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打的旗号是以真实案改编,拍出来的效果却完全相反,明明现实男主就是凶手,杀了那么多人的变态杀手,电影拍出来的男主像个有情有义的无辜人,这不是误导观众吗?编剧和导演是在给连环杀手脱罪?以真实案件为基础的剧也能这么拍?看完电影后,应该让人恨的凶手却获得很多人的同情,不知道受害者亲属看了电影会怎么想。
卡司阵容是个大骗子,但我还是要赞扬一下各位演员的演技。
但是,我无法违心给更多的分了。
整部电影节奏紊乱,毫无重点,最好的部分就是结局两个人的对峙——这才是一部电影该有的,尤其一部标上了悬疑,恐怖的电影该有的特点——紧张,刺激。
这种电影,我私以为每一刻都应该是有深意的,有意味的。
我可以从某个一闪而过的画面来得到大量信息。
而不是这样,整部剧,大部分的场面都在强行注水。
我觉得导演都过于想要刻画甚至是在宣扬邦迪的魅力——他的吸引力,他的聪明果决,偶尔的狠厉,还有对待利兹的深情。
可是这是个杀人犯好吧,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电影的标签上该具备的都不该变成这样——平淡至极,一点刺激都没有的人物传记。
结局那两个人对峙的短情节裁剪一下,好好重新总结一下吧。
或用短镜头比无聊的长镜头会有意义的多。
如果只能掌控这十几分钟……请不要强行填充情节了。
浪费演员的潜力也浪费观众的时间。
:-)
奈飞最近出了一部争议性巨大的影片《极端邪恶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
片头打出了歌德的名言,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即很少有人具有对现实的想象力。
我们往往以为重视戏剧性冲突的电影会夸大某些细节,让故事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但其实,以现实为素材的电影常常会对真相打上柔光,因为绝对的现实和完整的真相会令人不适,甚至无法接受。
片名“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其实来自大法官对美国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总结陈词中。
极度的邪恶,令人震惊的卑鄙,用魔鬼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泰德·邦迪是美国80年代期间,令举国胆寒的杀手。
那个时代还没有连环杀手之说,人们无法相信,一个人会通过不断杀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泰德·邦迪在被捕之前,穿越6个州,前前后后奸杀了30多名年轻女性。
由于缺少DNA技术的支持,加上当时美国各个州之间的法律和调查困境,最终只有20多人被判定为泰德所杀,但根据后来不断发现的证据,专家估计受害人数预估至少有35人,甚至可能高达百人。
从1973年第一次犯案,到1975年第一次被捕,1978年最后一次被捕。
期间泰德·邦迪居然两次从监狱逃脱,越狱期间还继续杀人,甚至一次性虐待、杀害了两名大学女生。
警察和专家都难以置信。
泰德·邦迪成为了美国80年代的“开膛手杰克”,女生不敢在夜晚独自出门,人人都担忧会变成泰德的下一个目标。
虽然每次越狱都很快被捕,但案子拖拖拉拉,直到1989年,泰德·邦迪才在佛罗里达州,因其最后一次谋杀而被执行了死刑。
影片《极端邪恶 》没有去展示血腥和耸人听闻的杀人场景,你在片中看不到任何一处泰德露出的变态和发狂。
外貌极为出众的扎克·埃夫隆饰演了泰德·邦迪。
风度翩翩的他把泰德演绎成了大众情人,女性之友。
出演他情人的女主角莉莉·柯林斯,还有女配角卡雅·斯考达里奥都对他恋恋不忘,不愿相信他是杀人魔鬼,在他漫长的审判期间对他依旧矢志不渝,前赴后继。
影片一直将泰德·邦迪的罪行做模糊化处理,不透露他的犯罪的证据,很多不知道过往历史的观众甚至会对他是否犯罪产生怀疑。
加上魅力无穷,在法庭上可以亲自为自己辩论的泰德·邦迪的丰富人格,的确很容易俘获大众的心。
这让很多知道历史的观众产生质疑,难得是要美化一个“杀人犯”吗?
其实并非如此。
导演将“悬疑”放到最后,模棱两可的处理泰德·邦迪的真实人格其实很准确的反应了当时大众对于泰德·邦迪的态度。
泰德·邦迪外貌极具欺骗性,在大学期间读过中文系和法律系,甚至了一大帮地位不俗的朋友。
也正是这些朋友,让他多次因为证据不足逃脱法庭。
泰德·邦迪杀人手法在当时极为罕见,依靠自己温文尔雅的谈吐,还乔装受伤骗取同情心,待女性放松警惕,单独和他在一起时,他才露出残暴的一面,令对方错愕不已,始料不及。
最令警察和法官头痛的是泰德·邦迪极具表演欲望的人格特质。
在法庭上,他直接炒掉自己的律师,亲自担任律师身份为自己辩护。
每次出庭都会精心打扮,仿佛自己是电视直播中的男主角。
长相英俊、谈吐得体、高学历、高智商,让他轻易俘获异性。
其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他是那种你想把妹妹嫁给他的人”。
后来,法庭上前来观看泰德·邦迪的女性旁听者越来越多,有人甚至成为了他的粉丝,还有人说真的“爱上了他”。
甚至真有狂热女子,去探监后与他发生关系,泰德在法庭上向她求婚,两人做了”监狱夫妻“。
女子还为他诞下一女。
在宣判时,大法官都肯定了他的聪慧,说他如果不是罪犯,一定欢迎他到自己的法庭工作,认为他大有前途。
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极具欺骗性,而且智慧过人的年轻人,居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
《极端邪恶》通过隐藏部分真相的方式,以泰德·邦迪迷惑性的一面,反衬其不为人知的恶魔本质。
影片也告诉了人们,有的凶手并不一定就是面相凶残,或者出身低贱。
他可能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隐藏在你身边。
知人知面难知心。
片中, 莉莉·柯林斯饰演的女主角Liz就是大众认知的体现。
她对泰德进入她荒凉的单亲家庭生活感激不尽,对他抱有无限的期望,对他爱到痴狂。
她到最后也不确定泰德就是凶手,她逼问他,她希望用对他的爱换一个真相,换一次“心死”。
《极端邪恶》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人不适,但如果结合过往现实,也许你会认同导演的叙事方式。
但影片也因此隐去了泰德·邦迪杀人的动机,为了渲染迷惑性,泰德·邦迪的童年阴影,导致他变成恶魔的根源没有在影片中提及。
泰德·邦迪说,杀人没有动机,自己是“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
但经过后来专家的探寻,发现泰德·邦迪从小缺乏安全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其爷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给他埋下了性格的缺陷。
这让他在青年时期处理感情时遇到了障碍,随即发展成杀人泄愤,以此满足自己的情欲需求。
这有点想吸毒上瘾,有了第一次,就忍不住有下一次,而快感阀值的提高,让他不得不一次次变本加厉,越演越烈。
