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还是不错的,满分我给70+吧,不理解的倒是那些说好多地方没解释清的评论,这片的每一部分都很好理解啊,就从女护士长的情感来看,男友因事故导致常年赚黑钱的生活轨迹最后却依旧没正常化,积压过久表现出来的各种猜疑,阴情不定,嫉妒以及后来黑化都很合理,现实中类似的事不都到处发生么,为什么还有人吐槽这个……说剧情简单的怕是不适合看这类片子,片子重点放在了人性上,把飞天做为一个烘托情绪的转折点,而且还有很多不错的小细节和内涵,难民医生警察甚至连过场受骗的小配角都在寻求救赎,最后医生的线表现的最清楚,拿一部以摄影艺术为亮点的片子来说这片的剧情已经算松紧有度了,情绪控制又恰到好处,既能感受艺术性又没有被打乱节奏,逻辑碎片太多的话反而大部分人会看不懂最后变成烂片。
觉得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前期铺垫不够导致高潮部分情感没有聚焦,整体略显平淡了点,加上结尾的视角有点莫名以及某些小bug,能算个中上的片子吧,不过比起那些大部分要不弱智要不没内涵,连个拍摄手法都土的一逼的电影来说,这片子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少个人从头看到尾之间都没有觉得腻烦过
医生斯特恩带难民雅利安到一光头(其脖间纹身军鹰图案)病人家中,病人大骂雅利安是类似吉普赛人的劣等人(病人的细节表明他是社会右翼纳粹主义者,而难民雅利安的名字则是纳粹认为的最高等人,好讽刺),难民雅利安发飙,电影镜头旋转起来,整个房间像集装箱,家具陈设凌乱的翻滚……纳粹病人的结局是跳楼自杀了,这是导演通过电影像表达对于当今欧洲右翼种族主义者的态度。
第一个漂浮镜头出来时差点哭了(...) 导演也从小反复做这个梦吗?
感觉一个秘密被投射到大屏幕上 平地而起 腾空旋转 代入感太强 镜头语言怎么都夸不完 集大成也有花式拼凑的质疑但我觉并不为过 还看到很多对剧情空洞牵强的批评 我却觉得没什么难以理解之处 比如批医生的转变突兀 难道他在行之无耻时不会已存自我怀疑吗?
本就脆弱的自我安慰在忏悔被拒后瞬间瓦解不是很正常吗?
还有警察的矛盾心理也很能理解呀 男孩得知丧父后的反应确实有点奇怪 但随后医生仰视男生的角度确乎是神性的暗示 结尾一个bug比较可惜 男孩漂浮在城市上空 外套拉链不应该是拉上的…如果没bug还能看见他腹部的圆形血迹 受难基督的隐喻可能更为浓烈这个片名除了暗示欧洲的新生外还有什么?
如果按木卫二命名本意指宙斯化身公牛诱拐美女欧罗巴的话 也不能类比医生诱拐难民男孩吧……愿闻朋友们想法其实今天才开始真正用豆瓣 就直接搬看完那天的朋友圈了……
一个叙利亚的年轻难民,在非法越境途中遭遇警察,与父亲走散后不幸被枪击,却意外获得了漂浮能力,送至难民营后被贪婪而不道德的医生发现超能力,他利用年轻难民的怪力赚取钱财,之后在某一刻人性转变,转而协助难民躲避警察的追捕……这部由曾经获得一种关注大奖的凯内尔·穆德卢佐所导演的《木星之月》,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一路宣示要奔向金棕榈的雄心壮志,可仔细深究,这个超现实的怪力神片却在满满的精心讨巧中,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谄媚金棕榈?
一锅乱炖的欧洲议题欧洲电影节一向偏好一些体现欧洲现实危机题材的作品,戛纳也不例外,2015年,并不出众的《流浪的潘迪》夺下大奖就是最好的证明,或许是受其启发,《木星之月》在人物背景和表达主旨下照猫画虎套上“难民”的叙事元素,在这框架里,让主角拥有飞天的能力,以试图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夺人眼球和主创所以为的,能投奖项喜好的,一种在表达上的暧昧不清和深不可测的复杂性。
电影把剧情的转折和关键时刻设置于一场发生在地铁里的爆炸案,这显然是对现在不断出现的欧洲恐怖袭击作现实的呼应。
年轻难民如上帝般的空中漂浮和医生无信仰所导致的非道德行为,这样的一组对比也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就是要推着观众去解读一些宗教符号及其背后的精神意涵,意图过于明显。
并不是这些契合当下的热点议题就不能成为电影表达的题材和工具,只是《木星之月》所呈现的,是只有概念,没有深度,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只有杂糅,没有融合的混乱状态。
不懂装懂?
