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90后导演陈小雨的长片首作,汇入近年来青年导演首作的集体“返乡潮”。
在他之前,已经有贵州凯里毕赣的《路边野餐》,河南三门峡霍猛的《过昭关》,浙江富阳顾晓刚的《春江水暖》,河北衡水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四川成都秦天的《但愿人长久》等等等等在故乡初试啼音。
本该去国离乡、离经叛道的青年导演大面积拨转马头,退避三舍,迫不及待地开始怀旧,追忆距今并不遥远的90年代。
他们镜头中的故乡水汽氤氲,尘烟盈天,如一枚卡在时光中的琥珀,有可见的凋敝与不可见的精神丰足,也有对衰微的忧虑、对消逝的伤感、对闯入的恐惧、对来处与归途的迷惑,就像是帕慕克笔下的“呼愁”,脉脉改变着故乡的风景和乡民的心智。
这股“逆流”既反映了青年导演对“乡土中国”高度认同,寻找精神原乡,渴求庇护与平静的集体意识,也是创作心态收紧与防卫的表现。
只不过在短时间内如此频密地出现,不由想起多年前的李皖一篇乐评的标题——《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
首先抓人眼球的就是片中秀丽的江南水乡,取景地是浙江湖州,有时间一定探访一下!
然后回到电影中,虽然家庭片的套路依旧,老人生病,儿女的意见分歧,老人的放弃治疗回归故里等等,最后当老人意识模糊的时候,她的所思所想才是本片的核心!
身世凄惨的老人曾经是童养媳,逃离厄运的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丈夫离世,大儿子早逝,女儿和小儿子在外地生活,自己成为了留守老人,再加上疾病降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旧挂念着所有的家庭成员,唉,泪目!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徒留的只有牵挂!
有幸参与了导演在长春的路演场,时间已经是在电影上映18天了,此时除了长影电影院,在其他地方已经没有排片了。
截止目前只有138万票房。
别说和那些动辄几亿,几十亿体量的电影相比,哪怕和一般的文艺片相比,电影票房显得捉襟见肘。
于是导演不停地跑路演,在全国各地,他说这也是宣传的一种方式。
路演现场《乘船而去》讲述了一个老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和她身边的人如何面对她死亡这件事情。
也许不能给人足够的感官刺激,但我愿意评价这是一部真诚的、感人的、现实的作品。
船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船的羁绊,在这里江南水乡,船是以前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现代人游玩的一种方式。
儿子阿清木工做的是船,外孙阿涛最后表演也是坐在船上,而外婆乘船而来,最后也乘船而去。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是塞了很多私人的表达和记录,在电影里出现了庞杂的副线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事情,是活生生的人,被导演完整得放进了电影里。
很多人会觉得电影的副线人物过于繁杂,人物关系散乱,难以聚焦主线故事,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感受,使得故事叙述变得不够清晰。
但这些庞杂的人,全部都通过周瑾的病汇聚在一起,并通过这些人物,才得以还原我们庞杂的生活。
那些具体的人,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里面有些镜头,就像我用手机记录下的播放一样,传达出来高度的真实感(导演也是纪录片出身),有种小津安二郎和杨德昌的风格。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充满了细节和解读空间,如果不是仔细看和讨论,根本无法发现,而当你越去推敲越惊喜。
很多东西电影里没有明说,但通过他们简单的一些事情,我们得以窥探和猜想到他们的故事。
周瑾是个童养媳,长大之后追求自己的幸福,组建了家庭,大儿子却去世了。
