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过了伊特斯伍德的《换子疑云》,让我想起了很多名字,有李扬,有李树芬、刘亚玲、熊灿辉,有刀客,有夜幕下的哈尔滨,还有很多很多无力的人群,包括我自己。
影片的结局除了朱莉那不停地寻找不值一提,正义战胜邪恶,那是为了观众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看到那些难堪的、随时可以再发生的或者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残酷历史。
有人说,导演是抄袭的中国的真实故事,但是我觉得如果这样一件事,放在中国根本就是不值一提,也不会引起媒体的重视,要知道,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媒体,或者说,中国的媒体还没有担当媒体责任的能力,不是传媒人不努力,而是先天的残疾,一开始就被阉割了,从新闻课程的学习,到新闻业务的实践,都是一群傻逼糊弄着你,让你变成傻逼之一,当你回过头来时,想不傻逼都困难,你说哪里最傻逼,第一:央视;第二:新华社。
这两个地方的传媒人最无奈、最没有社会良知,有良知他她也呆不下去。
当然,他们也许很有能力,有优秀,但是当一把刀,它刀刃不锋利,再漂亮也没用。
回到《换子疑云》上来,先说朱莉的演技很令我折服,这不是任何一个国内大牌演员可以做到的,那种真切,那种痛苦,没有经历是表演不出来的。
这部片子里,她让我忘记了皮特,忘记了《古墓丽影》,她在这里,只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一个坚强的母亲。
刚才说到如果换子事件发生在中国不值一提,为何?
君不见,多少儿童累死在黑暗的山西煤矿里,多少少女被拐卖到深深的大山里,但是高级领导只是一个“道歉”,就可以了事,甚至有些时候不用道歉,这件事情就过去了。
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关心矿难儿童的事,还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肾结石的婴儿,国人的同情心是有限的,因为这是一个曾历经苦难的民族,他们中的一些人刚刚富起来,他们怕失去。
说实话,虽然电影技法差了点,李扬却比伊特十伍德要勇敢,要动心魄,但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人根本不用去看什么电影,在中国底层社会的大舞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好戏”,有着无数朱莉这样的母亲,她们也许没有她那么漂亮、性感,但是却和她一样有着做母亲的责任感与勇气。
为纳粹呼喊过得著名导演伯格曼曾经这样说,“我们从没有听过自由这个词,从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在一个权威体系里,所有的门都是关死的。
”而我们的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受害的可能是“她”,但明天就有可能是你。
不要指望什么外力来帮助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帮助自己,什么可以推到罪恶,只有千千万万的你。
他们都说我疯了,可我知道我没有,在洛杉矶精神病院的这三十年里,我见过了太多的疯子,她们有的口眼歪斜,有的满嘴胡话,我跟她们不一样。
拿和我同屋的芭芭拉来说吧,她是真疯了,从我被关进这家医院同她一个房间开始,她就几乎一刻不停地念叨这是她的房间,是她一个人的,连梦话都说这个,足足念叨了三十年,这不?
当我写这篇日记的时候,她还在那边念叨呢,尽管她老得连嘴都瘪了,牙都兜不住风了,房间说得就像飞机,该死的中国口音,可我知道她还在想撵我走呢,听这个三十年早就习惯了,我耳中听到的只有一片寂静。
今晚我要做一件大事,我在这里呆了三十年,没想到老天居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哪怕连一小时我都不想再等了,可现在刚刚晌午,走廊里全是医生护士,挂着警棍的黑杰克也在到处晃悠,我必须要等到晚上,等到他们都睡熟了。
在去做这件事之前,在我将要离开这里之前,我要把我这些年的经历写在这里,因为一旦我回不来了,这篇日记可以跟你们解释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年来我都做了些什么,我要你们知道,一个正常的女人是如何成为了他们眼中的疯子,而这个疯子又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叫克里斯汀.柯林斯,本来是一家美国电话公司的接线员,在那天来临以前,我几乎跟这个世界上所有碌碌无为的普通人一样,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如果说我跟一般人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我是一位单亲妈妈,我有个健康可爱的儿子,叫沃特,这小家伙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天使都是讨厌吃麦片的,我几乎每天都在门框上量他的身高,小家伙长得可真够快的。
什么,你问我孩子的父亲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有那么重要么?
如果我说孩子他爹现在正在全世界最性感男人庆典上领奖你信吗?
