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三藏一行人,去取西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结局如何了?
嗯,和爱因斯坦,伏尔泰,甘地,耶稣一样,他死了,确切的说是他们都死了,师徒四个,一个活口也没有。
就如同《艾利之书》电影男主角艾利一样,尘归尘,土归土。
说到死与生,从来就是一个无限跳跃的话题,你可以联系到烟熏火燎,任由身体发生梅纳反应而巍然不动的邱少云,也可以想到地动山摇,独善其身毫发无损的范跑跑。
当然,他们无论选择生与死,最终都会死。
生死皆是幻象,都他妈不是真的,这样说终究有些空,换种说法,从生物物理学角度解释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皆不过是脑海中的闪动的电流感应而已,所谓神仙皇帝,妖魔鬼怪,不过是脑中的正负能量,二哥一生忠义,耶稣开示众生,于是飞升,他们是神,只要他们仍存在与人的脑中,他们就永远死不了。
只要文明仍在,他们就会不朽。
而故事就发生在末日萧条的背景下,资源匮乏,而比起资源匮乏更重要的是文明的消亡,在史前浩劫下,是团结互助,携手共度难关。
亦或占山为王,老子天下第一。
我们往往心存美好,相信童话故事般的前者,而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后者。
焚书坑奴三十年,文明剩下的只有本能。
智者归隐桃园,蛰伏修养,世间陷入无间炼狱。
世间已没有神,什么耶稣佛陀,二哥牛顿,早已随着燃烧的卷轴与老人的记忆,化为尘土。
其实神从来是真实存在的,神从来没有那么复杂。
在茹毛饮血的上古时代,你发明了钻木取火,你就是神。
在生产力高度进化的新时代,你写出了哲学思想巨著,给人指引,你就是神。
在道德沦丧,恶贯满盈的时代背景下,能独善其身,归隐山林,你就是神。
而我们的男主角不是神,他是个行头拉风的孤独行者,老而弥坚却不是不太冷的杀手,他是一个孤独的苦行僧,卫道者。
他从来没想过成为神,而他手中却有着能让人成为神的天书,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在行尸走肉横行的时代,一篇小学生作文所包含的思想足以让人感动得肝脑涂地。
何况是神作《圣经》,有了他便能号令一方,万人敬仰,黄天而立。
于是自然如同唐僧西行一般,引得各路妖魔鬼怪要把他煎皮拆骨,生啖其肉。
三十年来,多少老人情愿死去,也不愿苟合于如此乱世。
而指引他活下去的只有书中的思想,以及一个要为此书寻找一个真正主人的信念。
神不能灭亡,亦不能被少数人禁锢利用。
朝着生命中的西,不断前行,保住最后的神,世间便有希望。
他终于遇到了他,一个同样感受过浩劫前文明的老人,一个同样明白《圣经》力量的老人,作为故事中的大反派,他想成为神,在用水源控制了一方小镇后,他仍不满足,他想控制得更多,他手头的资源却已捉襟见肘,他不够天赋,却有着超越天赋无数倍的野心,于是只有盗用先神的思想,只有成为人眼里的神,才能使其凌驾与世人。
于是他不断寻找,不计后果,不惜代价。
冥冥中自有天意,或者说一起在于选择,既然他选择了通过愚民政策控制小镇居民,最终在他失去武力保护后,自然被愚痴到只剩下本能的暴民所推翻凌辱。
自古以来,在小说,电影,网游,历史,宗教中,反派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帮助主角练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修行的人讲究悟。
看到是缘分,悟道要机缘,能兜头兜脑一顿毒打最好的工具当然是棒子,于是有了当头棒喝的说法。
苦苦修行三十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男主角在大反派一轮威逼利诱,终于领悟出《圣经》的真正含义,完成使命,善终于桃园。
思想需要传承,神仙圣人从来不排除开馆授徒,孔子弟子三千,唐朝和尚取经途中也有四大护法。
亦师亦友是种缘分,从最初不懂世事却loli动人,天真灿烂的女孩,到耳濡目染,保驾护航的有缘人。
最后得听经书,选择离开桃园,苦行修道。
女孩成长如果大道不止,源远流长。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酣畅淋漓的电影,就像一杯合格的咖啡,好喝的来,又有拥有丰富得味觉元素,不乏深度,回甘悠长。
其实eli怀揣着的到底是圣经、可兰经还是佛经甚至是四书五经都没关系。
片子想说的并不是简单的上帝或者某一个宗教流派,否则的话他应该标明是新教、天主还是东正,是路德宗、归正宗还是安立甘宗。
要知道基督教各个流派、宗派之间也斗的厉害。
电影真正想说的是关于信仰,哪怕就是信仰马克思,也是信仰。
看看老一代革命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足以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有信仰,才能真正的活着,才能摆脱动物的本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在那种环境下,集体的信仰才能拯救世界,不管信仰是基督,孔子还是马克思。
有人嘲笑这部电影是宣传基督教的电影,这是废话,中国人(指普通的大多数)拍电影,宣传佛教或道教,大家能看的津津有味。
要是宣传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多少人会去看呢。
要知道,导演本来就是拍给美国欧洲人看的,不拍基督教,难不成还真非主流的揣本金刚经?
