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之后果然印象深刻。
但多是留恋于暴力血腥的影象,并没有太多共鸣和回味。
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在网上找来很多评论看,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见解。
魔幻和现实、美好和残酷的结合和交替,在影片的最后一刻以死亡和重生(或者说是幻想)达到高潮。
黑暗和暴虐的沉重,是影片的风格,也是最吸引人的精彩之处。
而回顾影片的时候,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唯一突出的地方,而其他如叙事和人物的刻画则显得有些笼统和单薄。
现实这条线上,笔墨集中在表现上尉的独裁和残暴,这一点大家都关注的较多说的也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游击队和反抗者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了表现上面一点,而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具体的体现。
其中的厨娘一角,开始让我觉得应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到最后却有些失望,除了割破上尉的嘴带来视觉的冲击外,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对小女孩的关怀,也没有达到一种互动的精彩。
而魔幻方面,作为主角的女孩奥菲利娅,似乎总感觉缺少一种气质,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性。
而遇到看上去并不慈祥的潘神,一下子就相信他说的话,也有些简单和太过戏说。
关于三个考验,应该代表着勇敢、禁欲(对诱惑的抵御)和奉献(牺牲精神),在影片中是对公主的考验,其实也可以就看作是对人的考验。
本来关于考验的设置应该是可以很出彩,但具体到影片里,却有些形式大过内容了。
特别是第二个,奥菲利娅似乎是无论如何都要拿桌上的东西吃的,又是明显的为戏而戏。
而禁不住诱惑的结果,似乎只是两个精灵当了牺牲品,而对奥菲利娅并没有什么影响。
潘神的迷宫,指的应该就是潘神的考验(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那个走进去就很难再走出来的迷宫,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和作用),通过考验便是找到了出口。
可惜的是导演沉迷的是画面和特效,是气氛和暴力,除了视觉的力量外,并没有更深的触动。
而魔幻和现实的交织,也没有看上去的那般美妙。
据说,每个女孩心里都有个童话;又据说,童话也不尽美好。
14岁的奥菲利亚站在青春期的门槛上。
她的裁缝父亲去世了,母亲嫁给父亲的主顾-国民军上尉维达尔,并为他怀有身孕。
上尉渴望有个儿子接续香火。
那是1944年,西班牙内战早已分定胜负,但余烟未散,上尉还在山区剿匪。
奥菲利亚随母投奔继父。
他是一个严厉的男人,奥菲利亚不喜欢他。
孩子抵制继父很寻常,不是吗?
内向而爱看书的女孩做起白日梦:她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转世,流落人间,必须遵照父王的使者-山林之神潘(Pan)的指引,完成三个任务,方能叩开通往地下秘境的迷宫之门,再见父王。
与此同时,上尉率领部队对付游击队及其当地同情者(包括他的女管家和村里的医生),他的妻子(也就是奥菲利亚的母亲)难产死去,留下一个男婴。
月圆之夜,女孩带走弟弟,奔向潘神的迷宫。
上尉随即追来。
潘说,取弟弟的两滴血,便能打开迷宫,回到地下王国。
女孩不肯。
上尉为了夺回儿子,拔枪射杀女孩,她自己流下的血打开了迷宫,她终于重回父王、母后座前,远离了世间的悲苦。
女管家带着游击队赶到,上尉被毙,临死前要求女管家等男婴长大后告诉他父亲的姓名,但被拒绝。
这是一部双线结构的电影,墨西哥导演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把女孩阴郁的魔幻之旅与西班牙那段血腥残酷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沉重而充满暗喻的“童话”。
我不是索隐派,没有兴趣去逐一破解他设下的哑谜。
女孩这条线,或许是囿于预算,拍得堪称简陋,从头到尾精灵神怪加起来不过十只八只,场面也较为寒酸,情节还有不少bug。
但是这并不构成我讨厌此片的理由。