苏念真是二婚,那个来看她的人就是前夫,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一直是一个干练、勤奋的人。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电影的两段对话,一段是阿真和丈夫莱恩的对话,他们创办了一个补习班,但是收益却很不好,莱恩累了,想要停止,阿真却充满了信念感。
这段对话把每个人的性格,还有中西观念的差异,全部都展现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站在那个角度是合理的,但是碰到一起,这个矛盾就无法解决了。
还有一段是阿真与弟弟阿清,就母亲该不该在医院待着发生的争吵,以前父亲和大哥的去世,让阿真充满了遗憾,她希望不要在母亲身上重演,但是阿真却觉得不如最后的阶段,让母亲快快乐乐的生活。
在电影最后,外婆要去世的时候,阿涛没有回去见外婆,他说外婆是理解他的。
其实在电影里,阿涛是带着外婆的信念活下去。
最懂他的人是外婆,在最后那段独白里,能看到这些。
外婆是一个童养媳,是一个没有家的人,阿涛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也没有家的感觉,他们都对家缺失感情。
外婆说,父母的家、她的家,都不是阿涛的家,家要自己去寻找。
在接受新周刊的采访时,导演说电影创作是需要钱的,他已经欠了几十万,他的渴望当然是对电影的探索。
但他害怕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坏”。
因为要接触太多的人、太多的利益,当你面对欺压和不公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仇恨。
一方面要对抗那些恶意,另一方面要保持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保持纯粹,其实挺难的。
他觉得电影就像办一场party。
截止目前,已经有3到4万人走进电影院,参加了这场电影party。
“这场电影party,其实就像结婚办酒席,创作团队帮我张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演员是这场party的主角,我只是主厨,负责把酒席上的菜烧好。
朋友们来参加这场party,随了份子钱,尽管这些份子钱不足以支撑整场party的开销,但是大家都需要这样一场party。
如果能让每个人都尽兴,那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我既是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艺术的消费者。
所以,为了创作买单,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
路演的海报在路演场,我一直觉得小雨导演是一个很有思想性的人,始终不紧不慢地、谦虚地、温和尔雅地去回答我们的问题,分享他的思想和感悟。
他很有思想,并且乐意去和我们分享。
很期待和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见面。
最近看了陳小雨导演的《乘船而去》,并在北碚与制片人黄帆、美术指导卡卡进行了映后交流。
主创们情感很细,真的让我很惊讶。
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用两个词总结,其一是浮沉,其二是游动。
船,作为最直接指涉的核心意象,弥漫在水乡潮湿、黏腻的感情氛围里,母女、母子、姐弟等家庭伦理关系如同糖与盐化在水里,看上去透明无味,但沉淀出关于生死、隔离与分化、守旧与叛逆、超然与务实之间的对立,这些对立难以被镜头捕捉,却在糖与盐入水的那一刻,如鱼一般绽出波纹,尽管看不见,但却正发生。
患病的母亲,一地鸡毛的经济生活,最后的依恋,片场的怀念。
父母是挡在我们与死亡前的一道帷幔,多美多痛的描述啊,一听,就催人泪下。
元电影似乎是割裂于主故事线的另一单元,是孙子阿涛追求演员梦的浮沉漂流,是没有江水的路上行舟,没有水,就没有回到故乡的航道,却有船,能够载上苍老的外婆魂灵,船头牵挂着血地,船尾抛锚着理想,啊,中间划桨的游子,扬不起皈依的浪,潮水也不会漫过额头。
背后,只有一片虚拟的蓝,在自反着电影创作者自我的情愫。
元电影就是这样,告诉你再美好或悲惨的电影,永远都是故事,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当时两位主创分享的心路。
