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得稀碎,字面意义的“稀碎”,比《长安三万里》差好远。
虽然是拼盘电影,几个短片组合,但放在一部电影里,起码世界观、价值观、受众定位要基本一致吧?
结果呢?
两部短片低龄向,两部糖水爱情甜腻过头,剩下一部大批渣男,结论是婚姻恶心。
逻辑上,同一导演,鬼在光下到底是能不能见光,可不可以到处走?
都没个定数,大家背对背各说各话。
所有短片就是共用了兰若寺的古井和古树,甚至缺乏一些串起电影的彩蛋人物,感觉整个项目就是完全分包,也不调度汇总,最后拿着各自作品强行一组就完了,以《聊斋》之名,便算一部电影。
斗故事串主线的设计也无比敷衍,不过倒是解决了建国后不能成精和大银幕不能有鬼的问题。
都是“故事”嘛,而且聊斋是传统文化,不是封建糟粕,尺度于是上来了。
开篇的《崂山道士》和《莲花公主》,都偏低龄化,吵吵闹闹,风格夸张。
为什么用他们开场,小朋友看完赶紧回家写暑假作业?
《崂山道士》是毛毡动画,质感有新意,但整个故事四平八稳,就是语文课文配套水平。
《莲花公主》讲童真,也有大场面战斗,几乎谈不上任何主题。
这俩像小学生必读读物。
随后是主菜《聂小倩》,“兰若寺”正主儿,这些年“书生撞女鬼”故事被拍得太多,几近于泛滥。
本片里的特色是背景换到民国,其它基本上就是入寺、勾引、相爱、躲“姥姥”传统四件套。
受限于篇幅,故事基本难以展开,剧情几乎两倍速推进,爱情也是一日千里,火速就恋上了。
乱世人鬼情,尺度瞬间硬切成人向,露肩露背、前凸后翘接踵而至,但整体上讲故事就是按着传统四平八稳,除了燕赤霞掏手枪,其它全是似曾相识,光换个皮,有什么意思呢?
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燕赤霞说他要去西北,彼时彼刻,加上他腰间插枪的豪爽姿态,我毫不怀疑他目的地可能就是“延安”,不愧是“赤侠”。
《画皮》是我个人认为整个系列最精彩,审美最好,也是主题最鲜明的一部。
仿国画的色调和人物形象,叙事上的留白,如一张工笔画卷徐徐摊开,气氛节奏也可圈可点。
故事当然还是那个,简单直白,主题微调了一下,简而言之“渣男恶心”。
是的,这是部关于女性觉醒的故事,也怀抱着从情绪上否定婚姻的立场。
因为主题先行,丈夫是虚伪龌龊,疯子也不吝笔墨地描绘“腌臜”,一个隐性,一个显性,构成高度凝炼的男性符号,共同换来妻子结尾斩钉截铁的一句“恶心”,创作者态度不言而喻。
而故事中的女性,当然就是隐忍、坚毅且觉醒的,甚至连害人性命的女鬼,导演也给予了足够的同情,留足戏份容她自辩。
但王大郎只能自顾自死一边,他的复活只为了更彻底地“死”。
他注定只能是扁平而恶心的,没有办法,一开始就决定了。
这份批判并不持续,电影转瞬又送上糖水爱情故事,篇幅最长的《鲁公女》。
好像只有俊男美女才能享有真爱,而中年夫妻明显不配,只该互相厌弃。
《鲁公女》和《聂小倩》同一导演,故事上其实也互有影响和延续。
《鲁公女》像是把宁采臣和小倩逃出姥姥魔掌后的故事讲完了,错过的十六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阴差阳错,一再错过,确实是糖水片最爱设计的剧情。
整部短片从俊男美女设计,到美轮美奂的场景,都在营造这个感觉。
《鲁公女》确实也是所有短片里最具备长片扩展能力的一部,不过即便变成长片,除了好看的画面,也不过就是部故事平平的动画而已。
总地来讲,《聊斋·兰若寺》是部并不成功的拼盘动画电影,看似关联,其实稀碎,可以做成动画剧集,却强行攒成一部电影长片。
质量并不让人满意,两个半小时让人觉得漫长,《长安三万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系列的口碑品质,转瞬又被它冲垮。
难怪是井下夜谈,啰嗦这么多,也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
一堆小品,忘了它们吧。
没想到中国动画这么强了,之前没听过追光工作室,是不是拍白蛇传什么的那个,因为觉得故事都太古老没看过。
这次看完姜文的你行你上,觉得票价亏,在旁边影厅看的。
这个电影算是值回我的票价了。
视效十分出色和剧情上最后一个故事我给满分。
其他的。
画皮的故事有点老套,而且对一方是不公正的。
就这个故事而言我觉得女方直接说不救我能接受。
救了,又说恶心。
只是剧情安排,不然就不能衬托出女方是好人了。
女鬼是好人,妻子是好人,就这个男的是坏蛋,坏在何处?
