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记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二战时期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摄风格写实认真,黄训接受了阿拉木图的音乐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体谅这位中国音乐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挚!
那年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的慰籍和鼓舞!
战争年代的友谊超越国界!
很为冼星海的命运惋惜!
如果能回国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会留下多少作品。
好电影真情动人,虽然是悲剧,确实让观影的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个文弱书生式的人物,惊讶于导演选胡军演音乐家。
不知道惯于演硬汉、演军人角色的胡军是北京人艺话剧演员。
话剧演员当然功底深厚,什么角色都能演。
一封家书,寄不到的山南水北;一生思念,望不见的地久天长。
一道封锁的国界线,一本过期的证件,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恶战……这是冼星海自接受任务赴苏联为纪实电影《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至病逝的最后人生写照,亦是他一去不复返心上最沉重的枷锁。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但正因有了枷锁,才有了自由;就像有了堤岸,才会有奔流的河:自由更显弥足珍贵。
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自由,追求自由一直是人类飞蛾扑火般的本能。
而电影《音乐家》,用极为深情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娓娓道来人性深处的光辉与暖;并用最为深沉与悲伤的方式,诱发了笔者一个思考:是什么给我们插上自由的翅膀?
01把一切都忽略,他首先是个男人。
他有一对妻女,妻子贤惠、女儿可爱,美满的小家在延安。
而他离开时,孩子冼妮娜尚在襁褓。
妻子钱韵玲抱着懵懂的她,数次欲上前搭话,被一拥而上的人潮挤散。
他从车后窗堪堪转过,挥着手回望的身影,从此成为一对妻女记忆里最后的画面。
小车驶过蜿蜒的山路,一如冼星海辗转坎坷的人生。
从此,他似一叶孤舟,一意孤行又疲惫无奈地闯入汪洋。
四周一片黑暗,前路尽是茫然。
此去一路颠簸起伏,在望眼欲穿和攀山越岭的思念都到达不到的远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电影的寥寥画面,我们不难想象钱韵玲此后的人生。
她或许站在路口不停地往外望,期盼着将丈夫带走的车开回,妮娜渐渐长大;她或许点着灯疲倦却不敢松懈,一刻不停地为丈夫画着堆得越来越厚的五线谱,妮娜在身后玩耍……五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可她从此等来的,只有一封发出两年才收到的家书和永远再盼不到的噩耗。
一个人真正的消亡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因为思念与爱,冼星海从未从这个家庭离开;也是因为思念与爱,他身虽陷囹圄,魂却仍自由。
当他带着卡里娅唱《吹起小喇叭》时,妮娜在母亲的身后,隔着千山万水轻声地和;当他怀着希望写下那16封家书时,钱韵玲读着一封两年前的来信无语凝噎。
在无数次想象里,在亲人的爱与思念里,他陪着妻子慢慢变老、伴着女儿渐渐长大。
抗战胜利,延安的火车通到了阿拉木图,他坐上驶向胜利的列车,回归故土的怀抱。
而妻子用他从莫斯科带回的梳子与镜子梳妆的样子,一定很美。
02电影中还有另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冼星海的房东,达娜什。
一开始,她为冼星海穿她丈夫的拖鞋而悲愤;最后,却为他裁了一件皮衣做乐谱夹,在冼星海的行李箱里放上丈夫未穿的大衣并藏进所有家当。
而这期间发生的一切,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与热忱的情感、更是中哈人民缔结下的深厚友谊的缩影。
流落他乡的冼星海无依无靠,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心心念念的胶片被毁,那一瞬几乎万念俱灰;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最终在拜卡达莫夫的帮助下寄居达娜什家中。
但他并未为此丧失斗志,他照顾小卡里娅如同照顾女儿,宁可自己少吃,也不能让孩子饿着;他卖掉了自己的大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只为换回一叠补贴家用的钱。
在达娜什腿伤无法上工时,一双矜贵得只握过钢笔与琴弓的手,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砖头。
他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都从未想过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烛火点亮的,是一片漆黑夜里的一点光明;烛火摇晃的,是风雨之中一颗坚定斗争的心。
他创作了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歌颂的不仅是苏联的英雄,更是全人类勇于斗争、不轻言放弃的战士们。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战士呢?
