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学时的班主任,和女教师差不多年龄,每个教师节我们都必须给她送礼物,没有送礼物的同学会被她百般挖苦,明天上下班都有和她“顺路”的同学家长开车送她,有一些小事也经常拜托家长。
有一次她在说话的时候广播刚好响起,声音太大,一位同学捂住耳朵,她立刻让那位同学站起来,厉声责问她是不是因为不想听自己说话才捂住耳朵。
可是她教书教的很好,班上的同学都是多交了学费才进入的这个班,当然是应该理所当然的好。
后来忘了什么理由她要调走,家长们纷纷请假去校长办公室抗议,最后她还是走了。
换来的新班主任很温和,在自我介绍里我说我是一名差生,她温和纠正我,说没有谁比谁更差。
可家长们还是说,这个老师不合格,教的不好。
于是我们很快又换了一个班主任,他一来就是年级带头人,家长一听到这个头衔就都闭嘴了,可我完全记不住关于他的任何细节,只记得他的名字,因为很有趣,因为班上的男生爱用他的名字开玩笑。
尽管前些日子,豆瓣删了我一篇两年前的文章,但我还是用了这种作死的标题,天知道这文章能存在多久,诸位就当阅后即焚吧。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并不信仰共产主义;尽管我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但我也相信,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我并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部片子所想讲述的隐喻,其实大多数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看得懂,尤其是注意一下“女班主任”的背景介绍,再注意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你看到了尾声,黑板上写着“1991-1992”,再看看还会会心一笑。
但当你注意到制片地区写着“捷克/斯洛伐克”,你是不该笑的,尽管作为中国人的立场,我很欢迎他国的分裂。
整个故事,表面上是在阐述关于班主任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矛盾,但其实却是在隐喻着“共产主义的破产”,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学校党委主席,她还有个在苏联的姐姐,所以,当大家想要通过民主投票、联署申诉的方式,驱逐这个班主任,也就是片名中的女教师时,其实,导演想说的是,捷克人为什么想要“天鹅绒革命”。
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表面上女教师以权谋私,欺凌学生,要挟家长;第二句话是,暗示苏联对捷克的剥削和压制。
说到以权谋私,我不知道各位会把这事归咎到谁头上去,是说中国人惯常如此,还是共产主义也是这样,或者推而广之,说成人类自私的弊病,再者,可以说是,“制度的漏洞,没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
但我想谈的,其实是“权”的问题。
长久以来,很多国人都觉得,共和国的国情大抵就是不民主的,而举得最厉害的铁证,就是没有实打实的投票权。
但事实上呢,苏联与美国冷战,前者占了民主,而后者则鼓吹自由,好像共产主义从来都只是不够自由的代名词,却只等到前苏联倒下,不民主的帽子才扣了过来。
很多人都把投票视为民主,但事实上,民主的美国,向来是把“投票权关进笼子里”的,而我们仅仅是展示了这只笼子而已。
共产主义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的绝对影响力,所以,将权力下放到最基层,试图以毛细血管的方式,构造反应灵敏的社会组织。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村主任、村长、居委会大妈,那些曾经或现在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小吏”的由来。
片中的女教师,其实正是如此的一个角色,谈不上有什么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说话就是管用。
说到底,片中矛盾,恰恰是一种分权给老百姓,创造一大堆不是“政府官员”的掌权者的“民主手段”,搞出来的怪。
一开始,起家于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政权,都试图将权力分享给更多的普通人,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只要是个人多的地方,就把权力分下去,往往还要通过投票来选出这个能够影响许多人生活的某单位“一把手”。
但很多人,包括获得权力的一把手,都始料未及的是,权力的诱惑很难抵挡,哪怕谈不上以权谋私,就是弄权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毕竟,并非人人都能握得住一把双刃剑。
片中这个捷克的女教师,就是如此,她掌握着评判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权力,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升学,于是,她就能够肆无忌惮的驱使那些家长为她做事。
当然,你会说,“监管”到哪里去了?
其实,不在于监管,而在于,谁支持,谁反对?