阿涛代表着现代文化下的弄潮儿,不甘停泊在哭泣的旧日港湾,那一方浅浅的木船,如巨大的棺材停在库房里,直到弟弟把它推入水中。
它载着外婆离开故乡,又驮着外婆走向永恒。
有个细节我很喜欢,念真把戒指忘在了母亲家,母亲打电话来要她取戒指,但她最后有没有拿到,片子没给答案。
就是这样,平常。
另外就是实体的船行在水面,叠印摄影棚里的船,亦虚亦实,很有古韵。
而去元电影的应用也显得大胆。
对于江浙水乡与上海景观的交叉,也很成熟,不逊色于所谓杭州电影新浪潮的空间美学。
尤其是水上的行船镜头,但是我觉得音乐上还可以考虑,应该多一些弦乐,悠长绵密,会更有气氛,当然不用音乐也是好的处理。
要说吴侬软语就更好了,当然我从主创那得知,这是出于保演员演技的考虑,可以理解。
总而言之,我喜欢《乘船而去 》或许它有些创作上的青涩,但是它荡漾起了作为游子的,我的心。
#乘船而去##元电影#
这两天生病了,离开潮湿且充满烟雾的屋子去别人家住了两宿,刚有好转,我就跑出去得瑟了。
实际上《乘船而去》我从开始到观影前我都是没什么兴趣的,而且生病难受我也不太想出门。
电影是被朋友拉去看的,票其实也卖没了,临时收了一张。
想了想我之前也没看过啥路演,花普通的票钱看路演还挺好的。
那晚下着大雨,实际上差点我就不想去了。
知道是唯美的文艺片,开始我还在用专业的视角去“观摩”片子,去找细节,观察技巧...... 此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片子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简介都没看一遍,直到我看到片中的老母亲患了癌,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涌上心头,是回忆的一击,一切都那么巧合类似。
映后导演说剧情是根据心里的想法和思路“胡编滥造”的,更让我相信了在这样的一个不适合出门的夜晚因为各种原因让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是有一定的天理存在的,有的时候我的确不是很相信生活中可以有那么多巧合,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我沾上了一点“迷信”的思维。
后来,我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分析片子了,因为大脑一直都在回忆和影片中间反复横跳。
以下是我的回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但我的户籍所在地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是在浙江省余姚市,我的爷爷是浙江人。
从我记事起,我爷爷说话的口音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南方口音,有的时候甚至听不懂说的是什么,要听好几次才能听懂。
家里人除了我爷爷,全部说的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带有东北口音)。
所以当时映后有观众提问说为什么片子里的老奶奶说的是普通话而不是标准的方言,其他人则会说方言这件事的时候,我却感觉恰好对应了我的人生,只不过是普通话和方言的说话人群正好调了个个儿。
哈尔滨的教育制度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
那年我初三,也就是还有一年中考,是一个学习的关键阶段。
我爷爷有一阵身体突然不舒服,我爸就带着我爷爷去看病,结果是患了胰腺癌晚期,几乎没有治愈可能。
当时听我爸我妈的说辞是爷爷得了很重的病,要和我爸去上海看医生。
片中的父母恰好也是这样和女儿说的,而且也是去了上海给阿妈看病。
电影里阿妈刚刚确诊是肿瘤的时候我还以为导演会拿出一套类似王子逸导演的《别告诉她》那样的形式把病情和老人瞒过去。
但事实上是和我家里人一样,除了我包括我爷爷在内的家庭成员都知道我爷爷的病情,只有我被蒙在鼓里。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手术,我爷爷切除了肿瘤,但也在身体内部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肿瘤切除后我爸就带着我爷爷回到了哈尔滨继续治疗。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爷爷的病是癌症。
