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重逢的穿越剧情并不是需要脑洞有多大,毕竟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中间想到后面的结局。
整个电影的镜头更多是描绘一个人面对过去事的心里反应。
对于中年后的人,假如可以有如果再来一次的机会,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就是电影该给我们讲的故事。
所有的剧情最终还是要回到最简单的生活态度:做过,没有什么再后悔了。
1、圣诞赴影触初心作为伊健三十年的忠实粉丝,这个圣诞节我踏上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奔赴,从深圳辗转一个多小时,就为了来香港看这场《久别重逢》。
上映多日,早有看过的朋友跟我分享,一致表示非常好看,甚至全场都在哭。
故而,我是抱着很高的期待踏入影厅,心底也难免潜藏这一丝忧虑,生怕因期望过高而迎来最终的失望落差。
看完电影,我久久不能平静,在座位上平复了好久,整理凌乱的妆容以及哭湿的纸巾团。
返程深圳的途中,耳机里再次响起《久别重逢》,与清晨赴港时聆听的心境截然不同。
眼前不断浮现出电影中的一幕幕画面,每一句歌词都似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叩击着我的心弦。
这绝对是一份难忘的圣诞礼物。
2、岁月沉淀鉴演技这是一部安谧如夜、文艺气息氤氲的影片,令我不禁念起多年前伊健的那部《亲密》,这种电影非常考验演技。
大荧幕的镜头是残酷的,会无情地放大演员的每一丝细微动作、每一道眼神流转以及那稍纵即逝的微表情,稍有失控,便会在这显露出刻意与造作的瑕疵。
影片伊始,憔悴不堪的苏昇华,与前不久首映礼上那个光彩夺目的伊健仿若来自两个迥异的世界。
那场和女主重逢的戏,从他额前轻垂的发丝,到他微微颤抖的指尖,无不诉说着惊讶、尴尬与局促交织的复杂心绪,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开场短短五分钟,这场戏便让我鼻尖泛酸,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故事之中,我开始相信他是苏昇华。
岁月宛如一位匠心独运的工匠,在伊健的演技上精雕细琢,使其愈发醇厚深沉。
诚然,外界时有质疑之声,认为他出道这么多年没拿过什么电影大奖,便否定他的演技。
可谁人不知陈浩南?
那是与他本人的性格气质大相径庭,却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成为经典的角色。
他塑造的众多角色,或坚毅果敢,或柔情似水,或诙谐风趣,有多许角色都难以被他人复刻替代。
面对外界的质疑,伊健一向从容而淡然。
身为他的粉丝,亦在岁月的磨砺中学会了以平和之心去对待。
懂得的人自会在那细微处窥见其夺目光华,于岁月的沉淀中领略他的表演魅力,这份懂得,无关奖项,只关乎内心深处的共鸣。
3、一阕歌情动于心电影中除了主题曲《久别重逢》外,伊健的经典老歌《我的歌》在电影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如影片灵魂深处的脉搏,有力地跳动着,与整个故事同频共振。
这首歌发行于1996年,那正是伊健事业无限风光的辉煌时期,被香港娱乐圈封为“第五天王”的他,一时间风光无量。
当时这首歌对我而言,只是他众多歌中的一曲。
因为电影剧情的加持,专辑中更抓我的是电影的插曲《甘心替代你》。
《我的歌》跟着岁月默默沉淀在他之后发行的其他歌曲中。
犹记1998年演唱会上他还唱了这首歌,那时候他的事业依然是一个巅峰状态,有种势不可挡的架势。
谁知道1998年之后,命运轨迹陡然转变,他就再也没有开过个人演唱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事业的低潮将他卷入了黯淡的低谷期。
作为他内地的粉丝,1998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并没有能力亲临他演唱会的现场,这份遗憾宛如一颗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枝繁叶茂。
等了很多年,他的歌唱事业被英皇封杀,专辑发不出来,演唱会似乎越来越渺茫。
那时候我经常会听这首《我的歌》,其中几句歌词唱道“如能继续唱,都必须唱下去”。
宛如一道温暖坚定的光,穿透阴霾,让我怀抱着希望倔强的等待。
2007年,伊健来内地做电视剧《霍元甲》的宣传活动,终于被我逮到一个提问的机会,我鼓起勇气大胆问道:“你还会唱歌吗?
还会开演唱会吗?
”如今想来在当时那个公开的场合来说,这是一个蛮尴尬的问题,他也确实没有立刻回答。
我怕他没有听懂,又用自己非常蹩脚的粤语说:“你有一首歌叫做《我的歌》,你记唔记得?
”伊健笑着点点头,他没说什么。
我大概是在脑海里排练了太多次,又继续说道:“如能继续唱都必须唱下去,我希望你可以应承我们,OK吗?
”他点点头说OK,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当时的眼神,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不久后的天津,在一次电视台节目录制结束后,我在门口与他告别,鼓起勇气走到他车旁,没想到伊健主动摇下车窗,我又问他“今年会开演唱会吗?
”他短暂愣神后了说“唔知啊……”是啊,那时候已经离他98年演唱会过去将近10年,我们都不知道演唱会在哪里。
时光流转到2009年,他再次站上红馆开唱。
那年我已经不是当年懵懂无知的少女,有了足够的能力奔赴这一场等待多年的约定。
红馆里再次唱响《我的歌》,那时句句都是曲中人,曲中有他,亦有等待的我们。
台上的他是故事的讲述者,台下的我们是岁月的见证者,往昔如潮水般汹涌而至,铭记着我们这些粉丝不离不弃的坚守。
那年我们差点在安可环节踏穿红馆的地板,那是多年压抑情感的爆发,因为等了太久太久,当灯光落幕,依然舍不得离开,我们深知这场演出背后,是无数的期盼。
对于我们这些几十年的粉丝,伴他高低起跌,幸运及那失意天,也看到了他始终不变的赤子之心,亦有我们在他身上烙下的青春痕迹。
电影用这首歌来贯穿,无疑是戳在我的泪点。
苏昇华轻轻拨动的几根琴弦我就能听出是那首熟悉的旋律。
眼前闪过我在南京问他问题时他给我的那个眼神,又闪过2009年演唱会上的每一句哽咽。
苏昇华也曾经辉煌过,人到中年陷入事业的泥沼,在焦虑迷茫中迷失自我,忘记初衷,这首歌作为他年少创作的初心见证,由他的初恋来唤醒中年迷茫的苏昇华,直面年少的自己,找回失去的爱情和自己。
4、与君久别盼重逢“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去到任何一个时间,你想去哪里?
