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国途中的法航上看的,很惊喜飞机上的资源还都蛮新。
看完120bpm对Nahuel一直念念不忘,这部电影中仅仅通过一双眼睛和有限的肢体来表现爱德华的挣扎 悲伤 脆弱 疯狂和愤怒。
带上面具的他是自由的是兴奋的是可爱的是天真的,面具他的下实则是痛苦的迷离的,除去战争给他带来的生理伤痛,隐姓埋名不能与姐姐想见,父亲对他天赋的不屑一顾。
但幸好,他有阿尔伯特的照顾和小女孩的帮助。
小女孩的设定很好,在残酷的战争和道貌岸然可耻的上尉面前,孩子的心是最为纯净的。
面对爱德华恐怖的下巴,她只是轻轻的用指尖抚摸着,Nahuel这里的眼神诠释的太好,在她面前他不是一个丑陋的残疾,仅是一个需要安慰的经过战争侵蚀的受害者。
最后,他们的画册大卖,爱德华的父亲终于通过画作上儿子的自画像标志找到了他,父亲终于懂得,从他的画中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自己儿子的内心。
(父子相认那里我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
“Merci.” 爱德华上前轻轻抱住了自己的父亲,你终于理解了,这么多年我希望的不过如此。
爱德华转身踏上台阶纵身一跃,戴着他那绚丽的孔雀面具展翅飞向了天空。
天上再见了......以不同的角度诠释战后给人们带去的伤痛,也揭露了那些依附战争向上爬的丑恶之人。
社会有它的光怪陆离,荒诞虚伪,同样也存在温馨和快乐。
只是伤得太深已经无法挽救,唯有吗啡可以麻痹自己,这一小盒吗啡是他得以短暂地忘却自己的伤痕累累。
爱德华是不幸的,当时的赌气把他推去了充满硝烟之地,一炮炸毁了他的脸也炸碎了他的心。
他是幸运的,战友的不离不弃,小女孩的活泼善良都给他带去了一丝慰藉。
还是老生常谈,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它摧毁你的国家你的城市也会蚕食所有人的心。
最后给纳老师的演技点赞,也不知道内地会不会引进,希望每个人都能看一下这部电影。
因为它值得。
这是一部有关战争的片子。
男主叫爱德华,年轻,有美术天赋,来自上流社会,家有豪宅和田地。
战争打响时,他从了兵。
前线,意味着血肉横飞、伤亡无数,但他赶上了好时候,真的,他赶上了好时候。
1918年11月9日,休战命令下达。
他心欢喜,不再枕戈待旦,而是窝在战壕,拿出纸笔,开始画画。
他从未想过,会有后来那种时刻。
不是战死,没有缺胳膊少腿,只是从病床上醒来,看见自己下半边脸缠着绷带。
©️[天上再见],爱德华醒来,发现自己的脸上缠着绷带他英俊,所以难受,难受这张脸只剩“英俊过“。
是那个喜欢战争的中尉,将停战命令揉成纸团,硬逼他们举枪进攻。
炮弹炸响时,他飞了出去,和尘土一起。
醒来时,鼻子以下已经空空。
有医生来过,为他做整形手术,滔滔不绝,拿着模子比划,还带了案例照片。
他却皱着一双蓝眼,在小黑板上写“MERDE“——狗屎。
les Gueules cassées,法语,意为“破碎的脸“,用来指被手榴弹、芥子气、坦克攻击,致使面部伤残的士兵。
“整形(plastic)“,源自希腊“plastilkos“,不是医美,而是将身体变形、受伤的部位重建修复。
1914年,一战爆发,死伤空前惨烈。
那时,士兵学会了挖堑壕,一种简单的壕沟,可用来掩护躯体,减少地面火力带来的伤亡。
[天上再见]的开场,就是这种堑壕。
©️[天上再见]开场,停战前夕,士兵们呆在堑壕里只可惜,士兵的头部不在保护范围。
一旦开始作战,露出的脑袋将成为敌人的重点攻击对象——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爆炸后,手榴弹的金属弹片会在士兵的脸上旋转,直接撕扯面部,最终毁容。
1916年,有个叫沃尔特·约的青年,27岁,为英国皇家海军重炮手。
日德兰海战中,他被敌军炮弹击中,脸部皮肤全部损毁,上下眼皮也不复存在,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是“整形手术之父“哈罗德·吉利斯创办仅两月的整形专科门诊,方案为当时无人敢用的“植皮术“:从沃尔特胸部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他脸上,覆盖眼皮和损毁面积。
©️现代医学史上,首个接受整形手术的人,沃尔特·约。
图源:Wikimedia Commons就这样,现代医学史上首例整形手术诞生。
他们还组建了一支“战时整形医疗队“,在1917至1921年间,救治了五千名以上面颊缺损的士兵。
©️一战时期,以哈罗德·吉利斯(第一排左四)为首的整形医疗队这些士兵中,尤以鼻梁修复者为最多。
©️左图为士兵的嘴与鼻梁受损情况,右图为修复后的模样但若想完美如初,几乎是不可能。
一份解密档案披露,“多数士兵,容貌虽有改善,但仍然严重毁容。
“只极少数,整形后五官自然,重拾信心,甚至拥有婚姻。
©️一战结束后,经面部整形的士兵,左手挽着新娘,右手举杯,向「整形之父」哈罗德致谢[天上再见]里,有医生过来,拿着面部伤残士兵的照片,为爱德华做示范。
片子上映期间,还有一家医院借电影中被毁容的男主和出现的一些图,为观众讲述当时的战后外科手术事迹。
©️上图为[天上再见]中,出现的伤残士兵照片;下图为电影上映期间,医院讲述战后外科手术事迹图除此,片中还出现了一些面具。
是医生拿来供爱德华遮丑用的,可方便他在公共场合露面,而不至于吓坏众人。
©️[天上再见],医生打算给爱德华用的面具这种做法,最早源自一位女雕塑师。
她叫安娜,1917年,在巴黎建了座小型工作室,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面部伤残的士兵制作面具。
那时,满脸疤瘌、下巴成空的士兵到处都是,安娜便说:于他们而言,只有看不见自己的伤疤,才能治愈那颗受伤的心。
11个月,她做了97个面具,令士兵可以自如地走在公共区域,而没有来自周围人的惊吓。
©️安娜为一名士兵修复受损面部,改变了一战期间毁容战士的未来[天上再见]中的面具当然不比安娜的作品。
