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魔鬼鱼真美啊
隐喻很多,画面很迷幻。平遥露天剧场好冷,穿着薄羽绒还瑟瑟发抖。另外,周围实在太吵了,后排几个人聊干细胞、牛皮癣聊了半小时,拉家常拉了半小时,剩下的时间边看边讨论剧情,就没停过。可能露天真的不好管?
3.5 神秘 热带 蒸汽 幻想 一如既往的泰国电影
觉得有点像金基德的电影
如果是讲难民问题的话,手法还是很妙的,一些隐喻虽然看不懂,但是导演懂得如何去用电影语言表达想法,隐约还是能感受到气味,视听上也蛮特别,色彩在里面是有味道的,就是片子节奏太慢了
真的好看
作为阿彼察邦的资深迷妹真的忍不了,森林里的彩色光珠、破土而出的矿石实在是太廉价的图像符号了,本是图像化的元素就应该让它行为化,要让美成立呀
鲼,读fen,四声
节奏颇慢。后来看了隐喻发现有点意思~#SIFF#
虽然不关心身份替代的隐喻具体表达了什么,但导演的文艺片叙事能力还是能搞出像样的商业电影的
看完只想问导演迪厅彩球的购买链接。
片子所呈现的和它的名字一样,幻海异色,边境梦幻,偷换人生。所见所感都源于其中的导演美学,画面感和体验感非同一般,在似梦似幻中探寻真实人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谜一样,简单却又复杂,个人风格很突出,但对于导演希望在主题意义上的探寻还有待寻味······2018PYIFF的第一场露天,难得的体验。电影带给人的永远是满足。
长镜头实在太迷幻了,典型的泰式美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更是利用装置艺术将隐喻挥洒自如,被丢弃到岛上的尸体同被丢弃到垃圾桶的鱼,每一颗宝石都是从血肉中生出,三个主角每个人都被丢弃过,贱民之于社会,不过是用来吸引蝠鲼的诱饵。迷幻的彩灯黑色的水波,自然最后他们也都成了蝠鲼,不再记得呼吸与说话。(ps:平遥影展应该管管了,这场电影小孩子吵闹和打电话声音此起彼伏,更别提未按时放映了)
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同志电影。敢情最后那么长的念经时间是在为化鱼吟唱施法啊。
描写缅甸罗兴亚人与泰国人之间关系的,故事线非常简单,情节几近于无,对话也极少,作为主角的罗兴亚人几乎未说话,镜头很安静。不过能感觉到情绪的流动,部分反映了流亡中罗兴亚人的现实,以及当地人对他们的态度。
倒不是说没有情绪吧,而是没有为情绪找到合适的落点,所以感觉做的都还是精致的表面功夫。作为处女作而言也还行,这样的导演还是可以期待的。
浓得化不开,消化不了。
#PYIFF#这种电影风格算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全片因为隐喻过多而且装置设置性过强,显得故事性很弱,但其实导演本人想表达的远远不及如此。电影通过蝠鲼的象征性,来讨论表面海洋环保,深层移民难民等社会议题。前半段很腐,后半段以散漫的叙事态度来进行身份追寻,结尾点睛。
青涩,但颇有灵气,四星的片子私心给了五星。可能我骨子里偏爱神秘主义。
算是我看过最迷的一部电影了,看完还在摸索导演说的,这部电影对身份不确定性的探讨。如果不是有映前交流,我肯定会更加全程懵逼。不过我全程竟然没有睡着!肯定是因为电影节露天场太冷的缘故(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