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大家稱她為釘子戶,但是可能叫她做「自我」的釘子戶會更加合適。
城市在分崩離析,但是有一些地方,仍會發生一些讓你覺得身處夢境的真實。
怎麼說呢,這就像是這部電影很多場景給人的感受。
一棟建築在夜里披上了一曾白紗,像是曼妙的少女若隱若現。
克拉拉在聚會后的夜裡,獨自歸家,下車后在路邊看到這一幕,像是瞥到自己的往昔。
一輛高聲放著音樂的車在此時開過,讓人想起影片開頭克拉拉和夥伴開車到海灘,在車內放著音樂一起搖擺。
看見身披白紗的曼妙建築,對城市的常規來講就像是在做夢。
但是那一層薄紗,是真實存在的。
可能是這些樓里搬空的寢居里被遺棄的簾布,在第二天天明時,攤在地上被人收走。
那又怎樣呢。
克拉拉請人將自己住的建築外表漆成了白色。
這是一個有點「自我」的故事,所以克拉拉也並不是一個普遍的討喜角色。
她離群索居,但她只是努力地在維繫自己的生活如常。
第一部分,克拉拉的頭髮,就是她的抗爭。
和癌症的,和時間的。
因為治療,她的短髮洋溢著生命的青春;隨著時光飛逝,她的頭髮漸長,除了時間飛逝,她的自我更加深刻。
克拉拉的愛呢,就是她的生活日常。
她有音樂,有充滿回憶的櫃子,還有自己的朋友親人。
克拉拉的癌症呢,自然就成了她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重要的難題。
就像是建築商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白蟻要腐蝕掉建築,造成危房的情況。
生活里遭遇的問題,就像是一個人的自我瓦解。
一個問題與一個問題的累積,便可以造成巨大的縫隙。
克拉拉在影片里有兩次情緒的爆發。
一次是在和建築商對峙的時候,年輕的商人似要離間克拉拉與親人,用逼遷干擾她的自我。
這其實也是兩個精英人士的對話,是當地文化的衝突。
建築商知道自己的工人在海灘上燃燒床墊嗎?
他的標榜是虛偽嗎?
克拉拉生氣,但無可奈何。
還有一次是結尾的時候,手撕建築商。
年長的建築商看到克拉拉帶來的照片隨即變得氣急敗壞,針鋒相對每一個要說話或動作的人。
克拉拉呢,她將被白蟻侵蝕掉地木材一根根拍斷在桌上。
鏡頭特寫著這些白蟻,我竟然覺得有一絲暢快地美。
問題能被看到,就變得有底氣,畢竟你知道癥結所在。
一無所知地時候,便是那白蟻爬過的瘙癢不適。
就像克拉拉做了一個噩夢。
以前的保姆坐在她的床邊光明正大地拿走屬於她的珠寶,還告訴她,她的胸口在淌血。
突然想起的扒竊的保姆是克拉拉的問題,但回憶起那個人的名字就還好。
一直以來手術切掉的胸,也是克拉拉的問題,她的欲求會因此受阻,但是她失落並不是因為這病症。
年邁的鰥夫因此回絕她的欲求,她回憶往昔因為那個時候她和病魔抗爭但是真實,因為有人在愛她。
而後那個年輕的牛郎卻能給她真實的愛慾,親吻她的另一半胸,因為他看到知道存在過的問題,但是也接受留下的真實美。
除了探討城市、階層、社會人員的關係等等,影片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種自我的真實。
或許有人覺得克拉拉的生活平淡無趣。
我會記得侄兒的女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候,她眼裡閃著的淚花。
有著往昔與現在的幸福感。
我也會記得克拉拉在海灘去游泳,救生員告訴她水快淹到腰了快回岸,她回應好,但是還是去撲了一撲那所謂的危險浪花。
http://ent.sina.com.cn/m/f/2016-05-20/doc-ifxsktkp9078784.shtml
(2016年5月19日)新浪娱乐讯 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自从处女作《舍间声响》引起全世界艺术电影圈广泛讨论之后,第二部长片《水瓶座》立刻晋升为戛纳影展竞赛单元的级别,影评人转导演的他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他的影片一直聚焦他的家乡累西腓,他独特的“城市虚无主义”风格令影迷们津津乐道。
新浪娱乐借此机会与他面对面,共同探讨了关于《水瓶座》的方方面面。
门多萨本人看上去大智若愚,语速缓慢,目光深邃,烟一根接一根地抽。
同时他又非常圆滑,八面玲珑,眼神可以照顾到现场的所有人,会提及现场所有人所在的国家,甚至会提及之前曾经刚刚见过的朋友、记者。
他拥有巴西人所少有的冷静。
作为一位影评人转导演,他对电影史了如指掌,访问过程中旁征博引,不失幽默,给他3个小时,他可以把整个影史给你完整地讲一遍。