之前家里有亲戚得过乳腺癌,但是后来治好了现在生活也很棒。
我认为爷爷的病一定也能好。
的确,回到哈尔滨的几天后病情的确好转了一点。
但没过多久,就又恶化了。
家里人给我的解释是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症之王是因为不仅对人体伤害最大且引起的并发症也很严重。
当时为了做手术切除了部分的肠子,后来爷爷的死因是肠梗阻。
爷爷去世前的前一周家里人给我的学校打电话,让我去医院看病危的爷爷。
我去了,当时爷爷还有意识,也认出了我。
我不知道当时的那种感情应该如何描述,开心的是我赶上了爷爷还有意识的时候去看了爷爷,伤心的不用多说。
即便我希望还可以回光返照,但事实上我心里已然没有了希望。
听我爸说爷爷说了好几次想回到自己去医院前的房子里住。
那是我记忆中爷爷奶奶一直住的房子,到现在奶奶还住在那里,只不过是一个人。
我其实当时也赞同家里人的做法,没有让爷爷回去,毕竟离开医院,拔了管,剩下的时间就会缩短很长时间。
但电影中的老人回了家,我看到的是一个开心的阿妈,在生命最后的几天是归根的。
又突然很难受,想起我爷爷其实也想回家,但是我们还是让他在医院痛苦地续命了。
其实我想如果我也有这么一天,我也会做同样的选择,大多数人其实都会,戏剧化近年来的例子就有姚晨的《送我上青云》。
我想回到家,找到我最亲爱的兄弟们,慢慢回顾我一生的美好瞬间,和家人朋友们相处最后一段有意义的时光,带着开心的记忆乘船而去,伤心的记忆全部留在世间。
“不开心,长生不老也没用。
开心,活几天也足够。
” 爷爷去世在万圣节的第二天,虽然万圣节是西方的节日,但家里人和亲戚们还是坚持插管到第二天,一定要让老人家坚持到凌晨。
当时我并不知道爷爷已经将死了,但可能是感应到了什么,我正写着很蠢的数学作业,突然问我妈,我爷怎么样了。
我妈没瞒着我说了实情,理论上来讲在我爷爷有意识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电影中意义上的最后一眼。
但我还是要去,因为在真正的感情上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眼。
最开始无论是我怎么哭闹我妈都不肯带我去医院,一个理由是阴气太重了,这个理由我是尤其反感的,包括后来葬礼前我家人都不让我去,理由也是阴气太重了。
我不迷信,我只相信现世的感情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我更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当然,我固执,还是去了葬礼。
第二个理由是让我更加反感的学习作业。
我一直也不明白为什么作业和学习那么重要,小学毕业后办理组织一起去了帽儿山,正常是两天的安排,结果第二天我爸妈执意要送我回市区上一节破英语课,那是我的遗憾,别的同学拥有的两天告别时光,我只拥有一天,有些同学,我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我仿佛丢失了一段无法找寻的记忆。
这很蠢不是吗!
孰轻孰重?!
后来我还是去了阴气重的医院。
灯光很惨淡,照在我爷爷惨白的脸上。
我没害怕,在全都在掉眼泪的亲戚中没掉眼泪,显得我格格不入。
后来葬礼时我也一滴眼泪都没掉,亲戚说哭得越大声越好,我觉得很蠢。
电影最后小光头圆了自己的梦,那是奶奶一直支持的,只有奶奶懂他。
小时候我也有的时候“不懂事”,只是有一点自己的主见罢了,家里人却不是很希望我有那些“愚蠢的”主见,只有我爷爷奶奶会支持我,别听他们的。
爷爷一直都觉得我能上一所好学校,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后来我的确上了所好学校,学了我梦想的电影。
片子里的奶奶以一种幻影的形式出现在了小光头的片场为他鼓掌,我也为自己欣慰了一下。
既然片子已经和我的经历这么相似了,我想现实中爷爷走了后也像片中的奶奶一样开心,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光晕犹如油画一般,乘船而去,一直是我的心结,我想以这种形式,至少让我相信一回美好的愿望。
所以《乘船而去》对于电影这门艺术来讲到底好不好,我现在无权去评价,但我想满分是我要给出的答案,我有什么理由不给满分呢?