因此,爱德华丢下一句“狗屎“便离开医院,躲到一间小房子里,开始自己动手制作。
他手边有很多石膏模型,也是在仿效安娜。
做面具之前,安娜要花巨大的精力,用蜡、石膏等材料,给每一位受伤的老兵做模型。
捕捉损害之处,极为细致,确保万无一失。
©️上图为[天上再见]中的石膏模型,下图为安娜自己为老兵做的石膏模型然后,给面具覆上金属与牙釉质,根据士兵的肤色手工绘制,还要考虑晴天、雨天等因素。
也算一战为后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影响。
三千年前,已有整形术出现。
叫“割鼻再造“,为古印度医学之父Samhita在《sushruta》一书中提及:对施以劓刑的奴隶,利用额、颊皮瓣进行鼻再造术。
“劓刑“,源自中国夏商,属五刑之一,指割去鼻子。
虽不会危及性命,但对其形象和尊严损害极大。
有史料记载:古有华夏上国,流行劓刑,受罚者甚多,羞见世人。
可知,劓刑目的不在惩罚,在于羞辱。
©️劓刑图,行刑者使用的是钺刀后,古印度法“鼻再造“出现,可恢复鼻子功能。
汉初,刘安撰《淮南子》,对唇腭裂有所研究;西晋,有《晋书·魏泳之传》,载魏泳生而兔缺,找荆州刺史帐下名医,“割而补之,但需百日进粥,不得笑语。
“中世纪,宗教盛行,整形外科发展缓慢。
但有一对西西里父子,在古印度鼻再造基础之上,创“上臂带蒂皮瓣鼻再造“,称“意大利法“。
©️上臂带蒂皮瓣鼻再造,被称为意大利法1818年,有德国外科医师发表专著《鼻整形》,首次使用“整形“这一术语。
20世纪初,一战爆发,大量面颊缺损和畸形病例产生,迫使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外科医生赶赴前线,整形外科得到空前发展。
前文提到的哈罗德,便是一位耳鼻喉科医师,受皮肤移植术启发,前往巴黎求教,后奔赴战场,为国效力,挽士兵尊严。
1942年,抗日战争趋于白热化,面对下颔骨枪伤战士、面部烧伤飞行员,所有医生束手无策。
政府便派青年医师宋儒耀,赴美学整形外科。
六年学成归来,设相关学科,成亚洲首个拥有整形课程的国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全面打响。
美国空军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低飞轰炸,致使前线战士大批烧伤,比抗日战争时期更为严重。
于是,宋儒耀组建手术队,赴朝鲜做颔面治疗。
自此,整形手术正式传入朝鲜。
©️抗美援朝期间,整形外科规模迅速扩大,大部分伤员来自朝鲜战场医院50年代后期,“割双眼皮“、“隆鼻“成热门项目。
当时,中国影星并不遮掩,甚至授权医院,将其前后对比图登出,作广告宣传。
©️报纸上明确写出,演员白云先生做了高鼻术和下颚修改,演员白杨小姐做了双眼皮,开了眼角后来,中国进入“特殊时期“,不赞成人民追求外在美感,整形外科遭严重打压,被迫解散,大部分人员被送往江西。
改革开放到来之前,除必要矫正,整形外科在中国几乎绝迹。
电影[无问西东],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因某些“错误“,她被众人羞辱打骂,面容尽毁,纵然在医学院工作,也无法得到救治,终日以纱巾蒙面。
©️[无问西东],王敏佳终日以纱巾蒙面,轻易不敢与人交谈1957年,卓别林的[纽约之王]上映,成影史首部有整形情节的电影。
片中展现的“脸部剥离术“,鲜血淋漓,在美国小规模放映时,“将观众推向了心理承受的极限,久久难以释怀。
“
©️[纽约之王]剧照,影片在当时遭媒体诟病,称有损现代医学声誉正是这场戏,令“整形“成惊悚片常备桥段。
1960年,[没有面孔的眼睛]上映,男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整形医师,在一次车祸中,不慎将女儿的面容毁尽。
他痛心疾首,为女儿戴上一副面具,隐居起来,并在暗中诱拐某些女生,将其麻醉,剥掉脸皮,移植到女儿身上。
可惜,每次手术都以失败告终。
映后,《电影手册》谈及影片在爱丁堡电影节放映,称其导致七位观众晕厥,并触怒媒体。
很多影评人也形容,“这是对现代科学的批判,对整形外科医生的丑化。
“
©️[没有面孔的眼睛],人脸移植整形镜头,鲜血淋漓,致七位观众晕厥此外,还有1973年的[丑女复仇记]。
女主因相貌丑陋,遭人嘲弄和欺凌,郁郁寡欢。
后经过整形,有了一张美丽面孔,并借此报复那些,当初羞辱她的人。
之后,这类影片渐多,大部分都以“复仇“为主线。
如1997年的[变脸],2006年的[灰姑娘],2011年的[吾栖之肤],2012年的[狼狈]。
以及[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爱德华为自己制作的华丽面具,饱含抽象艺术风格爱德华在休战前两天被榴弹炸飞,面容尽毁。
之后,他戴着自己极具抽象艺术风格的面具,谋篇布局,施展以中尉为目标的复仇计。
“战时向往生,战后只想死“,这是每一位遭战火蹂躏致面容损毁的士兵,内心的真实写照。
“丑“字烙在他们的脸上。
所以,那个叫沃尔特·约的重炮手,接受了医学史首台整形术,却在最后一个疗程后神秘失踪。
还有些被毁容的士兵,战后找不到工作,遭人践踏,只能团结一气,高呼“把尊严还给我“。
©️“我们因丑脸聚在一起,请将尊严还给我们“可见[天上再见]是一部有浓厚反战情结的影片。
那个叫爱德华的贵族青年,几乎是哼着小曲儿上的战场,走前还朝父亲做了鬼脸。
却在休战命令下达的前两天,因中尉的私心,被榴弹轰掉半张脸,后有家不敢回,躲在面具下苟延残喘。
你看,发动战争的人,多无耻。
所以,他策划了一场纪念碑骗局,曝光中尉私敛钱财、降低牺牲者棺材质量、随意填埋尸体,致使墓碑与士兵名字不符。
终于,中尉死在工地的流沙里。
终于,爱德华拥抱了父亲。
终于,他戴上面具,潇洒转身,踩上阳台的栏杆,自酒店的顶楼,纵身跃下。
©️[天上再见]结尾,爱德华戴着鸟头面具,潇洒一跃,离开了世界想起一战时,有很多整形修复的宣传画,上面的标题是:修复战争创伤,重现你的容颜。
没错,容颜可以修,但破碎之心如何救?