Q:这是你的第二部电影,你这次的目的和你所感受到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A:我在片场拍戏的时候,有媒体来探班,他们也问我有没有压力。
然而我并没有什么压力,我只是碰巧拍电影,碰巧拍的是我的第二部长片。
拍电影的确是有很多事让我紧张,因为牵涉到太多了,很多人、很多拍摄地点、故事、表演,还有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有趣的是,当一部电影出街之后不受欢迎,导演往往会被强加一种天主教式的罪恶感。
我从不会有这种罪恶感,因为对我来说影片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是个谜,我不知道一部电影为什么会成功,看到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对我来说是神秘的。
我不会为影片不成功而责备我自己,我只要保证我自己和影片的关系处在我所需要的状态就可以了。
我也喜欢看差评,从差评当中我能学到很多。
但是如果影片失败了,我不会为此而惩罚我自己。
Q:你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好的艺术电影?
A:有很多啊,有很多作者性的电影。
比如说今年的戛纳影展竞赛单元就很有趣。
艺术电影本身可以很有活力,但我觉得从数量上看还是很可怜。
美国每年上映1000部电影,巴西每年150部,这些影片有很多都很差。
最近刚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居然收获了广泛的差评。
这些给差评的人真的知道要拍这么大制作的一部电影需要付出多少吗?
那么大的制作,制片人在一旁指手画脚……这是整个影史的谜。
8亿美元的制作,大家说不好就不好了,真是太疯狂了,这对扎克·施耐德来说太不公平了。
我喜欢他的《活死人黎明》。
大家对扎克·施耐德本人的评判有点过头。
Q:所以你觉得影评人实际上是不该存在的?
A:没有啊,应该存在。
电影批评是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自己当了13年影评人,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如果你喜欢电影、喜欢写作,影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我也知道有些影评人既不喜欢电影也不知道怎么写作。
写影评试着去帮助别人理解电影是特别好的工作。
当然写影评也往往会起到毁掉一部影片的作用,但我想谈论的是电影人是否应该有罪恶感。
扎克·施耐德不应该因为《蝙蝠侠大战超人》不成功而感到自责。
Q:是什么想法促使你写出本片的剧本?
A:我觉得我所在的城市(累西腓)实在太混乱,市政建设和生活质量都很差。
房地产商可以随意盖房子,因此摧毁了不少老建筑,我也听说城市周边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其实巴西有法律规定避免这些地方被遗弃,但是没人遵守法律。
总有人能钻法律的空子做非法的事。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矛盾冲突……有很多人劝我走。
我生活得不错,但有时也觉得不该留在那里。
在欧洲和中国可能都有类似问题。
巴西相对来说还是个年轻的国家。
Q:你觉得你的电影有政治意义吗?
A:电影都是政治的。
我的电影并不是迈克尔·摩尔的那种政治类型,我试图让我的电影看上去不那么政治,但实际上我是在谈政治。
你可以评价我的电影很政治,我喜欢这个评价。
Q:和《舍间声响》比起来,《水瓶座》的剧情更具象了。
《舍间声响》是一部关于累西腓的群戏,而《水瓶座》有一个唯一的女主角索尼娅·布拉加,这是你有意要改变吗?
A:不是有意改变。
我一坐下来写剧本,这个剧本就开始发展了,然后我突然发现这不是一部有关15个人的电影,这就是1个人的电影,这个人可能认识30个人,但这个人是唯一一个要带领电影前进的人。
《舍间声响》是一部更“分散”的电影,《水瓶座》比较直白。
影片互相之间都是不一样的。
我拍《舍间声响》的时候非常担心影片看上去会像保罗·哈吉斯的《撞车》,我不喜欢《撞车》,所以我让故事发生在一条街上,这就让《舍间声响》不那么像《撞车》了。
《舍间声响》成功了,但很多人都不喜欢,觉得看不懂,很无聊,恰恰是这些人觉得《水瓶座》更容易理解。
Q:你很喜欢用推拉镜头,很像布莱恩·德·帕尔玛。
A:对!