杂乱无章的长镜头运用不得不承认,片中的每一个长镜头段落都异常精彩,也不得不佩服导演和摄影师在调度和运镜上的巧思和技巧。
开场中,难民从在树林里的逃跑到获得漂浮能力飞上高空的一镜到底,镜头的拍法先是对准难民侧面跟跑,然后随着他上天,呈现360度的旋转,这样的一气呵成确实能在电影一开篇就一鸣惊人,让影迷群起沸腾,立马亮出一个个长镜头大师的口袋名单,诸如阿方索-卡隆,杨索等等。
紧接着,医生进入难民营的片段,又一个长镜头紧贴背后跟随,这般摄影风格也能马上联系至电影《人类之子》与《索尔之子》,而这个长镜头,在跟随的同时,也会自动离开紧贴的背部画面,扫视周围再移回,行成了一种第三人称的观众视角,仿佛是我们在跟着医生的步伐。
然而,如此开场的长镜头风格却没有一路进行到底,引领起电影的整体样貌,反而大部分是在一个又一个难民漂浮的片段才使用,这种不断重复的漂浮秀,无疑是在损耗长镜头的美学效果,而加剧这种破坏的,是利用短镜头剪辑来做段落的拼接,长镜头的运用被完全割裂开。
长镜头的美学,应该要像《人类之子》与《索尔之子》那样的始终如一,或是像《路边野餐》那般,在某一个时段内焕发出惊鸿的表达效果,而《木星之月》的用法更像是炫耀和显摆,为配合超现实的漂浮能力做的一场又一场秀。
徒有其表?
漏洞不断的故事逻辑电影起码有两处交代不明。
一是关于年轻难民的漂浮说明,在某一场戏中,他的漂浮神力突然能让周遭的整个三维空间都随着他的旋转而转动,但在其它漂浮场景里,他的旋转却又不能扭转三维空间,电影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再次证明了漂浮就是一场刻意制造的视觉表演秀,对人物的深度塑造,故事的循序推进都毫无作用。
二是关于宗教与身份的象征。
医生说,“我们只会平行地看世界,却忘了要抬头”,漂浮的难民似乎可以看作是天使的化身,结尾的悬浮又像是受难的耶稣,后面被唤醒信仰的医生一路保护难民,或可视为赎罪者或圣徒。
但这些如电影所愿的象征性解读,其实在医生人性被唤醒前就已经失效。
在一场对话里,难民清楚表明,自己愿意跟随医生,只为他能帮助自己找到父亲,他因寻找父亲而存在,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他被射杀后意外获得漂浮能力而存活的理由。
但当他的父亲在爆炸中死去,他却只难过了一小会,而从逻辑上来看,这个“天使”的化身本就该在那一刻“死去”,但之后却开启了医生觉醒的救赎之路,这已经没有了说服力。
5.20 写于戛纳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2/42936528_0.shtml
这要比导演上一部《白色上帝》好看多了。
欧洲难民题材电影终于打破沉重郁闷的腔调与老生常谈的反思格局,在这位匈牙利导演手中焕发出别树一帜的新颖面貌。
凯内尔·穆德卢佐依然追求形式至上的拍摄宗旨,相比起早期作品《性女贞德》里混合歌剧与惊悚片的大胆实验,这部入围去年戛纳竞赛的新作里,变本加厉的运动长镜头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奇。
影片从一个拥有超能力的难民身上不断迸发出有趣而惊奇的情节,镜头也随之变得不受拘束:越轴、航拍、360度旋转、高空俯拍等等极高难度的摄影,以及在同一个场景内自由流畅的调度与剪辑功力,将人物情绪与叙事效果天衣无缝地组接起来,给观众营造出相当诱人的沉浸感。
这种运动长镜头在加斯帕·诺的《遁入虚无》和阿方索·卡隆的《人类之子》里都曾出现过,穆德卢佐的创新性在于镜头与人物视点的契合度。
如同前作《白色上帝》里采用狗狗的视角观看人类,这部采用超能力难民的眼光去检验欧洲当下社会百态,居高临下的视角同时具有宗教与反讽的意味。
通常居高临下的俯瞰视角用在商业大片,譬如超级英雄电影里,更多是制造视觉奇观或者凸显英雄人物的超凡能力。
而在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里,难民拥有天使的化身,彻底颠覆了题材的陈词滥调。
以往的影片里,作为主角的弱势群体往往处于被社会忽略的卑微位置,从没像该片以反差巨大的形象出现,甚至为另一位主人公的转变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医生这个角色从最初利用具有超能力的难民获利,到后来醒悟而获得自我救赎,宗教隐喻色彩悄然地浮出水面。
从另一个现实层面来看,不断涌入欧洲的难民,的确为社会制造出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甚至滋生出令人惧怕的恐怖主义,自然成为欧洲社会众多矛头的指向。
同样地,这部建立在反思欧洲社会现实的作品里,具有超能力的难民意外成为了众人仰望的天使,继而成为欧洲的希望所在,似乎也合理解释了影片名字“木星之月”的含义。
导演换位思考的方式透过这个极具好莱坞气质的剧本层层剥开,主角与反派的设计,难民与普通人的互助关系,相当耐人寻味。
这种具有现实反讽意味的手法不仅是对欧洲难民题材的一种惊喜的突破,也是导演对欧洲当下现实状况深刻思考的结果。
首先说下我自己,本人宗教底子特别薄,连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分不清。
仅仅知道一些浅薄的佛理。
依上所述,也就造成了我对这部片子缺乏观影基础。
从画面来看,很喜欢那些俯视的镜头,特别美。
还有一分钟的车戏,这个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对于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相当高。
拍的非常好。
还有阿利安对男主的摸头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想起了牧师对信徒的祝福。
此处何尝不是这位上帝之子在对男主祝福,意为,原谅他罪孽的过往。
其次说下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
因为我没有国外的生活和宗教体验,所以对于剧情里面主角内心的变化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所造成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主角说的那句:我出于好意却犯了这辈子最大的错误。
我嗤之以鼻,你想赎罪,可你在做什么?