此片的问题在于导演未能不偏不倚地对待西班牙内战及佛朗哥统治的那段历史,它误导了观众,用一种拉美左派惯用的手法:渲染对方的罪过,而对己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轻描淡写乃至闭口不提。
影片对维达尔上尉这个角色的塑造,就是导演偏颇立场的明证。
因此,我有必要对影片的历史背景作一些澄清。
从1931年4月阿方索十三世退位、第二共和国成立到1936年7月内战爆发,5年间经历三次大选,社会却日益分裂和动荡不安。
内战的导火索是国会议员、右翼领袖卡尔沃·索特罗遭左派暗杀,此事使早已不忿于左派暴行的军队揭竿而起。
如同比弗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新作《为西班牙而战》中指出的那样,把内战描述成同胞相残的冲突是错误的,它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一场大屠杀,它把手足兄弟变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敌人。
比弗复述了哲学家朱利安·马里亚斯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永远无法忘记当一个容貌姣好、穿着漂亮的年轻姑娘走下一辆有轨电车的时候,电车司机脸上的那种憎恨-“我们真的已经受到了惩罚,”他说,“当马克思比荷尔蒙更起作用的时候,你无计可施。
” 内战早期,左翼士兵宣判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的耶稣雕像死刑并举枪对其扫射(请注意这发生在一个天主教国家);《人类死刑大观》中提到,“1936年,在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党人又复兴了这种刑罚,他们用水泥灌满了囚犯的直肠。
”因此,当时间背景设定为1944年的《潘神的迷宫》一再以血腥的镜头表现佛朗哥军队对共和派残匪的镇压时,观众最好不要忘了,就算在本片中,军队固然给每个倒下的游击队员补上一枪,游击队对官军何尝不也是同此料理?
《全球通史》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章节中讲到:“...开始时,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党人在共和派中占优势,整个内战期间,温和的社会党人担任了共和政府中的各种最重要的职务。
但是,由于忠于共和政府者对苏联军用物资的依赖,共产党人变得越来越居支配地位,到1937年末时,苏联控制的国际纵队、苏联飞机和西班牙的共产党将领正领导着共和派军队,支配着它的政策。
这不仅意味着共和派的力量更为有效,还意味着非共产党团体、尤其是曾拥有大批追随者的无政府主义者的灭亡或黯然失色。
如果忠于共和政府者获胜,新的内战说不定还会发生,因为共产党人站在反对社会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和托洛茨基分子的一边。
...”从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共和派一方哪怕内讧都是如何残酷(斯大林扶持的派别迫不及待地大肆清洗刚刚从前线撤下来的奥威尔所属的马统工党等无政府主义小党的战士,那不啻于一场“内战中的内战”-奥威尔侥幸逃脱,从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及内战如何演变成一场共产国际操纵的代理人战争。
而佛朗哥至少“在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纳粹同党、法西斯分子的时候,他却和希特勒周旋,不仅使得德国兵没有踏入西班牙一步,而且使得西班牙奇迹般置身于二战战火之外,甚至还一度成为犹太人逃亡的一条通道。
”(林达)我不是试图为佛朗哥辩解,只是提供一点有别于导演言下之意的参考资料。
1939年1月26日,佛朗哥占领巴塞罗那,共和政府逃亡。
佛朗哥的军队入城时,人们潮水般地围拢过去,行佛朗哥式礼、挥舞着红白两色旗帜,欢迎他们胜利进入巴塞罗那。
(见下图)不能不说,佛朗哥的最终胜利,除了“德意法西斯的支持和欧美列强的纵容”,还有西班牙人民的抉择。
毕竟,以西班牙人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左派势力更难令他们接受。
若以事后观之,佛朗哥的胜出可以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历史也告诉我们,共产受难者的人数远远多于纳粹受难者。
不敢想象西班牙如果落在斯大林分子手里,会是怎样的局面-我相信肯定只会比佛朗哥的统治更糟。
让·德科拉的《西班牙史》如此总结西班牙内战:“战争结束了,但花了多大的代价啊!