我就是想模仿布莱恩·德·帕尔玛。
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跨越了70到90年代,那时候有很多好电影,西德尼·吕美特,迈克尔·西米诺和布莱恩·德·帕尔玛,斯皮尔伯格在70年代拍了很好的电影《大白鲨》《第三类接触》,唐·西格尔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了他们早期的电影,还有罗伯特·奥特曼。
他们的电影让我想拍电影,还有约翰·兰迪斯和保罗·范霍文——范霍文居然和我同在今年的竞赛单元,太疯狂了。
我想拍现代题材的电影,但是在风格上很像刚才我说的这几个人。
我叫我的摄影师去找一个裂焦滤镜(split diopter),这个东西可以让两个离镜头不同远的物体都在焦点上。
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用了,很难找,摄影师找了一个礼拜才找到。
我就想让这种滤镜给我的电影带来神秘的感觉。
推拉也是一样,要产生神秘感。
Q:影片中索尼娅说:如果一样东西受欢迎,我们说它“古董”,如果一样东西不受欢迎,我们说它“过时”。
我在想裂焦滤镜对你来说是不是算“古董”。
A:这也没什么特殊的,这就和我用斯坦尼康一样。
我本来还想用胶片呢,但是现在用胶片拍戏太怪异了。
在中国大家还用胶片拍戏吗?
Q:在中国大家都觉得胶片很贵。
A:对啊。
Q:索尼娅演的女主角让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懂女人的导演。
A:我母亲很强势,她已经去世了,我和生前的她一直是朋友的关系,我觉得我的这种对女性的理解来自于她。
我的一个工作伙伴的老婆也是很强势的女人,我觉得我周围这些强势的女性给了我很多灵感。
我有个朋友是女权主义者,她让我意识到电影作品里的女性仍然在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比如她们的形象总是很脆弱。
她们的性生活总是被抹黑。
我很不喜欢这些东西。
我很喜欢拉斯·冯·特里尔,但是《女性瘾者》我很不能理解这个逻辑,我不理解一个女性不听做爱是为了自我毁灭。
做爱很多次就一定会自我毁灭吗?
我不觉得,有可能也会是非常健康和愉悦的。
如果索尼娅读了剧本说“不想演”,那可能《水瓶座》这部片子就一无是处了。
她看完剧本之后打电话到我家里,然后我不想在累西腓的机场,拿着写有索尼娅·布拉加的纸接机。
所以我专门飞到纽约和她见面,我们在纽约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一共花了3天,索尼娅的苹果手表显示我们一共走了24公里。
很愉快的过程。
Q:我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影迷,当我看到《巴里林登》的海报挂在女主角的墙上,我觉得你不是随便拿了一张海报就贴在那里吧?
A:《巴里林登》是很棒的电影。
我觉得可能影片的女主角来到法国,去了一间海报店,买了这张海报,谁知道呢。
这张海报是不是太显眼了?
我不希望它特别显眼。
Q:对于影迷来说很显眼。
A:我只想给这张海报远景,但成片里可能还是有1、2个镜头能清楚地看到它。
《水瓶座》和《巴里林登》没有什么致敬关系,这不过就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而已。
实际上这张海报是我自己珍藏的。
Q:女主角是一位音乐评论家。
A:说起来,《巴里林登》的配乐非常棒。
Q:的确,你为什么设计女主角是音乐评论家呢?
A:因为她实际上是我作为影评人的形象在影片中的再现。
当然我知道这不是一种很完美的再现。
有些人问我“这个主角是不是你自己呀?