拖着一身的伤病,乐思敏捷、笔耕不辍,留下一部部不朽的音乐作品与论著。
江山残破、风雨飘摇,冼星海斗争的心与独立的灵魂一直都没有妥协与言败。
他也曾沮丧,在取道蒙古国被拒后坐在路边发呆;但在众多朋友的鼓励下,他很快振作起来,依然坚持创作,将必胜的决心写进乐章、传递给世界。
可以说,正是身边人的支持、斗争与独立的精神,让冼星海一直保持着精神与艺术创作上的绝对自由。
03证件过期,让冼星海被困国境一线之外;战争年代,让字字泣血的信无法寄出。
人与物质总是被其存在形式所困,好在,人类能通过创造获得自由,而冼星海创作音乐。
音乐无界,无论严寒或长夜,它都能跨越一切。
在枪支逼退、冰雪封境的边境线上,日日守望。
从对妻离子散“小家”的缅怀、到对战火纷飞“大家”的思念,冼星海将每一缕心声都揉进创作,激昂愤慨的乐章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战斗的号角。
从《阿曼盖尔德》到《满江红》,从《黄河大合唱-修改一稿》到《中国狂想曲》钢琴部分,他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艺术献给人民”的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以音乐创作不断激励着中苏乃至全世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初下火车,他冻得发抖,却拒绝了曾经也是小提琴手的流浪汉“音乐还是酒”的诱惑,毅然决然走进了剧场;在深夜,他目睹以琴易物失败的流浪汉被驱逐,出手阻止了小提琴被砸烂,转身卖掉唯一能用来取暖的大衣;最后,他走出剧场,看见不堪生活重负的流浪汉从教堂上一跃而下,那把他亲手拯救过的小提琴,最终还是难逃支离破碎。
因为音乐,冼星海从未放弃对抗战必胜的决心,也未放弃对生活的殷切盼望;因为音乐,冼星海在一贫如洗、冰天雪地之中,依然捧着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
人可以被边境封闭,信也可以为战火所阻,千山万水,亦会占据游子的归途。
但是音乐是自由的,它自每一根琴弦的颤动、自指挥棒一个轻盈优雅的弧度溢出,轻易间就飞越任何艰难险阻,传递到每一颗心间,将人类不能共通的悲欢联合起来,不能互懂的心声聚合起来,凝聚成统一而强大的力量。
04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祖国饱受战火洗礼、莫斯科遭遇突然袭击,在车站眼看着敌军空袭扫射尽大半生命,眼看自己并未救下那个装水的孩子,冼星海也依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和平的渴望和热爱。
他在苏期间创作的乐曲,大部分都是表现祖国人民与苏联人民英勇抗战的作品。
同时,在阿拉木图,他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等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们,缔结下跨越语言、超越国境的深厚友谊。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
他跟在满街哭诉自己父亲在战场上的卡里娅身后,眼里透着深沉的痛苦;他抱着思念父亲的卡里娅,哽咽着喃喃自己的思念。
卡里娅天真的责问又何尝没有问到他的心底:“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呢?
”如果没有战争,他或许正在家中,优美的乐章自笔尖流淌至琴弦,琴声和山风合奏、和晨鸟共啭,身后的妻子抄着琴谱,偶尔笑盈盈地抬头看着他,而妮娜随着琴声翩翩起舞,像小树苗一样越发拔高。
可偏偏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一切,让祖国被铁蹄践踏、让妻女为山海所隔;让卡里娅失去父亲,老妇人失去儿子,千千万万的人家庭破碎、苦不堪言,又有哪个人不痛恨战火与鲜血带来的一切创伤?
