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尾岛上的 684部队是韩国为了报复“1•21青瓦台袭击事件”而特意组织的敢死队。
据维基百科资料表示“电影将31名成员描述为从全国死囚罪犯及流氓中抽选而成的死士,但也有队员遗族宣称成员多为受待遇吸引的一般民众。
”而百度百科资料则表示“大部分敢死队员都是些肇事逃亡的卡车司机,汉城车站的黄牛贩子,冒牌和尚,流浪歌手,诈骗犯,酒鬼,马戏团团长,落魄的拳击运动员,睡在隧道里无家可归者等等流氓地痞式的人物,虽称不上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但也是让警察极为头痛的难缠家伙。
除此之外,另有5名队员是遭绑架的普通韩国人。
”如果那31名成员确实都是死囚,那他们原来便已经是死了的,这个必死的任务不但可以洗刷掉他们身上原本的污名,甚至还可以光宗耀祖,那在实尾岛那几年便可以说是借来的,虽然很冷血,但是被背叛的悲剧性与愤怒感相对地可能会有所降低(冷血点来讲啦),但悲剧性还是有的。
但是如果这31名成员只是一些小型罪犯,或者是社会底层,甚至是被绑架的普通平民,那实在是太冤枉(尤其是被绑架的平民)。
小型罪犯虽扰乱社会治安,但罪不至死;社会底层,投胎技术不济,出身不好也不是死罪啊;被绑架的普通人就更冤了,彩票不见得会中,死士训练团的锅倒是从天而降啊,还 TMD 地甩不掉,还被扣了顶爱国帽和光宗耀祖梦。
电影内描绘的正统军与敢死队日久建情,我是相信的。
天有不测风云,以为飓风前夕,没想却晴空万里,之前防灾的措施用不上也是有的。
飓风不刮了,防灾措施用不上了,要取消拆掉也不可厚非,至于是否要将材料给另寻他用,抑或收存以待将来不时之需,还是直接销毁呢,确实是有待考量的。
不过 684 部队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却想一个轻飘飘的销毁命令便可以为可以轻易抹杀。
唉~朝鲜磨出来的剑,出鞘便离韩国总统府的直线距离不过百米,若非那可笑的黑色胶鞋和俘虏的泄密(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没准也得逞了;他们自己磨出来的利刃,无鞘可置,也无法任之默默荒废生锈,最后搞到要以自己的鲜血为祭来毁刃(据百度百科资料实尾岛上代陆军中尉及其他12名士兵被枪杀,而后一路杀往汉城的路上又导致了12位普通市民和警察的死亡。
),虽然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可能只是手指头不小心被一张废掉的文件给不小心划破了一点点点皮的级别。
一把好刀,可以用来砍杀敌人,也可以用以自裁,想开一点不想杀别人也不想砍自己的话,拿去切个菜做个饭行不行?
虽然好刀未必会乐意,但也不用连商量都没有就毁刀啊。
另外,电影中有一幕提及两名队员跨岛强奸民女被处以极刑这一幕。
本人首先是佩服导演,导演和编剧虽然怀着极其同情 684 部队的情怀 / 初衷来设计这剧本,但没有为了美化而特意省略掉 684部队在被闲置期间确实有两名队员跨岛强奸民女这一特不光彩的部分。
虽然 684部队被憋了几年年,很憋屈,但是别人家的女儿在另一个岛上也没招谁惹谁啊(就算真的招蜂引蝶也不表示可以被随意欺辱,就连元朝时期的许衡都懂的“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的道理,难道是现代人故意不懂的吗?
