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好像也播放了一段,在女人回忆男友的时候.婉转悠扬,出现的时候恰到好处,不用太多的语言,只要几个画面,几个音符,爱与思念便占据了全部.
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到法律与正当的矛盾。
也可以问漫画中那些维护正义的超级英雄是否是对的。
女主低语游走在城市里让我想起了罗夏。
从根本上法律与正当就有不一致。
法律本身的建立就不是以正当为基础,而源自于人们的任性与经验的结果。
但应该慢慢使其以正当为基础。
只有一个人民作为法律的立法者,并以立法者的意志为基础的法律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法律。
否则只是一些条例与规则,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尊重的价值。
但即便一个完善的法律也是与正当相矛盾的。
康德总是强调法权是外在的、任性的,受环境和时代影响是偶然的,它并不是从一个内在的道德法则给予其根据,仅仅是一个社会集体成员的普遍意志的集合。
一个集体的普遍意识并不一定是正当的,就如同一个人的偏好。
比如说最近我再看《曼达洛人》,曼达洛人社会要求人必须在成年后戴头盔,这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法律。
这里的法律明显是不正当的,一个人戴不戴头盔完全是个人自由,源自传统与意式形态的强制都没有任何内在的合理性,这是集体的偏好。
现实历史中斯巴达人强制人服兵役,维京海盗们四处劫掠,都能体现这一点。
可以说法律并不是完全正当的,那么那些不正当的法律是否给出了不服从的理由呢?
我并不认为因此就可以不服从法律,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笑话古人实行封建制度,也许后人也会嘲笑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社会制度。
只要有着正确根基的法律不断再修改完善中,就没有理由去反对它。
正当的完全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法律是永远正确的,只有在修改的一瞬间它是错误的,之后又马上恢复正确。
即便它可能带来一些不义。
法律与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不完善的。
即便是完善的的也没有一个存粹程序,使得正义得到彻底的贯彻。
我认为任何一个与现实执行相关且略微复杂的程序都不是纯粹程序,比如法律明显就不是,杀人肯定是不正当的,但现实中会出现抓不到杀人犯,或者误判了人让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能看到一个正当的前提下,根据法律程序可能会带来不义。
但这不代表法律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不服从法律。
不能因为自己爱人被杀死,而警方没有找到杀人凶手就选择不去遵从法律,认为法律不值得尊重。
疏漏是在所难免,其不幸是值得人同情,但并没有提供执行私刑的正当理由。
而且电影后面能看到警方抓住嫌疑犯,女主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执行了正义,这完全是个人的人愤怒,即偏好做出的选择。
非纯粹程序带来的疏漏要远小于主观的执行正义的。
关于义务警察最明显的反驳是这样的行为不能普遍化,因为人的道德观是任意的,这样将导致一个人们随意杀戮他人的暴力社会,人类将重回自然状态。
比如极端一点,有个宗教,这个宗教认为抽烟是最大的不义,是最大的犯罪,于是其信徒就到处杀抽烟的人,他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在电影中女主的道德观是很正的,但如果把私刑普遍化,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道德观都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不同的,那么一个人杀另一个人很难判断是否正当,很可能因为一个荒谬的道德观念去杀人,或者只是单纯谋杀用执行正义作为借口。
即便那个人就是恶人,比如一个抢劫犯,杀死他是合理的吗?