...双方同样都把残暴当成血腥战斗的主要手段。
佛朗哥行刑队的枪声在马霍尔卡凄惨地回翔的时候,(共和派)民兵在强奸修女、亵渎陵寝、洗劫教堂。
...回想这样的恐怖,以红色恐怖对白色恐怖,试图把一方说成无罪而另一方有罪,...这不是史家的任务。
”同样地,借电影讲历史,不该象《潘神的迷宫》这样讲。
虽然影片其实没有这么烂,我在豆瓣起先给的是三颗星(“还行”),但我想了一下,把它降为两颗星,再想一下,“到底意难平”,干脆打到最低的一颗星(很差)。
这也是我对各种歪曲历史的文字作品、影视作品的一贯评价。
至于西班牙,幸运的是,佛朗哥虽然是一个独裁者,却睿智、无私而富有远见。
在他统治的中后期,不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且有意识地逐步放松对国家的高压统治,政治日渐开明。
他指定并培养阿方索十三世的孙子胡安·卡洛斯为继承人,把国家交回给王室。
在他身后,西班牙较为平稳地完成了政治转型,成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政治体制与欧洲大家庭的其他民主伙伴并无不同。
各方势力的善意和妥协,成就了一个民主转型的典范。
假设佛朗哥当年兵败,这一切能以这种相对较小的代价实现吗?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潘神的迷宫》在电影批评界一直占据极高的地位,这与其环环相扣,迷宫式的并行结构,可解读性脱不开关系。
第一次看很难不注意到电影大量的使用wipe editing,将各种遮挡物置于屏幕之间,在摄影机随着客体移动的时候瞬间转换到另一个时间相同的场景。
例如以下这段转场,法西斯军队骑行在森林中剿灭共产党的游击部队,镜头穿过一棵树之后,我们却看到奥菲莉娅(奥菲莉娅的名字引用了《哈姆莱特》中女主的名字)一个人在丛林中探索奇幻维度的世界。
另外一种镜头运动算不上wipe editing,但是开头奥菲莉亚唤醒fairies的时候镜头随着这个蜻蜓版的虫子在树林间反复穿梭,好似把jump scare化用到了镜头运动上,所以全片非常有灵性又有着说不出的惊悚——镜头的空间是如此的有生命,就像呼吸一样。
但同时the form of the film is extremely closed. 我们虽然是透过摄影机的眼观察Del Toro的世界,但这样戏剧性的运镜方式让我轻易的联想到了舞台上的幕布在进行一出戏与下一出戏的转换。
这样的运镜还让人不禁联想这魔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性,他们是并行的,结合在一起的,真实的吗?
这样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似乎与古希腊的三一律有些相似,潘神的迷宫与戏剧的关联无处不在。
而我认为影片解读的关键在于胎儿的一幕:奥菲莉亚躺在妈妈的肚子上给弟弟讲故事,镜头缓缓下坠到一个胎儿的close-up shot,然后再沉入地下世界(奥菲莉亚的想象)。
Del Toro在这里似乎留下了一个残影,胎儿如何解读呢,它似乎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变成了将电影牢牢盯住的锚,弟弟似乎从头到尾没有多少镜头,但是人物动机似乎都围绕着他进行。
胎儿的存在也很神秘,奥菲莉亚的父亲无缘由的便知道胎儿的性别,让医生也不禁怀疑,有没有可能胎儿的性别(男)其实是奥菲莉亚想象出来的,而母亲的死则与胎儿的性别有关呢?