画皮的故事是以前封建专偶制的时候讲给男的吓他们,让别出轨,别破坏封建财产制度用的。
攻击两人小家庭倾向,维护封建大家庭。
现在来讲给谁?
婚姻制度在年轻一代中都快解体了。
可能是讲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别结婚吧。
暂时没时间了,之后继续。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说不尽的聊斋,说到今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之所以说“面目全非”,自然是因为追光动画竟然把聊斋的故事改编得如此奇幻、如此可爱,观众如果读过聊斋的原著,就会感受到这部电影有多么和谐、多么合家欢了。
这部电影用作为主线的《井下故事》(蒲松龄、灵蟾上人、玄龟子在兰若寺的井底下比赛讲故事)把《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故事巧妙地串连起来,在本质上仍然是短片合集,其中,《崂山道士》的丝绒质感的画风很新颖别致(1969年的电影《聊斋志异三集》中的《崂山道士》也拍得很有意思,与本片中的《崂山道士》可谓各有千秋),《莲花公主》在似梦非梦、亦真亦幻之中展现出了美好的童心,《聂小倩》被改编成了民国时代的故事(不过,民国时代这个对蒲松龄而言的未来时代在本片中确实有点违和,本片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把《聂小倩》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强行改成民国时代),《画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在众多的以“画皮”为名的电影中反而是最接近原著的,《鲁公女》则让灵蟾上人和玄龟子感动得痛哭流涕,在本片的设定中,这个故事大概是讲故事比赛的最终获胜者(然而,我本人最不喜欢这个故事)。
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口味,在这五个故事中,很难说哪个故事拍得最好,也很难说哪个故事改编得最成功,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故事都被改编得很有现代感,有时甚至过于喜剧化,观众如果能够接受这种风格的聊斋故事,就肯定不会对这部电影感到失望。
我的答案是此次改编令我惊喜。
追光没有追求颠覆性的叙事重构,而是以 “小而精” 的细节改动激活文本内核,在保留聊斋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批判底色与浪漫气韵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它贴合当代价值的叙事逻辑。
这种克制而精准的改编策略,在五个故事中呈现出不同维度的突破。
《莲花公主》:自然逻辑的复归与童真叙事的提纯原作中莲花公主与窦生的 “人妖之恋” 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孩童并肩守护蜜蜂王国的冒险旅程。
让友情与勇气成为核心叙事动力,就很“心有童真”。
毕竟童心这个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了。
值得夸一下的是,影片将男性蜂王的设定调整为女性蜂后,很符合生物学逻辑。
通过莲花公主迎战大蛇的情节,既保留了“公主”身份的叙事符号,又赋予其 “未来领袖” 的成长弧光。
她不再是等待拯救的客体,而是反抗入侵者的主体,小孩子从小看这些长大不会坏到哪儿去。
《画皮》:女性视角下的封建困局与觉醒之光 以陈氏视角重构叙事,将原作中 “文人遇鬼” 的猎奇故事转化为精神觉醒史。