),所以我个人对导演把这一幕处理得这么悲壮慷慨感觉特别不适。
同时个人也觉得这部电影的雄性荷尔蒙爆棚(男性军人电影很正常),演员的表演都很用力,认真来讲很多时候都觉得有点用力过猛了(也许是剧情需要吧)。
刚看其他评论,得知是真实事件,就把推荐改成力荐了拍得激情澎湃,雄浑震撼,这些显而易见得优点相信看过都会认同我想说引申的几点联想,发散一下观感:1,国家恐怖主义导致国家恐怖组织的诞生和茁壮成长。
前者是政府中的强硬派采取的极端政策,后者是军队一旦和社会有所沟通(譬如本片中这样利用死囚改装训练成特种部队的情况),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现实里是本·拉登,荧屏上就是箭鱼行动或者战争之王中那样分不清国家敌人还是国家代理的国际猛禽2,统一是韩国自由荧屏永远亢奋的主题。
从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的直接宣泄到海岸线、2009失去记忆这样的边缘申诉,分裂一直是这个民族持续半个世纪不肯承认的噩梦--无论南方、北方!3,开始还想着如果让这19个无名战士进入汉城就好了,--那时还不知这是史实。
在现在的好莱坞模板里,可以考虑这样的娱乐因素。
另外,死囚犯这个题目想到《火烧岛》,--想想我们国家每天处决多少死刑犯,如果利用起来作为活死人干黑活儿的话。。
呃,就此打住,作人要厚道,非礼勿想了
今天看了sbs的综艺环环相扣的老故事2.e02(210318),意识到它讲的是实尾岛这个电影的真实故事。
电影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真实的故事里,684小队里没有军人或死刑犯,因为不管是军人还是死刑犯说到底都是受国家管理,都会违反停战协定。
他们的真实身份都是贫穷的普通青年。
因为要支持家里,身体条件很好的他们被重金诱惑骗到了岛上,目标是完成报复暗杀金日成,人数也是与北韩派来刺杀朴正熙的人数相同:31人。
在同一天同一时刻,他们一起消失了,没有一个家人知道他们去到了虚妄的人间炼狱:实尾岛。
他们来到岛上,以真人骷髅为图腾,一起喝下人骨粉(相当于歃血为盟式的精神武装),化身为獾。
獾是凶狠的动物,刺杀任务名曰:獾作战。
然而经历了非人的生死训练后就差临门一脚时,任务却被无限期搁置(因为美国爸爸当时身陷越战无法给韩国提供军事援助(尼克松政策),使得朴正熙搁置了刺杀计划)。
说好的3到6个月变成了3年,可怖的训练照旧进行,有1名死亡,没有目标、说是训练兵却没有军人身份,作战无期、回家无望,因为没了总统的关注失去了监察工资都被上面贪污,连原来丰富的伙食都下降到了不得不去山里打蛇和狗抢饭吃的地步。
其名为獾在这样肉体精神都快绷不住的情况下,由于獾们的素质比看管他们的军队的素质高太多,军队也担心起义于是给上面打报告却被驳回。
这样无望的情况下,因为以下犯上有一名獾殴打了看管士兵,被当场处分。
处分的方式是,其他獾被要求拿起棍棒将同僚活活打死。
以这样的方式被处死的獾,还有5名。
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复杂,这样的高压统治獾们没有爆发,悲剧却往往从琐事开始。
压垮骆驼的虽说是那最后一根稻草,却离不开之前数年的千斤重担。
事情的起因是一瓶烧酒。
悲剧却往往从琐事开始一句话概括就是有个獾藏了烧酒和同僚们偷偷一起分享,结果被军队发现所以獾们集体接受了处罚。
其实这次处罚比起之前那些严厉的处罚实在是力度轻微,但是到了晚上,獾们一名一名聚在了一起:阿尼,不就是喝了点酒吗?
是那么天大的事吗?!
现在不能再忍了,把他们都杀了去qwt吧,告诉我们的委屈。
是啊,多委屈啊,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能猜到了。
獾们偷了枪射杀了军队(有漏网之鱼,而且漏网之鱼还特别委屈:我们曾经那么相信他们!
我们还以为是北韩的军队突袭我们,回头一看诶怎么回事那个跪姿举枪向我瞄准的不是天天见面的训练兵吗?!
