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

Anonymous,无名风云(港),无名氏(台),莎士比亚的秘密(台),佚名,匿名文豪

主演:瑞斯·伊凡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大卫·休里斯,乔莉·理查德森,拉菲·斯波,杰米·坎贝尔·鲍尔,泽维尔·塞缪尔,爱德华·霍格,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年份:2011

《匿名者》剧照

匿名者 剧照 NO.1匿名者 剧照 NO.2匿名者 剧照 NO.3匿名者 剧照 NO.4匿名者 剧照 NO.5匿名者 剧照 NO.6匿名者 剧照 NO.13匿名者 剧照 NO.14匿名者 剧照 NO.15匿名者 剧照 NO.16匿名者 剧照 NO.17匿名者 剧照 NO.18匿名者 剧照 NO.19匿名者 剧照 NO.20

《匿名者》剧情介绍

匿名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的时代里,政治风云变幻。都铎王朝的成员和一些贵族都在预谋着反叛计划。影片的主角是爱德华·德维尔,他就是著名的牛津伯爵,影片从他的视角展开了叙述。实际上,爱德华·德维尔不仅仅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乱伦情人,他更是所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执笔人。在影片的讲述中,莎士比亚,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层恐惧鬼娃恰吉第二季克罗索巨兽死亡占卜2:恶灵始源骨及所有神秘法医第一季幽灵和鲸我杀了我妈妈裁缝师之家第一季双面骑士决不妥协莎拉·丝沃曼:生离笑别欲盖弥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红字千钧一发红番血路第一季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一季父亲的遗愿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酒鬼都市女人们3月的狮子四季如秋临界二十天爱国者第二季磁路丰收非常父子档目击超自然:拉丁美洲篇第一季我的老爸是奇葩家庭经济学第三季

《匿名者》长篇影评

 1 ) 不可置否

乍看时,以为风行网出了问题,越看越糊涂,于是倒回来重看才看懂片子的叙事方法。

都铎王朝时代的亨利八世拚了命的想要儿子,不惜与皇后凯瑟琳公主,后来的玛丽一世的母亲离婚,并为此与罗马教廷决裂。

亨利八世离婚后,他的女侍官安妮博林上位,最终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

亨利八世杀死了第二任妻子后,又陆续娶了三位妻子,只有简-西摩为他生了一位皇子。

亨利八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即爱德华六世。

爱德华六世在位六年,去世时膝下无子,由他祖父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简·格雷继承王位。

简 格雷在位仅九天,便被享利八世的长女玛丽一世推翻,玛丽一世登上女王的宝座。

由于早年不幸的生活,造成了玛丽暴戾的脾气,上台后对新教徒大开杀戒,便有了“血腥玛丽”之称。

玛丽在位五年后死去,王位被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亨利八世次女伊丽莎白继承。

伊丽莎白在位的44年被称为“黄金时代”,她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文化方面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

早有人总结: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一位女人,而成功女人背后也必会有一位男人,伊丽莎白背后的男人便是他的心腹大臣塞西尔。

英国史学家早有言称:“伊丽莎白其实是一个女人加一个男人,是她自己再加上塞西尔。

”可以说没有塞西尔,就没有伊丽莎白一世,也没有英格兰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对塞西尔的评价是:“你将不为任何形式的贿买所动,你将永远忠实于国家。

”伊丽莎白、塞西尔和莎士比亚都是这部片子的主角,片中的伊丽莎白像是一个淫乱糊涂老朽的昏君,塞西尔则是个奸佞枉法的臣子,而莎士比亚则成了一个猥琐下流卑鄙的小人。

看来中国的戏说之风已然传到了英伦岛国。

 2 ) 大手、马甲、小透明

有这么一个男淫,出身世家,兼官N代与富N代于一身,刚入社会就到了体制内,捧着金饭碗。

虽然有种种烦恼,比如婚姻和翁婿关系处于hard模式,比如职场偷情不太成功,但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都算是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然而偏偏,这个男淫是个文青。

其实男文青历来都比女文青吃香,上可图功名下可泡妹纸(尤其到了本片就一石二鸟),但文青表达的欲望却迟迟难以得到满足。

明明可以成为腥风血雨的奆奆,却顶多能在局域网里发个帖,群众在真!

老虎油&总斑竹带领下前赴后继热情顶贴,但因为都是固定IP,所以势头也没办法热闹起来。

大手不是不想去各大领头论坛发文的,但一旦被跨省,后果很严重。

体制培养了大手也限制了大手,成为他和众多两眼发绿的文荒读者之间的一道厚障壁。

在这种情势下,套马甲就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大手通过三次元的势力人肉到一个小透明A,让他替自己po文,然后到论坛里潜水旁观。

群众很踊跃,大手偷着乐,一切挺顺利。

但问题在于,小透明A本身也有点才能,一心要靠自己变成小粉红、小紫红然后朝大大巨巨进发!