这个片子很纯粹,就一个一根筋的故事。
但这四星并不是为了片子里近乎中国武侠片本质的有情有义,或者对于信仰的绝对忠诚,虽然很多人说这是宗教片,但其实它是个武侠片,包裹在科幻片和西部片的外衣之下。
姜文拍过同样题材的电影,名字叫《天地英雄》,当然拍得比这个弱。
因为老姜没拍出一个重要的含义,这个含义让我还是蛮称许《艾利之书》的。
对我来说,这个片子的看点不在丹素先生那个超级无名侠客身上,而在头号大反派小天狼星身上。
这厮为了一本利益巨大的书,耗费了巨大的成本,以至于黑帮都不能维持正常运营周转而崩溃了。
这个道理说明,人再聪明都无法了解神的意志,它总有办法找到你的弱点,由弱小的人击败你而你浑然不觉。
小天狼星是少有清醒意识到艾利之书的巨大威力的人,不可谓不睿智,但他的睿智使得他忘记了自己的实力再强大也是有限的,若消耗太快,不仅得到的无法弥补损失,反而会联络整个组织的分崩离析。
当然,另外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是:小天狼星的公司为了获取巨大的潜在利益,在某个新产品上投资巨大,由于资金链短缺,周转不开,而新产品迟迟不能按期面世带来利润,所以被勒令清盘了……整个电影的摄影显然有意降低了色彩饱和度,同时借口大太阳过曝,造成一种末日气氛,同时也给丹素的形象带来了质感。
至于最后的结尾,我严重怀疑本片即将有个续集,不知道会叫什么之书,当然,也可能叫《索拉纳的IPOD》……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突出的地方,可能让我觉得画风的确很不错啊,各种背影的展示等等,但是对于我而言,对于我这个不信仰上帝的人而言,就觉得没太多的意思,更多的只是觉得这种信仰改变不了人心,他可以让一部分的人,得到感恩,但却又夸大了信仰的作用。
我没有见过,美军谁上战场是人手一本圣经的。
也没有见过一本圣经改变了世界。
因为最终是科技干得事。
所以大致就这样吧。
所谓后末世自然是相对末世而言,后者在影视作品中主要以各种灾难片的形式得以表现:[后天]和[2012]、[独立日]、[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更老的[地球停转之日]……它们主要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和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各种表现,尤其是亲情、爱情等等,来打动观众,而且这些电影大多都会有一个乐观的结局——不是危机被化解就是尚有一丝希望存在。
而后末世的电影,像票房毒药凯文·科斯特纳[未来水世界]和[邮差](港译[2013终极神差],从名字就能猜个大概了)、[我是传奇]、更小众的吕克·贝松[最后决战],甚至连[黑客帝国]系列也能算到其中。
这类电影的共同主题可以概括为:经过一场大灾难(不管是什么原因)后,人类数目锐减,环境急剧恶化,人们为了争夺极其有限的资源而人性异化。
当然,会有人继续坚守基本的人性,而这些主角就是人类重新得到救赎的关键。
最近有两部后末世题材的电影接连上映,[末世危途]([The Raod])和[伊莱之书]([The Book of Eli],有人翻译为[艾利之书],但Eli并不这样发音),很自然的,人们会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
同样的救赎之路,前者的武器是亲情,而后者用的则是宗教和信仰。
[末世危途]改编自畅销小说,使得影片的故事性得到了保障:一个父亲带着小儿子,躲过穷凶极恶的食人者,克服极端恶劣的环境,一心向南。
父子情必然成为本片的中心:影片一开始,为了死在一起,父亲就在教儿子怎么用仅剩的两颗子弹了结自己的生命,被困食人魔窟时还差点亲手杀死儿子,但到了最后父亲死去,儿子则根据嘱咐继续踏上了向南的路途。
这可以说是“Always carrying the fire in your heart“这一信念在父子之间完成了传递和继承。
相比之下,[伊莱之书]则更像一个现代版的圣经故事,尤其是最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叱咤风云的Eli竟然是一个盲人的时候。
Eli是希伯来文中“My God”的意思,圣经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先知,而在后末世的语境下,这位先知可以说酷到了极点:刀、枪、弓箭样样精通,不苟言笑,始终听从心中声音的召唤,可以说浑身散发着神的光辉。
需要提一下的是,影片的情节: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在小镇,沉默而低调,最后杀死恶霸。
这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片套路,用到荒凉的灾后世界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么多人打低分,我认为不该如此,四星的片子,我就得打高点,五星。
本来分数,很低,很多人有不怎么推荐,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试试看,说真的前面的动作戏真的十分畅快,虽然有些超人的感觉,但是十分爽。
末日的灰暗色彩就像隔着墨镜一般,荒凉寂寞,和另一部末日电影《末日危途》的世界很相似。
对于圣经的疯狂,很多人反感,我倒是认为有何不可,难道有一本《毛泽东语录》你们就嗨皮了。
我认为《圣经》在那个失去信念,为活而活的时期是一种精神支柱,特别是那些末日前活下来的人,他们经历过精彩的过去,所以这样的未来他会疯掉,他需要它!