”我就会假装说“不,主角是乐评人,我是影评人。
”当我做影评人的时候,大家最我的看法有点负面,因为我总是让人觉得我啥都不喜欢,这可能是一种反智倾向。
但如果我把角色设置为记者,她的层次可能就比影评人高了。
有人问了我一个很好的问题:片中的建筑工程师和女主角都是精英阶级,但他们互不理解,互相挞伐。
这就和伯尼·桑德斯和唐纳德·特朗普阵营一样,他俩都很有钱,但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互相不服气。
片中的女主角有一张约翰·列侬生前最后的专辑《Double Fantasy》,这其实是我的真实经历,这张唱片是我当时在洛杉矶的Amoeba(美国最大的独立唱片店)买的,我打开唱片之后,里面有三张《洛杉矶时报》,报道的是约翰·列侬谈论他自己的未来计划——而事实上这张唱片出街之后没几个礼拜他就被杀了。
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冲击力的时刻,所以我把这个时刻放进了影片。
Q:你觉得这个社会对知识分子有普遍的不信任吗?
A:到处都是。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
你们有没有看到我们在卢米埃尔厅红毯上做的事?
Q:我们看到了照片,你们举着标语:巴西已经不再民主了。
A:巴西社会现在已经分裂为极左和极右。
极右翼人士现在想要抵制电影艺术,这反而帮助了我的影片的宣传。
推特上很多极右翼分子都在抵制《水瓶座》。
没有民主思想的巴西社会太令人害怕了,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知道这个社会上发生的这些事到底是否正确了。
Q:影片中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闪回。
A:“意料之外”这个词用得好。
我就想给观众一种WTF的感觉。
我这辈子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唐·西格尔的《受骗》,伊斯特伍德演一个南北战争期间的北方士兵,他为了能在南方的一所全都是女人的寄宿学校安心养伤,他偷了一个战死的南方士兵的军服,假扮南方人。
每一次他撒谎的时候,我们都能看见很快速的闪回,闪回的画面没有声音,我们听到的音轨仍然是伊斯特伍德撒谎的声音,闪回的画面的内容和他嘴上说的内容都是正好相反的。
这是一种非常有张力的剪辑方式,并且我不记得是否有其他电影用过这种手法,于是我就把这种手法用在了《水瓶座》里。
Q:影片中也经常会把镜头拍向八斗柜,这个柜子也是闪回画面的一部分。
A:对啊,主角看到这个八斗柜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回忆。
我们拍片的时候一直在因为各种原因到处挪动这个八斗柜,这个柜子其实本身很不起眼,就因为我这几个镜头让它变得特别难忘。
《水瓶座》中的八斗柜就好像《2001太空漫游》里的那块黑石板,他本就是一块普通的黑石板,但是每次出现奇怪的事情时,这块黑石板就出现了,很有意思。
退休乐评人克拉拉独立、坚毅、有格调、懂得抗争。
美艳不可方物、浑身贴满女权属性标签的姑母露西就是克拉拉心头一盏明灯,克拉拉希望坚守这份家族荣誉——以钉子户的方式。
然而姑母露西辉煌传奇的一生难以复制,至少无法像她一样优雅体面地接受后辈的歌颂。
残缺的乳房、压抑的欲望、新旧时代的交锋(明明一生只爱听黑胶,却被媒体强行报道成“爱死了mp3”)、开发商的坏心眼、儿女的不理解,都在消耗着这位中产单身女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影片频频给到镜头的那张八斗柜,盛年时的克拉拉曾在上面不知解锁过多少种开车姿势,如今却被一群年轻人以开群交趴体的方式提醒着自己无人问津的窘境,睹物思春,几多欢喜几多愁?