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61d01155dae7932c69f26c5本期主播:小s蜂鸟剪辑:择溪主播打分:蜂鸟 5.5 小s 7镜面计划是一档由独立影迷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播客。
我们试图用拆解一部电影的过程来重构与它的连接。
节目每周一、三、五更新,分为「解剖」和「速通」两种类型。
镜面计划会坚持鼓励所有真实的表达,用观点激发观点,也欢迎一切讨论和批评。
时间轴:00:10 影片信息00:38 主播打分03:09 镜头语言07:03 精彩片段11:36 演员口音和台词问题15:32 对死亡的探讨不充分音乐片头:乘船而去 - 愚生Yu Sheng片尾:摇船 - 小河与寻谣计划提及影片:《四个春天》《不虚此行》
《乘船而去》看完了,导演是绿色控和细节控。
电影里的绿色无处不在,绿色的树草、绿色的墙、绿色的河流、绿色的数钞机、绿色的桌布、绿色的广告牌、绿色的青苔、绿色的衬衫、绿色的油漆门、绿色的床单、绿色的铁窗、绿色的贴纸、绿色的沙发、绿色的酒瓶、绿色的书柜、绿色的台灯、绿色的花露水、绿色的氧气瓶……每个场次里,几乎没有一幕失去绿色背景,让我的眼睛无比舒服。
绿色,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颜色,也是万物新生的颜色。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逐渐逝去的生命的老年人。
电影没有回避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那些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但它妙的地方是不会为了去表现困境或痛苦的真实性而去“特写”或放大痛苦以博取共鸣。
是很江浙沪的体面式的,是点到为止的,是小桥流水的舒缓的,是可以令人得到放松与安心的。
生活总起起落落落落,社会的加压设限,外部环境的“审判”。
电影却远离了都市,远离了繁华,远离了灯红酒绿,只留下了最原始的底色。
故事里,他们再绷紧神经,绝症治不好就不治了,葬礼不隆重操办就不大办了,培训机构办不下去那就关了,人到中年没有成家就没有成家了……最重要的是“心安”。
唯一让我触动的,是老人两次发病的时候,老人颤抖的双手,语无伦次的声音,都让我想起我那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可是我除了陪伴她,给她买好吃的,什么都做不到。
我的奶奶,曾经带我去过好多地方的奶奶,如今却躺在冰冷的床上。
未来我也会老的,我也要经历这一段时间不是吗?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的,但每个人依旧要找到自己的路。
家可以在我们心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故事的最后,老人离开人世。
葬礼上,绿色的花圈围绕在她的照片四周,令人感到很安详。
尽管我自诩一个在江南长大的孩子,但与水乡的关系其实也并不密切,只听得父母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在观影时听到奶奶说“小时候一直乘船 为什么要买票坐船”而会心一笑。
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好像看到了一场生活,一幕真实,一秒光阴,柔光落在绿叶上,鲜花长在人面中。
体贴固执的奶奶,要强努力的姐姐,温暖怯懦的弟弟,活泼闪亮的孙女,浪漫包容的外国姐夫,固执坚定的孙子,市侩的亲戚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人性的温暖与缺陷,构成了一大家子,奔走在自己的家。
剧情就像小溪流般缓缓流过,我不知道他会流向哪儿,我也不在意他在流向哪儿,只要他抵达的,就是我所期望的,安静的,温柔的。
奶奶隐瞒自己的身体状况,姐姐和弟弟在医院里的争吵,我久违地没有去猜后面的剧情,而是沉浸在此刻,体会他们的情感,或许期待一些奇迹,但是顺其自然,已是最好。