……然而大手的作品太牛掰了,搞得群众一提小透明A就只有大手的文。

小透明A惶惑了,他觉得自己的存在被抹杀了,自己的ID已经失去了意义。

于是小透明决定不干了,这时候小透明B偶然偷窥到文档传输记录,又跟A套了点话,最后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把大手人肉了出来。

大手一方面被拿了把柄,一方面也觉得都是自己的文,A发B发有啥区别,于是就随B去了。

B拿着大手的文,又很会炒作拉关系,于是几炮之后,成为二次元里无人可敌的巨巨!

不但人气爆棚,还开始走实体出版。

A看着B各种春风得意就气不打一处来,心里想又不是你自己的文,还真把自己当成天才了!

于是冲动之下打算揭穿,但因为证据不足,准备不充分,被群众拍砖、版主踢版……于是愈发苦逼了起来。

然而,到底天下没有不露风的墙。

大手其实早就被体制内的对手人肉了出来,三次元又出了几档子事,终于决定AFK了。

真正下线之前,小透明A怀着歉疚的心情去找大手,却得到了大手硬盘里最后的一批存文。

小透明A:我……B现在那个样子,我真的看不惯。

大手:你没什么可纠结的,要纠结也是我。

小透明A:我就不该给自己的聊天账户设定成自动登陆,我对不起你。

大手:答应我一件事,永远不要再对外人提起我和B的事。

小透明A:……我答应。

大手:A,下线前我想问问,你对我的文怎么看?

小透明A:我……我觉得,谁也没你写得好,你在我心中是最好的。

大手淡然一笑,就此正式退圈。

无人知晓,无人哀怨,无人叹息,无人惦念。

写文的人去无踪,看文的人最无情。

论坛依然在,圈子不曾灭亡。

文贴新陈代谢,掐架连绵不绝。

后来B也退圈了,只有大手的文顶着B的ID加了精,总是时不时就有人顶上去赞。

至于小透明A,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后来也有了自己的老虎油,然后他真的红了。

而后来,当论坛决定给大手出版电子书的时候,A给整个文集缀了前言。

“献给我最敬爱的B。

"他这样写道。

-完-

 3 ) 身与名俱灭,唯有words不朽

【为了威廉·莎士比亚,多给一星】本片开场用的是莎剧时代的老把戏:让一位“报幕人”告诉你,这是戏。

以此赦免了所有狗血的安排。

回望大神莎翁本人,当年编得又怎么样呢?

阴谋、爱情、邪恶、巧合、错误的喜剧、绝望的悲剧,无非如此。

现代社会的优势,是可以给伊丽莎白一世的葬礼补一个航拍镜头。

那时除了上帝,谁也看不到这个。

关于莎剧的作者,学术界也一直小有异议。

原因一是以莎翁的乡村小学学历,能否写出经常引经据典、题材涉及古典学养甚多的剧本;二是不但这些剧作并无手稿传世,就连莎翁手书的私人信件也不见于史,难免要让人怀疑其中的缘由。

然而无凭无据之下,想证明剧本不是他写的,并不比证明是他写的更容易(请勿联想某官司)。

本片只不过想象力发作得更怪咖一点,抛出了极端的“文盲说”。

顿时让正统的莎评家们怒火爆档。

俄狄浦斯之类艳俗奇闻,倒在其次了。

其实这个牛津伯爵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了莎士比亚,不如说是戳死了普天下的文学青年——没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生物,为了他们的创作,可以吃糠咽菜,不在乎倾家荡产,父母的反对永远无效,辱没家门的威胁不值一提,仕途经济的忠告统统退散,老婆的抱怨充耳不闻。

为了写出一部《哈姆雷特》,被包养被潜规则又算得了什么?

即使在世时默默无闻,但《红与黑》的初版不是也只印了500本?

而现在本片告诉大家:就算你忍受了所有这一切,也写出了《哈姆雷特》,最后名垂青史的仍然有可能不是你,而是一个文盲。

这是比乱伦还要终极的幻灭。

即便不算那些更惨烈的情节——这并非为了生活所迫而做的代笔,而且反要自己花钱请这个文盲做“代言”——也仍然没人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无名氏”,也许还不是伯爵,除了这些伟大的剧作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观众的欢呼、掌声,后世的赞美都和他无关。

尽管他的经历可能没有这么跌宕起伏,只是一出更平庸的喜剧。

可把《哈姆雷特》作者的名衔拱手让人,难道不已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最残酷的结局?

显然,编剧相信文学是一种诅咒。

要写出那种流芳百世之作,就得付出最大的代价:不但与现世的功名利禄甚至是王位擦肩而过,还得把身后留名的指望都一并牺牲。

这想法冷酷多于荒谬。

以致为了不丧失对命运的信心,人们宁可相信,世上没有这种悲剧。

像威尔那样,由手套匠人的儿子变成名利双收的伟大剧作家,才是人世的法则。

我也愿意相信这法则。

可惜这法则一到其他的人身上,就变了脸:这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第几个死亡版本?