而监管则只是根据双方的力量,做出反应而已,当然,在片中,女教师有个在苏联的姐姐,也是监管力量投鼠忌器的重要因素,这里不说苏联的事了。
还是说回这事情的隐喻中来,女教师代表着捷克政府中的实权派,“生活在苏联的姐姐”当然是指这些实权派的幕后老板,而想要驱逐女教师的校长他们,则代表捷克政府中,想要独立自主的人,至于这些学生家长,自然就是芸芸众生。
片中一再强调学生家长的身份背景,其实也是为了暗合这一点——那些精英阶级,掌握着一定社会资源的人,与工人阶级、普通市民的好恶,显然完全不同。
假如我们从那些反对女教师的家长的角度来看,大概只能看到,革命的理由是要驱逐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员;但假如从女教师身上,其实我们更能看到这场革命的核心问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女教师驱使着各个家长,为自己服务,一方面可以看成苏联指挥着它的代理人进行着剥削,另一方面其实也能看到,女教师想要过更舒服、更优质的生活,难道这不是每个人的想法吗?
但矛盾就在于,女教师可以凭借着手里可笑的权力来实现,而普通民众却毫无办法,甚至还要因此降低自身的生活水平,背上一些风险。
我之所以说女教师手里的权力,是“可笑”的,就是因为,女教师忘了她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也忘了自己是如何的脆弱:人民既未将处置自己的权力授予她,她又并非不可替代。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以一次“民主化”的投票串起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芸芸众生的各位家长,是如何分化的,既有因为身份背景而被讨好的法官,也有为之服务而受到照顾的小市民,还有拒绝屈服而不断被损害利益的普通工人,当然,更多的是沉默的众生。
这次的投票,真是对于我们常说的“用脚投票”的一次完美诠释,许多人碍于种种威胁,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并不会公开自己的选择,但面对真正利益相关的事情,却还是会做出最符合自身的抉择。
东欧的天鹅绒革命,美国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共产主义”破产,说到底,其实是陈旧的制度被激荡的人心所击败而已。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应该看到,共产主义从不产生威权,而是权力层层下放,又层层弄权,才导致的寸步难行。
联系你我身边,不难理解这一点。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影片的结尾与影片开头的呼应。
天鹅绒革命已经成功,总统也换了人(墙上画像),但女教师依然还是那个女教师,做派也依然是原先的做派(让学生上报家长职业),只是原本教俄语,现在教英语,原本讲历史,现在讲宗教。
所以说,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从无神论到东正教,东欧国家似乎蒸蒸日上,但女教师却巍然不动。
人性的缺漏,并不因主义和宗教而被补全,反之,它们寄生于此。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因为,他才真正懂得利用规则,而你却只能咒骂规则。
难得的一部捷克电影居然看了有说不上的亲切感,以至于产生写影评的冲动。
果然是相似的体制造就相似的社会关系,班主任们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家长们有精致利己的既得利益派和坚持原则的倒霉派,一场家长会将事件背景层层剥开,让人产生莫名的熟悉感。
女教师风趣幽默人畜无害的样子让人后背产生丝丝寒意,不得不说演员的演技无敌。
小班级影射了大社会,政治上是绝对不正确,幸好批判的是别人家的社会。
讨厌这个班导的虚伪社交,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是用尽心机,仗着自己有政治势力就滥用权力威胁他人。
影片结尾玛达利老师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而是一如既往。
果然拥有政治势力的人是真的“大无畏”。
我觉得这样的结尾安排是电影的点睛之处,它没有自欺欺人糊弄观众,告诉我们这种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可以得到惩罚的,是可以根治的,而是我们无论怎样挣扎,悲剧还是会继续的,这个社会还是很残酷。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引发人的无限遐想,或者瞎想,这无关紧要,2016年捷克的这部《女教师》让我想起了当年教我化学的班主任,原来当初她对我所做的一切,搁现在说,也算是软暴力了。
先不说我个人,说影片,要想更好地了解这部影片,必须先说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1983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距离捷克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过去了23年,而再过6年,它即将成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再过10年,即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将和平地分离,成为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
