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印度电影了,这也是第一次看印度的同影。
就电影本身,评价3.5星;加上其可能对印度或者同志平权的影响,4星。
先说影片内容,哈曼和卡迪克这对同志恋人参加哈曼堂姐的婚礼,却在火车上因为接吻被父亲发现。
在堂姐的婚礼上,两人激情接吻,当众出柜。
哈曼父亲及家庭拼命阻挠两人,但两人用自己的真情和勇气最终说服了家庭。
印度最高院同时也正在进行关于同性婚姻是否犯罪的辩论,结果认定同性婚姻合法。
总之,内容很狗血,也很俗套,不算出彩的地方。
说说演技,两位主角及父母的演技都很棒,尤其是阿曼和他父亲这两个角色都塑造的很好。
阿曼的听话、懦弱、矛盾、勇敢、对卡迪克的爱,演绎的都很好。
父亲的古板、犟驴特性相对容易表现,表现张力也很不错。
说说主题。
很感动我的一点是阿曼父母对婚姻的反思,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荷尔蒙与多巴胺,但是却都听从家人选择了其他的人选结婚,没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阿曼母亲会在Facebook上搜索初恋,阿曼父亲也藏了心上人的相册,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情况却都心照不宣。
可以说是世俗与传统的习惯性力量让他们都觉得这才是“正常”,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荷尔蒙和多巴胺。
不仅仅是印度,我们中国也存在多少多少这样的情况。
好在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独立,人们越来越会追求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我也要告诉自己,追求爱情,不要被世俗禁锢。
另外,卡迪克在鼓励阿曼出柜的时候说的话也很漂亮,“你可以决定是否做自己的英雄”。
第一次看印度的LGBT电影,宝莱坞的电影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宝莱坞一贯的歌舞竟然觉得很洋气,结婚的交通工具竟然是火车,喜欢在火车上跳舞的画面,也揭开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序幕。
一部电影探讨了许多问题,同性相爱是不是犯罪,同妻,出柜等。
不过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是在快乐的氛围里开始,又在愉悦的心情里结束。
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不过结局是happy ending就很完美了。
Aman的父亲自称是科学家,开篇就拿他研发的黑菜花来搞事情,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研发有问题,他的身份是科学家,有知识有文化,不过在后面讲到同性恋结婚也好,相爱也好,都用科学的方法讲述了,也符合了aman父亲的身份与他对儿子身份不认同的执着心态,也是一个讽刺吧,尤其是他想通过一场法事让儿子重生。
科学与封建的对立。
还有同妻的话题。
女生已经有了爱人只因父母的不同意,就想和aman结婚,明面上说是为aman好,其实都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了。
卡迪克是一个积极浪漫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感情体现出来,他爱aman,他永远直面问题,才得到最后圆满的结局。
同性话题放在国内,似乎还是个禁忌区域。
特别是父母一代,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的结合...想来同性在国内这条路,还是漫漫长征,
可全球另一个仅次我们人口的印度,有一部同性的电影,不仅获得印度“龙标”公映许可证,片中关于男男接吻的镜头也全部绿灯通过...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佩服!
真雄起豆瓣:7.7
2018年,印度。
卡迪克和哈曼是一对同志恋人,和很多接受不了同性恋的家庭相同,卡迪克铁匠的父亲不同意他出柜,惨遭父亲殴打还把卡迪克扫地出门。
而哈曼却迟迟没有和自己的精英父亲坦白。
这天,哈曼的表姐结婚,父母让哈曼回乡参加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能把自己介绍给他的家人,跟着他一起踏上了回乡的火车...谁知真情难耐,两人在火车上情不自禁的拥吻被父亲看见,差点心脏病发,但即使如此父亲并不承认儿子同性恋,他刻意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对哈曼说:离那小子远一点,这是不对的。
他们甚至想用一桩包办婚姻强行拆散这对同性恋人。
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2018年9月,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该片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男主角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是《调音师》里那个装盲的男主角。
在该片中他身披彩虹旗、高喊“同性恋是无法治愈的,他不会传染...”那一刻他半裸着上身,“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魅力无限,让人合不拢腿。