是不是对他的处罚太重了,私刑的处罚程度也是任意的。
这是从工具性上论述。
完全抛开法律,从正当角度来说,义务警察很多时候也并非是正当的。
女主义务警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任性。
什么是正义的与惩罚的程度都是主观且随意的。
那两个地铁上的流氓罪不该死,杀害男友的混混也被警方发现了,有很大程度女主是在满足个人的愤怒的发泄。
唯有当一个人被证实做了恶行,他人才有正当理由给与应得的惩罚。
但义务警察的问题就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作恶太过于主观,这就比司法机关判断是否有罪的正确率低很多,一个客观的程序是必然的,主观太过于武断。
从法权角度来说,权力是人类社会集体赋予的。
个人没有权力去执行私刑。
只有集体所承认的机构,比如警察才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施加暴力。
所以无论义务警察对什么人,因为什么施加暴力都是违法的。
某种程度上说义务警察是对全体公民的藐视。
除非他得到社会集体的承认,那他也就不再是是义务警察了,而是一个特殊的法律下的警察。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无法改革和完善法律与社会制度,人民无法发表和呼吁政治观点,又或者社会本身处在独裁制度下,又或者法律完全无法约束一些掌权者。
这时候义务警察是否是对的。
我们今天可以在一些南美、非洲国家看到这样的局面。
这时候我认为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法律要不无法得以执行要不法律本身就不值得尊重。
义务警察仅仅在这种情况下被允许的,正当高于法律,当法律无法自身完善使其靠近正当时,那么此时正当就完全取代了法律直接向人民颁布命令。
但这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个人去维护正义,而是需要社会制度的改革。
布鲁斯韦恩不应该去当蝙蝠侠而是应该去竞选哥谭市市长,如同绿箭侠一样。
果然我最爱的超级英雄任何时候都没让我失望。
一种恐惧所带来工具性作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当人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才能实现。
社会中恶的泛滥是因为司法中一有个糟糕的程序执行,腐败与不完善的法律;糟糕的社会制度;社会中没有一个共通高强度的道德。
这三者结合才是问题的原因。
我们应该完善法律,改革社会制度,加强道德教育,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社会体制下,好的司法程序,坚固的集体道德感下,犯罪是很少的。
义务警察不能解决犯罪,治标不治本,不,治标也不能实现。
唯一解决的是义务警察内心的愤怒与痛苦,以及一种英雄主义的满足。
本片很难说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基本上平铺直叙,中规中矩,无论是城市主题还是人物表现。
仅有的妙处就在于朱迪姐来出演Erica,在这个年纪 以这个身形,也算延续了其自panic room之后一贯的偏动作路线,朱迪姐和麦姐还有莎朗姐一样,人过中年之后愈发将小号size的身体内所蕴藏的能量持续爆发,彪悍到让人诧异,但是她又和麦姐与莎朗姐不同,她走的不是性感彪悍路线,而是知性彪悍路线,这就决定了其彪悍的表达方式是潜藏得更为深层的,是释放得更为矛盾的。
除了insede man里面那个agent角色,其他几部泛动作片或疑似动作片中,朱迪其实都在扮演同一个角色——非主动性tough化的普通女性,完成了从ordinary到extra_ordinary的进化,当然这种进化绝对不是正面的,受迫性改头换面和颠覆性自我再发现正是女性在遭受重大变故时很容易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种复仇的内在心理动机驱动了能量的内爆,而朱迪一直以来,直到现在,也一直是这种角色的头号花刀马旦,当然妮可姐最近也一直狂走这条路线,但是妮可姐由于本身size和shining度的关系,使得自身的能量本来就很难在被引爆前被完全隐匿,所以还是朱迪姐更加批判现实主义地说,妮可姐还是好好走情欲或者惊悚路线吧...
即便是号称不夜城的纽约,遍布全市的霓虹灯也无法照亮夜幕中的每个角落,电台节目主持人艾瑞卡和恩爱的未婚夫就在某个夜晚误入了最肮脏的黑暗世界,被一伙暴徒围攻,艾瑞卡被打成重伤,未婚夫惨遭杀害。
伤愈之后的艾瑞卡找到警探朋友,也是她忠实的听众梅瑟,要求他主持正义,但这个被无数罪案搞得焦头烂额的人,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艾瑞卡的案子上,愤怒的艾瑞卡决定自己解决问题。
她从黑市买了一把枪,成为了“暗夜复仇者”,惩罚逃脱法网的罪人。
这一切,引起了梅瑟的注意,他所代表的法律的正义显然不能认同艾瑞卡的做法,二人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
昨天在朋友家里看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是结局让我觉得有点意外。
但是我喜欢这个结局,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以暴制暴。
在法律很无力的情况下,我们无助,失望,然后疯狂。
前几天一位朋友的小孩差点丢失,后来问及如果小孩真的丢了,她会怎样?