[天上再见]有一幕,是一个送报女孩将报纸放到爱德华桌上,盯着他那张用口罩遮住的脸,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
爱德华摘下口罩,作势将她吓跑,可她不怕,还伸出手指碰了一下。
他惊住,瞪大眼睛,一把将她揽入怀中。
然后,泣不成声。
©️[天上再见],爱德华与送报女孩相拥偎依如果没有战争,爱德华还有成千上万面颊缺损的士兵,大概会是个平凡的绅士。
没有整形,不闻枪声,只需早晨醒来戴上眼镜,读财经报纸上冗长的专栏,午后陪孩子玩积木做算术题,傍晚将青菜洗净,放进白瓷盘里。
也有可能日子苦一些,那就平平凡凡找份工作,为升学、婚娶发发愁。
也不至于像后来那样,成为一个只剩半张脸、终生要靠面具喘息的人。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看死君:最初得知《天上再见》这部电影,是因为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本片荣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布景等五项大奖。
后来在主演名单里看到“大眼萌”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的名字,又是心头一惊;去年最火爆的LGBT电影之一《每分钟120击》的主演便是他。
电影《每分钟120击》中的“大眼萌”而在这部《天上再见》中,他饰演的在战争中被炸掉下巴的画家爱德华,同样是个悲情的角色。
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边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丽面具,然而内心的创伤却终究难以弥合。
毁容前的爱德华
失去半张脸的爱德华死亡不等于遗忘,让我们天上再见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阿尔贝·杜邦泰尔《天上再见》带着蓝色鸟形面具的爱德华,转过身去拥抱阔别多年的父亲,眼睛里闪着泪光,往事释然,暮然回首的姿态,欲语泪先流的样子,不免让人感到心碎。
影像的魅力在于将文字的残酷一一肢解,摊开,可晾晒,可冷藏。
电影将原著最后儿子死在父亲车轮下这一悲惨的结局做了改变,避免了过分悲情,而是更多去迎合观众的泪点。
皮耶尔·勒迈特笔下的“悲欢离合”,在阿尔贝·杜邦泰尔的镜头下“总是情”。
相比较于小说叙事结构的正序表达,电影则是对其整体格局进行一个巧妙地编排——虚构出原著里所没有的阿尔伯特被审问的情节,用他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对整个故事进行一遍梳理,甚至到最后还引出了一个反转小高潮。
这样的改动让整部电影蒙上一丝怀旧的气质,带着冷淡的哀愁,又不失人性的温暖;惆怅,宿命,悬念,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它能拿下今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改编剧本了。
演而优则导的阿尔贝·杜邦泰尔将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作品搬上银幕,不可谓不勇敢。
原著里情感纠葛,情节曲折的特质被电影所吸收,这是先天的绝佳条件。
导演不仅把其充分地放大,而且尝试着将重点放在“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已。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电影中几处挥洒的长镜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炫技成分退而其次,重要在于让观众更好的沉浸在剧情之中。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一开头,俯拍的战场下,一只往前奔跑的狗像是观众目光里投射出的一道线,这条线指引着我们走向银幕深处。
于是,我们看到了破败的战壕,看到了疲倦的士兵,也看到了狗身上的那卷情报。
紧接着,人性的丑恶和温暖进而在我们眼前交替出现。
残酷的战争剥夺了人的生命,同时也摧毁了人们的希望。
相比二战,一战在影史的露脸次数还不及二战的零头,这反倒给电影以无限想象空间。
老式的武器,落伍的战术,粗暴的大炮,野蛮的机枪,蓝灰色颜料刷上去的战场,尖叫,死亡,恐怖,绝望,在法国人的镜头下徒增一丝陈旧诗意。
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场面的蛮横无理,电影不以血浆去渲染其残酷性,而是用极为舞台化的布景和烟雾效果去烘托战场上的气氛,制造地狱般的意境,然后突出个体的无助。
精神家园的倒塌,让战后的人们麻木沉沦。
爱德华就是这样,一个投机大商人家的儿子,自幼和父亲感情不合,出走当兵,却不料这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
战争摧毁了他的容颜,让他失去了下巴,终日以喉咙中的导管进食。
这在那个极其重视外表的法国时期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吗啡让他解脱,也让他迷失。
他不愿以这样的残败面貌去面对家人,他选择“假死”,用死人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重生。
于是,他看见去世的母亲,欢快的姐姐,傲慢的父亲。