其实该片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为LGBT这个群体发声,正是因为两种观念的碰撞,有了很多火花。
比如,父亲为了哈曼去除同性恋的恶习,让儿子重生,那个同性恋的儿子死了,新生的儿子就会喜欢女生。
但即使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也无法治愈儿子的同性恋。
就像卡迪克告诉哈曼的:如果你陷入了父母给你的牢笼,妥协的接受了他们所谓为你好的包办婚姻,你就是愚弄父母,你父母也是愚弄社会,而这种陷阱,一步步的牢笼,等到40岁,会发现自己才是被愚弄的人。
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在卡迪克和哈曼一次又一次的感化下,开始认识到让儿子和不爱的女生结婚,最后的结果是,强迫他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卡迪克说:我的性向,是我的性向,与你无关。
同性恋者,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相爱,从未牵扯到任何人,也不曾伤害谁,为什么每每推行,却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
这成为这个群体,不断发声的另一个原因。
而该片必定开启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爱应该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它从不应该固定在任何性别形式上。
电影最后卡迪克说: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为了我们的爱。
而这种商业形式,会让更多人看见同性电影,这样才会让LGBT群体正常的活在阳光下,得到更多人的包容和理解。
对于LGBT群体,也许在不久以后。
将会开启另一个新的世界。
首发公众号#大壮杂谈影视
一部很温暖的电影,男主颜值高,没有色情镜头,只有很治愈的吻戏,诙谐中渗透着辛酸,当然电影是个happy ending。
无形中你会将自己投射进两个男主人翁的角色中,会让你在LGBT这个群体共同想要的童话世界里,至少能会心一笑。
也会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做个优秀的人,即便现实依旧残酷,但只要你怀揣健康,积极的信念,你终将会被温柔对待。
推荐!
从两个月前就开始期待了因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印度第一部院线上映的同性商业电影。
可以看出电影想讨论几乎所有的同性恋群体问题同性爱情与性行为合法化、同性婚姻如何面对父母家人、骗婚形婚恐同、深柜同性恋“治疗”等等等等不出意外地由印度式歌舞贯穿全片印度电影总是免不了五彩斑斓的唱跳显示出强烈的印度式文化色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印度民族乐观的性格这也是我偏爱印度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合家欢式的歌舞冲淡了印度同性恋们面对的巨大生存压力和社会目光的伤害尖锐的矛盾被欢乐的气氛包裹潜移默化提升了人们的接受度。
因为想讨论的问题太多在讲道理和讲故事上难免此消彼长电影讲的故事只能说差强人意讲的道理倒是真实深刻几个印象深刻的桥段——①科学家父亲仍然无法接受儿子喜欢男人的天性,甚至要拜托祭司做法使儿子“重生”②一位年轻人全程在网络上搜索同性恋科学理论并给老一辈的人逐渐普及知识③勇敢做自己的他一步步用坚定的真心以及面对暴力的义无反顾终于让深柜的他敢于在家人面前表达真正的自己印度在同性恋去罪化之前伤害同性恋是不会受到法律制裁的震惊。
两个一看就是直男的演员全片最亲密的动作只是接了两次吻和很多次“兄弟间的”拥抱可以看出每次接吻前两位男演员都是一副为艺术献身豁出去的表情(LoL)两人与其说是恋人倒更像是兄弟没有被两人的爱情打动他们喊出的口号倒是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最后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废除第377条法律,同性恋从此合法化最终画面定格于两人追逐开动的火车真好仿佛象征着印度社会的不断向前。
印度的公众看完这部电影不说立马扭转观念在捧腹大笑之余能对同性恋群体有些许改观甚至说能有多一些的思考和新的认识这部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总之电影的意义性大于艺术性能允许公映的影片里出现男男亲吻镜头我对印度肃然起敬RESPECT.。
- “你什么时候决定成为这个的?
”- “你什么时候决定不当同性恋的?
”- “有什么好决定的,我生来就是这样。
”“如果你这么爱他,为什么还要离开留下他一个人?
”“你如果不想走,就站直了。
”“爱不是现成的饮料,可以一饮而净。
”“他是男性,我也是。
我们的爱不因此有任何区别。
”“让我看看什么科学能改变你儿子的本质。
”。
Love always wills.Be proud.
看看人家的讨论话题,拍摄手法,思想性,我们相差太远了,最早,伊朗电影胜过我们,后来,眼看着韩国超上来了,泰国也能拍出超级枪手这样的好片子了,现在,印度凭借摔跤吧爸爸,还有这个电影,也把我们摔在后面,我们的电影,若干年后,可能要参加纳米比亚电影节,才能获奖吧,不过,也难说!
目前世界电影界流行一句话,要看电影,看韩国片,中国人不会拍电影!