影片最后,克拉拉当面手撕开发商的高潮大快人心,忍了两个多小时的情绪终于爆发,然而我们知道克拉拉能做的最多至此了。
还好生命中有音乐,片中选曲不多,但都是精品。
没看片子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讲星座的电影,一开头我还以为是关于一个水瓶座的人的故事,后来整个情节的发展有点让人有点隐射的味道。
克拉拉是一名巴西的女作家,一开场就是她们家族在召开生日趴,孙子孙女们都热情的朗诵诗歌来祝福。
大家都很开心。
然后是镜头切换到,克拉拉第二天早上起来去海滩游泳,真羡慕这种靠海的房子,走过去就是海滩。
游泳完后,居然还出现了大尺度的洗浴镜头,还显示了她被切掉的乳房。
有个房产商来找她聊天,说想买下她的房子,因为整栋就她的没有搞定。
说要把这栋房子改建成名叫水瓶座的商场,这时候才带出来,原来这房子就叫水瓶座。
合着,本片就是讲钉子户和开发商斗智斗勇的故事啊。
克拉拉自然没有答应,然后出去和朋友开各种聚会,还认识了一个帅老头,后面也做了爱做的事情。
这时候,一群人进入了他们家楼上开party,而且是尺度很大的party。
克拉拉认为这是为了赶走她。
在一次回家的时候,来了几个人告诉她去10楼的某个房间,克拉拉还不清楚,进去之后才发现,为了赶走她居然在房间里放了白蚁。
克拉拉带领着自己的家人,把白蚁都扔到了开发商的办公室内。
全故事完成。
看完后回想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尤其是对于强拆这个问题上,感觉巴西都做的很不错,相对于某些国家来说。
女主的表演很到位,把那种有品位的女性的状态演绎的很到位。
算不错的吧。
这是一场漫长与挣扎而被持续回忆出新意的个人旅程,年华渐逝的女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不断制造出惊艳而旖旎的盛宴涟漪,并投射出了这个看似新兴的年轻城市无数的光影碎片。
看似表面冷酷实则内心炙热的克拉拉,用泛黄而陈旧的回忆点缀出她对家园的依恋与不舍。
优雅而温柔的弦乐时常会在夜间缭绕,当她望向阳台前的大海,温柔的晚风依旧荡漾如初。
就如同晚年的她,即使容颜会衰老、美丽会消褪,但权利的博弈永远会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青春动人且昂扬向上。
在“水瓶座”这座无辜而和谐的城池中,我们看到了丰富激情而生气盎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激荡着的丰沛的感情和旺盛的欲望,传递出了那种无可争议的内心不安与无法改变的立场动摇。
通过多彩的音乐语言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门多萨古典而悠扬却又现代且激情的独特口味,这种不用风格间的激情碰撞,在克拉拉的心灵世界构建了一个摩登无畏而潺潺不绝的音乐王国。
我们的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故人离去,随往事淡去,随梦境睡去,随初心远去。
若生命中的悲伤不再流露痕迹,那就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快乐。
当回忆和信仰不断交织,面对陌生的入侵,她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向外部灌注了一个女人的坚韧而性感的永恒斗争。
在真相的不明所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是暴风雨里的孤舟,络绎不绝的寻找却遗失,丢弃却徘徊。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unintendedlam(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239826/克拉拉,大家稱她為釘子戶,但是可能叫她做「自我」的釘子戶會更加合適。
城市在分崩離析,但是有一些地方,仍會發生一些讓你覺得身處夢境的真實。
怎麼說呢,這就像是這部電影很多場景給人的感受。
一棟建築在夜里披上了一曾白紗,像是曼妙的少女若隱若現。
克拉拉在聚會后的夜裡,獨自歸家,下車后在路邊看到這一幕,像是瞥到自己的往昔。
一輛高聲放著音樂的車在此時開過,讓人想起影片開頭克拉拉和夥伴開車到海灘,在車內放著音樂一起搖擺。
看見身披白紗的曼妙建築,對城市的常規來講就像是在做夢。
但是那一層薄紗,是真實存在的。
可能是這些樓里搬空的寢居里被遺棄的簾布,在第二天天明時,攤在地上被人收走。
那又怎樣呢。
克拉拉請人將自己住的建築外表漆成了白色。
這是一個有點「自我」的故事,所以克拉拉也並不是一個普遍的討喜角色。
她離群索居,但她只是努力地在維繫自己的生活如常。
第一部分,克拉拉的頭髮,就是她的抗爭。
和癌症的,和時間的。
因為治療,她的短髮洋溢著生命的青春;隨著時光飛逝,她的頭髮漸長,除了時間飛逝,她的自我更加深刻。
克拉拉的愛呢,就是她的生活日常。
她有音樂,有充滿回憶的櫃子,還有自己的朋友親人。
克拉拉的癌症呢,自然就成了她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重要的難題。
就像是建築商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白蟻要腐蝕掉建築,造成危房的情況。
生活里遭遇的問題,就像是一個人的自我瓦解。
一個問題與一個問題的累積,便可以造成巨大的縫隙。
克拉拉在影片里有兩次情緒的爆發。
一次是在和建築商對峙的時候,年輕的商人似要離間克拉拉與親人,用逼遷干擾她的自我。
這其實也是兩個精英人士的對話,是當地文化的衝突。
建築商知道自己的工人在海灘上燃燒床墊嗎?