而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在战争泯灭一切希望、一切生机的最黑暗时期,总能给以人最大的自由,能从一切的痛苦和创伤之中解脱,永远燃烧着对生活不灭的热情。
当冼星海目睹战争的创伤,坐在阿拉木图剧场的观众席上看着一片漆黑的剧场;当他站在库斯塔那简陋的教学环境中,打开积灰的琴盖摁下的第一个音符;当他站在狭小的舞台上,指挥棒一舞,恍惚间分不清濡湿脸庞的是汗水、泪水还是黄河的滔天巨浪,相信他心里澎湃的不只是那一条蜿蜒的大河,更是对祖国河清海晏、对世界恢复和平的发自内心的祝福与铿锵豪情。
05冼星海倒在了他一生挚爱的舞台上。
在黑暗的战场播撒光明的人,终于在光的怀抱中寻得安宁。
而他的所愿,中哈铁路通车,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进程,逐步实现:1990年9月12日,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铁路接轨;2017年6月8日,霍尔果斯至阿斯塔纳客运铁路正式投入运行;2017年3月22日举行的中国塔城——哈萨克斯坦阿亚古兹铁路前期工作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哈两国第三条跨境铁路大通道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冼星海所言:“没有祖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大树。
”,影片中时刻展现着冼星海对祖国的思念,令人动容;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等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缔结的深厚情谊,是中哈人民团结互信、包容互鉴的印证;中哈铁路的贯通,更为两国间贸易往来、人文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笔者是大学生,更是想从大学生的视角来看《音乐家》这部电影,以及当今时代赋予青年人的历史意义。
在建设共同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年人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音乐家》这部电影,从冼星海这一人物的剪影,以最直击内心的方式,真实而伟大、文艺且浪漫地将中哈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展现出来,给青年人一个“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的浸入式的时空体验。
青年人总是容易被“情怀”感动。
而《音乐家》展现的家国情怀,深情而细腻,在影片中的体现丝毫不突兀,令人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戳中泪点的地方有很多,值得宣传的点也很多,希望在后期的宣传过程中,能够看到更多展现影片复杂而富有层次的情感的内容。
就笔者而言,记忆最深的,是茫然无措、泫然欲泣的卡里娅走在街上,冼星海跟在身后,眼里盈满了剜人的疼痛。
那一刻,一位见不到女儿的父亲和失去父亲的女儿,在命运的岔口相逢,不言不语,却胜过世上的一切;柔情似水,却迸发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
06回到那个问题的本身:是什么给我们插上自由的翅膀?
在战火纷飞、举目无亲的时期,冼星海用他生命最后的五年作出了回答:亲人的爱与思念、友人的支持鼓励、斗争的心、独立的灵魂、热爱的事物、对和平的爱与渴望、家国情怀。
《肖申克的救赎》说:“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 而冼星海正如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的、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07最后,我想谈谈这部影片本身。
从中方的两位主要演员来说,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老师,拉小提琴的样子专业而迷人,将一位落难却不轻易屈服的音乐家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军老师与小演员的交流质朴天然,除此之外,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得知胶片被毁时一瞬爆发的震怒、售卖大衣时颤抖着原地蹦跳取暖、着急争辩而不小心对达娜什说了国语的窘迫……最感人的,莫过于是最后一次透过边境回望祖国,掬起一捧边境外的雪时,仿佛连眼睛与心都跟着结冰的神情。
将豪情与柔情融合在一起,不仅演出伟人的“伟”,更演出了“人”,细腻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
而钱韵玲的扮演者袁泉老师,寥寥几笔就将一位隐忍而伟大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来。
袁泉老师展现的“思念”是绵密又疼痛的。
从她凝望山口的神情、到妮娜误以为父亲回来时酸苦的笑,甚至是为丈夫不断手抄五线谱的场景,每一幕都恰到好处地盈着快满又不漫溢的悲伤。
在冼星海辞行而又被人潮围住时,袁泉老师在无奈之中,又深刻表现出钱韵玲作为钱亦石之女、音乐教育家的优雅与涵养,更是从用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加上红糖冲泡的“咖啡”和蹑手蹑脚叫醒丈夫的动作中,展现出夫妻二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柔情。
除了演员令人拍案称绝的演技之外,电影几条线的设置让人印象深刻。
从冼星海与流浪汉的对比中,将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和不灭的革命斗志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达娜什因冼星海穿她丈夫的拖鞋而悲愤到为他放上丈夫生前未穿过的大衣并装进全部家当;从冼星海与卡里娅的互动到钱韵玲与冼星海的回忆或与妮娜互动的镜头穿插……每一幕都生动又鲜活,人物表现形象又立体。
直到最后,冼星海苦难的命运与恢弘的《保卫黄河》一同呈现出来时,感动的情绪达到巅峰,丝丝入扣的表演令人痛彻心扉(就是在这段个人认为镜头有点琐碎凌乱,笔者拿纸巾擦了擦眼泪,耽误了一小会儿就有点看不懂故事的叙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的体验)。