加油吧,地主家的傻儿子!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作为宝莱坞第一部在印度大规模公映的主流同性题材电影,《真雄起》继承了宝莱坞电影一如既往的喜剧和歌舞风格,以一种更加诙谐的方式展现出印度社会的同性恋群体和父母之间的家庭关系状态与出柜的艰辛,与此同时,电影也花了不少笔墨地描写和展示了卡迪克和哈曼两个人真挚的爱情。
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影响下出柜的艰难卡迪克和哈曼出生的家庭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传统观念,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卡迪克的父亲是铁匠哈曼的父亲是科学家而有什么不同。
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哈曼回家向父母出柜时,父母并不能理解这种爱,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陌生的爱看作是一种“病态”,并试图幻想通过“法术”让哈曼“重获新生”。
而当时印度《刑法》377条的规定,无疑给这样的情况雪上加霜。
一边想要不忤逆父母,一边又想和自己真正爱的人在一起,让哈曼左右为难。
提升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自我认同,是作为一个同性恋非常重要的品质。
正如卡迪克在电影里所说,“我的性取向是我自己的性取向,不是你的性取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人正因为差异,才会有感情,才懂得珍惜与包容。
卡迪克是一个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所以他才会为哈曼和自己发声,所以他才勇于去面对非难与质疑。
相比之下,哈曼处于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从听从父母准备结婚到最后下定决心和卡迪克在一起,可以看出,只有有了足够的自我认同,才能坚持做自己,才有机会去说服别人。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游戏,叫《生而为同》(A Gay's Life),里面的许多选项都与自我认同有关,你有可能有足够勇气向他人出柜,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自我认同,而被迫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矫正治疗”。
别让现在的选择成为终身的遗憾这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拍电影。
从新婚夜起你就会感到难受,你能够确保假装一辈子吗?
你能演好忠诚的丈夫吗?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能当一次英雄,现在你来决定要成为谁?
在这个故事里,当英雄还是路人?
这是卡迪克在得知哈曼选择结婚后对他说的话。
虽然哈曼认为和库苏只是形婚,但毕竟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一旦选择了结婚,一切都有无限变数,结果肯定不会有当初想的那么美好,一切都只会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坚持做自己,和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不能结婚,还是妥协成婚,让双方都成为受害者?
人生只有一次,你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才是答案。
我们会一直奔跑,为了我们的爱卡迪克对哈曼的爱,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就算是挨哈曼父亲的打,也没有后退。
虽然他曾有所犹豫,但他最终明白,自己的爱要靠自己争取,自己去追。
而哈曼对卡迪克的爱,就算没有那么勇敢,但依然真挚而深沉。
他愿意为了保护卡迪克而选择成婚,用自己的未来换自己所爱之人的生命,也算是一种深沉的爱吧。
两个人为爱情的奔跑,是背后千千万万同性恋群体为爱坚守的缩影。
为了守护他们的爱,为了让他们的爱能见到光明,他们奔跑着,他们努力着。
从历史到现实,为同性群体争取平等权利的每一步都不易印度《刑法》377条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
1861年《印度刑法典》通过引入英国的法律体系,在第16章377条中将同性恋性行为列为“违反自然定律的性行为”,违反此条者将被判最高10年的有期徒刑。
2001年,印度国内开始走上了“反刑法377条”的道路,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曾以“违反人权”为由,判决《刑法》377条无效,同性性行为合法化,同性恋群体曾迎来短暂的曙光。
然而,2013年印度最高法院推翻了德里高等法院的裁决,判定《刑法》377条依然有效。
2016年,“反刑法377条”活动团体向最高法院递交请愿书,希望最高法院重审《刑法》377条。
2018年7月11日,印度政府向最高法院表明对《刑法》377条的立场,表示政府不挑战废除该条文的诉求,而是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
同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推翻实施已久的《刑法》377条,在印度同性恋性行为不再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迪帕克·米斯拉表示:“将同性性行为定为犯罪是不合理、武断且明显违宪的。
”另一法官英杜·马尔霍特拉表示:“历史欠LGBT群体一个道歉。
”与此同时,在这部电影中,卡迪克和哈曼在公共场合时从没有牵过手或者接吻过,而是以兄弟式的拥抱鼓励彼此,这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们说,爱不应该越界他们是没有爱过的人就像一群傻瓜不能理解世界的颜色他们以为懂得我们但是不是的我们也许会结束,但激情永远燃烧着爱的灰烬会散发光和热我们朦胧对视到永远那是幸福的憧憬爱不会被扑灭不会被恐惧驱赶灰烬会散发光和热会从痛苦中生根发芽让我们更坚强面对每一场风暴不管刀斧有多么残酷都不会斩断爱的根苗爱是战役也是幸福我们总有办法在一起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我不管人们说什么我们为爱奔跑着,就像莱拉去追逐朱丽叶,就像玛吉努去追逐罗密欧。
我们需要解除心中的束缚,才能跟爱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一直奔跑着,为了我们的爱。
电影一贯的印度好欢乐,剧情亮点不多,亲吻的镜头也很克制,也没啥槽点,看得不糟心,只想分享下电影传递的信息之一:婚姻父母的婚姻:有个情节,男主父母互相质疑彼此的婚姻,但相处多年,母亲也接受了这个被安排的婚姻,但意识到他们可能在毁掉儿子的人生,逼他接受不喜欢的人。
姐姐的婚姻:姐姐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因为社会现实,家族和自身问题,能有一个愿意娶她的人完成婚姻这个“任务”就感到万幸了,结果因为弟弟的同性恋身份搅黄了。
阿曼的婚姻:假结婚未遂,未婚妻有喜欢的人但因种姓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于是和阿曼计划假结婚,这样既能成全父母和周围的人,又能保持各自自由的生活。
婚姻和爱情可以共存吗?