片尾时,那些收藏各种人类以前文明的地方出现了,那里的书籍很多,圣经也并不是神之圣谕,它只是代表,代表着人类文明没有被摧毁至无,代表这人类的还有希望。
分明应译为《伊莱之书》,不知为何国内大都给译成《艾利之书》,我看的BD原盘的中文字幕译为《末世天书》起码也算符合电影所描述的世界。
又一个想当然的翻译,真真叫人无奈。
“核大战后的世界”在文学、漫画及影视作品中多有描绘。
这部电影的画面感很像小时候曾看过的日本漫画《北斗神拳》,灰白的基调,苍凉的大地,残垣断壁的小镇,苟活着的幸存者和暴力团......那晚11点多,又看了一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本打算上床睡觉来着,只因手痒痒便又点开这部电影。
起初只是想试看几分钟,如果感觉不错的话,转天儿晚上再看。
结果是,很快便看进去放不下来。
于是乎直接看到后半夜1点半......基本上,这部电影是靠丹泽尔华盛顿和加里奥德曼的名气撑起来的,华人武指的动作设计也不错(据说是李小龙的弟子)。
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正如导演在幕后访谈中提到的:思想要深藏其中,要隐晦难懂。
观众了解的相关信息越多,从中悟出来的东西也就越多。
所以,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了。
阿甘两年在美国跑了几个来回,可是男主一直往西走了30年还没走到终点,后来女主开车没加油就把男主送到了终点。
不知道这是哪个星球的故事,如果是地球,男主就算每天爬10公里,30年可以绕赤道近3圈。
还有男主在镇里那么厉害,手枪对长枪还干掉一堆人,自己毫发无伤。
后面到了破屋子里,有了长枪,没怎么反抗就被抓了。
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
——《约翰福音 十四章十九节 》自作聪明的我们终于毁坏了自己的世界,他却没有选择离弃。
膨胀的文明将会坍缩,过度的喧嚣化为寂静,辐射尘中挣扎的民近乎绝望,但死并没有在全地得胜,因他那抚慰的手,使最贫瘠的旷野中依然有生命存活。
作为饱足时的消遣,我们这浅陋的族类热衷于揣测末世时地上的惨景。
或者众水泛涌,天火降临,或者大饥荒大瘟疫及灭世的战乱,这次我们蒙住眼睛伪装恐惧,却从手指缝里窥探,看见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核弹把大地焚为焦土,自怨自艾之余恐怕只会记得一些特效制作的刀光剑影,和几个影视明星倚老卖老的脸。
就算全地灭尽又能如何呢,在永恒的存在面前再长的性命不都是一瞬?
夭折襁褓和白须寿终并有何甚大的分别?
唯有地上的众人都封闭自己的心,不叫他的公义引导我们,那时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所有希望,并自甘堕入深渊,而那时那地就算有肉体饱足的表象也是最大的悲剧。
伊莱孤独地行走在大地上。
天空中或许有食腐的鸟类,路畔横陈着旧文明的尸首。
他看不见,只看见真理的光做他的引导。
这里有《末日危途》的天空,烟云下是《辐射3》里的断桥,不怀好意的废土匪类手持建材钢管打量着过路的旅客,曾经繁荣富饶的破败,处处你死我活的争竞,这么看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刚刚及格的后启示录科幻习作而已——我所能想到的珍贵只是这影片中属灵世界的模型:最后一个义人行走在大地上,怀揣着一份古老的信念,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有他的神陪伴。
而最后的一人的形象与那些远古先民的身影重叠一处——你把那些纷繁的衣饰抛却,叫遍地重归荒蛮,行走在地上数千年的大族都像是一个人,从来没有变化。
信仰,也不在乎那些繁复。
只是对那位神简单而全然的信靠。
一个半盲人穿越孤独的旷野;一个战士历经百战最终得胜;一个死人从尸骸中站起,坚定地走向他当去的地。
不信的人说这是奇迹,信的人知道这些都是前定。
于是奸邪最终败灭,公义全然得胜,福音依然传承,他还在那里:等待着叩门和求问。
大能的借卑微的手完成了极大的事,这未发生的事被记下,说给一些有心意的民。
午夜12点时,刚好看完结尾。
这是一部神棍片么?