情欲的满足始终无法通过一次宣泄达成,最后他止不住多次犯案,成为了杀人如麻的连环杀手。
泰德·邦迪对于美国文化影响巨大,他被执行死刑之后,好莱坞以他为原型拍过多部影片,《沉默的羔羊》里的主角汉尼拔就是以他为原型。
《极端邪恶》没有血腥的画面,却让你在看过影片之后,对这位优雅的杀人犯感到胆战心惊。
因为最可怕的不是恶魔,而是恶魔化作人样,陪伴在你身旁。
“杀死她们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暴力的需求,而是为了占有。
当你看着她们身体上最后一缕呼吸离开的时候,你就觉得她们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她们的眼睛,你就觉得自己像一个神。
” 泰德·邦迪
《极端邪恶》剧照进入五月,网飞又开始投入制作更多的电影和电视剧,这其中就包括了5月3日即将播出的万众期待的《极端邪恶》这部电影。
这部由男神扎克·埃夫隆和古典女神莉莉·柯林斯主演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惊悚电影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闻风丧胆,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的故事。
故事通过莉莉·柯林斯饰演的泰德的前女友的角度来讲述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连环杀手的故事。
很多人担心,网飞这次的拍摄是不是有美化连环杀手的嫌疑。
毕竟他们请的演员是帅气的扎克·埃夫隆,这个凭借《歌舞青春》获得万千少女心的型男。
但是不可否认,扎克长得跟邦迪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非常受女性欢迎。
扎克·埃夫隆表示自己在接受这个出演邀约时,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怀疑这是在拍电影美化这个史上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
而且当她母亲听到他要出演泰德·邦迪的时候,吓得手里的碗都掉了。
而且这次电影是通过莉莉·柯林斯饰演的泰德的前女友的角度来讲述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连环杀手的故事,这一点,也让不少人觉得这有美化罪犯的嫌疑。
毕竟是女友视角。
那么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美国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女性杀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物呢?
高中时期 的 泰德·邦迪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泰德·邦迪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而他所犯下的罪行正好跟他自己的描述完全吻合。
1974年夏天,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警方陷入了惶恐。
在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上大学的女大学生纷纷失踪,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警方对此毫无头绪。
在仅仅6个月的时间内,6名女性被绑架。
而两名年轻女性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拥挤的萨马米什湖州立公园的海滩上无故消失的案子,更是让该地区陷入了一片惊慌。
但是这一次最大胆的绑架也为警方带来了第一个最大的破案线索。
在两位年轻女性失踪当天,多位女性报道说,自己被一位不明男性搭讪引诱过,但是没有成功。
她们告诉警方这个男性非常迷人,只要手绑着吊带。
他开的车是大众的甲壳虫,他说自己名字叫泰德。
在把信息公之于众之后,警方得到四个人的举报同时指向一个住在西雅图的男性:泰德·邦迪。
但是警方觉得这个没有犯罪前科的大学生应该不可能是犯罪嫌疑人,一次就把他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了。
泰德·邦迪接受庭审时还向人微笑打招呼 就是这样的判断,让泰德·邦迪屡次逃脱,屡次作案成功。
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连环杀手之一,在70年代一共杀害了超过30名女性。
(真实数量不清)当时,他把人们玩弄于股中,人们根本没有怀疑到他头上。
但是就像他的终审律师说的那样“他就是极端邪恶的代名词”。
泰德·邦迪的童年泰德·邦迪出生在美国西北海岸的佛蒙特州,之后这里会成为他犯罪的根据地。
母亲在少女时期,未婚先孕,祖父母对此感到非常耻辱。
祖父母把他带大。
他童年一直以为母亲是自己的亲姐姐。
直到大学之后才知道真相。
泰德的外公经常打骂泰德母子,使得他们不得不经常跑到亲戚家里避难。
这期间母亲认识了继父,并且带着泰德再婚。
泰德对于继父不喜欢,说他不聪明,也不会赚钱。
泰德的童年很少为人知道,他对于小时候的记忆也模棱两可。
虽然他自己说自己是个爱跟踪女性的少年,但是周围人却说他年少时非常理性,非常受人喜欢。
大学时光和第一次作案泰德·邦迪1965年高中毕业之后进入普吉湾大学,一年之后转学到华盛顿大学学习中文专业。
1968年,他短暂辍学之后,又很快转专业去学心理学。
大学期间他去了游历了美国东海岸,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得知自己一直以为的亲姐姐是自己的亲身母亲。
1973年,泰德被普吉湾大学的法律系录取研究生,但是他上学几个月之后就不再继续上课了。
1974年1月,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美国西北海岸开始陆续出现女性离奇失踪的案件。
泰德i作案并不是谋杀,而是性侵犯一个18岁的华盛顿大学的女大学生。
泰德闯入 的公寓,用棍子打晕她之后对她进行性侵犯。
她因此昏迷了10天,并落下终生残疾。
泰德·邦迪第一次在西雅图作案之后邦迪杀害了他作案生涯的第一个女性:华盛顿大学的女大学生琳达·安·海利。
琳达·安·海利泰德在一天早上闯入琳达的公寓,把她打昏之后将她搬上车,从此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琳达。
她的一部分头骨几年之后在被抛尸的地方找到。
之后泰德继续在这个区域对女大学生下手。
并且形成模式:装作残疾或者伪装好,然后骗女性帮他把东西搬上车,然后就顺势绑架杀害她们。
更可拍的是,泰德·邦迪之后还会回到他抛尸的地方,对这些女性的尸体进行奸尸,而那时候的尸体已经腐烂 还会把这些女性的头骨保存下来,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每天晚上抱着这些头骨睡觉。
泰德在接受采访时说:“犯罪并不是因为欲望或者暴力,更多是因为想要占有一个人,包括她们的生命和肉体,让她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