我喜欢的作家之一米兰.昆德拉同学,就出生在捷克的布尔诺市,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已经被小资们翻烂了。
1989年11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一场反共产党统治的民主化革命,史称天鹅绒革命,这场革命促进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与和平转移政权,说它是天鹅绒革命,是因为这场革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而是像天鹅绒般平滑与柔软。
影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之前,据说有人物原型。
场景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新来了一位女老师达马丽,第一节课,她挨个点名,点到名字的同学需要站起来,同时大声报出自己父母的职业。
注意,这部影片里有多处精彩的小细节,这个“大声”可以算是一个,这是一个只有成年人才能洞悉其中奥妙的行为,既可以理解为老师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正当了解,也可以有其它的理解。
苏珊娜.莫拉利饰演的达马丽把这一人物的心理演绎的让人生畏,假如你不知道剧情——我一向主张看电影前先当一个白痴,什么影评都不要看不要听,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客观的第一观感,你会看到一个干练的女教师的形象,看上去一身正气,既严肃又不失亲切。
一直到影片结束,苏珊娜都没有把这个人物演绎成一个简单的黑色或白色,假如要在她的身上赋予一些政治色彩的话,也不是单一的色彩。
女教师达马丽的丈夫死了,她惟一的姐姐是苏联的高官,这一信息在影片中被传递过多次,她对那些帮助过她和正在帮助她的家长说:“一个人太难了,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干”,所以,会有家长为她跑腿,为她修理电器,为她买棒骨,学生们则在课后来帮她做家务,为她擦玻璃,清洗地毯。
某个转学的新同学的家长曾在达马丽的家里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来帮忙的家长或同学,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自然,施与者和受与者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礼貌而有涵养,达马丽老师会在适当的时候低声告诉帮助过她的人:“复习一下第十六课第三题。
”而没有按要求帮助她的学生,比如自杀未遂的喜爱体操的丹卡,达马丽会一次次在课堂上当众打压她,说她不是学习的材料,她的语言听上去也无可厚非:“有些人擅长其它技艺,例如体操,但运动总有输赢,怪不得他人......你不是读书的料,运动才是你的长处,有一天你可能会成为世界冠军,但你的学业成绩是班上最后一名。
”这话听上去冠冕堂皇,有奖有贬,孩子们只关注到“最后一名”,他们开始嘲笑丹卡是“笨蛋”,打饭时让她排最后,因为打饭要按学习排名排队。
影片的结尾不知道是否照搬真实发生的场景,看起来导演也很纠结,他不愿意把人性想得太恶,有些事情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性的问题,很难说得清,然而1992年,天鹅绒革命之后,达马丽老师还是上任了,依旧是那条熟悉的碎花裙,高跟鞋,挨个点名,大声报出家长的职业。
不说也罢、何以言表——《女教师》
今天介绍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女教师》。
片名Učiteľka / Ucitelka / The Teacher (2016),别名老师有问题(台) / 唔多掂老师(港)。
这是一部观众看了会生气的电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片中角色的经历,或是既得利益者、或是利益受损者。
不论处在哪种位置,为了一己私欲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甚至对未成年儿童下手的行为,都令人作呕。
《女教师》的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十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了两个国家,可能片中的故事为这个国家的不幸命运埋下伏笔。
郊区小学有一位新人女老师——达玛莉入职。
达玛莉年近五旬,担任党派主席,按她自己的话讲,她的丈夫早死,还有一个远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妹妹,平时就是一个人过活。
她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名,美其名曰和大家熟悉熟悉。
一般的点名就是叫个名字,被点名的人站起来亮个相。
达玛莉的点名则花了些花头精,被点名的同学不仅需要站起来,还需要报上父母的职业情况。
达玛莉用一个小本本详细记录了每位学生的父母职业情况。