总体上来说,《音乐家》是一部周正精美的人物传记,温情的人文史诗。
感谢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辛苦付出,电影《音乐家》,值得每一个人走进影院,也给了每一个从不同的目的出发的人,都能走进影院的理由。
时至中午,在沙发的睡梦中醒来,身上又加了一床刘先生半夜起来给我加盖的被子,阳光明晃晃的洒满整个房间,厨房里有刘先生洗碗和忙碌的声音,感觉疫情尾声的春天来了,我心里默念道。
每天醒来其实都无真实感,不知你们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后来我才找到了答案,这种不真实感源于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失序和失控。
坐在餐桌旁等着刘先生热菜,选中了一部《音乐家》,开始和刘先生安静的边吃边观看,我想,音乐能否带走忧伤,什么时候可以大步地的走在阳光下。
1941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受命到苏联为《延安与八路军》做后期,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想从新疆边境回国,辗转到了阿拉木图,穷困潦倒,得到了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于1945年,40岁,最终病死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
影片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以一个哈萨克斯坦小女孩的视角叙述,冼星海与这对帮助他的哈萨克斯坦母女(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及其女儿)的故事。
战争笼罩着每个人,冼星海直到去世的最后五年一直想回国,但是期间也见证着这个丝绸之路的古国,阿拉木图的人民,在经历着什么; 哈萨克斯坦母女,小女孩总是在暮色及一篇烟雾中寻找着自己的父亲,一直在自言自语又像在询问每个人,为什么要有战争,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时光交错,冼星海在延安的妻女,也在岔路口等着,问着父亲会从哪条路回来,就像当年从哪里离开 那首中国的童谣,在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和冼星海女儿的口中,同时唱起,心中的期盼,这一刻没有国界,恍惚觉得似乎都没有分离战乱。
战乱中,有人拼死守护音乐,比如拜卡达莫夫,拼尽全力也要守住音乐给人民带去希望,说出,即使饿死了钢琴家,还有小提琴家,哪怕最后只剩下吹长笛的,也要坚守住,但最终还是没有守住乐团,大家飘零四方。
也有人用在酒和音乐之间,曾经的一名小提琴手,选择了酒,用小提琴也换不了酒,最终这个失去家人的可怜人,狂乱的敲响了教堂的禁钟,望着窗外远方美丽的暮色,抱着小提琴,一跳而下,钟声一直未停,这是为他自己敲响的丧钟,也是冼星海目睹这一切的希望之钟。
冼星海看着战乱中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困苦,在一个小阁楼中,坚持不懈地创作着,写出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与国的距离,最近的一次,马坎其,与中国只隔了一道铁丝网,却也无法跨越,他的离开,小女孩会很伤心,问着自己的母亲:“阔克”为什么要走?
母亲告诉她:因为他有自己的国家。
不能靠近,就每天坐在铁丝网下,看着对面的祖国边境,仍然努力创作着,直到病逝。
每个人都有想要坚守的东西,是一把小提琴,是一盘影像,是家人,是国家,是思念。
看看窗外,也已近暮色,小区里传来小孩喧闹的声音,但仿佛世界又是轻而美好。
打开手机,听着悠远的声音: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你远在天边却近在我眼前,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昨天晚上,突然想出来看个电影,本来没抱着有好片的希望,在大众点评搜索。
忽然出现了《音乐家》,排片少得可怜,而主演里居然有胡军和袁泉,两位低调的实力派,于是就果断买了。
下单的时候还是17.9,过了一会儿再看就变成40+了。
到了电影院,看到不少人在外面等候检票,还以为会碰到熟人,没想到,居然让我包场了。
这个片子是有多小众?
检票员忘记检票也就罢了,电影放映了好几分钟了都没有人关灯。
心想,我肯定捡到宝了。
(每次包场都会碰到好片子,例如大四的时候看的begin again) 具体情节不想讲了,想记录下让我印象深刻,眼泪模糊的镜头吧。
那是一个冼星海坐在哈中边境的镜头,他的身份证件过期了,哨兵不允许他过境,思乡情切的落魄音乐家独自坐在萧瑟的草地上,眼中有闪烁的光。
当他被派往另一个地方之前,他又来到了那片栅栏前,那里还飘着大雪,冻死的鸟儿被栅栏困住,他向祖国的方向张望,缓缓跪下,伸出双手,穿越栅栏,取一抔祖国大地上的白雪,放入怀中。
我想,那时的他心里可能会羡慕那些困在栅栏上的鸟儿吧,至少,他们来自祖国的方向。
如果说,电影之前的片段都是在煽情,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我想起来小学的时候自己曾经用拙劣的指法为班里的合唱伴过奏的正是这部《黄河大合唱》。
毕业前,学校又组织合唱比赛,我领读“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然后我们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吼出了《黄河大合唱》。
那时的我们太小,并不知道这首歌饱含着音乐家什么样的故事,但我确确实实被感染到了。
在音乐中,听到了在危难关头,中国人的怒吼。
看完电影,飞速记下此时的所感所想,不为什么,只为铭记。
本来已经写完了,忽然想起还没有说为什么电影一结束就想起了标题这一句话。
在电影的结尾,滚动着冼星海的生平记事,澳门出生,海外留学,学成归国,他的每一步都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就算临终,还是希望能再回到延安,那个充满红色希望的地方。
我就在想,他在求学的时候,可能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一个人民音乐家,为了人民而演奏,只是听从的他的心声。
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什么样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值得了,扬名立万?