就像是普鲁斯特的幻灯一样,过往的回忆在他脑海里一一闪现。
而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张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美的面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材质,让我们无法不惊叹于爱德华的精湛技艺。
然而,再绚烂的面具,似乎也终究弥合不了他内心的创伤与痛楚。
而俗话常说,上帝关上了门,还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
尽管身心受到了无法愈合的重创,但在制作面具这件事上,爱德华发挥出了惊人的才华。
在原著小说里,虽然叙事是正序的方式,但经常会出现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和内心的独白,作者在后记里也提到了普鲁斯特对他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也弥漫在影片的气质当中。
全片第一人称的口吻将时间拉长,变形,糅杂着会心的法式幽默,搅拌着法国人自古以来的柔情浪漫,有一种“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伤感。
电影深得法国文艺片的精髓底蕴,喃喃自语的旁白配搭着光怪陆离的场景,填充的尽是随手皆拾的商业元素。
怪诞深情甚至卡通化的音乐似乎把电影传送到了100多年前卢米埃兄弟的放映机里,复古精致又逗趣。
我们仿佛从中看见普鲁斯特蘸着茶汤吃着马德莱娜蛋糕的绵长柔意,看见雨果立在巴黎圣母院面前的悲悯哀伤,看见马尔克斯悬浮在冰块之上的荒谬魔幻。
原著里琐粹的枝节都被简化,留下了大枝干。
突显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阿尔伯特虽然盗用银行的钱,但本质是善良的。
中尉普拉代勒相较于原著的形象则更为脸谱化的丑恶;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自私专断,让无数的人赔上了性命,也让爱德华和阿尔伯特赔上了自己的人生。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他进行报复,或者说对当时整个纸醉金迷的法国上流社会进行鞭挞。
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实际上复仇的这条线被刻意的冲淡,转而是对华丽的上流社会进行全景式的再现。
这一点在电影的后半段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五光十色的宴会,欢笑,灯光,红唇,西装,似乎是在对应着电影一开场战争的惨烈状况。
人们在这里买醉,在这里疯狂,也在这里失去。
它就像一头巨型的怪兽,人们在它的胃中,不断地被透析,消化。
爱德华沉沦在这里。
他戴上面具,画上彩妆,执手杖,着华衣。
神韵像极了陀氏笔下的宗教大法官。
他将那些发动战争不问人民疾苦的权贵们做成了恶搞的面具,人们在酒会上用蛋糕,香槟塞对他们击打,审问。
权贵们被爱德华通通判了死刑,这是他个人对那个伪善卑鄙的金钱世界的一次蔑视,也是一场无比绝情的讽刺。
他对这个世界嬉笑怒骂,其本身也沦陷在这个世界中不拔。
五花八门的面具填充着他空虚的心,这也使得电影越往后越有一种古怪诡异的调调。
喉咙发出混沌的声调,夸张的肢体动作,怪异的面具,还有那些极为抽象的画作。
它们建构出爱德华,忧郁又癫狂,敏感又多情,在“大眼萌”纳威尔极其卖力的演绎下,显得更为立体传神。
一个好的演员在于让观众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他的炙热情感,更何况纳威尔全程几乎都只带着面具。
用面具去抗拒这该死的人生,是爱德华内心的坚定信条。
他无法审视过去,始终在战争的阴影和虚无的华丽中彷徨无措,内心的巨大煎熬像一锅煮沸的水,不停地洒出来。
直到父亲的突然出现,水即将烧干。
而他只是上前拥抱,深情的眼神将过去与父亲的纠葛往事冲散。
他回不去了,已经彻底回不去了。
亲手制造的纪念像骗局让他达到了精神的高潮,高潮之后,是一片空白。
他无法也没有脸面再面对父亲,或者说他也已经恨透且看透了这个乌烟瘴气的世道,已经没办法存活于世。
所以我们看到他冲下天台,纵身一跃,像一个坠落人间的天使,跌入到灯红酒绿的世界之中。
“噢,我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天上再见”。
恩,天上再见。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到底是法国电影,残酷到日月无光了,也还是有星星点点的优雅与华美。
只是仔细一想,原来这种优雅与华美,也可以比残酷更残酷。
海水故事要从1918年11月9日说起。
这一天,德军停战的谣言在法军队伍里游走,枪声消失了,谁都不要做最后一个死去的人,那比第一个死去的人还要愚蠢。
这一天,艾伯特(阿尔贝·杜邦泰尔饰)记得爱德华(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在泥泞的战壕里画画。
他又记得没过多久,自己在炮火轰鸣中被活埋,身边只有一匹死马,而爱德华执画笔的那双手把他抽了出来,从死亡里头,也从绝望里头。
但英雄换来的,是下半脸被轰炸掉的惨状。
战争是太残酷了。
它不分青红皂白就剥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尊严,可相比痛快死去,那么多的幸存者却只能带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和灵魂,度那破损得不知是好的余生。