我可能太过怀疑论了。
但是胎儿的那个世界,母体和迷宫的相似性似乎暗示着第三维度的存在,好像乞力马扎罗雪山上的猎豹一样具有着多重的可解读性。
另一方面,在影片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愈发发现影片与生态女性无时无刻不接轨着。
片中的女性与森林,地下,自然连接紧密,而她们都是被压迫的形象。
母亲的死因是曼德拉草的燃烧,奥菲莉亚的救赎则存在于地下阴森的童话王国和森林之中,她在森林里寻找到一颗分歧,枯萎的大树(西班牙内战的压迫在这里被自然所替代了,自然也是被压迫的),并在满是爬虫的地方找到了钥匙,被救赎的关键道具。
地下的迷宫让我想到厄休拉的《地海古墓》,也是同样的女性奇幻冒险,地宫的收束同样都象征着个人意志的胜利或某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样的互文性在电影中还有很多:奥菲莉亚的裙子似乎明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conventions无处不在,沙漏-钥匙,爬进大树而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这与纳尼亚传奇也有着联系,我们可以在其他后来的电影中看到这种convention的压迫感。
怪奇物语第一季中,他世界存在于墙内,而Nancy真是在爬进树里后发现了demogorgen。
在奥菲莉亚第二个挑战里偷吃葡萄的做法可能被很多人不理解,我认为影片本身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
西班牙内战时期,奥菲莉亚所住的地方所有人的粮食都是分配好的,完全是饥一餐饱一餐,加上前一天夜晚奥菲莉亚的妈妈因为奥菲莉亚把裙子弄脏不许她吃饭,她接受挑战的时候已经有一天没有吃饭了,自然会被葡萄所吸引。
这样自毁式的反抗或seduction也是奥菲莉亚作为女性反抗权威的权利,尽管第二关她的反抗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但是第三关她的反抗带来了直接的救赎,反抗的结果不一定总是好的,但反抗一定不是错的。
女性的自主权在《燃烧少女的肖像》有着很相似的讨论。
三位女性在夜晚读奥维德的变形记,读到Orpheus和Euydice的故事时,认为是女生Eurydice希望Orpheus回头,这样的话爱情就可以变成永恒的,这是女性自主选择的诗意性自毁,回头对于Orpheus的诱惑与Eurydice让其回头的欲望是同样,互相的,但是奥维德在叙事中往往忽视了Eurydice的想法。
在这部电影里,奥菲莉亚被食欲引诱,也是同样跟随了传统神话中的叙事,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她女性的身份,这让她的挑战更有意思了。
关于奥菲莉亚最后所看到的是真实还是虚构,我个人认为其实不重要。
这两个世界一直是并行的,并且在最后很模糊地收束到了同一个结局,哪怕不是真实缺已经胜似真实,成为了奥菲莉亚现实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前半部分西班牙内战部分往往是暖色调,进入奥菲莉亚王国时转换为冷色调,但在结尾时这种色调已经不再区分了。
对于奥菲莉亚来说,这样的世界是真实的,而我们作为观众者跟随的是奥菲莉亚的视角(继父是看不到潘神的)。
这样真实与虚构模糊的界限正是《潘神的迷宫》如此迷人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胎儿那一转场的的ambiguity也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关键象征。
总的来看,就算抛开我看《潘神的迷宫》时这些杂七杂八的想法,电影本身也是很吸引人的。
潘神移动时关节的咯吱咯吱声还有各种生效让人声临其境甚至毛骨悚然,是很有趣的观影体验。
.上校Vidal被Mercedes割嘴的场景,来源于一个称为chelsea smile(切尔西的微笑)的传统,过去的英国人在对待叛国者的时候,会用刀子将敌人的嘴划成两边各分开一半的微笑状,以此表示惩罚。
2.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3. Ofelia和上校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右手拿着书只能用左手和上校握手,上校严厉的批评了一句: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
这个场面和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章主人公初见其继父时的场面如出一辙。
4.《潘神的迷宫》的创作理念深受两位童话巨匠的影响,一位是大家所熟知的Hans Christian Anderson 安徒生(Ofelia生前受战乱折磨,死后却到了理想的天堂,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惟妙模仿) 另一位则是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童话都是对"心的破裂和死亡"的诠释) 5. 对本电影光怪陆离想象力有指导作用的还有两本书,<
看罢全片,由衷地感受到那阴暗而纯真的悲伤,美丽得难以接受的梦幻,童话般的残酷。
它从头到尾就是一部魔幻,却越发衬托现实。
导演将每一个会出血的镜头都充分展示,无论是枪战还是虐杀。
不宣扬暴力,但又毫无保留。
片中的每一颗子弹都残忍无比,更不用提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和在敌人嘴边直接划出的一道口子。
甚至Ofelia的奇幻境遇,也笼罩着强权和战争的恐怖阴影,压抑得令人恶心。
两个世界,一样的残忍。
但在另一个世界,Ofelia有着私密的经历,从第一个任务令人诧异的勇气,到第二个任务无知的犯错……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加进这么个情节,让小姑娘吃了两颗葡萄。
怎么说呢,现实太过残酷,她毕竟纯真。
对剧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这究竟是她的幻想?