她说她要毁灭这个世界,与那些拐卖儿童的家伙同归于尽。
同理,在当事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后,我真的同情并理解艾莉卡,也希望她的行为能逃过法律制裁,就如《死亡笔记本》里的月,如果他不是那么大的野心,他也会让善良的世人崇拜的。
喜欢莫瑟警官,一个正直,负责并经验丰富的警官;一个心里有爱的男人,呵,我想他在最后的决定至少有一半是出自于私心吧,虽然案子经不起推敲,但是管那么多干嘛呢,虽然所谓的法律被践踏了,正义却在!
爱也在!
不就很好了么?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总被法律束缚,正义得不到伸张,至少在电影里,我们可以过瘾。
当然我的想法在某些人看来肯定很幼稚,无知,没想到以暴制暴后的深刻后果,是的,我承认,但是我说了,这是电影,我们的正义感需要释放,我们的情感需要有一个出口。
当然,正如剧中艾莉卡接听电话时,有个听众说的:要用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这正是说明这个社会出了大问题。
我当然更希望我们有更好的治安环境,更完善的法律系统,更快的破案方法,更善良正直的人们,更鸟语花香幸福美满的世界,但是,至少在目前来讲,这真的有些遥远.....或者真如Judie Foste在剧中所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陌生人.艾莉卡在自己的正常生活被颠覆之后,另一个从未发觉的自己从内心升起,与原来的自己完全陌生,这才是她的苦恼吧,她无法正常生活,睡觉,同时她害怕另一个冷酷的自己,在这场灾难中她丧失的不仅是男友,更是自己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甚至她往后的人生也在那一晚中尽毁! 这样的灾难带给人的伤痛有多深?这个社会光鲜外表下有多少这样的惨剧? 为什么人们变得冷漠不相信别人? 这些,都是通过艾莉卡的遭遇让我思索的,虽然很沉重.很佩服Judie Foste的演技,那蓝色的眼睛里表达出来的每种情绪都很到位,再配上坚毅的嘴唇,高挺的鼻子,那张脸真是个性极了,越老越有魅力!
片中有一首歌不错,GG了一下,那首歌的名字是《Answer》,演唱者:sarah mclachlan 出自专辑
07年的好莱坞可谓一片阴霾。
当然不是说洛杉矶天气不好,或者市场惨淡,而是黑色风格的电影在这一年集体登上前台。
查了查IMDB的分级资料:《老无所依》,限制级;《血色黑金》,限制级;《迈克尔•克莱顿》,限制级;《理发师陶德》,限制级;个个都阴沉着脸齐刷刷站成一排,宛如《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方阵。
暴力、凶杀、犯罪、复仇,本届奥斯卡“黑”得让人有点吃不消,但其实此类电影恰是美国电影的强项,我们熟识的诸多好莱坞新老高手,也都练的这个套路:希区柯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科恩兄弟、索德伯格、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等等。
然而,除去电影制作者的口味问题,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门生意的电影,如果有人肯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人肯看。
确实有许多观众对这些作品迷恋不已,包括笔者在内。
而除了上述获奖的,07年还有几部类似作品值得关注,比如柯南伯格的《东方的承诺》,凌厉的镜头中有一种黑暗的奢华。
不过如果你受不了其中不加掩饰的血腥,就不如去看看颇有文艺片气质的《勇敢的人》。
《勇敢的人》,又译作《勇敢复仇人》、《复仇者》、《纽约那条黑街》等等。
看这些译名就能猜出30%剧情:电台女DJ艾瑞卡•班恩与男友夜间散步,却在公园里被歹徒袭击,男友被打死,她自己也被重伤。
艾瑞卡从此对生活充满恐惧,她买了把枪自卫,并击毙了一些坏人,渐渐扮演起惩治犯罪的“义务警察”。
但是杀人毕竟是违法的,警官莫瑟开始注意她,两个人之间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剧情其实无甚新意,类似的义务警察故事,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经典如《出租车司机》、《无人生还》,普及如《超人》、《蝙蝠侠》、《死亡笔记》、《非法制裁》,等等。
