不面对要将大宅转手给美国人的窘迫。
但即使是这种困难时刻,梁鼎文仍然将饼家坚持下去,“只要有一个人吃,我就继续做下去”,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乎生意经营,更关乎的是一种坚持的信念,特别是前景未来不明的情况下,这种坚持尤其可贵。
更雪上加霜的是,澳门治安也因为处于回归的敏感时期而动荡不安,人心不稳,尤其是各种店家会受到当地黑社会的滋扰和威胁。
开蟹黄粥店的大冠因为不交保护费而被小混混打伤,而黑社会更是和警察勾结敲诈商人,梁鼎文不得不交钱才能把大冠从警局赎出来。
大冠和梁家的关系,正正是梁家“有信、有心、有信心”家训的体现,梁鼎文说,第一炉杏仁饼是酬谢街坊顾客的,这是梁家百年来的规矩。
做人就得做饼一样,得把良心摆进去。
邻里街坊所组成的小社区,是每一个小店经营兴家立业的根本,保护对方就是保护自己。
即使是对自己一事无成的弟弟,连父亲也放弃了,他也没有放弃,安排工作和婚事,每一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在父亲死后,梁鼎文也自然有能力担得起整个粱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
在我看来,剧里的角色,每个单拎出来看,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澳门人家》从1987年开始讲起,前面几集都是聚焦在澳门回归前的时期。
在这十多年里,梁家的命运也随着杏仁饼业的发展起伏动荡不堪,长者病重,幼儿重疾,祖宅被迫变卖,家庭破裂,都是澳门杏仁饼业在初期小规模作坊和金融危机中,处于行业之中的小人物必然要面对的真实的艰难生活。
但即使在动荡的时代被生活暴击,梁鼎文仍然坚持良心做人做饼,最终在逆境中成就一方事业。
我想我会继续追下去,看看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梁家饼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再拿回粱家老宅。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这话说的不全对,不信你看最近的回归二子。
香港又哭又闹,惹怒了祖国母亲,自己也一片狼藉。
反观澳门,一直是个乖宝宝,专心在线发牌,低调蹭吃蹭喝,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悠哉,以至于许多人都忘了,12月20号就是澳门回归祖国母亲的20周年纪念日了,而央视也将在黄金强档上线一部新剧《澳门人家》,最近剧荒的小伙伴有福啦!
《澳门人家》讲了澳门的梁记饼店风雨沉浮四十年的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梁家人在澳门回归的大背景下经历着巨变。
回归前梁家遭遇了台风、疾病,内讧等天灾人祸,好好一家子分崩离析。
回归后,动荡的日子恢复平静,梁家的下一代发愤图强,一个小小的饼店做成了大企业,一家人的心气也重新凝聚。
在回归20年的节点处,梁家呈现了勃勃生机。
《澳门人家》由董洁、任达华、李立群、柯蓝和江珊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出演,董洁在剧中饰演梁家二代董舒文,结果父辈留下来的烂摊子,这个弱女子愣是靠着一股子狠劲儿扶大厦于将倾。
在许多人心中,董洁还是那个在《金粉世家》里不谙世事,手捧百合,眉锁清秋,和金燕西少爷谈情说爱的冷清秋,转眼间就成了商海沉浮,愈挫愈勇的女强人,这个转变有点大。
董洁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过了30岁后,她并没有成为大家想要的样子,这个从小学习舞蹈吃尽苦头的弱女子,虽然长着素雅的初恋脸,骨子里却是个一股倔劲儿的铿锵女子,在妥协让步与坚持自我间她选择了后者,即使这是一条颇为艰险的道路,她之后出演的每一部戏,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迈出的那一步步坚实的脚印。
熟悉董洁的观众其实从《如懿传》就看到了她的野心,在这部宫廷剧里,董洁原本可以出演与她之前角色更加贴合的妃子海兰,一个淡泊名利,不求皇上宠爱,一心保护如懿的白莲花,可董洁偏偏坚持出演富察皇后。
过去董洁的角色多是小家碧玉,富察皇后需要的却是母仪天下的强大气场,这对于董洁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可是刚进剧组,董洁就被要求先拍摄最后几场戏:富察皇后陪皇上冬巡,然后香消玉殒,这将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等级。