如果说还有更悲哀的状况,那便是这一次毫无必要的伤亡,全拜艾伯特和爱德华那个身为好战分子的上司亨利(罗兰·拉斐特饰)所赐。
为了战争这瓶兴奋剂,他竟然可以丧心病狂地暗杀两名手下,并嫁祸德军,最终如愿以偿引发又一场血肉横飞的惨剧。
可公义总是慢半拍。
战后的和平年代,亨利是乘势而上的既得利益者。
而艾伯特感念恩情地带着爱德华避世,战前的会计工作与相恋对象都已经失去,一个人的捉襟见肘发酵成两个人的苟延残喘。
战场上的血液与病床上的与药液,顺着战争狂人的口水与受苦民众的眼泪,如海水般倒灌到《天上再见》的背景里。
生活也像深海,人在波涛汹涌的黑暗与寒冷中,也不知道战时的无常,是否比如今躲在暗处的绝望要仁慈。
悲惨累积了一重又一重的愁绪,写满在爱德华湛蓝色的眼神里。
这个角色承载了电影最抒情的伤痛。
他有贵公子的家世,但与彼时专横的父亲失和,等到毁容的噩耗降临,更是自觉切断了家族的根。
他游出了异常孤绝的姿态,就连顾影自怜都无法忍受,毕竟那影子包含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凄绝,只会凑着生活反衬当下的不堪。
他不像爱德华,山重水复了,也还有柳暗花明可期。
于是他只能接受对方带有犹豫的恩惠与友情,但幸好还有小女孩露易丝(埃洛伊兹·巴尔斯特饰)这个“战争孤儿”,让他拥有摘下面具的勇气与自在。
同样被一战褫夺了幸福与爱的两个人,有了奇异而温存的对等。
她为不能说话的他发声,用的是以惨痛代价换回来的同理心。
这样的默契,总是不忍多想。
对于战争带来的疾苦,《天上再见》有很刚硬的呈现,但更多的伤痛就跟这些伤口上的盐一样,细小得差点看不见,可就是无法不生疼。
火焰有那么多海水一样深的疼痛,但在《天上再见》更多的篇幅里,还是火焰般的温热。
这种火是烧在内里的。
生活定焦在已有的悲恸上,所有人必须在废墟中找寻自己的光亮来度日。
爱德华的方式,是用非凡的艺术才华给自己打造38个面具。
有的简约到只剩一个情绪表意的符号,有的繁复到枝节可以冲破生命固有的框架,一个个戴在脸上,都是在为自己的新生突围。
很多设计都让人屏息凝视。
他的第一个面具,靛蓝色的底盘,珍珠白的勾线,左脸枝枝蔓蔓地开出了伸向苍穹的触手,像是铁树开了花,死掉的脸面有了涅槃后的姿态。
而他的最后一个面具,靛蓝转向了亮蓝,主体尽是服帖而有温暖的羽毛,眼睛周围是深绿与明黄的珠片,当中一道鸟喙,勾勾地把人藏得很深。
唯独露出两汪眼眸,蓝得叫人心碎。
情动时泪水如川流行经荒漠,人世间再无任何枷锁羁绊。
那具残破的躯体,也就能一下子长出了羽翼和翎毛。
无穷无尽的自由给他生风,时针又拨回片中最温煦的那幕,他用钞票装点出雄狮面具的鬃毛,在残破的房舍里带着艾伯特和露易丝跳舞。
向前,退后,转身,定格,肆意的久违的快乐把忧愁焚烧得无比旺盛。
爱德华没有下巴来发笑,但浑身每个细胞却都在欢呼。
这一段即兴的舞蹈,是可以点亮放眼望去的永夜的。
与此同时,点亮的还有《天上再见》的基调。
现实有那么多的荒唐与恶毒,发动战争的、放任战争的甚至享用战争的一群野兽,在战后依然能够风流快活。
爱德华想去给他们予以惩罚,用的方式也跟火焰一样活泼。
他要对这群人实施一个充满异想天开的骗局。
那些恶人要购买战争纪念碑来粉饰自己的罪恶,他就通过收取永远不会建造的纪念碑的订金,来开一个以牙还牙的玩笑。
于是他伙同露易丝和艾伯特,把与狼共舞的谋算化作了俏皮诙谐的游戏。
他们收到的每一笔横财都像一个巴掌,扇在伪善者脸上,火辣辣地烧着皮肤。
而这些劫富济贫的钱,还给他们以及身边一些人赢得了宝贵的脱身。
摩洛哥的天要比法国的灿烂。
爱德华给所有人燃烧了这样的光热,让他们无论踩到人生的哪一段泥泞都好,只要想起来,头上就有一朵艳阳。
而银幕前的观众也将很难忘怀,明明面具越精致,越飞扬,就越能感受到面具之下的窒息与绝望,怎么偏偏是这样的枯枝败叶,烧出了最璀璨的光景。
被炸飞的士兵,被沙土活埋的士兵,被炸成碎片的士兵……而这些士兵在几分钟前都在讨论战争快结束了,对面的敌人也不愿意开火了。
他们有的在给战友画画,有的在给爱人写信,大家都在梦想战争结束后的好生活。
这时同伴死了,战争打响了,杀红眼了,顷刻,很多人成了炮灰。
炸弹到处飞,尸体,残肢,鲜血到处飞,导演用真实至于惊悚的镜头,把难得的平静打破,把士兵的梦想撕碎。
从开头看,复仇的对象就是中尉普拉代尔,是他的利欲熏心造成很多人白白牺牲。
故事越往后面,复仇的对象越模糊,越庞大,“手握匕首的人终被匕首所伤”,最终复仇者也被淹没。
爱德华失去了半张脸,活得像个幽灵,他吗啡成瘾,思念母亲温柔的爱,可是爱他,欣赏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父亲冷漠,无言,不懂他,待他像个独裁者,他反抗父亲去参军,最终失去半张脸,只能活在面具下面,父亲于他不是一个温暖的所在。
支撑爱德华活下去的是他疯狂的复仇计划,复仇给了他旺盛的创造力,那三十八具精美绝伦的面具,就是爱德华美的挽歌。
爱德华要复仇,他不在乎了,他也去发战争财,去赚死去同伴的钱。
但是他又清楚的知道是哪些人反动了战争,同时那些人又在发着死人财、战争财。
爱德华在俱乐部狂欢的那场荒诞的戏把法国的权贵讽刺了个够。
复仇有两条线,一条是对中尉的复仇,一条是对整个社会,对上层社会的复仇。
艾伯特说他本来杀不了中尉的,他当时还试图去救他,讽刺的是当时救了艾伯特的马,没有救得了中尉。
艾伯特因为杀中尉被捕,那些把他送上战场的人又把他送上了审判席。
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那个巧合,艾伯特是走不了的,他连逃亡的机会都没有。
导演也是希望多一点温情的,他让小女孩和女仆来到境外找艾伯特,让艾伯特被放逐的生活看起来有了希望。
艾伯特和爱德华复仇成功了吗?