闻达于诸侯?
可能也未必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真正让我们满足的,是找到属于我们的使命。
由着自己的心走向光明的地方,为了完成使命,我们需要学习,找到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便是成功了。
我们生于和平时期,长于中华崛起的年代,从小就没有经历过zhanzheng,但那些屈辱的历史却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前后不过几十年,在历史的角度看,只是一瞬。
我们需要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人类,从远处看近处,从时间、空间、发展的的角度理解人类与社会,感受当下的生活,才不算枉来人间走这一遭。
观影之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若有不同之见解,欢迎交流。
不会写影评,只会写感性。
无意中看了西尔扎提导演(也称谢导)的《真爱》,一部真人真事的电影,很是喜欢。
可惜在这个自我的时代,大家都不愿意主动去接受心灵洗礼,我们的泪水,很多都是被动的,这当然也是人性所致。
所以当一部类似《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电影出现在网络恶搞时代,显得有点“落伍”。
即便它获奖无数,也没有在中华圈炸开破浪。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记录下了一个特殊时代,里面的故事将来几乎不可能再现。
2月15号我看到了《音乐家》的片花,镜头处理、场面调度、色彩把握、表演风格、台词等等全都符合我胃口,至少目前看来,它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电影(严正声明,我只是普通吃瓜观众)。
而不是《大轰炸》那种连预告片都是满满电视剧感的东西。
《音乐家》也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战乱时期音乐家洗星海 1942年底回国受阻, 辗转到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
冼星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
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一次音乐会上见到无家可归的冼星海并被他的才情打动。
拜卡达莫夫把冼星海接回家中,和自己的一家八口一起生活。
那是一个动荡的世界,除了饥饿,就是战争。
他们要面对的是家与国的抉择。
生与死的考验。
能让我看片花就感动的人,西尔扎提是第二个,第一个是张艺谋。
特意搜索了谢导的采访,字里行间都是朴实的话语,真诚的有点不符合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导演,难怪拍出了一部真挚的作品。
预计4星,会去影院支持。
希望投资人看过来,这样的导演才值得你投资。
另外,《大轰炸》去死,你们这样的剧组真的是国之悲哀。
出发观影之前,在网上看了剧情简介,只记得主题是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流落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此外再无其他。
入了场,发现只有一位观众,差点就成了包场,未曾想到票房如此惨淡。
票房的惨淡与人们对于冼星海的了解程度不无关系。
对于冼星海,我想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不熟悉的,我自己对于冼星海的印象,也仅仅是记得少年时代有一部名为《冼星海》的电视剧和为了纪念冼星海而易名的星海音乐学院。
但当唱起“风在吼,马在叫”,我会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得接下“黄河在咆哮……”,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也都能接着唱下去。
这首诞生于抗战期间,经久不衰的名曲——《黄河大合唱》,其创作者正是影片的主人公冼星海。
纵观整部影片,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传递表达了多种情感,有战争的残酷,有对音乐的热爱,有超越国界的友谊,有对亲人的挚爱,还有对祖国的深情。
冼星海是不幸的,生逢乱世,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寸土地,物质的匮乏伴随着每一天的生活,故土难归则更是无法言说的苦痛。
但他又是幸运的。
在故土延安,他有为他画五线格、制咖啡的妻子,有可爱的女儿,有崇拜尊敬他的鲁艺学子;在阿拉木图,困厄之际他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给了他跨国界的无私帮助;在生命的尽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成功举办了一场自己的音乐会,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倒在了演出的舞台上。
终其一生,他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他热爱的祖国,留下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等不朽的乐章。
剧中冼星海对拜卡达莫夫说:“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就像一棵没有根的大树”,这是一颗漂泊异域的赤子心声。
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和一句话,人是历尽艰难回国的钱学森,话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同样,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同样也有祖国。
在剧中多次出现了南飞的雁阵,看到这一幕格外的伤感,雁阵南飞便可重回故地,可冼星海呢,能插上翅膀重归故里吗?
