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推荐看的,因为是一部心灵成长的片子。
看了前半段的时候实在是觉得很好笑。
因为男主跟我的那位很相似。
甚至连幼年经历也是相同的。
只是一部很轻松地轻喜剧。
越到后面越发觉得有意思。
看着树上的叶子一片片掉落,和男主的变化。
从不信到惊讶,到无奈的遵守,到愤怒,到发泄,最终开始反思。
觉得这个过程是跟自己一样的。
只有痛到快要死才会静下心反思而重生。
心平气和面对一切(甚至是死亡),所有问题都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任何人无法帮助。
即使厉害如辛加大师。
尤其是她对父亲的墓碑说出 i forgive you的时候很有感触。
当自己放下了,原谅了他人才是重生的开始。
不过结尾也相当有意思,跟班成为了他,有僵尸另一个轮回。
联想到如何与别人相处及对待别人的方式将影响别人的轮回。
从对待别人的方式开始种下善因。
Less is more! Talk is cheap. Think with brain, and act with heart!
沉默是金!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这其中有很多荒诞的、可笑的,而且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内容。
尤其是剧本对于那些习惯用语言去撒谎,骗取一丁点小利益的人的讽刺,以及他不能说话后的某种转变,的确是很令人欣赏的。
当然,这部电影首先是一部喜剧,喜剧就要拍摄得好玩才成。
在剧本和布莱恩·罗宾斯的影片中,他们也的确把好笑当作第一要务来对待。
这些很有才华的电影人们,贡献了一部很不错的喜剧。
《临终千言》用一棵菩提树的拔地而起象征男主的生命力,拉开正幕,非常魔幻现实。
那么我们东方人的思维很容易把树看做一种心灵力量的象征。
树,即象征着我们传统文化里的“性命”中的“性”。
比如说本性啊习性啊或者说元气啊魂魄啊七情六欲啊。
这应该是一种传统东方那种感触式的思维方式,不能真的归纳出是什么,“性”就是一种感觉,你你我我他他都可以感受的到。
(在西方NEW AGE那里,大概叫做“本源”?
)我们本身更善于使用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唯有当理性的思维沉默时,才能产生这种特别的知觉。
这要用一种直接的方式去体验,完全不经过概念性的提炼。
所以有必要用一种直观的落木纷纷的画面感来帮助其关闭理性思维去感触其中。
这就是为什么导演选了一棵起初葱翠的菩提树。
那从我们传统中国思维来说,这棵树(不管是不是菩提)也一样有深意。
木在五行的说法是:木曰曲直。
它同样是一种象征符号。
树苗是直线,长出来的叶子是曲线。
木神是春神,名字叫勾芒。
那“木”这种符号在中医里对应的是肝脏。
(没学中医以前我以为肝是木头做的,囧)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主调气,这种气,就是指人的情志了。
谈到情志会觉得bingo跑题跑回来了都对得上了……撇开剧情不说,如果这样一棵树,最后所有的树叶都掉光了,人会怎么样哪?
会死对不对。
这种死,应该指“性命”中“性”的死去,而“命”不会死。
再说一下,“命”是什么命这个字, 是没有经过简化的。
(个人经验,“解”字时一般要从繁体字解)命拆开看,就是口令。
如果只有“命”的活着是怎么样的呢。
他会整天的活在这样那样的口令里。
他不会再知道自己的本源本性想要怎么样了,他每天都会活在一种“我应该”里面,当没有达到这种“我应该”时,他会不断的感觉到羞愧,继续伤害本源。
直到伤无可伤。
这时候,命令的是谁呢?
他不是你,活着说不是你的本源,他是你的“我执”。
这种人,可能作为人很成功,很光鲜亮丽,非常精英,家国之栋梁。
可是问他,上次真正开心是什么时候。
上次吃到非常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他可能已经回答不上来了。
不会大悲大喜,不会特别情绪化,也不太容易被伤害到。
咦,怎么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这个人,他失去一种感觉,他不晓得自己要的幸福人生是什么。
他不再做出选择,只是不停的活在“我应该”里面。
哀莫大于心死,心空了,肉体却死也死不掉。
中医上说的足厥阴肝经病,比少阴病要严重,却反而不容易死,不容易肉体上的死。
这可能是一种,很荒芜的感受。
做着应该做的事,忙忙碌碌,却发现内心永远无法平静。
永远隐隐的不对劲。
我们就算没有陷入那种没“性”的状态,也常常会忽然回味过来,觉得自己太浮躁。
感叹一会儿还会摸出手机平板,刷着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社交软件,麻木,不知道为什么。
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树叶肯定在潇潇落下吧。
怎么去救那株菩提树呢?
电影里提示的是:平静下来,处理一些情感关系。
我们并不是说,肉体的(物质的)生活不重要,并不是非要否定我们大众的价值顺位,而是说,要把对心灵的肯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每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我是麻木的按照“我执”要求的“我应该”怎么做来做呢还是我内心深处真的要这样去做?