《莎翁情史》里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威尔的替死鬼,这次干脆是被威尔疑似性地干掉了。

为了让这种干掉理直气壮,还拿他的“密探”身份好做了一番文章。

本片之所以抽中本·琼生作为正面男二,唯一的依据也就是他为对开本文集写的那篇序。

也许他确实为人要厚道一点,但用他的“好人好报”来顶替马洛的成就,比“纯属虚构”的剧情本身更“反文学”。

实际像这种仿野史真戏说的货色,还不如编到马洛的身上更靠谱。

以他那29岁便死因至今不明的一生,最适合做一个惊悚阴谋故事的主角。

遗憾在于,那不会有拿莎翁做文章的这种“话题效应”,从而也就难让制片人动心。

南安普顿勋爵的美丽长发造型无误,却注定为那些著名的十四行诗又当一次炮灰,似乎父子关系的解读就比同性恋体面点?

不过在所有的“胡编乱造”中,最让人惊喜的还是这个酒徒、色鬼、文盲三位一体的威尔。

当他自己是一个编剧的时候,曾把圣女贞德写成荡妇和女巫,就为了满足英国观众的爱国主义要求;那么想来他也不会在意后辈为了招揽观众,把自己编成一个文盲。

说到版权这件事,他早已写过了: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也仍然甜蜜芳香。

同理,无论牛津伯爵还是莎士比亚,都无谓于这些words,唯有它们才拥有不朽的力量。

 4 ) 幻臆莎翁

一开始看到类型标签的时候,是很囧的。。。

悬疑,惊悚。。。

我嘞个去....还怎么敢看莎翁 和他的故事他笔下的 和他自己的这电影开头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 场景间切换 时间错换 到底是哪儿哪儿啊然而 也就随着那故事 慢慢进入状态了女王的恋人吗 情人是吗为爱 和政治 而写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些戏剧,也许是自己程度不够好,总觉得看书不怎么样 然而放到了舞台上,那些台词,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 是有什么震撼在他的诗句 为女子 为爱情使女子沉湎 哪个女子能够抵抗这般甜蜜贴心爱人爱德华公爵才华横溢的人儿啊生活于一个 禁止诗文,戏剧的环境他不能公开他的名姓于是找了一个庸能的剧作家,代以其名使自己的戏剧得以展现人前环球剧院 数以千万计的观众他们 为舞台上的人儿 为耳中所听到的话语 为文字 所热血沸腾掌声 惊叹 眼泪 怒吼每一丝情绪波动 都源自爱德华翎毛笔下倾泻的墨迹行将死去这位真正的剧作者 喘息着 问这世间唯一知晓真相的人 “你觉得,我的作品如何?

”“观众们千万掌声,然而庆祝的是另一个人。

我只渴望看到一双手的击打,然而你从不曾”终于 每一次观剧,也许是惊异,也许是嫉妒,始终不为那些戏剧所“失去理智”的信使,传送人,才华平庸的剧作家 他眼里泛起泪 “那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 在我们的剧院 在任何剧院 你是时代的灵魂”他带着爱德华所有的 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 退出房间 遭遇爱德华妻子“以文字和罪恶、魔鬼来亵渎家族荣誉”的指责 他说 整个时代,每一个人,哪怕是伊丽莎白女王本人,也只因为这些文字,而被人所记忆剧作家 是孤独诗人 是孤独因为,爱因为 爱极 而不能在一起电影里威廉莎士比亚那副猥琐样儿 好几次让人想揍他 狠揍 胖揍强森没有勇气在那样优秀的剧本上冠名,于是小人得逞 这个甚至不懂得拼写的文盲,市井气十足的演员 他给手指浸上墨汁 他在观众呼喊剧作者的时候冲上台 个骗子然而,如此 便好勒索?

只要不将自己的秘密公开 随他去吧文字的魅力 和自己所想要文字达到的效力 那个人能够帮助自己做到 足矣一个剧作家的荣誉 隐忍着吧他所爱的人 和他所爱的文字 一样艰难爱人 与被人爱 一样甜蜜而痛苦写作 与看着自己的作品为人所知所评 一样缠绵而冷彻爱德华是个优秀的剧作家 一个荣耀甜蜜的爱人也是沉默的匿名者谁是莎士比亚 谁是那样优秀剧作的作者 谁朗诵出动人的诗歌这是对最伟大文学家的猜想之作 也是对那些作品深深的肯定詹姆士成为了国王 这本不是伊丽莎白所愿然而 这位意愿之外的国王 同他的前任一样 同他的臣名一样 喜爱着舞台剧 为那些文字所迷你知道 文字 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特别是 当它们十分优美的时候 尤其动人

 5 ) 《Anonymous[匿名者]》阴郁的黑

http://axinlove.com/2012/08/anonymous/《Anonymous[匿名者]》阴郁的黑by @xinl.ve 120822Movie Rating:7。