被泰德谋害的部分女性 更多疯狂的谋杀案就在那年夏天和冬天,一共有7名女学生在犹他、俄勒冈和华盛顿地区失踪。
所有被害人都是白人,身材修长、单身居住、留着长发,在失踪的时候都穿的很随便,而且时间都是在晚上。
到了10月份,犹他州警察局长路易斯·斯密斯的17岁的女儿也失踪了,9天以后尸体发现了,又是同样的手法,扼死、肛交和强奸。
13天以后,劳拉也失踪了,到了感恩节,在山区一条河边发现了尸体。
她被一根铁撬打在脑袋和脸上,同样也被进行了肛交和强奸,死亡原因是失血过多。
在所有案件中,证据似乎都被刻意消除了。
三个州的警察局在一起展开行动。
此时唯一的证据就是一个名字“Ted"---"泰德”。
露出马脚 琳·班克斯是泰德当时的梅格女朋友的闺蜜,她在报上读到了有关谋杀案的消息,看到合成的照片后,立即想到自己的男友泰德可能就是凶手。
梅格看到以后也觉得如此,但是她不相信这个自己爱着的男人会是一个杀人狂魔。
但经过再三犹豫,她最终决定报警。
但是由于警方的疏忽,这个举报被忽视了。
泰德再次逃过警方。
而就在这一年12月8日,泰德再次行动。
这次死者是18岁的卡罗,他告诉卡罗有人好像正在偷她的车,于是他们一起去停车场看。
卡罗以为这个人是书店职员,所以并没有疑心。
到了停车场,这个男人告诉她自己是警官,要求她跟自己去警察局做一下笔录。
卡罗看了他的徽章以后就跟他上了车。
但是泰德却把车开往相反的方向,过了一会,他突然停下来,她连车门都没碰到就失踪了。
后来警方在停车场发现了一串手铐钥匙,发现就是卡罗手上那把。
1975年2月12日,卡林一家去科罗拉多玩。
在途中一个旅店里,一天晚上她发现自己忘了拿杂志,就回房去取,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知道一个月后,在离旅店几英里的地方才发现卡林赤裸的尸体,死因是头部连续受到敲击。
几个月以后,在发现之前两具女尸的地方10英里远,又发现一具女尸,后来证实是布兰达,死因是头部钝器击伤。
警方在泰勒山区进行了搜索,又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是苏珊,跟着又发现了两具尸体,其中一具就是琳达·安·海利。
被害人的死因非常一致,都是头部钝器击伤。
死者人数还在不断上升,后来又有5名女性被发现死于科罗拉多。
逮捕归案直到1975年8月16日,犹他州的公路巡警发现了一辆可疑的轿车。
在他开灯靠近后,这辆轿车关上灯开始逃跑。
警察追上去,命令司机接受盘查。
司机的姓名是Theodore Robert Bundy。
随后他和另外两名警察对汽车进行了搜查,发现了一根铁撬、滑雪面具、绳子、手铐、电线和一把冰镐,泰德随即被捕。
在随后的审查中,警方发现泰德·邦迪于犯罪嫌疑人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警方发现,泰德随似乎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充满了欺骗和不忠。
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都对泰德随不利,他却仍然声称自己是清白的。
由于证据不足,法庭只审理了卡罗的案件,泰德显得非常放松和自信。
当卡罗哭着指证他的时候,他冷冷地盯着她。
后来也因为证据不够充分,因此只被判处15年徒刑,而且可以有条件假释。
在监狱里,泰德进行了心理评价,医生的评价是“精神病倾向、神经质、器质性脑损伤、酗酒、药物滥用、健忘,但是不存在性偏离”,另一些医生则指出,他“强烈依赖于女人”。
医生的一致评价是,泰德随对于自己和女性的关系抱有强烈的受辱恐惧。
这时警方发现了更多的证据,决定对他提出谋杀罪起诉。
1977年,泰德随被转到加菲尔德县监狱等候判决。
Ted越来越对自己的表现不满。
他撤掉了自己的律师,决定自己亲自出庭辩护。
这时,泰德随拥有一定的自由,于是开始策划越狱。
到了6月份,泰德随成功越狱。
监狱组织了大规模的搜索,甚至用上了血液追踪犬,但是却一无所获。
泰德随偷了一辆轿车,逃出了当地的搜索圈。
但是很快他又被抓到,带回了监狱。
在几个月以后,泰德随又一次越狱。
在12月30日,他利用天花板爬到大楼的另一边上。
他这次的逃跑知道第二天下午才被发现,此时已经过了15个小时。
这次他跑到了芝加哥,他的目的地是佛洛里达。
在1978年1月中旬,他改名为Chris Hagen,在佛洛里住了下来。
邻居对他毫不知情。
他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佛洛里达州立大学校园里闲逛,偶尔溜到教室去听听课,平时就在家里看电视。
这时候,偷东西就成了他的另一种生活。
佛洛里达警方此时并不十分清泰德,因此也没有怀疑他。
到了2月9日,湖城警方接到报警电话,说12岁大的金伯利失踪了。
有人报案说看见她进了一辆陌生人的汽车。
8个星期以后,金伯利的尸体在被发现,尸体已经高度腐烂。
就在金伯利失踪几天后,泰德又盯上了14岁大的莱斯利。
但是很快莱斯利的哥哥来了,接走了她,然后抄下了车牌号码。
他们的父亲警长最后在他们的辨认和警方开枪帮助下,泰德抓捕归案。
审判对泰德的审判耗时漫长,直到1980年1月才结束。
他始终都是自己进行辩护,他非常自信,坚信自己会被无罪释放,甚至一度打动了陪审团。
但是证人的证词,以及他在被害人身上留下的牙印最终导致他被判有罪。
1月23日。
他接受了最终裁决,31日,被判处电椅执行死刑。
他一共被宣判了三次死刑。
被害人数一共是28名,但是许多人都相信远远不止这个数。
这个数目可能泰德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最后在1989年1月24日被执行电击死刑。
身后事 有关泰德·邦迪的书籍、录像、被害人自述数量庞大,他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连环杀手。
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凶残程度上,他都似乎首屈一指。
他甚至还是《沉默的羔羊》的原型。
2002年的电影直接以他名字命名《泰德·邦迪》。
提前他的名字,对70年代有记忆的人,到现在都不寒而栗。
泰德自己在1989年的供词表明,他喜欢在杀死被害人之前,很长时间保持让她们昏睡,而且他总是将被害人尸体埋在在同一个地点,然后经常回去看她们。
他不断对警方强调说:“杀死她们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暴力的需求,而是为了占有。
当你看着她们身体上最后一缕呼吸离开的时候,你就觉得她们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她们的眼睛,你就觉得自己象一个神。
”
时间好长,耐着性子看完的。
这男的属于早期的pua吧,连续pua了好几个,他杀的那些姑娘们也真是倒霉,也看出来美国约炮方面的开放程度那么早。
女主真好看,那么想奥黛丽赫本,长的一张天真可爱用不衰老的脸蛋。
男主对于真实案件中嫌疑犯的还原度真高啊,看来是前期没少做功课,演技还是挺到位的。
这电影是想告诉大家那些变态杀人犯平时看上去也和普通人一样是么,所以一定要多注意,别相信陌生人
今天,我们换个方式来讲这个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你不敢想象。
首先来看几张照片,你们觉得谁更像是极恶杀手?