”是去看曾经的自己?
还是未来的自己?
过了年我也将奔四,人到中年,回望来时路,会发现有很多遗憾。
去年我还写了一本小说,讲述的就是女主回到自己的高中时期,拿着人生剧本重活一次。
我借着自己的笔,在那场绮梦里用文字弥补了一些小小的遗憾,聊以慰藉。
这部电影我觉得稍微有些岁月沉淀的人会更有感触,那些青春正好的少年们,恐难体会其中滋味。
所以文艺片的欣赏我觉得是有门槛的。
这部电影很像一场心灵之旅,需要我们在静谧之中敞开心扉,任情感缓缓流淌,方能触其温热。
整个观影的过程,时不时听到身边传来抽泣声,我也好像找到了共鸣的“同伙”,泪水便也肆无忌惮起来。
主题曲《久别重逢》响起,这首在我耳边已经循环了几天的旋律,因为剧情被重新洗礼,每一个音符都仿佛一记重锤,重重地撞击在心灵深处。
苏昇华自弹自唱的那场戏,既考验演技又考验唱功,伊健的演绎和歌声交融,似岁月的针芒挑破我心底最柔软的一块,我掩面都止不住眼角流淌出的泪水,我承认我是带着粉丝滤镜的来看电影的,作为他三十年的粉丝,是很难抛开滤镜非常客观地去评价。
但我作为粉丝,可能在电影中体会到了普通观众无法体会的那种感受,《我的歌》承载的不仅仅是旋律,更有我们和伊健走过的岁岁年年,苏昇华的身影里,亦有伊健的斑驳投影。
人生路漫漫,他不失不忘,我们不离不弃!
Shally 2024年12月26日
荣获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七项提名的《久别·重逢》是近来院线难得一见的佳作。
不要理会豆瓣短评。
这个奇幻爱情故事的真正主题是:时间和救赎。
它跟《不能说的秘密》不是一回事——虽然那也是部不错的电影、也在频繁的“穿越”,可它只是部青春爱情片,对时间本身是没过多思考的。
《久别·重逢》不一样。
它说的不仅是阔别多年的恋人再度重逢,还是现在的你与过去的你重逢;它表达的“救赎”是先去救你自己、找回你自己。
在此基础上,你才有可能去救别人、去救一段被时间洗去的真情。
电影呈现的“救赎”顺序是:成年夏文萱以少女夏文萱(夏文萱女儿)的身份试着去救成年苏升华——成年苏升华在后者的点醒下自救——成年夏文萱也凭这段经历完成自救——少女夏文萱与少年苏升华的命运就此改写。
这让它的结尾一幕变得极为动人:少男、少女、成年男人、成年女性共处一室。
两两四目相对,阳光洒进琴房。
一时间,恍兮惚兮,今夕何夕。
原来,“重新来过”是可能的;原来,战胜时间的爱是存在的、能战胜时间的人也真的有。
我没想到: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人在做这种根本“不可能”也没人信的表达。
这还不是最大的惊喜。
与大多数迎合“时代情绪”的电影相比,“超越时代”或“回到过去”的电影本来就有,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
《久别·重逢》最厉害的地方是:它简直可以作为一部两性心理的教科书。
片中郑伊健-蔡思韵(成年苏升华与夏文萱)、郑伊健-许恩怡(成年苏升华与少女夏文萱)、陈卓贤-许恩怡(少年苏升华与少女夏文萱)的每场对手戏,几乎都体现出恋爱中男女双方或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心理。
这些表达普适、准确且真诚。
影片刻画的是“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郑伊健扮演的苏升华已经算是最好的那类男人,可跟最好的女人——夏文萱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差距”这个词会让一些人不舒服的话,那我改一下:差别。
接下来的文字,我将重点去谈这种“差别”。
鉴于眼下“男女”或“女权”的话题实在太多太扯,我必须要事先声明:本人不算“女权主义者”也无意去营造性别对立。
我讲的不一定对,但我希望不论男女读者,都能基于自己独立、客观的评判去准确理解我接下来要讲的话。
譬如,正文中多次出现的“男人”、“女人”措辞,你心里最好加个“一般情况下”或“最好的那类”的前缀,因为我要频繁这么表述,文章就没法看了。
以及:正文7000字。
无耐心者不建议往下看。
正文电影一上来呈现的是:一对曾经爱过但后来分开的男女时隔多年后......都躺在医院、都不想活了。
不过这其中有点区别。
苏升华是因为失去了事业——其实都不算“失去”,他只是过气了:作为曾经成功的音乐人,他的创作陷入了瓶颈,作品也不再被市场和大众接受。
而夏文萱是因为得了癌症,时日无多。
即使现在做手术,也会面临重大风险。
这让我想到:一个男人如果失去了事业,沦为社会和他人眼中的“废物”,他便会产生不想活的想法;而一个女人即便真到了一无所有的地步,只要她还确信有一个人爱她,她都愿意继续活下去——除非,就连活着本身,都成了奢望。
大家不妨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认知想想:大概率是不是这么回事。
在对死亡的态度上,两个人也有些细微差别,虽然他们对医生说的话都一样:“随便吧。
”男人是因为抑郁症安眠药吃太多,医生提醒他下回还这么做当心醒不过来时,他说的这句话。
这里有种“破罐破摔”的消沉心理。
女人是因为医生提醒她这个手术对她至关重要后她说的这句话。
医生听到她的回答后笑道:“还能开玩笑,不错啊”——也就是说夏文萱哪怕在身患绝症时还保有一丝乐观和幽默,她是用“听天由命”的态度来为自己减压。
她最终决定接受这个手术,试图去延长自己的生命,可惜事与愿违。
面对生活的困厄和突如其来的命运打击,男人其实更易感觉到消沉和沮丧,可爱他的女人很怕见到男人这种心理。
大家不妨凭借自己的经验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之后的一幕,失联多年的昔日恋人在医院大厅偶然重逢。
夏文萱是感到惊喜并主动搭讪的一方,苏升华是感到震惊并随即流露出逃避姿态的一方。
“苏升华。
你还认识我么?