喜欢本片黑色的调调,但又觉得这样的影片无什么用处,如现在流行在网上的时事杂文,就那么一刹那的嘴瘾,过了风潮什么都没有留下。

本片编剧绞尽脑汁地“抹黑”童贞女王和莎士比亚。

难不成自以为编纂历史的力量,像所谓的史官以为一只笔就可以约束帝王的行为,数篇小文就能将愚民捏合成军队,自我膨胀和自我陶醉让人觉得滑稽。

未能看出电影的意义,嚷嚷一下。

牛津伯爵试图用自己的剧本煽动伦敦的居民以对抗权臣塞西尔父子。

先从国仇开始,将法国佬当做假想敌,拥挤在剧场看戏的民众的确冲上台将饰演法国士兵的演员打到在地。

然后丑化塞西尔父子,暗示他们为宫廷内部的野心家和王朝的叛徒,观众也的确如愿尝试冲上街头。

《Anonymous[匿名者]》铺垫许久的剧中剧,仿佛真在酝酿高潮。

真到被“唤醒”的民众直面大炮和火枪,呼啦一下做鸟兽散,奔溃瓦解的程度之快对照之前上演戏剧之费心费力费时,编剧好似自嘲一般幻想武力又明了幻想之虚幻。

莎士比亚剧作真正作者在坊间流传有牛津伯爵一说。

因而《Anonymous》在莎剧作者上煞有其事的论述的确有了一定基础。

而正好在同时代的伊丽莎白一世及其显赫的名声与历史地位,正好在黑色阴郁的本片之中得到颠覆。

不过,正如《Variety[名利场]》所说的那样,“the imbroglio of Shakespeare and Jonson squabbling publicly over claims to authorship is both tiresome and ‘veers close to comedy’”作者一说的争执经本片叙述表现的并无深度和重要意义,未有分析作者说建立或影响莎剧风格的创新认识。

单纯纠结在到底是哪一个人的史实之上,让电影变得浅薄。

在女王的私生活方面,显得过分惊悚和猎奇,又太超越传统关于人物风流野史的解读。

终生未婚的女王存在情人甚至面首不足为奇。

但与自己的私生子有染,然后又生下不知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孙子的段落,已经不可以简单用乱伦来概括。

在这个惊天秘密面前,其宇的权谋斗争都太小儿科,二月河的小说里比揣测女王心更复杂的权术之说太多太多。

在种种表象的黑色之上,真正阴郁的部分是女王面对着人到暮年,死神要结束她的统治和帝国的辉煌,她凝视窗外的那刻。

一切的喧嚣再与她无关,只有不再的年华值得她刹那怀念,那个看《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的少女。

Anonymous.2011.720p.BluRay.x264-SPARKS

 6 ) 借埋汰莎士比亚之名

莎士比亚被好好的黑了一顿,不过作为一个父辈和子辈统统文盲的文豪,实在是只能理解为要么天才要么骗子。

借埋汰莎士比亚之名,讲述了都铎王朝的一段往事,也顺便埋汰一下都铎王朝的丑闻传统。

塑造了一个具备写出传世之作能力的角色,其文学天赋之强彻底毁灭了他本应具备的政治视野。

All art is political, Jonson.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这样以浪漫对待政治实在是太幼稚了。

Cecil家族的权利不是能够通过忽悠民愤或者发动兵变能解决的,因为其权利恰恰来自由于伊利莎白女王本人:their wealth, their power, their suvival, all depended on me!伊利莎白对把持权利的重视远高于爱情亲情,因为其自己的压力非常大:The king of Spain, Mary, four French kings, eight popes, they all wanted me dead...男主角与既是老妈又是情妇的伊利莎白一对比,真是更加凸显了与生俱来、又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悲剧本色。

 7 ) 【其实也算不上黑】名字也许是假的,但文字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五星给结尾。

电影的结构好啊,但被结尾那几句对白一比就是浮云了呀。

好吧,我就是喜欢煽情,但煽情不是矫情。

当牛津伯爵说出:"I know you,you may have betrayed me,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时,我就豁然开朗了。

《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不少人怀疑,但那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代表。

老塞西尔和他家那挫小子再怎么折腾,也无法抹去它为世人留下的痕迹;再怎样算计,也无法阻止它的征服世界的魅力。

任谁也无法否认那些文字就是那个时代的灵魂。

文字的魔力,语言的崇拜,咒语就是这么来的。

(亲,我在说什么,你去看看《doctor who》和《harry potter》就知道了。

)其实这片子要说黑,真不是黑莎士比亚的,历史人物一个挨一个黑了个遍啊。

幸亏姐对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那点儿事儿知道的多点儿,不然还真给丫绕进去了。

英国人再搞也搞得含蓄,那些个伯爵啊,大人啊,也只是女王的情儿,还是柏拉图那种的。

美国人就直接多了,都是私生子,要不就是私生子的私生子。

卢爸你脱去秋裤,剪短了棉花糖头发再画上小烟熏比JCB不知美了多少倍啊

 8 ) 阅读者

由于长久以来对艺术家天才的尊崇,片中所指莎剧真正的匿名作者——爱德华勋爵痛苦而失败潦倒的人生结局,被认为是天才艺术家如使徒般的奉献。

在今天这种认识十分普遍(尽管去实在经历它还是炼狱),看看影片中爱德华的自我剖白:“那些声音,我平息不了它们,是它们找上我——在我睡梦、醒着、用餐、走在长廊上时……闺中女孩儿甜蜜的期盼,廷臣勃发的野心,谋杀者的诡计,受害者的恳求……只有我在羊皮纸上写下这一切,关于他们的字句,他们的声音时,它们才会得到解放和自由。