所以这个问题无关主题,打死我也不会说的。
1928年3月10日,年代太久远了,连二战还没发生呢,对几乎所有人来说,那真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可惟独对我不同,这一天改变了我的一切,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所有一切都改变了,我的月经周期从那天起就再也没准过。
我的儿子沃特在那一天失踪了,彻底不见了,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直到今天,我也再没见过他,本来那天我要带他去看电影的,可该死的工作把我从他身边带走了,永远带走了,这三十年里每个夜晚我都在想,如果那天我尽到一个母亲的职责,踢开该死的工作和老板,信守我对沃特的诺言,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会发生,此刻陪在我身边的也一定是我高大英俊的儿子而不是活见鬼的芭芭拉,这一定是上帝对我这个不合格母亲的惩罚,可为什么是我的孩子,我的沃特,而不是我……唉,我真是越来越像那个中国的祥林妹妹了。
那天之后没过多久,到了8月份吧,警察说找到我的孩子了,我欣喜若狂,要不是那个警察实在太丑,我简直就想立刻嫁给他,我一路狂奔到火车站,可当他们找到的所谓我的孩子从火车上走下来,当我看到那孩子面孔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我对他们说一定是搞错了,这不是我的沃特,可警察却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使我秀逗了,那分明就是我的孩子。
我说我的孩子是小圆脸,可眼前这人脸方得像台电视机,还是宽屏幕的,警察说孩子在外面呆久了脸都会变方的。
我说我的孩子才九岁,可眼前这人足足有四十多了,你看那脸上的褶子,警察说外面环境多恶劣啊,老相点儿是正常的。
我说我的沃特是小男孩啊,可眼前这人她是女的,她都能当我大姐,警察说你别废话了,记者们都在外面等着呢,这就是你的孩子,赶紧认。
这时候更令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那个警察找来的沃特,我不知道是该叫她大姐还是大婶的,居然扑进了我的怀里,捶着我的胸部叫我妈咪,两个醋钵大的拳头差点把我给捶死了。
我忍着胸口的巨痛勉强把那个人领回家,她的个头顶过门框了,要弯腰才能过,那天晚上她把冰箱里所有的东西都吃光了,我不得不再去外面给她买了两只烧鸡。
第二天我流着泪冲进警察局,我说报告政府,我再也不能养那个人了,那不是我的孩子,我要你们找到我的儿子沃特,警察阴沉着脸看着我说,那就是你的孩子,新闻和报纸摘要上都说了,你赖不了的,我也发了狠,横下一条心说那绝对不是我的孩子,沃特的老师和医生都可以为我作证,警察冷笑着说你确定?
从他身后闪出两个人,我一看正是沃特的老师和医生,也不知道他俩庞大的身躯怎么能一直躲在警察后面,他俩异口同声地对我说,那老娘们就是我的孩子,他们认识的沃特一直是那个样子的。
我绝望了,能做的只是坐在地上,抱住警察的大腿撒泼,很快来了两个穿白大褂的人,架住了我的两条胳膊,于是我像只烧鸡一样被带走了,被关进了洛杉矶精神病院,症状是妄想,受迫性幻觉以及和现实认识错位,我和被关进这里的很多人都顶着同一项身份,同样依据第12号条款被收押,叫警察干预。
我在洛杉矶精神病院呆了三十年,这些年的日子乏善可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写在纸上,主治我的医生换了一拨又一拨,开始是斯蒂尔,后来是鲍博,然后是布拉德,再后来我连名字都懒得知道了,他们只有同一个治疗方案,那就是每周拿出一份保证书来,上面写着如果我确认警察找到的人是我的孩子,并且承认自己的精神失常,那么就可以出院,可是我一直也没有签,我相信如果我不签的话,那么警察局就不会结案,那么找到我的沃特就还留有一丝希望。
三十年的岁月现在看起来很快,但实际过起来却很漫长,其实连我也不再相信还能找到沃特了,可我留在这里,留在这家连狗窝也不如的疯人聚集地,上帝背对着我,那么我就觉得我曾经对儿子犯下的罪过可以得到少许补偿,比大海还广阔的苦难可以缓缓洗涤一位不合格母亲的罪过,总有一天我会获得救赎,在天堂里与我的儿子相遇。
时间久了,就连医生也很少再拿保证书来叫我签字了,最近几年一次也没来过,可能那个人,我是说警察强加给我的所谓的沃特,那个老娘们已经老死了吧,她比我大,理应死在我的前头,也不知道这些年来谁在养她,要我说,这实在是个很奢侈的举动。
这些年来我看了不少电影,医院总在安排病人吃过药后给她们放电影看,那药实在是很厉害,吃过的人全都五迷三道的,一般人看个开头就迷糊了,什么电影也看不明白,以为是删剪版,有次我吃过一回,妈妈呀,简直比摇头丸还厉害,晕得我差点吐了,平时我都把药压在舌头底下,没人注意的时候吐到手上,回去给芭芭拉吃,这样她就能少念叨一会,叫我能静下心来想我的儿子。
我最喜欢看一个叫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演员演的电影,他的大光头简直要把我迷死了,我真想把他的光头印在内裤上,晚上坏一下,我是说,一个正常的女人,又和一群疯女人关久了,难免会对光头有种麻麻的想法。