坚决不是,既没有神迹让我们的先知刀枪不入,也没有大段教义来隐喻坏人的必然结局。
通篇看下来,ELI完成的只是由于他坚定的信仰指引给自己的理想。
不过他的悲壮故事必然将给他口述写成的新圣经带来更将玄幻的宗教色彩。
但那不是导演想给你的震撼。
当万物俱寂,残存的人类以人为食,若是上帝也会放弃人类,唯有人类自己不会放弃自己。
" god is good, is he not?” "All the time" 你真以为上帝会出来给他挡子弹啊?
扶ELI爬起来的是他自己,一直向西。
末世的天地,人类缺失的是心灵归宿和精神指引,掌握信仰是成为统治者的必然选择,换成是古兰经小boss卡耐基一样抢,也许换成马克思的资本论估计他也会抢。。。。
其实,上帝不会给你水,不会给你食物,温暖的床和女人,餐前的虔诚祷告是为了安抚脆弱伤痛的心灵,慰藉困苦中疲惫的精神,以便在明天早晨还能有力量仰视恶毒的阳光,鼓起勇气走向不知终点的西方。
ELI所选择的路,不是传播教义,而是实践信仰,因为是个人对残存于世的生命意义的履行,是思索,是寻找,而不是神的拯救;而卡耐基想要的,是用以控制思想的宗教,是奴役他人的工具。
不是上帝祝福了他们中的一个,而是他们自己喏行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永远都有选择,只是结果背道而驰。
没有信上帝者得永生,没有欺骗主者遭天谴,坏人没有程式化的死去,上帝没有惩罚谁也没有拯救谁。
褪去宗教的光环,影片只表达了一个信息:信念远大者才曾生存,精神软弱者只能苟活,而作为唯一宗教存在的圣经,不过承担了信仰载体的作用。
最后一刻,ELI放弃了那本圣经,因为他领悟到,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不是依靠圣经本身或它代表的神迹,而是千百年流传汇集在圣经字里行间的人性与智慧—— “do for others more than you do for yourself”所以,结局是圣经作为古文化佐证被摆上书架,而继承ELI信仰和意志的女孩则继续与ELI相似的旅程。
死掉的是宗教,流传的是信仰。
太冗长了
多给一星
米拉库妮丝一出来我以为是盲的,许久不见的JB大人果真是盲的,最后惊天大梗还是盲的。不要被宗教叨逼叨的表相骗了,这是盲联宣传片
宗教说教。。。主要是部动作片。
一切都是为了信仰。
烂
很像末日危途,喜欢这种题材,不过结尾很诡异,四星很勉强
一个风流盲剑客的不靠谱版的废土传奇。
个人觉得不错。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一般。
咋一看宗教片啊!后来我想了想可是影片最后,圣经被放到书架上,和其他书挨着,并没有显示出万书之书的意思。仅仅是其中一本。电影更想讲的是人的选择善恶,电影中宗教是载体,不是主体。
美国版北斗神拳,立志版末日危途——拯救人们的最终只能是信仰
奥德曼真的越来越像oldman了。。。
形式大于内容
传教影片吗?真是瞎了偶的狗眼...
刚开始鸡冻了好一会,以为又是一部《我是传奇》,可以把丹泽尔华盛顿跟威尔史密斯pk一下;剧情过半,丹泽尔童鞋华丽丽的杂耍动作,这是一部男版的《生化危机》嘛;到了最后,醒悟过来,这货活生生一部好莱坞主旋律大片嘛,把《圣经》换成一马列巨作,把背景代入国共年代,神马都不用说了。
电影的调调还是比较和我胃口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科幻片,结果却是宗教宣传片。
电影么其实一般。。。但是这种体裁的我喜欢的
事实证明,Steampunk是最难拍好的电影类型之一....这片摄影还是可取的...
精神还是没能走出传统框架
评论比影片更具卖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