先有婚姻还是先有爱情?
婚姻要考虑社会认可吗?
形婚就像是这些问题的“结晶”,对于gay来说,看似是个万全之策,但也是无计可施,但是面对其中的问题每个人真的,真的在用自己的一生来实验,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朋友A和直女走了大半程的婚姻,他认为自己当初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取向,那个年代也没多想,结婚就像“到点吃饭”一样,“现在孩子也上大学了,也准备退休了,(自己)有时间出去玩”朋友B刚结束一段形婚,因为观念不合,要孩子意见不一致,“之前谈妥的事宜没法完成” 只能结束,重新准备各种协议材料再找另一个,离婚的时候还要和亲朋好友又演一场,但他觉得都能应付过来“还凑合”“找个人搭伴过日子而已”朋友C即将三十而立,他害怕“等小孩大学毕业了还要工作几年” “看的有人老了都没有个伴,到死了才有些亲戚邻里送终”“反正自己没有涉圈太深,结婚后就不会想(同性)了” 现在着急找个直女结婚。
电影创作了一个温和的方式来点出形婚,直女是为了自己的爱情而自愿和gay结婚来成全双方家长,有句台词很切合实际:“你难道想和她玩过家家的游戏吗,六个月后你将会被催生小孩,生了一个后还会被催第二个,你能做得到吗?
你能和你那所谓的法定妻子做到吗?
首先你要和Kusum欺瞒父母…接着你的父母会想办法向全世界隐瞒,然后我们还要继续骗他们,到了四十岁你就会意识到你才是那个一直被欺骗的人”活在彩虹中的我们都在寻找自己能走下去的一条路,电影给了人们一个美好愿景,同性性行为无罪化了,同性婚姻还会远吗?
“印度”“同性”这两个关键词够不够爆炸?
不过,近几年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圆滑了许多,够看但不够精彩,同时近几年全世界同性电影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政治正确,但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导演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刻意回避或淡化了同性的阻力和问题,可以把本片看成是一种同性轻喜剧片,重点在喜剧,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德国做的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说制片人能不能管管这个导演,前40分钟绝对花了电影80%的预算(主要花费集中在调度、场景上),导致紧接着剧情全靠嘴来推进,陷入说教模式,还换了低成本场景和拍摄方式,要知道,观众是最讨厌说教的,尤其在喜剧片中。
所以后面自然而然就跨了。
其实国内是可以做的,编剧利用技巧回避审查方面的问题,因为亚文化团体早已就对女女CP或男男CP如饥似渴了,腐女市场相当之大,近几年综艺和剧参料挺多。
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伪文艺团体只会自怜自艾、孤芳自赏,(没有战斗力又不团结那就真没办法了)完全没有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要知道,任何权力(尤其是话语权)、市场,都不是等着赏赐而来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为之战斗。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还差,毕竟大部分还混迹在消费主义和996泥潭了。
偶尔在不见天日的泥潭憋坏了,吐出泛着浑浊的泡泡,那不是才华,那只是生存本能。
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沽名钓誉和政治正确的人好。
2020是好多新事物的元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也不影响这是崭新的一年。
这不电影很早开始就期待上了,最近才有幸可以看到。
印度电影以往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跳舞唱歌还是没有变,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反感,在唱跳中既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这一略显悲伤沉重的话题轻松一点,很值得推荐!