抑或真的发生?
导演很狡猾地模糊其中的界限,使得两种解释都可以接受。
你又选择什么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一直当它魔幻来看的,确实故事从头到尾就是如此讲述的。
没有任何逻辑和线索表明小女孩躲在自己的幻想中。
可是又怎能说那不是她的精神世界。
尤其最后倒下的那一霎,公主终于回到了地下,镜头一切,血泊,迷雾,多么凄美。
忍不住又湿了眼眶。
和所有童话一样,本片也有个happy ending。
但它太残酷了,以至哪怕导演切切实实地完整地给出了一个魔幻故事和美好结局,却令人无法接受。
这是部比较无敌的影片,但我恐怕不忍看第二遍。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18174531.html】
当奥菲莉娅终于通过地下王国的最后考验,作为公主被迎进华丽的殿堂——宝座上的国王与王后竟然是她逝去的父母。
“爸爸!
妈妈!
”小女孩欣喜的叫着扑上去,我的眼泪也流了出来。
亲爱的小孩,原来这美丽神话竟是你自撰的游戏呢,就像一盏用童真编织的灯笼,在黑暗冷酷的现实里暖暖内含光,笼罩你踯躅前行的小小身影,照亮你回家的路。
我真蠢,被你游戏里那些离奇的树妖、精灵、蟾蜍、魔头给骗得严严实实,竟一点没察觉那些都是你魔术棋盘上的棋子呢。
原谅我吧,因为我已是个大人,过于相信和依赖眼睛,失去了用心灵看事物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玩游戏的权利,失去了那个美妙的小世界。
不过,请你相信,在成为笨蛋大人前,我也曾是个爱自编自玩游戏的小孩。
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虽然年代和环境不同,但面对巨大而不靠谱的世界,都会充满离奇狂热的幻想,都有许多困惑,也会觉得孤独,而这种种,和大人们是讲不通的。
我们宁愿将热情和幻想一股脑倾注进游戏,在小小的王国中建立推演自己的秩序和逻辑。
当然,多数大人会觉得这些游戏挺假挺无聊,就像小孩子觉得大人的游戏更假更无聊一样。
至少玩游戏的孩子不孤独。
亲爱的奥菲莉娅,真羡慕你能想出那么惊险精彩的游戏来,和你比起来,我幼时玩过最有趣的游戏简直不值一提:我告诉同桌,我有时不是我,而是舅舅从国外订做的替身娃娃;区别在于我是玩具时会比较呆滞,说外腔外调的普通话。
很长段时间,同桌都会每天观察我一阵,然后判断:“今天你是替身娃娃对不对!
”真的很遗憾,没有机会拉着你的手,陪你在潘神的迷宫里玩游戏。
有我在,你大概就不会吃那颗葡萄了吧?
一想到你孤独的躺在迷宫中央,眼中仍是期盼的样子,心里就很难过。
但我仍觉得你是幸福的,因为你始终保有了一颗未被黑暗现实玷污的,最勇敢最美丽的童心。
就像《黄金罗盘》里的小女孩,虽然生活在“真正”的神话里,却一本正经得像个大人。
她和另一些孩子,属于世界上另一类孩子:不相信童话,不玩游戏,从小有远大志向,从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但……他们真的有童年吗?
亲爱的小孩,如果你继续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一个姑娘?
很高兴的告诉你,我身边有好多朋友,曾经天真,并且也许会一直天真下去:高中时有个喜欢凯尔特音乐的闺密,在校园歌手比赛劲歌热舞的空当,突然勇敢跨上台,清唱了一首《绿袖子》,我在一片瞠目结舌中傻傻拍疼手掌。
后来她说“爱你胜过爱尔兰”。
大学时一个闺密去云南旅游,竟给我带回一个巨沉重的红木实心大象,至今这头大笨象仍牢牢驮在书柜上,作为某人缺心眼子的铁证。
工作后有次失恋了,万念俱灰闭关时被一个心思细密的闺密察觉并摸上门来,看望病人一样提了大包水果,拉我出去吃火锅。
席间一边安慰我一边被我发现她也失恋了。
两个人守着热气腾腾的锅子边吃边哭,好不嚎啕。
前年有个闺密养的狗狗患病,在诊所治疗半月后医生宣布不治,泪花花的抱着狗回家,母亲嫌病狗不干净叫她丢了否则不许进门(多狠心的大人!