家里从事理发师的,达玛莉就去坐坐,顺便让学生家长用自己的头发练练手;在机场工作的,达玛莉就让他们帮忙来个航空快递;在药店工作的,达玛莉就来弄点稀罕药物吃吃;没有一技之长的,达玛莉就让他们来家里打扫卫生,凌晨排队买买东西。
反正全班同学都被达玛莉安排地“妥妥当当”,每个家庭都物尽其用,达玛莉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对于提供价值的学生,也会在学业上给予充分照顾,或者透露个考题啊、或者考试来点照顾啊。
大家相互“帮助”,各取所需,一派和谐美好景象。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提供“帮助”,比如前面提到的“航空快递”。
达玛莉班上有一个小姑娘,名叫丹卡。
丹卡的父亲在航空公司工作,但仅是一名会计,和飞行业务没有直接接触,让他违规进行航空快递,无异于进行走私活动。
丹卡的父亲找不到办法,走投无路,只能向达玛莉提出请求,请求她不要让自己做这些事情。
达玛莉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刻意针对丹卡。
达玛莉故意给丹卡学习挑刺,将丹卡的成绩“变”成全班倒数第一。
同时还在言语上对丹卡进行攻击,冷嘲热讽完全不顾及事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丹卡下不来台。
这些校园霸凌来自班主任,甚至打着正确的旗号。
这对一个小女生来说,是致命打击。
丹卡看不到人性温暖,看不到未来希望,一个下午她打开煤气准备自杀。
幸亏丹卡母亲发现及时,赶紧送医抢救,捡回一条性命。
丹卡的父母了解情况后,十分愤慨。
学校校长决定召开一次家长会,商讨应对策略,想让学生家长联名提出抗议,以便辞退达玛莉。
达玛莉接到这次家长会的通知,但是她拒绝参加这次会议。
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分成两种意见。
一方是手握各种资源的学生家长,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他们有的是公职人员、有的是医生,他们普遍认为和班主任进行“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没有问题。
另一方是没有资源可用的学生家长,算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们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达玛莉利用,孩子也被达玛莉以各种理由霸凌。
《女教师》通过频繁剪辑,将教学场景和家长会场景来回切换,让观众们感受事件真相。
整场家长会宛如《十二怒汉》的庭审现场,充满跌宕起伏,满是波折辛酸。
或许只是一点两点微弱且坚定的声音,是促成整场悲剧转变的关键。
临近影片尾声,故事发展终于出现转机。
家长会上,几乎家长们一边倒的“拥护”达玛莉,而当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们则又一边倒的在连署簿上签名。
表面上大家都支持达玛莉,但彼此心知肚明,都知道达玛莉是一个毒瘤,欲除之而后快。
《女教师》中的这一幕反转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而其实大家身边都经历过这种情形,最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莫过于此。
一群人中有检察官、医生,他们台上喊着惩治贪腐、治病救人,可台下巴结老师跑得比谁都快。
明面上大家都坚决拥护达玛莉,骨子里都把她恨透了。
达玛莉被开除后,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影片最后一幕却让人始料不及,就如恐怖片的结尾总会出现一点伏笔一样,邪恶生生不息。
穿着熟悉的碎花裙,蹬着熟悉的高跟鞋,达玛莉再次出现在另外的学校、另外的教室,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对新班级的同学们进行点名……被开除后的达玛莉不仅没有丢掉教师资格,仅仅换了个学校就可以继续作恶。
或许是部分学生家长的运作,或许是她个人身份积累的资源,总之达玛莉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片中校长多次强调达玛莉的政治身份,碍于她的身份,连校长都对他颇为忌惮。
相反达玛莉却可以肆意妄为。
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不可说、说不得。
能让一个班级的家长、一个学校的校长做到不可说、不能说、不愿说、不会说、不必说、不敢说,真的很厉害了。
达玛莉这种人的出现绝对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教师最基本的就是教授知识。
可达玛莉的教学成绩创下全校最差数据。
达玛莉没有做好任何一项本职工作,却将大部分放到钻营上,她已经毫无职业精神可言。
不求做到为人师表,至少不要为人师婊。
我不求你是《爆裂鼓手》里的严师弗莱彻,也不求你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慈师克莱门特,只求达玛莉们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职责。
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最起码的传授知识要做到才行,不然不是耽误孩子们一辈子吗。
从另一方面而言,在教师队伍总是会出现那么几个蛀虫。
就算没有了这个“达玛莉”,还会有其他“达玛莉”。