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陈氏的微表情:面对丈夫对清淡饮食挑剔时的隐忍,目睹画皮女鬼消散时的惊惶,以及最终说出“恶心”时的决绝。
“恶心”二字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最终让这版画皮跳出了鬼怪害人的浅层叙事,将镜头深入传统女性的精神困境,照见了现代社会的现实议题。
《小倩》:乱世镜像中的人鬼隐喻与家国情怀 将小倩的故事置于民国乱世,是最有巧劲的改编尝试。
通过战火纷飞的背景铺陈,“乱世又该有多少夜叉”,将鬼的恐怖与人间的荒诞形成互文。
当活人因贪婪互相倾轧时,鬼魂的善良反而成为照进黑暗的光。
宁采臣与小倩以医者身份投身救死扶伤的事业也契合着时代精神。
小倩从鬼到人的变化,暗喻着压迫下人性的觉醒与新生。
很喜欢“这乱世有我们”这句台词 ,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担当,让古老的鬼怪故事获得了史诗般的精神厚度。
在任何时代,坚守良知的人都是超越人鬼界限的光明载体。
《崂山道士》:技术美学的突破与寓言叙事的当代转译 《崂山道士》的改编以 CG 技术渲染羊毛毡质感,实现了视觉风格的创新突破。
当年上美做这个故事时也并未用传统2D风格展现,而是用木偶进行了创新,看到羊毛毡风格时有种看到几代动画人穿越时空call back的感动。
王生穿墙时的 “拉丝” 特效、筷子嫦娥的婀娜舞姿,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叙事层面,影片强化了对 “投机取巧” 的批判,整体轻松好笑,是老少皆宜的篇章。
《鲁公女》:纯粹爱情的可视化与叙事杂质的剔除 很高兴张生 “转世后另娶” 的情节被彻底删除,影片聚焦于张于旦与鲁瑛“生死契阔”的坚守,还有两个年轻人不再等待上天怜悯,而是主动挑战宿命,挑战轮回。
转世后的波折相认,黄泉因执着迸发的红色花海,爱情被提纯为超越生死的信念。
鲁瑛红衣射箭的造型与张于旦的温柔形成 GB 感反差,细节处用 “帮孟婆推车”“救鱼放生” 等细节构建因果闭环,既保留了聊斋“善恶有报” 的东方智慧,又让爱情叙事获得了更具说服力的情感基底。
无论是《莲花公主》对自然逻辑的尊重,还是《画皮》对觉醒的凝视,亦或是《小倩》对乱世的印照,在传统文本与现代价值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所以我说,它很好,很新,是我从没见过的,也是我见过最好的聊斋故事。
感觉像是把这五个故事喂给deepseek,然后自动生成了一个剧本。
深度思考的部分也别浪费,改改变成第六个故事,还能串个场。
《崂山道士》,基本就是按着原文扒下来的,但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上美的也是按着原文扒的。
但作为2025年的作品,月中仙子献舞拍的还没人几十年前的好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买梨的剧情是“聊斋”里另一个故事,不清楚放在这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蒲松龄本人也是对卖梨的持批判态度,但他毕竟是个清朝人,有自己的局限性,我至今依然认为人家卖梨的凭什么就非得给你呢?
《莲花公主》,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一个亦真亦假的故事本来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结果硬生生拍成小小少年历险记。
以及那个莲花公主也太像AI生成的了,看久了都有点恐怖谷效应。
《聂小倩》,太出名了,真的不好拍,故事放到民国没问题,能自圆其说就行,但哪怕背景变了,故事的框架还是一样的,民国背景就真的只是背景。
《画皮》,和聂小倩的问题一样,知名度太高,咱就是说聊斋里故事那么多,干嘛非得可着这两只羊薅?