问自己的心,很重要。
心,君主之官。
如果有什么可以“命”自己的话,让自己的心来,好不好,不要让我执来一次次麻木的抉择。
把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去置换掉现在所看重的“他人的认可”。
所以有的时候,人得很自私的活着。
我去年看黑塞的《悉达多》时,挺不明白,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有什么好看,有什么好听的呢。
当时的我,很焦虑,每天都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或许是工作上或许是家庭上或许是学习上。
当我痛下决心改变这些生活方式时,我自己也改变了。
可能因为我敢去fuck them all。
可能因为我真的害怕我的树死掉、我的河不再流淌。
这倒有点像佛家说的互参:)电影的结尾,男主小助手最后变成了之前压制他的可恶的老板的样子。
人啊,有的时候,不是你不想变成什么样就不会成什么样,环境非常非常重要。
千万不要指望心灵救赎可以百分百有效。
讲叙了说话的时候一颗树会掉叶子,当叶子掉完了,自己也就完了,就像宿命一样。
而这样的故事只是告诉人们,很多时候不仅仅靠语言才能表达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做到真实的自己;and when this happened, what's effect his life, what's the reality to himself. 而又当叶子快要落完的时候,如何又会起死回生呢?
那几片叶子像是希望,又像是嘲笑,多么的讽刺。
树,靠灌溉;又像是自己的写照;how to treat your parents ; hope comes. Who understand you.Clarity ; charities; 当你拥有一切,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走在大街上,吃着你最爱的食物,又如何呢,两种境况。
Your hope, your life, your wife, your child, your Mom, Communicate by body & body language, wordSilent , quiet,
俗套,从错乱到安静。
固定的套路。
而,这个电影就是一棵树。
弱有缘,你会思索。
让生命慢下来么?
临终前言,你会对谁说,说些什么?
我爱你?
yes!good!这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么?
看到开头猜到结尾电影的典范——临终千言。
喜剧效果做到没有效果的典型——临终千言。
靠着制服诱惑加了数分的电影——临终千言。
当我听到本班唯一的男生看到制服诱惑那段稍稍抬头发表一句:“哇,这是猫女吗?
”这句话时,我是彻底无语。
淡定地看完了我早就猜到的结局。
其实也不是不搞笑,其实也是有人笑的上气不接下气。
秘书的表演是在是太过了,杰克一句话没说就把自己的老底一件一件地供出来了。
而且杰克完全有条件有里有像自己的妻子解释清楚。
为了剧情而剧情的电影容易落入俗套。
那个神一样的祈祷地点和那个神一样的大家也没能说出什么道理来,没能成功地为主题升华。
搞得那个菩提树像个道具一样,与什么白杨树啊梧桐树啊没什么两样。
外国人想拍出亚洲地区的神秘感,想诠释出哪怕一点的禅意都很困难,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显得如此惨白无力。
但是好歹也算是拍出来了一些东西,亚洲人更倾向于自己内心的理解:我心里有触动,我好像懂了,但是我说不出来。
大致就是这样的心理活动。
就跟做菜一样,加盐少许,糖适量。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导演想要表现的不就是内心脱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多关注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么,不就是一个字——爱么,但是电影最后的爱竟然变成了所谓的施舍!
杰克和老婆之间的爱需要一栋更加温暖的房子,杰克与业余作家之间的爱需要一张几百万的支票,杰克和卖咖啡的小哥之间的爱需要一张甲壳虫白金唱片,杰克和秘书之间的爱需要一个新的地位和办公室。
有了房子,支票,地位和健康的身体,才成就了这部喜剧片,没有了支票房子地位和健康,是不是就是悲剧片了?
其实这些大家都懂,只不过不愿去想更不愿去相信罢了。
电影么,不就是激励激励已在生活中绝望挣扎的人,骗骗大家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其实就是一方游泳池。
一个简单的跟死亡有关的故事,一段复杂的跟生有关的幽默。
当突然有一段时间迷茫时,才该想想自己到底迷失了什么。
失去的是不是曾经自己真正渴望最珍贵的。
通过语言表达的是苍白的,是不经过心的。
我们都没有想过这辈子最后一个能见到的人会是谁。
又是想见到谁。
叶子在一片一片掉落时,从自抛自弃,到最后剩下所剩无几的时光里,去抽段时间跟自己面对面。
去看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去想除了这些之外,又能怎么样去看看真正的生活在哪里。
去用心,对身边的人。
而不是一段又一段用语言的敷衍。
我们也都明白曾经过去的生活,会有多让人留恋,或者会让人有多后悔。
为何留这么多遗憾在生命里,留下给自己一次又一次伤害自己的机会。
为什么不去原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
放过自己,也是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
去海滩,一个甜美的冰欺凌,然后吹吹海风,然后去冥想,去享受此刻的生活。
还有更多的事要去做。
重新拾起信心,对自己做过的错事,承认错误。
我们改正错误,来过一段新的好生活。
生活永远都是好的,去用心。
谢谢跑掉的人和时间。
我怀念你们,我也会珍视现在的生活。
回去修正后,我要现在开始。
去找寻每个天晴。
加油!