钱老历经磨难终究回到了祖国,并将一身才华和满腔热血投入到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中,他看到了两弹爆炸那一天,看到了中国人因此摆脱了核讹诈,从此挺直了腰杆子。
而冼星海至死也没有踏入中国的领土,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延安,没有看到祖国人民唱着《黄河大合唱》庆祝抗战胜利。
悲歌当泣,远望当归,冼星海虽至死未归,但他的《黄河大合唱》始终传唱在东方的黄土地上,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他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留下了不朽的乐章,但他更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为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为了深爱的音乐事业,他在生命的尽头吹响了最嘹亮的冲锋号,发起了最勇猛的冲锋,何其悲壮!
斯人虽已早逝,余音必将长存。
一直以来对胡军的印象是硬汉,但没想到胡军还有艺术家的一面。
本片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为了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化名黄训来到莫斯科工作。
期间因为纳粹的突袭,战争使他流离失所,继而辗转到了阿拉木图。
在阿拉木图生活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的护照到期,回国无门,幸好遇到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并且得到他的救助。
在阿拉木图期间,冼星海创作了很多激励人心的作品,比如《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
这些歌不仅为当地的人们反法西斯战争带去力量,同时也是冼星海生活的来源。
在阿拉木图的日子,冼星海一直住在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家,他们一家对冼星海很好,彼此也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
最后冼星海因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肺病日益严重,虽然在得到了苏联医院的救治,但病的久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电影未作中哈纪念冼星海的合拍片,从电影质感看的出来,非常用心,观影过程非常舒服。
胡军演技真棒,最后演出那场戏很动人,电影值得更多人关注,不应该默默无闻——《音乐家》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5.5分是个人传记电影吧,电影拍的很一般。
胡军的演技在线,但并不惊艳,无法把他饰演的角色和真正的冼星海合在一起,少了神韵,只剩下了服饰和化妆一些外貌上的东西,观众看到的就是胡军本人,拉小提琴也是真敷衍啊……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袁泉也是不温不火,眼神很有戏,不过无奈戏份不多;阿拉木图的小姑娘很可爱,令人很想捏一捏脸,饰演其母亲角色的女演员也较为一般,情绪都被包了起来,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且流露时并不打动人。
故事叙述不是很好,节奏也很慢,把一个完整的大环境故事讲的细碎,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甚至拍着拍着主题都快歪了,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
胡军的演技在线,但并不惊艳,无法把他饰演的角色和真正的冼星海合在一起,少了神韵,只剩下了服饰和化妆一些外貌上的东西,观众看到的就是胡军本人,拉小提琴也是真敷衍啊……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袁泉也是不温不火,眼神很有戏,不过无奈戏份不多;阿拉木图的小姑娘很可爱,令人很想捏一捏脸,饰演其母亲角色的女演员也较为一般,情绪都被包了起来,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且流露时并不打动人。
故事叙述不是很好,节奏也很慢,把一个完整的大环境故事讲的细碎,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甚至拍着拍着主题都快歪了,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
整个历史原型故事令人动容,对我们的伟人冼星海舒然起敬,最后的《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如果是三重唱那是更棒了!
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原型,应该好好拍的。
原刊載於個人網誌 https://blog.zty.cc/6235 二0一九年是《黃河大合唱》問世八十週年,在《黃河》首演紀念日的四月十三號,北京國際電影節選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電影《音樂家》(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編劇,西爾紮提.亞合甫導演),作為開幕式放映影片。
《音樂家》以《黃河》作曲者冼星海流浪前蘇聯地區為敘事範圍,尤其集中刻劃冼氏在哈薩克斯坦生活、創作的事跡,展示大多群眾不甚瞭解的「人民音樂家」晚年面貌,相當珍貴。
《音》片計畫自五月十七日起,於大陸地區各地影院公映,然在正式上映前,已有多地影院開始「點映」,於是我有幸趁此方便提前觀賞此部電影。
在《音樂家》之前,亦有涉及冼星海、黃河議題的影視作品,如一九七九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怒吼吧黃河》,講「文革」末期恢復演出《黃河》之情事,自話劇腳本改編;一九九四年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冼星海》,以傳統愛國主義敘事手法,描述冼氏創作《黃河》過程;二00五年由多方出品的電視劇《冼星海》,有偏離史實、徒增虛構之感,尤其為滿足大眾口味,加入冼氏赴法留學邂逅金髮女郎露易斯,畫蛇添足;至二00九年,大陸與澳門合製的電影《少年星海》,更是「關公戰秦瓊」,大幅置放不合史實的情節,招致學界惡評…… 而澳門出生、多地遊歷、創作刻苦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其實也因諸般原因承載過多「敘事」,以致其真實面貌難以示人,甚至冼氏晚年流浪前蘇聯時,創作多部較具藝術性的聲樂、器樂作品,至今也難有演出機會。
冼氏代表作《黃河》,常年演出「文革」時期改編版本,至於原版究竟如何,始終未受太多關心。
對於長期研究冼星海生平及作品的我而言,聽聞《音樂家》的公映消息必生興致,但也不免擔心,是否《音》片也會如同前述各類影視作品一樣,淪為遮掩歷史的應卯產物?