”,夏文萱发现了他,主动上前询问。
苏升华愣了一会儿,随即从趴着的钢琴上起身:“夏文萱”。
他的笑容更多展现的是“人生无常”的无奈而不是“故人重逢”的喜悦。
之后的对话,一直是夏文萱问得多,苏升华答得少。
苏升华很怕向昔日恋人透露更多的信息,因为曾为当红音乐人的他深知:眼下关于自己的新闻都不好(酒后机场闹事),自己如今的样子也不好,此刻还出现在医院里......他的确想跟夏文萱说点儿什么,可他不知从何说起,他更想逃。
因此当他听到夏文萱“我一直在听你的音乐,好听!
”的鼓励时,他原地呆立怔住,之后面露愧色、不置可否地黯然离去......建议所有人都去看看这场“久别重逢”的戏,它把曾经爱过的男人女人的不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要是苏升华,哪怕当时内心再翻江倒海、感慨万千,也不会忘问夏文萱一句:“你为什么也会在医院?
”——这并非在批评苏升华“冷漠”,他能在昔日爱人面前表现出如此克制兼得体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相信有些男人遇到这种情况的表现可能会这样:“竟能在这遇见你!
可见老天还算有眼......这么多年你怎么样啊?
(内心:随便吧)......我跟你说:这些年来我......我......我......不如咱们找个地方聚一下?
我跟你说,我就快活不下去了!
”所以,奉劝广大女性:对那些轻易能对你说出“我不想活了”、“我想自杀”的伴侣,千万不要心软。
真正有自杀之念且在乎你、尊重你的人,不会这么跟你讲话的。
他的反应会像苏升华那样。
然而,夏文萱看出来了:他想自杀。
她为他感到深深的难过。
那我们能否据此去说:苏升华这个人实在过于自我甚至自私,不太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也不尽然,这么说太轻佻了。
苏升华算艺术家,而艺术家,最不缺的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但理解归理解,会不会表达是另外一回事。
这就要从影片呈现的苏升华的青年岁月、他和夏文萱的相恋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电影给了个比较老套的设定:苏升华的原生家庭很不幸,父母整日争吵,父亲还有外遇。
家人没在童年时期教会苏生华如何去爱,这和夏文萱起码有个爱她的奶奶是不同的。
可偏偏,苏升华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这使他过早地仰仗艺术投入(逃避)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能将父亲弃置不用的旧船厂物件改造成自己的私密乐园,就可见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地富足。
恰如他几十年后在医院重遇夏文萱时话不多一样,早在两人开始相恋时,苏升华就不爱说话。
那时他就跟夏文萱讲:“我不太会说话,音乐就是我的语言。
”诚然如此,所以当他因迟到被考官拒绝后,愣是凭自己独特的“语言”——音乐打动了考官,得以参加面试。
对女人来说,爱上这样“闷骚”的男人其实是件不幸的事——不是说苏升华这个人不好、不善良、不优秀,而是这种从小到大都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他的“自我”会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越滚越大、终于大到一个女人无法想象也很难忍受的程度。
要说这种“大大的自我”本质上还是“自私”,大概是吧,可它是情有可原的。
一个人的总体心灵能量是有限的,当他过多用来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无法分给别人多少。
这直接反应在电影的情节中:少年苏升华之所以会对少女夏文萱产生好感,是因为夏文萱同样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力兼善解人意。
他能猜对苏生华弹奏的音乐的“颜色”(蓝色)和“季节”(秋天)。
一个长年不被家庭关爱、同学都不理解他爱好的男孩碰到这样的女孩,怎能不动心?
这一心理轨迹可表述为:“我——我的音乐——懂我音乐的女孩儿”。
苏升华的“自我”从青年时代起就是这样不断往“壮大”的方向延申的。
然而,少女夏文萱爱上少年苏升华的原因并不源自音乐本身,她是爱他懂音乐的才华,更爱他的单纯善良。
也就是说,相较苏升华,夏文萱更多的是爱上他“这个人”而不是“他(她)理解我”。
——苏升华恰好相反。
有一场戏最能说明这点:成年苏升华向夏文萱的“女儿”(其实就是穿越回来的夏文萱)袒露心扉说:“你妈妈才是我的第一任监制,我作了什么新歌都是第一时间拿给她听,跟她在一起,我感觉我好棒!
”听到苏升华的回答,夏文萱的“女儿”(夏文萱)立即追问道:那你爱她吗?
结果苏生华笑而不答。
他不是对夏文萱没有感情,他是无法启齿。
甚至:他都无法确定自己对夏文萱的这份感情是不是爱,他也害怕去承认夏文萱是爱他的。
因此在他出发日本前才会对夏文萱的“女儿”(夏文萱)说:“你妈妈记得的那个人不是我。
”“是你啦!
”
即便如此,苏升华也算是“最好的那类”男人了——他不会爱,不敢爱,但他起码不会骗,他不会明明心里没底嘴上却言之凿凿。
这是个很诚实的人。
而早从他少年时起就是这个样子了:那会儿他就没想过和夏文萱的相处算不算“爱”,他就没有(敢)去承认这份“爱”的存在。
还记得那场深夜电话戏么?
——夏文萱不是第一次问苏升华是否爱她了。
当时少女夏文萱正在睡觉,少年苏升华一个电话打来,他这电话来的“真是时候”,直接把夏文萱吵醒,因为他看了夏文萱送给他的书,“感觉就是在说自己”,激动得灵光乍现谱好了新曲,希望夏文萱能给他一点“意见”。
——苏升华是个不自信的人,他需要反复从夏文萱那确定自己“好棒”(片中两次夏文萱夸苏升华音乐时,他都是开心地反问:“真的吗”?