董洁迎难而上,在剧组看了两天剧本,仔细琢磨起了这个角色,她用的方法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她先要了解的是时代背景,《如懿传》讲述的是乾隆时期的事,在等级森严的清宫中,言谈举止都是一板一眼,刻板而僵硬,可董洁从小学习舞蹈,自幼接受到的就是严格的形体训练,所以宫女的一颦一笑在她看来都都充满了味道,她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朝代,只有自己真正爱了,才有可能进入到角色。
接下来,董洁要真正走进富察皇后这个人物,她仔细品读剧本和历史资料后觉得,皇后这个身份是外界给予的,而富察皇后的内心是一位需要丈夫呵护的女人,是一个两次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越是想要演好这个“大人物”,就越要演好“小细节”,所以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富察皇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角色,她是个被命运捉弄的女人,使用的手段也好伎俩也罢都有复杂的内心戏和表情作为支撑,观众只有看到了角色背后的东西,才能产生共情力,富察皇后穷极一生也没有得到皇上的理解,但却赢得了观众的心。
在于周迅的对手戏中,董洁坦言感受到了对方强大的压迫力,自己只有使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力气,才能和迅哥儿的气场保持平衡。
“我就是富察皇后,而不是董洁。
”董洁内心不断对自己这样说,只有自己信了,观众才能信。
正是在这样“内外交迫”的双重压力下,董洁完成了出色的表演。
董洁的转变是有迹可循的,去年热播剧《幸福一家人》里她就出演了一名职业女性房天心。
玲珑精致的妆容,简约得体的打扮,无论是韩范十足的米格子短款上衣,还是充满质感的蓝色大衣,她都轻松驾驭,造型多变,不同于素雅的冷清秋,让人眼前一亮。
好的表演在皮更在骨,在好的造型加持下,董洁的表演也轻松自然,剧中她和翟天临首次合作,却火花四溅,CP感十足。
两人一个是董事长留学归来的宝贝儿子,一个是董事长的秘书,剧情也是女性观众喜闻乐见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如懿传》的表演需要内敛克制,而《幸福一家人》的表演需要狂野,解放天性,董洁就将一个“作”女塑造的栩栩如生。
这女人在车后座化妆,对司机颐指气使,每集出场的口头禅就是:“我工作了十一年balabala”整一个话痨附体;她当着陌生男人的面穿丝袜,别人瞅一眼就换来她的一顿臭骂;她电梯里与翟天临初次相遇,一见面就不对付,怒斥对方是色狼;她回到工作单位,把翟天临当做电脑修理工,一顿使唤…一个职场白骨精跃然荧屏,看得观众恨不得顺着电视线去揍她一顿,可后期她也“改邪归正”,不仅职场春风得意,还强行壁咚男主,收获爱情,这段迅速升温的姐弟恋也成了全剧最大的看点。
老戏骨李立群是董洁的恩师,两人在《澳门人家》《幸福一家人》中都有合作,她时刻牢记李老说给她的话:“多看戏,多看影视剧,好的戏看个六七遍都不怕的。
”戏外专研剧本,戏内认真打磨角色。
在《三国机密》中,董洁饰演的唐瑛是个仗剑天涯的女侠客,为了演好角色历经风霜的沧桑感,她不惜“自毁形象”:皱纹尽显,肌肉松弛,眼神疲惫,许多人说她得罪了化妆师,其实这才是一名演员的自我修养。
在更早年的《建党伟业》里,她饰演宋庆龄。
据说当时有三四个女星参加了试镜,只有董洁那清雅端庄的形象与宋庆龄完美贴合才成功拿下了这一角色,在群星扎堆的《建党伟业》里,董洁与张震、刘德华有直接的对手戏,留下了惊魂一瞥。
过去许晴、张曼玉等女星都饰演过宋庆龄,而董洁身材娇小,当年她也自嘲自己是S号(小版)的宋庆龄,嘴上这样说,可背后董洁为了和宋庆龄这一人物更加贴合,一直做着“增肥”工作,这对于一个女星是大忌,但董洁的付出终有回报,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董洁,一席暗色旗袍加上毛坎肩,仪态大方,温文尔雅,在其他版的“宋庆龄”相比毫不逊色。
回顾董洁的演艺道路,可谓历经坎坷,场外她有颇多争议,但在演戏这件事上她一直很笃定。
冷清秋是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董洁要做的就是告别过去,将贴在她身上的“冷清秋”标签撕掉,换上新的标签:“演员董洁”。
董洁1980年出生,《澳门人家》经历的近40年正好和她的人生重合,相信她会把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表演中,戏里一个女强人踏浪而行争做时代弄潮儿,戏外这位女演员宠辱不惊只求演好每个角色。
我们期待《澳门人家》,也祝董洁好运!