《音》片沒有過份的煽情與花邊,故事交待清楚,也不會予人突兀尷尬之感。
電影伊始,冼星海參與膠捲剪輯工作的短暫鏡頭,及隨之而來的空襲、逃難場景,明快緊湊且有效地交待主人公的處境,以及特殊時期的慌張不安感。
籠罩全片的戰爭背景,飢餓、貧窮、失落、死亡種種細節,足令觀眾沉浸其中,且無龐大主義教條壓迫喘不過氣,顯見編劇及導演在敘事的手法上,有較為人性化的見解,這是與之前相關影視作品的較大區別。
冼星海客居哈薩克首府阿拉木圖的情節,看似片片瑣事,可從中頗能窺視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心理狀態。
城市、劇院,樂團指揮(拜卡達莫夫)、指揮胞姐(達娜什)及達娜什女兒(卡莉婭),諸多圍繞在冼星海周遭的人和事,豐滿故事厚度,也讓觀眾更為親近冼星海作為「人」的層面。
早年左貞觀考察,冼星海在哈薩克庫斯塔奈曾與俄籍猶太女子結識共居、形似夫妻,但各界因「為賢者諱」多避之不談,《音》片雖未表現前述段落,但隱晦地暗示冼氏與達娜什、卡莉婭的「類家庭」關係,呈示大局之下人物的必然緣份,情理之中、尺度合宜,絕非俗套的為戀而戀。
可以推測,電影中插敘冼星海記憶中的中國(延安)情節:與髮妻錢韻玲的甜美生活、與女兒冼妮娜的天倫之樂、接受組織任務啟程、中國抗戰的艱辛、作品在延安演出的情況……,或為避免敘事過於單調呆板,也相當程度地維護著冼星海的形象,表現其心繫祖國、思念家人的重要意志。
無奈這股意志,與時局(世界戰爭、軍閥作亂)所限,交互形成全劇揮散不去的衝突,提高電影的可看性。
在主敘與插敘之間,電影使用冼星海創作的兒童歌曲〈只怕不抵抗〉作為黏著劑,一方面,冼星海在阿拉木圖教卡莉婭演唱,而卡莉婭以生疏的中文及不全的音調唱著旋律,既表達對完整家庭、親人關愛的念想,也控訴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在延安牙牙學語的冼妮娜唱出該曲,體現家國根源的牽引力量。
童真質樸的樂聲,將兩條敘事線短暫合一,觀眾應可體會故事主人公內心的複雜交錯。
吾輩已難單憑文獻,知曉冼星海生命最終歲月緣何輾轉數地,又如何創作不輟。
不過《音》片提供尚為合理的敘事:因戰事緊張,阿拉木圖樂團解散,冼星海奉派赴邊境小鎮繼續音樂創作、演出及教學工作,又因時局變動需遠離邊境、改赴他地,並在一次演出中病倒,方被送往莫斯科療養,最終病逝,得年四十。
其中,冼星海欲闖邊境被阻,以及大雪中在邊境遙望祖國,隔著鐵絲網輕抓一把中國雪堆,最終無奈離它遠去,幾乎沒什麼言語對白,卻情感真摯、不流痕跡。
或許這種沉默,某種程度也反映不諳俄語的冼星海,在流浪前蘇聯地區有苦難言的狀態。
在電影首尾,各有一小段旁線倒敘,即一九九0年中年冼妮娜與卡莉婭在阿拉木圖的相認互動,既作為情節補充,亦收束故事,平和安祥地完結全片。
演員表現方面,我認為《音》片是一部實力雄厚的作品,雖然網絡上不少言論涉及不習慣胡軍演出藝術家而有差評,但這純屬刻板印象,實則胡軍不少面容、肢體,充份傳達出一個幾乎「失了根」的文人,如何擺蕩於期待與絕望之中,我甚至認為胡軍扮演的冼星海,最像一位真實的「人」。
而來自哈薩克扮演拜卡達莫夫、達娜什及卡莉婭的演員(恕我未能記清姓名),甚有水平,技藝精湛。
特邀扮演錢韻玲的袁泉,以及扮演中年冼妮娜的劇雪,科班出身,戲劇經驗豐富,尤其片尾劇雪帶話劇式的臺詞表演,誠懇流露。
《音》片也存在幾處問題:「交響詩《阿曼蓋爾達》」字幕寫成「交響組曲《阿曼蓋爾德》」(但畫面中樂譜上的題名正確),應該是翻譯失誤未校勘而致;所謂《黃河》的改編曲樂譜,除題名更動外,五線譜上所寫看似仍是《阿曼蓋爾達》旋律;胡軍演奏小提琴的畫面與音樂未能吻合,也缺乏演奏特寫;片尾字幕敘明冼星海曾就讀「上海國立音專」,應為「上海國立音樂院」,說明歷史細節問題的考證還有進步空間。