),闺密咬牙在小旅馆住下。
第二天早晨,被狗舔醒的她发现奇迹出现,狗狗竟康复了,现在依然健康活泼。
她跟我一样,因为害怕感伤,一直不敢看《导盲犬小Q》……
电影是两条主线并行,一是女主的魔幻童话世界,二是残酷的战争背景,游击队与独裁军的抗争。
孩子的心灵是干净单纯的,看待世界亦如此。
像借助魔幻世界逃离战争,虽然得到心灵某些慰籍,但终究还是得回到现实。
这种诡异的结合却呈现分外吸引人的质感。
有多么魔幻就有多么现实,如果这也算童话,绝对是一个会让人留下阴影的童话。
无论是现实这条线还是魔幻故事这条线,都充斥着阴郁、黑暗、潮湿、龌龊、肮脏、血腥、窒息和残暴,毕竟那个魔幻世界也是残酷世界的折射。
哪怕是全片中唯一光明温暖的结尾,看了也只是令人更加难受压抑,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神仙鬼怪,没有法术,没有仙境,没有地下王国。
童话和现世一样可怖,而你避无可避。
《潘神的迷宫》,一部悲伤的童话、一部充彻着对现实批判的电影、一部反战电影。
女主角奥菲丽娅,年仅十二岁,她生活在1944年在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充斥着的西班牙。
她的母亲怀孕了,这个孩子属于她的继父维达——一个残酷的法西斯军官。
这天,奥菲丽娅和母亲一同前往北部,和继父维达汇合,他的继父要求自己的母亲必须在他的监视下将肚子里的骨肉生下来。
因此,被迫居住在这里的奥菲丽娅,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残酷,她只能幻想出一个神奇的秘境,聊以自慰。
在那里,她在一只精灵的指引下,见到了一个长着山羊犄角和透明眼珠的半兽人——潘神。
潘神告诉她,他一直在等待着奥菲丽娅的到来。
之后,潘神说,奥菲丽娅其实是一个地下王国里走失的公主,而潘神则是前来指引她重回王国的使者,不过想要重回王国,奥菲丽娅必须在迷宫接受三个挑战。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奥菲丽娅并没有顺利完成挑战,潘神对她大失所望。
就在这时,奥菲丽娅的母亲面临难产,而继父显然需要孩子而不是大人。
于是,奥菲丽娅的母亲就这样死去了。
了无牵挂的奥菲丽娅只想离开这里,她打算逃走,可惜被继父发现,关了起来。
可就在这时,潘神又出现了,他可以再给奥菲丽娅一个机会,可这个机会,是要用奥菲丽娅刚刚出生的弟弟的血。
在良心面前,奥菲丽娅拒绝了潘神,潘神失望的走了。
可就在这时,她的继父突然出现,夺走了孩子,并杀死了奥菲丽娅。
最后,奥菲丽娅的灵魂来到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殿中,原来,她成功打开了冥界大门,刚才的一切,她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虽然她的身体在现实世界中渐渐冰冷,但她的灵魂却得到了永远的宁静,她再也不用承受现实的痛苦,她可以永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
这个片子看得我很不高兴,虽然早就知道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童话电影”,但是它的成人指数依然让我惊讶。
墨西哥人从来就是搞魔幻现实主义的高手,毕竟《百年孤独》就出自人家的国度。
可是魔幻现实主义需要搞这么多挑战人胃口的镜头出来吗?