)。
接下来,在这次起义存活下来的22名獾,拦住了去首尔的巴士然后在途中被警察拦截于是大家一起拉了手榴弹自爆,车子成了一片火海。
这个时候距离他们逃离人间炼狱实尾岛,刚刚才两个小时半。
万万没想到,讲到这里,比这烈焰更残忍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那辆车在这场自爆里竟然有4名獾存活。
往后看就知道,如果自爆的当场地狱就愿意收留他们,该是多么仁慈的恩典啊。
在首尔城中心竟然有枪击战,全国都沸腾了,政府必然要开发布会。
第一次发布会把他们说成是北韩的武装份子妄图冲击首尔被拦下了,第二次发布会说成是关在实尾岛的军特犯暴动击毙管理人员跑出来了(就连军特犯这个词也是为他们专门制造的,历史上有且只用了一次...)可真是尽心啊...但是在野党也不是傻子,立刻抓住机会将这件事闹到了军事法庭上,要切实弄清楚他们每个人到底为什么跑到实尾岛上去了呢?
因为是秘密不能告诉大家目前看起来事情似乎出现了大转机,可真实事件的发展却出乎人的意料,獾们的回答居然是:因为是秘密事项所以不能告诉大家。
结果就是4人全部被军事法庭判处了死刑并且被很快地执行了。
看到这里脑子一下就炸了,诶?!
明明是赌上了自己的性命逃出来走到了这里,终于有个地儿能能诉说心里的委屈,身上溅着27名战友的热血还没有干吧?
到底为啥,在这紧要关头行使了沉默权呢?
没错就是你们所想的,国家给了他们不死的保证,一模一样地再欺骗了他们一次。
在国会介入之前,军队相关人员找到了他们:你们杀了人反正是个死,只要保守秘密,就让你们一起去越南生活。
殊不知间谍这份职业之所以这么惨,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是一个秘密。
秘密越大,越要公之于众才能保护自身安全。
那所谓的保证,从最开始就没有打算遵守直到他们去世,家人都毫不知情。
那么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真相大白的呢?
最早的机会出现在当时巴士上在爆炸中被保护了的孩子妈,保护了她和孩子的军人自爆前递了一张字条,想要给家人送出去一封信。
这封信虽然这位妈妈没能送出去,却被记者登在了报上还被这名獾的家人看到了,家人找到了报社,报社却不敢告诉他们真相(换谁都不敢)。
临别嘱咐殷殷切切,字字诛心:"忠清北道 沃川郡 沃川邑 马岩里,我叫朴基秀 ,我19岁离家,我家里不知道我的信息,请给这个地址寄一封信"。
听完这几句我忍不住哭了,獾还有姓名啊,有故乡呢。
獾还有姓名啊,有故乡呢第二个机会是当时实尾岛暴乱时幸存下来的官兵,只要愿意,他们也可以曝光真相。
但可惜的是,他们退伍的时候都被军队下了死命令:20年内闭嘴不提,不然会被送上军事法庭。
于是这条道也堵死了。
真正的机会出现在30年后的韩国世界杯。
就在世界杯的2个月前,光华门出现了一群可怕的示威者,那群人说:我们是北派间谍。
这时北派间谍这个群体才第一次真正曝光在普罗大众的视野。
原来除了实尾岛,其他地方也大量存在着獾这样的,没有军人编号也没有军阶,不算平民也不算军人的存在。
可怜地忍受了非人的待遇,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国家却置之不理。
这些人的人数,是惊人的13000余人。
下落不明不知死活的,是7700余人。
示威者选择在世界杯爆发,揭开自己国家的遮羞布,实在是太聪明也太无奈的选择。
一位实尾岛獾的妹妹,因此得以在38年后终于见到了哥哥的尸骨,妹妹哭着说:哥哥,不要原谅这个国家。
千万不要原谅这个国家。
但实尾岛上不会有那4名死囚的遗骸,至今为止都没有找到到底原谅不原谅呢。
最冤屈的是那4名至今都找不到遗骨的獾吧。
来看看他们的遗言吧。
无法说出真相、然后我就算死了也不要告诉家人(金炳廉);孤独了三年无法喊一声父母、这辈子无法完成獾作战任务是毕生的遗憾(林成彬);三个孩子太可怜了啊真想他们啊(金昌九);最后一个是临死仍一字一句刻画着爱国歌、为了无法为国家斗争却在国民的批判中丧命感到冤枉的遗言(李瑞天)。
那些不该被叫成獾的,也是什么人的弟弟、什么人的孩子、什么人的父亲,什么国的子民的年轻人写的遗书,在这些遗书里,看得出深深的遗憾和热爱。