把他们直接送上最后一场战争的中尉是死了,然而把他们几千几万个同伴送上战场的,碾为炮灰的上层社会还在继续运转,依旧灯红酒绿,依旧人来人往。
所以艾伯特只能逃亡,爱德华只能死去。
之前听了许嵩的一首新歌乌鸦,突然就闪起了爱德华最后跳下来去的那个画面,是和解,也是释然。
于是又再细看了一遍。
兵在前头冲锋陷阵生死无料,帅在后头掩盖事实领功发财——"飞上枝头的都风趣,占了巢的都在惬意"作为一个老兵,本接受不了毁容及喉咙毁坏失声的痛苦,但仇恨和战友的关心让他支撑下来了,于是有了后面这场恶作剧—— "扑腾着倔强却又分叉的羽翼"爱好画画,却一直被父亲压制,渴望得到心中的父爱,却一直被否认。
甚至于在生死攸关片刻出现了与父亲相争的画面——“怀揣汹涌蓬勃的热情,可与生俱来无法讨喜”最后的最后,爱德华为什么跳下去,也许就是——"很多事没有道理",“喂我些反转剧情”歌和电影的偶然契合,确是一大惊喜。
感谢编导演员创作出这么悲怆绝美的作品。
最后,他们的画册大卖,爱德华的父亲终于通过画作上儿子的自画像标志找到了他,父亲终于懂得,从他的画中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自己儿子的内心。
(父子相认那里我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
“Merci.” 爱德华上前轻轻抱住了自己的父亲,你终于理解了,这么多年我希望的不过如此。
爱德华转身踏上台阶纵身一跃,戴着他那绚丽的孔雀面具展翅飞向了天空。
天上再见了....
Juxtaposing his endeavor both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camera, French triple-threat Albert Dupontel (actor,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has steadfastly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prominent practitioner in the French cinema, his two recent films, SEE YOU UP THERE (2017) and BYE BYE MORONS (2020), his sixth and seventh feature, are both multiple recipients of the César Awards.SEE YOU UP THERE is a phantasmagoric adaptation of Pierre Lemaitre’s Prix Goncourt winning novel “The Great Swindle”, the story mostly takes place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Albert Maillard (Dupontel) and Edouard Péricourt (Pérez Biscayart) both survive WWI on the frontline but at great cost, the former loses his job, his girlfriend and the latter his jaw and his entire identity, while the evil Lieutenant Pradelle (Lafitte, who steals every and each single scene with a delectable vileness and still vibes a soupçon of dangerous charisma that both terrorizes and fascinates us), the scourge of their loss, lines his pocket with the dodgy cemetery business, and manages to marry Edouard’s sister Madeleine (Dequenne).A disfigured Edouard hides himself behind the exquisite masks he fashions (which include pastiches of Picasso and Duchamp and a final stunner of a feathery blue bird, a homage to Judex for shizzle!) and is presumed dead insofar as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concerned. Together with Albert and Louise (Balster), a young girl who acts as a magical translator of his inarticulate utterance, Edouard covertly devises a monumental scam to exact revenge on the unjust world, personified by his father Marcel (Arestrup, magisterially typecast as a dour paterfamilias), a filthy rich banker.SEE YOU UP THERE is, more than anything, a reverberant slap on the face of militarism, warmongering and the patriarchal Establishment. Edouard wastes all his life rebelling against his distant, uncaring father, the fount of all his suffering and misery, all mounts to a reunion that culminates with a tearful Marcel finally embracing his long-lost son, a sentimentally powerful moment, only to be trounced by Edouard’s final leap of rebellion, a beatific farewell and a thoroughgoing rebuff to that belated paternal remorse and elation, Marcel doesn’t deserve salvation and Edouard utilizes himself as a final blow to ascertain that doesn’t happen. Plus, by arranging Albert as the film’s narrator and POV, the film evokes a strong Proustian sensibility in its seriocomic vein.
BYE BYE MORONS is an original story concocted by Dupontel and co., in which he imagineers a screwball-y comedy about desperate outsiders of the modern society. Suze Trappet (Efira) is a hairdresser whose days are numbered due to a terminal disease, so her exigent mission is to locate the son she was press-ganged to give up when she was merely a teenager. Jean-Baptiste Cuchas (Dupontel) is a senior technology geek who gets the short stick in the company and becomes world-weary. After his suicidal plan goes awry, he, Suze and Serge Blin (Marié), a blind archivist, embarks on an adventure to fulfill Suze’s wish.Unlike the earthy, muted palette of “les années folles”, superlatively rendered in SEE YOU UP THERE, here Dupontel the director wields his wand and creates an over-saturated microcosm that is perpetually bathed in orange light and a slightly futuristic touch.The film, according to Dupontel, is a tribute to the Monty Python troupe, in particular, to Terry Jones, who passed away in 2020, and his fellow Python member Terry Gilliam also contributes to a funny cameo as a hunter in a commercial. But, the Pythons anarchic humor is lost in translation on the Gallic soil, what Dupontel and his co-scribes contrive to hammer out is a familiar trajectory of dissecting the society’s malaise (although the flak leveling at the corporate impersonality is too mild to pack a punch), but in a most digestible, predictable fashion.All the elements are threadbare (Suze pouring her heart out to encourage her son to be brave and to profess his love for the girl he carries a torch for, a miraculous recollection of an old man smitten by dementia, Blin’s heroic act as a diversion and inexplicably, a helping hand, etc.) and the collective impact is all but underwhelming, which leaves the defiant finale, a Thelma and Louise moment, somehow like a non sequitur, as if the filmmaker is self-conscious of reaching a preordained finishing line, compounded by the close-ups of a random gun during the scrappy climax. Without a strong textual support, the film’s appeal peters out significantly.Therefore, it is quite bizarre that it is BYE BYE MORONS, not the more well-crafted SEE YOU UP THERE, which runs rings around the former almost in every regard, that nabs the top honor in the César Awards, both films win Dupontel Best Director trophies though. It is undeniable that Dupontel proves himself as a rather expert tastemaker in designing and applying striking aesthetics to his works, the long take following a messenger dog in the trench at the beginning of SEE YOU UP THERE alone shows him is really good at his métier. But the over-exposed sheen in BYE BYE MORONS looks awfully artificial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ajestic period setting and elegant details manufactured in SEE YOU UP THERE.referential entries: Xavier Giannoli’s LOST ILLUSIONS (2021, 7.5/10); Nicolas Bedos’s LA BELLE ÉPOQUE (2019, 6.7/10).