也只有在那时,我的内心才能安静,才能平息。

如我没有写下那些声音,我将发疯。

”和影片对爱德华勋爵的同情一样,关于天才牺牲式的救赎,是西方中世纪以后的艺术家——并且尤其是当“崇高”一词逐渐取代上帝后——或真或假的之所必须:并依此划分出艺术的伟大和平庸。

在这儿,电影并非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究真,虽然历史上的莎士比亚令人怀疑地同时具备惊人的艺术天才和极佳的职业投机能力。

除了吸引观影注意力,这个颇具莎剧味道的传奇翻版里,触及微妙的悬疑:作为天才在世界中的秘密。

秘密自然是暗色的。

暗色的喻体,是勋爵爱德华与伊丽莎白女王令人心惊的宫闱秘事。

事实上秘事并不仅有,而惟在宫廷中发生才有被合法公开憎恨的秘密性;禁忌和神圣,只有在这个层面才被谈论——“莎士比亚”的创造者爱德华勋爵以爱悦的名义,深深进入的爱人既是令他心醉神迷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是他的生母(当然他并不知情);正如他的生父当年以同样的名义播育了他,他也播育了自己和生母的否伦常的孩子。

同时,在世界中“名义”之为名义的根基就被毁掉了。

这个喻体含有艺术在世界中的秘密,它提示脱离了宗教教义约束的艺术是怎样自我衍生的。

它提示的是:人性的某种超人性的秘密,没有理由地,以“那些声音”的天才式示现传唤了爱德华,而爱德华也没有理由判断,他对“那些声音”的倾听究竟是否如他妻子所说:“你被恶魔附体了”。

“就连希腊戏剧也无法与之相比”——片中癫狂了的观众曾经这样赞美莎士比亚的天才。

秘密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价值,超越了判断。

最后“不再思考文学”的阿尔蒂尔.兰波,曾经就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发表意见时说:“他成为超越所有人的伟大病人,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被告——以及最大的知者!

因为他深入到不可知的事物,即使他发狂到最终失去了对他想象力的理解,可他令人满意地看到了它们!

当他跃入从未听说过的和叫不出名字的事物中时,让他毁灭吧:其他的可怕的劳动者们将从那儿走出来;他们将在别人毁灭的地方开始。

”世界对待天才的态度与天才耸人听闻的表白相当匹配。

比如片中王朝重臣塞西尔对引起欢呼的戏剧(乃至艺术)一直怀有戒惕之心,尽其所能地,他以上帝的名义驱逐并消灭戏剧。

塞西尔的理由是,戏剧拥有一种难以引导的激发人心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轻则造成偶像僭替,使人们忘记上帝和上帝交给他们的事务陷于狂思;重则被人利用诱发现实变乱。

神权的秩序,王国的稳定及其利益大于一切。

故事起先,爱德华让小有才华的剧作家本.强森署名自己的剧作并将它上演,并非仅因成为剧作者辱失爱德华17代牛津勋爵、英国的掌礼大臣身份,而是本那“小小的喜剧”对伦敦塔而言颇有政治的煽动,爱德华感觉到了某种相似:某种力量行使的契机,突破外在于他内在听觉的恶的现实。

对搞不清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本,爱德华讽刺道:“所有的艺术都具政治性,否则它就是装饰,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话要说,否则他不如去制鞋。

”实际上这与勋爵的艺术剖白并不矛盾,既然是“那些声音”绝对的召唤,这样的力量无论如何都要像改变他一样去改变他所面对的世界。

历史中塞西尔们的警惕不是空穴来风,天才艺术家都是暗中的(异教的?

)摩西。

对于塞西尔,具体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及乱伦并非最大恶(他在影片故事中较合适地处置并掩护了宫廷内所有的乱伦后果),最大恶是以“超人性的秘密”去消禁忌,去消塞西尔们看护的善恶的秘密瓶塞——禁忌着世界中所有匿名力量的秩序之瓶(秩序之瓶甚至宽容不违反秩序的各种恶)。

爱德华企图打开它,通过艺术,“Word”,爱德华勋爵用这个词所赐予他的力量——并向世界释放这种匿名力量——拯救他不可能被世界所标记的后代。

这里可以罗列一大串天才名单,他们大都带着这个世界的道德耻辱印记,世界就是天才与塞西尔们互相仇恨并杀戮的战场。

影片中,群众在爱德华勋爵的既是儿子又是兄弟的“毁灭的”剧场走出来,他们相当确信自己的感动,毫不啻于直接倾听到“那些声音”的爱德华。

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到了街道上。

但是悲剧并不在于他们最终被塞西尔的炮弹炸成肉块飞向天空——莎剧已经写出这一幕(今天学者们确凿地证实了20世纪后的人们就是漫天飞舞的肉块);悲剧在于这些命定的阅读者,以前是上帝的,之后是天才的,再之后是宫闱秘事和炮弹的阅读者,和电影中欺世盗名的其实叫做“威尔”的,不甘于剧场三流演员身份的现实界一流演员莎士比亚一样,他们不会书写。