至于原谅就不要原谅了吧。
史泰龙最后一滴血里说:就像我们热爱国家一样,希望国家也热爱我们。
然而,只是上面出现的那些残忍自私的当权者是不能代表国家的。
那些经历同样遭遇蛰伏几十年终于找到机会聚集起来勇敢发声的人,那个传递了獾最后音讯的的乘客和敢于把这封信登出来的记者,那些多年之后仍然为了素不相识的你们流泪心疼的陌生人,那些将你们的故事拍成了电影将你们存在的痕迹留在了人间的人,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的一员。
因为他们深爱着我们,因此这个国家也一定深爱我们的吧。
军人誓死守卫的,从来都不是国家这么一个虚幻的名词而已,是这个国家他们深爱着的深爱着他们的人,路边小孩的童音笑颜,从小置身的山川大海、遥望的璀璨星辰。
太遗憾了,也太美了。
不懂的人永远都不懂吧。
注:上面大部分是搬运了这个节目,因为看完觉得实在是太震撼了。
只有少部分的念念叨叨是书写了我自己的感悟。
建议对实尾岛的历史有兴趣的直接去b站观看全篇,不亏。
在网上看《猛龙》预告片的时候看到了许峻豪,脑袋里第一反应是《实尾岛》这部片子。
他的角色是一名中士,实尾岛上唯一活下来的中士,有一张扑克脸的中士。
当初看完《实尾岛》的时候很想写些什么,可是感觉有点难。
一群汉子为了生存去执行政府的暗杀计划,没想到一去就是三年,而最终政府也没有给他们应得的东西。
中士最后向当局请命之前忘着列队敬礼的队员,说:“我回来买糖给你们。
”可是,最终......爆炸的车厢,散落一地的糖果,撕心裂肺的呼喊......许峻豪饰演那个中士,而那个真正的中士也去片厂找到了他,那个在历史里幸存下来的汉子看到他便禁不住流下泪来,当场许峻豪也大哭起来。
是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1968年。
其实并不太遥远,不是么。
“国旗包裹着尸体,尸体尚未冷却......”“864”的硬汉们唱的最后一只歌。
(只是自己博客上的一点小东西。
)http://sorryshevchenko.bokee.com/3655095.html
好友不断的推荐 再不看就不好意思了。
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似乎永远看不到真相。
最后士兵们用自己的血写下的名字似乎抵不住一瓶洗洁精的清洗。
历史啊历史,真相啊真相!
这是谁的悲剧?
唯以自慰的还是那句话: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但愿如此。
又想起天朝的现状。
我们经常“被”代表,经常被指引,即使是身在现场也是不明真相。
真相,真相,真相,你到底什么样?
最初是想了解史实,结果看了一部热血电影,节奏紧凑,归类到战争片中也算是上等佳作,影片前半部的关注点在人性的压制,魔鬼的死亡训练, 推迟满足感,后来渐渐转到两个教官任务形象上。
之前冷酷的教官在最后的生死关头越发的有人情味,而之前看似和善教官到最后为了自保要完全牺牲掉这群士兵,这种任务形象前后的反差比影片中的主流冲突更加吸引我,超过的本片的政治意义。
就事论事,那个开始和善的教官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自保的本性加上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他的所做作为一点没毛病啊,不过导演还是极力把他描绘成一个相对反面的角色,通过之前的和善形成这种强烈的反差,强力煽情,估计没有几个观众会喜欢这个角色,反而那个严厉的赵中士,前半部分把他刻画成一个魔鬼,到最后关头强力掉头,充满了人情味。
这两个教官的角色应该是在剧本中加入的,导向性也很明显,向观众传达一种表面和善并非善良的信号。
不过这个信号太过强烈,以至于看完之后我有种感觉,面善的人都是虚伪的,还不如那些冷眼相对的人,至少他们真实。
这个点在生活中应该能引起好多人的共鸣,我也不例外,估计好多人都很说出一堆例子,比如自己的高中同学小明, 前同事赵四,隔壁老王,远房亲戚雪姨等等,不过面善与心善真的就这么对立么?