结尾升华主题:我们为了爱而奔跑,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是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还是会继续奔跑,为了我们的爱。
这也在启示着人们还需继续努力,人权的战役还没有结束。
中国的院线快引进吧,让中国的观众都开一下眼界,印度已经开始拍同志题材的商业爆米花喜剧片!因为印度修改了平权的法案,就有了这样一部平权主题的欢乐喜剧,闹腾的宝莱坞拍法,太闹腾了,落点在家人之间的理解和爱上,而且男主角帅的让人合不拢腿。
宝莱坞独特商业模式下的里程碑之作!纪念第一次在大荧幕看到印度男男接吻!放眼世界同影史,远有《鸟笼》,近有《爱你西蒙》,韩国也有《王的男人》《小姐》,它们不断在主流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打破认知屏障,推动平权的发展。PS:印度没有同性婚姻,依然可以做到尊重同性婚姻,此处@《合法伴侣》
当然能拍是高光,但故事也仅限于能看。
上一次看同类型的印影还是索娜姆的女同片《遇见女孩的感觉》对比之下还是喜欢《遇》男主父母对真爱一直念念不忘也是悲哀女主还挺鸡贼的 哈哈哈哈哈哈假意结婚 实则婚礼当天夹带私逃总之 别放弃真爱 无论对方是谁
虽说是现实意义大于剧本的电影,但那条法规到矛盾最高潮才写出来,一点伏笔都没有。好多东西都草草了事,不知道出现的意义是什么……宽容地给了4星p.s.好久没看印度歌舞,突然接受不能
只看内容3星吧,但作为印度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意义非同寻常。Ayushmann Khurrana自从拍了Dream Girl,娇羞随时手到擒来。为什么另一位男主不喊帅哥上,难道是怕我们嗑cp吗。
囧途什么的麻烦看看宝莱坞。respect。
政策分
3/5 突然跳舞,突然气氛中断,突然耍帅撒娇主角聚光灯加群演伴舞,可能这就是印度style吧。即使现实意义巨大,但还是很让人满脸疑惑。
2.5
印度基友篇,婚礼那一幕很搞笑。印度男人审美观奇特,都是壮实加胡子拉扎。父亲看到儿子和男性接吻,直接昏倒
哈哈哈,真好看,雄起!
徐峥啊,你的《囧》系列要真没什么拍的,可以多看看这些印度电影借鉴借鉴,只要你敢拍,我们就敢买票看。
能理解这片的历史地位,但剧情实在不好看啊……男主长得太像骚当
感觉印度电影好接地气呀,即便是同性题材,居然都拍得如此接地气
两星半。口号是安排好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喊出来的,这也是印度商业电影很难用别样的方式走心的一面,影片的喜剧元素不少,也冲淡了这对恋人所遇到的艰险困苦,按理来说在印度那样的环境,他们遇到的比在别的电影里遇到强少十倍都有余,不过也就如此过家家的一笔带过,父亲的角色设计得不错,做出失败农产品的科学人士,但戏份虽多,可没有更广泛的东西。最后的婚礼戏我挺疑惑,婚姻制度还是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值得深思。
依然是熟悉的歌舞喜剧,没有苦大仇深,完全通俗易懂。虽然剧作略显粗糙,配乐也比较泛滥聒噪,但该有的平权元素都有了,对得起里程碑意义。我们的每天都是战役,很高兴又有一个亚洲国家加入了。
三星半(身边坐的几乎都是印度人,虽然很多笑点不能像他们get到,看完都还是替他们感到欣慰
其实应该是三至四星,但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值得多加一星。我还记得2018年9月6日,被刷屏朋友圈和QQ空间的彩虹热流,印度最高法院判决,推翻《刑法》第377条,即印度同性恋性行为将不再是犯罪行为。而作为印度首部商业化的同志主角的宝莱坞大片,故事背景就是建立于这次历史性的事件,但也不仅仅于此,影片也对印度现在依旧保存的种姓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和讽刺。整部电影的风格当然还是一贯的宝莱坞商业大片的歌舞升平、色彩斑斓、充满喜剧欢笑的模式,也许这部影片不像一些文艺片那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和内涵,它仅仅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商业片,但当LGBT群体现在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还在很多方面都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时,我觉得有时候大众化的爆米花商业电影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平权与“亦凡人”的意识会比小众的文艺片的效果要更好。
第一次看印片同性题材,但同类片很多,并不是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