这个题材很容易做成孤胆英雄独闯虎穴的动作片,主人公有着类似布鲁斯•威利斯的表情和肌肉,踏着雄壮煽情的配乐,等等。
但是《勇敢的人》绝非如此,故事开始于女DJ略带沙哑的嗓音中,诗一般的语言,通过电波飘散在纽约的空中,描述着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细微感受。
之后的恋情细节,松弛而浪漫,如此情调,让人恍惚间觉得在看一部文艺气息浓郁的爱情片。
巨大的纽约,冷漠的警局,让这个刚刚经历灾祸的女人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感到无比疏离。
手提拍摄的主观镜头,表现艾瑞卡伤愈后第一次走上街头,些微的声响,甚至熟悉的走廊,都让她如惊弓之鸟。
出于保护自己的冲动,她去买了把私枪,一个彻底丧失了安全感的女人,只能依赖冰冷的凶器来抵御更加刺骨的内心的寒冷。
女主角是朱迪•福斯特,自从《沉默的羔羊》之后,她似乎成了这种心灵承受巨大压力的小女子的不二人选。
瘦削的轮廓,绿色的眼睛,和紧闭的嘴唇,努力抵御着发自内心的战栗。
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艾瑞卡知道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曾经熟识的街道变的陌生,恐惧侵蚀全身,而战胜这种恐惧的办法,却是在黑暗的街头射杀罪犯。
如果说第一次杀人,出于自卫的她惶恐而紧张;可第二次杀人,就冷静了很多;接着第三次,竟然从中获得了快意;第四次、第五次,这个瘦弱的女子已然食髓知味,如同杀手般熟练而冷血。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故事没有打算塑造动作英雄,而是挖掘人物的内心,循序渐进的性格变化,描述了一个女人如何一点点地走向善恶模糊的边界。
而追逐着她亦正亦邪的背影的,就是警官莫瑟这个角色,他代表了合法的正义(或者说被秩序授权的暴力),构成了艾丽卡行动的另一重压力。
莫瑟由特伦斯•霍华德扮演,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三线演员,尽管多年来一直当配角。
作为制度的代言人,他一直试图抓住这个“义务警察”,虽然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她。
于是本片另一层精彩的戏剧冲突,就发生在他和她的进退周旋与试探揣度之间,尤其是最后两人并肩喝着咖啡的那场戏,看着镜中的彼此,分明知道,对方是敌手,也是战友。
一边看一边猜结尾,看到当中,觉得艾瑞卡最后要么自杀,要么与坏蛋同归于尽,但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你要杀人,要用合法的枪”,他站在了她的一边。
但是在这一刻,警官莫瑟不再代表法律和制度,他代表的是观众的需求,或许可以说代表了今日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自身安全与法律保护的怀疑,甚至奚落。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个瞬间,都会愤怒到想去行凶。
譬如少年被街头流氓骚扰,譬如妻子被醉酒丈夫殴打,譬如被骗被害被冤枉被欺侮被穿小鞋,譬如路见不平总想拔点什么……年轻的时候我就无数次想象身上有把刀,最好是枪,或者干脆怀有绝世武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你看,温良瘦弱如我,也向往着以暴制暴的血性和过瘾。
问题是,我和多数人一样,总是告诫自己隐忍,要遵守秩序。
毕竟,法律、道德、理性,才是社会得以和谐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而个人的那些委屈、不平、无助、愤怒、仇恨,只能自己想办法化解咯。
比如就可以化解于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意淫之中:在法律和正义无暇顾及甚至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勇敢的人站出来惩奸除恶。
可是,如果勇敢的初衷是因为没有安全,谁会愿意做勇敢的人呢?