引起共鸣的原因,首先是这种表里不一的反差造成记忆增强,比如一个平时就作恶多端的人做出好多丑恶的事情估计大家都不会记得住,如果他突然做了一件善事就会让大家大跌眼镜,反之亦然。
这是一种心理预期和实际的差距带来的一种失望,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在生活中也在不断的修复这种对人判断的误差,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经历的事情越多越发现你的经验越发无效。
类似两位教官,我想起了《撞车》中的两个LAPD的警察,这两队觉得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那个误杀了黑人小哥的Tom Hanson,如果不考虑前后的反差,他的正当防卫没有什么错, 而那个有些极端种族主义的 John Ryan 在后来求出了黑人司机,也是一个警察所应当做的。
这两对角色的处理完全相同,我的观点也由一开始的完全被导演引导变得后来的相对理性,一个表面和善的人的不需要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典范,而一个斤斤计较和的人也不会什么时候都讨价还价,任何决策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不要被一个人的表面所欺骗,也不要用一个人的表面去绑架他。
如果能做到这点,人生境界应该会提升不少吧。
感觉有点跑题了,最后,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小细节出的非常好,赵中士最后看到公交车之后跳下车的时候一带糖果散落在地,不由得眼眶湿润,不过这种过于煽情的手法降低了一些政治性中立,瑕不掩瑜。
韩国当代电电影发展中的一个分枝是,以韩国与朝鲜之间的分裂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颇受关注。
从我最初看到的第一部韩影《生死谍变》,到后来的《太极旗飘扬》,直至最近的《实尾岛》,均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电影。
它的基本特征是:在这种背景中重新审视及思考这段历史。
我想在历史的真相中,曾有过被深埋的历史,终有一天,这些历史将真相大白于另一段的历史。
实尾岛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段历史。
《实尾岛》的故事梗概:朝鲜与韩国关系紧张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韩国为了报复朝鲜训练组织的31人特工,进入韩国剌杀总统朴正熙的事件,将以死囚31人,由部队押解到实尾岛,进行魔鬼训练,准备潜入朝鲜剌杀金日成。
在军事训练过程中,部队与特工们产生了感情。
就在特工出发的当晚,命令突然被取消。
这样,特工们又回到实尾岛等候再一次的命令。
取消的原因是政治气候的变化,其时,韩国与朝鲜关系开始缓和,组建这支部队的局长被免职。
而且下面下令除去这支部队。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用处。
负责训练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不愿意亲手屠杀已有感情的特工,饮枪自尽。
愤怒的特工们消灭了岛上驻扎的部队。
劫了一俩客车开往青瓦台,欲质问公道何在。
路上被当局部队拦截。
特工们释放了车上乘客,集体引爆手雷自尽。
实尾岛确有这样一段的历史。
这段历史是在金大中任韩国总统时被披露。
我得承认我一般情况下对于国产的战争体裁的电影是较为反感的。
它们的特征是人物已经是一种政治符号,电影中的阵营也是黑白泾渭,主题仍然是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然而韩国的战争电影中,较为注重的并非历史画面的营造,而是以人物来反映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在战争电影中,是人物重要还是历史重要呢?