在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鼎盛尾声,T.S.艾略特警告浪漫过了头的阅读者说:“(人们)因诗歌的感染力而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误认为是诗。

这种情感的状态仅仅是他本人情感的一种放纵而已。

”他还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

”天才的艾略特在这儿似乎十分塞西尔,但并不奇怪,没有塞西尔,就没有伊丽莎白44年最强盛的英伦历史,也就没有给它的反面——爱德华的“天才”式的存在可能。

“没有艺术家的时代,有不具名的工匠。

他们的制作必须依附于诸如——教会代表的上帝意志,唯一的具名是神名(在更早的希腊时期,技术工匠的身份是奴隶,他们为城邦为神庙及所有的集体意志服务)。

在制作中手艺人发挥出的“天才”般的自我意识,也要或真或假地以神的名义获取人们和自我的认同,没人可能搞清那些伟大的制作究竟是来自制作者的天才还是神的恩赐。

而《匿名者》所讲述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艺术家身份独立,要开始独自聆听属于他自己的上帝的时代,“天才”被具名,神在他身后若隐若现(据说莎士比亚的著作的阅读需求在当时已和《圣经》同等)。

有研究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伟大人性觉醒,某一方面也是由于艺术的资助者身份发生改变,从教会、行会变成新兴经济个体(国王或者贵族或者资产阶级)的资助——想想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吧,简直叫人又恨又爱。

所以并不难理解,爱德华勋爵的经历在这个脉络中展开之时,电影中的艺术家为什么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其实几百年来,每个我们熟知并喜爱的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都具备这三层结构,缺一不可——倾听者,信使以及表演者。

这是“威廉.莎士比亚”三分式的艺术家的在世界中之名,它促成了或完全呼应了不会和不能书写的阅读者迫切的需要。

 9 ) A Play Within The Play 电影的背后

《Anonymous》(2011)大概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能够反复看,看到末尾还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电影。

除却男主是华丽丽的文艺大叔(Rhys居然可以美成这样子),作为肤浅的颜控一路走到黑;最打动我的大概就是这段似是而非的历史。

虽然《Anonymous》在当年时报评论中被称为精致的烂片,但每次返煲都不会厌,并认为电影界就应该有多点这种需要点脑才能看懂的片子。

影片从剧场展开,Derek Jacobi为大家带来一个17世纪文艺穷三代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就将时间推移至5年前,又在牛津伯爵的记忆中回到40年前。

a play within a play是我十分感兴趣的手法。

倒不是说这电影拍得有多好,我的评价有多高,相反,将其与我看过的许多好片相比,它实在没多少胜算。

但因为某些原因,辗转反复,到底最爱它。

就像无意间获得的小物件,虽然带有瑕疵色彩斑驳,这么惊鸿一瞥却勾起了相思;于是,无论后来多少珍奇,也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片中的高潮,真正的作者写了一部戏剧控制舆论,以反抗伊丽莎白身边的谗臣。

这场戏煽动了观众,愤怒的人群向皇宫涌去,要求声讨奸臣。

喜欢这个桥段,突显了戏剧的魅力。

而这改编自历史事实。

伊莉莎白长年重用军臣埃塞克斯,埃塞克斯最终踩过界,成为女王政治上的对手。

野心勃勃的他集结了权贵预谋政变。

就在政变的前一晚,他请贵族们去看戏。

这部剧就是《Richard II》。

从历史角度看,剧中理查和波林勃鲁克,正是女王和埃塞克斯再现。

最初排演时,为了避免风险,莎翁剪掉了其中废黜的戏份。

而据说在那天晚上,剧场将之前被删掉的废黜场面,原封不动地还原了。

而电影所说的,真正的莎士比亚是伊莉莎白的私生子——牛津伯爵,也不纯属瞎掰。

西方真的有部分学者倾向于将牛津伯爵当成真正的原作者。

而片中那句All art is political,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也很好地解释了借莎翁名字出版的理由。

威廉·莎士比亚在一个低收入家庭长大,父母及孩子均目不识丁,很难想象他能精确运用诗中那些音律和韵脚。

而后进入剧团成为演员,后来开始写剧本。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剧本出自他亲笔。

当他11岁的儿子Hamnet夭折后,就出了那部逢人便能来一句To be or not to be的《Hamlet》。

很困惑,如果剧本出自他人之手,为何要用他过世的儿子命名?

莎士比亚从未接触过皇室,怎么会这么了解详细的皇室内容。

哪怕是想象,思想岂能突破局限。

就像我们接触不到的那些不知“沃尔玛”为何物的有钱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

并且,他的剧本涉及反动,人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他竟然从未被监禁与拷问。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的遗嘱中,将所有的财产留给了遗孀,但对自己的作品只字未提。

也许是本身作为写作者,特别重视自己的成果,怎会任由自己的作品散落在人间,不做任何安排。

自从喜欢上Ben Whishaw就掉进了莎坑,说不上是否因为莎士比亚而爱上这部电影。

只因自己入了戏,作为同是搞创作喜爱文字之人,不禁感慨,几百年前的人都能让现代人如此记挂。

多神奇。

而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片尾牛津伯爵所说:“When I inherited my earldom I was one of the richest men ever to breathe English air. And at last breath, I shall be one of the poorest. Never a voice in government. Never a sword raised in glorious battle. Words, merely words shall be my sole legacy.”仅以电影来看,甚至连执笔者临终时都不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人。