大多数时候,坏的是人,而并非是职业本身。
这样的“坏人”无论去从事哪一个工作,都有可能是那那份工作的不幸。
绝大多数从业者都兢兢业业,唯独少部分极端分子成了典型。
净化行业风气适用于各行各业。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害群之马的危害,一粒老鼠坏了一锅汤的例子太多。
另外,坏的制度总会催生坏人,达玛莉就像一个缩影,创造出达玛莉的国家十年后就不存在了。
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不敢说、不说也罢。
何可言、何能言、何处言、何时言、何以言表。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因为这个电影特意注册的账号,看了一点,太生气不愿意看下去了,不发泄出来得憋死。
片子很好,打三星的原因是太压抑。
这种老师太多了。。。
真的,电影里还算好的,老师背景强大而且已经算得上公平了。。。
每个同学的家长物尽其用,不会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而有什么差别待遇。
透题确实过分了但是也给了班级里所有同学机会,我只想说现实要更糟糕。
我的高中老师没有任何背景,就普通农村出来的,天天耀武扬威,对于有钱人家的同学各种跪舔,没钱还不给她送礼就各种挖苦,办了补习班以后更加厚颜无耻,直接挨个找谈话,本人直接说她收费太贵,从此以后各种挨骂,本人迟到过一次后来其他同学迟到也不忘挖苦我。
父母想过要送礼被我一口回绝并放言你们要好意思送我就好意思去办公室直接要回来,最后只好作罢。
好在本人脸皮厚活到了今天,但是无意提起来那个贱人还是咬牙切齿。
哦,对了,还有我们班级一个家境普通的女生跟一个家里很有势力的男生谈恋爱,男生没事,班主任直接找女生谈话并说她是要攀高枝。。。
还有太多太多了,骂她都能写本辞典了。
当然我也当过受益者,小学和初中老师都相当照顾我,但是这只是得益于本人小学成绩很好而且家长一直送礼。
初中跟家里跟校长有关系老师也有很多事情要麻烦我的父母,所以这个电影描述的是普遍事件。。。
最后我只想说如果你的老师是一个超级公平的人,我只想说恭喜你,你真的很幸运。
咋能这样呢…同样身为一名教师…感觉这太离奇了了…不能要求学生家长除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习与健康督促…和组成家长学校…还有偶尔请学生家长给学生们带来自己职业生涯工作感想讲述和积极鼓励…以外的事啊…不过仔细想想,影片虽是夸张了,生活中似乎也确实有这类迹象…总而言之,希望尽快普及AI教育…
想起了夏洛特烦恼中的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婚礼上,提到学生名字没有印象,当提到学生送过的礼物时却如数家珍。
为师者为恶,比普通人要坏1万倍,虽然我们不能用完人的标准去要求老师,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请你至少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
本片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恶的教师形象,更多的是塑造了众多成人的形象。
校长和同事迫于该教师的背景不敢声张,家长们迫于孩子在老师手中而不得不满足老师不合理的要求,并将它合理化为能力范围内的互相帮助,而反抗者则被扣上了自私自利的帽子。
真是真真一场全民闹剧。
影片的最后,自私自利的教师虽然被从这个学校驱逐出去了,而被她歧视的孩子们也得到很好的结局。
但在下一所学校,还是同样的开场白,真的令人不寒而栗。
真是TM好电影,你说我当初小学和中学活过来有多难。
当初为了升学率,把学习好的都给单独圈养,孤立他们,并贯彻社交耽误时间的歪理,导致成年后三观不正,社交无能。
电影步步逼近,逐渐展开,先用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聚起来众人,然后通过一件一件的小事把最后的大事引出来。
最终有了一个不能承受的女孩子,差一点就没了性命。
教育的腐败往往是最致命的,而当今中国想当一名人民教师,你知道要花多少钱么?
一个编制你知道多贵么?
我觉得根治腐败就是要强流动性、强竞争性、强监督性、入门门槛低但二次入门很难(如犯错则终身不准从事基础教育)。
现在当幼师的都是什么人?
小学中学老师呢?
现在是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别的行业不赚钱了,都去考教师资格证了,都去考公务员了。
利益驱动型教师。
我喜欢《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里王耀说的一句话,“你们是被逼的做黑社会,而我是喜欢做这一行。
”。
所以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可以做好。
也有那句话“一个行业的精英,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
电影最后一段的高跟鞋镜头真是噩梦一般,导演或者编剧一定是有阴影的,听到班主任的高跟鞋声就惊悚。
本来高跟鞋是妩媚女性的代名词,结果却遇见了一个恶魔一样的教师。
海报让我想起了《穿普拉达的女王》,那部电影里的女王最后也是慈祥的内心,这部真是发自心底的恶。
最可怕的还是女教师好像对自己做的事情不以为然,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全世界只有自己是单身女性还没有孩子,这种无意识是谁教给她们的?
