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日记

警察日记,Police Diary,To Live and Die in Ordos

主演:王景春,陈维涵,孙亮,侯岩松,袁利坚,白波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警察日记》剧照

警察日记 剧照 NO.1警察日记 剧照 NO.2警察日记 剧照 NO.3警察日记 剧照 NO.4警察日记 剧照 NO.5警察日记 剧照 NO.6警察日记 剧照 NO.13警察日记 剧照 NO.14警察日记 剧照 NO.15警察日记 剧照 NO.16警察日记 剧照 NO.17警察日记 剧照 NO.18警察日记 剧照 NO.19警察日记 剧照 NO.20

《警察日记》剧情介绍

警察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英年早逝后,以新华社记者沿着他的人生足迹采访其亲人、同事、工作对象的过程中再现出了一个见不得百姓受苦、嫉恶如仇、在工作干为上尽职尽责,充满了情怀的公安局长形象。 郝万忠(王景春 饰)在十七年的从警生涯中,留下了六十八本工作日记。从他做刑警接触的第一桩重大命案——至今未破的悬案,到临终前的全局工作计划,详细记载了他每天的工作安排、案情分析、人生感悟,以及对那桩悬案的多次重新梳理和研究。正是这些平凡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公安局长的艰辛、不舍和追求;还有一名标准警察所具有的职业基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波纹紧急救命另一个日常起司美国梦摩登农夫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第一季王者制造智绘里的奇妙旅程房屋出租机动战士高达SEEDFREEDOM乔娜莎·图米的圣诞奇迹救世第二季矛盾效应古墓丽影瘦身家族敲敲门LiSA永远微笑演唱会:日本武道馆公演连环套银河英雄传说DieNeueThese星乱我们这一家NEXT邻居大战夏利特医院第三季生存皮囊之下迷局1931无人机战场晚上兼职到达挚爱别对映像研出手!任务天启Z:完结的起点

《警察日记》长篇影评

 1 ) 忘不掉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让王景春和咏梅同时夺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影后,才知道原来王景春已经凭借此片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所以这成为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理由。

尽管是主旋律的片子,拍摄的方式却让我大大吃惊。

比如写实的镜头,不是娄烨纪录片式的那种粗粝,相反有着诗意的细腻。

那种交叉、重叠,带着惊悚,充满悬念。

还有人物,缺少了伟光正,有着太多普通人的特性和光辉。

诚如男主的妻子说的:别人都说他是神探,其实花了他那样的功夫,人人都是神探。

即便是人人称赞的神探,他心里也有隐痛,有忘不掉的案子——他从警以来的第一起案子,也是至今未破的一起案子。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脑海中仍然是当年的现场画面。

我特别喜欢别人影评里面的一段话: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2 ) 《警察日记》:深刻主题下的美丽情感

(文/小义大道)警察是一个永远能赋予无数标签的群体,对于这类人物群体要用一部长电影去刻画、塑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处理不当就容易枯燥无味,或是单一说教、或是太过主旋律,但在宁瀛的电影世界里,这似乎不那么难且是件极富创造性的事,看过《民警故事》的人就能明白。

宁瀛导演是位尖锐的先锋女导演,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擅于写实、敢于披露的风格,包括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以及《希望之旅》等都是将视觉聚焦在现实面前进行细腻表现的。

《警察日记》延续了她极为强烈的纪实与尖锐,并且在现实主义的框架里,她将故事结构、剪接技巧、摄影技术进行了一切可以改变的尝试,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既真实又不单一还特艺术化。

可以说,宁瀛导演给纪实电影开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表现手法,以后写实题材的片子终于可以不那么单薄了。

影片故事是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生前先进事迹为背景,讲述郝万忠兢业忠守、不贪不腐、一心为人民做事的好警察事迹。

主视觉设置在上纪委派来的记者身上,从警察局给记者提供的郝万忠14年68本工作日记内容展开,同时通过领导、同事、亲人以及人民群众等人的回忆进行多条副线填补丰富。

在这场回忆录中,宁瀛再次展现了她独特新颖的剪辑风格,在倒叙的整体故事表现手法下,全篇用现实镜头与事件回放的不断转切闪回,重重叠叠的讲述让故事情节格外激烈更具可看性、又给人物更加丰满多面的体现,观者更能在残酷现实的事件镜头中感受一位平凡人物的伟大举动,看到这些郝万忠在事业忠守与家庭取舍的回忆画面,只会由衷的感叹、不由的感动!