能明白主创是想要说一些新的东西,但是碍于篇幅限制以及编剧能力限制,再加上貌似不敢打破故事原有的框架,以至于根本没清晰的表达出想说的内容。
《鲁公女》,算是五个故事里最好的一个了,但是也仅仅是比另外四个好而已。
因为原文里有些内容确实没法拍,所以改编也是五个故事中比较大的,虽然这似乎只能进一步证明追光确实没编剧,但也同时证明了完全按着原文拍还不如没编剧呢。
从《长安三万里》后就开始期待这个团队的下一部作品了,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本片是5个短篇小故事通过两只小动物和蒲松龄串联在一起的,在整体性和流畅性上天然就不及《长安》,但由于原著故事本身的出色、主创们的尊重原著以及动画技术的发展,本片仍然具备很高的可看性。
只是由于从原著的几百个故事中选取的五个短篇的标准不统一,导致五个章节的目标观众也不统一,比如《崂山道士》故事简单、法术神奇,毛茸茸的质感会更讨好低幼向的观众;《莲花公主》可可爱爱,反派虽有些狰狞,对于低龄的观众仍可接受;但《倩女幽魂》和《画皮》,画风则显得成人向,尤其是bgm,虽比不上当年灯笼飘来飘去的那一版,但影院里还是有孩子害怕了;《画皮》《鲁公女》则完全是成年人的爱情故事了,对于孩子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其实如果主创们砍掉《崂山道士》《莲花公主》,只保留后面三个故事,画风更暗黑一点,电影主题突出“情”字,人鬼,人狐,人蜂或者其他的什么跨物种来上一个,电影会更紧凑,时长会更短,表达会更犀利,艺术性会更高。
但这样会损失很大一部分的未成年观众,商业上不经济。
即便《聊斋·兰若寺》有缺点,但我仍然推荐。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非常出色小说,许多故事已经做过影视化的改编,但除了83童年阴影版外故事类型不够丰富,这一次追光动画选取的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名篇,在片尾写着有彩蛋的时候,我还以为会有聊斋第二部,毕竟原著还有那么多好故事,但《三国》一样期待。
影片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蓝本,将古典奇幻故事与现代叙事手法融合,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震撼与思想深度的盛宴。
影片的叙事采用 “一寺一树一井” 的独特结构,用《井下故事》巧妙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经典聊斋故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篇章式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短小精悍的特质,又赋予电影连贯的整体性,让人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在角色塑造上,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很有现代感。
聂小倩一改往日柔弱形象,化身掌控自身命运的独立女性;莲花公主兼具古典柔美与坚韧勇气,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力量;《画皮》中的陈氏勇敢撕下婚姻面具,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关系中的压抑与反抗。
这些角色的重塑,让人看到了女性的觉醒与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中融合了六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毛毡和宋画风,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鲁公女》中的黄泉世界,更是打造出一个恢宏壮丽的东方亡者景观。
《聊斋:兰若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古典文学的创新解读,让人在奇幻故事中思考人性、爱情与命运,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魅力。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这么难看的电影了。
一百五十多分钟,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就为了结尾的镜花水月,前面那么多的无聊情节铺垫,我真的是深刻领悟什么叫:为了一盘醋,包了顿饺子。
第二个故事的受众应该是学龄前儿童,我直接看睡了。
第三个故事我很努力让自己不要再睡了,但万万没想到,聂小倩穿越到民国战乱时期了。
创作者可能是希望“新编”,但时代更替并不等于创新。
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剧情中只是形式化存在(仅仅是阻拦宁采臣必须在酒店住下的时代背景……),人物行为动机也很成问题。
宁采臣?
依然想塑造成一个遇到美女聂小倩坐怀不乱的君子,但你一个男的大晚上的看到女孩背上有伤,提出自己给她擦是怎么回事?
什么年头医生开药还亲自帮忙上药的?
bgm这时候还搞浪漫氛围?
而聂小倩就因为这男的没对她动手动脚就动心了……我作为一个女观众大yue特yue……当一个陌生男人提出要给小姑娘背部擦药,就已经说明这男的行为不端了好吗?