我时常把他想成一位神父,或者特工什么的,总之是位英雄,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能发动他所能动用的一切社会力量来为我申冤,把那些不管我儿子死活把我关进这里的警察高官们统统就地免职,然后找到沃特,我们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唉,话又扯远了,电影终归只是电影,一个电影演员连头发都没有了又能做什么呢。
此时窗外的阳光正透过铁丝网的方格照在我身上,那是被金属割裂过的阳光,这是我唯一能享受到的阳光,虽然不完整但又何苦追求太多呢,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曾经如流淌一泓清水的明眸如今浑浊得如同沟渠,干涸的皮肤上遍布的皱纹使我常常怀疑镜子是碎的,还是那对似乎娇艳而饱满过的双唇,我脸上最引人注目的双唇,如今干瘪而苍白,常有护士怀疑我偷吃雪条,这真是天大的委屈,令我生不如死,如果不是昨晚的那则新闻,那则上帝发布的新闻,我真以为此生就要这样遗憾地度过了。
上帝叫我结识了那个人,那个变态,那个畜生,当我见到他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他曾经干过什么,新闻上说三十年间他曾在本地杀害过20个未成年的儿童,我知道其中一定有我的沃特,恍惚间我几乎可以看到,幼小的沃特,我幼小的孩子是怎样跪在地上向他求饶,又被他的斧头切成条条片片,跳跃着生命的鲜血淌在地上与泥土混在一起,逐渐冷却。
多么讽刺,我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被警察关进精神病院,而他,我不关心他的名字,只愿称呼他叫禽兽,畜生,却因为杀害了别人的孩子同样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一个在制造一个在毁灭,一位母亲和一位凶手,一个人和一个畜生,三十年前他们人兽疏途,三十年后他们却疏途同归,这真是天大的玩笑。
不过不只是这样的,别人也许会诅咒这个玩笑,而我却要感谢上天的安排,再恢弘的海哮也无法压过我内心感激的呼喊,千万年的雨水也注定比不上我流淌的热泪,上帝一定已经原谅了我,三十年的苦难终于救赎了我的灵魂,就在这一刻,他转身看到了我,体谅了我,把我从阿鼻地狱中一拉而起,而将我的仇人送到了我面前,三十年来没有人相信我,没有人帮助我,所有的磨难全是为了今天,千万天的时间淬练成今晚这一夜,让我可以亲手送他下地狱,亲手将他推入熊熊的地狱烈火中,亲手将死神的连枷套在他的脖颈上,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任何人的帮助,我只要凭着我自己的手,用我的血和我孩子的血击穿那个畜生的身体,然后将着三十年的罪与罚消散得一干二净。
好了,时间已经不早了,我要准备今晚的行动了,从明早开始,这个世界上将不再有我,不再有那个名叫克里斯汀的疯女人,朋友们,请你们为我祈祷,我请求你们能为我祈祷,为我祈祷今夜上帝不眠,众神都站在我这一边,为我祈祷那个畜生在临死时会向我大声求饶,然后我一刀刺中他的心脏,让他罪恶的黑血流淌到我脚下,为我祈祷那个畜生在被我刺中的时候会很怕疼,那样他就能感受到我孩子和所有孩子的恐惧,感觉到斧头落在我孩子身上时的痛苦,为我祈祷他在临死时会乞求上帝的宽恕,那我就会代替上帝告诉他绝不宽恕,只有用无休止的地狱在等着他,为我祈祷杀死仇人后能勇敢地死去,与我的沃特在天堂相见,一吐三十年的思念衷肠。
而我,我也将为你们祈祷,我祈祷,我真挚地祈祷,过了这一夜,这世界上所有的罪恶和磨难都将被我的血洗涤,我祈祷人世间不再有欺诈,嗜血,虚伪,恐惧,社会真正变得和谐而美好。
永别了,朋友们。
聆听本片的原声,仿佛是深秋的早晨,走在枫叶飘落的棂荫路上,迎面吹来冷风,身上的厚外套裹着身体才不觉得冷。
这时的街道没有多少人,冷清而肃穆。
天空半阴不晴的。
心里 也会莫名的惆怅。
这种感觉和聆听stan getz的focus基本类似。
不过后者更冷列。
没想到clint的配乐如此打动人心。
回到片子故事中,相信有了这种配乐的效果,影片的气氛又被提升 了一截。
看了之后搜索了本篇的真实背景。
实在是忍不住想知道结局,结尾的那个hope根本不能满足我的好奇。
于是发现了以下背景:1.杀人狂 行凶的人一共有三个。
其中的那个变态是主谋,帮凶除了那个可怜的娃,他的侄子,其实还有杀人狂之母。
那个女人当时在法庭上承认是她亲手杀了walter,到了后来又翻供了,这个情节在电影里也有体现。
2.还是关于杀人狂 他是他的父亲和他的姐姐也就是她父母的亲生女的乱伦产物。
so.... 3.关于walter 本片最后其实是没有说明他的生死下落, 而事实上,他是没有生还希望的,因为片中那三个孩子在walter的帮助下逃走的桥段其实是虚构的。
4.朱莉扮演的角色在某年之后就彻底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内。