看到一半的时候和老公说起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想拍现实真实的社会存在,但是我担心这部电影要怎么收尾。
打趣地说起,复仇电影最后是为了图个酣畅淋漓的an eye for an eye,但是太理想化;很多批判现实电影最后是一黑到底,看完让人沉默好几天。
我说,我很喜欢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主角,她有爱人,有朋友,有热爱的工作,还有只狗,她还会帮邻居扶门,一切都很完美。
只是那天晚上和未婚夫去公园遛狗,被命运砸中,砸倒在地。
最后会怎么样呢,如果一黑到底,我会难过很久;如果太理想化,又感觉枉费了电影前半段的真实。
当时老公说很真实但又不理想化的电影也有啊,例如The Next Three Days,然后我们还开聊了很久。
最后鼓起勇气把电影的后半段看完,幸好,幸好是这样的收尾。
前半部的真实在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还不会推出个大bug来,至少以我这种普通观众的认知水平来说。
1. 必须是一黑一白的搭配,不然就变成了白人孤胆英雄的颂歌。
黑人警察叔叔的执着和白人女主的火花才能让人想到超越种族的人性、道德和正义。
2. 第一次开枪在便利店,这一场时间不长,但也是个完整的故事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会有很多同类的案件。
贫穷的白人卖回来了越南新娘,这种购买关系让本身在贫穷区成长的道德观念不完善但是物权观念十分强烈的丈夫认为:这个女人是我买回来的,所以她生产出的(或者挣回来的)一切财物、人都是我的。
所以才会因为妻子不让自己见女儿而愤怒地持枪质问,才会不把对方当人(因为是货物)地一枪崩掉,还打开便利店的收银机拿钱,嘴里嘟哝着:这些钱也是我的。
同样,美国梦遍地的美国,越南新娘可以得到工作,可以挣钱,可以慢慢萌发出自我意识,能决定我要独立我要离开这个男人,还要把女儿带走。
可是,美国梦并没有保护她完全脱离对方的认知。
3. 再次开枪,是在地铁上,即使是敢于开口制止不良行为的黑人父亲也避免不了在儿子面前被同肤色的两位黑人青年奚落捉弄,只能仓惶地逃离地铁。
这位父亲想维护的是一位白人学生,可是连自己的自尊都维护不了。
暴力、作恶、侵凌,包括但不只因为种族肤色。
4. 又开枪,是为了一位雏妓。
被救下来的雏妓在重伤时说了一句:这里还是美国吗。
美国梦把她们带过来,可她们从一个火坑掉进了另一个火坑。
人不改变,环境的改变也不能拯救一切。
可是她被女主拯救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女主被黑人警察怀疑而被带着去见这个唯一活着的证人是,女主含着泪说‘你说出真相吧,说出一切吧’,可是她说她什么也没看到,她拿过了女主的十字架项链。
5.华人能卖一切有人想买的东西,包括枪。
这是stereotype吗,刻板印象?在电影里看来,倒是全无违和感呢..女主当时对着白人店主说,我可能没办法活过24小时,却依旧被冷漠地拒绝:‘填表,考持枪证’。
这时,为她提供枪支的华人,让人怎么样都恨不起来。
为什么会恨不起来,为什么会觉得女主的杀人是顺理成章呢,为什么会觉得帮助女主治疗、洗掉血迹的黑人邻居像天使一样,为什么会觉得黑人警察最后帮助女主作伪证是正确的呢?估计作为观众,我的三观跟着一步步扭曲了...无声的愤怒最后让女主成为了the brave one.因为,在爱人逝去而自己重伤刚醒来后,只有冷冰冰的警察,没有理解、同情和心理治疗。
被逼着认犯人,眼前只有那些急着破案的警察,女主说‘为什么我不觉得你们是好人呢’。
因为,朋友没办法帮助自己。
那么痛,痛到无法出门,害怕到无法回到现实世界,觉得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信任这个自己曾经热爱的世界。