A——
B——
C——
orD——
还需要再仔细研究一下吗?
(5分钟过去了...)好,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四位。
先来看C,我想应该没人会不认识,他就是“素媛案”的原型凶手赵斗淳。
这人渣曾经说过:“我又没杀人,不管你们怎么样气愤,总不会判处我死刑的。
我,总有一天会出去的。
”还曾经说出”我喝醉了,什么都不记得了”“我出狱后,要去看看那个女孩”,这种恶心至极的话。
虽然2020年,赵斗淳将会刑满释放,但可怕的是,根据赵斗淳在监狱里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其出狱后再次作案的几率非常之高。
我们无可奈何。
而B,一看表情就凶神恶煞。
他,就是首席门徒理查德·雷瓦·拉米雷斯,被控13项谋杀,5项谋杀未遂,11项性X,14项盗窃罪。
他喜欢夜晚杀人的感觉。
A,大概是最像杀过不止一个人的人了。
可他,其实只是个普通的犯人,只是长得丑而已,还曾经上过美国警局发布的“奇丑无比的罪犯照片”榜单。
那么,就剩D了。
你们觉得,他像吗?
或者说,你们愿意相信他是吗?
不管愿不愿意相信,他的确是恶魔——泰德·邦迪。
美国70年代的“开膛手杰克”,这个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牲。
从1974年起,他一共强X并分尸了35名女学生。
这还只是他自己交代的,实际上受害人可能超过100人。
最小的女孩仅有12岁。
直到1989年1月24日,当一道电流穿过泰勒的身体后,他终于闭上了双眼。
美国女性长达十几年的噩梦也终于告一段落。
就在他被处以死刑的三十年后,2019年1月24日。
网飞推出了一部4集的记录片,首次将这名臭名昭著的杀手的思想公之于众。
这是一位年轻的记者所录制的和泰德·邦迪在死刑前最后的对话,录音带长达100个小时。
这部纪录片名叫《与杀手对话:泰德·邦德录像带》。
而在同一天,圣丹斯电影节开幕。
两天后,1月26日,又一部有关泰德的电影在美国犹他州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进行了首映,巧的是,他曾经,也在犹他州犯下过弥天大罪。
就是这部——《极端邪恶》。
导演还是那个记录片的导演。
豆瓣6.6,说实在的,不高。
而大多数人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基本就是一点——改编太过于美化。
不管是整个故事还是人物。
毕竟,恶魔的扮演者,是《歌舞青春》的男主角扎克·埃夫隆。
那个曾经吸引万千少女的型男来扮演杀手?
任谁听了都会拒绝。
不过,不得不说,真的有些相像。
而女主的扮演者则是复古女神莉莉·柯林斯。
(电影中邦迪和丽兹)
(现实中的邦迪和丽兹)电影的聚焦点并不在于他是如何杀人的,而是以另一种角度进行控诉。
电影是从丽兹的视角来推动的。
她,丽兹,一个当秘书的单身母亲。
1969年,在酒吧,他碰到了她,泰德·邦迪。
泰德风趣幽默又温柔,一下子就俘获了丽兹的芳心。
从那天起,他们好像真的变成了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
一起给女儿过生日,一起过圣诞节,一起打雪仗。
可就在他们无比温馨的同时,1974年1月到7月,金县区域却蒙照在一片阴影中。
多名年轻女孩被残忍杀害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974年7月,在4万人聚集的瑟马米什湖公园,两名女性在数名同行朋友的眼皮子底下失踪了。
这次有目击证人称有一个能说会道手上有石膏的男人求助女性把他的船放在甲壳虫车上,嫌疑犯的照片已经被合成。
是不是,有些像泰德·邦迪?
就算像又能怎样,没有确凿的证据,一切都是瞎想。
直到1975年8月,凌晨两点还开着一辆甲壳虫车在犹他州的高速公路周围不停的转悠,这才引起了警察怀疑。
警察在甲壳虫车里找到了一副手铐,一张面具,一支冰锥,一段绳索,一卷胶带,还有一些受害者的头发。
邦迪被捕了。
这里补充一些1974到1975年,影片中所没有呈现的泰德·邦迪做的事情。
我们说回那两个在公园失踪的女孩。
警察到底是怎么把泰勒放入嫌疑人名单中的呢?