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一次躲猫猫的时间移至了八十年前,地点从中国云南某监狱移至了美国洛杉矶,主角也换成了全球最性感的女神安吉莉娜演绎了好莱坞版的躲猫猫,这则躲猫猫改编至美国1928年一宗真实儿童连环失踪案。
这回安吉莉娜卸下了一贯性感狂野的外型,换身为一位身型削瘦憔悴的单身母亲克莉斯汀。
单身母亲克莉斯汀的儿子在某一天失踪后,向洛杉矶警察报案后的三个月,警察给克莉斯汀领回了一名男童,并说这名男童就是克莉斯汀的儿子,克莉斯汀第一眼就知道这个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警察为克莉斯汀寻子,所找到的男童根本是在指鹿为马,只是迫于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应付社会舆论压力,才为克莉斯汀找一个替身儿子,完全在愚弄被害者,欺骗民众。
克莉斯汀一再向警察申明这名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希望警察能继续追查自己儿子的下落。
而警察认定克莉斯汀是无理取闹,不配合警察工作,扰乱社会治安,把克莉斯汀当成精神病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
克莉斯汀所要面对就是各种精神测试、药片、电击、治疗、管制,一个正常人对着精神病院的工作人说自己没有病,那只能证明是病得不轻了,更需要呆在精神病院治疗。
其实克莉斯汀的儿子在一宗儿童连环杀人案中遇害,而洛杉矶警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依然摆自己的乌龙阵。
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是《古墓丽影》身手敏捷强悍的劳拉仅凭她一个人的能力就能从杀人狂手中救下自己的儿子,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有《原罪》蛇蝎美人朱莉亚美色计谋打动警察那个装帅的警员为她孝劳。
此时的克莉斯汀只是一位弱女子,只能通过谋体与教会的帮助来找寻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一个普通公民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失衡。
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中安吉莉娜单薄而坚强。
安吉莉娜凭此片在2009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后输给了凯特温斯莱特,个人觉得安吉莉娜输的不是演技,只是一点运气,因为安吉莉娜早拥有一樽小金人了,而奥斯卡多年来一直无视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突破努力,2009年初已有两粒金球入袋的凯特温斯莱,才把小金人颁给凯特温斯莱特更像是奥斯卡多年失误的一种弥补,给凯特温斯莱及她的支持者一个安慰。
所以安吉莉娜输了也没什么不光彩的,在《换子疑云》中表现的赞。
同样是揭露社会现实的影片,同样是讲述一个女人的抗争,这部影片带给我的却更多,有思考,有感动还有希望。
失去孩子的母亲不懈地在寻找自己的孩子,洛杉矶警方却用另外一个孩子去代替丢失的孩子且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将科林斯送进了精神病院,科林斯依旧没有屈服. 在这个过程中影片强有力地控诉洛杉矶警察为提高形象、不顾真相、满嘴谎言、忽略百姓利益、强权行事的恶劣作风。
幸好有牧师的帮助和连环杀童案的破获(科林斯的孩子也许已经被杀害了),科林斯才得以从精神病院出来.在精神病院的经历让科林斯变得更加坚强了,也更加看到了洛杉矶警察对于女性和弱势全体的不公平待遇,开始主动反抗,最后与洛杉矶警方对簿公堂,并取得了胜利。
科林斯从来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孩子,同时生活仍在继续,继续坚强的活着,并充满希望。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更动人呢?喜欢这样的故事,会让人产生共鸣,更加欣赏这部作品。
关于《调包婴儿》,网上有关于其译名的很多讨论,总之感觉无论“调包婴儿”,“换子疑云”都不太贴切,我倒是对名字无所谓,反正一看是伊斯特伍德的片子,我管他叫啥,都铁定要看。
倒是看完本片,再看看英文名感觉有些意思,“Changeling”,字典上说有“低能儿”的意思,本片倒是看不出这点,我把“ling”去掉后,剩下的“Change”是给我感受最深的基调,本片就是部关于改变的电影,一个孩子的失踪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改变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生态,再加上最后面的“ing”,本片中的改变也确实是个“正在进行”的过程,特别对于那位母亲,生活不断的发生变数,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孩子的爱。