English Title: See You Up ThereOriginal Title: Au revoir là-hautYear: 2017Genre: Drama, Comedy, WarCountry: France, CanadaLanguage: French, GermanDirector/Screenwriter: Albert Dupontelbased on the book by Pierre LemaitreMusic: Christophe JulienCinematography: Vincent MathiasEditor: Christophe PinelCast:Albert DupontelNahuel Pérez BiscayartLaurent LafitteNiels ArestrupHéloïse BalsterÉmile DequenneMélanie ThierryPhilippe UchanAndré MarconKyan KhojandiMichel VuillermozRating: 7.7/10English Title: Bye Bye MoronsOriginal Title: Adieu les consYear: 2020Genre: Comedy, DramaCountry: FranceLanguage: French, EnglishDirector: Albert DupontelScreenwriters: Albert Dupontel, Marcia Romano, Xavier NemoMusic: Christophe JulienCinematography: Alexis KavyrchineEditor: Christophe PinelCast:Virginie EfiraAlbert DupontelNicolas MariéJackie BerroyerPhilippe UchanBastien UghettoMarilou AussillouxMichel VuillermozLaurent StockerCatherine DavenierBouli LannersJoséphine HélinTerry GilliamRating: 6.6/10
“不管特效再怎么绚烂,人物永远是最闪光的那个;面具再怎么华丽,也遮不住一双湛蓝眼睛中滚动的泪水。
”这句话完全说出了我的内心感受。
很久没看过如此打动人心的战争片,甚至无关爱情。
既魔幻又现实的故事情节,浪漫优雅的法式情调演绎出战争的残酷和伤痛。
爱德华的眼睛,太美。
以及,配乐满分。
当结尾父子相遇。
镜头定格在爱德华面具后那双湛蓝眼珠,我的泪水也终于没忍住啪啪的往下滴。
不要问我为啥跑那么远去看,因为附近的电影院都已没有排片~——2019.05.04 成都UME成华影城
说到战争片,我们可能会想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诺兰的《敦刻尔克》,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等等。
在电影界有个公认的常识,就是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而上述战争片都是通过讲述战争发生的经过,描写战争的残酷,进一步传达反战的理念。
《天上再见》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内容是在讲述战争之后的故事,刻画他在战争中受到伤害后,从而对内心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战后的生活。
毕竟,战争的过程很重要,而战争之后军人的心理、精神层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电影背景是1918年,围绕1872年出生的46岁老兵阿尔伯特,以及年纪轻轻的爱德华展开。
其中爱德华出生在上流社会,他的梦想是成为艺术家,他爱好绘画,却遭到父亲的反对。
于是,他选择了去参军,用这种方式来报复父亲。
即便是在战争,他也仍然坚持绘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两天前,普拉代勒中尉违抗停战的命令,为了一己私欲挑动战争,满足他对战争的渴望。
不仅枪杀了泰里奥、格里索利两名军人,还栽赃嫁祸给德国人,仅仅是为了得到开战的理由。
结果导致战况相当惨烈,残肢断臂,血肉横飞,死伤无数。
其中阿尔伯特躲在弹坑里,结果被炸得活埋,只能靠呼吸战马嘴巴里的空气存活。
而爱德华将阿尔伯特从沙土中拖出来,下一秒就被炮弹炸飞,半张脸都没了。
除此之外,普拉代勒非常不尊重军人,也不尊重死者。
对于受伤的军人,他直接枪毙对方,当作缓解压力、宣泄苦闷的游戏。
对于烈士,他用手榴弹将之炸得尸骨不全。
战争结束后,普拉代勒还发死人财,做了军事公墓的管理员。
他首先是胡乱埋葬棺材,使得墓碑上写的死者和尸体根本不匹配;其次,他还偷工减料,所有的棺材都只有1.5米长。
而爱德华发现自己面目全非,无颜面对家人,决定伪造战死沙场的假象。
两年后,普拉代勒由于两年前认识了爱德华的姐姐玛德莱娜,竟然起了色心,他衣冠楚楚、道貌岸然,骗取了玛德莱娜的芳心,和她成为了情侣。
但事实上,他是不折不扣的渣男,不仅出轨,还睡下属的女朋友。
而且,他还在爱德华的父亲的公司当了高管。
可惜,爱德华没有与家人联系,对此也并不知情。
他凭借他艺术家的天赋,不断的做各种面具。
表面上他乐观阳光,已经从战争的打击中走出阴影,迎接新的生活,实际上他从当初善良、稚嫩、天真的少年,转变成了仇恨的化身。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像普拉代勒那样,利用战争赚取不义之财。
他的计划是制作战争纪念碑的宣传册发放给人们,收到定金后不发货,钱攒够了就跑路。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向督察员举报普拉代勒。
这种充满仇恨、报复、戾气的剧情,看似三观不正,其实不然。
豆瓣给出了7.9分的高分,IMDb 7.7分,电影还在2018年的法国凯撒电影奖获得了12个提名。
恰恰相反,那些强行传达真善美,强行三观正的电影,往往才是三观不正。
比如那部《嫁给大山的女人》,讲述女孩山菊被人贩子拐卖到大山的故事。