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战争或是其他仅是一种背景而非主题,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它的最后目的都不过是展现一种人性。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女主角。
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处于一个叫做实尾岛的小岛的小岛上。
在看这部电影时,可以将之划分为两个主要内容。
一是在实尾岛上发生的一切,二是离开实尾岛之后的结局。
这种有些牵强的人为划为,对于理解电影的艺术有一种作用。
即,只有前面的部分成功了,才能带来后面部分的令人真正信服。
这部电影在电影技巧上没有更多地进行探索,它更多通过的是演员的精彩演绎来完成。
它通过岛上训练这一个过程极其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基本轮廓,他们从死囚、社会渣滓,被在“反正也无处可去”的支配下,被训练成一支特种部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自己将创造历史的想象所骄傲,认为将留存于历史和人们心目中。
我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民政策下的成功,我只能说,无论时代背景如何,人终究都是人,而不是没有情感的石块,在前半部分中,并无涉及到更多的政治因素,前半部分的所展现的,是一种人性的长华,即使是被完全剥夺了自由的人,也有着做为一个人本身的尊严与“存在于时代”的深深渴望。
意况形态在这里面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被政治目的所强迫的人群,他们如此复杂的思想情感是怎样得以复苏的。
一方是押解这些人的正规部队,一方是希望通过这段历史而洗刷一切过往,重返家园的人群。
在这个特殊的管制过程中,在一个岛屿上建立起可以令人相信的感情。
电影的戏剧性冲突上的处理是每一部电影都在运用的手段。
它是通向人物性格展现的高潮的必经之路。
这部电影同样在这一点上达到了相当的成功。
出发前的痛饮,高唱国歌的气概,大海中命令被突然取消的不可置信,重回实尾岛的无所适从。
部队军官与上层的对话,一点点将故事推向了命运的高潮。
直至部队军官不愿意下手,故意让死囚听到真相。
这个时候达到了整个故事残酷的高潮。
要么被部队消灭,要么消灭掉部队。
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了第二个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质问的尊严:为什么不将我们除去?
而怀着再生的希望的时候,却又要来消灭我们?
原来我们是没有存在过的人。
真正的真相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的人,我们最后的路,都是死亡。。。
在这样的情境中,整体性的愤怒火山爆发。
我们要去问个明白!
问清楚我们不明白的问题。
去总统所在的青瓦台。。
就这样走向了死亡。
也只有这样走向死亡。
电影的最后也成为一个最感动人的画面。
这些未曾存在于世界的人,为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血,在这辆车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
高喊祖国统一万岁扑向了手雷。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竟然久未平静。
在厌倦于那些肤浅而直奔娱乐而去的电影中,我得到的只是积压的疲累。
它们的轻松丝毫带不来身心的愉悦与心弦的拨动。
而真正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无不是将目光专注于人性本身的那些电影。
鲜活的面庞上写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在命运的河流中怎样闪现人性的光芒,在怎样的历史中书写他们的历史。
我一再乐意谈及韩国电影的原因我想在于此:它们进行过思考。
它们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所有重大的事件,在电影中,不过表现在一双双眼睛中而已。
无怪乎有一位电影评论家说:“我喜欢看着那些演员的眼睛,在那里面我看到了许多电影”(大意)。
我想他说的很对,一部电影若没有演员的倾泻的情感,那它就只是一个可以流动画面的万花筒,而称不上是电影。
(完)
世界上没有那部片子敢这样拍,韩国人就敢,而且拍的很经典。
单凭这点,韩国的电影现在就是亚洲的骄傲,也是世界的。
假如你对这部片子有任何商业上的看法和经济上的苟同的话,你可以驳斥我这点看法。。
初看《实尾岛》,上部份,还以为他们真的会去,后来发现,我错了。
用猜也猜得出,一开始就是个骗局,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脑袋有问题的人的一个不负责任的想法。
后来演变成一群人。。
我没有在军营里呆过,不知道那是种什么感觉。
但是,用想也想得出来,三年来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们官兵之间已经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兄弟了。
要你拿枪杀死自己的兄弟,不是很容易想像。。。。
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最后残杀的那几幕,每个人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当他们知道事实的真相后,他们的心理又经历了怎么样的翻滚和煎熬。
所以,最后他们选择自尽,用他们最后的尊严和决心来抵抗政府,抵抗社会。。。
是可以理解的,换句话说,那是他们的最后一条路。。
片子看完了,感慨很多。
15年过去了,这部电影依旧名声不减。
是啊!
要拍出这样一部电影需要何等的勇气?