安吉莉娜朱莉扮演的母亲在片中历经生活变数,想必也是百感交集,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一个事业上干练的单色母亲形象。
我想,曾经,她也一定沉醉于爱情的甜蜜中,直到怀孕,直到男方离去,对一个女人来说,单身母亲无疑是一个生活中重要的变故。
孩子的失踪是当头一棒,她在焦灼中等待,而突然听到孩子回来的消息,仿佛又是一个喜人的变化,却不想是一次伴随更沉重打击的变化,归来的孩子不是亲身的,她抗争,她控诉,面对一个腐败的治安机关,她显的那么弱小。
她又很强大,哪怕名誉被恶意破坏,哪怕在精神病院被百般折磨,她都坚强的抗争,或许她也没想到这抗争竟然带来了一个城市政治系统的巨大变化。
本片的背景是1928年的洛衫机,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都有描述那个城市司法系统腐败的情节,而那一时期,正值“柯立芝繁荣”,表面的浮华很容易遮蔽实际上的政坛的系统性腐败。
官员贪污,相互包庇,推诿责任,滥用职权,而本片对此表现的淋漓尽致,冷静却很残酷,而当一切不公都投射到一个母亲身上时,公众的愤怒可想而知。
作为自建国起就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的美国,它也有不变的东西,比如虽然政坛腐败不堪,但是在言论自由下,媒体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而司法制度的大框架仍然没有被破坏,富于良知的律师仍然可以仗义执言;在宗教信仰下形成的公民自治和社区系统仍然有条不紊的运转,所以才有那位牧师执着的揭露官员腐败,并帮助可怜的母亲;更重要的是,长期自由民主理念熏陶下的民众,为了自己居住城市的宁静与公正,最后走上街头,为一个素昧平生的母亲呼吁公正。
这一切的不变,引发了巨大的变化,黑心警察被处分,昏庸的官员被公民抛弃,而制度上也更完善,保证了不会再有很多公民被不明不白的扔进精神病院。
正是很多不变的价值观的坚持,让社会至少不会变得更糟,或许会有乌云满天的晦暗,但总有云开日出的变天。
过去看过一部名为《死亡女孩》的电影,剧情是一具少女尸体引发的几个家庭的变化,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姐妹俩的姐姐几年前失踪,母亲执着的要寻找到她,而妹妹却希望重新开始生活,希望家庭不要因此始终处于阴郁的气氛中。
所以,当听说有个少女尸体被发现,并被证明很可能是她姐姐时,她有些悲痛,同时又松口气,而当最终发现那尸体并不是她姐姐,她母亲重燃希望般的要继续寻找,她却嚎啕大哭,这是一种矛盾心理的挣扎,从亲人最初失踪的痛苦和希望,到终于被折磨的不堪承受,反倒希望一种石头落地的释怀,哪怕可能是最坏的消息。
而这位母亲经历的是更加不堪的精神激荡,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希望燃起,又到经历政治黑幕的折磨,当得知孩子可能已经死去时,她的悲痛达到最大,也由此开始了心灵的平复和生活的重振,而之后一次次孩子可能幸存的消息都一次次改变着她平静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矛盾的不断变化,让她带着希望,而希望总能给人幸福感,而同时这希望又过于缥缈,给她又带来深深的挫折和迷茫。
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从未停止寻找儿子”,而我们永远无从知晓她的孩子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巨变。
对我个人来说,本片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对安吉莉娜朱莉的印象,她长期以来在我眼中都是性感尤物类型,尽管多次打出要以演技服人的旗号,但是至少始终无法让我信服。
本片中,本来就生为人母的她的表演让我服了,无论隐忍的坚强,还是失控的爆发,都演的真实而富于冲击力,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算是对她2008年表演的阶段性肯定,我等待着她更出色的表现。
结合中国现实,看本片让我很有当初看那本《光荣与梦想》的感觉,总是发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美国很多现象和今天的中国有些相似,其中不乏阴暗和混乱。
但是,当时的美国变化着,向一个更健康的社会方向发展,而我们呢?
需要恐怕也是不断的变化,让社会向更公正的方向变化,起码,从细节上,一个正常人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故事我们从中国的社会新闻已经听过不少,我们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吗?