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满地都是钱的环境里,郝万忠的执着与干净太让人敬佩。

宁瀛通过对这个地方复杂的刑事案件和人们多样的生存状态,反衬着郝万忠的简单和执着;几处锋利的家庭矛盾画面和写字台、睡床上忘我的工作状态画面的切入,把这个将所有时间和整个生命都投入到查案办事的警察刻画得无比伟岸。

对这个英雄人物的所有刻画,都是在最最平凡的镜头和最最真实的事件中进行,从饰演郝万忠的王景春其憨厚老实的外形开始,到无多话语举止,每个案件亲自追查办理,无论天寒地冻不怕苦不怕死的坚持,直到生命逝去的最后一刻都在体能测试的跑道上……如此强烈的表现力让主框架叙事及交叉的节奏显得分量感尤为沉重,朴实人物映射出来的深刻思考让一切都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从故事编排到人物刻画以及镜头剪接和摄影技巧的处理上,《警察日记》都体现出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唯美性。

同样是表现真人真事的写实题材,不晃动的“写实派”镜头运用以及那些“浪漫派”的特写镜头,让电影既真实又富有美感。

这是一部难得的纪实片与剧情片完美结合的片子,深刻的主题下有着美丽的情感!

 3 ) 《警察日记》类型化成就真实的震撼

在《民警故事》过去大约十年后,女导演宁瀛的新片《警察日记》再次把镜头对准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人民警察。

仍然是采用职责与生活平行的对照手法,细致且专业的揭开警察的工作与人生,仍然是触探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把警察作为特定人物来折射对现实思考。

不同的是,前者是对北京平常民警的忠实收录,充满了市井风情,后者是对一位西部的公安局长的生涯回顾,惊悚、悬疑、犯罪、推理等类型片元素的深度运用,让这部传记片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有了堪比香港警匪片的惊险和劲爆。

内地的警察片,其实是一真被忽视、总是在偷偷生产佳作的类型片种,例如当年的《民警故事》,曾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帝的《千钧一发》,今年捧回金熊和影帝的《白日焰火》,以及这部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警察日记》,都是极强的现实质感,都有塑造极丰满的人物形象。

《警察日记》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从入刑警队第一天至卒于公安局长的岗位上,时间跨度17年,浓缩68本办案日记,十余位当事人的回忆,其中包括同事、朋友、亲人、被帮助过的人,有恩怨的人,多角度的客观视角,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把郝万忠的警察生涯浮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通过这些记忆碎片渐渐了解他的光荣与平凡,成功与失败,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具有了《罗生门》和《公民凯恩》式的故事魅力。

最得关注的还是人物塑造,王景春的表演不着痕迹,演活了近几年来华语片里最像警察的警察,除《千钧一发》中马国伟的本色演出有相近气质,其他银幕上的中国警察,都是星味十足,非帅即酷,甚至还会耍宝卖萌,和真实的警察形象相差太远。

但是这次王景春真的捉到了人物的本质,演出了很多生动入骨的细节,例如在思考中浑然不觉的用力吸烟,抓捕逃犯时指挥同事的手势动作,开会时的语调,走路的步伐、站姿,与任何人物交流时都能不经意的流露出“职业病”神态,都我们认知中的警察同神同韵,让人相信他就是活生生的郝万忠。

人物由内于外还原真实的警察形象,但真实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相反,郝万忠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惊险,以及无尽的犯罪悬念,郝万忠入刑警队接触的第一宗案子就是三尸命案,也是他唯一未能侦破的案件,这宗命案萦绕着他的后半生,也是现实赋予影片的命题,警察的使命就是把罪犯缉拿归案,是一场明知没有终点,却仍要一往无前的长跑。