把裂开的嘴自己缝上,锯掉活人的腿,还有枪击、刀刺等等很多血腥的镜头,让人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在美国此片被分为R级。
不管此片在现实和魔幻世界中穿梭的讽刺多么巧妙,不管此片的技术和特级多么维妙维肖,不管此片对于反抗独裁的主题表现的多么到位,也不管此片有多少满含深意的暗示,它依然是一部让小孩死去的电影。
我甚至怀疑西方影评人是怀着内疚看这部影片的,毕竟,正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冷漠和不作为,正是由于西方世界企图用这种冷漠和不作为交换西班牙不加入二战中的轴心国一方,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国家,才被独裁统治30年之久,直到70年代才脱离法西斯的魔掌。
恶的肆虐是因为善的冷漠,无论逃到多么遥远的魔幻世界中,历史的真相都会无情的将我们追捕。
说实话,要不是看在这是一部九年前的片子且视效和创意上还过得去,我真连两星都不耐烦给。
我今天先是看了《猩红山峰》被剧情屎了一脸后想洗洗眼睛,所以点开了《潘神的迷宫》,毕竟这部电影不知为何总是被各种榜单推荐,听说还获了奥斯卡,所以我对这部片期待很高。
所以,此处应有转折,看完这部片,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三个字母W.T.F.。
讲真,这部片如果按照潘神那条线拍成一部纯正的真人奇幻剧或者改编成一部解谜游戏的话,我还挺愿意买账的,因为我挺喜欢潘神这个脑洞,加上里面的宗教元素,这种神秘感挺吸引人。
然而这部影片,高级一点应该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吧,装逼失败了。
我不想解析里面宗教寓意,因为早就有很多“高人”从各种角度各种切入点,用令人惊叹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适度和过度地解释过了。
对于这部片的评价,我遵循我内心最直观的感受,强行解释什么的,别骗自己了好吗。
我知道这是一部反战片,立意是崇高的,情节是漏洞百出的,人物塑造是令人厌恶的。
首先说小女孩,她最后死了我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因为在做任务的时候的表现让人看了心塞。
也可以这么说,导演拍得让人心塞。
第一个任务拿钥匙那里还凑合,第二个拿刀的任务看着简直心塞,小女孩拿到刀以后没有听劝告吃了葡萄,这个可以理解为禁不住诱惑,但是你起码把诱惑那部分表现得强烈一点儿啊!
那个诱惑看起来令人无感并且让人觉得那个小女孩简直令人发指!
那个小精灵为了保护她被怪物吃了她不仅毫不难过反而还呆站在那里半天,我理解导演是想增加情节的紧张气氛,但是演员演得太过于僵硬,简直令人心塞!
第三个抢弟弟的任务更是简直了,她躲到桌子下面以后把粉笔放到桌子上干什么,除了吸引多疑上尉的注意力还有什么卵用呢!
粉笔那么小的东西又不是不好带!
拿着粉笔抱起弟弟画扇门逃走不就行了吗?!
强行拖剧情为了让上尉追小女孩也是醉了。。。
然后来说那个酱油游击队。
这明明应该是个正面形象,居然被导演生生拍出了一群猪队友的的感觉,看见他们完全没有正义的,希望他们赢的感觉,只觉得他们是一群智商为负的煞笔。
那瓶抗生素,拜托带走好吗,把那个善良的医生葬了;那个门锁,拜托破坏一下好吗,连累女仆长。。。
我知道并不是他们的错,我知道是剧情需要,但是拜托导演伏笔埋得高明一点好吗,正面人物塑造鲜明一些好吗,到后面游击队的形象还不如上尉来得丰满,甚至到后面上尉缝伤疤和拿怀表那里还令人心生恻隐。
最后来说说那个女仆长,你要真想杀了上尉,成天侍奉左右难道找不到机会下手吗?!
你看那个小女孩,下个安眠药一下一个准。
还有后面被抓了以后反攻,你连撕人家嘴巴那么恶毒的行为都下得了手,你干嘛不一刀插死他!
你脑子里有翔吗?!
好吧,强行拖剧情不解释。
电影的最后,潘神居然来一句,孩子,你的选择是正确的,blablabla...WTF,潘神真想保护小女孩的话,为什么上尉那么大一坨戳在小女孩身后他怎么不出手,还有,只是要她弟弟几滴血,弟弟又不会死,开了门姐弟俩都活着那不是皆大欢喜happy ending吗?!