说来你们可能想不到,其实最开始是丽兹把泰德的信息提供给警方的。
警方发现不管是年龄还是长相还是车型都和嫌疑人相符合。
只可惜在返回现场调查时8个人,有7个人都说泰德不是凶手。
在他们的印象中,连环杀手应该是凶神恶煞那款的。
并且,这起案件后,金县突然没有了受害者。
就在大家以为他停手了时,犹他州又发生了数起年轻女性失踪案。
可是,依旧无法联系在一起。
直到一个叫卡罗尔的女孩儿从泰德手中侥幸逃脱之后报警。
终于,不再是可能看到,而是有了一个真正的目击证人。
并且,西雅图警方发现了邦迪抛尸的秘密基地——西雅图泰勒山。
六名失踪女孩的尸体,都在这里被发现。
这是一座天然的坟尸场。
6个女孩只是开头,1975年被抓捕之前,他一共在六个洲行凶。
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月,邦迪都会残害一个女孩。
不过,被抓后,泰德就消停了吗?
并没有。
法庭1976年2月开始审理泰德的绑架未遂案,泰德站在被告席上后依然跟没事人儿一样,甚至是傲慢。
他不停的强调着自己是无辜的,他的朋友也不相信他犯了罪。
无论怎么样,1976年6月30日泰德还是被定罪了,被处判15年监禁,在服刑期间,他又被起诉谋杀。
这时,他做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越狱。
这是第一次,被抓回来后,他不但没有悔改还再次从天花板洞口越狱。
为了逃跑还减掉了约60公斤体重。
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又潜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女生公寓,造成两死两伤。
被逮捕归来后,他立刻被“抢劫、绑架、连环谋杀”等多项罪名公诉,不过就算这样他在法庭上依旧滔滔不绝,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自信。
于是他获得了一个专属绰号——完美诱X者。
只不过,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次犯罪会留下决定性证据。
留在尸体上的两排大且深的牙印。
齿痕专家们证明,留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杀人案受害者身上的牙印是非常独特的,经过鉴定,它们只可能属于泰德。
正是这个铁证,让他再无翻身之地。
他咆哮,但他并不忏悔,他只恨自己被抓住了把柄。
1989年1月24日,泰德·邦迪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直到恶魔下了地狱吼,人们才相信他所做过的疯狂而血腥的事。
因为,一直以来,他可是人们心中的“偶像”——熟知法律、心理学和犯罪学,是法学院的博士生,做过自杀热线的接线员,州政府的犯罪矫正顾问,还给姑娘们写过一本预防强奸的书。
甚至还帮助警方抓住了一个连环杀手,绿河杀手。
只因为他觉得绿河杀手的杀人手法过于低级,只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杀手中的达芬奇。
的确,他的伎俩更加高级。
搭讪,闲聊,调情,等女生放松警惕,再邀请上他那辆甲壳虫车。
上车后再敲碎她们的头颅。
女孩们抵挡不住,也看不透。
就这样,死了。
而现在,那辆甲壳虫车依然陈列在博物馆。
而他也变成了很多犯罪片的原型人物之一。
比如《沉默的羔羊》,比如《汉尼拔》。
想要更完整的了解他的话,这部电影配合纪录片一起看,效果绝佳。
恶魔在人间。
恶魔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果男主在自恋和反社会两个人格障碍上哪一种更重,我认为不分仲伯。
加上表演型人格障碍,塑造了他文质彬彬又极度凶残的双面性。
虽然影片一开始看上去象警方制造的一起冤假错案,找不到罪犯就把男主拿去顶罪。
但当影片播放过半时,我可以肯定他一定是那个连环杀人犯。
本片不是悬疑片,从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他是残忍杀害多名年轻女性的凶手。
可是他却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甚至不断制造上媒体的机会,还认真研读法律条文为自己辩护。
他有恩爱的女友,并准备结婚,对女友和其前夫所生到女儿也视如己出。
不单在他被判刑后有许多女性为他喊冤,大声表白爱他,相信观众也会被他迷惑。
但请相信,这就是一个重症人格障碍患者。
他极度仇恨女性,而且是年轻女性,所以他杀害她们的方式令人发指。
影片没有过多交代他的生平,但从他会用牙齿撕咬受害者这点看,他又是极度渴望和女性融合。
同时他会以心理控制来挑选另一种受害者,比如前面提到的女友以及后来他在法庭上求婚并和她有了孩子的第二位女友。
他利用她们来掩饰自己的凶残,把她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心理上控制她们。
也许他以为自己真的爱女友,但如果他停止杀害年轻女性来发泄自己的仇恨,他们这类人是无法和人建立良好关系的。
他在感情里的温柔体贴,是以其他年轻女性供他血腥残杀为平衡的。
他也不是双重人格,真的忘记自己犯下的罪行。
他都知道!
只不过自恋的病态部分让他相信自己终将脱罪,而反社会的病态部分又让他面对法庭上呈现的各种证据没有一丝作为人类该有的内疚和自责,反而表现的特别象一个无辜者。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部分又让他无论面对媒体还是法官都豪不怯场,侃侃而谈,在异性眼里看上去很有魅力。
但真的不是女性太好骗,是这样重的精神病人百年难遇。
英文名用了好几个对邪恶的形容词,中文翻译四个字囊括:极端邪恶!
总之是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北美刚上映没多久,网上可以看。
(对他三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我自己判断的,欢迎看过的心理咨询师同行指正讨论)
非常独特的视角,从犯罪者的情感生活,以及法庭上的辩诉,从一开始到结束,导演都用一种类似叙述性诡计的手法,让观众产生了一种错觉,甚至是同情,让我们会想说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是一个不择手段的连环杀人犯?
他可以让女人为他着迷,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相信和原谅;他可以在重重包围之下,在狱警的眼皮子底下,逃出生天;他可以将法庭变成自己表演的舞台,将原告方的律师气得七窍生烟。
不可否认,TED是一个高智商,而且富有魅力的人。
可是最终,他的才华还是没有能够挽救他扭曲变态的灵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如最后判定他死刑的那位法官说的,如果你继续你的律师生涯,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律师。
可路都是自己选的,我们欣赏你的才华和天赋,但是对于你的所作所为,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制裁你的才华。
首先,这个电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相对其他连环杀手电影在第一印象中是更有代入感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导演和编剧有意忽略了作案动机和过程的刻画,反而一直在交代案件的审理过程,对于不了解事件本身的我来讲,让我更加相信编剧没有大幅度篡改故事。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故事整体显得比较平,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
故事情节中逃跑的桥段安排的恰当好处:男主一个法学生在智力和专业知识都到位的前提下选择逃跑,隐晦显示男主在女主有意疏远他后的焦虑感。
而男主在法庭上的辩护,在初看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慷慨激昂,但仔细想想并没有显示什么专业素质,只是单纯的狡辩而已。
至于年轻女性的采访,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男主在作案手法并不高明的情况下还能屡屡得手的原因。
最后的男主对女主坦白罪行的桥段再加上之前二人亲热的镜头中的细节,再次证明男主最开始就是把女主当做一个猎物,只是最后动了真情才没有下手。
总得还说电影本身有铺有垫,故事情节前后对应,逻辑严谨。
导演编剧还是用了心的。
演员颜值也在线,值得一看。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想知道现实中的泰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到底罪行几何?