关键是我们在采取行动引导这样的变化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f480c5bff28c680d19d81f89.html
机翻的这部电影省略了沃尔特·柯林斯案的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方面(可能出于清晰度和时间的考虑):在这部电影中,LAPD侦探莱斯特·伊巴拉(Lester Ybarra)或多或少偶然发现了戈登·斯图尔特·诺思科特(Gordon Stewart Northcott)的案子,而他一直在跟进。
关于非法移民Sanford Clark(诺斯考特的侄子)。
实际上,克拉克的姐姐曾经在诺斯考特的牧场上拜访过她的兄弟,在那里她了解了诺斯考特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如何迫使桑福德在谋杀案中进行合作。
返回加拿大后,她警告当局,后者向洛杉矶警察局(LAPD)提交了通知。
随后,洛杉矶警察局(LAPD)让移民局检查了这起谋杀案,主要是在移民问题的幌子下。
戈登·斯图尔特·诺思科特(Gordon Stewart Northcott)看到两名移民服务代理来到他的牧场,并在他们到达之前逃跑了。
他告诉他的侄子桑福德·克拉克(Sandford Clark),他将躲在附近的树林中,威胁说如果他不让特工们失速,就可以射击远方的男孩。
克拉克实际上设法做到了两个小时,然后才感到足够舒服以信任两位特工,意识到诺斯考特一直在虚张声势并且早已不复存在。
这部电影省略了戈登·诺斯考特(Gordon Northcott)的母亲莎拉·路易斯(Sarah Louise),后者是唯一因谋杀沃尔特·柯林斯(Walter Collins)而被定罪的人。
她对谋杀供认不讳,但后来撤回了供认。
她被判处无期徒刑,但在服刑不到十二年后被假释。
戈登·诺思科特(Gordon Northcott)因谋杀温斯洛兄弟(10岁和12岁),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拉普恩特附近的路边发现的“无头墨西哥人”而被定罪(并处以绞刑),但不是谋杀沃尔特·柯林斯(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承认这一点)。
克里斯汀·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等了四天就沃尔特失踪案打电话给警方。
她最初认为他的绑架与她的丈夫有关,丈夫正在佛森监狱服刑持枪抢劫(电影解释说,丈夫只是在沃尔特出生前就走了,因为他无法承担父亲的责任)。
当她最终确信丈夫和他的任何犯罪分子都与沃尔特的失踪无关时,她通知了当局。
克里斯汀(Christine)在星期六工作时,沃尔特(Walter)并未消失。
实际上,她给了他一毛钱去看电影,而他再也没有回家。
克里斯汀·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没有见证诺斯科特的死刑。
她与温斯洛兄弟的母亲在圣昆汀监狱看守所度过了一个早晨。
这部电影永远无法解释为什么亚瑟·哈钦斯(Arthur J. Hutchins)冒充了真正的沃尔特·柯林斯(Walter Collins),从而使LAPD强迫男孩强迫这样做。
实际上,哈钦斯已经从家中逃离了他的继母。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名流浪者,后者指出哈钦斯与失踪的沃尔特·柯林斯的相似之处。
在被警方发现后,哈钦斯决定继续前行,声称自己是失踪的沃尔特,希望不必回家,而是去好莱坞认识他的偶像,汤姆·米克斯(Tom Mix)。
历史上,柯林斯惨案后,警察局长詹姆斯·E·戴维斯(James E. Davis)被降职。
但是,这远不是他的出人意料,但这只是戴维斯职业生涯中的暂时挫折。
降职两年后,他再次被任命为洛杉矶警察局局长,一直以这种身份任职至1939年。
片中,Walter的老师Fox夫人对主人公Christine Collins说:“Collins夫人,如果他真是你的儿子,我就把我的尺子给吃了!
我不仅可以给出书面证明,我还可以出庭作证——如果必要的话,我甚至还可以去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他那儿作证。
” 1928年美国的总统是柯立芝,一位奉行无为而治、据说在任上睡了很多觉的共和党总统。
他崇尚小政府,认为联邦政府只应提供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服务,同时鼓吹“地方自治”与“个人至上”。
可即使生活在总统口中的“小政府”之下,Collins还是免不了要面对时刻在伺机自我膨胀的公共权力,还是免不了要含着泪看警官跋扈的臭脸;整个社会还是免不了要同Collins一同面对公务员的渎职、腐败、犯罪,亲见公民权利在权势面前的脆弱。
我相信美国当时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领跑全世界,然而你看,现实还是会无情地提供无数似乎可以证明这种制度“虚伪”、“可笑”的例证——从八十年前的柯立芝时代,到今天的奥巴马时代。
时代在进步,可黑暗与腐败仍如影随形。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说,问题不在于政府是大是小,而在于政府是否有效——可这句话不能排除人们心中对于自由与权利被侵蚀、损害的担忧,因为政府可能在一时“有效”之后又给社会与每个公民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问题”。
不过,还好。
毕竟1928年的洛杉矶,报纸可以登出案件的最新进展,告知公众警察之前对这起儿童失踪案的判断错误,从而迫使精神病医院放出Collins——而不是只能噤声,或者只能集体发出同一种声音,沦为政府迫害公民的帮凶。
毕竟洛杉矶市民可以合法地、堂堂正正地在市议会门前集会、示威,给议会施加压力,让警察担心他的饭碗,让市长担心他连任竞选的选票——而不是只能做沉默的不明真相的看客。
毕竟洛杉矶市议会真的有权,可以召开调查警局渎职、犯罪行为的听证会,代表民意提出将队长J. J. Jones永久停职、将警局局长撤职的建议,并最终促使Jones停职、局长降级——而不是,只能每年春天,在会堂里用为行政官员鼓掌的方式来醒醒瞌睡。
毕竟还有教会这样自治的社会团体。
毕竟还有一个打赢过四场民告官官司的律师。
毕竟还有一个可以仰仗、信赖的相对独立的法院。
毕竟这么一个顽固不化、不断“骚扰”警局的女人,除了行政部门,她还有议会、法院、媒体、公民团体等多种渠道供她寻求利益的伸张——她最终得到的也不是“刁民”的恶名或一张“精神病人”的病历卡,而是多数人对一个公民与母亲的尊重。
所以,还好,洛杉矶的这个政府还不是那么招人恨。
所以,还好,1928年美国的社会公正还不算一个笑话。
因为有权力的分割与相互制衡,有基本公民权的保障,有相对独立、自治的民间社会与大众媒介,才(起码)让公权力不至于膨胀成怪兽,(起码)让一个母亲失去孩子、被扔进精神病院的痛苦经历不至于化为对政府甚至社会的刻骨仇恨,而只是成就了80年后这部Emotionally gripping,sometimes disturbing的电影。
艺术,总是比一把尖刀要好,不是吗?