中国警察的公众形象,其实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警察日记》把警察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观众,除了兼具写实风格与类型化的创作水准值得欣赏,形成视听与情感的双重震撼,另一个贡献就是送来了正能量,前段时间,昆明火车站事件突然让大家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警察作为公众安全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必须挺身而出,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多几位郝万忠这样的警察,再多几部《警察日记》这样的电影。

 4 ) 《警察日记》:平凡之处的闪光

传记片是一种以历史及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类型化故事片,而优秀的传记片则不仅仅是史实的图解,更重要的是传神的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入其内心世界,还原人物原型的风格神韵。

传记片也是当下类型片创作的一个难点,毕竟如何平衡艺术与现实是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宁瀛导演的《警察日记》,以内蒙古民警郝万忠为人物,抓住了他的刚正、为民着想的人物个性,比较生动的还原了这个人物的平凡而闪光的一生。

九十年代时以“北京三部曲”成名的宁瀛,代表作之一便是《民警故事》,尽管是以民警的平淡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但在宁瀛的处理下显得相当的生动有趣,又带出了当时北京的城市变迁背景下的人情世故。

《警察日记》的背景虽然不再是宁瀛成长的北京,而是来到了边远的内蒙古城市,但延续不变的还是宁瀛的一些选材、风格等,似乎试图一反传统传记片的“伟光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方式,而从他的平凡、平淡里折射出人物、人性的光辉之处。

就以贯穿在影片始终的一条线索——发生在民警郝万忠加入公安系统不久的一宗谋杀案——来说,这是一宗让他始终耿耿于怀的案件,也是一宗他至死未能破的案子,这个选择隐含着多层的意义,既是因为这是他面对的第一宗案件而印象深刻,以至于一辈子无法释怀,也衬托出他内心深处的刚正与执着,同时,也因为这起“悬案”而预示了影片并非要将他作为“神探”来刻画(导演大可选择某一起他破的重要案子为线索),反衬出人物的平凡。

面对犯罪嫌疑人或者不法分子时,郝万忠是刚正、执着的,但是面对普通人、底层人,郝万忠则表现出了他的温情脉脉甚至是不惜违反常规的一面,这样的“矛盾”凸显出郝万忠这个人物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多元性。

影片的前半部分时主要是通过郝万忠与他的堂哥之间的几场戏对比突出出来,比如一场戏是堂哥的老爸因为醉驾被抓捕,堂哥希望郝万忠求情通融一下,但是郝万忠坚决不同意;而另一场戏里,郝万忠为了殉职同事的遗孀孩子的未来生活,私下找堂哥让他们企业赞助支持住房。

这个坚持与求情之间,便折射出郝万忠的个性特点。

而后半部分时,郝万忠在除夕夜里前往抓犯罪嫌疑人的那一段也被处理的很精彩,既有打击罪犯的刚正,更有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年老孤母时的默默留下的钱财,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戏里基本上郝万忠都没有讲一句话,而通过王景春的精彩表演,把人物内心的正直与温情表现出来,这大概也是王景春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郝万忠与妻子之间的几场戏,则突出了人物在日常生活里的温情面,但也夹杂着他身为丈夫身为父亲的不是很称职的一面,这点就不再拘泥于过往很多传记片的有意回避的家庭矛盾,而更立体的处立起郝万忠这个人物的平凡但真实的生活。

即使是在好莱坞,传记片也是一种较难把握、掌控的类型,华语片因为意识形态、创作理念等缘故,在这方面更是薄弱,但应该说,宁瀛的《警察日记》处理的相当不错,既有选材上的取舍,也有贯穿在始终的人物的丰富个性,再加上王景春的不着痕迹的表演,而使得影片更显得真实感人。

 5 ) 新瓶旧滋味

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

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

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

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

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6 ) 警察日记和拆弹专家

很巧,在同一天看了内地和香港的两部警察题材电影。

一部平静朴实,一部紧张煽情,都不错。

不过我更喜欢前者,毕竟现实中哪有把香港过海隧道炸毁的悍匪,但却无时无刻存在着为了200块钱杀人的小民。

我没料到一部主旋律电影拍得如此克制,煽情点到即止,人物朴实自然,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平常的有正义感的警察。

在这个喜欢激情燃烧的时代,这部电影也许注定无法收获高票房,但绝对值得一看!