而这可能也是电影的失败之处吧。
让我把片头摘引的歌德名言再用一次:few people have the imagination for reality。
以下转译内容含大量剧透,慎阅!!!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原文网址: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extremely-wicked/ (该网站主要就真实事件/人物与改编电影/角色做参照对比,其史实均援引自官方资料或当事人传记内容,所以可信度应该算高的)泰德·邦迪(Ted Bundy,以下简称泰德)读大学时学习什么?
泰德大学曾获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学位,并在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而他将在后来被控谋杀的庭审上使用大学所学法学知识为己辩护。
连环杀手泰德第一次杀人是什么时候?
1972 年,当泰德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本科学位时,西雅图及周边区域开始不断有女性失踪。
经确认的泰德的最早受害者死于1974年1月31日,地点就在华盛顿。
据报道称,该女性最后被目击到时,是与一名名为泰德的男性一起。
这一趋势(女性失踪)一直持续到1974年,泰德同年搬离华盛顿,前往犹他州攻读硕士学位。
泰德是否是在一间大学酒吧遇见后来的女友丽兹·克勒普弗(Liz Kloepfer,以下简称丽兹)?
是的。
影片中,泰德(扎克·埃夫隆饰演)于1969年在一间西雅图的大学酒吧遇见了当时是办公室秘书的丽兹(莉莉·柯林斯饰演)。
而现实中的酒吧名称为“Sandpiper Lounge”。
正如影片所述,丽兹确实是一名单亲妈妈,有一个名叫缇娜的女儿。
丽兹后来开始和泰德同居,同居七年间泰德则一直连环犯案,罪状累累。
但是,根据 Ann Rule(曾与泰德共事并与之交好,后来发现其连环杀手身份)的传记书籍《身边的陌生人》(The Stranger Beside Me)所述,泰德曾在就读犹他大学法学院期间约会过“至少十二名”其他女性。
丽兹也有其他约会对象。
上图为原型,下为电影角色,引用网址见图下方影片《极端邪恶》中,丽兹的闺蜜乔安娜(Joanna)真有其人吗?是的。
片中乔安娜(安吉拉·萨拉弗安饰演)人设的灵感源自名为Marylynne Chino的真实人物,即丽兹当时的闺蜜,和影片如出一辙,泰德和丽兹相遇时她就在一旁。
据Chino说:“与丽兹同居时,他会在半夜外出。
如果有人住我家,然后半夜离开再回来,我肯定会有所怀疑。
你也知道,大半夜出去能干什么啊?
”当丽兹给她看报纸上警方发布的素描头像时,她立刻就认出那是泰德,而这让丽兹惊慌不安,甚至落泪。
她们当即就报警,可是当时警方并未重视。
泰德是否通过佯装受伤或假扮警察等公务人士引诱受害者?
是的。
1992年发布的一份由美国司法部指示、多人团队合作的调查报告证实了影片所述属实。
该报道称,“泰德会佯装受伤并暗示自己需要帮助,或是假扮成警察之类的公务人员。
他以这种方式说服受害者自愿地陪同前往他的棕褐色大众甲壳虫汽车旁,而汽车后轮附近就藏匿着一把行凶用的铁锹。
一抵达汽车旁,泰德就会拿起铁锹并攻击受害者头部,直至其昏迷。
随后他会用手铐铐上女性受害人并将她拖上汽车事先已做过调整的副驾驶座。
”该报告的依据来自泰德被执行死刑前的一系列采访内容。
作案工具泰德是否强奸了他的受害者?
是的。
泰德确实强奸了数名受害者。
但他并非只是强奸了受害人。
根据1992年司法部的那份报告,“他会性侵半昏迷或昏迷的受害人”。
幸存者Rhonda Stapley回忆称,因泰德掐住她的喉咙,她的意识时而模糊时而清醒。
期间他对她实施了数次性侵,而趁他事后返回自己的汽车(应该是去拿杀人工具)的间歇,她成功逃走并掉进了一条山间小河,顺河漂流之后幸存下来。
Rhonda将这段可怕的经历写进了一本名为《I Survived Ted Bundy》的书里。
《I Survived Ted Bundy》泰德谋杀的女性受害者有多少人?
正如影片所述,泰德认罪的有 30 例女性谋杀案。
尽管如此,他的辩护律师John Henry Browne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表示,他于1973年至1978年间可能杀害了多达100名女性受害者,以及一名男性受害者。
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William S. Sessions于1992年说过:“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他所犯罪行的总量”。
泰德的大肆杀戮横跨全国;他所供认的受害者包括华盛顿11人,加州1人,爱德华州和俄勒冈州各2人,弗罗里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各3人,以及犹他州8人。
——摘自美国《People》杂志 真有一只狗朝泰德狂吠吗?
没有。
影片中,泰德和丽兹去流浪狗收留所看狗。
当他们看中的一只狗与泰德对视后就开始狂吠,而这也成了两人后来的玩笑噱头。
现实生活中从没发生过这样富于警告意味的事情。
本片导演乔·伯灵格(Joe Berlinger)说这一幕是虚构的,他进行了自己的诠释,以在叙事中增加一些蛛丝马迹。
泰德是否对女友丽兹抱有真感情?