但綜覽全片已很大程度地還原時代,包括道具及音樂的設計尚能考慮全面,甚至片尾一小部分試圖還原延安版本的《黃河》音響,難得可貴。
這部由冼妮娜作總顧問、在「一帶一路」及《哈中合作拍攝電影協議》背景下拍攝、以我國重要音樂家冼星海生平為主體的電影,總體而言確是較為成功,值得一看。
我要想批评却总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
这部电影的剧照师谢浩和我认识好些年了,他喊我叫兄弟,喊我爸爸叫“老人家”又是也喊“局长”,我既认识这部片子的导演西尔扎提,当然,也是为了谢浩兄给他捧个场。
作品的苏联/北方风格是极为明显的,总是在下着雪,可能是为了突出冼星海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不易,影片中我从未看到过哈萨克斯坦的夏天(当然诸如很多拍俄罗斯的宣传片也总是拍大雪纷飞、拍新疆的宣传片总是拍戈壁胡杨一般,这个时代传媒的宣传也犹如戏曲一般有脸谱化的问题)。
有人扒出来冼星海其实有好几段婚姻,其中就有是他在哈萨克斯坦结的,这对一些好追求历史真实感的观众老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八卦和槽点,但是我认为这属于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艺术改动。
有关于艺术与真实的话题,我自己经历过,也见过听过太多的讨论了,在此不再赘述。
尚飨!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
6。
3星吧,短板在胡主演
啪不出音乐家的神韵,格局太小,只聚焦在苏联。
阿拉木图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人民音乐家最后的人生史
集体观影。想到那句"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黄河大合唱一响起来就忍不住掉泪。
好故事创意,但剧本和制作真的糟蹋了这个绝佳的一带一路故事
还可以
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有一些细节比较打动人心,但也只一瞬间而已。一星给冼星海的音乐,一星给……算了就当给个面子吧。。
主旋律“任务”传记片有这么高分,揣测也许胡军魅力在线。当然,胡军确是看点,只是格调与叙述都过于苍老,虽然追思所向正是邈远历史。冼星海的颠沛流离太煎熬,知道妻女方向却再也无法靠近,实在是人生惨剧,但另一面,达娜什与卡丽娅从不越界的羁绊,也把故事坠得情深。至于其他情感,空洞了些,寥寥音符更是难以填满。两星半。
致敬英雄。话说,还以为胡军跟外国女主人还有点爱情故事。
2020年3月23日,看过电影《音乐家》。最初知道冼星海,是因为《保卫黄河》,而是在郭沫若的笔下知道了他的不幸遭遇。这个电影拍摄出来,大概是因为Belt and Road吧!(剧中《神圣的战争》和《保卫黄河》都很好听)
女娃演得好!
真的流泪了,小时候学过的冼星海故事没有白学!
故事结构有点松散,不过就当了解音乐家了
画面很美,哈萨克的单身女人也很有美丽~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不敢接近但是就让我忍不住多看两眼的魅力啊~片尾冼星海女儿怀念父亲的片段很动人,想起了小学老师讲述冼星海时动容的样子。
哈萨克斯坦军嫂这一段,浪漫也好,情愫也好。幸好有这一段,否则音乐家的异乡不归路真是有够悲摧的。
实在是太一般
陪老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