)。
夏文萱对此毫不介意,只是打断他谈性正浓的话头,直抛给他一个问题:“等等等......你能不能先告诉我,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些呢?
”说完这句“恳请示爱”的冒昧话后,少女夏文萱脸色绯红,在床上紧张得“捶胸顿足”,而电话那头却是短暂的沉默。
她在等,他希望苏升华把那句话说出来——“因为我喜欢你。
”可她等来的却是:“因为......我没有别的人聊了。
哎,其他同学都不懂的。
”行吧......这回答虽让夏文萱略感失望可大体还算满意,在夏文萱心中,这已经是“次优”的答案。
所以夏文萱说:“明白啦,现在听你弹通宵都没问题!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苏升华这句貌似不解风情的直男回答其实是七拐八绕地承认了“我喜欢你”——只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夏文萱get到了。
“我没别的人聊了”的回答可以概括成四个字“我需要你”——而这种心理就接近成年夏文萱定义的“喜欢”。
“我妈妈跟我说:喜欢和爱是不同的。
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好;而爱一个人是当他不好时,你也希望他变好。
”一直活在自己精神世界、孤独自卑的苏升华感觉自己“不好”,所以他需要更“好”的夏文萱来让自己感觉很“好”。
从影片呈现的内容看,苏升华对夏文萱一直是喜欢;而夏文萱对苏升华是爱。
直到成年苏升华得知夏文萱为了救他穿越回来、而自己也决心穿越回去找夏文萱的那一刻,他才终于学会去爱。
那场刺激到成年苏升华发觉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原来都不懂爱”的酒吧戏拍的实在漂亮、实在动人。
因此,我要将郑伊健的台词全文复述。
当时,他正在跟夏文萱的“女儿”(就是穿越回他身边的少女夏文萱)吐露心声——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苏升华都不会流露出如此脆弱的一面:“我不玩了,我要转行。
我感觉音乐离我好远、好远......我合伙人说得对啊,你又没有市场,又没有人要听你的歌,你又不能赚到钱......我最接受不了的事是因为:我没有理由写首歌是只给我自己欣赏的。
小时候说坚持,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在你控制之内。
当你长大了,再说坚持,是不是太执着了呢?
当你不再执着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了自己呢?
我都说这个世界变得很快,对啊,为什么忽然又会得了抑郁症呢?
又不知道为什么会触发到它,又治不了。
你又控制不了它......”夏文萱的脸色从震惊、失望到伤心,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她打断苏升华:“你有抑郁症啊?
”一向自认坚强的苏升华(某种程度上说也确实是)以为自己此刻收获了少女的“同情”,还在自顾自地往下说:“那天我在医院,医生跟我说......”——你都能猜到他接下来要讲的话,无非是在夏文萱“女儿”面前“卖惨”,诉说自己多么地不容易、差点就死了......于是夏文萱果断选择不听,反给了他当头一棒:“我知道啊!
......我妈在医院见到你,你是不是想放弃自己?
”苏升华愣住了。
他压根没想到在医院萍水相逢的夏文萱一直都在关注自己。
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和脆弱。
这场戏,让我想到《滚滚红尘》中林青霞跟秦汉的争吵。
当时二人也是久别重逢,潦倒落魄、已沦为汉奸的章能才轻轻将沈韶华的手放在自己脸上说:“原来我还活着......”听闻此话的沈韶华勃然大怒:“你一开口总是先想到你自己,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我们是怎么活过来的!
月凤(张曼玉)她死了!
”
虽然苏升华“一根筋”的人格要比花花公子章能才强得多,可他在最脆弱的那一刻:“只谈自己”、“无视最爱”的“样子”是一样的。
夏文萱只是因为太爱这个人所以才没像沈韶华那样质问他:你连说了那么多个“我”、“我”、“我”......你有没有想过夏文萱?
这么多年她是怎么活过来的!
她死了!
相反夏文萱对爱人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你可以讨厌这个世界,你也可以质疑你自己,但你一旦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首歌写完就是你的了。
”——即便被苏升华“抑郁症”的长篇大论伤透了心,夏文萱依旧希望:这个目前过得很“不好”的男人能变“好”。
之后,她默默坐到钢琴前,强忍啜泣、重新弹起那首苏升华二十多年都没写完的歌——那是他当初因夏文萱而创作的。
(此歌为现实中郑伊健1996年所唱歌曲)让夏文萱生气的是苏升华“我”个没完,而她伤心的是:她当初爱上的,是一个对音乐有着纯粹热情和真诚感受的男孩子。
所谓:情之所至,心有所感,不明所以,指尖流露——就这么简单。
这是世间最动人的音乐,也是夏文萱会爱上苏升华的理由。
这种发自肺腑的心曲是毫无功利心的,也不需要跟人分享。
正如当年夏文萱的奶奶启发苏升华的那样:“村口一个老大爷,平日就那么一个人兀自地唱,他不在乎有没有人要听。
”——当年的苏升华听到这话后若有所思,他原本是懂这个道理的。
或许正是凭借这样的纯粹,他才成为了日后的著名音乐人苏升华。
可如今的苏升华只是深深愤懑于自己的“过气”、自己不再有“知音”,说什么“我没有理由写首歌是给我自己欣赏的”,甚至因为不再成功就想要放弃自己——“这不是我认识的苏升华”才是最让夏文萱感到伤心的地方,而不是他没有认出眼前的自己。
夏文萱的真正心声是:“苏生华你忘记了曾经的初心、忘记了曾跟我说过的话。
怎么,难道说后来名声大了、地位变尊贵了,你那越变越大的“自我”终至大到要将整个世界都包裹其中了?
——所以你说这首音乐“可笑”,评判那首音乐“垃圾”。
我早跟你说过‘不用理会其他人,自己喜欢就行了’。
你全忘了?
还是说:骨子里自卑的你从需要我一个人的肯定发展到需要整个世界都必须肯定你?
”唱毕,夏文萱向苏升华发出了灵魂拷问:“苏升华,难道你还认不出我是谁么?
”,之后夺门离去。
苏升华这才恍然想起少年时夏文萱在海边跟他说过的那句古怪话:“我见过将来的你”,于是奋起直追。
在海边消失前,夏文萱手捧烟花留给苏升华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知道你是不想记得,还是真的不记得从前的事。
我只是想你记住:就算我不在你身边,你永远都是最棒的那个!