然而这唯一的遗产,游走在枯黄手稿上的墨字,演绎着爱情与恩怨、野心与皇权、幻象与谎言、憧憬与彷徨、阴谋与背叛以及对于人性的思索(看似遥远,其实恰是我们的生命本身),夹杂着都铎王朝最后的精致与浮华,被后世铭记了整整400年,继而伴随着受众的呼吸直到世界消亡的那天。

黄碧云说:“(不要)说什么伟大的文学是不朽的,文学当然朽,文学和他们社会物质一样腐朽,只不过人所能有的处境是那么的有限,我们又回到了从前的地方,朽不了。

” 若要窥探莎翁的人生,最不能忽视的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The Tempest》之后,莎士比亚就不再创作了。

如同笔下捐弃魔法的普洛斯彼罗,放弃了仇恨,放弃了荣誉,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放弃了凡尘所有的纷扰。

《The Tempest》是他最后的个人传记,如同是对自己的劝解,只有将内心的声音倾注于纸上,内心才得以平静。

2010年,戏剧《The Tempest》在环球剧场上演,戏中的普洛斯彼罗谈到生命的易逝——这世间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失,包括——前所未有的,他加了一句——The great globe itself。

在此,巧妙的是The Globe不仅是指这个地球,也是这间戏院的名字——即大家熟知的环球剧场。

这个改编将台上的表演者与台下观众微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All of our shows, all of these things that we’ve created here will disappear, they won’t be around anymore.”你所在之处,你所看之物,正如莎翁所写:“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犹如做梦般,当你醒来,一切幻象便消失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存在过。

然而,我们终将沉睡。

如同对于睡眠者而言,醒着的生活是一场梦。

人们大半生执着于功名利禄,荣誉与仇恨,至年迈之时,是否可以像普洛斯彼罗一样,看化所有的一切。

捐弃魔法的普洛斯彼罗,在扮演普洛斯彼罗的莎士比亚,以及莎翁本身都令我着迷。

很多时候出于对原作的尊重,会特别执着于弄清真相。

出自我手的作品,而后人祭奠的却是另外一个,多么有失公允。

然而或许莎翁本人已经不在意这些了,像最后一部作品所写,如电影所示,一切终将逝去——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最后亦是过眼云烟。

恰似飞鸿踏雪,鸿雁已去,而印记,犹若世人执着的功成名就,不论多深刻多美,终将熬不过这个冬季,雪融不知影踪。

“Now my charms are all o'erthrown, And what strength I have's mine own...As you from crimes would pardon'd be, Let your indulgence set me free.”——The Tempest

 10 ) 你喝彩时我已退场

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到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从一诞生就被声明是诗歌的一个类别。

戏剧兼有诗歌的优美形式,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舞台表演的生动、真实和互动性,可称为这一艺术分支中的最高体裁。

本片可说是向莎士比亚或者说,向西方古典戏剧致敬的精妙之作。

整部电影的结构使用了嵌套和多层叙事的手法,由现代剧场开始,向剧场中的观众声明,“我们将要讲一个更黑暗的故事,关于手中之笔,掌中之剑,戏剧的胜利和王位的遗失...” 而故事的开始则从著名的“环球剧院”烧毁开始倒叙,由本杰明约翰逊的受拷打镜头,剪入观众的哄笑场面,顺利过渡至威廉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的出场。

在这一场景中,英国民众对戏剧的痴迷,上流社会对戏剧的鄙夷、厌恶和压制,作为戏剧作者的本杰明约翰逊、作为演员的威廉莎士比亚,即将作为主角的爱德华德维尔纷纷出场;而且在轻巧转接之后,转向安内普顿和艾塞克斯关于宫廷斗争的讨论,由此故事的画卷已缓缓展开。

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女王的青春时期对诗歌的爱好,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的成长,两人的私情故事,都是在各自的章节以相似的镜头叠化回忆展现,故事始终保持着轻盈的速度和广度,充满丰满的情节和感情。

到威廉莎士比亚冒认作者并且敲诈伯爵,伯爵自己的身世揭穿,以及伯爵戏剧性的“阴谋”被更老谋深算的塞西尔所挫败,故事的跌宕起伏程度越来越剧烈,直至生命最终,本杰明约翰逊抱走他的所有作品并且声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这一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去世拉上帷幕,归于平静。

最终,在开始的剧场里,讲故事者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剧终字幕的背景是一个大家纷纷起身离场的固定漫长镜头;镜头外,真实世界的观众也在纷纷起身离场,这个镜头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可谓意味深长。

这部电影的情节同样可以说充满了莎士比亚式风格:宫廷里跨越世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阴谋陷害年轻权臣的女王顾问和竭力保护私生子的女王情人之间的对峙,以及震撼苦涩的女王乱伦秘密。