以及对韩国政府批判力度之猛,揭露之深让人瞠目结舌。
里面的情节很黑暗,可这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时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就要杀29个无罪之人的确很可怕……可是目无法纪的政府就是一切。
好比如下台词: 中情局领导:全部朱砂,是国家的命令!
684部队:难道你是国家?
中情局领导:掌权者的决策,就是国家的命令!
这种骂国家、骂政府在韩国电影中为家常便饭,如《不当交易》中警察抓不到凶手为了升迁去找替罪羊,《局内人》中政府表面说为了人民背地说:“人民是猪狗”政客、财阀、媒体狼狈为奸。
我想,在中国我们的政府、广电总局要是看到讽刺中国政府黑暗的电影,这部电影会被封杀吧?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说良心话的导演。
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人民才认为国家一片大好。
《局内人》也好,《不当交易》也罢也许就该撕开伤口上的结痂,然后扒开血淋淋的深处让观众看到不为人知的丑陋和罪恶。
《南北弟兄,阋墙御己》“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说的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缩小到朝鲜半岛这块热土上,我们看见的是朝鲜战争后,连续60年的兄弟阋墙。
本片也是说了阋于墙之一插曲,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之际,程度上比延平岛炮击要微弱多了!
不过,看完故事,发觉二点:1、北来杀南总统失败后,南欲往北屠金。
程序及手段上都这么规划着,不过因为和平曙光初现,那些特种人员变成政治牺牲品,肉体被消灭后,只存在于铁皮柜的文档中了;2、南欲往北屠金不成,特战队员自毁。
不过他们没有“勇敢”地踏上前往北方的不归路,反而是抱着脑出些动静来的志愿,踏上前往汉城的自灭程。
上演一出南方政治势力与个别小群体之间的阋于墙。
总之,战斗场面还有有些观赏点,其他的个中痛苦,留给朝鲜半岛群众自赏吧!
幕后: 导演康佑硕擅长拍摄喜剧片,在拍摄了一系列精彩的喜剧片后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初次拍摄《实尾岛》这部纯粹的动作片,是一次极具挑战的尝试。
《实尾岛》所选择的题材相当敏感,影片开头字幕也注明着纯属虚构,然而这一支684特种部队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
导演通过对历史的大胆设想还原了这个事实,并在其中加入了死亡阴影和悲剧色彩,并没有追究到底应该由谁来为实尾岛事件负责,而重点展示出这一群抱着为国效忠的死囚犯,如何在历史的困局中一步步走近死亡,留待观众去思考和反省历史铸成的错误。
影片由实力派老演员安圣基,演技派薛景求、郑在泳等参演,塑造出一个个在死亡路上有血有肉的人物,表演都相当精彩,尤其在最后一场壮烈的戏中,因为每个人精湛的表演而令人潸然泪下。
以感人的情节和演员优秀的表演而吸引了超过1,000万观众、从而在韩国电影史上写下新纪录的电影,不仅使人们重新关注这一段曾被掩盖的史实,也让事件背景实尾岛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一部有些过度依赖历史皇冠的娱乐电影,可以看看但也仅此而已,并有过度美化主角们的嫌疑,伟光正的基调有时甚至让电影变得有些虚假。这部改编自真实叛变事件的韩国电影,并没有深挖事件背后的人心,受制浅尝辄止,看起来意义不大,浮夸的表演也暴露了电影想要急切地影响观众的目的。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整个戏给人的感觉就是用力过猛,情节用力过猛,表演用力过猛,配乐用力过猛,生怕观众不被感动,过分强烈的戏剧感让人感受不到真实的力量。。。