正常女的都不会动心的好吗?
第四个故事,纯纯封建余孽,继承原著的糟粕不说,还将之发扬光大。
女子为了救活出车九的老公,去求道士,道士全身脏污,用身上的脏东西制作了一颗丸子,承诺女子吃下去就去救她丈夫。
女子嫌弃恶心,但为了救车九的夫君,还是吞下去了……yue……为了这么个夫君,何苦呢???
道士看她吃了,巨油腻地说:你吃了这个丸子就是我老婆了。
原著明明是「乞人大笑曰:“佳人爱我哉!
”」,讽刺意味十足,可到了电影里,却变成了这样一句话?
到底是哪位主创的恶趣味要这么来一句?
不会真觉得女子是可以用来随意调笑、随意嫁娶的吧?
第五个故事,开头本来还觉得这故事终于正常了,能看了,结果……我白期待了。
鲁姑娘好不容易转世为人活到16了,就等着前世的心上人张于旦来娶她,结果呢?
已经老了的张于旦怕鲁姑娘看不上他,就用口古井把自己变年轻了。
而鲁姑娘看到这个年轻的张于旦,以为是父母找人来骗她,猜测真正的张于旦死了,于是她就一个人跑回房间自尽了。
……我真的心梗了。
鲁姑娘是眼神有问题吗?
这人和你的心上人长得一模一样,你父母何处作假?
你怎么就这么冲动这么莽撞?
有人要说了,原著也这么写的。
好,让我们看看原著怎么写:女喜,自力起,窥审其状不符,零涕而返,怨父欺罔,公力白其是,女无言,但泣不止。
此时的鲁姑娘看到的张于旦是十五六岁模样的张于旦,而她认识的张于旦是三十多岁的张于旦。
所以她觉得样貌有变化,人不是那个人了。
但电影里呢?
张于旦样貌前后可有变化?
明明没变化,非让鲁姑娘说不一样?
是要全体观众跳戏到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装?
后面更不合情理了,一个凡人直接去黄泉把人抢回来了。
轻轻松松,真当地府是孟婆当家,黑白无常和阎王爷都是玩123木头人不许动的npc。
结尾荒谬到了极点,说第五个故事是电影里书生讲述,听众五体投地,问他是谁,他骄傲答:蒲松龄。
真`蒲松龄只怕会跳出来:别,别来沾边。
一时兴起,想为这部动画电影写点什么。
我看到许多人想为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做一个定位,但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目标观众”不过是类型电影的人为设计。
这世间的普罗大众本不分阶级、等次,就如同《聊斋》中所记述的故事一般,它们在被记录在案之前,也曾经平等地流传在每一个人的想象中。
一、王承:人人皆笑我,人人皆似我《崂山道士》是对原著改编最小的故事。
在蒲松龄看来,王生的批判意义在于:意在哗众取宠之人,阿谀奉承会让他自以为获得了指鹿为马的能力,但不过是水中捞月。
但,当王生最终沮丧地望向水中月时,我却生出一丝不合时宜的怜悯。
因为看似好笑的王生,何尝不是社会中最普遍的个体的化身——为虚妄的理想怀抱热情,拜师学艺,当牛做马,不时偷懒耍滑,自暴自弃。
当举头望仙时,露出羡慕与崇拜。
当经历挫折时,想念家人,带着些许不甘。
而想要的,不过是学会些本领,荣归故乡罢了。
原来你我!
人人皆是王生!
直到最后,王生才会知道,他钻营半生其实都是徒劳,他“误闯天家”竟然只是来自上仙的戏弄。
仙人只道“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却不知“哗众取宠”原也是一众黔首调剂贫瘠生命再平凡不过的味料。
我突然想起项羽,他血肉丰满,意气风发,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说罢,他从《史记》里走出,栩栩如生。
二、窦旭:这不是庄周梦蝶编剧或许是受到沈复《童趣》的启发: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读书是记诵此句时,画面感极强。
在初高中那些缺乏娱乐的枯燥日子里,以手执笔如披坚执锐,草稿纸上金戈铁马,在想象中心游万仞,几乎是我的全部乐趣。
《莲花公主》把这份童趣具象化了,我在公主充满笑意的眼眸里,看到其间映照着十六岁的自己。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代偿。
莲花公主用王国崩塌的代价偿了少年窦旭的英雄梦。
但!