 7 ) 《警察日记》:真实的英雄,离奇的凶案

怎样刻画的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

《警察日记》展现了新的思路和手法,导演宁瀛尽量用人物真实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主人公的过往,片中的警官郝万忠(王景春饰)会是观众未曾见过的一个英雄式人物,一开始甚至还觉得这个人并不优秀突出,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人物的成长,才明白真正的英雄或许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警察日记》在英雄人物类传记片中的新意在于尖锐,片中的一名记者被上级委派来采写已故英雄郝万忠的事迹,记者一开始就向领导提问:“就算我把这篇报道写出来了,他(郝万忠)能经得起网友的人肉搜索吗?

”。

之后警察局为记者提供了郝万忠64本日记,这里详细记录了郝万忠的生前的工作状况和心路,通过记者的视角,观众也逐渐明白这位英年早逝警官的非凡之处。

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迅猛的,影片的故事发生在鄂尔多斯,用片中记者的话说:“这里满眼都是钱的地方。

”郝万忠如何在这里成为一名人人称道的英雄,记者一开始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或许这名记者也代表着导演宁瀛一开始的想法,来拍摄这名英雄人物的故事,那他的故事为何能感人?

这位英雄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记者整个调研采写的过程,或者也是导演在前期筹备时经历的过程。

电影一开场,郝万忠是作为一名刑警出现,刚刚当上一名刑警,很快就遇到一起灭门惨案,这起案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悬案,郝万忠一直在不放弃的追查凶手。

同时郝万忠每天都会碰到各类刑事案件,他总是一马当先,用领导的评价:“他这个人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做事非常勇敢。

”没有豪言壮语让郝万忠区别于过去电影中的很多英雄人物,片中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外表腼腆憨厚,但是对待案件却如同计算机一样细致缜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作为警察的郝万忠,不怕苦,不怕死,并坚持追查每一个经手的案件,他深爱着自己的这身警服,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工作中,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郝万忠并不是超人,他就是普通人,导演宁瀛在刻意为英雄人物褪下光环,但《警察日记》里的英雄人物确实能够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因为平凡而真实,但他的勇敢和执着、以及无私的确令人钦佩。

影片在塑造人物上非常成功,同时在剧情上把刑事案件适当融入剧情,增加了影片的紧张程度,《警察日记》是一部以真实的力量来打动观众的影片。

 8 ) 所谓警察,所谓主旋律

一部风格化鲜明的影片。

在保证批判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游走在商业和主旋律之间,属于导演的上乘之作。

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与剪辑是新意,又有贯穿导演一直的视点和立场。

警察妻子仅有的几场戏在红,女人的情感与欲望的表达非常动人。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主旋律的影片,需要对警察的行为、个性特点歌功颂德。

但是,中国的警察形象,首先是公仆,其次才是抓捕罪犯的神探。

因而,警察形象太高大,就会显得社会太乱。

所以,影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会变得各位谨慎和小心翼翼。

也正是对这些细节和体量关系的处理,就能够恰当的表现出导演的态度、立场,和对社会的批判。

因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警察变成局长后,他是如何游走于社会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风尚之间,而悬而未决,也是警察终身遗憾的是,他没有真正破杀人案。

此处是导演最为华彩的地方,也是导演将其对社会的认识、剖析隐藏在对局长歌颂、赞扬的外衣下。

内蒙的景色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风景,而是一个过度开掘矿产,再也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地。

 9 ) 《警察日记》:故事接地气 情感有共鸣

地域会有国界,文化会有隔阂,但英雄这个形象往往是可以世界通行的,从电影人物中便可见一斑。

在西方,由于美国仅有二百余岁,盖世英雄除了内战和二战中那些将军,确实乏善可陈,于是他们幻想出了超人、绿巨人、蝙蝠侠、钢铁侠、地狱男爵等具有超能力的英雄。

而在中国,5000年的璀璨历史,英雄无数,不说古时,便是当代亦是英雄倍出,特别是那些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

今天要说的这位英雄便是一位平民英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警察日记》中的主角,郝万忠。

话说以真实人物拍摄纪录风格的影片,是具体一定的市场风险的,特别是中国电影在投资回报机制上的不成熟,过于单一依赖票房回报,所以这种类型片是投资人慎之又慎才会考量的。