1. 我不喜欢这电影的思路就和不喜欢《流感》是完全一样的。剧情过于drama,全程都是强烈的“戏剧冲突”反而太失真了。2. 看到中途努力回想,我到底是在哪部韩影里也曾经看过“南韩秘密训练特种兵搞对面,结果政治形势变化,人员训练完毕的同时就准备杀掉灭口。”这个狗血梗!想得我看片都很走神,终于想起是《隐秘而伟大》 →_→3. 上豆瓣看到这剧情居然还是真实史实!太震惊了!看片时积蓄的一肚子嘲讽编剧擅长地摊爽文的词儿全部用力吞回去。4. 为了薛耿求去看的。薛真是超耐看的男人,不是粉面玉琢的花美男或油腻的风光霸总。他当时才30多,气质真的好man又沉稳内敛。
做男人就不要太善良。我很爱我的国,可我的国未必爱我。尽忠报国片的绝妙反讽
我看的版本 音频和视频不同步 极大的影响了看的体验 不过 确实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据说是真实事件改编?30多个死刑犯,被送到了实尾岛参加魔鬼训练,目标是进入朝鲜刺杀当时的首领金正日。训练的过程很艰苦,也时不时的有人在训练中伤亡。但是训练他们的教官说,你们执行任务后,就会成为真正的韩国军人,荣耀的回到家乡。当他们准备执行任务时,被阻止了,因为当初下达成立684部队的高层已经不在了,新任的领导要取缔他们。不能执行任务的30多人,只能在岛上。有两个实在憋不住,趁着落潮跑到别的岛上去,轮奸了一个诊所的医生,被抓了回来,两个人都死了。朝鲜和韩国进行了和平会谈,上级下达了消灭他们,为了保证刺杀金正日的计划不被泄露。他们在教官有意的泄露下,知道了这情况,发起了反击。训练他们的教官和曹军士,还是向着他们的
故事是个好故事,电影的BUG太致命了。我以为这29个特工在大开杀戒之后会到首都各自开展秘密行动,没想到他们是集体开着一辆大巴大摇大摆地进城,拜托也他们是特工也!!!这是特工??他们不会是一开始就想着这样去刺杀北韩总统吧?最后为了煽情和智商原因而牺牲了自己,恶人没有得到惩罚,非常不爽。
过度煽情,减弱了故事的残酷性和真实性。本来应该是反国家主义,却到处弥漫着国家主义气息。
热血、悲壮、煽情,无聊。
很感人,很心酸,但是在那两个人偷跑出去强奸妇女劫持人质的时候我又回过神来,他们本来就是因为犯了重大错误而被判了死刑的死刑犯啊。我是不是太无情了。
broken country, violence broke out
“政客从政,军人执行任务,若双方各尽其职,国家自然可富强。"可惜政治会超越生命,政治家也会打着国家的旗号去随意牺牲那31名死囚,为了掩盖真相,甚至不惜牺牲公交车上得平民,结尾有点心寒,相比于”实尾岛事件的真相“,领袖还是更关注”筹备南北红十字会回忆“。
应该是康祐硕导演生涯为数不多去掉时代滤镜也还拿得出手的作品,但后半程泛滥的煽情桥段还是让我非常吃不消
把自己摆在受害者角度的影片,我最讨厌了!还弄出特悲愤的情节,就更让人恶心!政治本就丑恶,还如此美化成救国图存,人性救赎,其心可诛啊!
后半段有点扯,总体不错。Who am I 韩国集体版
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阴暗面,韩国影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挖掘,将其以电影的方式赤裸裸地展现。让观者震惊。并在社会引起反响,甚至推动事件本身进展。《实尾岛》就是这样的影片。电影并非完美,也有乱煽情的老毛病。但在实地取景与还原残酷训练方面还是认真到位的。军人只是国家的可用可丢的棋子而已
如果我是负责训练的军官,以前估计会选择跟那些囚犯一起死,现在反而会选择保全自己。现在的我比较冷血,现实,先让自己活下来,再去考虑是否有别的变通办法去让这些囚犯活,比如私下想办法放走他们、让事情曝光等等。
哪有什么对错。所谓对错都只是利益的走向而已。政府抛弃了他们,错了吗,他们本就是死刑犯,为了后来的南北关系不得不抛弃他们。他们叛变错了吗,在与世隔绝的岛上辛苦好几年,期盼着为国捐躯的那一刻,等来的却是无情的抛弃。
棒子的歇斯底里大作!真实事件改编的,就当纪录片看了
坏军官反转设计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