”其实夏文萱怀疑苏升华忘记了从前,也有点误会了他。
苏升华一直都将夏文萱放在心上,就像当他看到夏文萱“女儿”偷偷将自己二十年前为夏文萱写的半首曲子用手机发给自己合伙人时会勃然大怒:“你有没有尊重过你妈!
我陪你来,是为了你妈!
不是来陪你玩儿的。
”——这里又牵涉到男女思维的不同:不能说男人没有感情,可他们的感情,往往更多指向过去或面向未来——正如苏升华小时候会好奇人三五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人到中年后又一味凭吊过去。
男人最易忽略的,往往是此时此刻的当下。
正因苏升华沉浸在对夏文萱的逝去和自己失败的哀愁中,整个旅日期间,他都魂不守舍、心不在焉,所以忽略掉了眼前活生生、穿越而来的夏文萱留给自己的诸多信息暗示(如焦糖布丁),他愣是没看出眼前这个年轻女孩儿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爱人。
这是“内倾反省型”人的特点,他们对情感的触觉非常敏锐,但他们对“流露情感的当下”的反应则非常迟钝,乃至会有一丝恐惧。
结合先前讲过的道理:一个人的总体心灵能量是有限的,当他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创作、回忆或展望当中,他能分给当下、分给此时此刻眼前人的精力就越少。
所以你会观察到,一些事业心过强、心事过重的男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在场”的状态(可惜这是个悖论:女人又往往喜欢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男人......)如果这人是个艺术家,那情况就会更糟,因为伴随创作的是精神的高压和紧张状态(就像苏升华因“才思不畅”会一个人在家失声怒吼),那么在“回归生活”后,他剩下的就只是疲惫和“不耐烦”,他只想休息——这将与心思敏感细腻的女性无比看重的“当下”发生严重冲突。
福楼拜的母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你的心早已枯死在对文字狂热的执着里”。
意即福楼拜“厌倦生活”。
的确有“厌倦生活”的男人,但真有“厌倦生活”的女人么?
这是最大的问题。
苏升华也一样,他的心“早已枯死在对音乐狂热的执着里”,所以其才会在刚开始对“夏文轩的女儿”嫌烦并声称:“你能不能给我留点私人空间啊”——他不是有意要忽略别人的感受,是他自己的感受实在太多,别人的装不下了。
他的自我太大、太沉。
然而,苏升华毕竟又是“最好的那类”男人,当他听到夏文萱“女儿”话里“你自私又怯懦”的弦外之音时,立刻就从上一秒的自怜自艾中缓过神儿来,他感到自己错了,总不“在场”他终于被拉回现实状态,即刻追了出去......这已经非常值得表扬了。
生活中肯向另一半“低头”认错的男人,有几个?
多的是绝不认错的渣男和禽兽。
就像:一个曾向抑郁症妻子咆哮过的男人,事发后就不认错,反而发四千字向大众“解释”,这算是渣;而一个害死别人的人,事发后就不认错,反而发一万字向大众“解释”,这是禽兽。
当意识到“我错了”的苏升华选择直面错误、弥补错误的时候,他就知道了一切真相。
之后他也果断选择了穿越——在那一刻,他总算对得起夏文萱为他付出的所有爱(这点和《不能说的秘密》倒是一样)。
他见到了曾经的夏文萱和曾经的自己。
也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再也做不出触动人心的音乐了:成年苏升华:“每次作曲时,你在想什么?
”少年苏升华:“我真的没想什么,我只是很专注地去听,旋律自然就会出来。
”
苏升华笑了。
致使他事业陷入瓶颈的原因原来如此简单,那就是他忘记了爱上音乐时的初心。
如今他“说”的太多,而“听”的却太少——也就是夏文萱老早就告诉过他的:“自己喜欢就行了,理会别人干什么。
”退一步说,即便你重拾初心你的时代也过去了、大众也依然不买账,可为什么:你有夏文萱这一个知音还不够,还需要“其他人”成为你的知音?
夏文萱,和那些来自外界的认可,究竟孰轻孰重?
现在请你再翻回头去看苏升华酒后那番长篇大论,你会注意到:他连说了两次“控制”:“小时候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在你控制之内”、“抑郁症你又控制不了它”。
这年头,“控制”这词一出,怕是都会让很多女性毛骨悚然。
当然,一直孤独且独自生活的苏升华只是想要“控制”事情、“控制”抑郁症,不像渣男或禽兽那样变着花样想控制女人,这是两码事。
但“控制”本身,的确是男人更易产生的心态。
因为男人对世界和外物有着更多的索求,这大概是两性生理和基因决定的。
你很少听到女人去说“控制”这个词吧?
而男人酒喝高了就能下意识的连说两遍。
——能不能不控制?
能不能不管别人和“世界”?
苏升华之前说“这个世界变得好快”,是的,但变得更多的是他自己。
男人还是要学会“放低”世界、珍惜眼前人。
否则,男人向世界(外物)求索太多,女人又向男人求索太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当苏升华看清自己的那一刻,他获得了解脱。
在夏文萱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救。
他这时才向夏文萱问出了那个他早该去问的问题:“重新穿越回去的话,你的命运又是否会改变?