同时,拍真实人物题材影片的另一个风险在于,过于真实化,会显得枯燥无味,过于戏剧和商业化,又脱离了人物的本真,囿于诸多元素的桎梏,如果在院线上真正出现了这样一部片子,那决然是剧本过硬,演员出众,重要的是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共鸣,而由宁瀛执导,王景春主演的影片《警察日记》便是这样一个佳作。

不同于那些被包装出来的励志偶像,区别于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影片中的郝万忠有优点,亦有缺点。

在工作上,他为了一个无法侦破的杀人案,耿耿于怀十三年;为了保护一位精神病杀人者,他和子弹抢时间将其救下;为了抓一个远逃的罪犯,在大年三十,他离开了妻子和孩子。

而在生活中,由于郝万忠不疯魔,不成活的工作状态,导致妻子多番与他争吵,孩子亦是严重缺失父爱,可以说他不算一个称职的丈夫。

就是这样一个“宁可我负妻与子,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光辉形象,一个不完美的男人,成就了郝万忠传奇的一生。

这部片子其实很难拍,不过先锋女导演宁瀛无疑为影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个在国际颇具知名度的华人导演,他曾在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也曾有过广为人知的“北京三部曲”等作品。

她没有选择传统人物片的那种平铺直述,而是通过郝万忠的司机强子、势力商人阎老板、妻子孟文娟、商人哥哥郝万清和同事杨明的讲述,来立体、全面,多角度的对郝万忠进行描述。

同时,极重画面感的宁导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特写镜头,运用出色的剪辑技巧,穿插闪回等电影镜头语言带观者真正的走进郝万忠的世界,做到这点极为不易,可见宁瀛导演之用心。

和其他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警察日记》还遇到了一个“高起点”,那就是影片中的主演王景春凭借该影片荣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同样该片亦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足见影片之品质。

同时,这样的殊荣对营销和票房上也必然带来不小益处,纵观口碑极佳,票房不错的同类影片,莫不是从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中拿奖到手软,然后通过口碑辐射到内地,最终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也期待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可以创造佳绩,成为经典。

 10 ) 《警察日记》:文艺范的警匪片

《警察日记》根据真人事迹创作的电影,又有当地公安部门配合拍摄,如何不只拍成一部人物宣传片,而是一部有质量有内容的电影,宁瀛展现了对此类题材较好的驾驭能力,电影即有警察探案类型的可视性,又描写了传奇警察的入世哲学和人性温度,人物不拔高,有血有肉,细节丰富,有正气,有批判,不过火,方寸感好。

人不在江湖,却有他的传说。

一个屡破命案、打黑除恶的公安局长英年早逝,关于他的为人和他传奇故事,电影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倾听了他的领导、同事、司机、妻子、哥哥,乃至当地企业主的讲述,多层次多角度还原了一个基层公安局长的鲜活形象。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刑警出身他在破案中勇当先锋,是百姓喜欢、信赖的好警察;经常不着家、不管孩子,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在哥哥眼里是个“杀熟”的公安局长;在当地企业家眼里是个不收钱又有血性的汉子……电影通过一个面目冷淡、说话阴阳怪气的记者,不断的走访和追问,通过多个人讲述,逐渐让郝万忠的形象生动起来,特别是跟那个来挑刺儿的记者一对比,凸显给老百姓办事的警察最可爱。

每天中午电视上播《法制进行时》收视都会有所上升,因为观众看爱警法纪实故事。

《警察日记》的主人公郝万忠是刑警出身,侦办案件是常事,电影中有灭门案、鞋店谋杀案和黑恶势力罢运案。

有时候案件侦破完全是靠功夫花费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鞋店谋杀案就是这样侦破的,熬时间到过年时候把犯罪嫌疑人在老家抓捕。

上面说电影分寸感好,从侦破黑恶势力罢运案表现出来,尽管郝万忠所在的警局一直想把控制煤炭运输的黑帮团伙打掉,但上级并不让动,这有意思吧?