因为饮酒造成医疗事故,可总在不经意间将酒瓶放上餐桌,且一边收受这贿赂,一边妄图用金钱去赎自己的过错。
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虽然我们大多数都是一般,一边说着戒烟戒酒,却一边灯红酒绿。
到底是赎罪还是逃避,自己心里清楚。
还有在俯视角度下的人民,一个上帝之子般的人物从你头顶,身侧略过,可抬头发现的却少之又少。
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一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男主和这些人民,都是一些缺乏敬畏之心的人。
无论,对神,对人。
观点有点浅薄。
大家谅解。
看完明白海报,现实社会想象力,开头父亲分离旁边人丢包后面自杀性,画面内部运动复杂多义的牛逼长镜头,转来转去人在旁边,窗框视线,视点转换。
炫酷旋转镜头,空中上下360度怎么完成?
9次左右飞每次契机方式都不同,4面空间打破,牛逼的超高速追逐速度把握?
器材?
跑的背景人影?
下降影子落地转换,一系列不知是伪长镜-影子叠化还是真的重点落地还摇跟拍影子到人就匪夷所思,开头平静后的暴风雨长镜水下多重调度再到水上,地铁口到升起来主观视点到客观略微旋转变形。
1意外超能力2展示给医生3my son展示给病人4打破四维惩罚看不起的人5老人召唤突然飞起来6地铁口逃离升空到另一栋楼顶7高楼降落8撞车瞬间飞升9冲破玻璃城市上空逃走,每次都有相应旋转。
低角度连续追车戏,撞车了还在拍,转弯大概看出摄影机位置变化。
难民题材加上超能力难以想象,系鞋带手拍头,俯视的上帝视角。
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相信什么,难民是恐怖还是救赎?
犹如《尤利西斯》之于《奥德赛》,《木星之卫》之于《圣经故事》,把难民题材拍成了耶稣复活升天和使徒殉道,变成现代社会的准寓言。
几组室内手持长镜头和复杂的腾空旋转镜头,绝对洗眼睛!