后来,山菊成为了山村小学的老师,还和学校的孩子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她准备离开的那天,孩子和乡亲们的依依不舍感动了山菊,她决定就此留下。
电影遭到网友炮轰,豆瓣评分只有2.1,好于0%的剧情片。
在豆瓣所有剧情片中排名倒数第一,比《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还差。
还有最近比较热门的《缩小人生》同样如此,强行让美国白人和犯罪、越狱、偷渡、残疾、清洁工集一身的越南女性谈恋爱。
更奇葩的是,他俩尽管受到生活的打击,生活非常艰难,仍然去帮助他人。
同样的,《缩小人生》口碑扑街,豆瓣只有5.4分。
这两部电影仿佛在说,一个人受到恶行(比如拐卖)的伤害也没什么,也可以继续善良下去,等于是在粉饰恶行。
反观《盲山》,女主角被拐卖后,选择了杀人。
这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说明一个人被拐卖后整个人都会崩溃,说明拐卖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最后《盲山》好评如潮,豆瓣也给出了8.3分的高分。
《天上再见》同样如此,爱德华因为普拉代勒挑动战争而被炸得面目全非,假如剧情改一下,变为他仍然很善良,愿意帮助他人,愿意学雷锋做好事,才是真正的三观不正,因为这仿佛在说战争没什么可怕的。
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最基本的就是不宣扬战争,而是反战。
《天上再见》中爱德华受到伤害,转而去报复普拉代勒,以及报复社会,才是最现实的。
他收到钱不发货,赚够了就跑路,当然是不对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因为战争让他变得仇恨。
而罪魁祸首,正是普拉代勒。
面对战争即将结束,人人都欢呼雀跃,任何人都不想打仗了,包括德国人。
然而普拉代勒却是唯一一个不开心的。
因为他喜欢战争,他崇尚战争,他害怕没有仗可以打。
人们纷纷表示,他比德国人更可怕。
正是像普拉代勒那样的人挑起战争,才会创造千千万万个爱德华那样的魔鬼。
这样一来,电影就达到了提倡反战的目的。
普拉代勒为了自己的欲望,明明都接到停战通知还继续发动战争的行为实在可耻,就像阿尔伯特说的:最后一个死去比第一个死去更加愚蠢。
除此之外,假如爱德华的父亲能早一点理解儿子,爱德华也就不会用参军的方式来作为对父亲的报复了。
他父亲的话,其实是天下父亲都应该对孩子说的:我很想告诉你,你有权利去成为你所想成为的那个人。
你很有艺术天赋,如果看不出来的话那就是个白痴。
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诉你,你是我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
(原话的“他”都替换为了“你”)我想起了《步履不停》的台词: 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导演很自私,让主角死了,自己作为配角得到了金钱和美女(女佣)。
达达,达达
2018070 一星平庸
我最好的朋友走之前,也是每天肿瘤痛到只能靠吗啡维持。她一直撑着一口气,有一次重度昏迷呼吸停了三次都还是回来了。直到那次,她和父亲和解了。之后的昏迷,她没再回来。
美轮美奂,泣不成声。用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一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战争。宣战者、恋战者和受益者,他在自己造出的梦境中处决这些人。而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谁都没有死——死的是别人。
剧情过于简单 但是我居然看哭了 我就是不喜欢黑色幽默 哥特唯美 如果这是法式浪漫 我还是喜欢社会主义的朴素唯物style
2013的龚古尔文学奖改编,战争创伤、父子(不)和解,影调绚丽如同差不多时代题材的《漫长的婚约》,因此幽默也是太过于法式而难以形成共鸣。
在战壕里,就着硝烟,描摹出林林人,作出总总画,并非是百无聊赖地消遣着战时时光,更是对艺术的不渝之心。那些精美绝伦却“乖张”得过分的面具,其背后的男人,所经历的复杂得让人难以想象,美好与悲痛在其二十年间交替上演,战争的创伤于其身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一双明眸道出了无尽的沧桑,纵身一跃好似解脱了所有枷锁,留下了谜。影片较好地还原了时代的风情特色,配乐契合度高,背景音乐优韵典雅,逼格高且直达心灵,面具制作精美,特别是最后的那一套蓝鸟人面具,美得让人想去买周边。艺术气息浓厚,但称不上浪漫。影片瑕疵很明显,叙事过满,时间又不长,主次人物分化不明显,导致煽情不够,张力不足,意犹未尽时便观影结束了。有些情节衔接缺少点意思,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最后的一跃也是让人感觉费解。三星半
典型的法国式浪漫和戏谑
一般吧
主人公在战争中被毁容,他是个画家,所以做了很多面具,每天换着戴。故事的主题可能是反战吧,反的不太认真,也不太严肃,但是那些面具都很漂亮,令人想要占有。
神tm智障法鸡军官
3.5 中规中矩的改编作品,在故事节奏上有待加强。戏谑怪诞的风格定位与独树一帜的画面风格好评。摄影极佳,几个定场镜头结合特效与复杂的机位移动,实现了让人惊叹的效果。
虽然滤镜使用过度了,但开场的一战堑壕战临场感不弱(编导演参演过《漫长的婚约》,一种延续了),送信狗和送气马很新鲜了。中段毁容男的各种面具设计感满溢,不过这个目睹长官战时杀人而战后落魄诈骗复仇的故事,贯穿了嬉皮士的轻佻,再配上死守到底的滤镜,消解了复仇的黑底色,跟热内一个毛病。
导演可能是特别爱NPB吧,所以给他准备了那么多华丽造型,就像蔡康永对徐熙娣那样
有点迷人。
开头的战争戏不错,可后来故事太满,情感张力不足。
普拉代勒这个人渣射杀同胞让战事重燃,徒然增添士兵伤亡,包括让爱德华没了下巴,更别提战后发死人财贿赂乱搞,编剧让他被意外活埋着实解气,亚马尔好人做到底,逢凶化吉,爱德华与父和解,纵身一跃,法国人的报应与报偿,完美无缺。
只不过想显摆面具而已
最后一个死去比第一个死去更加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