最后是区里领导支持郝万忠才得以出手,作为观众看到当场抓捕黑恶势力的嚣张的打手时,压抑的心情瞬间畅快,电影弘扬正气,批判体制,但只能点到为止,因为让电影顺利拍摄上映,有不能触碰的底线。

如果是一部纯警匪类型片,灭门案恐怕不会出现电影中,因为一直没能告破,这个案件成为郝万忠的一个梦魇,并且贯穿影片始终,在一部英雄传记电影里,表现的是一个有追求的警察职业的压力随时存在。

我们的英雄,做事不符合常情,却总是能打动人,有时候一个人做的只是职业标准,却因为环境的恶劣,显得尤为珍贵。

郝万忠当局长不让家人走后门,姑父酒驾,媳妇让他打个电话,他把媳妇骂一顿。

鄂尔多斯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郝万忠所在的地方,开矿让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他严禁公安局找地方企业拉赞助要好处。

企业主送现金他不要,藏在沙发里,被他发现退回并训斥企业主。

但需要帮扶困难户时,他想到自己当企业家的哥哥,杀熟要赞助,更值得玩味的是,农民修路缺20万,他跑去找企业家要赞助,喝了10杯酒,把修路款拉来。

这些情节都是让人回味的。

看完电影你会觉得,饰演郝万忠的王景春的表演并不突出,他做的是融入,让表演和其他演员、乃至电影的风格协调、统一,这或许王景春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的原因。

《警察日记》短评

碎片化叙事虽然立起了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导致剧情与主题的凌乱。生活化的表演和场景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4分钟前
  • 悟空&憨豆
  • 还行

这片子是在CCTV6看的。当时就被王景春的演技震慑住了。整部片子里,警察叔叔的疲惫感,坚定感,太真实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片子只有6.8分。

8分钟前
  • 今天看好戏
  • 力荐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13分钟前
  • 多元时空的猪
  • 推荐

冲着王景春看的。现实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很好,好到叫人只想致敬。电影有几个镜头有点写实记录片的感觉。可惜,还是可惜了。

17分钟前
  • 考拉君&于先生
  • 还行

原型人物太优秀了,使得导演拍成了一部纪实文学式影像,没有说教,忠实讲述,感人但不抓人。

18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看完很感动。

19分钟前
  • 水在四方
  • 力荐

叙事流畅,细节感人。好片,男主配得上影帝。

21分钟前
  • 西风吹吹
  • 力荐

病态大特写,50%以上的慢镜……致敬王家卫么。田老师倒是演得不错。

22分钟前
  • K
  • 较差

只能说平庸吧,警察题材不好拍,不能否认理想的存在,但也不能否认现实的那一面。郝万忠以外其他的人物面目模糊。

23分钟前
  • 世事如浮烟
  • 还行

叙事拍摄风格我有点不明白

25分钟前
  • 霂°
  • 还行

正经算诚意之作了,宁瀛戴着镣铐跳舞的本事不小。。

27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核心观念的陈腐,开不出美丽的花朵。

30分钟前
  • Fish-Z
  • 还行

很真实

33分钟前
  • 管管蓝
  • 推荐

在金华等火车看的电影 没准是电影院旁边啃甘蔗的情侣太吸引人 我是觉得渣渣渣

36分钟前
  • 复方荷兰豆
  • 较差

宁瀛的导演手法依然可看,但作为剧本来说有点腻歪,倒不是主旋律的错,就比如开头主角儿子的画外音,其陈述内容老是让我跳戏,这种红色大陆的思维模式老是哪有问题、抓不住要点的感觉

4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结构混乱,转场太碎!这剪辑师是年轻小伙儿吧?恨不得把所有会的都用上!

45分钟前
  • 巫玫
  • 还行

拍的真不行故弄玄虚

48分钟前
  • W
  • 较差

中国的警察都是好人,反观韩国,美国警察的电影,几乎都是坏人。3.5星吧,故事主线太散,案件都是新闻标题式的,很浅,整个人物没往深挖,摄影不错

50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为人民服务”,豆瓣上看到主旋律就打低分的人有点多啊~这可是我们生长的土地上的真实故事,不是吹出来的。

54分钟前
  • 127
  • 力荐

一个警察的一生

59分钟前
  • 一个人的战役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