”
答案是:改变了。
夏文萱没有选择去做那个导致并发症的手术。
她活下来了。
一个是精神上涅槃,一个是肉体上重生,二十年不见、彼此深深牵挂的两个人决定见面。
他们将携手更改这二十年中发生的一切,直到两个人的不幸命运都被彻底改写......看到这里,我是真有点感动。
还是那句话,这部影片告诉我们:“重新活过”是可能的;战胜时间的爱也是可能的。
但前提是:人要学会像苏升华一样诚实面对自己。
并且,有一个你心甘情愿为其改变的人。
《久别重逢》,很清新温暖的爱情文艺片,有些悲痛哀伤,也有点命中注定的玄幻。
许多空镜角度拍的很唯美,似乎冥冥之中总有个人在那里等着你,当你也在想念他的时候……电影节奏比较慢,男女主互相穿越来到过去或未来,只是为了见对方一面,然后结尾戛然而止,感觉剧情还没展开就结束了,不过这倒也是符合了玄幻的穿越风格,期待以后会不会有解说分析一下呢希望以后还能重映郑伊健的经典老电影,如果能在大荧幕看到年轻帅气的伊面该有多幸福啊
看完后这几天还在回味,非常动人,许恩怡的灵气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她和Ian也很搭,这部电影可以排在个人喜爱度的今年港片top3。
这是新人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篇,剧本也是自己写的,感觉更像是向自己偶像致敬的情书电影,围绕96年郑伊健《我的歌》展开创作的情感向小品,那是郑伊健最红(甚至压过四大天王)的时代,即便如今57岁了,也是最佳60岁世代的样子,不光是外表,还有气质… 郑伊健表演流畅自然,期待他能入围明年金像奖的最佳男主五强!
今年除了钟雪莹拿金马影后的《看我今天怎么说》还未正式上映,香港的小成本电影都还不错,3月的《填词L》,4月的《但愿人长久》,7月的《从今以后》,9月的《我谈的那场恋爱》,到11月不断刷新港史的大热门《破•地狱》,都在延续过去几年小成本电影的辉煌,港片所谓暗淡时刻只是整体拍片数量少了,但质量好了不少,尤其更关注写实题材和人的情感深度,观众对电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些烂俗的批量生产的爆米花烂片自然就被淘汰了,拿不到投资。
反观,今年的超大制作《焚城》和《九龙城寨》则是非常失望,连最基本的剧情都讲不清楚,bug一堆,全靠成本昂贵的演员和特效画面硬撑,希望这类电影以后越来越少,省下的资金留给那些有好剧本的新人导演吧,香港还有大把需要机会的优秀新演员,总之对未来香港有更多的优秀本土电影,还是很有信心的。
其实预告完全不能把这部电影的好讲出来。
可能因为如果真的概括剧情就是几句话的事情,但是啊这就是电影啊,很多东西内心,不是小说浓缩的1百多分钟里,一个人的半辈子,关于电影本身的画面有惊艳到我,女主家里的小房子,大大小小的书可爱的奶奶突然觉得这个女孩子成长痕迹就展开了,想到了宫崎骏的漫画世界里的家。
男主这边爷爷留下的旧船厂?
也很漂亮,伴随着海风海边。
剧情要是在丰富一点就好了。
成年的苏升华想看他讲更多,解锁更多场景,今天看到影评里讲到这个电影的可爱之处是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女主角形象,很讨喜的女孩,然后伊面饰演的中年男主角也完全不扮靓仔,记得以前有人说他是漫画特型演员……其实通透如打动得到他,他就会接。
有人诟病中年女主自己病殃殃还想着拯救别人,其实呢大可不必在这里上高度,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帮助另一个不是证明她的强大吗?
至少我觉得少女夏文萱很强大,中年夏文萱也有大爱。
少年苏升华最开始对感情处理不成熟但是进步的很快,中年苏升华很忧郁但是解除忧郁的起点竟然是转念,而这个念头导演的答案是,“歌写出来就是你的,没人能拿走”别人的评价是影响这个作品的完成度,只有自己,只有音乐这毕竟不是现实题材,现实题材是冷酷的现实会让我们反思,这是纯爱电影,有时候想现在拍纯爱电影就是和现实作对,而且还是文艺港片。
但是爱也会让人反思以一种温暖的方式,我们知道我们身边或许都没有夏文萱,但是自己可不可以做自己的夏文萱最后提一下作为伊面粉丝真的受不了他哭鼻子,有的人真的当演员就是往哪里一站就是质感。
这种人就是演员啊!
最后少一分是觉得剧情上面我还没有完全过瘾,但是到哪种程度算过瘾我也很难讲。
我今天看完新片《久别·重逢》,想起王家卫的电影里说过:“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郑伊健、陈卓贤领衔主演的《久别·重逢》让我久久无法释怀,这部爱情奇幻片打破传统叙事思路,通过不同时空的交叉重叠,让一对情侣穿越时空遇见曾经的自己。
人到中年,事业生活两不顺,他们看到曾经阳光快乐无畏的少年时代,能否重新激起生活的信心?
音乐是《久别·重逢》的重要元素,主人公苏升华是一名音乐创作人,他在每个阶段创作的音乐作品,流露出他的内心声音。
郑伊健作为一名歌手,在片中弹唱自如,他的歌声中唱出了角色对生活感受、对恋人的不舍。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位演技纯熟的郑伊健,他不再是过去黑帮片中的青年大佬,他在《久别·重逢》中呈现出角色的复杂、深沉。
郑伊健依旧很帅,但帅出了内涵。
《久别·重逢》以清新自然的格调、构思奇妙的故事营造出优美的叙事氛围,是一部有诚意且有创意的港产电影,我很庆幸在影院中欣赏了它。
《久別重逢》有男神鄭伊健啊!
好多年無見佢作品了!
仲有美女Ceci蔡思韻。
戲中的look,搞到我有鄭秀文的錯覺[笑哭R]Ian陳卓賢表現不錯。
許恩怡的表現,我覺得一般。
有d位的微表情有點over(純個人觀感,不喜勿噴)成出戲色調好有日式清新明快的感覺,但卻訴說著人生瓶頸、遺憾的“破事”[皱眉R]最後仲系忍唔住要用紙巾如果人生都可以好似片中甘,就可以少好多遺憾,就好了影片質量不俗!
但字幕的轉譯質量令人覺得詫異及難受:廣東話裏,“婆婆”的意思是媽媽的媽媽,但字幕寫“奶奶”(“奶奶”係廣東話裏是丈夫的媽媽的意思);“嬲”是生氣的意思,不一定罵人,可字幕寫“罵人”[失望R]私以為,台詞對白理應翻譯轉譯準確。
係沒有特別特定的粵語俗語俚語的情況下,這兩處轉譯錯誤顯得不專業,也不理解!