11月29日,央视一套黄金档上线了一部年代大戏《澳门人家》。
任达华、董洁、李立群、柯蓝和江珊等一众实力派演员飙戏,首播后口碑爆了。
在众多的好评之中,热度最高的几个关键词:接地气、给力、董洁的转变。
“接地气”,《澳门人家》镜头由小而进,故事聚焦的就是澳门一家叫“梁记”的小小饼店在回归前后风风雨雨的四十年。
茶米油盐酱醋茶、台风、疾病、家庭矛盾,等等,这些真真的生活场景,就如同你在看你的邻居一样亲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梁家小饼店,也在新一代手中越做越强,这种充满希望的奋斗故事,给力。
董洁在《澳门人家》中饰演了梁家二代梁舒,她接过父辈留下来的摊子,这个弱女子愣是靠着一股子狠劲儿扶大厦于将倾。
董洁过去饰演的角色多是小家碧玉型的,许多人心中她的形象是拥有无敌侧颜,一手撑伞,一手捧百合,眉锁清秋,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纯仙女。
这个从小学习舞蹈吃尽苦头的弱女子,虽然长着素雅的初恋脸,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子的倔劲儿,在妥协让步与追求自我间她选择了后者,即使这是一条颇为艰险的道路,她之后出演的每一部戏、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在这条路上迈出的那一步步坚实的脚印。
熟悉董洁的观众其实从《如懿传》就看到了她破茧成蝶的进取心。
在这部宫廷剧里,董洁原本可以出演与她之前角色更加贴合的妃子海兰,一个淡泊名利,不求皇上宠爱,一心保护如懿的单纯妃子,可董洁偏偏坚持出演气场更加强大的富察皇后。
过去董洁的角色多是小家碧玉,富察皇后需要的却是母仪天下的强大气场,这对于董洁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可是刚进剧组,董洁就被要求先拍摄最后几场戏:富察皇后陪皇上冬巡,然后香消玉殒,这将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等级。
董洁迎难而上,在剧组看了两天剧本,仔细琢磨起了这个角色,她用的方法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她先要了解的是时代背景,《如懿传》讲述的是乾隆时期的事,在等级森严的清宫中,言谈举止都是一板一眼,刻板而僵硬,可董洁从小学习舞蹈,自幼接受到的就是严格的形体训练,所以宫女的一颦一笑在她看来都都充满了味道,她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朝代,只有自己真正爱了,才有可能进入到角色。
接下来,董洁要真正走进富察皇后这个人物,她仔细品读剧本和历史资料后觉得,皇后这个身份是外界给予的,而富察皇后的内心是一位需要丈夫呵护的女人,是一个两次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越是想要演好这个“大人物”,就越要演好“小细节”,所以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富察皇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角色。
她是个被命运捉弄的女人,使用的手段也好伎俩也罢都有复杂的内心戏和表情作为支撑,观众只有看到了角色背后的东西,才能产生共情力,富察皇后穷极一生也没有得到皇上的理解,但却赢得了观众的心。
富察皇后的性格是复杂的,董洁透露,自己在表演时给这一角色加了很多戏码。
比如剧中有一幕,在嫡子永琏受罚受风吹的情节里,富察皇后忍不住走上前去,用自己的手给儿子去捂孩子冰冷的小手。
这个动作是剧本上没有的,董洁这样添加让富察皇后作为母亲慈爱的一面完全展示出来,观众看了对她是又爱又恨。
“我就是富察皇后,而不是董洁。
”董洁内心不断对自己这样说,只有自己信了,观众才能信。
正是在这样“内外交迫”的双重压力下,董洁完成了出色的表演。
董洁不仅演得了严肃的古装剧,驾驭现代时装剧她也是得心应手。
比如去年热播的《幸福一家人》里,她就出演了一名职业女性房天心,剧中她和翟天临首次合作却CP感十足,演了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搞笑戏码,这对姐弟恋也成了该剧最大的看点。
房天心和富察皇后是性格迥异的两个角色,皇后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表演起来要收着;而房天心是个心直口快的都市女丽人,表演自然要放开,但这个度需要拿捏精准,董洁做的不错,她塑造的这个角色概括起来就是:劲爽干练接地气。
外形上,董洁下足了功夫,这部剧就是她个人的“时装秀”,时而是女人味儿十足的针织羊毛衫,时而是性感可人的褐色无袖裙,时而又是职业范儿的格子衫,一集换一套装备的频率,让许多女性观众直呼这就是一部穿衣指南。