看了多数影评对本片的感受是少言多听,但是我的感受与大家略有不同。
我看到的是一个沉浸在自我中的人被迫自我救赎的故事。
Jack McCall 是一个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出版经纪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去出发。
比如:买咖啡时用自己精湛的口才骗到了排队的人们为他腾开位置;用各种信嘴捏来的话堵住希望他阅读自己作品的人的嘴;用荒谬的言论教育实习秘书;在修行所更是谎话连篇的去说服Sanjia与他签约;妻子为孩子考虑希望换住所,他却毫无理由的固执己见。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一张嘴上,他用引以为傲的嘴去堵住别人的嘴,丝毫不顾别人的感受。
终于机缘巧合之下和一颗神奇的树建立了莫名的联系,限制了他的言语表达。
经历了妻子的离去,公司的解聘以及种种遭遇以及树叶快要落光的死境后,他在绝望中找到了自己临死前想做的事也是他内心的真我,最后并未因树叶落光而死,而是树又长满了叶子,他也得以恢复正常。
正如本文开篇所说,这是一场被迫的救赎,是在被客观现事实逼到绝境后不得不作出的改变,而并非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发现。
那么我想,导演想通过临终千言的形式来展现一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
导演想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沉默是金,而是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和在这种心态中对人生对自己的不断的思考。
立意挺好的一部电影,主角从一个言不由衷的碎嘴子,因为受到教会的启示而感悟到真我的力量,进而成为一个虔诚的人,其实对于当下的浮躁社会中的虚伪人性具有很好的反讽和警示意味。
本片的选角没的说,除了艾迪墨菲,还真想不出谁还能在一部片子中同时饰演好轻挑浮夸的话唠又沉稳炼达的信徒。
感觉这种边界非常不好拿捏的角色现在经常出现在国内电影中(《回到明天)、麻花系列电影等),但是就角色的拿捏来说,其它演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本片中艾迪墨菲可能没有将电影带到足够好的高度,但凭借他的演出,起码确保了这部影片的下限,不至于流俗,这也是观众能够看完全片,不觉得扭捏不腻歪的一个基本保证。
可惜的是好的寓意还是倒在了批量生产的工业流水线上,制作还是简单的把影片定性为喜剧电影,而缺少对这个主题的深度挖掘,没有就着人性虚伪与真实而深入的探讨。
当然,这么设置还是服从于“喜剧”电影这样的基本设定,以至于中间夫妻间误会、与去世父亲的隔阂,都处理的相对简单。
但是谁会去计较这些呢?
也许这部电影就像艾迪墨菲在前头想要插队时对同乘人员的谎言,我只是想要尽快登上那damn飞机,shut up,asshole!
康姆昂,因呢劈死!!神奇寓言轻喜剧
这么shitty的ending , dorian 竟然哭了
艾迪明明是很有趣的。电影内容啰嗦且傻X角色过多。
还是可以自我反省一下的...
一个很talkative的人,忽然有一天只能说1000个单词了,说完就死……前面天天憋着不能说话的段子笑死我了wwww
本来这个设定应该确实有趣,但是这种设定在二十年前多半不错,现在的话实在有点老,和听女人心什么一个意义的老,而且那个神棍说教感太强了。不过中心意义却很好,你说多少都无用,有时不如闭上嘴给个拥抱。
创意不错,剧本稀烂。
还满搞笑的
无言之美体现在内心自在,我也想尝试有一天一句话不讲,只靠心去表达,这是一部老套的三星爆米花片子,但对于我而言,它是五星的好片。
剧情越到后面逻辑伤越严重,似乎是为了一味地拍出原定剧本的结局而拍出来的结局。不过前半段笑点密集,艾迪墨菲手舞足蹈、表情丰富的表演真让人忍俊不禁。不过似乎也证明他只有在小品类喜剧上才能有所建树。阿兰夏巴居然都来客串。。。
很差,不但没笑点,也没意义
还算有趣的背景设定,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糟糕的剧情、乏味的笑料、夸张的表演都让人窝火。★★
中场开幕后顺叙50+的Eddie body好似仲劲过tom cruise. "need" is a tricky word.Think about it more like this, "want" or "love" are better words. Three Swedish switched witches watch three Swiss Swatch watch switches. Which Swedish switched witch watch which Swiss Swatch watch switch?
巨无聊
善待他人
飞机上看的一板一眼的模范好莱坞制作,人物太模板化了...
虽然是典型美国片 但是还是有泪点
话痨的下场
笑点在哪
Clark Duke好可愛啊~!在道場、在樹旁、在奔跑等,有幾個場景色調非常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