他的標榜是虛偽嗎?
克拉拉生氣,但無可奈何。
還有一次是結尾的時候,手撕建築商。
年長的建築商看到克拉拉帶來的照片隨即變得氣急敗壞,針鋒相對每一個要說話或動作的人。
克拉拉呢,她將被白蟻侵蝕掉地木材一根根拍斷在桌上。
鏡頭特寫著這些白蟻,我竟然覺得有一絲暢快地美。
問題能被看到,就變得有底氣,畢竟你知道癥結所在。
一無所知地時候,便是那白蟻爬過的瘙癢不適。
就像克拉拉做了一個噩夢。
以前的保姆坐在她的床邊光明正大地拿走屬於她的珠寶,還告訴她,她的胸口在淌血。
突然想起的扒竊的保姆是克拉拉的問題,但回憶起那個人的名字就還好。
一直以來手術切掉的胸,也是克拉拉的問題,她的欲求會因此受阻,但是她失落並不是因為這病症。
年邁的鰥夫因此回絕她的欲求,她回憶往昔因為那個時候她和病魔抗爭但是真實,因為有人在愛她。
而後那個年輕的牛郎卻能給她真實的愛慾,親吻她的另一半胸,因為他看到知道存在過的問題,但是也接受留下的真實美。
除了探討城市、階層、社會人員的關係等等,影片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種自我的真實。
或許有人覺得克拉拉的生活平淡無趣。
我會記得侄兒的女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候,她眼裡閃著的淚花。
有著往昔與現在的幸福感。
我也會記得克拉拉在海灘去游泳,救生員告訴她水快淹到腰了快回岸,她回應好,但是還是去撲了一撲那所謂的危險浪花。

这间公寓别的单间的人都走了,反过来骂那个钉子户,就是因为女主,导致他们这些离开的人一直拿不到合同上的全部赔款。
子女对于母亲坚持的不解(母亲在这里见证一大家子的成长,不仅是孩子,还有上一辈人的回忆,除了这些,还有母亲日常的生活都在这里,朋友也在这里,消遣也在这里,这是一个熟悉的圈子,邻里邻外都是熟人,可以去做笑哈哈的运动,也可以去海滩上游个泳),认为这间公寓已经是很高的出价了。
母亲说,就是这么间公寓,见证了你们的成长,紧靠美丽的海滩。
你为什么要去主动跟房产商聊,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没有你说的安不安全,而且我也有退休金,除了这套公寓我还有别的房产,我任何时候都可以帮你们任何一个人一把,这没什么,而这间公寓,是我跟你们爸爸一同留下的遗产,而这,都是你们的。
在巴西,也有这种随着城市化拆迁的地区,那些过去的回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标准的小区公寓。
或许是想展示不同阶级的对抗与联系,但讲的实在是太冗长,而且三段式的联系也不足。
片名为《水瓶座》,女主人公生活的大楼也命名为《水瓶座》。
很多人不解其意,弹幕中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部与星座有关的电影。
其实只要不嫌影片节奏缓慢,耐心观看影片的人就会了解“水瓶座”的真实意含。
因为女主人公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有一次媒体在她家里安排一次采访。
激进的女记者登堂入室,看到她家里一排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黑胶唱片,采访时就借此开门见山暗讽她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是女主人公从容起身从架子上抽出一张约翰.列侬被谋杀前录制,于1980年12月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双重幻想》,但是唱片内层夹着一张洛杉矶时报1980年12月8日发表的一篇列侬遇害前的报道《约翰.列侬的未来计划》。
她说:“这张报纸,就像瓶子里的纸条,它成为了特殊的象征。
”包括后来女儿不理解既然在她留下来的生活质量就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她为什么还执意选择不搬走。
她甚至因此遭受之前邻居们的指责和埋怨,冒着生命危险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以及她对女儿说:“这栋房子,就是我。
”以及她的女儿说她是,“看着是一个老太婆的小女孩”,其实都是指向一个漂流瓶的隐喻——现在的瓶子,里面装有的是过去的时间。
影片采用三段式奏鸣曲结构。
第一章《克拉拉的头发》回顾30年前,女主角战胜癌症后为一位挚爱至深却终身未嫁的姨婆庆生的一场家宴;第二章《克拉拉的爱情》时空线带我们来到了丧夫17年后的克拉拉的独居生活:写作、集黑胶、去与贫民窟一线之隔的海边,很爱她的一个侄子,与女儿现实的观念有矛盾。
在一场舞会上似乎邂逅mr.right但在车里,他问,“我越界了吗?