在性格塑造上,房天心这个角色是高颜值,高收入的白富美,有点儿飘在天上,董洁为了使角色更接地气,偏给房天心添加了一些“小讨厌”的特质,在家里身为大姐她却不让父亲省心,自称不婚主义,对两个弟弟颐指气使。
在公司,她和总裁的公子争锋相对,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做派。
这样的缺点反而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所以当房天心最后强行壁咚男主,释放诱人的魅力后,她那种不讲理的小俏皮,狡黠的小霸道瞬间俘获了观众的心。
《幸福一家人》的拍摄也让董洁对家庭有了新的感悟,她说:“拍戏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作为演员,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经常离家多个月,多以不拍戏的时候也会多陪他们和孩子。
”在剧中,董洁的父亲是老戏骨李立群,两人在《幸福一家人》、《澳门人家》中都有合作,她这样评价两人的合作:“李立群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虽然话语不多,但也会在表演上给我一些指导建议”。
董洁时刻牢记李老说给她的话:“多看戏,多看影视剧,好的戏看个六七遍都不怕的。
”于是董洁也对荧幕上自己喜欢的戏反复观摩,每一次看也都有新体会,这对她演绎不同类型角色也大有帮助。
在《三国机密》中,董洁饰演的唐瑛人前是高贵的华妃,人后却是个仗剑天涯的冷面杀手,那英姿飒爽的造型,早人瞬间忘却了早年有点儿婴儿肥的董洁,她的可塑性也受到了观众的肯定。
在更早年的《建党伟业》里,她饰演宋庆龄。
据说当时有三四个女星参加了试镜,只有董洁那清雅端庄的形象与宋庆龄完美贴合才成功拿下了这一角色,在群星扎堆的《建党伟业》里,董洁与张震、刘德华有直接的对手戏,留下了惊魂一瞥。
过去许晴、张曼玉等女星都饰演过宋庆龄,而董洁身材娇小,当年她也自嘲自己是S号(小版)的宋庆龄,嘴上这样说,可背后董洁为了和宋庆龄这一人物更加贴合,一直做着“增肥”工作,这对于一个女星是大忌,但董洁的付出终有回报,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董洁,一席暗色旗袍加上毛坎肩,仪态大方,温文尔雅,在其他版的“宋庆龄”相比毫不逊色。
董洁一路走来,内心更加从容淡定,如今的她少了少女的青涩感,多了一份成熟女性的淡定。
她出生在1980年,人生经历刚好和《澳门人家》重合,相信她会把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表演中,戏里一个女强人踏浪而行争做时代弄潮儿,戏外这位女演员宠辱不惊只求演好每个角色。
这部剧真的是无意中发现的。
先是有看某个公众号写女主比演自己姑姑的演员还显老,但是当时没有记住剧名,翻了下照片就是,法令纹真的是很令人显老。
对剧情没啥印象。
后面看到APP有推荐澳门人家,我就点进去看了。
演员演技都是在线的,讲述的剧情合着年代来的,对于人物的把控,真的是演的还挺好的。
就是女主的法令纹有点让我出戏。
当年去澳门的时候,那个导游真的是很热情,话里话外都是感谢中央政府,感谢内地的朋友。
看了这个剧,更能感受到澳门,真的就是那么那么想回家。
被种草了梁记杏仁饼,有信有心有信心。
两户人家两代恩怨,大结局皆大欢喜,做人做事真的是要宽大心胸,要学会放下。
向前看。
我看了一遍书,我才看的电视剧,书呢,反正我看的是非常的入迷,然后我一看电视剧哇,太辣眼睛了,瞅瞅这豆瓣,一个8点3分和一个6点7分的差距,首先,这本小说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主旋律也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人物关系之间的调和也也是非常的清晰,到了电视剧这里,牛头不对马嘴,只能用一个字来评价烂
最后一集:雯雯跟宋曼琴聊天,因为宋曼琴选择了梁鼎文所以苏林离开十年这应该是全剧最大BUG宋曼琴逃婚私奔跟梁鼎文在一起以后,苏林才离开的,所以绝对不可能是10年。
如果是10年的话,梁鼎文结婚是17岁,那时候宋曼琴才14岁……难道是童养媳???
原著里开篇就说梁鼎文27岁,宋曼琴属兔的……我不知道这个十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但其实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都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宋曼琴如果不逃婚是要嫁给苏林的,苏林必须回澳门啊,或者本就在澳门的啊,那十年又怎么说起?
难道编剧的意思是宋曼琴跟🐔或者跟玉如意拜堂成亲啊??
(跟电视剧里古代新郎官不在用玉如意或者用鸡代替???
)作为央视献礼剧,而编剧感觉也挺优秀的,我觉得这个BUG不应该有的,结果偏偏这样,明眼人一看就有问题!