这不是庄周式的虚妄的梦!
窦旭与公主的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
庄周梦蝶,窦旭梦蜂。
如果说庄子的梦像链接平行世界的桥,那么窦旭的梦则是跨越物种的共时性干预。
窦旭更像是高维度生命中的悲悯者,他不忍低维度文明的崩坏,挥一挥衣袖,扶大厦之将倾。
为什么要把主角从成年男子改为少年呢?
我想,可能因为大人的童心已然消逝了吧。
比起原著中与公主共赴云雨的肉欲渴望,青梅竹马携手奔逃更叫人击中心魂。
“童年消逝了。
”波兹曼说。
上一次帮蚂蚁搬家是什么时候来着?
我真的,真的,已经不记得了。
三、陈氏:“恶心”《画皮》的原著是一个让现代性别观念无法接受的故事:男人因好色而死,他的妻子却为救夫当众吞食乞丐的咳痰唾涕,就连蒲松龄的评语也颇失风度:“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男人过错,女人承担。
当然,这也确是时代局限性所致。
但!
惊喜的是,电影导演和编剧均作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改编。
当那乞丐向女人发出拷问:丈夫对你如此,何故要救呢?
女人没有回复,只是吞下了那令人作呕的咳痰唾涕,任由它在胸膛滋养长大,直到被呕吐而出,成为男人的心脏。
当男人死而复生、哭喊着要与妻子此生不换时,画面黑去,女人开腔——“恶心”这是那“吃人”的礼法年代,女人被捂住嘴、封住口,被迫咽回肚子里的咳痰唾涕。
“恶心”这是被史书、评弹、小说、诗词歌赋封杀了的,女性对所处世界的真实评语。
“恶心,我说不出口,但你真当我不知吗?
”四、鲁瑛:鲜衣怒马地爱吧《鲁公女》的原著现在看来是宗教味道十足且披着父权意味的劝教故事:张生念金刚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换来县太爷之女得以轮回重生,并愿意来世以身相许。
在长达十五年的等待中,张生愈加虔诚,作为回报,两个儿子都高中入仕,自己也恢复了年轻。
十五年约定将至,张生的原配夫人也恰到好处地离世了。
随后张生找到转世的鲁公女(高官家的千金),与之喜结良缘。
自唐代盛行传奇以来,诸如此类的故事不鲜见,多是书生意淫之作。
鲁公女的电影改编却焕然一新,诠释了我在少年时想象的爱情的样子——鲜衣怒马,长情陪伴,共赴黄泉,来世再会。
电影对中式冥界的描绘也很惊艳。
这里不多提,唯有电影可以感受。
想要多聊聊的是我对这个故事真实来源的想象。
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谣言大多不是空穴来风”,想必,在蒲松龄的时代,真的有一位及笄的女孩向身边人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古代信息不畅,她所描绘的异地异时的事情很难证实,但她煞有介事的样子,使不少人信以为真,故事传了出来,添油加醋,成为蒲松龄笔下的素材。
我真正想说的是:三百多年前,山东招远县那个描述着前世故事的女孩子,她其实也只是一个和少年的我们一样,对爱情充满憧憬、向往和美好想象的人啊。
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
前面略显低幼,高潮来的太晚。
为黄泉路的摹画点赞,黑白无常画得很好,毕竟很少能有国内动画来刻画黄泉路这个场景~鲁公女整得跟金建希似的…建议看前看一下原著~会有点帮助,便于理解作者改编的意义与不同。
对于乌龟和蛙的无厘头完全可删,个人总体感觉其实是超越长安的。
期待赖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