”她道,“是我做过手术。
”他问,“乳房?
”他随即离开她的身体,她回到家,放唱片独舞那一幕很动人;第三章《克拉拉的癌症》她梦到乳房的血迹晕透了白色衬衫。
地产财阀为了将她驱逐,动用很多见不得光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在她住宿建筑的其他房间都布满白蚁,至她的生命于危楼之中。
“除非我死,否则是不会离开这里的。
”她来到地产大楼,为那些不择手段的商人带来一手提箱的白蚁。
至少,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在此落幕。
它没有过多的渲染和阐释。
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甚至连开发商的奸诈险恶都包装在礼数周全的外表之下。
以及电影镜头对开发商那些迷你楼盘模型的透明外罩的特写,就仿佛意味着,在一个真空的瓶子里,酝酿出了人生和世界对垒关系的朴实写照。
(芷宁写于2017年1月10日)巴西影片《水瓶座(Aquarius)》的叙事和摄影,均给人随性随意游走的表象,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该片导演兼编剧小克莱伯·门多萨,影评人出身,大约因阅片量不少之故,在过去诸多的经典电影中,门多萨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作品的拍摄方式,他似乎很喜欢用推拉手法来呈现所要入镜的人与景,他甚至让摄影师去寻觅如今很难找到的裂焦滤镜来拍摄,以试图达到两个离镜头不同远的物体都在焦点上的拍摄效果。
片中的很多画面片段充满了寓意,既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有着作者电影的味道和属性。
影片也使用了不少闪回,并以具有张力的剪辑方式来表述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往事情结和心绪变化,而那有着祖传属性的八斗柜的不时入画,仿佛带有某种神秘的含义,具有标识性,那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曾经幸福生活的佐证和寻求幸福未来的象征,更是生活已然发生了变化的提醒,毕竟那八斗柜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姑母露西的遗物。
影片借助旧公寓拆迁一事,明里暗里地提点了世事无常、家族变迁及社会症结,还捎带手地鞭挞了无良的房地产开发商。
如今独居的克拉拉,想要守住的不仅仅是属于家庭乃至家族的记忆,还有她生活于此的权力和尊严,然而,她平静有序的生活已然被悄悄入侵,并被啃食了……该片塑造了一个比较强势却不事张扬的女性形象克拉拉,作为一位退休了的著名乐评人,她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生活品质,她住在那栋名为“水瓶座”的老公寓里,拥有着大量有品质又有品位的黑胶碟,面对开发商的各种刁难,如噪音骚扰、楼下焚烧等,克拉拉保持着尊严,试图继续过她的生活。
30年前,她曾罹患癌症,如“断肢求生”般的和死神擦肩而过,这让她的性格更为坚毅,而生命中曾经的人和事对她而言,便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
巴西在拉美乃至世界影坛代表人物之一的索尼娅·布拉加,饰演了克拉拉一角,她的表演十分有力度,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赋予了克拉拉一种融进骨子里的坚定敞亮且通透练达的美,而克拉拉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魅力,也感染着周遭的人和事。
克拉拉这个角色的成功与否,形象是否饱满生动立得住,对这部影片起着“性命攸关”的作用,请演技深厚的布拉加来演这个角色,实属明智之举,门多萨自己也说:“如果索尼娅读了剧本说‘不想演’,那可能《水瓶座》这部片子就一无是处了。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被布拉加发挥得淋漓尽致,眼神、台词、举止均有戏,如此强势的收尾,却并没有损伤这部戏的余韵——这原本是属于克拉拉的生活,开发商却正以龌龊的行为打搅着她,而她的尊严不容侵犯。
(杂志约稿)