原本白天我评分两星,一星给林曼CP,苏林真的太暖了…另一星给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现在我觉得一星也就差不多了,这个BUG真的太……接受无能。
没有演员了吗?
化妆师水平也是很差。
小妹很草率的就结婚了,妹夫也很随便,太儿戏了吧,也就是任达华来支撑这个剧了。
让人有点失望,也就3分,可惜了回归20年大戏。
题材挺好,但是制作水平和网络剧差不多,大失所望。
另外江珊演开始的人物也不合适吧,岁数太大了,总之这个剧的制作让人感觉很差很差。
我注意到,《澳门人家》的英文译名是"one dream one home ",很棒的点名了主旨~看完第一集,回想起预告片里最后的旁白:"十年沧海桑田,依托祖国,澳门迎来大好前程。
"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
人还是要有信念在心里的,和剧里的梁鼎文一样,有信,有信,有信心!
无悔入华夏,来生还是种花家~
题材不错,开局也还挺好,越往下看越有点倒胃口,董洁居然演个少女,咋想的?
没人了吗?!
题材不错,开局也还挺好,越往下看越有点倒胃口,董洁居然演个少女,咋想的?
没人了吗?!
题材不错,开局也还挺好,越往下看越有点倒胃口,董洁居然演个少女,咋想的?
没人了吗?!
题材不错,开局也还挺好,越往下看越有点倒胃口,董洁居然演个少女,咋想的?
没人了吗?!
澳门的梁舒与内地的文扬,两个人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的主题,所以两人之间虽有困难曲折,但一定会美满相守。
配音演员不说粤语就算了还一股京腔,,反正看了第一集挺失望的
还行 就那样吧 不过看着觉得董洁演的那个女人有点奇葩 说话动作怎么那样
立意不错,剧情俗套,演员太老。
既然是庆澳门回归的作品,能地道一点吗。作为广东人,看着觉得这只是个披着澳门外皮的情满四合院而已。在粤语地区没人说 甭的,称呼孩子也不会叫什么儿,顶多叫什么仔什么女。还有,九十年代后期,靓仔靓女更多的是称呼你不认识的人。在餐厅叫服务员都叫靓仔靓女的,还会有人自称第一靓仔这么滑稽吗?要不是任影帝,三分都给多了。
这个剧的滤镜用的 色调好黄怪怪的。我爸一集又一集我妈还真买了两盒杏仁饼…
梁家的家训“有信,有心,有信心”,也正是我国的坚守!
除了演员的问题,我说个历史地理的bug。梁老爷子说祖上来自广东中山,最大心愿能回老家看看。编剧在这里过于夸张,仿佛有千难万险般阻隔。其实呢,1927年澳门到中山就有歧关bus公司了,关口离中山最近的镇区就6公里,最远的镇也就40多公里。九十年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回趟老家也不过几个小时吧。其实现在中山市、珠海市、澳门都是山水相连,都是从古时的香山县分化出来的。
拗口人家
林曼CP 苏林很暖,曼琴是我爱的珊姐演的,终于熬完大结局!
任达华真的演得不错 董洁装嫩不太可
没有滤镜的质朴画面,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那个年代的情境中去了。
想尝尝杏仁饼的味道,
主题不错 主旋律 但澳门人家的演员怎么没有澳门的啊 而且很多北方口音 感觉不太地道
梁舒一看见文扬给宋晓雯画画,表情马上就不一样了,脸上表现着对文扬的满不在乎,实际上心里的醋缸子都快翻出来了。
那个说爷爷回来才能吃饭不能理解的,这就是规矩和家风好吗?因为这个评一星的那个朋友真的很可怜。
醉了,一群根本一点都不像澳门人的演员来演澳门的故事,角色说话还有北方口音你让我怎么入戏,而且场景故事看起来不像港澳地区,像内地北方,更不要说让四十岁的董洁来演学生这种令人窒息的操作了,董洁都可以演任达华大哥的老婆了还在装嫩
第一集就冲突明显,作为大嫂可真是太不容易了啊,又要顾家,还要顾及小叔子的面子,我倒是很理解宋曼琴的做法,这个女人不一般。
梁恒和梁鼎文对梁家大屋的执念,我想不明白为何就这么深,也许因为我是女的吧,姐姐说嫁人后觉得在婆家是外人,在娘家是客人,在哪都没有归属感。
背景讲的是澳门,本来可以有很好的剧本。但是这剧情这台词仿佛上个世纪看过的台湾剧。看看最近江苏卫视重播的父母爱情,再看看现在央视的八点档剧目,好剧目都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