整个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感觉,高级之处在于我很难抓住它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用了很多长镜头和手持来增加现实性,但整个设定就是很玄幻。
强调这类型电影的剧情逻辑本身就是挑刺。
导演藉由欧洲难民题材来强调宗教信仰的想法很特别,最底层被迫害的人拥有了神性,讽刺意味浓厚,对难民的欺压使得人与人的兽性爆发,镇压与反抗都是血腥的残忍的,开头对难民屠杀,难民又用人肉炸弹复仇。
医生利用少年敛财,想用金钱来洗脱自己的罪过却得不到原谅无法救赎,医生诉说自己在医疗事故中看到自己的医患眼里的光黯淡了,自己用生命保护少年失去生命后,自己并未瞑目的眼神里的光却亮了,使自己得到了救赎。
少年在多次施展神迹时,导演利用长镜头广角来显示很多人群,并未发现少年的神迹,甚至就是没有抬头冷漠的继续自己阶级的生活,对身边的神迹毫无感知。
导演的风格很起范,对导演的执导水平很期待,下部会更好。
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威廉·布莱克《木星之卫》注定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1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
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
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
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
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
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
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
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
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
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欧洲,战乱,宗教,神迹。
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
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
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
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
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
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保罗·乌切洛《基督复活》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战火幽灵 (2014)暂无评分2014 / 荷兰 / Morgan Knibbe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
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
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
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
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
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6.22红星LUXE厅。长镜头追车戏,360度摄影
从《白色上帝》到《木星之月》,凯内尔·穆德卢佐证明了自己能够把大开脑洞或狗血无理的故事在场面上处理得如此特别,带有浓烈的个人印记。腾空而起的难民少年,在恐怖与救赎的夹缝中生存,一部拍飞了但又没有那么飞的电影。
长镜头牛逼得像人类之子;超现实的镜头加上空灵的配乐似乎能让人产生信仰,上帝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超现实;难民大IP下形而上的创作使得其他电影相形见绌
穆斯林耶稣受难记! 有种诱惑难民去吃枪子的感觉;就好比诱惑我们去被蜘蛛咬!哈哈
用奇幻方式再讲一遍难民问题。大量长镜头,开头20分钟确实相当厉害,自由自在的全角度旋转长镜、在树林中水中空中穿梭的神奇推轨手持长镜看不出破绽,夜里的难民大逃杀、在难民营里持续快速的钻进钻出简直让人可以缺德地说句真好看。可惜每况愈下趋于无聊,女主角是狐仙丽莎煞煞煞女主,仍然不顺眼。
神迹巡回演出。粗糙的剧作和重复且无节制的奇观展示让电影某种程度上沦为了一场视听杂耍,但不管是内核展示还是类型的完成度都比前作《白色上帝》高出一大截。这种能兼顾商业性和作者性(虽然现在还做得不够好)的导演别说欧洲,放眼全世界都太难得了,希望他能成长为匈牙利的阿方索卡隆。
乱,晦涩,人心浮躁又复杂。酒保说的是世俗偏见,医生忏悔的是无心之失,警察背负的是社会责任,群众议论的是宗教仇恨。人总以为神会庇护自己,也许恰恰相反。几处运动长镜头非常炫酷,看完后头晕目眩。
感觉和白色上帝一样,都是套用一个还算挺有趣的题材满足导演的炫技欲,有些是挺酷啦比如整个房间倒过来什么的,可是某些效果竟然整个电影用了五六次就没必要了吧。一个难民突然拥有超能力像上地降临一样俯视众生的设定本来该多么刺激,结果只是拍成了个好莱坞追逐灾难片确实是有些失望了
腾空而起是幻觉还是神迹,从天而降是天使还是魔鬼?上帝是人类最伟大的概念,当俯瞰众生之苦,它如何平静;难民是欧洲最棘手的难题,当四处驱逐流徙,它怎能安宁。被视若毒瘤的魔鬼,在地铁里引燃炸药;被当做痼疾的天使,在脊柱中注射麻药。他们都仰望天空,你只有捂住眼睛,才会脱离重力,扭转空间。
今年我说《盛夏》是由许多华彩乐章串起的。这话放在这部上部分符合,但高下立判,这部空有奇观堆砌,导演对于这个概念根本不知如何开发,也根本不知道落点最终要落在哪,技术那么强却给人感觉是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如果神只是会飞,那有没有神也没什么意义了,那只能是个X战警。叙事、人设都乱七八糟,运镜却牛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一个现实国度里发生的玄幻故事,一名为生活所困而焦头烂额的医生与一名拥有飞翔能力的难民。看似没有边际的科幻故事,其实隐藏着很多现实问题与无奈。拥有飞翔超能力的青年如同从天而降的天使拯救了医生那颗早已麻木腐蚀的心。让他能抛去自己的一切去拯救“天使”,还天使自由。同时天使也带给大家希望与光明,当他们抬头向上看时,天使就在那。
@欧盟影展百老汇 | 旋转长镜头和声音都做得很好,以至于不知道在干嘛仍旧能盯着看完。
那几个镜头很NB,故事很SB
求求你快去好莱坞吧
想走超现实的路子又没有彻底摒弃琐碎现实的产物。片中最有意思的冲撞在于男主自身的信仰和他的超能力所震慑的信仰之间,可惜并无着墨。
医生剥削超能力难民以求救赎,与影片剥削难民话题的方式如出一辙,只不过导演换取了好莱坞入场卷。
之前就很喜欢前作白色上帝,但木星之卫除了浓厚的宗教隐喻之外,炫技成分过多,漂浮在空间,演员的表演几乎没有层次感,太阴柔太gay了,当然谁说耶稣对门徒的爱不能是一种近似同伴之间的情谊?如果在欧洲看大概是会给3星,但是在国内太难得看到这种电影,大抵因为如此才调高一星。
我管你镜头拍得好不好呢,这故事简直是disaster!为黑政府而黑政府
完全没有gay的片却gaygay的。看片时一直觉得男主角(医生)一开口就难受,看到最后发现他口型对不上,好像全程讲的是英语?全片似乎就他一个人是后配的,谁知道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