该片所表现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当贴近。
片中的音乐成为了重要的叙事线索和亮点,同时也主宰了影片情绪的起伏涨落。
当克拉拉躺在公寓里那张面朝大海的吊床上,整个空间就沉浸在她的音乐和她的回忆里。
同时,宴会场景也是串联影片的重要元素。
伴着水瓶座大厦对面的海潮起落,这些盛宴构成了她流动的欲望和生命。
在这个以“强拆”为题材的故事中,门多萨也在试图呈现不同肤色和阶级的人们是如何共处的。
索尼娅·布加拉的表演层次丰富,收放自如的表演撑起了影片的全部重量。
超级讨厌这个装逼女主。
很私人,很美丽,喜欢女主角在家听音乐的所有场景,以及给孙儿播Rubinstein弹的钢琴曲,只能想到fascinating这个词形容,以及,个人意志和个人在世界上拥有的一隅空间是至高无上的
8.5。以聲音與知覺的關聯為基點,用靈動且堅韌的角色統合個體—建築—街區的前世今生和歷史記憶,彷彿一出回望舊時代的自由意志絕唱。
好沉闷,太平稳,故事推进又慢又散。风格介于小津和伯格曼之间,但又缺乏他们的精髓。是一部看得打瞌睡的电影。
比《舍间声响》更具象更精彩,比前作多了很多亲情和美感,功勋女主角Sonia Braga气场太强了。她家墙上贴着《巴里林登》海报。《舍间声响》里的自慰女也出演了。有个叫Julia的妹子太是我的菜了。Andrea Arnold给我跪下看10遍,学学人家怎么拍歌单电影。
天朝人民觉得这种强拆和钉子户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美在人淡风清的叙事表达,和慵懒惬意的人物塑造。阿姨演得很好,情趣也做得很足。锋利不够反而让影片的主题更着力于老年女人的情感生活和过往经历。电影有莫名的美感,导演能力不俗。
大段大段的无聊派对看得我反胃
乱七八糟
钉子户与开发商的鏖战更像是旧日美好对现实困局的排斥,不仅关乎个体,也关乎社会时局。
众人在楼上交欢个人仍在楼下焦渴,这是一位心疾难愈女人的白描;油漆在粉饰外墙白蚁却在啃噬内里,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社会的写照。一条污水管的排水口是富人与贫民的分界线,一张塞不进门缝的宣传单是道德与无耻的临界点。热爱水瓶座,里面有个柜橱和满室回荡的时光交响,离开这间居所,到哪里都是流浪。
#2016.12.21#b站#6/10#一個釘子戶的奮鬥史?⋯⋯恕我看不懂想傳達什麼⋯⋯這是水瓶座的特性嗎(扶額⋯⋯但是lucia真美真有氣質啊(雖然我以為要說她的事結果她只打了個醬油orz
《水瓶座》骨感森女离群居,晶莹水瓶玲珑心。半百无惧踏浪行,独乳有欲思买春。拆迁厚币不萦怀,满壁唱片写乐评。忠于自我当钉户,拍碎蛀木怒抗争。小资文艺情散漫,稀松故事歌好听。
这部电影在中国式的背景下,尤为熟悉。换做是你,你会坚守还是。。。
要是没有活色生香点缀,这钉子户老大娘的日常生活真是看不下去。
它首要呈现的是对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爱,其次才是事件本身。直到第三个段落之前,都没有着墨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冲突。
《舍间声响》竟然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前作的趣味在这里皆数消散化为漫长重复的文学影像殖民,可以看出导演并没有希望去刻意传达通感。
结尾收的好,没有因为争吵撕逼变得俗套。声音和空间的搭配也很好。故事主线应该是因为房产纠纷连带出来这个女人的晚年。
倒不是冗长的问题,而是三段式野心之下对旁枝细节的耐心勾勒,到最后都没能汇合成交响曲,或断裂或消声或失遁。它直接会让人质疑有没有必要这样拐弯绕圈子,除了从容的姿态值得褒赞之外,那么多人物关系基本上都是做的无用功。从影评人转行干导演的,普遍存在这个通病,有制造和引导过分解读的嫌疑。
全是因为短短的大尺度床戏才下的这部电影。怎么说呢,这种写实性描绘确实够细腻,但是也够冗长。看克拉拉最后手撕房地产商确实有一点爽,但是也只是爽那么一下。就像饥渴时叫的那个牛郎,爽一晚就过了。克拉拉钉子户的立场算不上站在完全正义的角度。由此带来的拉锯战只觉得头疼。
用影像书写的小说,用取景和镜头运动不断让观众自行脑补人物的生平,性格和内心世界,非常厉害。克拉拉太美了,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