又是一部预告片就已经很打动到我的电影,我推荐朋友一起看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部爱情、文艺、奇幻电影。
当时居然没想起来小清新这个词,其实最合适的还是小清新。
港片里还有类似的小清新的有《为你钟情》、《时光倒流的话》。
这部戏,我认为7.8分,为久别再见的伊面,可以再加0.2分,凑成8分。
1,我最喜欢的是奇幻设定因为看过预告片,也一下子看懂电影中的伏笔,比如女主那句我见过长大后的你。
所以我不费力发现了所谓的女儿,就是女主本人。
编剧的能力当然不止于此,看到结尾部分时候,我又开始想一个不属于我的问题,接下来要怎么演下去。
没想到编剧出的是双重穿越大法,伊面又穿越去了女主年轻时候的年份。
伊面看到四个年轻人在海边开心玩耍的画面,是我近几年看到的奇幻片设定最佳。
伊面临走之际问了一句,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女主答应会尽量试试其他的方法。
在另一个未来,女主没有选择去做手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虽然很理想化,但是我很喜欢这种设定,治愈了好大一部分观众。
2,伊面的大叔魅力
有几个镜头,还是发现郑伊健帅的那么出众;当然也有更多的镜头,发现伊面是真的老了。
是啊,我之所以跟那位友人去电影院看这部戏,有一半以上的理由是为了在大银幕上看看郑伊健。
小银幕或手机或ipad上不知道看过多少遍。
看了一半左右,脑海里不禁想到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的歌词。
伊面我认为这次的演技很不错,第一次听到假扮女儿的女主弹起熟悉的那首曲子时,伊面一下眼睛就红了,很打动人。
说到这里,有一个细节,我要大大的赞一下主创人员,伊面跟年轻女演员没有吻戏,非常好的一个坚持!
难得见伊面饰演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颓废大叔(衣品还是很出众),很有新鲜感。
伊面本来就是歌手,演音乐圈的人也不算跨界。
唯一想吐槽的一个小点是,伊面没想到还是那么懒,弹钢琴没有一个全景镜头,你看看隔壁伟仔是怎么拍摄弹钢琴的戏份的。
3,女主许恩怡我已经过了无限buy这种灵动少女的年纪,我甚至认为开头有几场戏,女主扮可爱有点刻意。
但后面有一场情绪爆发戏着实是惊艳到我了。
他们那次去喝酒,趁着醉女主去弹唱了他们俩的那首歌。
深情看着男主:你难道还没有发现我就是夏文煊吗?
听得让人怜爱顿生。
前面还有一幕也演的很好,他们第一次来酒吧,女主弹了那首歌的上半首,伊面犹豫了很久去弹了下半首。
女主看伊面的那个表情,藏不住的爱意和欣赏(欣慰)。
年纪大了以后,我跟另一位友人的共鸣位很不同。
另一位友人的共鸣位是年轻时错过的女孩,说实话这次这部戏里面的爱情部分,没有很打动我。
真正让我第一次起鸡皮疙瘩的场景是,男主和女主报名歌手迟到以后,男主鼓起勇气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管不顾的激情solo自己的音乐,我还是那么容易被年轻人的power感动到。
许恩怡是大美女柏安妮的女儿,可造之材!
4,原声音乐大赞小清新电影,除了演员,画面和音乐都非常重要。
这部戏夸张一点说,画面和音乐比演员还要更好。
我喜欢全片一首一首的配乐,都很贴剧情。
有两处原声音乐惊艳位:一次是女主第一次穿越,突然出现到医院。
还有一次是伊面第一次穿越,这里的音乐配的很带感。
就我个人情感体验来说,我认为可以和《星际穿越》的最后神级配乐起到一样的推动剧情的效果。
5,港片不死!
正是每年港片有这样一部又一部让观众看了觉得很舒服的电影的存在,我始终对香港电影的未来是有信心的,低谷不可怕,只要创作者有心,作为观众都是能感受到的。
时间不会亏待每一部好电影。
《久别 重逢》,一部一言难尽的电影。
所有的亮点,都留在了学生时代。
在那一段,尽管故事老套,少年版男女主演也称不上俊男靓女,但那种青春懵懂,看得人不由自主地嘴角上扬!
余下的糟点,都放到了现世中,比如,中年时代的男主与女主,外形上很违和,看起来并不似同学(离场后搜索得知:男演员,出生于1967年;女演员,出生于1994年,隔代了!
);再比如,比起拍青年人逐梦,中年人的逐梦更难拍,也更容易不讨喜,前有沈腾《飞驰人生2》,后有贾玲的高票房电影《热辣滚烫》,颓废的环节,每每看得人想逃,但喜剧明星掺杂笑料在其中,观众也能坐得住,而此片的男主,就年龄而言,与沈、贾二位相比,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中年了,难道香港找不出40多岁的真中年么?