就这个重口味的情节设定而言,真可说是继承了莎士比亚哗众取宠、将上流社会生活野史化的恶趣味,以及拿女王开涮的英国传统。

与此同时,故事中穿插着青春懵懂的爱情故事,对诗歌和美的向往,悲壮而未遂的民众暴动和兵谏,幽默犀利的对时人的评价和嘲弄,以及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片段,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淋漓尽致的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以戏剧性的情节和语言,展现了如同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时代众生的面目,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本片中的几位英国演员几乎都接受过戏剧的训练,一举一动都宛如都铎王朝重现,充满张力而不过分夸张,值得欣赏。

摄像和灯光不过不失,并未在重现戏剧时过分戏剧化而对镜头位置和取景方式束手束脚自我约束,还算不错。

片中的牛津伯爵是当时的时尚人物,游历颇广而以时尚达人而闻名庭闱,在片中的黑眼影造型和华贵雅致的服装确实和才华纵横的伯爵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虽然故事十分大胆,但并非无中生有。

长期以来,学界对莎士比亚多有质疑: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商之子,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如何能熟练掌握精妙的诗歌的奥秘,以华丽错落的音韵、音步、抑扬,织就爱恨情仇的戏剧篇章?

而同时代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被认为是最佳的捉笔人候选,原因之一是他作为皇家戏剧团的资助人和组织者,才华过人,时有剧作发表,而且他发表作品的时期和莎士比亚正好错开。

至于真相如何,正反双方都有论文著作,让历史学家头疼去吧。

关于女王也是如此。

作为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伊丽莎白终身未嫁,所以也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号,并且以此称号命名了殖民地某处。

对,就是如今的弗吉尼亚州,亚美利加。

不过,一直都有传说她男朋友甚多,电影中的南汉普顿跟埃克赛斯都是传说中的人选。

电影中的爱德华德维尔,第十七牛津伯爵和塞西尔家族的父子的身份、角色都和历史人物颇为吻合。

至于莎士比亚本人后期非常富有并且自建剧院也都是确有其事;惟其最终未遂的兵谏,是剧作家的想象发挥而来,不过也颇为可信。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

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

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那就已经很好了,is it not?

《匿名者》短评

没耐心看完

7分钟前
  • 旭小青
  • 较差

明明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结果拍的乱七八糟。一会儿几年前一会儿几十年前一会儿现代一会儿过去。。。

9分钟前
  • sea
  • 很差

真是戏如人生啊。。女王乱伦的过分了啊。。= =其实最大感受还是在剧场里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啊!那个环境才是真真的小剧场啊!魅力啊!

11分钟前
  • 白暖暖
  • 推荐

女王重口味......

13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立意很有意思,敢拿莎士比亚来说事。但故事编的一般,说服力欠缺,令人很难信服。

14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还行

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确可以是别人写的,但是电影不必拍得那么混乱吧?!以及女王一点风范都无,导演是仇视女性么?

15分钟前
  • 鑫鑫鑫❤
  • 较差

导演功力不够,或是剧本不够好。

16分钟前
  • Tim
  • 较差

真是拍得不错,这种忤逆历史/冒犯粉丝的题材,居然能拍得这么动人心弦,导演的功力不容小觑。许多场景都很值得品味,尤其不少远景更是美轮美奂。道具服装很有味道,人物心理的推敲很细腻,而故事本身也扣人心弦。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会信莎士比亚是个鸠占鹊巢偷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呢?至少我看完有小动摇。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有点乱……不过值得一看究竟。

22分钟前
  • 夜丫儿
  • 推荐

故事线比较杂 而且都让人觉得无足轻重 剧本本身就不是个好剧本

24分钟前
  • 花让
  • 较差

虽然标有悬疑,但丝毫感觉不出哪里悬疑了,就觉得冗长……很精致,不过很多绕来绕去的内容。

28分钟前
  • 纯Jun
  • 较差

最爱反转

33分钟前
  • 银の魂
  • 力荐

Rhys Ifans的这个牛津伯爵无敌了。气质帝

37分钟前
  • hatashi
  • 力荐

一句话剧透:黑莎翁、黑历史。如果没有瑞斯伊凡斯的烟熏妆贵族范儿,一星也不给。好乱伦的皇室……某些场景还是很漂亮很大气的,比如女王的葬礼,雪天的那个大俯拍。服装也很考究。

41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较差

极力推荐 没的说

46分钟前
  • Ivo
  • 力荐

宫廷戏不对胃口

51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较差

英伦皇家的黑历史,借质疑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讲述一个乱伦的宫廷故事。擅长特技的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这回不玩2012那样的灾难片,却将灾害性的音符谱入对伊莉莎白女王的颂歌里。作为悬疑影片,悬念设置面弱,反而穿插其中的各个小剧场表演还可圈可点。

5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情节完全经不起推敲。既然是“认真你就输了”就不要走严肃向啦!

59分钟前
  • Miss Unicorn
  • 较差

两个多小时的鬼扯,把伊丽莎白一世乱伦和莎士比亚剽窃他人作品都扯出来了,是我看过的最扯的英国宫廷剧

1小时前
  • WildestDream
  • 较差

真假见仁见智,不过是个典型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故事。

1小时前
  • 木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