1928年,是Christine Collins开始执着寻找自己的孩子的第一年,也恰是美国的大选年。
这一年总统大选,赫伯特·胡佛获得444张选举人票,大胜对手阿尔·史密斯,成功当选为美联邦第31任总统。
我只是想问,我们离1928年的美国,还有多远?
(02/14/2009)
刚花了两个小时看这部电影,然后又花了两个小时重看,然后又花了两个小时google历史上真实的这宗案件。
电影开头说A true story,其实应该说还是基于事实改编了。
1. 关于Imposter Arthur Hutchins这个案件里最扑朔迷离的就是假儿子,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来冒充自己的儿子?
电影里的Arthur简直是熊孩子中的战斗熊,为了见自己偶像一面骑一次他偶像的马,冒充失踪的Walter跑到LA。
最后为了免除牢狱之灾才承认自己是假冒的,动机是为了见偶像。
警官当时脸上WTF的表情简直绝了。
历史上真实的Arthur Hutchins当时9岁,亲生母亲去世,继母十分讨厌。
Arthur为了离她远点离家出走了,后来在本州流浪的时候得知了Walter的故事,大家认为他们长得很像,甚至警方也这么问。
Arthur这时候慢慢意识到自己可以去一个温暖的新家,再也不用见自己继母,而且LA是个电影城应该挺好玩的说不定能见到一些名演员,于是后来Arthur对警方改了口供,说了自己是Walter Collins,然后Christine Walter出钱让Arthur坐火车来到了LA。
Arthur之所以知道Walter的基本信息,是从别人给他讲的Walter的故事里记下的。
2. 关于LAPD电影里的主题之一,腐败的政府和警局,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当时的警方确实无所作为,只会对着镜头装样子,有作为的时候经常无法无天,蛮横粗暴。
历史上真实的Captain Jones也确实是个人渣。
为了自己名声将Christine送进精神病院属实,无视Christine开出的牙医和学校老师证明坚称Christine神智不清醒属实,被起诉后在法庭上强词夺理也属实,另外法院判决他赔偿Christine的钱,他一辈子一分也没付。
不过电影里Arthur说it's the police's idea,应该是不成立的,警方没有这么做的动机,只是为了加强“司法腐败”这个主题。
3. 关于Chicken Coop Murders电影里死于Gordon Northcott手下的男孩有总计20人。
现实中只有4个,其中两个是Winslow兄弟,一个是从未确认身份的墨西哥男孩,另一个就是Walter Collins。
Walter的部分尸骨后来被找到,Gordon,其母,以及Sanford三个人均承认谋杀,遂确认死亡。
现实中的Sanford不是主动上门自首的。
Sanford本人被他的叔叔Gordon性侵过,在自己姐姐造访的时候告知了她。
后来姐姐回加拿大后给美国警方报了案,后来警方才造访了那个农场。
Gordon看到警方来了马上逃了,Sanford后来相信警方能够保护自己以后交待了Gordon的行踪。
Gordon就此落网。
Gordon拐骗,性侵,暴力虐待,谋杀了四个孩子。
其母和Sanford是帮凶,不过Sanford确实只是出于恐惧不得不照做的。
4. 关于Gordon Northcott的招供历史上真实的Gordon Northcott应该是有精神病的。
历史记载此人神智不正常,经常一会儿全盘托出,一会儿又坚称自己无辜。
在死前他确实是见了Christine最后一面,不过谈话内容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历史上真实的Gordon面对自己的死刑,确实那么懦夫... 腿软,不愿走,不愿套上绳子,哭... 不过当时没让Christine等人围观。
5. 关于David Clay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在Gordon的死刑执行完几年后,是有一个男孩勇敢地占了出来,但并不是从Gordon处逃走的男孩之一,而是一个之前受过Gordon性侵,但从未关在Chicken Coop的男孩。
当时他只是想勇敢地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并不是要寻找自己的父母。