我如此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被报以这样的痛。
因为,政府和警察都没办法保护自己。
去警察局查问案件进度,只有官方的对答,编号和等待。
没办法生气,因为他们太忙了,因为事情太多了,因为同类的案件太多了,这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管理和法则。
但是个人呢?因为,连工作都没办法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被卖了要接现场电话,快被逼疯,要出卖自己的隐私。
女主边吸烟边对黑人邻居说,我不在乎,我想死。
黑人邻居说,人有很多种死的方法,但是你要找到一个活下去的方法。
黑人邻居出现的场次不多,但是每次都能留下一两句金句。
她和女主说了一个故事,在她的家乡,孩子被逼着杀自己的父母,只为了证明他们可以。
人会死的,但是死的原因却赋予了这条生命不同的意义。
杀也一样。
女主不信任公共制度了,不信任警察了,才会选择报私仇,宁愿做伪证也要报私仇。
但是,无声的愤怒,感同深受的观众却理解了她。
甚至在电影中因为对错观念而飘摇的黑人警察最后也认同了她的选择。
罪犯的女友也心情复杂地帮助了她。
黑人警察曾经是铁面无私的,但是他也因为无法保护想保护的证人,想绳之于法却逍遥法外的罪犯而痛苦不堪,甚至连自己身为律师的妻子也不再为正义而努力,转接商业案件之类可以带来财富的案件。
找到知音的他,在帮助女主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对现实社会有多无奈,对片中女主做法就有多认同。
在无法信任的世界了,成为勇敢的人,是多无奈。
如果能被社会保护,能被制度保护,又何用自己来抗争。
这个理想化的结局,幸好不用一黑到底,但是也很无奈。
p.s. 黑巷中的少女 Judy Forster 很类似的反抗。
配乐好赞
女主和男友被流氓攻击,男友死亡,女主重伤后恢复,买枪开始为民除害,但迟迟无法查出流氓信息,听她广播的警官开始帮她,后发现她有杀人嫌疑,对她说出自己最想抓的罪犯,结果女主替他杀了罪犯,警官发现后恍然大悟,女主去找流氓报仇,在赶到的警官协助下杀死流氓,警官要其对自己开枪并嫁祸流氓,女主开枪后离开。
故事不错,演员不错,结尾不够和谐。
看这个是冲着朱迪福斯特去的。
一部电影有多少东西shock你才算好电影?
海报便已经吸引我,出租车司机、沉默的羔羊、空中危机、局内人——我印象中的朱迪没有短发,印象中的朱迪很少低头……电影的开头,不必关注她在说什么,只是耳语般的独白已经足够熨贴。
放松自己,仿佛漂浮在水中,把自己当作风中的发丝,只要随着剧情舒展即可。
劫后余生,她回到播音室,静谧、欲言又止,心脏便开始随她而动;终于她开口了,声音、镜头、她所说的一切……这足够成为我的好电影。
纽约 全世界最安全的大城市但是 恐惧 你曾经热爱的城市如此恐怖当你看到熟悉的街角 你竟会害怕它的阴影你看到一样阶梯却不敢爬上去我从不知道活在恐惧中的感觉女人害怕一个人走路回家人们害怕邮箱中被放置了毒药 黑暗的夜晚人们彼此恐惧我一直以为恐惧是别人的事 是弱者的情感恐惧从未降临于我可现在我沉沦了当你被恐惧侵袭 才知道它一直在那在你所爱的一切的表面下等待你会全身颤抖 打从内心害怕当你看到曾走过街头的自己不禁会想 我会再次经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吗美丽的薄唇面对着调查案件的警官,那么紧张、那么惶恐,可是朱迪仍然努力地抬头直视;面对唯一的目击证人——一个受伤的女孩,朱迪怜惜着,鼓励她说出真相;面对被发现的不利的局面,朱迪保持着冷静。
咖啡馆里,艾瑞卡(朱迪饰演)和警官见面。
警官:我还是菜鸟警察的时候,会这样测试自己——我会扪心自问,如果我认识的人犯罪,我有没有勇气逮捕他们?
艾瑞卡:什么样的人?
警官:跟我很亲近的人。
比如我希望能成为最好朋友的人。
艾瑞卡:然后呢?
警官:我一直希望我有勇气能说我可以。
艾瑞卡:你可以吗?