是的。
依据真实事件,影片中泰德对丽兹的爱恋确实属实。
根据丽兹1981年所出的回忆录《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所述,他对丽兹的情感是真切的,他甚至在被捕后因想到会失去她而惊慌失措。
左为原型丽兹,右为丽兹扮演者莉莉·柯林斯 泰德是否会返回犯罪现场?
会。
根据上述司法部报告称,泰德会回访自己所有的犯罪现场。
泰德被捕和庭审期间,作为他女友的丽兹真的相信他是清白的吗?
是的,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直到影片片尾丽兹知道真相时才出现泰德实施犯罪的片段。
但是,就像影片所述,尽管泰德坚称自身清白,丽兹还是产生了怀疑,也因此开始酗酒。
而影片中未提及的是,丽兹逐渐发现的一些疑点才是令她烦恼不已的缘由。
其中包括在泰德家里发现拐杖(新闻报道称嫌疑人曾使用拐杖打晕一名受害人)、看到他从自己家里拿走一把铁锹、在他车里的副驾驶座下面发现一把短柄斧以及在他的书桌抽屉里发现熟石膏(报道称嫌疑人会在手臂上打上石膏佯装受伤)。
本片改编自丽兹所著书籍《The Phantom Prince: My Life With Ted Bundy》,她是以笔名丽兹·肯德尔(Liz Kendall)出的书。
泰德在死刑采访中说,他“本质上是一个正常人”(essentially a normal person)。
他有朋友和女友,看起来和他人无异。
左为扎克饰演的泰德,右为原型 影片片名《极端邪恶》(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的出处?
其出处是法官 Edward Cowart(即片中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法官)在判泰德死刑时所说的一席话。
他称泰德的连环谋杀行径为“极端的邪恶、骇人的恶行”。
现实中,泰德有把法国越狱小说《Papillon》作为礼物送给丽兹吗?
没有。
影片中,泰德不断地向丽兹提到作家Henri Charrière所写的越狱小说《Papillon》。
他甚至在她来探监时把这本小说当作礼物送给她。
现实生活中,丽兹从没有在她的回忆录中提过《Papillon》这本小说。
相反地,影片中增加的这一象征性元素看起来是为了让泰德怀有希望,终有一日他会出狱。
泰德是否从法院二楼窗户跳下来逃脱了?
是的。
这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证明这确实发生了。
泰德于1975年被拘留并被控绑架和蓄意谋杀Carol DaRonch。
监禁数月期间,他被控谋杀一名居住在科罗拉多州名为Caryn Campbell的女性。
这一谋杀案在科罗拉多州阿斯彭进行审判,泰德在进行庭审前被移交至位于科罗拉多州格伦伍德温泉的加菲尔德郡监狱。
他在担任自辩律师时从法庭二楼的图书馆窗户跳下潜逃成功,并于八天后被捕。
泰德真的成功潜逃两次吗?
是的。
距离阿斯彭法庭跳楼潜逃仅六个月之后,他使用一个狱友提供的钢锯条从格伦伍德温泉的监狱越狱。
他在自己牢房的天花板上切出了一个一英寸大的正方形钢筋管,然后从里面狭小的空间中越狱。
虽然影片中未提及,泰德还花了四个月时间减重了约35磅,就为了能成功挤入天花板的狭小空间。
那时的他骨瘦如柴。
但我们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男主角扎克有任何体重变化。
泰德于1977年12月30日越狱,当时正值圣诞节假期,多数监狱员工正在休假。
他把书本和文件放在被子底下摆放成自己在睡觉的样子,而直到第二天中午监狱守卫才发现他不见了。
他先是搭乘巴士前往丹佛,随后逃往芝加哥,最后前往加州塔拉哈西。
正如影片所暗示的,他正是在这里犯下了几宗最残忍的谋杀罪行。
海利·乔·奥斯蒙(Haley Joel Osment)饰演的角色杰瑞(Jerry)确有其人吗?
没有。
奥斯蒙在参加圣丹斯电影节时表示:“杰瑞是一个虚构角色,他的作用是为了把丽兹从泰德的黑洞中救出,以及让她能够过上没有泰德的生活。
”(引自IMDb)在丽兹的回忆录中,他并没有一个名为杰瑞并可以寻求帮助的同事,最后她是向一个名叫汉克(Hank)的男子倾吐心事,而她是在匿名戒酒会上认识他的。
译者PS:就是那个长残了的童星,希望你已经看过,要不然会出戏呢。
泰德是如何被捕的?
正如影片所叙,泰德在弗罗里达进行大屠杀不久之后被捕,当时彭萨科拉巡警David Lee正好注意到泰德被偷的大众甲壳虫汽车。
当被告知自己被捕时,泰德踢了这名警官的腿然后挣脱就逃。
随后Lee警官在追捕时开了两枪以示警告,最终制服泰德。
在泰德的大众汽车里面还发现了三个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女学生证件,以及其他被偷物品。
是否是泰德一名受害人臀部的咬痕将其治罪?
是的。
泰德是于1978年在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女生联谊会犯下谋杀罪行时留下的咬痕,正是在那里他用一根橡木棒攻击四名女性受害人。
其中两名女性死于重伤,官方证实其中一名女性死者的臀部咬痕与泰德的牙齿模型吻合。
为何如此之久才将泰德绳之于法(执行死刑)?
即使1970年代并不遥远,法医学也是那之后很久才出现的。
例如,直到1980年代晚期,执法者才开始采用DNA鉴定(1988年美国法庭才开始承认其法律效力),这也是距离泰德最终被捕约十年之后。
泰德的仰慕者是否真的要求他在自己的通缉令上签名?
是的。
泰德当时差不多就是一个名人,就如影片中所叙,泰德的仰慕者真的要求他在自己的通缉令上签名。
泰德是否在弗罗里达州的庭审中代表自己进行辩护?
是的。
作为曾经的法学院学生,泰德在将政府任命的律师罢免后就自行辩护。
而这次庭审是美国史上首个全国电视直播的审判,这让泰德立即成了红人。
他确实也穿了蓝色西装并佩戴着一个黑色的大领结,就好像自己是一名演员(或二手车销售员),准备向观众贩售自己的清白。
泰德是否真的在庭审时向Carole Ann Boone求婚?