让我感动落泪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那封信,一个是奶奶要钱,一个是阿涛回家。
当然,这几处只是我感触很深的地方,实际上,结局的时候也依旧哭的泣不成声。
船这个意象贯穿始终,我更喜欢把它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
奶奶乘着船逃离了苦难生活,和爱的人来到了崭新的家,船带来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盼望,对家的爱。
弟弟找到船,放下船,做出船,也是一种一点点拾起过往的热爱的过程。
我也很喜欢姐姐这个角色,她坚强,要强,扛起了一大家子,她也会落泪也会大喊,她说话声音不是很大,但却很有力量。
另外,整部影片的画面实在是每一帧都可以拿来做壁纸的程度。
颜色饱满的绿色经常出现,是生命的绽放,是美丽的心情,是崭新的世界,而灰蒙蒙时,好似整个世界蒙上了层纱,好像预示着什么改变了。
结尾奶奶拿着花离开了,真好,她真漂亮。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陈小雨的《乘船而去》,用一场生死告别的过程,来演绎人生河流上命运之舟的宿命感。
一场告别仪式来引出主角,以这个主角的告别式来画上人生渡口的休止符。
沉落的船是一个个告别的命运,河底船的骸骨,是去者归宿般的祭祀。
一个家庭面对生离死别的状态,几个人想要抓住生之稻草的奋力与无助,在江南的水乡化成传统意味的散文诗,念叨的是前世今生或是不堪回首,或是铭记不忘的追溯,其实是世间凡人在面对人际生死的无常感叹。
陈小雨的这个故事讲得轻盈,反而这种轻盈更加刻画里面的生死更加深刻。
人在弥留之时的清醒与混沌,像是两个界限之间拉扯灵魂的抗争。
欲走还留欲语还休。
三代人的几个家庭,在现实困境中对于彼此的隐瞒是善意的谎言。
回不去的生活与结不了的婚,在母亲最后的牵挂里最终都是走向现实的本质。
这是人生之船无处安放的漂浪感,轻盈的过去最终覆水无痕。
船的意向贯穿电影始终,好像坐在船上悠然的看着人世的一处风景。
船是避风港,也是归去来的人生码头。
乘着船微笑着而来,坐着船持花而去,人生一如最后轻舟而过的万重风景,一眼沧桑去看那些留在人间的烦恼。
很江南的一部电影,导演融入了很多细腻的深情,带着惆怅的愁绪,用这则关于人生告别的故事,治愈成长必须面对的疼痛。
豆瓣评分8.1分,大众点评只有一星。
我看的电影解读,这种片子也就看电视解读吧,意义很好,说的不错,但是这是娱乐时代,这种电影注定不会受到太多的欢迎。
老人节俭,一生孤苦,不停的忙碌,这就是中国家庭的典型,老人连选择死亡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说我要提前说好,都各方面说好,我到那时候不要挽留,生活得很精彩,没有那么多的遗憾。
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潇洒一生。
话是这么说,我退休可能得56 58才能退休,马上延迟退休,可能更长了,我能不能毅然决然的离开工作岗位?
那看吧。
钱挣多少是多呢?
所以说在岗位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身体。
影片通过周瑾的病情,折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导演陈小雨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展现江南水乡白墙黑瓦被瓷砖楼房取代的物理性消逝,以及方言、生活方式的断裂。这种“失根”不仅是空间变迁,更是代际价值观的冲突:苏念真代表的“卷”象征城市化的功利主义,苏念清的“躺”则是对传统消亡的无奈接纳。影片摒弃煽情,以“丧事喜办”的基调重构死亡叙事。周瑾的临终选择(从简葬礼、拒绝过度治疗)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导演通过低饱和度色调向高饱和绿色的视觉转换,将死亡转化为“阳光明媚的新世界”,呼应庄子“鼓盆而歌”的生死观。固定机位拍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游观”美学,人物行走于画面中如山水画点景,留白处暗含生死无常。