警官:我可以。
我要你知道这一点。
艾瑞卡:我知道,所以我才佩服你。
警官:只差一项证据我就能逮捕她。
艾瑞卡:你一定会找到的,你是好警探,不会错过任何证据。
艾瑞卡离开前,警官握住她的手。
这样的女性,这样的警官似曾相识,可惜末路狂花中的警察疲于奔命地追逐着公路上的路易斯和塞尔玛,关于帮助,有心而无力。
《勇敢的人》并非女权主义的影片,至少我不想这样去定义,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关于女性受伤害、迷茫、生存、复仇和回归的故事。
短发、薄唇、直视,大爱朱迪。
朱迪演的复仇女,游走在正义和争议的漩涡里,其实从所学的法律常识中这样的处理手法来得痛快和直接但和社会性的处理方式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样的人性故事很多很多,但朱迪制作并主演了,显得这个耶鲁的高材生在电影的世界里表达了社会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是值得大大地探讨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些时候的一念之差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对当事人的双方都是,一念中如果邪恶闪过了可能社会的普遍的人类价值系统会做出一定的公认的处理或好或不好,一念之中如果带着争议的正义闪过了可能带给社会普世认识也一样会作出判断,但这个判断带有的是好是不好呢?电影是教科书,电影是宣传队电影的背后,会引起的社会性反应深入人心了吗?还好,电影是个故事剧,不是LIVE SHOW.朱迪的味道还是有的,但影响力也被她的同行恋的大胆冲淡了许多,仅从这个电影的判断上来说.
故事有点儿假 Jodie Foster演技还是不错
结局很好,没有意料中的双方对峙,大快人心!朱迪老了,泰伦斯很帅~ 4
Now,if you're gonna use a gun,you make sure it's legal.这结尾可以哦,不过警察这么“栽赃”给坏蛋,是不是有点不符合法治精神啊~女主这个枪法也太准了点,几乎枪枪毙命,不像是新手啊~除暴安良的任务这回落到了一位女性的头上,跟男性的果敢不同,女主多少有点犹豫与心软,可惜影片虽然想呈现这种滥用私刑和维护正义的矛盾,但是处理得比较粗糙,在广播站听取观众电话意见的一段拍到最后变成歇斯底里的感情爆发,有点不合逻辑~说说两个小彩蛋,第一是有Jodie Foster的露点小片段,二是1小时11分37秒那个Who will they go for next,Donald Trump?That's incitement.And justified.话说川普在当选总统之前就那么招人恨了吗???
不错的电影 剧情老套,但却不会让你看得索然无味.Jodie Foster把电影中女主角演的很好,我想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Jodie Foster 的演出.剧情最后还是回归于老套,我猜测是最后艾瑞卡被那个警察发现后自杀,结果导演还是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片尾曲很好听!
非常的牵强,做作。
啥剧情
救赎杀戮老矛盾
插曲好笑-11/21/15 at MoMI
2008年2月22GSCAS
get a gun, shoot them all-2010.1.24
朱迪福斯特个人秀!精彩!
法律始终是法律。就算它有漏洞,就算以暴抑暴真的大快人心。
突兀的结尾
初中最喜欢的电影……
最终她选择了靠自己!而不是靠这个社会这些规则去给予她公正的判断!但多少有些过了!戏剧张力嘛!
"It is astonishing, numbing to find that inside you there is a stranger. One that has your arms, your legs, your eyes. A sleepless, restless stranger, who keeps walking, keeps eating, keeps living."
不是朱迪最好的电影...但只要她在....就够了
女版黑暗骑士,朱迪福斯特扮相好帅。I'M NOBODY.I SAW NOBODY.NOBODY SAW ME.三句话道尽女主为何走上不归路。结局如果在《七宗罪》一转《致命呼叫》时黑屏结束观感会更震撼,警察教女主射伤自己做伪证的剧情完全是画蛇添足。
泰伦斯绝对的好警察!哪像现实里的搅屎棍,老鼠屎,帮坏蛋说话,威胁真正有正义感的好人!这个世界上有的畜生就该下地狱,朱迪福斯特的每一枪都崩得帅爆了!
是不是只有我是为了Terrence Howard 看的……不难想到1984年纽约“地铁义警”的争议。其他都很好,结局扣一星。更写实的结尾当然是,民众众筹高级律师让她脱罪呀,伟大的美帝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