是的。
Carole Ann Boone是泰德在华盛顿奥林匹亚紧急事务管理署(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ervices)的昔日同事和老友。
他们一起共事了六年。
1979年,在弗罗里达州谋杀案庭审期间,泰德作为自辩律师对Boone就两人关系进行了问询。
而正是在那时他直接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
她答应了。
他们的女儿——罗丝(Rose)是狱中结晶,出生于1981、1982年间。
她被认为是泰德唯一的孩子。
Boone在1986年与泰德离婚,三年后泰德被执行死刑。
泰德是否真的亲自告诉了丽兹真相?
不是。
导演承认影片最后两人面对面那一幕是虚构的。
泰德实际上是通过电话告知前女友丽兹真相的,而不是在监狱里见面相告。
圣丹斯电影节上,导演伯灵格向知名电影媒体Collider 表示:“电话通话远没有最终面对面对质的戏剧性,但就那次对话所产生的情感真相而言,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电话,观众所获得的是一样的。
而这正是我的哲学。
”根据原型人物丽兹所言,泰德从没有直接向她承认罪行,这与影片中所展现的是不同的。
实际上他只告诉她“我是有哪里不对劲……我无法控制它……我反抗了很久很久……但它变得太强大了。
”当她让他澄清时,他回答说:“不要逼我承认。
”他始终都没有认罪,通话也结束了。
泰德是否曾经想过杀害女友丽兹?
是的。
现实生活中,丽兹在与泰德的最后通话中问过这个问题。
他承认他曾有一次关了她家烟囱的风门,这样烟就出不去,而她当天刚好宿醉在睡觉。
泰德离开屋子之前,他还在门口放了毛巾进行密封,以防烟雾外漏。
在丽兹的回忆录中,她也写到自己记得有一次被烟雾呛醒。
泰德何时被执行死刑?
针对他在弗罗里达州所犯罪行,泰德于1989年1月24日被执以加州的电椅死刑,终年42岁。
蛤!这是爱情片啊~
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
剪辑好乱。差点以为导演是要给Ted Bundy翻案呢
最喜欢后面几句话 凶手从来都不留着口水露着獠牙 魔鬼也是 角度蛮好的
cast招人喜,当年小鲜肉已经老戏骨,当年老戏骨游刃有余
用一个足够迷惑的视角把原本尽人皆知的人物和早已剧透的悲剧拍出了不一样的色调,颠覆性地塑造了一个风度翩翩、从容笃定,甚至有些温润如玉的流量杀手,用这种看似美化的手法粉碎了人们对于变态的刻板印象,也足以引发观众对犯罪崇拜这个荒诞心理的关注。(我是gai不到邦迪的性感,性感的不应当是67岁的马尔科维奇么?)
从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样貌来看,很难给观众正向的引导(抽丝剥茧将各种线索指向男主正是真正的罪犯),反而让观众对男主是否犯罪产生疑惑。不知道导演的用意何在
一点都不惊悚,没有任何对于凶手也就是男主的血腥杀戮场景的镜头,所以说是一部犯罪剧情片更合适。而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层面上,泰德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不断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利兹,没有成功又去忽悠安,还在法庭上振振有词,但最终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而因为遇见泰德,利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方面对泰德怀有感情,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之后,她学会一点点接受泰德就是凶手的事实,并最终在和临刑前的泰德的对话中,让泰德供述了自己的杀人事实,从而让自己的心理获得解脱,虽然大局已定,但这一段堪称是全剧的最高潮,两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因此多加一分,可以到7-7.5分。
和“极端邪恶”有多少关系????
这个片名也太夸张了
角度切入问题。。。令杀人犯看上去很深情很有魅力
不属于传记类,更像是一部惊悚犯罪悬疑故事片。可看性还是很高的,剪辑很碎但对于整部电影的定位来说是好的,开头足够噱头足够吸引我。事实上电影节奏也不错,一颗心一直吊着等待着导演如何揭晓真相,还好hacksaw的戏码很刺激,算是个不错的收尾。两个演员都很喜欢,zac的亦正亦邪非常到位,和狗狗对视的戏份让人背脊发凉。ps:谢耳朵说you gotta be shitting me的时候我以为在看TBBT呢。。。
我喜欢这个电影因为它一点也不恐怖,就像极度的恶潜伏在身边的时候我们直到最后一刻都没觉得害怕。一开始我不了解它为什么这么拍,直到最后的字幕出来的时候我终于看懂了。
导演问题最大,他对stock footage和还原史实场面过分痴迷,对角色挖掘和情感控制简直是小学级别的,为了还原史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节奏不顾逻辑地瞎闹,又碎又俗的剪辑让两位主演辛苦的表演付诸东流。如果能把重点放在Liz身上多挖掘一些,不要这种悬疑片拍法,朴实真切一点讲Liz的故事会好很多,现在搞成这样子真是捡芝麻丢西瓜。总之真的很烂了,导演还天天媒体上叫冤,好可笑。P.S.西皮粉还是要开心一下Zef跟Lily的银幕结合,几年前两人谈恋爱时太低调除了路边社外没啥同框,现在有整一部电影可以吸,太好惹。
一个变态杀人狂也可以温文尔雅、气质大方,正因为如此才更有迷惑性。这应该算光晕效应的一种吧。
没有一个极端邪恶的镜头 讲诉了一个极端邪恶的杀人犯 英俊帅气 慷慨陈词 感觉走错片场了
出于对自己已付出时间的尊重,我咬牙坚持分3次看完了这部影片……支离破碎冗长乏味地跟片名如出一辙
知道剧本是2012 Nicholl Fellowships获奖作品后感到失望,没有把人物建立起来就直接跳到犯罪部分是个大败笔,很多地方处理得也不够细微。比剧本更失败的是导演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简直让人生气,用力过度、节奏失控贯穿全片,推测原剧本可能也被改掉了不少。
真的被care到,虽然很喜欢这种法庭抗辩的电影,但是杀人犯的定罪是证据而不是良知,更不是感情。影片过多的纠缠无庭审细节,难免让人同情男主,以为这是在陷害,而且大量的煽情,导致更加同情男主。警察的无能才是本案的关键,这么多的被害人,竟只留下了压痕这样的证据。
拍的是真平淡,拍成r级也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