最悲哀的还是制度,校长和家长要开除教师还要解酒壮胆,签了联名信了还没有最终成功,过了三年,还是同样的教室同样的黑板同样欢呼雀跃的新同学,最后还是恶魔老师。
可能校长已经被开除了,最终胜利的是一届学生,失败的是一届校长,可最大的毒瘤还在,生长毒瘤的制度还在。
C/ 作为教育黑幕题材的作品,孩子的刻画竟然缺位。孩子在事前融入十分真实,但事后处理简直可笑:树倒猢狲散猢狲怎会立刻欢呼雀跃?前面脸谱化对立太足,导致结尾人性到体制的讽刺十分薄弱。四星更多是给题材的新鲜处理,剪辑、叙事上的努力和投向底层的目光。相信这种故事在我囶不存在的:)。
令人愤怒又无可奈何 注定是一个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 不提也罢
神似契诃夫的短篇√
既得利益者维护这个不公平环境,因为他们的经济能力承担得起并且结成团体。而受害的人,迫于压力一部分就范,一部分拒绝也是被孤立杯葛,无法形成有效反抗。腐败的秩序便形成了,他似乎侵犯你很小的经济代价,却是你尊严上狠狠的践踏。换一个统治者会改善吗?也许不会,只能换一个制度才能改善。当统治者需要索贿,索贿要求却不明确的,这个游戏或许进行得更残酷,更卷。
看不下去
观影时刻对这位女教师魔幻现实主义般的邪恶非常愤怒,可是看完影片思考最多的还是家长们的众生相。其实这部影片主角是这群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家长们,他们才是造就、颠覆、再造就这一局面的人。
三星半,像12怒汉。
难以送出的蛋糕,被监控的前研究员,作弊敌不过真实数据,隔着话筒鸣枪反击,认死理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是否能给予沉默大多数一个改变命运的投票机会?“也许她内心是个好人。”九十年代,从教俄语变成教英语,最后一幕那就是跨越意识形态人性之恶了
杰作。篡改人性,压抑一切美好,黑暗的东西当然会滋长。为什么必须要臣服于这样的教师,不过是因为逼仄得没有选择。
是谁把这部电影分类到喜剧去的。。。
看过~
为了封面和“喜剧”标签看的。神tm喜剧看的我直窝火,越看牙越疼。老师的不公对待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
很捞的设定很捞的故事很捞的讲法,假装很牛X的样子做作又笨拙。
9分。不知道豆瓣和imdb的喜剧标签哪来的,简直胸口压大石!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遇到被班主任或其他老师要求帮忙办事的,我到是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要求学生或家长办这办那,否则就不给予“照顾”!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而那些委曲求全甚至主动上门服务的家长更是助长不正之风
想起十二怒汉
现实主义风格的寓言吗?女教师无耻到了嚣张的程度,自杀也莫名其妙,很漫画很概念的人物,不自然,缺乏可信度和感染力。没想到是真实事件来的。
丧偶的女教师每次接手新的班级都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父母的职业,从而让他们帮她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只要父母拒绝,便各种刁难他们的孩子,还觉得理所应当,最后家长连署换了班导。开头设悬,家长连署会与班导和家长的接触两条线同时进行,寓意不错,反讽当代某些teatcher。
这个老师特别令人生厌,干嘛让学生介绍家长职业?是不是带着利用的心理?而且从她为人处事上感觉特别让我恶心,人家投诉你肯定是你有什么做的不好的,还问人为什么签名?这个奇葩女胖子,恶心
霸权之下既得利益者和被迫害者的博弈,在教室双方博弈的过程,颇有十二罗汉的味道,可惜对于其他家长的转变过度得不够好,导致有一点不自然,算是扣分点吧。但立意很好,反映当下社会当权者各种利用权利谋利,既得利益者竭力维护当权者,被迫害者和正义者奋力反抗和逐渐转变。结尾真是升华之笔
一个生命逝去之后的审判,高压强权的女教师,高压控制学生,从家乡处攫取利益,家长们也从审判,争论,撇清自己,到站队,置身事外,处于风暴中心,也处于权力中心的女教师,依旧可以进入下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评分: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