不亚于姥姥的外甥
“外婆也是经历了很多,吃了很多苦,才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有了自己的家。你的家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但你要找到你自己的家。”很喜欢江南水乡的调调和返璞归真的感觉,喜欢上一秒划船下一秒绿幕划船的反差。
只有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大事。想到了我来不及说再见的亲人,泪飞顿作倾盆雨。
7分。其实对这样整体观感比较舒适的电影还是有偏爱的。
人生為自己而活,並不為其他人,哪怕他們是家人。作為一個浙北人,和《西小河的夏天》有相似的問題,因為台詞與口音而入戲難,外婆的相關戲份都應該用方言才對。但是相比《西小河的夏天》,不那麼匠氣與刻意,有生活的呼吸感與江南的詩意,到了第三幕還是入戲了,尤其是從姐弟倆深夜對飲起,每一場戲我都喜歡。電影最後,家人們各自的生活的船駛向了不同的方向,但是家散了嗎?陳小雨導演對於中國傳統式家庭有所叛逆,即便不多,也是叛逆。
我已经大半年看电影没有哭过了,所以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很难评,我真的哭得挺厉害的,但我又确实认为弟弟露营地这段有点太长了,以及他姐姐要全力救治时他说他姐姐有病这段有点莫名其妙。总体还是好的,新导演可以期待一下。btw片中印象最深的台词是,老太太说她儿子,我死后不担心你,你没什么本事,但我担心你姐姐,她本事大,我怕她最后一场空。
冲着评分高来看的,但是看完很不满意。画风看海报以为是温馨向的,没想到是现实向的。感觉想要表达的元素过多,有几个剧情没有交代就结束了。画风就是那种老式的文艺片,颜色又晦暗,场景又老旧。最惊悚的一点是,电影的主题曲跟生化危机7的主题曲非常像!这个巧合真的是让人毛骨悚然……
东亚社会之深夜怪谈——回,娘,家!巧的是,消费降级的儿女一回家,爹娘就挂了。。。也好,毕竟学问不好是无颜见爹娘的,要是真待久了搞得家庭不和睦,怕是要把真相吵出来了
朴素真挚,久违的文艺片
(补)#海上影展 很有才华的青年导演。如果「船」的意象再稍微复杂一些不要那么直白,以及后1/3再剪得紧凑一些(有些重复拖沓),就更好了!
慢得有种把大家的演技欠缺之处都暴露出来的感觉看得快睡着了又是无力说什么的中式家庭,一种是个人都活得很累、谁都想有坚持又都得妥协于现实的感觉
关于告别的家庭片,题材不新鲜,发挥的中规中矩,无论是文艺还是质朴都差一些,不过在国产片里已经算难得了。
2.5- 略好过《春江水暖》,如果没有台湾大师的剧本功力,就不要搞那么多空洞的说教,更不要把现实主义的理想悬置在中产阶级拧巴的生活里。
表演和故事非常生涩符合人情凉薄的江浙 所有的关系都浮于表面 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关怀
一部好和不好都挺明显的片子。贵在真诚和细腻,静水流深,缱绻温柔。佳章段落不少,比如姐弟吵架、念清拿呼吸罩停顿那一下、老太太跌落病床找钱等。因为是处女作,导演不免有贪多求全的毛病。比如都市空间里的家庭矛盾,阿涛追梦,念清和女同学探讨工作和生活处境,又稚嫩的像学生作业,点到了却不够隽永。创作趋于套路。不如乡村部分有趣。
真诚,动人
华谊5厅。3.5/5,情感真挚,有台湾新电影印迹,不拍任何回忆镜头,但在日常对话、动作包括合影照相中,像是偶然翻动人物前史,带出幽暗纵深的纠缠,以小(老宅老人)折射大时代的变迁,姐姐脱口而出“旧的啊”,阿婆对“城里人”反应不害臊,弟弟拿氧气罩的手,都相当可玩味,姐弟摇桨荡舟后接阿涛蓝幕划船,是非常电影节趣味的设计。可惜剪辑上比较紧,如合照后姐姐独自整理衣服的气口太少,没用方言(其实配角嘴里已呼之欲出),失去了为不同表演藏拙的空间,剧作上情绪最贴合阿真,阿清和阿涛可能是隐含的情感代入点,但不够有说服力,阿涛的旁白完全是败笔。
男味很冲……老太太名字从头到尾消失了,记忆里只出现过一次,最后俩男的找到了梦想太好笑了哈哈哈,更不用说母女交流的场所被限定在了厨房里,别太搞笑
2.5 先看了姥姥的外孙 再看这个不太能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