这个没有公开姓名的男孩本来就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5. 关于Christine Collins严格来讲,这个电影是从她的视角拍的,所以也算是真实,因为历史上的Christine Collins确实一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遇害。
即便人证物证都已确凿,Christine依然认为自己的儿子只找到了部分尸骨未见全尸,而且Gordon记不清自己的儿子的有些体貌特征,所以很可能还活在这个世上。
和电影里很明显的希望不同,历史上真实的这起案件是个定案,Walter确认死亡。
所以其实Christine的故事是很悲哀的一个故事。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儿子已经死了,而是不愿相信,所以编造了各种借口,让自己相信了儿子依然在世。
Christine直至去世都在寻找自己早已遇害多年的儿子。
不喜欢这种女主特别蠢的,明明可以用计谋。而且妆画得太过妖艳了,没有表现出那种失去孩子的憔悴。20个孩子,另外19个孩子的家长干啥去了?剧情中都几乎没有表现,不合情理。
eastwood执导的电影一部比一部阴暗,从神秘河 到 换子疑云。太压抑了。不喜欢。
伊斯特伍德当导演果然很差。第二次被证明了。
看的这个憋屈 片尾导演还想强调一些阳光 但是明显牵强 既然2个杀人犯去追小孩了 而且就这么一次小孩逃跑 那你可以直接问那个杀人犯小孩你得孩子死没死啊 还找上瘾了?
主题混乱不清,最后哪点都没讲好。如果是一个亲爱的式的故事,母亲的视角在出了精神病院到法庭戏结束这段是完全消失的,哪怕中间自己孩子可能已经死了也没有对母亲的情绪有任何着墨。如果在讲社会现实问题,首先是放在08年的美国并没有任何现实性(虽然被精神病咱们看了确实难绷),其次是过程极其模式化。律师、记者轮番出场,几个脸谱化的反派,然后法庭正道的光落下后就是happy ending。对于制度,结构性作恶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任何的深究。而这两条线的中间还夹了一条悬疑线不断干扰视线,首先论悬疑成色那肯定是很无聊的水平,第二在变态杀人犯那里着墨那么多又和你前面两条线有什么关系?这个在东木90年代后的佳作中真的算比较差的了
在前面三分之一,我以为这是卡夫卡的手法,少许荒诞之中是无尽的焦虑与绝望。可是直到牧师的出现,他的反抗太刺眼了,刺破令人窒息的黑暗。东木爷爷原来竟是一个如此凌厉的导演!!而且他更是一个预言家,这部电影完全是今日“我们这儿”的真实写照,为避免触到豆娘的G点,我就不多写了~~
一边是母亲寻找儿子的苦苦坚持,一边是警察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腐败和不作为。电影恰到好处的将这两方面照顾的十分周全,克林特真是一个转型成功的优秀导演。唯一不足的地方是结尾过于拖沓,原以为最后归来的沃尔特没有回来,希望对我成空,对母亲而言却是开始,估计导演意图在这。
没有悬疑的。片名加简介,电影差不多快十五钟的演讲后,下面的情节就大概能猜出七八分了。有个疑问,片尾逃脱小孩的口供,感觉太多此一举了,这一段一出来我就忍不住想问,做什么不直接问变态杀人魔的助手沃尔特是否活着。(演助手的那孩子情绪激动起来演技造作得不行了,看得我鸡皮疙瘩一阵。)
据上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加州的真实事件改编
里面女神怎么那么丑...感觉好多地方太over了....ps这是个恐怖片 结局还那么让我憋屈...真难过
现实也真实的令人可怕,被压迫却无法反抗的无力感让人触目惊心
非常好的题材,非常好的故事,非常好的人物设定,非常好的结尾
Changeling.DVDRip.XViD-PUKKA
看得我频频冷颤~~~也许女人是脆弱的~~但是母亲却是最最强大的~但是觉得最后那个回来的小孩那一段觉得过于戏剧化~
6/10,以东木大神的水准来衡量,这片子恐怕只能给三星。前半段疑似用力过猛还能接受,后半段拍的那么拖沓就实在是不应该了。
朱莉很丑,在这个片里更加“性感女皇”让我看得没有性欲
我觉得很无聊 以及女主一些戏份完全没必要 恶趣味
虽然过程有点无聊!!但母爱散发光辉!颇有社会价值!!
冲着奥斯卡提名女主看的,她演的不到位片子本身也没什么吸引力
与《美国田园的罪恶》一样。人们都拒绝承认错误,每一个谎言都要用更多的谎言来掩盖。。。然而毕竟,即使到最后,他还是恐惧上帝。我们呢?我们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