潘神此时扮演什么角色我还真是没看懂。
结尾的强行童话更是哔了狗了,什么鬼啊!
一部剧情都经不起推敲的片子能够承载得起多深刻的含义呢?
双结局?
你逗我呢,致命魔术、禁闭岛一大票的N结局片甩它几个银河系好吗。
我知道这片子得了三个奥斯卡,看到三个奥斯卡都是视效类的我也就放心了,不然我真得怀疑我的三观。
这部片子如果能在宗教和人性上深挖一下估计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导演没这功力,九年后还拍出《猩红山峰》这种片子我也是呵呵哒,听说《环太平洋》也出自他手我也就释然了。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写这篇影评主要是突然发现有个潘神的迷宫的贴吧,里面有一群低素质不懂且乱喷的装逼粉,顿觉呵呵,我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但我也拥有发表本人意见的权力。
引用贴吧里地一精辟总结:“它的天真还不够天真 血腥却太过血腥 梦幻场面苍白生硬 感受不到儿童梦幻的想象力 现实里只追求感官刺激 毫无意义的血肉横飞 亲情刻画平庸 道德说教老套 看到头来 童话只是噱头 黑暗的现实只是引子 只是为了装饰赤裸裸的血腥和白烂的煽情 给人的只有野蛮的震撼和廉价的同情 细细想来 令人失望”
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压抑,让看过的人内心充满了阴影。现实和幻想纠缠在一起,这是不是就是魔幻现实?
墨西哥电影大师展@大光明 现实与奇幻双线叙事,也对应冷和暖两种色调,大银幕观看体验不错。从儿童视角出发,用童话包装了一个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主旋律故事
好片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导演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魔法与现实。屠杀和血腥中的憧憬,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精彩!没得最佳外语片奖太可惜了。
看完以后觉得这绝对不会仅仅是一部讲儿童冒险的童话电影
竟然都是幻想..导演有点才,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看~
我总是觉得潘神以及那个迷宫是小女孩在现实里走投无路极端压抑下的幻想,只是电影不着痕迹,让我们宁愿相信,小女孩真的远离了战争远离了残忍,去了一个自己的王国和父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没有定论的电影。来北京看的第二部电影,前天又在北京看了一遍。有一种宿命的滑稽感,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可是几年前我看的时候还觉得小女孩去了天堂当了公主!是的,你看到的什么,就是你的遭遇。只有相信童话的人,才能看见童话并且和童话一样生活下去。
还是不够紧凑,有点无聊掉了。总体看来,甚至有些乱七八糟,好多本来应该有爆点的地方让人觉得过于温吞,不够吸引人。不过画面还是不错。
真不觉得怎么好看啊,又灰暗又绝望。继父让我觉得很灰暗,但是那小女生让我觉得很绝望啊,一点都不喜欢。
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
死在现实里,活在梦想中,这双重结尾真好
西班牙大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是个童话,对孩子来说太残酷...因为这个世界对于大人们来说更残酷
绝望的年代和环境里女孩对逃离的渴望,一切都是幻想吧。相比其他童话真的是残酷很多。就是整个电影全都暗搓搓的。。。
看了半天才发现魔幻只是个幌子 借来反映现实的 妈蛋 讨厌这类片子 结尾太正能量了 老子还以为小孩会被变出来的怪物吃掉 不开心!么有看到我想要的结局!不过怪物处理得还算有趣 血腥也还可以 3。5
好悲伤的成人童话。
重看,德尔托罗在这部里真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现实与幻想的切换十分纯熟,到最后甚至会令人产生去相信那个地下世界真正存在的想法。
所以魔幻和现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也没有讲呀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泰莱莎,后来长很大很大,而后迅速腐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森林里的奥菲妮亚,如同殉道者,倒在潘的土地上,开出洁白不朽的花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臆想症的片子,这让现实显得更加绝望和残酷。
据说影片有很多很多的寓意,看过某些影评后,我对于自己的低觉悟羞愤难当。但,我是真得觉得非常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