然后,里面的英文歌不错(属于可以加歌单的那种),自创的粤语歌可以听,收尾的粤语歌并不悦耳。
另外,电影演员,形象真的很重要,毕竟大银幕上,什么都看得很明显。
年纪大一点也不是很要紧,有绅士风度的老头,身材面容保养到位的中年男士,来就来这种吧🙏
故事其实一般,但是小演员演得真好。就算能猜到故事走向还是没办法不被感动。浪漫的小小海岛,让一切变得有希望的阳光。电影画面质感很好,某几段很像胶卷拍的。
本来以为会有点沉闷,但意外还有点感动。郑伊健演技很细腻,一开始在医院相遇的时候脚步都是虚浮的,祭拜完夏文萱下山的时候走路也是拖着地的,在日本撒骨灰的时候,虽然一路跟着年轻的夏文萱,但也是跟得很吃力的。最后经历了“时光冥想”后,再带着夏文萱回到中学的时候,是蹦蹦跳跳地去弹钢琴的。人到中年,依然还是要做个有力量的少年啊~久别重逢,和年少的那个自己,再重逢了
全城排片都少得可怜。但还是在这个寂寞的无助的深夜独自去一个许久未去的老地方看了。很少在大银幕上看到郑伊健,看过的他的文艺片都还不错,有一部对我影响很深。这部观影过程挺舒服,安静的流淌的时光。只是一些细节还值得推敲吧。穿越什么的,会一直思考时间线可能性之类的,就会费神。还有初恋的深刻性问题,我自己的经验,过了一定年纪就不会再有涟漪。可能我的初恋不够刻骨铭心吧。但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不要留遗憾之类的主题还是动人的。今夜我内心复杂,也有自己的难关要过,希望爱给我力量。
20250322 看的比较晚,查了一下已经没有多少粤语排片且票价并不白菜。看评论都在吐槽,让我一度犹豫到底还要不要跑个大老远花40块钱。不过最后觉得不管大家怎么说还是自己去看一下最直接。看了以后知道大家的槽点在哪里了,这种偏日式风格的抒情叙事可能的确是喜欢的受众才会喜欢,虽然剧情后半可能如果追求逻辑也许会在时空循环上有bug,但是看的当下是能接受这种设定的,而且对于情绪的调动还挺关键的,看哭了好几次。有人吐槽年龄差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看起来还都能接受。
平行时空让直线的人生有多种可能性,青春时期的感情是最纯粹的,实际上我们的世界虽没有平行时空,却有无限可能,在于你是否要迈出这一步。年轻女主想要看看未来的自己在最后的时刻是否有后悔的时候,很感人。拍出了日本电影的清新感,欧美的平行宇宙,以及港式学生的青梅竹马。
3.6疑似四十岁老deng吃拼好饭中毒的幻想
可真是好久没在电影院里看到如此“自我感觉良好”的电影了……虽然看得出成本不高,滤镜和画面也是琢磨过的,在营造文艺的氛围,的确让人有懵懂青春酸又美的错觉。但是……所有人、全都、围着男主一个人转的也过于明显了吧?郑伊健已经不适合演40岁出头的落魄男人了,救赎也不应该由一个中学的小女孩来跨国完成……女主已婚有娃,还能搞这么一套“临走之前我要拯救初恋与落魄的低谷”的戏码,不觉得很诡异么?穿越可以,请不要瞎穿好么?突然来到二十几年后,还能无障碍接轨+出国,而且未成年啊!防范意识呢???!男主这个角色也过于自恋了,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他有为女主做过什么么?他的困境和救赎太矫情了吧!我还特意选了粤语版,以为能好一点,结果并没有……倒是歌的确有点好听,别的我实在夸不出口。
【the sky】今年百花齊放的港片交出小清新純愛的作業。即使不是特別能禁得起推敲,但是氛圍很好,有點明媚又有點失落,有點遺憾又有點溫暖。最加分的是OST,輕盈的部分夢回「ナラタージュ」的めいな Co.,濃烈的部分也恰到好處,很合我的波長,可惜還沒配信。
画面很美ost很好听…长洲岛和高知旅游宣传片。可能人到中年才会对郑伊健部分的剧情有感触吧。。。。校园纯爱我真的很喜欢T T…如果我的白月光是陈卓贤我也会念念不忘嗯…
港版《不能说的秘密》。郑唱腔太出戏了,郑是罗文唱腔,作为“未来”,陈卓贤是现在的“流行唱法”,却成了“过去”。
其实脑海里闪过很多关于时间穿越不合科幻逻辑的吐槽….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一个爱情电影,我们放松一下不要揪着本来就没有打算重点描写的部分抽象了….虽说女主重新活过来一次只为了提醒中年失意的男主你是最棒的,这种中年男人的幻想老套的让人发笑。但是这种对于青春重来的妄想和pure love的描绘还是会让人觉得温暖,好像在这种奇观里我们都能更找到自己的identity。美术布景和镜头非常漂亮,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长洲版多部杂糅,片中男主对抄袭歌的评价就是这部片最真实的评价。久别重逢,系好久不见还是不如不见?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惜没如果越热爱越难接受到达上限但人生最紧要冇遗憾讲得啱,有道理,勇敢嘅人先享受人生飞蛾扑火嘅热烈,不管不顾地疯狂燃烧,无视上限去晒冷,更符合我嘅风格向辐射的海撒自己的骨灰,穿越时空真系可以为所欲为。ps.直球点吧,系,知,好夹,但唔系每时每分每秒每刻都可以噶,唔想变成迟到嘅遗憾,就唔好拐弯抹角地表白。
日式纯爱(看了导演履历就懂了)片各种片段合集,情书+不能说的秘密,女主很亮眼,因为和音乐相关,对我来说是加分项,在这类电影里不算出众,只能说2025能看到这样的电影会勾起我的情怀。
夏文宣你也太喜欢他了吧!初恋白月光这种剧情真的是....
“发面周杰伦和多动张子枫的自我感动白月光故事”。哈哈,这条短评笑出声。【WD·CBD/¥37/3 attendances with a noisy couple#1】
原本五星,我看得超投入,哭得无法自拔,直到夏文萱的那一句“你要记住,即便我不在你身边,你依然是最棒的”,我像熟睡中被针扎了一样惊醒:原来她的存在是为他服务的。被食物链接、被歌曲链接,很难让人不想到《初恋》,甚至我每每听见diamonds on the sea都不受控地落泪,也与初恋有关,也英身着新的蓝毛衣,轻盈一转,镜头转向少年,也是这样曼妙轻盈又引人遐想的乐调。但我更喜欢初恋,因为也英的视角也是完整的,她也有属于自己的欢愉与忧愁。片中少年组第一次出现时的那条岔道,和past lives里的那条街巷一样,但苏升华回来了,不同的是诺拉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乡愁是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是女人一生的史诗。一星,就扣在这里,我不想再看纯粹男性叙事,我希望同时看见夏文萱。
中间那首英文ost到底是什么
我晤在你身邊,你都係最叻d
三星半,港台这几年很擅长的清新爱情小品,很适合在小点的电影厅包场看完。少女女主超可爱很像木村拓哉女儿,郑伊健现在的状态很适合演这种落拓中年男主,虽然整个片子都淡淡的,但配乐蛮好的,有种跟港乐一样衰落但仍打动人的感觉。最近的港片蛮多在日本取景,有点想念疫情前国产电影也动不动去国外拍的时代了,经济不好真是影响了电影市场很多。
很日系清新的feel,自己救赎自己的故事